毛遂自薦

【原文】

秦之圍邯鄲,趙使(1)平原君(2)求救,合從(3)於楚(4),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5)。平原君曰:「使(6)文能取勝,則善矣。文不能取勝,則歃血(7)於華屋之下,必得定從而還。士不外索(8),取於食客門下足矣。」得十九人,余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門下有毛遂(9)者,前,自讚(10)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於此矣?」毛遂曰:「三年於此矣。」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1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11)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12),非特其末見而已。」平原君竟與毛遂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註解】

(1)使:命令、派遣。

(2)平原君:趙勝(?~西元前351),戰國趙武靈王的兒子。封於平原,故

稱為平原君。喜賓客,食客多至數千人,為戰國當時有名的四公子之一,

亦為趙之名相。

(3)合從:戰國時蘇秦倡導聯合楚、齊、燕、韓、趙、魏六國,共同抵抗秦國

的政策。因六國地處南北,故名「合從」。從,音「縱」。

(4)楚:國名。周成王封熊繹於楚,春秋時稱王,為戰國七雄之一。領有今湖

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後為秦所滅。

(5)偕:共同、一起。

(6)使:假設、如果。

(7)歃血:古代盟誓時,用牲血塗在嘴邊,表示守信不悔。歃,音「煞」。

(8)索:探求、搜尋。

(9)毛遂:戰國時趙國人,生卒年不詳。為平原君門下食客,初無表現,後自

薦隨平原君至楚,與楚王定約立功。

(10)自讚:自薦。

(11)蚤:通「早」。

(12)穎脫而出:錐處囊中,尖端必冒脫而出。比喻顯露才能而超越眾人。

【故事闡述】

戰國時代,秦國出兵攻打趙國,包圍了趙都邯鄲,情況十分危急,於是趙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國請求援救。平原君打算跟門下有勇有謀、文武兼備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楚國。

平原君說:「假如能經由談判而成功,那是最好的。如果談判不成,那麼也要在楚王華麗的宮廷訂下盟約,一定要確立合縱之盟才回國。我不必向外尋找這樣的人才,就在我的門下食客中挑選就夠了。」最後他只選出十九個人,剩下的都不符合條件,沒辦法找齊二十個人。

這時,有一個名叫毛遂的人,主動走到平原君面前自我推薦說:「我聽說您要到楚國去訂下合縱的盟約,並且打算和門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不需要向外尋找人才。現在還少一個人,希望您就拿我來充數,讓我一起跟去吧。」

平原君問:「你在我門下多久了?」毛遂回答:「三年了。」平原君說:「一個真正有才能的人,就好像一把放在袋子裡的錐子一樣,立刻就會顯露出鋒利的錐尖。而你在我門下三年了,我卻沒聽說過你有什麼表現,你還是留下吧1

毛遂說:「我現在自我推薦,就是請求你把我放進袋子裡,如果早點有這樣的機會,那我就不只是露出錐尖而已,而是早就顯露出才能,鋒芒畢露了1平原君覺得毛遂說得有道理,就答應讓他一同前往。

到了楚國,平原君和楚王會談,從早上到中午,都還沒有結果。毛遂於是持劍走到楚王面前,極力說明趙、楚聯合抗秦的利害關係。楚王終於被說服,答應趙國願意出兵援救。於是兩國當場歃血為盟,誓守聯合抗秦的盟約。

毛遂這次不僅幫平原君完成任務,也為國家立下了功勞,讓大家對他刮目相看,平原君因此待他為上賓。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毛遂自薦」這個成語,比喻自告奮勇、自我推薦。

【討論】

(1)為什麼毛遂他要極力的推薦自己呢?

(2)怎樣做才能適當的表達「毛遂自薦」,而又不會讓人感覺驕傲自大呢?

【造句練習】

例:老師就是欣賞你毛遂自薦的勇氣,才會讓你當班長。

例:這個地方我很熟,就容我毛遂自薦,當大家的導遊。

【相似成語】

自告奮勇;自我推薦

【課後時間】

請分享你曾經所做過「毛遂自薦」的事。

《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