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日往月來,物換星移,幾千年來,人類走過了一條不尋常的道路:興盛與衰微,輝煌與悲愴,和風麗日與腥風血雨,多少事如煙而逝,多少事留傳百代,多少人悄然而去,多少人浮沉史海……這一切匯成了浩瀚的歷史長河,鑄成了燦爛的現代文明。人類走過的每一步都是那麼艱辛,世界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是那麼值得回味,值得深思!

哲人培根說過:「讀史使人睿智」。是的,歷史蘊含著經驗與真知。學習歷史,不僅是為了掌握關於過去的一門學問,更不是只為獲得展示儒雅、炫耀淵博的一種資本,瞭解昨天,更重要的是為了把握今天,創造明天,是為了充實自己的頭腦,汲取寶貴的人生啟迪。

古往今來,有所成就的有識之士,大都是通古博今的人:二戰時期久負盛名的英國首相邱吉爾精通各國歷史,過人的學識可與歷史學家相媲美;偉人毛澤東對許多歷史問題都有深刻的見解,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在孜孜不倦地研讀史書;馬克思、恩格斯在史學領域更是多有建樹,他們所提出的眾多理論學說已被後世學者奉為經典。縱觀當今世界,沒有哪一個發達的國家,不是在眾多的學科中給歷史縕科學以極高的地位,不是在國民教育中給歷史知識教育以特殊的重視。

早在半個世紀之前,歷史哲學家柯林武德就曾指出:研究歷史就是為了對人類目前的活動看得更清楚。看來,學史確實有著實實在在的「功利性」。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不瞭解本國和本民族的歷史都是一件十分可悲的事情;而對於一個現代人來說,只把目光盯在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對世界的歷史一無所知,也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

當人類登月的幻想已成現實,當人類探索的足跡已佈滿宇宙,當人類用以代步的交通工具越來越進步,當人類生存的環境及未來的命運聯繫得越來越緊密,人們關於時間與空間的觀念也在進行著一場革命,人們有理由把自己居住的星球視為一個「村莊」。觀念的革命勢必帶來行為的轉變,社會發展至今,誰再對別國歷史不聞不問,誰再對異邦文化橫加排斥,誰就難以成為一名眼界開闊、前途遠大的「地球村」村民。可以說,對於現代人來說,哪一方面歷史知識的缺乏,都是知識結構的一種欠缺。

歷史知識的普及向歷史讀物的通俗性和趣味性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大部分讀物是無法滿足這一要求的,其中尤以世界史讀物為甚。

在浩如煙海的史學書籍中,要想找到一本真正把知識性和通俗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融為一體的世界史讀物,並非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也正因為如此,長期以來,人們普遍對各類史書有一種望而生畏的感覺。枯燥無味、晦澀難懂的語言形式,呆板平直、缺少生氣的敘述方式,似乎已在歷史書籍與普通讀者之間築起了一道壁障。

的確,過於深奧、抽像的史書常常使非專業人員讀起來感到味同嚼蠟、興味索然,文化層次不高的人更是不敢問津。何以能使史學從神聖的殿堂走入民間,何以能使人們在如欣賞文學作品一般的心境中,輕鬆自如地獲取歷史知識,是史學工作者所應該解決的問題。本書編者不揣淺陋,試圖在這方面作一點努力。

在尊重史實的前提下,以生動有趣的語言講述一個個歷史故事,通過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歷史故事展現五千年世界風貌,以形象明快的語言描述一個個歷史人物,通過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勾畫人類文明發展的蹤跡,是本書力求突出的特點。另外,為了使本書有一定的收藏性和直觀性,書中還彙集了大量的珍貴圖片,這會使昔日世界的重要場景盡呈讀者眼前。總之,向廣大讀者,特別是向廣大青少年讀者奉獻一本人人都能讀得懂的世界史讀物,是本書編者的心願。

由於編者水平有限,加之時間倉促,疏誤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史學界同行及各界讀者批評指正。

最後讓我們以下面一段意蘊頗深的話結束這篇前言:「今天由昨天而來,今天裡面就包括有昨天,而昨天裡面復有前天,由此上溯以至於遠古;過去的歷史今天仍然存在著,它並沒有死去。」(柯林武德語)

為能縱橫馳騁於今日的世界,願你熟知世界的昨天。

編者

1995年11月

《世界上下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