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前言

    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入口處的海面上,有一座銅像冒出水面。它告訴人們這就是丹麥,因為它是丹麥的一個象徵,但它既不代表丹麥的開國元勳,也不代表丹麥某一個王朝的傑出英雄,而只是一個普通的女孩子。她坐在一塊石頭上,若有所思地望著大海。她在沉思什麼呢?誰也猜不出來。也沒有人能叫出她的名字。它沒有腿,只有一條魚尾。原來她是人魚——「海的女兒」,丹麥作家安徒生所寫的一篇童話中的主人公。

    「海的女兒」生活在海裡。她可以在那深藍色的海底世界自由自在地度過三百年的歲月,然後化為泡沫,結束她無憂無慮的一生。她的壽命比人類長好幾倍,但她卻是一個低級生物,沒有人類所特有的那種「不滅的靈魂」。為了獲得這個靈魂、進入生命的較高級的境界,她放棄了無憂無慮的生活,忍受著把自己的魚尾換成一雙美麗的人腿後所帶來的巨大痛苦,而熱戀一個人間的王子,希望通過和他的愛情能分得一份人類的靈魂。但這個王子最後同一個人間的女子結了婚。她的希望破滅了。如果她想仍然成為「海的女兒」,繼續度過她那無憂無慮的三百年的歲月,就得在那王子結婚的早上,用尖刀刺進他的胸膛,讓他的熱血流到她的腿上,這時她的雙腿就可以恢復成魚尾,她就能再度回到海底世界,回到她的家人中去。但是她沒有這樣作,卻自己投進海裡,化為泡沫。

    「海的女兒」對高級生命的追求,她的堅強毅力和犧牲精神,打動了成千上萬的讀者的心。丹麥人為了使她永垂不朽,特為她在他們首都的入口處立了一座銅像。這同時也是對他們的童話作家安徒生及其童話作品的一個評價。

    童話是安徒生的主要創作。在他開始寫童話的時候,他在給一個朋友的信中寫過這樣的話:「我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來寫童話,但是同時我也沒有忘記成年人。當我寫一個講給孩子們聽的故事的時候,我永遠記住他們的父親和母親也會在旁邊聽,因此我也得給他們寫一點東西,讓他們想想。」這段話也說明了安徒生的童話的特點:他的童話是「講給孩子們聽的」——不只是寫給他們讀,同時還要讓在他們旁邊聽的父母也「想想」。這也就是說,他寫童話不僅是為了要教育孩子,而且為了要教育他們的父母——成年人。在給另一個朋友的信中,他說:「我現在愛藝術,是因為藝術負有一個崇高的使命。」寫童話也是一種藝術,它「負有一個崇高的使命」——那就是教育人民。

    安徒生的童話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和過去的童話作家不同,他的童話不是一般民間故事和傳說的轉述,以「有趣」和「驚險動人」的題材為主,偶爾也央雜一些勸善懲惡和類似因果報應一類的宗教教義。他的童話是立足於現實的生活,而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又充滿了他對於人類美好未來所作的想像和願望。他熱愛「人」,當然也熱愛「人」的生活。在上述的《海的女兒》那篇童話中,他把「人」描寫得那麼莊嚴,那麼高貴,那麼美麗,「海的女兒」把獲得一個「人」的靈魂當作她最高的志願和理想。

    因為他熱愛「人」,他就熱情地歌頌「人」應具有的優良品質:勤勞、勇敢、堅強的毅力、犧牲的精神、克服困難的決心,等等。《野天鵝》中的艾麗莎和《拇指姑娘》中的拇指姑娘,包括「海的女兒」,就是他在這方面所創造的典型。這些都是他理想中的「人」的縮影。具有這些品質的「人」,一定能走向光明,創造出美好的生活。正因為他熱愛「人」和相信人類美好的未來,他才憎恨人間的黑暗和各種不合理的現象:比如貪婪、愚蠢、虛榮、驕傲……。對於這些現象他總是毫無保留地予以批評。但對於統治階級,那他就不只是批評了。對他們的愚蠢和揮霍,他總是無情地加以揭露和抨擊。《皇帝的新裝》和《豌豆上的公主》就是這樣的作品。他把他們的醜態和荒唐暴露在讀者面前,而他所用的語言又是那麼生動、辛辣和有風趣!

    安徒生所用的語言確是別具一格的。它來源於人民生活,但是經過他的提煉,又比生活更高,更集中地表現出人民的智慧、生活氣息和幽默感。如在他最早所寫的第一篇童話《打火匣》裡,他用這樣的句子概括一個王后的形象:「她不僅只會坐四輪馬車,而且還能做一些別的事情。」所謂「別的事情」就是耍點小心眼兒,好不至於是一個完全愚蠢的廢物。同樣,在他寫的第二篇童話《小克勞斯和大克勞斯》裡,當一個農人背著一個沉重的袋子,路過一個教堂時,他看見人們正在做禮拜,便把袋子放下來,也進去坐了一會兒。出來的時候,他覺得:「現在背起他是多麼輕啊!不錯,這是因為我剛才聽了一首聖詩的緣故。」簡單兩句話,就把做禮拜的虛偽性暴露出來了,但這話是說得那麼含蓄和自然,它在揭露了宗教的實質的同時,還使人感到非常有風趣。

    但他究竟是在寫「講給孩子們聽的故事」,這種充滿了濃厚的人民生活氣息的語言還必須與兒童的生活和心理結合在一起。我們在《祖母》這篇故事裡,可以看到這樣的句子:「祖母知道許多事情,因為她在爸爸和媽媽沒有生下來以前早就是活著的——這是毫無疑問的!」這樣的句子是多麼平凡,多麼天真!但是卻是那麼逼真和有風趣,我們一點也不感到它幼稚。同樣,在《戀人》這篇童話裡,當一個陀螺吹噓他的出身「高貴」,說什麼他「是桃花心木做的」和「由市長親手車出來的」時候,他的戀人——一個球兒——表示懷疑,於是他就這樣發誓,「如果我撒謊,那麼願上帝不叫人來抽我!」被人來抽,對他說來就是最大的光榮。我們可以想像,小讀者讀到這樣的句子時,該會感到多麼生動和逼真!他們會覺得,這才是屬於他們——兒童們——自己的文學作品。當然,成年人也不會認為這只是專為兒童們寫的作品,他們對這樣的作品也會高度地欣賞。

    這一切都說明,安徒生對生活的體驗是多麼深和對生活的觀察又是多麼銳敏。這和他一生的經歷是分不開的。他在一八○五年出生於丹麥中部一個叫做富恩島上的奧登塞鎮。他的父親是一個鞋匠,從他的童年時代起,就飽嘗了生活的苦難。那時正是拿破侖在歐洲掀起一系列戰爭的年代。丹麥站在拿破侖的一邊,成了交戰國。戰爭的負擔很重,這負擔轉嫁在廣大的勞動人民身上,他們一天一天地變得窮困。安徒生的父親生活無著,不得不到拿破侖的軍隊中去當一名僱傭兵。兩年後,他因為身體不支而退伍,很快就死去了,母親只得替人洗衣度日,祖母則靠乞討為生,安徒生兒時和少年時代就一直在飢餓中打滾。他實際上未曾有過幸福的童年——這也是他後來決心為孩子們寫童話的一個原因。

    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想像,他談不上有受教育的體會。但是他對生活的體合是那麼深,他竟想登上舞台,表演人生。具體地說,他很早就想當一個藝術家,一個演員。為了追求這個理想,他十四歲時就隻身奔赴京城哥本哈根。他最初是想找機會學習,當一個芭蕾舞演員,但是飢餓和貧困已經毀壞了他的健康,他的體形不夠條件。他剩下的只有一個好的聲音,因此他又想當一個歌劇演員,但由於一場嚴重的感冒,他的聲音忽然變粗了,他的這種追求又失敗了。不過他在這追求中所表現的毅力和決心卻打動了一些藝術家的心。他們集資幫助他上學校,因為不管要成為什麼藝術家,沒有文化總是不行的。儘管學校的課程及教學的方式並不使他感到興趣,但他在學校中畢竟可以接觸到書本。他利用學校的圖書館閱讀了大量丹麥和世界的文學名著,這為他後來從事文學創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安徒生到了十七歲的時候,決定通過文學作品來表現人生。於是他就真的開始寫作了。他寫劇本,寫散文,寫詩,寫遊記,寫長篇小說。他的一部名叫《即興詩人》的長篇小說,甚至還成了一部暢銷書。這是一八三五年以前的事。就在這年元旦,他在給一個朋友的信中說:「我現在要開始寫給孩子們看的童話,你要知道,我要爭取未來的一代!」不久他在另一封信中談到他的童話創作時說:「這才是我的不朽的工作呢!」那時他剛剛滿三十歲。從這時開始他把全部精力和生命都貢獻給這「未來的一代」。他過去在生活中所受的折磨,在文學和藝術的領域裡各方面所作的努力——也包括他的失敗,看來全都是為他這「不朽的工作」作準備。他對這工作非常勤奮。從此,每年聖誕節他總要出一本童話集,獻給他的小讀者。聖誕節在歐洲是盛大的節日,孩子們尤其喜歡過這個節日。他選擇這個節日出版他的童話創作,也說明他對孩子們的感情。他是嚴肅認真地要爭取這「未來的一代」。一直到他去世的前兩年——一八七三年——為止,他沒有停止過童話創作,他一共發表了一百六十八篇童話和故事。

    他的童話創作可以分做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的童話,也就是「講給孩子們聽的故事」,是在一八三五年到一八四五年這十年間寫成的,也就是他在三十歲到四十歲之間寫成的。一般小讀者所愛讀的故事,如《小意達的花兒》、《豌豆上的公主》、《皇帝的新裝》、《拇指姑娘》、《夜鶯》和《醜小鴨》等,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這些作品想像豐富、故事生動、語言活潑、詩意濃厚,最能代表他的童話創作的藝術,也是他在童話創作中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典範。一八四五年以後他開始寫一種「新的童話」。所謂「新」,其實倒似乎有些「舊」。他減少了故事中的浪漫主義成分,而用比較直截了當的手法描寫現實的生活,如《賣火柴的小女孩》、《影子》和《母親的故事》等就是這類的作品。到了一八五二年,他乾脆把他新的創作名為「故事」。《柳樹下的夢》、《她是一個廢物》,《單身漢的睡帽》和《園丁和主人》等,就是這類作品的代表。它們更是對現實生活的直接描述,但它們又與一般的小說不同,因為它們仍然保持有某些童話的特色和幻想。總的說來,他這個時期的作品的調子是低沉的,憂鬱的。

    他的這種發展說明,他越深入地描寫生活,他就越感到苦悶。重重的矛盾紛紛出現在他的筆下,他無法解決。他早期作品中所表現的那種樂觀情緒,那種對於生活的美好願望,對於真、善、美的追求,這時他自己也感覺到不過是一種「幻想」。當然,這種感覺也有它的社會根源,並不是他一時的感情波動。

    在拿破侖倒台以後,丹麥由於曾經和法國結盟,也成了一個戰敗國。它失去了廣大的領土,耗盡了所有的錢財。銀行倒閉;它曾經一度在戰爭初期利用「中立」的地位而發展起來的農業和小型工業,也全部破產,國內的兩極分化在急速加劇。雖然在安徒生開始寫「新的童話」的時候起,丹麥的紙幣已經開始能兌現,國內經濟也有逐步恢復的希望,但人民生活並沒有得到改善;相反,他們貧困的程度更是有增無減。這是因為新興的資產階級已經開始在上升的路上邁步。這個階級,在他們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中,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搾,比起封建統治階級來,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它既然是在上升,當然也就顯不出它滅亡的徵兆。雖然《共產黨宣言》在一八四八年就已經發表,安徒生顯然還沒有看到它,更談不上理解無產階級的理論。他看不出人民將會從剝削和壓迫中得到解放的遠景。

    可是他又熱情地盼望人民能過幸福的生活,一個光明正義的社會能在人間出現。他在現實的生活中既然找不出滿足這個願望的線索,那就只有求助於「上帝」了。所以「上帝」就在他的作品中成了一個經常出現的人物,一把解決問題的鑰匙。當然,他的上帝不是教會中的上帝——這一點從他刻畫的那些在人世間宣傳「上帝」的「福音」的牧師的形象就可以看得出來。他的上帝是「愛」和「正義」的化身。人間的矛盾、困難和不平,只要提到上帝那裡他認為就可以得到解決。事實當然不是如此。《賣火柴的小女孩》中的那個小女孩,當有錢人在歡度除夕時,她卻在大雪紛飛的街頭凍得要死。這時安徒生讓她親愛的祖母到來,把她迎接到上帝那兒去,也歡度一個快樂的除夕,但事實證明,這個可愛的小姑娘到底還是在街頭的牆腳邊凍死了。安徒生本人也不能否認這個事實。

    這是安徒生的苦惱。這種苦惱給他後半期的童話作品帶來一種憂鬱和消極的氣氛。這是他的時代給他造成的局限性。排除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從他的童話創作中吸取一定的營養。他的作品中所表現的現實主義和民主主義精神,他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以及他生動活潑的語言和文風,在今天對我們說來,仍能起到有益的借鑒作用。

    這個全集裡的童話和故事,大部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我在旅歐期間利用業餘時間斷斷續續地譯出的——有不少就是在丹麥過冬的時候譯的。那時歐洲戰後蕭條,許多國家都為糧食和副食品短缺所困。只有丹麥的農業恢復較快,這方面的情況較好。熱情好客的丹麥朋友曾多次約我到他們的國家去過冬。北歐在冬天天黑得早,夜裡非常靜。特別是在聖誕節和新年前後,家家戶戶窗上都掛著手工製作的星星,在夜色中發出閃亮,普遍呈現出一種童話的氣氛。在這種氣氛中我覺得再好莫過於把這幽靜的夜花在翻譯安徒生的童話上面了。我國解放後,由於我未能把這些童話譯全,便把未譯出的部分一一補齊,最後參照丹麥安徒生博物館出的、由該館館長拉爾生(Svend  Larsen)編的《安徒生童話故事全集》(H. C. Andersen:Eventyr og Historier)一九四九年版,全部作了一次校正。在目前說來,這是一部最完全的丹麥文本子。

    根據安徒生自己的解釋,Eventyr這個字在丹麥文裡是指童話和富於幻想的故事。至於Historie(複數為Historier)則是指簡單樸素的故事。這個全集包括安徒生在這方面所發表過的全部作品。

    童話的次序基本上是按照原作發表的先後次序排列的。在譯文中我還加了一些註釋。做這些註釋的時候,我參考了夏娃—瑪莉亞·希里姆(Eva-Maria  Bluhm)譯的德文全集本(來比錫Dieterich'schen Verlagsbuchhandlung版)、P. G.  拉·歇茲奈(P. G. La Chesnais)譯的法文全集本(巴黎Mercure de  France版)和丹麥出版的一些有關參考書。

    全集中安徒生早期童話的木刻插圖,是根據安徒生同時代的一位畫家比得生(Vilhelm  Pedersen)的畫稿刻的,這些畫稿現在都保存在安徒生博物館內。當初出版家只刻出一部分作為插圖。現在的丹麥文全集本則複製了木刻的原畫稿,作為補充。安徒生中年以後所寫的童話,已沒有比得生作的插圖——可能這時他已經不在人世了。全集從《沒有畫的畫冊》以後所有的插圖是出自另一位畫家洛倫茲·佛羅裡西 (Lorenz  Frelich)的手筆。最後一篇《幸運的貝兒》,則是由丹麥近代畫家赫路夫·演生尼烏斯(Herluf Jensenius)作插圖的。在這套中譯本全集的插圖中,我還增加了一些我從其他本子中選來的作品,但為數不是太多。葉君健
《安徒生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