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劉虯曰】言如來作菩薩時。在然燈佛所。於法畢竟無所得。離所取也。
【六祖曰】然燈是釋迦牟尼佛授記之師。故問須菩提我於師處聽法。有法可得不。須菩提知法。即因師開示而實無得。但悟自性本來清淨。本無塵勞。寂而常照。即自成佛。當知世尊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王日休曰】如來。佛自謂也。昔。舊也。然燈即定光佛。乃釋迦佛本師。
【陳雄曰】八王子皆師妙光。得成佛道。而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然燈。十六王子出家為沙彌。皆得如來之慧。最後者。我釋迦牟尼。然燈是釋迦授記之師。釋迦如來因師開導。得無上菩提法。為諸釋之法王。於法寧無所得耶。但不存其所得心耳。佛恐諸菩薩所得心未除。故設是問。須菩提深悟佛意。以不也答之。且言於法實無所得。則以如來實得之心傳故也。言實則將以息大眾之疑心。
【李文會曰】於法有所得不者。如來欲破二乘之人執著之心。故有此問。
【白樂天問寬禪師雲】無修無證。何異凡夫。師雲。凡夫無明。二乘執著。離此二玻是名真修也。真修者。不得勤。不得擔勤則近執著。怠則落無明。乃為心要耳。此是初學入道之法門也。於法實無所得者。須菩提謂如來自性本來清淨。而於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傅大士頌曰】昔時稱善慧。今日號能仁。(善慧能仁者。皆釋迦佛號。)看緣緣是妄。識體體非真。法性非因果。如理不從因。(法性本乎自然。非因有果而後得。如理出於真性。不從有因而後能。)謂得然燈記。寧知是舊身。(然燈佛即定光佛。乃釋迦佛本師也。舊身即本來非身也。涅槃經曰。唯有法身常住不滅是也。寒山詩曰。嘗聞釋迦佛。先受然燈記。然燈與釋迦。祗論前後智。前後體非殊。異中無一異。一佛一切佛。心是如來地。)川禪師雲。古之今之。頌曰。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南北東西。秋毫不睹。生來心膽大如天。無限群魔倒赤幡。
須菩提。於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肇法師曰】是名離相莊嚴佛土。疏鈔雲。佛土者。佛之妙性也。眾生之真心也。如是心土。還可以相好莊嚴不。又雲不也者。即善現從理以答之。何故。自心之土。不在莊嚴。何故。為性無相。體等虛空。如何莊嚴。何名莊嚴。答。六度萬行。佈施戒定慧等一切善法。是皆莊嚴。又曰若染斷常。即非淨土。經雲。欲淨其土。先淨其心。心淨故。即淨土也。問心雲何淨。答。外不染六塵。內無我人。不著斷滅。故名淨土。
【王日休曰】既曰菩薩。而言莊嚴佛土。何也。蓋一大世界。必有一佛設化。如此間大世界。乃釋迦佛設化之所。東方有大世界。乃不動佛設化之所是也。唯其一大世界。有一佛設化。故凡大世界。皆謂之佛土。而菩薩莊嚴者。蓋有菩薩於其佛土之中。作種種善事以變易其世界。如阿彌陀佛為菩薩時。作無量善事。故其善緣福業。能變其世界。皆以黃金為地。七寶為樹林樓台。是為莊嚴也。佛於此又自問何以故者。謂何故菩薩言我當莊嚴清淨佛土者。為非真實語也。乃自答雲。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者。為真性中。非有此莊嚴。故此莊嚴。但為虛名而已。非是真實。唯真性為真實故也。
【陳雄曰】維摩經雲。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蓋此心清淨。便是莊嚴佛土。奚以外俙為哉。七寶宮殿。五采棟宇。皆外俙也。此凡夫之所謂莊嚴。非菩薩之所謂莊嚴。欲知菩薩莊嚴。當於非莊嚴中求之。則萬行莊嚴。是乃所以名其為莊嚴也。
【李文會曰】莊嚴佛土者。謂造寺寫經佈施供養。此是著相莊嚴。若人心常清淨。不向外求。任運隨緣。一無所得。行住坐臥。與道相應。是名莊嚴佛土。龐婆看藏經。維那請回向。婆於面前取梳子就腦後插雲。回向了也。此是無能所心。
【傅大士雲】莊嚴絕能所。無我亦無人。斷除俱不染。穎脫出囂塵。
【川禪師雲】娘生褲子。青州布衫。頌曰。抖擻渾身白勝霜。蘆花雪月轉爭光。幸有九□翹足勢。更添朱頂又何妨。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疏鈔雲】應者當也。故雲當如是生清淨心。即佛勸生真如無染之心也。問雲何生清淨心。答。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又楞嚴經雲。若能轉物。即同如來。凡夫被物轉。菩薩能轉物。如是轉者。故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王日休曰】梵語菩薩摩訶薩。此雲覺眾生大眾生。其實即所謂菩薩也。如是字乃指下文。謂不當住於有形色者而生心。亦不當住於有聲音馨香滋味及所觸。及一切法者而生其心。當無所住而生其心者。謂不可生心以住著於六塵。唯可於無所住著處生心也。諸佛教化眾生。有第一義第二義。此經說第一義。雖至高而可曉。然不易到淨土。雖為第二義。而人人可行。佛言修淨土而明第一義。讀誦大乘經典者。上品上生。則為菩薩。生死自如。然則修淨土者。豈可不曉此經之義。而受持讀誦。以期於上品上生也。
【陳雄曰】菩薩莊嚴。既不在於外俙。則當反而求之於心。心苟清淨。莊嚴莫甚焉。故雲應如是生清淨心。凡住六塵而生其心者。皆非清淨心也。菩薩豈應如是。且如佛心本來清淨無相。寧有所祝菩薩受如來教。亦應如是。故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與十四分應生無所住心同。佛言六塵之苦。每以色獨言於先。而繼之以聲香味觸法。益以見色者。人情之所易惑。在六塵中尤其最者也。
【五祖為六祖說金剛經】恰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言下大悟。乃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搖動。五祖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
【李文會曰】菩薩之心。心常空寂。無諸妄念。不生不滅。不動不遙即是清淨心也。凡夫之心。無明起滅。妄想顛倒。取捨善惡。凡聖等見。是名濁亂心也。不應住色生心者。心若清淨。即不被諸境惑亂也。
【逍遙翁雲】若人心境清淨。是佛國淨土。心境濁亂。是魔國穢土也。
【傅大士頌曰】掃除心意地。名為淨土因。無論福與智。先且離貪嗔。莊嚴絕能所。無我亦無人。(圓覺經曰。無能無所。清涼國師答皇太子曰。是非兩忘。能所雙絕。)斷常俱不染。穎脫出囂塵。(或斷滅。或常久。此心俱不染著也。唯俱不染著。故能如穎之脫囊中而出乎囂塵也。華嚴經四十四卷十忍品雲。非斷非常。史記毛遂曰。使遂早得處囊中。乃脫穎而出。此言雖校可以喻大也。)
【川禪師雲】雖然恁麼。爭奈目前何。頌曰。見色非干色。聞聲不是聲。色聲不礙處。親到法王城。
【李文會曰】眾生之心。本無所祝因境來觸。遂生其心。不知觸境是空。將謂世法相實。便於境上住心。正猶猿猴捉月。病眼見花。一切萬法。皆從心生。若悟真性。即無所祝無所住心。即是智慧。無諸煩惱。譬如大空。無有掛礙。有所住心。即是妄念。六塵競起。譬如浮雲往來不定。
【維摩經雲】欲得淨土。但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黃檗禪師曰】心若清淨。何假言說。但無一切心即名無漏智。汝每日行住坐臥。一切語言。但莫著有為法。出言瞬目。盡須無漏。如今修行學道者。皆著一切聲色。何不與我心同虛空去。如枯木石頭去。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應。若不如是。他日盡被閻羅老子□訊你在。你但離卻有無諸法。心如日輪。常在虛空。自然不照而照。豈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時。無棲泊處。即是行諸佛路。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你清淨法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川禪師曰】退後退後。看看頑石動也。頌曰。山堂靜夜坐無言。寂寂寥寥本自然。何事西風動林野。一聲寒雁唳長天。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雲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王日休曰】須彌山王者。以此山在四天下之中。為山之極大者。故名山王。謂在眾山之中而為王者也。日月繞山而行以為晝夜。由此而分四面為四天下。其上有三十三天。可謂大至矣。人身豈有如是之大者乎。蓋譬喻耳。故雲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也。雖如是至大。亦非真實。是虛名大身而已。故雲佛說非身。是名大身也。何則。凡有形相者。皆為虛妄。故三千大千世界亦為虛妄。況如須彌山之身者乎。唯真性為真實。此經說真性第一義。故以一切皆為虛妄也。一切所以為虛妄者。以其有形相。既有形相。則無不壞者。縱使不壞。乃業力以持之。非本不壞也。業力盡則壞矣。唯真性無形相。故無得而壞。此所以為不壞之本。自無始以來。至於今日。無有損動。故雲常住真性。謂真性常住而無變壞。此所以為真實也。
【陳雄曰】須彌山高廣三百三十六萬里。為眾山之王。謂人身有如是之大。萬無是理。唯佛真性清淨無相。無住著。無掛礙。包太虛。藏沙界。雖須彌山不足以擬其大。世尊欲以真心悟人。托大身以為問。而須菩提深悟佛意。遂有甚大之對。恐大眾未曉。為之辨論曰。佛說非身。是名大身。非身者。法身也。真心也。文殊菩薩問世尊。何名大身。世尊曰。非身是名大身。具一切戒定慧。了清淨法。故名大身。蓋亦指真心言之也。如此則真心可以吞須彌山矣。
【顏丙曰】色身雖大如須彌山王。畢竟非大。為有生滅。佛說非身。非身乃為此身也。本性無此妄身。是名大身。所謂佛身充滿於法界是也。
【李文會曰】色身雖大。心量即校縱如須彌山王形。有相有可量。不名大身。法身心量廣大。等虛空界。無形無相。無可比量。方名大身。
【圜悟禪師曰】不登泰山。不知天之高。不涉滄溟。不知海之闊。此區中之論也。若是其中人。天在一粒粟米中。海在一毫毛頭上。浮幢王華藏界。盡在毛眉眼睫閒。且道此個人什麼處安身立命。還委悉麼。無邊虛空盛不荊直透威音更那邊。
【傅大士頌曰】須彌高且大。(子榮曰。梵語須彌山。此雲妙高山。出眾山之最高大為第一。是眾山之王。更有六萬小山而為眷屬也。)將喻法王身。(子榮曰。報身佛能現千重化。化受用身。化十地菩薩。是為說法之王。示現大身。實無最大之相現。心雖廣。亦無有廣身之心量也。)七寶齊圍繞。(子榮曰。須彌外更有七重金山圍繞也。)六度次相。(子榮曰。報身佛因中。唯修六度萬行。證得佛果。故雲六度次相也。)四色成山相。(延光集注。須彌東方玻□峰紅色。南方琉璃峰青色。西方真金峰赤色。北方白玉峰白色。榮曰。須彌四面各有色。喻報身佛有四相。)慈悲作佛因。(子榮曰。菩薩人因地中。皆修四無量心。具慈悲喜捨。修諸萬行。方能成佛。故雲作佛因。)有形終不大。無相乃為真。(子榮曰。有形不名為大身。法身無相。故名為大身也。)
【川禪師曰】設有。向甚處著。頌曰。擬把須彌作幻軀。饒君膽大更心□。目前指出千般有。我道其中一也無。便從這裡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