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陳雄曰】隨順者。隨順眾生而為說也。但說是經一偈之處。則凡在天道人道阿修羅道者。舉皆以華香瓔珞幢幡繒蓋香油蘇燈。恭敬供養。如佛真身舍利寶塔在此。況能持誦一經全文乎。應知盡能持誦全文者。則所成就之法。乃出世間上上法也。非尋常法也。故壇經有所謂摩訶般若波羅蜜法。最尊最上最第一。

【謝靈運曰】封殯法身謂之塔。樹像虛空謂之廟。聖體神儀。全在四句。獻供致敬。宜盡厥心也。

【六祖曰】所在之處。見人即說是經。常行無所得心。即此身中有如來全身舍利。故言如佛塔廟。心清淨而說是經。令諸聽者除迷妄心。悟得本來佛性。常行真實。感得天人阿修羅人非人等。皆來供養持經之人也。

【王日休曰】謂隨其所在之處。乃一切處也。有人受持讀誦演說。則其功德威力為甚大。故其處即成塔寺。而一切人及諸天與阿修羅等皆恭敬也。阿修羅有三種。一屬天趣。一屬人趣。一屬畜生趣。大概如人耳。唯嗔恨之心重。故托生於此類。其福力大者生天趣。其次者生於人趣。其下者生於畜生趣。

【僧若訥曰】塔廟者。具雲塔婆。此翻方墳。亦名圓塚。廟者。梵雲支提。此雲靈廟。安佛形貌處也。

【李文會曰】隨說者。心無分別。理應萬差。逢凡說凡。逢聖說聖也。當知此處者。謂此心也。如佛塔廟者。若人但為名聞利養。心不清淨而說是經。轉墮輪迴。有何利益。心若清淨。即當空寂。不起妄念。以此無所得心。無能解心。而說是經。令諸聽者生清淨心。無諸妄念。是名供養。即此幻身。便是法身。中有如來全身舍利。盛得天人恭敬。何殊塔廟。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六祖曰】自心誦得此經。自心解得經義。自心體得無著無相之理。所在之處。常修佛行。即自心是佛。故言所在之處。即為有佛。

【王日休曰】尊重弟子。謂弟子之可尊可重者。乃大弟子則菩薩之屬也。盡能受持讀誦。則如佛與大弟子在焉。

【僧若訥曰】經者。即法寶也。即為有佛。即佛寶也。若尊重弟子。即僧寶也。經典所在之處。即三寶共居也。弟子者。學居師後故稱弟。解從師生故稱子。又雲以父兄之禮事師。故稱弟子。

【傅大士頌曰】恆沙為比量。分為六種多。(以恆河之沙。而比量此經之功德。究此經之功德莫大乎六種波羅蜜也。華嚴合論九十六卷雲。六種波羅蜜海是也。)持經取四句。七寶詎能過。法門遊歷處。供養感修羅。經中稱最勝。尊高似佛陀。(佛陀即佛也。梵語佛陀此雲覺。)李文會曰。成就者。見性無疑也。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者。佛與眾生本無差別。若能心常清淨。不生不滅。無諸妄念。便可立地成佛。

【杲禪師曰】身口意清淨。是名佛出世。身口意不淨。是名佛滅度。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者。若能行住坐臥。一切時中。心無起滅。湛然清淨。常修佛行。唸唸精進。無有間斷。所在之處。自心即佛。是名佛子。故可尊重矣。又曰。即心是佛無餘法。迷者多於心外求。一念廓然歸本際。還如洗腳上船頭。又曰。即心是佛。更無別佛。即佛是心。更無別心。如拳作掌。似水成波。波即是水。掌即是拳也。

【無業禪師問馬祖雲】如何是即心是佛。祖雲。即你不了底心是。更別無物也。迷即眾生。悟即是佛。如拳作掌。似掌作拳。師於言下省悟。僧問馬祖雲。如何是佛。師雲。即心是佛。

【百丈問長慶雲】如何是佛。師雲。騎牛討牛。僧問首山和尚雲。如何是佛。山雲。新婦騎驢。阿家牽鼓。山圭禪師為作頌雲。阿家新婦兩同條。咫尺家鄉路不遙。可笑騎驢覓驢者。一生錯認馬鞍橋。又僧問慈受雲。如何是佛。師雲。擔水河頭賣。僧問大陽雲。如何是佛。師雲。如何不是佛。僧問歸宗雲。如何是佛。師雲。我向汝道。汝還信否。僧雲。和尚誠言。安敢不信。師雲。只汝便是也。

【川禪師雲】合如是。頌曰。似海之深。如山之固。左旋右轉。不去不祝出窟金毛獅子兒。全威哮吼眾狐疑。深思不動干戈處。直攝天魔外道歸。

《金剛經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