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卷 分別功德品

第十七卷 妙法蓮華經 分別功德品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先將分別功德品的名稱淺釋。何謂分別?分是分析;別是辨別。就是分別功德,有大有小,有多有少。何謂功德?功是對外而言;德是對內而言。在外邊能立功,在內邊才有德。功是你所行所做的善事。本來這種善事,也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可是,在可做可不做的情形之下,你若能做這種善事,那就是功德。有功之後,在自性上產生一種快樂之感覺。有了快樂之感覺,那就是德。

功德乃是累積而成的,由小而大,由少而多積聚在一起。所謂「泰山是一粒一粒微塵積聚而成;滄海是一滴一滴涓流積聚而成。」功德也是這樣的精神。外立功,內培德,道業才能有所成就。

這一品,講的是分別功德,在功德沒有圓滿以前,應當多做些功德。我們聽了之後,就要去做善功德。這一品的宗旨,令我們分別比較受持此經的功德,也就是日新又新,精益求精,使我們力求上進的意思。

爾時大會聞佛說壽命劫數長遠如是。無量無邊阿僧只眾生。得大饒益。

釋迦牟尼佛講完如來壽量品的時候,在大會中的大眾,聆聽佛說如來壽量有劫數那樣長遠。無量無邊阿僧只那樣多的眾生,統統得到最大的利益。

於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我說是如來壽命長遠時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眾生。得無生法忍。

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告訴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無能勝)!我在說如來壽命長遠的時候,有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數那樣多的眾生,他們皆證得無生法忍。」

這種境界,不見有少法生,也不見有少法滅。證得四果阿羅漢,才能得無生法忍。也就是阿鞞跋致(不退轉)的境界。再言之,能安住無生無滅之理境,而保持不動,故謂「如如不動,了了常明」。

復有千倍菩薩摩訶薩。得聞持陀羅尼門。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樂說無礙辯才。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百千萬億無量旋陀羅尼。

又有千倍菩薩中的大菩薩,獲得聞持這種陀羅尼門。陀羅尼譯為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陀羅尼有四種意思:1、法陀羅尼:對於佛之教法,聞持而不忘。2、義陀羅尼:對於諸法之義,總持而不忘。3、咒陀羅尼:對於咒(秘密語),總持而不忘。4、忍陀羅尼:對於法之實相安住謂之忍,持忍名為忍陀羅尼。

又有一個世界微塵數那樣多的大菩薩,得到樂說無礙辯才。何謂樂說無礙辯才?就是和任何人辯論,皆得勝利。他的辯論皆是正知正見,令對方心服口服,而不是強詞奪理,更不是無理取鬧。

菩薩說法,有四種辯才無礙的智慧:1、法無礙辯:能說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對於一切名相,無不通達,所謂「無所不知,無所不曉」。雖然了知諸法,但不取著。2、義無礙辯:能解說諸法差別之義理,通達無礙。雖知諸義,但不執著。3、辭無礙辯:對於諸方言辭,通達自在。能一言含無量義,以世智分別說明此理。4、樂說無礙辯:隨順眾生的好樂,善巧方便而為說法,所謂「觀機逗教,因人說法」。換言之,見什麼人就說什麼法,見有貪心的人,就說佈施法;見有瞋心的人,就說忍辱法;見癡心的人,就說般若法。對症下藥,便有立竿見影之效。若不契機,就算死的說成活的,他也不會相信。有時,弄巧成拙,起了反作用。

又有一個世界微塵數那樣多的大菩薩,皆證得無量旋陀羅尼。何謂旋陀罹尼?就是在法門得到旋轉自在之力。也可以說旋轉空假,通達無量法門。

復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不退法輪。復有二千中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清淨法輪。復有小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有大千世界(十億個世界)微塵數那樣多的大菩薩,能轉不退的法輪。就是向前精進,絕不向後退轉。

何謂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個須彌山、一個日、一個月、一個四大部洲,為一個世界。積集一千個世界,為一小千世界。積集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積集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因為說三個千的緣故,所以為三千大千世界,並非三個大千世界。

又有中千世界(一百萬個世界)微塵數那樣多的大菩薩,能轉清淨妙法輪。轉法輪就是說教法。凡是講經說法,就叫做轉法輪,所謂「法輪常轉」。轉法輪的意思,就是轉自心之法,而移他人之心,如同轉車輪。也可以說回轉一切眾生界,摧破一切煩惱。好像轉輪聖王之輪寶,回轉四天下,摧伏諸怨敵。

又有小千世界(一千個世界)微塵數那樣多的大菩薩,經過八生(超入四地,尚有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妙覺)的果位,應當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復有四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四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有三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三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有二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二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有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有四個四天下(四個四大部洲)微塵數那樣多的大菩薩,經過四生(超入八地,尚有九地、十地、等覺、妙覺)的果位,應當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又有三個四天下微塵那樣多的大菩薩(九地菩薩),經過三生的果位(十地、等覺、妙覺),當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又有二個四天下微塵數那樣多的大菩薩(十地菩薩),經過二生的果位,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又有一個四天下微塵數那樣多的大菩薩(等覺菩薩),經過一生的果位,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又有八個世界微塵數那樣多的眾生,在這個時候,他們統統發求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修習佛法的人,一定要發菩提心。所謂「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才能結菩提果。杏則,等於開花不結果。有人說:「人人是佛。」可是要修行,才能成佛。光說不行,等於說食數寶一樣,最後落了空。有人說:「這食物如何之美,色香味俱全。」可是他不吃,那有什麼用處。又好像銀行的出納員,天天替人數錢,可是不屬於自己的,所謂「終日數他寶,自無半分錢,於法不修行,其過亦如是。」

佛說是諸菩薩摩訶薩。得大法利時。於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以散無量百千萬億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並散七寶塔中師子座上釋迦牟尼佛。及久滅度多寶如來。亦散一切諸大菩薩。及四部眾。

在佛說這些大菩薩得到大法利的時候,在虛空中好像下雨一般,降下小白華及大白華。以此寶華散於無量百千萬億寶樹(菩提樹)下,師子座上的諸佛的身上。這些佛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化身佛。此華又散於坐在七寶塔中師子座上的釋迦牟尼佛,以及久遠已經滅度的多寶如來的身上。此華也散於一切大菩薩及一切四部大眾的身上,也就是在法華會上的四眾弟子。

又雨細末栴檀沈水香等。於虛空中天鼓自鳴。妙聲深遠。又雨千種天衣。垂諸瓔珞。真珠瓔珞。摩尼珠瓔珞。如意珠瓔珞。遍於九方。眾寶香罏。燒無價香。自然周至。供養大會。

又紛紛如雨降下細末栴檀香、沈水栴檀香等。同時在虛空中的天鼓自鳴,妙聲傳播深遠。又雨千種的天衣,垂著一切的瓔珞。有真珠、摩尼珠、如意珠種種的瓔珞,普遍於四方、四維、中間的九方,以眾寶的香爐,燒無價的妙香(心香),自然地周遍法界。心香燃起來,能薰惡成善。用誠心來供善法會。

一一佛上。有諸菩薩執持旛蓋。次第而上。至於梵天。是諸菩薩。以妙音聲歌無量頌。讚歎諸佛。

從十方所來的諸佛(釋迦牟尼佛的化身佛),在每位佛的上邊,都有很多菩薩,手執持寶旛和寶蓋,次第而上升,升至大梵天上。這些菩薩用微妙的音聲,歌唱無量的偈頌,來讚歎無量諸佛的功德。

爾時彌勒菩薩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在這個時候,彌勒菩薩從座位站起來,把右臂露出,合起雙掌,恭恭敬敬向佛,然後說下邊的偈頌。

佛說希有法 昔所未曾聞 世尊有大方 壽命不可量

無數諸佛子 聞世尊分別 說得法利者 歡喜充遍身

佛所說的法,都是希有之法。尤其是妙法蓮華經,乃是希有中之希有,在以前根本就沒有聽過這種甚深微妙法。世尊有最大神通力,佛的壽命是不可測量。無數無量的法王之子,聽見世尊說分別功德,得法利的菩薩,他們歡喜的心情,都充遍全身。換言之,喜悅之情,無法形容。情不自禁,踴躍起來,所謂「手舞足蹈」。

或住不退地 或得陀羅尼 或無礙樂說 萬億旋總持

或有大千界 微塵數菩薩 各各皆能轉 不退之法輪

聞到這種法之後,或者住在不退地,或者得到陀羅尼,或者證得樂說無礙的辯才,或者得萬億旋總持的法門,或者有大千世界微塵數那樣多的韭菩薩,各各皆能轉不退的法門。

不退的法門,就是三不退。1、位不退:所修的位不會退失。好像菩薩位,不退於二乘位。2、行不退:所行的法不會退失。好像菩薩所修六度萬行之法門,不會退於小乘所修的四諦法。3、念不退:對於正念不會退失,唸唸皆入真如海。

復有中千界 微塵數菩薩 各各皆能轉 清淨之法輪

復有小千界 微塵數菩薩 余各八生在 當得成佛道

又有中千世界微塵數那樣多的菩薩,他們皆能轉清淨大法輪。又有小千世界微塵數那樣多的菩薩,他們尚有八生存在,也就是還有八品微細無明未斷。如果斷盡,應當成佛道。

菩薩有四十二分無明惑,斷一分無明惑,便證一分法身,向上升一級。到了等覺位,尚有一分生相(變易生死)無明未破,若破即到妙覺位。

復有四三二 如此四天下 微塵諸菩薩 隨數生成佛

或一四天下 微塵數菩薩 余有一生在 當成一切智

如是等眾生 聞佛壽長遠 得無量無漏 清淨之果報

又有四四天下、三四天下、二四天下微塵數那樣多的菩薩,隨著四、三、二生,應當成就佛果。

四四天下是八地菩薩,他們尚有四品微細生相無明未破。三四天下是九地菩薩,他們尚有三品微細生相無明未破。二四天下是十地菩薩,他們尚有二品微細無明未破。若能破盡,便成佛道。

或有一四天下微塵數那樣多的菩薩,他們是等覺菩薩,尚有一品微細生相無明未破。若破盡即成佛道。

以上所說的菩薩,聞佛說如來壽命長遠,都證得無量無漏的智慧,獲得清淨妙覺佛果。

復有八世界 微塵數眾生 聞佛說壽命 皆發無上心

又有八個世界微塵數那樣多的眾生,聞佛說如來壽命長遠,皆發無上道心,願意得到佛果。換言之,博地凡夫,能聽到法華經如來壽量品時,都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世尊說無量 不可思議法 多有所饒益 如虛空無邊

彌勒菩薩說:「世尊!您說無量不可思議的妙法,有很多的眾生得到法的利益。好像虛空一樣,沒有邊際。」

雨天曼陀羅 摩訶曼陀羅 釋梵如恆沙 無數佛土來

從上空降落天上的小白華、大白華。又有釋提桓因和大梵天王,如同恆河沙數那樣多,從無數佛國土而來(每一個世界,就有一位釋提桓因及大梵天王)。

雨栴檀沈水 繽紛而亂墜 如鳥飛空下 供散於諸佛

又從上空降落栴檀香末和沈水香末,繽紛亂墜而下,好像鳥從空中飛下似的。這些香末供養於諸佛,散佈於諸佛。

天鼓虛空中 自然出妙聲 天衣千萬種 旋轉而來下

天鼓在虛空中,自然發出微妙的音聲,天鼓不擊而自鳴。又有千萬種類的天衣,在虛空旋轉而落下來。

眾寶妙香鑪 燒無價之香 自然悉周遍 供養諸世尊

又有用七寶所造的妙香爐,焚燒無價的名香,香氣自然周遍法界。這是供養諸佛(釋迦牟尼佛的分身佛)和多寶如來。

其大菩薩眾 執七寶旛蓋 高妙萬億種 次第至梵天

又有從地湧出的大菩薩,各皆手持七寶旛和七寶蓋。此旛蓋非常之高,異常之妙。有萬億種之多,很有次第從下方升至梵天(色界初禪天)。

一一諸佛前 寶幢懸勝旛 亦以千萬偈 歌詠諸如來

如是種種事 昔所未曾有 聞佛壽無量 一切皆歡喜

在每位佛的座前,發供養之心,豎起寶幢竿,懸掛最殊勝的寶幢,做為莊嚴之飾品。也用千萬句之偈頌,歌詠讚歎諸如來之功德。像這樣種種不可思議的盛事,在以前未曾有的,聞到佛所說如來壽量品的眾生,統統皆生大歡喜。

佛名聞十方 廣饒益眾生 一切具善根 以助無上心

佛的名號,在十方世界中的一切眾生,皆能聽到。但是要有善根的眾生才聽到。否則,是聽不到諸佛的名號。佛以慈悲為懷,廣大饒益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皆具足善根。凡沒有種善根者,令其種善根;已種善根者,令其增長;已經增長者,令其成熟;已經成熟者,令其得解脫。幫助眾生發無上正等正覺心。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其有眾生。聞佛壽命長遠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無有限量。

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告訴彌勒大菩薩說:「阿逸多!有恆河沙數那樣多的眾生,他們聞到佛壽命如此長遠,能在一念之中,而生出信解,所得到的功德,沒有限量了。」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五波羅蜜。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犁耶波羅蜜。禪波羅蜜。除般若波羅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假設有持五戒行十善的男子和女人,他們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緣故,在八十萬億那由他劫之中,所修行五種波羅蜜(譯為到彼岸。就是從生死的此岸,經過煩惱的中流,而達到涅盤的彼岸)。何謂五種波羅蜜?淺釋如下:

1、檀波羅蜜:譯為佈施。佈施有三種:財施、法施、無長施。財施有內外兩種:內財是頭目腦髓;外財是國城妻子,統統能佈施給需要的人。法施就是講經說法,所謂「諸供養中,法供養最」。財施是修福,法施是修慧。福慧雙修,功德才能圓滿。釋迦牟尼佛曾經「三隻修福慧,百劫種相好」。有此功德,才能成佛。如果修福不修慧,好像大象掛瓔珞。雖然很莊嚴,但是自己無法受用。如果只知修慧,而不知修福,好像羅漢托空缽,常常乞不到食。為什麼?因為他在往昔,沒有修佈施的功德,既然沒有結善緣,所以今生受此果報。無畏施就是如有人發生恐懼不幸的事,盡量幫助他解決困難,令他沒有畏怖。可是要用慈悲憐愍的心去拯救,不可存有企圖的心去幫助。

2、屍羅波羅蜜:譯為持戒。戒是止惡防非。止惡就是諸惡莫作;防非就是眾善奉行。戒律在佛教非常重要。所以出家人必需要受具足戒,所謂「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

唐朝道宣律師,他是律宗初祖。在終南山研究律論,持戒非常認真,一絲不苟,感應天人送飯來供善。由此可證,鬼神也崇拜嚴守戒律的出家人,而恭敬頂禮。窺基大師(唯識宗二祖)聞道宣律師受天人供養,他想嚐天人所送的飯,究竟是何味道?於是從長安來到終南山,可是過午不見天人送飯。窺基大師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第二天中午,天人送飯來,道宣律師問:「昨天為何不來?」天人說:「昨天我來到門外,看見室內有位肉身菩薩,其光太燦爛,故不敢進來,所以回去了。」

學佛法一定要受戒,受戒之後,要嚴守戒律。也就是要守佛教的規矩,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在家居士要受五戒、八戒、十重四十八輕戒(菩薩戒)。出家人,先受沙彌十戒,然後再受比丘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條戒。為什麼比丘尼多受九十八條戒?因為女身障礙多的緣故。

無論是在家人或是出家人,受戒之後,犯了戒律,好像船在大海中,有了洞孔而會沉沒於海底。凡是受戒不守戒的人,死後必墮於三惡道中,所謂「地獄門前僧道多」。尤其是出家之後,不守戒律,隨隨便便不守規矩,一定到地獄去受苦,毫無疑問。

受戒的人,若是在無意之中犯了戒,情有可原,可以開緣,所謂「開遮持犯」。開是開緣,遮是遮罪,持是受持,犯是犯戒。在這裡邊又有很多細節的規定,不能一一說出。

3、羼提波羅蜜:譯為忍辱。就是人所不能忍,而你能忍。如果人人能忍,那就不出奇。譬如有人無緣無故來找你的麻煩,或者罵你,或者打你。你能無動於衷,不起無明火,不生報復心,忍之於心,處之泰然。到了這種火候,才算是出家人。否則,說的很好聽,絕對不發脾氣。等到境界來考驗,理智控制不住情感,大發雷霆,將平日所修的功德,被無明火燒得乾乾淨淨。所以希望各位,謹之慎之,為切為要!

4、毗梨耶波羅蜜:譯為精進,就是不懈擔無論是誦經持咒,或者參禪拜佛,一定要勇猛精進,不可一暴十寒。古時歷代高僧大德,他們都是身心勤精進,證得一切自在。不像我們躲懶偷安,事事不認真修行,更談不到身精進、心精進、晝精進、夜精進,真是相差十萬八千里。要曉得「業精於勤荒於嬉」的哲理。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作為座右銘。

5、禪波羅蜜:譯為思惟修。又譯靜慮。就是把心中的妄想停止,不讓它興風作浪。所以要參「念佛是誰?」的話頭。這是以毒攻毒的辦法,所謂「妄想不生是為禪」。妄想如浮雲,容易把自性的太陽光遮住,修禪定之力,令心清淨,不生妄想,則菩提現前。

為什麼不說般若波羅蜜呢?因為般若是諸佛之母。若有般若,就有成佛的機會。現在講的是功德,不是講成佛,所以不講般若。現在這個人,他修這五種波羅蜜,經過了八十萬億那由他劫的時間,所得的功德來和如來壽量品生一念信解心的功德比較,簡宜不成比例。就是百分不及一分,千分不及一分,甚至有千萬億分不及一分。就是用算數來推算,用譬喻來形容,也是無法能知道它的究竟能有幾何?

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者。無有是處。

假使有善男子和善女人,有如來壽量品生一念信解心的功德,而得不到無上正等正覺這種果位,絕對沒有這種道理。各位注意!佛是不說妄語的聖人,我們要相信佛金口所說的言辭,不可誹謗某經是偽經,不是佛說的。否則,會墮入拔舌地獄。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恐怕在法會中的大眾,不相信這種道理,對於如來壽命長遠,生一念信解心,怎會有這樣大的功德?為令大眾解除其懷疑,願將前邊長行的義理,用偈再宣講一遍。

若人求佛慧 於八十萬億 那由他劫數 行五波羅蜜

假使有人欲求佛的無上智慧,在八十萬億劫中,修行五種波羅蜜的法門。這些功德,不如生一念信解心功德那麼大,所謂「五度如盲,般若如眼。」

於是諸劫中 佈施供養佛 及緣覺弟子 並諸菩薩眾

珍異之飲食 上服與臥具 栴檀立精舍 以園林莊嚴

如是等佈施 種種皆微妙 盡此諸劫數 以回向佛道

在這樣長的時間,佈施於佛、供養於佛,以及聲聞、緣覺、菩薩等,用最珍異的飲食,最上妙的衣服,最華麗的臥具,最名貴的醫藥,來供養四聖。用栴檀本所建築的精舍,以及園林來莊嚴環境,令其清淨幽雅。這樣的佈施,種種皆是微妙而殊勝,窮盡八十萬億那由他劫數,以回向功德於佛道。

若復持禁戒 清淨無缺漏 求於無上道 諸佛之所歎

假使又能嚴持禁戒,清淨圓滿,沒有缺漏之處。欲求無上佛道,一定為諸佛之所加持及讚歎。守戒如守頭一樣的重要。

若復行忍辱 住於調柔地 設眾惡來加 其心不傾動

諸有得法者 懷於增上慢 為斯所輕惱 如是亦能忍

假使又能修行忍辱法門,就住在調順柔和之地,絕對不生無明之火。若有不講道理的人,把眾惡加在你的身上,或者誹謗,或者辱罵,甚至毆打,這種逆境界來時,要有定力,不為境界所轉,所謂「逆來順受」,自然化干戈為玉帛。這時,你的心不會妄動。或有比丘和比丘尼,他們認為自己了不起,懷著增上慢的心理,也就是目空一切,瞧不起任何人。如果被他們所擾亂苦惱,不要生瞋恨心,要心安理得的接受,當做是善知識的開導。如是觀之,自然風平浪靜,不久便雨過天青,相安無事。否則,爆發起來,兩敗俱傷,造成滿城風雨的笑話,所以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

若復勤精進 志念常堅固 於無量億劫 一心不懈息

又於無數劫 住於空閒處 若坐若經行 除睡常攝心

假使又能勤修精進波羅蜜,其志念必需堅固。無論遇到如何的艱難,決定不退轉。在無量億劫中,一心向前精進,永不懈擔又在無數億劫中,住在寂靜處,或者是坐禪,或者是經行,都要攝心收念。除了睡覺以外,平時要將心猿意馬拴住,不讓牠們向外奔馳,訓練牠們守規矩。

以是因緣故 能生諸禪定 八十億萬劫 安住心不亂

持此一心福 願求無上道 我得一切智 盡諸禪定際

以這種因緣的緣故,所以能生一切禪定。經過八十億萬劫那樣長的時間,安穩住在禪定之中,令心不散亂,精神集中在一處,思惟念佛是誰?這樣逼來逼去,逼到山窮水盡之處,一轉身便是開悟時。

如是修持一心三昧禪定之福,誓願求無上佛道。我願得一切智,窮盡一切禪定的邊際,也就是獲得所有禪定的三昧。

是人於百千 萬億劫數中 行此諸功德 如上之所說

有善男女等 聞我說壽命 乃至一念信 其福過於彼

若人悉無有 一切諸疑悔 深心須臾信 其福為如此

這個修行的人,他在百千萬億劫之中,修行五種波羅蜜的法門,所得的功德,極為殊勝。假使有善男子和善女人,聽到我說壽命長遠,乃至生一念信解之心,這種福德勝過前邊所說五波羅蜜的功德。假使有人,沒有一切的疑悔,就在很短的時間,出生深信心,所得的福報和八十萬億劫修五波羅蜜的功德相等。

其有諸菩薩 無量劫行道 聞我說壽命 是則能信受

如是諸人等 頂受此經典 願我於未來 長壽度眾生

所有的菩薩,在無量劫以來,修行菩薩道,種植諸善根,他們聽到我所說如來壽命,能信解受持,不生疑悔心。這樣一切人等,頂戴信受這部經典,發願希望佛壽命無量,在未來度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同登彼岸。

如今日世尊 諸釋中之王 道場師子吼 說法無所畏

我等未來世 一切所尊敬 坐於道場時 說壽亦如是

好像今日之世尊,為諸釋族之中無上法王。坐在道場之中,如師子吼一般說法,無有恐怖。在證道歌上說:「師子吼,無畏說。百獸聞之皆腦裂,香象奔波失卻威,天龍寂聽生欣悅。」

佛住世時,提婆達多和阿闍世王聯合害佛,利用醉象的威力,擬將佛踩死。等佛到王捨城中乞食的時候,便放出醉象群,實行他們的詭計。這些狂象直奔佛前而來,正在千鈞一髮之際,將要到佛前,佛有定力,也不躲也不避,伸手向外,五指頓時變化為五隻獅子,大吼一聲,像群應聲而跪。此種境界,感動臣民皈依於佛。

釋迦牟尼佛又說:「我們在未來世,為一切眾生所尊敬,將來成佛,坐於道場中,說如來壽量品時,也和世尊說法一樣。」

若有深心者 清淨而質直 多聞能總持 隨義解佛語

如是之人等 於此無有疑

假使有深心的人,一心清淨而無染垢,質直而樸實,博學多聞,研究經典,總持不忘。隨著義理解釋佛所說的言語。得到多聞三昧和總持三昧這樣的人,對於妙法蓮華經沒有懷疑,一心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流通此經。

又阿逸多。若有聞佛壽命長遠。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來無上之慧。何況廣聞是經。

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阿逸多!若有眾生能聞到佛壽命長遠,能瞭解其中所說的義趣。這個人所得的功德,無可限量。能幫助他生起如來無上的智慧。何況能廣聞妙法蓮華經呢!所得的功德,簡直是不可說了。」

若教人聞。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書。若教人書。若以華香瓔珞。幢旛繒蓋。香油蘇燈。供養經卷。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

或者教親友來聽法華經,或者自己受持法華經,或者教他人受持法華經,或者自己寫法華經,或者教他人寫法華經。或者用鮮華、妙香、瓔珞、寶幢、寶旛、寶繒、寶蓋、香油燈、酥油燈等,來供養妙法蓮華經。這個人的功德是無量無邊,能成就如來一切種智。

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我說壽命長遠。深心信解。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崛山。共大菩薩諸聲聞眾。圍繞說法。

阿逸多!假使有善男子和善女人,聽到我說如來壽命長遠,發深心而能信解,又能明瞭其中之義理,則能見到佛的法身。為什麼?因為妙法蓮華經,就是佛的真身,也就是佛的法身。見到妙法蓮華經,就等於見到佛一樣。不要以為佛入涅盤,就不說法。佛時時都在說妙法蓮華經。佛說法華經已有八年的時間,佛從七十二歲開始說法華經。後來將經文寫在貝葉上,每個貝葉連接起來,約有八里之長,因此,此經代表佛之真身。

這人則能常見佛在者闍崛(靈鷲)山上和大菩薩以及諸聲聞眾,圍繞於佛,聆聽佛演說妙法蓮華經。

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閻浮檀金以界八道。寶樹行列。諸台樓觀皆悉寶成。其菩薩眾鹹處其中。若有能如是觀者。當知是為深信解相。

又見到這娑婆世界,其地是琉璃所成,大地很平坦,沒有高山,沒有深海。為什麼世界有高山大海,高低不平?因為人心不平,業報所感現的緣故。證果的人,雖然在這世界,但是所見的境界不同。他們見大地平坦如掌。我們凡夫見大地凹凸不平。

在閻浮提洲有條大河,河岸有檀金樹,據說此樹之葉,落到河中,將河底的砂子染成世界最好的金子,其光特別光亮,可以說燦爛奪目。用此金為八條道界(表示八正道)。又有七寶樹,排列成行。所有的樓閣和觀台,皆用七寶所造成,諸菩薩皆住其中。假使有人能這樣的觀想,受持此經、讀誦此經,應當知道這個人,才是深信法華經的信解相。

又復如來滅後。若聞是經而不毀譽。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信解相。何況讀誦受持之者。斯人則為頂戴如來。

在如來入滅之後,假使有人聽到妙法蓮華經,深信不疑,不加誹謗。發起隨喜功德心,應當知道這個人已經為深信解相。何況又能讀誦、又能受持,這個人就是頂戴如來,把佛像頂在頭上一樣的恭敬。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須為我復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養眾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養眾僧。

阿逸多!這個善男子和善女人,若能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此經,不需要再為我造塔寺。為什麼?因為妙法蓮華經,就是佛的塔寺。有人說:「既然經典是塔寺,那麼,不用造塔寺了。」雖然佛是這樣說,可是發心造塔寺,也未嘗不可。因為造塔而供養佛的舍利;造寺而供養佛的金像,表示恭敬,令眾生見其莊嚴生信仰心,才會發菩提心。因之,就種下善根。

也不需要為僧人造所住的寮房,也不需要供養僧人四事(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話又說回來,如果不供養僧人四事,那麼,就不能種善根,得不到功德。沒有功德,就沒有福報。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這個善男子和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就等於已經造了塔寺,建了僧坊,供養眾僧了。這是說受持經典的功德,比供養功德還要大。如果不能受持經典,還是要供養三寶,藉此福力,增長善根。

則為以佛舍利。起七寶塔。高廣漸校至於梵天。懸諸旛蓋。及眾寶鈴。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眾鼓伎樂。簫笛箜篌。種種舞戲。以妙音聲歌唄讚頌。則為於無量千萬億劫。作是供養已。

這樣等於供養佛的舍利,已經造起七寶的塔了。此塔豎高三界,橫遍十方,地基廣大,至上漸小,最高達到色界的梵天。又懸掛一切的寶旛、寶蓋、寶鈴、鮮華、妙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竹簫、銅笛、箜篌、眾鼓,種種的伎樂,種種的舞戲,微妙的歌聲、梵唄、讚歎、頌辭。這樣也就是在無量千萬億劫之中,作為供養舍利了。

阿逸多。若我滅後。聞是經典。有能受持。若自書。若教人書。則為起立僧坊。以赤栴檀作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羅樹。高廣嚴好。百千比丘。於其中止。

阿逸多!假使在我入滅之後,有人聽聞妙法蓮華經,或者自己書寫,或者請人代為書寫。就等於建造僧坊,用紅色的栴檀木材,建造一切殿堂,有三十二棟(建自性中的殿堂)。殿堂之高有如多羅樹。不但高廣,而且莊嚴,有百千位比丘,住在其中。

園林浴池。經行禪窟。衣服飲食。床褥湯藥。一切樂具。充滿其中,。如是僧坊堂閣。若干百千萬億。其數無數。以此現前供養於我。及比丘僧。

又有園林,又有浴池,又有經行之處,又有坐禪之窟,設備非常完善。又有衣服、飲食、床褥、醫藥,應有盡有,一概俱全。笙管笛簫一切的樂器,皆已具足,充滿其中。這樣的僧坊和堂閣,有百千萬億那樣之多,其數是無量無邊。以此境界現前,供養於我,以及一切比丘僧人。

是故我說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經卷。不須復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眾僧。

釋迦牟尼佛又說,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我才說:「如來入滅之後,假使有人能受持、讀誦這部法華經典。或者為他人解說,或者自己書寫,或者教人書寫、供養這部經典,就不需要再造塔寺、僧坊、供眷眾僧。因為受持經卷的功德,已經超過供養的功德了。」

況復有人。能持是經。兼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其德最勝。無量無邊。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量無邊。是人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疾至一切種智。

何況又有人,不但受持妙法蓮華經,勇猛精進,而且又能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的法門,這樣雙管齊下的功德,更為殊勝,有無量無邊之多,已經沒有辦法可以計算有多少。譬如虛空,找不到它的邊際。東西南北、四維上下,這十方是無量無邊。這個人的功德,也是這樣無量無邊,很快就到達一切種智的果位,也就是佛的果位。

若人讀誦受持是經。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復能起塔。及造僧坊。供養讚歎聲聞眾僧。亦以百千萬億讚歎之法。讚歎菩薩功德。又為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

假使有人,不但讀誦此經、受持此經,而且又為他人解說此經。或者自己書寫此經,或者請人代寫此經。又能造立塔寺及僧坊,供養和讚歎聲聞大眾。也用百千萬億讚歎之法,來讚歎菩薩的功德。又為他人種種的因緣,隨箸經的義理來解說妙法蓮華經,這是佈施法門。

講到此處,想起一個公案。從前有位大官,他是佛教徒,虔誠讀誦法華經。此經有七卷,他讀誦前三卷半,很快就記住,一字不忘。可是讀誦到後三卷半時,總是記不住,自己覺得很奇怪,百思不解。於是請教善知識,是什麼道理?這位善知識證得宿命通,知道宿世的因果。他在定中觀察因緣,曉得這位大官的來龍去脈。便對大官說:「您的因緣很特別,說出來請您不要生煩惱。」大官說:「請善知識直言,好壞沒關係。」善知識說:「您前生是人家送到寺院放生的牛。廟中的習慣,在陰曆六月六日那一天,將藏經樓中的大藏經及一切經典,統統搬到院中曬太陽,不令經書發霉,或被蟲吃掉。這時,那頭放生牛,走到曬經處,用鼻子嗅法華經上半部,而下半部沒有嗅到。因此因緣,您記得住上部法華經,而記不住下部法華經。」

這位大官聽完之後,不以為然,乃向善知識要證據。無憑無據,難以相信。善知識對他說:「在某寺的後邊,有個牛墓,墓中所葬的牛,就是那頭放生牛。當時該寺的方丈是位高僧,曉得這頭牛,為寺耕田,有了功德,來生為某人,生在某處,詳詳細細寫在白布上,與牛同葬。您如果不相信,可以挖開牛墓,一看便知。」

這位大官半信半疑,將牛墓挖開,果然有塊白布,寫上他的籍貫和姓名,一點也不錯。這位大官又問:「到底是什麼因緣能夠轉生為人呢?」善知識告訴他說:「您前生為牛,曾經為寺耕田,佈施您的勞力,又兼有嗅法華經的功德,所以今生為人,又做大官。」這位大官才豁然大悟,前因後果,緣毫不爽。從此之後,成為大護法者,供養三寶,護持佛教。

由此可證,凡是替廟上做工的人,貢獻勞力,沒有白流汗,來生多數轉為富貴之人,可以做大官大將。你們看!一頭牛為廟耕田,今生做大官,何況是人,獻身於佛,來生不言而知,絕對不會墮三惡道。

復能清淨持戒。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瞋。志念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精進勇猛。攝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問難。

又能清淨持戒,就是清淨其心、清淨其身。清淨其心,就是心中沒有煩惱、瞋恨、染污。清淨其身,就是不做不如法的事與柔軟和順的人,共同止於忍辱之行,不起瞋恚之心,意志信念特別堅固,永不生退轉之念。坐禪的時間最為寶貴,分秒必爭,也就是一分一秒的時間也不空過。為什麼?不知在那一分那一秒之剎那間,便是開悟的時候。否則,就放棄開悟的機會。常坐禪,便能入深妙的定境。常精進,便能克服一切困難。勇猛精進,絕不懈怠,這樣才能攝受一切善法。利根的人,有大智慧,善於解答難題。如有人問難,對答如流,令問者滿意,而生歡喜心。

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當知是人。已趣道常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

阿逸多!假使在我入滅之後,所有善男子和善女人,能受持此經典、讀誦此經典,又有這樣的善功德,應當知道這個人,他已經趣向道場,接近無上正等正覺的邊緣了。坐在菩提道場,轉大法輪,教化眾生。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行處。此中便應起塔。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阿逸多!這樣受持妙法蓮華經的善男子和善女人,或者坐的地方,或者立的地方,或者經行的地方,應當建起寶塔。天上的人和人間的人,皆應供養此塔,如同佛塔一樣的恭敬,皆能得到功德。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願意將前邊長行的義理,再重新宣說,所以用偈頌說明。

若我滅度後 能奉持此經 斯人福無量 如上之所說

是則為具足 一切諸供養 以舍利起塔 七寶而莊嚴

表剎基高廣 漸小至梵天 寶鈴千萬億 風動出妙音

假使在我滅度以後,如果有人能奉持妙法蓮華經,這個人所得的福德是無量無邊,如同以上所說的福德是一樣的,沒有分別。

能奉持法華經,就具足一切的供養。為供養佛的舍利,而起寶塔。此塔用七寶來莊嚴,所獲得的功德,不如奉持法華經的功德多。

在塔前所立的剎竿,又高又廣,向上漸小,乃至梵天。在塔角所掛的寶鈴,有千萬億個之多,微風吹動,發生微妙的音聲,非常悅耳,令聞者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正念。

又於無量劫 而供養此塔 華香諸瓔珞 天衣眾伎樂

然香油蘇燈 周匝常照明 惡世法末時 能持是經者

則為已如上 具足諸供養

又在無量劫以前,就供養此塔,用種種鮮華、妙香、瓔珞、天衣、伎樂、香油燈、酥油燈等,照明塔的四周。

在五獨惡世的末法時期,能受持法華經的人,就具足前邊所說的一切供養,獲得上邊所說的一切功德。

若能持此經 則如佛現在 以牛頭栴檀 起僧坊供養

堂有三十二 高八多羅樹 上饌妙衣服 床臥皆具足

百千眾住處 園林諸浴池 經行及禪窟 種種皆嚴好

假使能受持法華經,其功德好像佛住世時一樣的功德。用牛頭栴檀木為材料,起造僧坊,供養眾僧。所起造的殿堂有三十二棟(代表三十二相),塔高度有八稞多羅樹(代表八十種隨形好)。供養最上等的飲食,最妙好的衣服、被褥和醫藥,一切皆具足。可供應百千僧眾所住處,又有園林,又有浴池,又有經行之處,又有坐禪之窟。這種設備,十全十美,既殊勝又嚴好,實在是最理想的道常

若有信解心 受持讀誦書 若復教人書 及供養經卷

散華香末香 以須曼薝卜 阿提目多伽 熏油常然之

如是供養者 得無量功德 如虛空無邊 其福亦如是

假使有人對如來壽量品,發起信解心,或者自己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流通,或者又教人書寫,以及供養此經卷。散鮮華、妙香、末香。用悅意華、金色華、胡麻籽等制油,在法華經所在地,燃燈薰之,照明四周。像這樣的供養,能得到無量的功德,好像虛空一樣,沒有邊際。所獲得的福德,也是沒有邊際。

況復持此經 兼佈施持戒 忍辱樂禪定 不瞋不惡口

恭敬於塔廟 謙下諸比丘 遠離自高心 常思惟智慧

有問難不瞋 隨順為解說 若能行是行 功德不可量

何況又能受持法華經,又能兼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五種波羅蜜法門,對於一切眾生,不生瞋恚心,不惡口罵眾生,以慈悲之心對待眾生。

見到塔也恭敬,見到廟也恭敬,對於比丘也恭敬而謙下,沒有增上慢的心理,遠離貢高我慢的行為。常常思惟智慧,不可思惟愚癡。修行人就是修智慧。有了智慧,一切煩惱迎刃而解。斷盡煩惱,得到解脫。

如有人來問難,要和顏悅色為其解答,不可生瞋恨心。隨順種種因緣,為其解說,令他明白為止。如果能修行這種的行門,所得的功德無可限量。

若見此法師 成就如是德 應以天華散 天衣覆其身

頭面接足禮 生心如佛想 又應作是念 不久詣道場

假使見到講經說法,修行六度的法師,他所成就這樣的功德,應當散天華來供養,以天衣覆蓋在法師的身上。對這位法師,要五體投地的頂禮,心生如恭敬佛一樣的觀想。又應當做這種的思念:這位法師,不久將來就到菩提樹下,轉大法輪,教化一切眾生。

得無漏無為 廣利諸人天 其所住止處 經行若坐臥

乃至說一偈 是中應起塔 莊嚴令妙好 種種以供養

佛子住此地 則是佛受用 常在於其中 經行及坐臥

這位法師已證得無漏三味,無為妙法。他能廣泛利益天上的人和人間的人。在他所住的地方、經行的地方、坐臥的地方,乃至在他說一偈的地方,都應起造寶塔,用七寶來莊嚴,令它妙好。用種種供物來供養此塔,表示恭敬。

這位佛子住在此地,就同佛是一樣受用,時常在這裡經行和坐臥,不離這個道常

《妙法蓮華經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