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第二章 清淨本來如何生世界?
《大佛頂首楞嚴經》原文: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濕為巨海干為洲潬。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炎融則成水。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水。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佛對富樓那說:“富樓那,根據你剛才的問題:眾生本來清淨的性質中,本來原始的狀態下,為什麼會突然出生山河大地呢?富樓那,難道你剛才沒有聽到我所說的‘如來藏,本來就是覺了之性,本來就是玄妙光明’?”
富樓那回答說:“佛啊,我不但剛才聽到佛這麼說了,而且我也記得佛經常在這樣說。”
佛說:“既然你聽說了這個法義,那麼你來說說看,所謂的這個清明覺了的明覺之性,是因為它的明明瞭了的特性,而稱之為‘覺了之性’呢?還是因為它覺察到了有所不明的,反而襯托出了‘明明瞭了’,才被稱作‘清明覺了之性’呢?”
富樓那回答說:“我認為,如果這個如來藏,還有‘不明明瞭了’的,並且把這種不明瞭的如來藏稱作‘覺了之性’的話,那豈不是沒有‘所明瞭’了嗎?那豈能是真正的‘覺了之性’?”
佛說:“對啦!如果還是有所不明瞭的話,那就不是‘清明覺了的明覺之性’了。有這個‘所明’的時候,就算不上是‘覺了’;而沒有這個‘所明’的時候,又怎麼能夠算得上‘明明瞭了’呢?而且這個時候,用什麼都不明瞭的‘無明’概念,更加代表不了明覺的清晰明瞭光明的性質。”
“因此說,如來藏的本性,就是覺了,就是明瞭,就是清晰,就是光明,但是這僅僅也只是名相上面方便的說法而已。可是正是因為這個對這種本性的名相性表詮,導致大家誤認為如來藏成了‘有所覺察、有所明瞭’的這種‘明覺’(如來說明覺,即非明覺,是名明覺)。”
“作為如來藏的這個‘明覺’,並不是因為有所明,才成立的‘明覺’概念,更不是因為清晰、光明的存在,才建立的‘所明’,所以,在你有了這個虛妄的‘有所明瞭’的假立之後,就順勢生起了你的更加虛妄的‘能有所明’的作用,先是在什麼都不成立的情況下,妄立了一個‘所’,然後就在這個妄立的‘所’的基礎上,妄上加妄地建立了‘能’。”
“就這樣,在本來渾然不可分割的一個圓滿遍佈的整體法界中,整體如來藏中,在不存在什麼異同區別的狀態中,虛妄地建立起來了看似非常明顯和真實的不一樣的‘能所’,從而建立起來了看似非常明顯和真實的迥然相異的種種矛盾。”
“通過這種相異的矛盾,反而更加突出了‘相同’的難能可貴,更加顯示出‘異同’的實際存在性。同時,在此基礎上,還會緊接著發展出‘非同’、‘非異’等等概念,從而種種的相互觀待才能夠成立的二元相對的矛盾,就更加層出不窮。”
“久而久之,就會導致‘瞪發勞相’,產生疲勞後更加虛妄的幻相,逐漸地就形成了形象鮮明的種種塵相。”
“再由這些塵相相互作用,更加混亂不堪的局面,更加難以明晰的污濁景象,就出現了;在此基礎上,更會產生因塵相紛雜,疲勞過度而產生的種種煩惱。”
“而當這些煩惱紛紛擾擾地產生作用時,即表現成為物態的世界;而當這些紛紛擾擾地煩惱,暫時蟄伏的時候,就被認為是虛空。而且還會把虛空認為是永遠一樣的‘同’,而會把物態的世界,認為是生滅不定的‘異’。就這樣,從本來根本就不存在任何‘異同’的原始狀態,建立起來了貌似真實存在的‘有為法’。”
“在種種有為法的作用之下,將‘覺了明晰’和‘虛空頑昧’當成了真實存在的對立體,而在這一對對立體的相互作用之下,相互搖動之下,就顯示出來代表著‘動搖、轉動、不定’性質的風輪,由這個風輪,支撐著整個世界的存在。”
“因此,從虛空頑昧當中,因為動搖的風的作用,產生了世界形成的基礎;相對地,也就對應於虛空無礙,產生了堅固障礙之相,因為種種黃金寶礦等,即是代表著地大堅固性的最佳形式,因此在所謂的‘清明覺了之性’的作用下,就妄立出來了存在於風輪之上的金輪,用以形成具體的世界形態,保持著國土的存在。”
“因為之前虛空中的動搖作用,導致了風的產生;緊接著假立了堅固性,導致了金的產生;當風和金相互摩擦,相互作用的時候,電光火石之間,就會導致火光的發生。這個火光,具有變化性,火焰是會飄搖不定的。”
“接下來,種種珍寶的光明性,會產生潤澤的作用,而這個潤澤性,在火光的蒸騰和上揚作用下,就會產生水輪,而這個水輪,也能夠包含著整個的十方世界。”
“接下來,在火的暖熱乾燥上升,和水的潮濕潤澤下降的相互作用下,就會更加建立種種的堅固障礙之相,如果潮濕潤澤性突出表現的話,就是大海汪洋;如果乾燥堅固性突出表現的話,就是大洲陸地。”
“因此,在大海的深處,往往也能夠發現火光的噴發;而在廣博的陸地上面,也會流淌著大江大河;當水的作用不如火的作用的時候,種種塵相自然就凝結成為巍峨的高山,因此當山石相互撞擊的時候,就會有火星蹦出,而當山石被高溫熔融的時候,就化成了流動的水相。”
“而當土的作用,不如水的作用的時候,就抽發出來草木,因此當種種草木森林,被火焚燒的時候,就會化成灰土,而當被強力絞軋的時候,就會流出汁水。”
“就是因為這一層層虛妄幻相的不斷出現,相互之間不斷地交相作用,相互為因,相互為緣,相互為種,正是在這種種虛妄幻相的不斷作用下,這個世界就不斷地存在下去,發展下去了。”
講到這裡,我們就基本上對佛教關於世界形成和延續的基本觀點有所瞭解了。
首先,在那個連時間都無法談及的原始時期,用時間概念來說就是久遠劫之前,整個的這個世界、宇宙的最原始的狀態,是根本無法描述和形容的,在那裡,連這是***,那是***的名詞都不存在,但是卻從來都是光明、清淨、覺了的。“吾不知其所以名,強名之曰道”,可以算得上是較為接近的一種說法;當然在名相上,我們可以將之稱為“道”、“佛”、“佛性”、“涅槃”、“智慧”、“究竟”、“原始”、“本來面目”、“本性”等等。就好像一個人正在處於昏迷狀態中一樣。這也可以叫做“無極”。
之後,不知道怎麼回事情,突然就出現了對上述的根本狀態的一種判別和認知,認為這種狀態是明,光明,明瞭,雖然沒有光線,但是卻一切都清清楚楚,這就是所謂的“對境”、“所”的出現。就好像這個昏迷的人突然從昏迷中醒過來,第一件事情,就是看到了自己所處的病房。這其實也就是“道生一”,從本來無為無別的狀態中,出生的第一個概念和判斷。這也可以被稱作“太極”。
接下來,就會回轉過來,去看這個“對境”,這個“所”,到底是誰在相對,是誰在做出這個判斷,從而就會產生第二個概念,而這第二個概念,自然就是“作用者”、“能”了。就好像那個從昏迷狀態中醒過來的那個人,第一眼看到病房之後,立刻就會想到“我是誰?我怎麼會到了這裡?”而這,其實也就是“一生二”了。這也可以被稱作“兩儀”出現。
接下來,由於能所已分,觀待已立,而那個所被觀察的所謂的光明性,自然就會被參照著造作出來一個不光明性,也就是覺了性的矛盾體——頑昧性;如果把前一個清明覺了的狀態稱作“光明”,那麼這個相對立的矛盾體,自然就是“無明”了。至此,能,仍然只有一個,而所,卻出現了性質相對立的“明”與“無明”兩個,也就是從本無異同中,不但產生出了異同,更加產生出了異異;就好像那個已經醒過來的人,繼續產生各種念頭一樣。而這其實也就是“二生三”了。這也可以稱作“三才”出現。
自此之後,同異之間,相互一一、兩兩地作用,會繼續產生各種世界形成的過程;而這也就相當於那個人不再昏迷、單純,而是會產生如同我們平常人一樣多的紛亂的念頭了。而這其實也就是“三生萬物”了。這也就是“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等等”不斷生成的過程了。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的進行理解:雖然這裡講述的是世界形成的因緣和過程,但是這何嘗不是說明我們每一個眾生紛雜妄念的形成過程呢?何嘗不是繼續開示究竟見地呢?只要我們逆順序地退回去,自然就會退回到原始的狀態、清淨的佛性、本來的如來藏了。可是,為什麼我們到現在為止都不能呢?請大家好好想一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