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第四章 菩薩十地、等覺、妙覺
《大佛頂首楞嚴經》原文:
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淨極明生名發光地。明極覺滿名焰慧地。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盡真如際名遠行地。一真如心名不動地。發真如用名善慧地。阿難是諸菩薩從此已往。修習畢功功德圓滿。亦目此地名修習位。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為等覺。阿難從干慧心至等覺已。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單復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毗婆捨那。清淨修證漸次深入。阿難如是皆以三增進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當何名是經。我及眾生雲何奉持。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囉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亦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汝當奉持。
佛接著對阿難說:“阿難,這個善男子,這個修行人,在對於無上大菩提已經得到非常自在的融會貫通的時候,其覺性和一切諸佛完全相通,能夠完全窮盡一切佛的境界,這個時候,就可以稱作‘歡喜地’。”
“一切的不同和差異,全部都融會到了一起,成為了一個統一的整體,而且就連這個統一的一,都不會存在,這個時候,就可以稱作‘離垢地’。”
“在這個沒有任何垢染非常潔淨的情況下,會自然出生光明,這個時候也就可以稱作‘發光地’。”
“當光明達到極致的時候,覺性也就會達到最佳的圓滿的地步,這個時候就可以稱作‘焰慧地’。”
“一切的所謂的同和所謂的異,都已經不能產生,不能障礙,這個時候也就可以稱作‘難勝地’。”
“這個時候的無為任運的真如之性,就會清淨光明地赤裸裸地顯露出來,也就可以稱作‘現前地’。”
“這個時候的修行人,可以完全窮盡整個真如之性,也就可以稱作‘遠行地’。”
“這個時候一切皆無,唯有唯一真如之性,唯有本來真心,也就可以稱作‘不動地’。”
“而且這個唯一真如之性的一切功用也全部都可以自然發顯出來,這個時候也就可以稱作‘善慧地’。 阿難,這個時候的這些菩薩,從進入了善慧地之後,修行就算是功德圓滿了,之後就完全屬於證,而不再是修了,因此這一地也就可以被稱作‘修習位’。”
“這個菩薩的大慈大悲,就會像濃雲一樣地完全遮覆在涅槃大海之上,這也就可以被稱作‘法雲地’。”
“一切諸佛,都是要從本來唯一真性的涅槃海中逆流而出,才能發揮救度眾生的作用;而像這樣修行的菩薩,則是順著修行之道,逐漸到達諸佛覺性之海,得以完全等同於一切諸佛的智慧和功德,也就可被稱作‘等覺’。”
對於菩薩十地和等覺、妙覺等階段的分法和描述,在藏傳佛教的《明覺自生續》中有著略微不同的內容:“所謂的‘地’,並不是真正有這麼一個地方或者台階,而是對於一個已經見到真諦的人來說,會圓滿這些‘地’的意思。對於一個接受了指示的人來說,當他最初見到真諦的時候,會生起歡喜之心,因此就稱之為初地歡喜地;當了知了那個就是自己的顯現的本來面目的時候,就稱之為二地無垢地;然後再得到串習,也就是到了三地光明地了;繼續串習,見到了光的顯現,就是到了第四地放光地了;之後見到了智慧的顯現,並且得到串習,一切的煩惱得到了清淨,從而見到了智慧,這就是到了五地難淨地;然後現前在光明中生起解脫身,就是到了六地現前地;之後繼續串習,達到徹底,煩惱已經徹底沒有了,這就是第七地遠行地;之後則在此境界中毫不動搖,就是八地不動地;之後則功德圓滿,則為到達了九地善慧地;之後則了知一切智慧的顯現就是自己的自心,而得以生起無量的顯現,就好像見到了一切法的雲彩一樣,已經得到串習,這就是到了十地法雲地了;這也就是見到真諦的人在沒有放下之前最深刻的所見了。當這個人放下之後,就會斷除了一切的迷亂顯現,而得以生起一團一團的顯現,這就是到了十一地遍光地了;之後對此顯現不生執著心,內外一切法都不會造成染污,這就是到了十二地無貪蓮花地了;之後從自己的心中,放射出智慧的光索衝上空中,光團變成法輪的樣子,這就是到了十三地字輪大資糧地了;之後安住在智慧的顯現上,就是十四地大三昧地了;之後就一定可以到達任運地,也就是十五地金剛持地了;之後在本淨地上,智慧任運顯現,再也沒有更高的層次,這也就是十六地智慧上師地了。”
“阿難,從一開始的干慧心,一直到現在的等覺,才能夠算得上是真正開始獲得了金剛一樣的真心中最初的干慧地。經過前面種種層次的或單(干慧地、暖地、頂地、忍地、世第一地、等覺、妙覺七者屬單)或復(十心、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都屬復)的十二個不同次第,才能夠真正地達到了妙覺,才算得上是成就了無上道。”
“這些種種的地道階段次第,其實都是通過金剛藏心,諦觀十種如幻的深奧比喻而得來的。”
在《大日經》中有對十喻的解說:“一、幻,幻術師所作之種種相貌也。二、陽炎,熱空塵等因緣和合,於曠野之中現水相者也。三、夢,睡眠中所見之種種境界也。四、影,鏡中之影像也。五、干達婆城,蜃氣映日光於大海上現宮殿之相者也。六、響,深谷等中依聲而生之聲也。七、水月,水中所現之月影也。八、浮浪,水上所現之泡沫也。九、虛空花,眼膜於空中所見之種種花也。十、旋火輪,人以火爐旋轉空中則生輪像是也。”
“通過這十種的比喻,就可以在奢摩他(止)的修行過程中,用一切諸佛的毗婆捨那(觀),才能夠不斷地修正修行的過程,才能夠在清淨正確的道路上步步深入、層層上升。”
“阿難,上述所有的一切階段,一切次第,其實也都是前面我所講過的三種修行階段的更加詳細的分析而已,並不是另外建立出來的,而且只要能夠按照這樣的過程一天天地進步,就可以逐步步入並完善這五十五個階次的真正可以得到無上菩提的正道。”
佛說到這裡,在一次強調說:“能夠如此進行觀修,才算得上是正觀,而其他任何的觀修方法,都只能算得上是邪觀,是不正確的修行方法。”
這個時候,文殊菩薩大法王子,從眾人中站起身來,恭敬頂禮佛陀之後,對佛說:“今天佛所說的這個經,應當叫做什麼名字呢?我以及在座不在座的所有眾生,又應當如何奉行和護持這部經呢?”
為什麼文殊菩薩會這麼問佛呢?
因為從這個楞嚴法會議開始,一直進展到目前,佛已經數次明明白白地揭示了最為了義清淨的秘密見地,就連楞嚴神咒和修行法門、次第都已經全盤托出了,可是作為當機者的阿難,每次都會在佛開示了了義內容之後,都會把話題引到別的地方去,都會要佛解釋一些名詞術語,這樣就完全降低了這個楞嚴法會應有的成效的取得,特別是對阿難本人而言。
因此,文殊菩薩看到釋迦牟尼佛已經把從一個凡夫直到獲得妙覺的內容都已經開始完畢了,就立刻站起身來,請佛給這個法會命名,一般在佛命名完所講的法之後,這個法會就會結束,與會的聽眾都會回去重新反覆思維自己所聽到的法義,也許會有不少人會因此而悟入佛之知見也不一定呢!繼續讓阿難把問題提下去的話,大家的注意力就會越來被扯得越遠,等到法會結束的時候,可能都已經把最關鍵的內容給忘記了呢!趕快結束吧!
我想著就是文殊菩薩這個時候趕緊站起身來的意思。
佛對文殊菩薩的問題回答說:“這部經,可以叫做大佛頂白傘蓋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經,也可以叫做救護親屬度脫阿難以及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經,也可以叫做如來秘密本因修行了義經,也可以叫做大方廣妙蓮花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經,也可以叫做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你們應當如此信受奉行。”
阿難還會提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