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薩

成佛漸修的法門如何

修行人一共有幾種

如何修止

如何修觀

如何定慧等持

如何修禪那

【於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接下來是威德自在菩薩上常真正的威德是道德的成就,而不是權勢大、地位高。密宗裡有大威德金剛的修法,在此不講。威德自在菩薩的含義是德性的成就,自然解脫自在而威儀莊嚴。他從座位上站起來,行禮如儀,向釋迦牟尼佛提出問題。他提什麼問題呢?

【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令諸菩薩覺心光明,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

他說感謝大慈大悲廣為我們分析說明如何學佛而成佛,從任何一條路都可以隨順進入佛的境界,使我們修習菩薩道的人曉得心就是佛,進入自心光明境界。承蒙您老人家圓滿清淨的音聲教化,使我們明瞭不須勞苦修行就可以得到真正佛法的利益。

這是威德自在菩薩的讚歎之詞,先恭維一番,然後再將主題提出。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惟願世尊廣為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並修行人總有幾種?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

佛啊!您所說隨順覺性的道理,譬如一個大城有四個大門,可以從東方進城,也可以從西方進城;可以從南方進城,也可以從北方進城;不只一條道路。一切菩薩成就的方法各有不同,各種莊嚴佛國亦有所不同,成就菩提的方法,不只一種。您所說“心即是佛”的道路太高了,大家不敢相信,而且也認識不到呀!

希望佛大慈大悲為我們再開個廣大的法門,告訴我們成佛漸修的方法,以及修行人一共有幾種,使我們這些參加法會的菩薩以及未來求大乘道的眾生,能夠快快悟道,然後,遊戲於如來大寂滅海。

悟了道的菩薩們一切都在遊戲中,宣揚佛法度眾生也只不過是遊戲而已,此乃大自由、大自在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話講完了,跪下來拜,如是三清,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

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此時,佛告訴威德自在菩薩說:好的!好的!你們能夠發心為了一切大乘道的菩薩,以及將來的眾生,問我成佛的各種方法。你們好好仔細地聽,我為你們說明。

【於是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於是威德自在菩薩非常歡喜,在座大眾靜默聆聽。

【善男子,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於諸修行,實無有二。】

無上妙覺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至高無上正等正覺,在此不用梵音,譯為無上妙覺。佛法沒有秘密,真正的大道沒有秘密,所謂的密宗只是一種方法而已,道是天下的公道,遍諸十方,無所不在。天下的真理昭昭彰彰,人人都可以認識得到,學佛就是悟得真理,真理是什麼呢?就是悟到“心就是佛”。悟到了“心就是佛”的真理,就可以瞭解到不管是悟與未悟都一樣平等,成佛與未成佛一樣平等,在生命的本體而言,成佛並沒有多一分,不成佛也沒有少一分。佛說你問我修行的方法有幾種?實無有二。真理只有一個,所以許多佛教寺廟的大門或大殿上寫著“不二法門”。

【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幾種。】

佛說若是一定要加以分門別類,這其中的數量太多了,但是依眾生性向的差別,歸納起來有三種。哪三種呢?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

第一類的人,屬於大菩薩的種性,“悟淨圓覺”,他悟到了心就是淨土,此心本來清淨,本來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你的心從來就沒有齷齪(wo4chuo4:骯髒,不乾淨)過。就是有齷齪,壞事想過,但是,它沾不住的。心同虛空一樣,有烏雲密佈的時候,但是,下過雨以後,還是乾淨的。不管天晴也好,陰雨也好,虛空仍是虛空,毫無障礙。學佛要先悟到此心本來清淨,本來圓滿。這個很難口+育!雖然很難,但是,也很容易。如何容易?只要你悟到“平常心就是道”,就可以了。此心本來清淨,好好的,何必另外再求個清淨?但是,有些人喜歡。

“以淨覺心,取靜為行。”很多人認為內心清淨才叫修行,把自己的念頭靜在那裡,用什麼方法靜呢?“由澄諸念”,什麼是澄呢?把一杯渾水靜止擺在那裡,擺久了,水中的雜質慢慢沉澱下去,水就澄清了。所以,很多人一打坐靜不下來,妄念反而特別多,怎麼辦呢?不理它,如同那杯水慢慢就澄清了。

念頭澄清了以後怎麼樣呢?“覺識煩動”,又起個妄念,很討厭。你不要討厭它,釋迦牟尼佛講過“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不要討厭人家,它來也蠻好嘛!認清妄念是第六意識在動,不要討厭它,慢慢你就曉得每一個妄想與你都不相干,如此用功下去,需要時間,時間就叫功夫。所謂功夫,就是方法加上時間,加上練習,加上實驗,然後得到成果。

“靜慧發生”,不斷地靜下去,於是另外開發一個境界,“身心客塵,從此永滅。”我們的妄想都是客,來了會走,留不住,你的主人則沒有動過。例如各位坐在那裡,我講的話,各位都聽進去了,這個話是客,屬於外來的,什麼是主人呢?你聽到了,覺得有道理,我懂了,這個是主人,他沒有動過。我們心理上的動態是心理的客塵。什麼是生理的客塵呢?打坐腿發麻、發脹、氣脈通羅!這裡動了!那裡跳了!這些是屬於身體上的客塵,知道就好,不理它。你不理它,一切不管,慢慢就過去了!可是,一般人都被生理上的客塵拉著走,哦!氣脈通了,不得了了!於是,便玩弄氣脈、功夫去了,心也就無法真正靜下來,這樣修行怎麼會有成果呢?

【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

身心客塵澄清了以後怎麼樣呢?“便能內發寂靜輕安”,注意!這個“內”不是指身體內部,此內是不分內外之內,不以自體為標準,所以,中國的禪宗稱身體叫“色殼子”,或叫“臭皮囊”。你慢慢靜下去,身心澄清了以後,由寂靜而發生輕安,身體輕靈,心理清明安詳(祥),生理上的酸、脹、麻、痛都沒有了,內心寧靜平安。其實念佛也可以達到輕安,但是,我看到你們打念佛七,走著念,坐著念,一天忙死了。走著念、坐著念,沒錯,但是,要慢慢地念,不能急著像趕集一樣。只要方法對的話,也可發生輕安,頭頂清涼。

輕安只是第一步,還有其他很多境界。佛說:“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因為寂靜到極點,十方世界諸佛的心在你心中顯現。為什麼諸佛之心會在你心中顯現呢?因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這個方法稱為奢摩他,奢摩他翻譯成中文是“止”的意思,這是真正的大止觀,不是小止觀,小止觀中六妙門中的最後一步“淨”,是這裡的第一步。

關於這一段“寂靜”與“輕安”的止--奢摩他,再作補充說明。求止的方法有很多種,例如守竅、煉氣、念佛、觀想……等,都是把心念專一止於一點上,這些修法也屬於奢摩他,但是,這是屬於小乘的奢摩他。這些修法有四個原則,第一步是求得“專一”,止於一點。第二步驟是“離戲”,離開了“空”的境界,離開了“有”的境界,離開了“非空非有”的境界,離開了“即空即有”的境界,這叫“離戲”,離開了戲論,戲論就是說笑話。達到了“空”的境界,不要以為了不起,不要以為“空”就是道;“空”是戲論、笑話,“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這些境界都一樣是笑話。離開了這些笑話,算不算“寂靜”?還沒有。接下來,第三步是“一味”,在靜中,在動中,始終如一,始終不變,不受外界環境的干擾,也不受內心情緒的干擾。第四步是“無修無證”,不須用心做功夫,也不認為證得什麼道。到此階段,才是“寂靜”,無事不定,無時不定,無處而不定,這才是大乘的止。

再說“輕安”的情形,初步的輕安,由頭頂發生清涼,然後下降遍及全身。清涼以後,便是得暖。得暖不是發燙、發熱,得暖是有溫暖的感覺,但不是發燒。得暖是全身的肌肉、骨節、經脈都柔軟了,所以,打坐入定的人,不可以拉他,不可以碰他。得“暖”以後,再進一步是得“頂”,自己的精神可以與天地相往來,與宇宙合一。到了這個階段,已經不是氣脈通不通的問題,氣脈只是初步而已。再下來是“忍”,把一切忍住截止,所有煩惱妄想,以及憂、悲、苦、樂都切斷了,但不叫作“空”,如果還有一個“空”的境界,那是戲論。經典上說大乘菩薩可以得“無生法忍”,沒有生起動的作用。再進一步是“世第一法”,在這個世界上是第一等。“暖”“頂”“忍”“世第一法”叫作四加行,修任何一個法門,乃至外道法門,在功夫境界的階段上,都有四加行的作用。四加行都成就了,才是大乘真正的“輕安”。

修行打坐種種的法門,都是在修止的階段,止是定的因,定是止的果。但是,一般人的修止,初步的止都止不祝禪宗臨濟祖師臨終時留下一首偈子:

“沿流不止問如何,真照無邊說似他,

離相離名人不稟,吹毛用了急須磨。”

我們的心念像流水一樣永遠在流,雜念妄想停不住,怎麼辦?雜念妄想不要怕,它像空中的灰塵,只要心靜下來,你知道雜念妄想很多的那個“知”,就是“心經”所謂“照見五蘊皆空”的照,這個“知”它本身沒有雜念妄想,它猶如虛空無量無邊,這個“知”沒有形相,沒有名稱,叫它是佛也可以,叫它是道也可以,叫它是“圓覺”都可以,可是一般人都認不到。即使你認到了,悟了,不要以為就到了沒事了,吹毛用了急須磨,吹毛是指非常銳利的寶劍,拔下一根毛(鬢-賓+毛)放在劍鋒上,吹一口氣,毛(鬢-賓+毛)就斷了,還要注意修行,我們的心念用過了就要丟,隨時在止中,隨時在定中。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由是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

剛才講止,現在講觀。講到止觀,其實,止中有觀,觀中有止。一般的修行方法中,如道家的守竅,守丹田,都是求止。又如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到一心不亂,這也是修止。而現在哪裡呢?當你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唉呀!糟糕!我又亂想。你知道在亂想,這就是觀。所以,止與觀是同時,換句話說,不止不能觀,有止才有觀,有觀才有止,止與觀的作用在一起。但是,其中有所差別,例如念佛,念到一心不亂,這是止;能不能真念到一心不亂?這就靠觀了。觀是什麼?觀是慧的因,慧是觀的果,般若智慧是觀行的成果,觀修到了,般若就出來了,得大智慧成就,成佛了。

我常告訴各位,你們修行,有一本書叫作“小止觀六妙門”,不曉得你們讀過沒有?修止觀有六個步驟,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淨。據我個人幾十年看來,許許多多的人修了幾十年,都還在那裡數息,我坐了幾個鐘頭了,數了多少息了,幾百下了,幾千下了,幹什麼呢?你在學會計?還是當出納?而且,很多人在數呼吸的時候,還拚命想把呼吸的氣留在丹田,留得住嗎?你去解剖屍體看看丹田有氣嗎?

為什麼要數息?你心靜不下來,不能得止。一上座,先聽自己的呼吸,一,二,三……,等到自己的呼吸由粗變細,再靜下去,耳朵聽不見自己的呼吸了,只有感覺來去,乃至感覺到鼻子都沒有氣了,胸部也不動了,只有小肚子輕輕地很久動一下,這樣才叫“息”。到達了這個地步,不要數了,換第二步“隨”,隨著這個息定下去。第三步“止”,把呼吸都停掉,這時才沒有雜念,內發的寂靜輕安就來了。得止以後要起“觀”,不起觀,那是外道定。觀是用智慧觀察,轉入修慧的境界。觀行成就了以後,第五步是“還”,還我本來面目,空也不住,有也不祝最後達到“淨”心淨則國土淨,修持到此地步,所謂“不移一步到西方,端坐西方在目前”,這才是真正唯心淨土。

為什麼提這些?現在“圓覺經”準備講觀,我隨便告訴大家修觀的道理。修止是定學,修觀是慧學,希望大家有個初步的概念,才能瞭解本經的重要。

接下來,我們看“圓覺經”原文。注意!“圓覺經”這裡所講的觀,不是普通的觀,而是大菩薩境界的觀。

“若諸菩薩悟淨圓覺”,證悟到了自心淨土的圓滿覺性。“悟淨圓覺”很難解釋得清楚,希望有心修持者多多努力,自己去證悟,否則,講得再好,仍是隔靴搔癢。悟淨圓覺是菩薩見道的境界,見道以後才能修道,道都沒有見到,你修個什麼?所以禪宗的五祖告訴六祖:“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佛說菩薩悟淨圓覺以後,見道以後,“以淨覺心”,什麼是淨覺心?就是現代人很喜歡提的禪宗六祖的那首偈子: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個境界就是淨覺心。

講到這裡,請諸位小心!現在人喜歡說大話,一講到禪就提六祖的這首偈子,好像自己就是六祖似的。其實,各位不要忽視六祖的師兄神秀那首偈子,那首偈子並沒有錯,那是真講實際修行的功夫: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正是修行的境界,平實用功,隨時拿把掃把,把自己的內心掃乾淨,纖塵不染,這是真修行。做到這步功夫以後,再進一步,可以談到六祖的那首偈子,把心如明鏡的境界還要打破,就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佛菩薩的境界,這是智慧成就的境界。普通人沒有達到,未證言證,未悟言悟,這是撒謊,犯大妄語戒,罪過非常大,萬萬不可。

到達了悟淨圓覺,心如明鏡以後,“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由前面修定的境界,到達真正淨覺的心境,自然瞭解知覺自己的本心本性,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及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這些都是幻化。幻化並不是沒有,例如看電視、看電影,我們所看得的影像就是幻化。修行到達了這個境界,才知道宇宙萬象以及我們的生命、身體、思想、感情、知覺這些都是幻化。由幻化所生的東西,無法永恆存在。例如我們人類的歷史,幾千年來、幾百年來的人事物到哪去了?你看“三國演義”開章那闕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這是多美的文學境界,也是最好的佛經,不用佛學名詞描寫人生的幻化,多美!又如“紅樓夢”的“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人生一切都是幻化,眼睛所看到的都是幻化,我們自己也是幻化,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諸行無常。

“即起諸幻,以除幻者”。修行到一切如夢如幻的時候,真空中要生出妙有來,所謂“性空緣起”,在空的境界裡自己起觀,觀出東西來。修行真到達了此一地步,可以在一念之間,把自己變成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不只是想,而是真的,別人看到的不是你,而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比如,以前在大陸上,一位能海法師,到西藏學密宗,回來以後,開了一個密宗黃教的道場,修大威德金剛,大威德金剛是文殊菩薩的化身,三個頭,一個頭有三隻眼,三十六隻手,每隻手上各拿一件法器,十八隻腳,腳下踏著男人、女人、死人老虎……什麼都有,行者一彈指剎那之間,要把自己觀想成大威德金剛。能海法師經常晝夜不分在大殿中修法。有一天晚上,有人進殿一看,能海法師不見了,大殿裡多了一尊大威德金剛。這就是“即起諸幻”的故事。

為什麼要“即起諸幻”呢?“以除幻者”,以幻除幻,以楔出楔。例如念佛,為什麼要念阿彌陀佛?因為念頭太多,用念佛號來除掉念頭,其實,阿彌陀佛這句佛號也是妄念,以妄念除妄念。

“變化諸幻,而開幻眾”。修行必須“性空緣起,緣起性空”,空中可以生起妙有,妙有又須化空。空有之間,任運自在,“變化諸幻”。我們是幻眾,不信,八十年後一定沒有你了。像釋迦牟尼佛就是“變化諸幻,而開幻眾”,講了那麼多佛法,留下了不少經典,他自己也是幻化,他的確來過人間,但是,後來又消失了。

“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因為菩薩明白眾生是幻眾,所有一切均是幻行,不執著幻化,不為幻化所困,而能起幻。救度眾生,這是幻行,大慈大悲之心。菩薩之慈悲即是菩薩之煩惱,但是,他在煩惱中有其不煩惱的一面,因為他知道這些都是幻化。

【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滅。】

佛說一切大乘道的菩薩從此幻觀開始修,漸次增進,一步一步慢慢地進步。“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這個能夠知道幻化的,能夠起幻觀的,與幻化並不相同。例如牙痛,疼痛的感覺是幻,但是,那個能知道疼痛的並不痛,疼痛與他毫不相干,要從這裡去體會,注意!這是傳大法口+育!

“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滅”。再進一步,把那個能知道的也把他拿掉,因此一切幻相永滅。

講到幻相,現代的社會中,精神病人越來越多。19世紀的絕症是肺病,20世紀的絕症是癌症,未來21世紀的絕症是精神病尤其搞修道、打坐的,很容易走上精神病,因為在打坐中看到東西了,一不小心就精神分裂去了。正統學佛的就要記住佛在“金剛經”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現在“圓覺經”所講與“金剛經”所講的,一模一樣,表達方式不同。學佛千萬不要著相,不要被幻相牽著走,越平實,越通俗,越好。

【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或三摩缽提。】

這些菩薩所修的如夢如幻觀行,漸次增進,慢慢有所成果這個方法叫作三摩缽提。三摩缽提就是止觀等持、定慧等持。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境界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

佛說學大乘道的菩薩們悟到了我們心本來是清淨的,本來在圓覺中。以此淨覺心,不取幻化,不被外界的幻境所騙,也不要以為我打起坐來,內心空洞洞的很寧靜,哦!這就對了,這就是佛。打起坐來很清淨,不打坐就沒了,這是生滅法。修之則有,不修則無,這是靠不住的。佛法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如果在增一點、減一點上面搞,就偏差了,有些人一入佛堂,看到佛像,就覺得好清淨,哈!你被佛堂的幻化所騙了,打坐念佛非得在佛堂,然後面對著佛像,再點個檀香,這樣才清淨,這是取幻化、取靜相。不要以為在佛堂才有佛法,到了廁所就沒有佛法;念佛一定要在佛堂念,在廁所就不敢念了,萬一你坐在馬桶,突然要死了怎麼辦?不垢不淨,佛法遍一切處。

【了知身心皆為掛礙,無知絕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

“了知身心皆為掛礙”,我們修道之所以不能成功,就是被身心所障礙住了,打坐剛有一點境界,腿就不對勁了,屁股也坐不住了,這是身的障礙。再來就是心的障礙,思想雜亂,念頭來來去去,靜不下來。所以佛叫我們修夢幻觀,不取動相,也不取靜相,徹底明白身心就是我們的大障礙。

“無知覺明”,這四個字可真妙了,這一句在文詞上不通,無知與覺明是互相矛盾的,卻擺在一起,這是有其道理的。無知與覺明是同樣一個東西,沒有悟道以前是無明,是無知,我們天天在用,能思想,能感覺,能造業,我們用了一輩子,還不知道他是什麼東西。悟道以後,你就明白他是空的、幻的,“不依諸礙”,不在身體上,也不在心念上,“永得超過礙無礙境”,永遠超越身心的障礙,也超越無礙--空的境界。到此地步,有什麼效果呢?“受用世界及與身心”,此時可以享受物質世界的一切,也可以轉過來享受自己的身心。我們一般人活在世上,都被物質所用,都被身體所用,都被我們的思想、情緒、慾望所用,是不是這樣?我們學佛修道,要反過來,善用其心。

【相在塵域,如器中金+皇,聲出其外,煩惱涅盤不相留礙。】

這個時候,活在世間,一樣講話,一樣吃飯,一樣做事,但是心中無事,“如器中金皇,聲出於外”,他同普通人一樣,有血有肉,有喜怒哀樂,而內心是空的。此時,煩惱也空,涅盤也空,煩惱涅盤不相留礙。

【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此方便者,名為禪那。】

如果能夠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同時解脫身心障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一切煩惱妄想滅了,“生滅滅已,寂滅最樂”。“妙覺隨順寂滅境界”,無處不寂滅不清淨,無時不寂滅清淨,“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自己以及他人的身心所不能及,已經超越了人世間,此時,“眾生壽命皆為浮想”,如同“金剛經”所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此方便者,名為禪那”,如此身心解脫了,這叫作禪。注意!這樣才是真正禪宗的境界,不是一句話聽懂了,一本書看懂了,雲淡風輕便是禪,那毫不相干,雲也不淡,風也不輕,身心都是障礙,沒有用,那是狂禪、口頭禪。

【善男子,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

此三法門是哪三個法門?第一是講修止,第二是講修觀,第三是講修禪。這三種法門都是成佛最容易、最方便的方法,十方世界的佛都因此法門成佛。十方世界的菩薩有種種許多的修行方法,其中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皆依如是三種事業,都是從“止”“觀”“禪”這三事業變出來的。為什麼叫事業呢?成佛也是一件事,也是造業,造什麼業?造善業,造成佛之業。若能圓滿證得了,就成佛了。

【善男子,假設有人修於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修習。】

佛說假如有人學佛、修行、做功德,修於聖道。不只自己修,還能夠教化別人,幫助百千萬億人修成了阿羅漢和辟支佛果,辟支佛又稱緣覺佛或獨覺佛,可以無師自通。像這類阿羅漢及辟支佛轉生在人世間的並不少,到處都有,不過,一般人看不出來,要靠各位的智慧去找。雖然教化百千萬億人成就了阿羅漢果及辟支佛果,此功德多大啊!但是,“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所以,諸位比他們還高,不過,光聽到沒有用,還要修。“一剎那頃,隨順修習”,聽到以後要相信,馬上依照佛所說的方法去做,這樣的話,功德比前述的人還要大。

最後,佛作結論。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此時,佛重新以偈語再說一遍。

【威德汝當知 無上大覺心 本際無二相 隨順諸方便其數即無量 如來總開示 便有三種類 寂靜奢摩他如鏡照諸像 如幻三摩地 如苗漸增長 禪那唯寂滅如彼器中金+皇 三種妙法門 皆是覺隨順 十方諸如來及諸大菩薩 因此得成就 三事圓證故 名究竟涅盤】

【威德汝當知】

威德菩薩你應該知道

【無上大覺心】

一切眾生本有的無上佛性

【本際無二相】

在本際上,諸佛菩薩以及每一個眾生都一樣,並無差別。

【隨順諸方便】

隨順各種眾生的修持方法,

【其數即無量】

其數量無限,

【如來總開示】

佛將其總歸納起來,便有三種類 有三個種類。

【寂靜奢摩他】

第一種是修止的方法,

【如鏡照諸像】

修止的方法要把自己心念拂拭乾淨,猶如明鏡一樣。

【如幻三摩地】

第二種是修觀,觀世間一切如夢如幻,以幻除幻,

【如苗漸增長】

幻觀成就就是真空生妙有,性空緣起,所修妙行,如土中長苗,漸漸增長。

【禪那唯寂滅】

修禪那像發聲的樂器,中心是空的。

【三種妙法門】

總歸納成此修止、修觀、修禪三種法門,

【皆是覺隨順】

這三種法門都是成佛最容易、最方便的方法。

【十方諸如來】

十方世界一切佛,

【及諸大菩薩】

以及諸大菩薩,

【因此得成就】

都依此三種法門而成道。

【三事圓證故】

這三種方法都修成功了,

【名究竟涅盤】

就成佛。

《圓覺經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