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90集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十善業道經》第十四面,最後一行:
【忍辱莊嚴故,得佛圓音,具眾相好。】
這是說行十善業道,落實在忍辱波羅蜜上。這一段經文,前面這兩句全部貫穿下面所有的經文,那就是「舉要言之,行十善道」,這個地方就是以『忍辱莊嚴故,得佛圓音,具眾相好』,這樣念法這個意思就很完整。這是集結經藏的人在文字上的省略,這個省略是美化文章。中國人無論是在文字、是在言語,都講求簡要詳明,簡單、扼要,還是詳細、明白,符合這個標準就是好文章、好的言語,所以翻譯佛經也是遵守這個原則。我們讀誦、研究、講解,一定要懂得文裡面所含圓滿具足的義趣,都是舉要言之。
「忍辱」是很難做的一樁事情,特別是侮辱。在大乘佛法裡面,六波羅蜜佛只講了一個「忍」,而並不是專門指忍辱。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翻經的法師把這一條特別加個「辱」,什麼原因?中國古代讀書人,我們所稱的士大夫階級,用現代話來說就是知識分子。中國人是非常尊敬知識分子,可以說中國立國五千年來,知識分子占非常重要的地位,無論是怎樣的改朝換代,沒有不尊重知識分子,所以說選賢與能。過去士大夫階級有所謂「士可殺不可辱」,中國讀書人把侮辱看得非常嚴重,這是不能忍受的;殺頭都沒有關係,都可以忍受,侮辱不能忍受。翻經的法師看到士大夫階級有這麼嚴重的執著,所以把「忍」下面加個「辱」,如果辱都可以忍,那當然沒有什麼不能忍的,所有都能忍了,所以特別用「忍辱」。這個名詞我們要曉得,在大乘經原文裡,梵文經典,或者今天巴利文經典、藏文經典,都不是「忍辱」這個意思,我們要懂得。
不能忍,這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我們也看到許多人,甚至於包括自己,你看看你不能忍的時候,那一副德相是什麼樣子?照照鏡子就知道,現在能錄像是更清楚,你看看那是什麼樣子?決定不能教人看到生歡喜心,讓別人看到生恐懼、厭煩,遠離你、不敢接近。這個情形,無論在世法、佛法,都是破壞而不是成就。
我們要想在世出世間法得到圓滿的成就,忍是功夫,忍是關鍵。中國諺語裡面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佛在《金剛般若》,這是大家念得很熟的,說了一句名言:「一切法得成於忍。」世出世間無論大事、小事,你要想成就,都得力於忍。「忍」這個意義深廣無荊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人決定不能夠脫離社會獨立生存,人決定要依靠大眾,依靠大眾、跟大眾在一起生活,不能忍怎麼行?尤其在末法現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麻煩多。《無量壽經》,世尊非常感歎的為我們說:「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我們從小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教育,養成許許多多不善的習氣,很不容易跟大眾相處,這個難!
我們看看世出世法,凡是有成就的人,事業做得愈大、地位愈高,愈謙虛、愈和敬,他才得到別人尊敬,得到別人仰慕,一樁事情能教你一生感恩不荊我過去年輕的時候,做個小公務人員,上班。上班有時候工作不多,我們在辦公室裡面看看報紙、看看書,這是常有的事情。習氣毛病有,坐在座位上不好好的坐,背靠在椅背上,椅子腿前面兩個翹起來,躺的是很舒服。我的長官從我背後來,拍拍我的肩膀,我一看趕快站起來,他沒有責備我,反而說的真是柔言愛語,他說:「你這種坐法容易跌倒、容易受傷。」他不說別的話,一次教訓終身不忘,這個毛病永遠改過來了。如果是他把你喝斥一頓、罵你一頓、教訓一頓,他走了我還照樣翹起來,不是從內心悅服,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他教導我們等於說也給我們上了一堂課,我懂得了,如果我要作長官,我如何對待我的部屬,能夠得到部屬衷心的擁戴,認真負責替我做事,都在一個謙敬。謙虛能夠恭敬別人,時時刻刻只要我們留意細心,都是我們的學處。
過去太虛大師提倡的「菩薩學處」,首先要學著跟大眾相處;跟大眾相處最重要的,要跟大眾打成一片。今天我們佛教比不上基督教、天主教,原因是我們不能跟最貧苦的人打成一片,不能過貧苦的日子。昨天天主教有兩位修女來看我,我們講經的時間延誤了半個小時,我接見她們。她們在非洲辦個醫院,告訴我非洲人非常可憐,她們在那邊工作了十二年,醫院、學校很少,所以病人看病要走很遠的路程,才能夠到他們的診所。所以希望能有一輛醫療救護車,來找我,我答應送她一輛車。我們聽到非常感動,那些地方我們佛教裡面人都不願意去,她們肯去;而能夠跟他們一樣的吃苦,沒有一絲毫的怨言,跟人家打成一片,全心全力的照顧這些人、幫助這些人。像我們新加坡的許哲修女,她一生也是這樣的,心目當中只有苦難的眾生,老人、病人,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跟這些人打成一片。這是希有難得,這是我們極需要傚法的,極需要警覺的。
世法、佛法,古聖先賢教導我們,我們自己在哪一個工作崗位上,一定要把自己的本分工作做好,每一個人都能把自己本分工作做好,這個世界是祥和的。大家必須要互助合作,沒有忍辱的功夫就不能成就。忍辱一定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事事要忍,佛教給我們隨緣,不能忍就不能隨緣;一定要隨著自己的意思、隨著自己的好惡就難了。殊不知自己的好惡是煩惱,心不清淨;能夠放下自己的好惡,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那個功德就是忍辱波羅蜜。
「莊嚴」,就是做到盡善盡美,你修忍辱度修到盡善盡美,你得的果報。這兩句是總說。「得佛圓音」,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個音才是圓音。「具眾相好」,相好的因素固然很多,許許多多因素裡第一個因素是忍辱。菩薩成佛還要特別用一百劫的時間,這不是短時間,修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一百劫修什麼法門?跟諸位說,還是六波羅蜜,不過六波羅蜜裡是以忍辱波羅蜜為第一。我們要問:他為什麼要修相好?眾生喜歡相好,眾生愛相好,佛以相好攝受眾生。
確實佛的相好度了許許多多眾生,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的,阿難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阿難為什麼出家?為什麼跟釋迦牟尼佛學?就是看到釋迦牟尼佛的相好。《楞嚴經》上說的,佛問他:「你為什麼發心出家?」「羨慕佛的相好。」他說:「這個相好不是父母所生的。」這是他修得的。所以,阿難發心學佛不是學別的,是想學相好。你才曉得相好攝受眾生,這個力量多強!說老實話,釋迦牟尼佛早已經證得究竟圓滿的果地,還要修相好嗎?做給我們六道凡夫看的。六道凡夫哪一個不想自己相好?個個都想相好。不管你是哪一個族類,也不管你信哪一個宗教,哪一個人不想自己身體健康、容貌相好?都有這個慾望。佛這種示現就是告訴你,你這個慾望可以滿足,只要你修忍辱波羅蜜,你的願就達到了。
事事能忍,時時能忍,處處能忍,忍辱波羅蜜的圓滿就是相好光明的圓滿。所以諸位同修要知道,忍辱是禪定的前方便,一個不能忍的人,定就沒有法子修。定是佛法,這是不論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它是樞紐,統統修禪定。八萬四千法門只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修的什麼?全是修禪定。忍辱都做不到,禪定沒法子修。所以佛對菩薩講的這六條修行的原則,它是有次第的,決定不能顛倒。
第一個佈施,是教你放下;你要不能放下,你就不會守規矩,守規矩是持戒;你不能守規矩,你決定不能忍辱;你不能忍辱,你決定不會有進步,精進是進步;沒有進步,怎麼可以得禪定?所以這六條就跟上六層大樓一樣,沒有下面一層,決定沒有上頭這一層。我們要怎樣修法?要從佈施修。真正放得下,真正守規矩、守法,絕對不可以把自己塑造成一個特殊的人物,那就錯了。為什麼?離開群眾。離開群眾得不到群眾的幫助;換句話說,你變成孤立了。孤立,無論世出世法一事無成。
所以我們細細去觀察古今中外,成功的人決定是得到大眾擁護、大眾愛戴。尤其現在是民主自由開放的社會,競選憑選票當選,選票就看到群眾對你的愛戴、對你的擁護。你平常不能照顧別人,誰肯幫助你?所以跟大眾相處是最大的一門學問,跟大眾相處,佈施、持戒、忍辱這三條做到了,在佛門裡面講,你法緣殊勝,無量功德。好,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