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157集
諸位同學,大家好!十八不共法第七條以下六個科目:「欲、念、精進、智慧、解脫、解脫知見」無減,這六種都圓滿具足,沒有一絲毫的欠缺,這是自性的果德。但是前面一個字「欲」,如來果地上還有欲嗎?這個字跟一般凡夫裡面的「愛慾」,名詞相同,意義完全不一樣。如來果地上離念,沒有念,前面說過,他心裡頭沒有念。由此可知,這裡面所說的都是果德的究竟圓滿。這個「欲」是什麼?實在講,是願一切眾生圓成佛道。如果說如來有什麼願望,如來只有這一個願望,願一切眾生速成正覺。他應化在十法界,現種種身,說種種法,就是這麼一個單純的目標,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所以從這個地方看,這是凡夫、二乘、菩薩統統都沒有的;沒有,就是都不圓滿,沒有達到究竟圓滿。只有如來果地上才是究竟圓滿。
後面有三條,就是「身、口、意三業」。業是造作。前面講身、口、意無失,決定沒有過失;這個地方講的身、口、意三業,是講他的應化。他應化在十法界,他也現身,他也說法,他也有種種造作,可是應化身「隨智慧行」,跟我們凡夫不一樣;我們凡夫身、語、意是隨煩惱習氣,隨妄想分別執著,造種種業,人家不是。這一個例子,就是《華嚴經》上的五十三參。《華嚴經》上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究竟圓滿佛果示現的,他們示現的身份,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他身語意沒有過失,隨智慧行,不但四相空了,四見也空了。由此可知,種種示現無非是利益一切眾生。
可是有些同學聽了這個說法有疑惑,為什麼?如來種種示現,有的時候誤導眾生。確實有利益眾生的,也有誤導的。佛有沒有意思?佛沒有意思。哪些眾生得利益?善根福德因緣具足的得利益。哪些眾生會被誤導?煩惱習氣深厚的。看到佛的示現,他總是往惡的那一邊去想,就變成誤導了;如果種種示現都能向善的這邊想,他就得利益了。佛無心而示現,眾生各個感受不相同,道理在此地,我們一定要懂得、要通達。
佛為什麼在這部經上教導我們一個總綱領、總原則,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善的行為,我們用這個心去觀察,是善的。所以大乘經上才說,世出世間法有沒有善惡?沒有。有沒有邪正?沒有。有沒有真妄?沒有。所有一切相對的都沒有,這些相對的都是從心想生。你心想善,世出世間沒有一法不善;你心地不善,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樣是善的。都是從心想生,因此祖師大德們才教導我們「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心想是根本,道理就在此地。
所以我們應當學佛菩薩。看餓鬼、地獄、畜生造作種種不善,在你心目當中都是清淨業,你就成佛了;他沒有成就,你成就了。你為什麼會看到這些都是清淨業?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的清淨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因緣所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他怎麼不清淨?確實是清淨的。可惜我們沒看出來,我們以為它是染污的,其實它是清淨的。然後你才曉得,什麼叫「性本善」,這三個字的意思你才能稍稍有一點體會;確實本善,純善無惡。如來果地上純善無惡,一切眾生也是純善無惡,所以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一句話是絕對正確,一點都不錯。過錯在哪裡?過錯不在外境,過錯不在別人。所以我們修行人一定要記住佛的真誠教誨,外境沒有過錯,別人沒有過錯,諸佛菩薩、餓鬼畜生、羅剎修羅都沒有過失,都是清淨無為的。過在哪裡?過我們的念頭錯了,我們的看法錯了,我們的想法錯了。這個道理深!我們初學佛的人很不容易體會。因為你體會不到,所以你不肯做。這個「做」在佛法講「修」,你不肯修。你能體會得幾分,你學著去做,受用無窮!真的是一般所說的心清淨、身清淨。身心清淨,外面境界清淨,我們才曉得,原來佛住極樂世界,菩薩住華藏世界。
華藏世界在哪裡?就在這裡,跟我們這個世界根本就沒有辦法分開的,但是各人住各人的境界,你才稍稍能體會得。你沒有這個思想,沒有這個理念,不肯契入,這個境界你永遠得不到,你永遠在懷疑,永遠不能現前,這個事情就難了;這一樁事情,佛菩薩再有能力,別說十八不共法,百八不共法也幫不上你忙,對你也無可奈何。為什麼?佛幫一切眾生,只能做到「開示」兩個字,只能做到這裡,佛統統做到了。「開」是跟你說明,「示」是做出樣子給你看,做示範。在《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前面三分,這是「開」,跟我們講經說法;末後一分「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示」,做示範給我們看。我們這些學的人要會悟,要會入。「悟入」佛幫不上忙,這靠自己;根性利的很快就悟入,根性鈍的就非常非常困難。
利鈍從哪裡分?老老實實講,利根人聽話,百分之百的順從。善導大師在《觀經上品上生章》裡面所講的,隨順佛菩薩的教誨,佛菩薩教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教我不可以做我就決定不做,這是上上根人,這一種人決定能夠悟入。不能隨順佛菩薩教誨,還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隨順自己的妄想執著,你永遠不能悟入;別說大悟,小悟都不可能。讀了佛經怎麼樣?讀了佛經之後懷疑,滿腹狐疑,這哪能成就?這樣學佛不但不能得利益,反受其害;佛不害人,是我們自己害了自己,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得。
最後這三條:「知過去世無礙、知現在世無礙、知未來世無礙」,這是自性本具般若的德用,十方三世無所不知,沒有障礙。這一種智慧的能力跟阿羅漢、菩薩不一樣。阿羅漢也能夠知三世,知過去、知現在、知未來,但是他的時間只有五百年,他能夠知過去五百年、未來五百年,五百年以上他就沒有能力,他就不知道。
《法華經》上有個比喻,是一個公案,是段故事。有一個人發心想跟佛出家,跟佛出家決定要有善根,沒有善根就沒有法子出家。佛叫這些大阿羅漢來看:「他有沒有善根?」這些阿羅漢看了都搖頭:「沒有善根,與佛無緣。」阿羅漢能看五百世,這個人五百世跟佛都沒有結過緣,他怎麼能出家?佛就說了,他說:「他有善根,無量劫前」,這「無量劫」時間太長了,阿羅漢、菩薩見不到,「他是一個樵夫,山上砍柴的,遇到一隻老虎,老虎要吃他,他爬到樹梢上唸了一聲南無佛。」就這一點善根,這一生當中遇到釋迦牟尼佛,可以出家,佛給他剃度了。這是說明無量劫前佛知道,別人不知道,菩薩、羅漢都不知道,他有這個能力。總而言之,十八不共法,包括前面十力、無畏,都是形容如來果地上圓滿的德能,這個德能是自性本具,圓滿的顯露,一絲毫的欠缺都沒有了。後面一句做總結:
【一切佛法,皆得圓滿。】
『一切佛』是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圓滿,沒有不圓滿。依什麼?依十善業。十善業的功德不可思議!十善業從哪裡下手?《無量壽經》上教導我們「善護口業,不譏他過」,這就是把下手的方法教導我們,從不妄語開始。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先從這裡做起,然後再學不殺生、不偷盜、不婬欲,不貪、不瞋、不癡。深度、廣度隨著自己的修行不斷的擴展,擴展到與自性完全相應,那就是「性本善」。
佛法,諸位都知道,經有四種:教、理、行、果,佛有這四種經。「教經」,教訓、教誨;「理經」,教誨裡頭包括著真理;「行經」,你要依教奉行。《十善業道經》是屬於行經。我們常講「修行」,修行要靠這一部經,這一部經裡面具足一切圓滿的佛法,我們怎麼能夠疏忽?怎麼能夠輕視它?由此可知,我們自己學佛,學了這麼多年,毫無成就可言,每天還生煩惱、起無明、造惡業,這是什麼原因?把十善業道疏忽了,認為這是小小事,這個東西不需要學的。殊不知這個小小善是成佛的大根大本,一切佛法都離不開十善。
我們常常看到畫的佛像,畫的佛像大概在佛的圓光頂上都寫了三個字,這三個字有用梵文寫的,也有用中文寫的,也有用藏文寫的,寫法不一樣,意思、讀音都一樣,這三個字是「唵、阿、吽」。我當年親近章嘉大師的時候,我也請大師送我幾個字,他老人家自己親自寫的,他就送這三個字給我,「唵、阿、吽」,他用藏文寫的。我向他請教這三個字的意思,就是十善業,「唵」是身業,「阿」是口業,「吽」是意業。十善業道,佛頂在頭上。佛放的光是什麼光?十善之光,純善無惡。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末後兩句,佛勸我們:
【是故汝等,應勤修學。】
「汝等」,我們今天讀到這部經了,「汝等」這個「等」包括我們在裡面。這是世尊親口宣揚,『應勤修學』;我們應該勤奮的來學習,不能夠疏忽。疏忽,那你就錯了。修學十善,你得什麼樣的果報、什麼樣的成就,完全在你用心。你是用的佛心,諸位要知道,佛心是平等心,你修十善,你就成佛了。菩薩是六度心,你以四攝六度修行十善,你是菩薩。你以慈悲喜捨修學十善,天道。看你用什麼心,你學這個法門,你將來得什麼樣的果報。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認真努力修學,否則的話這一生就空過了。好,我們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