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我們自己功高我漫沒有悲下心。我們學習佛法就有很多障礙,不僅是出家人是這樣,在家人學習佛法都要強調這個。要放下堅固的我知,對執功高我漫心。要把自己放得很矮。你要知道眾生的恩德,你才知道加緊修行報答眾生的恩德。祈食就是這樣的,通過這種生活方式來促進我們自己的謙虛心態,另一種意思叫不磨,就是這些比丘眾受三壇大戒的時候,比丘戒體,比丘尼的戒體如雲如蓋地通過三番戒魔進入自己的身心,這個時候魔公就開始振動,他會傳言今天某個時候某個人受戒了,他能得到清淨的比丘戒,比丘尼戒,這些魔就非常恐怖,這些比丘比丘尼發了一種出離心,出離煩惱,出離三界的家庭出離世俗的家庭,出離一種堅固的我字。魔就少了一川種魔子魔孫,他就非常恐怖。到最後我們能圓滿了,比丘尼就有應供功德。大比丘眾和一般的比丘眾不一樣。他有修行能力有智慧,是和佛長期聽經聞法的大比丘眾。還有那菩薩摩訶薩,那叫大菩薩,大家唸經經常遇到這樣的字句。大菩薩和一般的菩薩就不一樣了。
現在的觀世音菩薩,大石子菩薩,他們都稱為菩薩摩訶薩。為什麼呢?一般的菩薩就是發了心了。比如我們現在的眾生,發心不僅是為自己,一定是為利益大眾而修行。或利益所有的眾生念佛往升西方極樂世界。只要你發心為大眾修行,為大眾斷煩惱。為普度眾生這樣的心發起來了就叫菩薩。所以現在很多人都能發這種心,心是發起來了,但是能力不具足。現在受了菩薩戒的很多,但能不能按菩薩戒去做呢,不一定。有些能守好戒,有些不能守好戒,戒守不好,他有沒有這種定這種智慧呢?那種定和智慧他就差一點。所以修行道路上他剛剛發心修行,剛剛起步就叫初發心菩薩。僅是有願心。自己的修行時間還很短,自己的煩惱還很重,自己的障礙還很多,能力相當不具足,那就叫初發心菩薩。如果久修的菩薩,能力就不一樣了。菩薩摩訶薩就具備大的力能大的智慧。我們求觀世音菩薩,他是三十二化身,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坐度人舟,那叫菩薩摩訶薩,比較有能力有智慧了,能切實救度眾生。他就不僅是發心了。所以發心大家都害怕。今天上午一個居士說:人家叫他修行的時候,要把自己的功德回想於法界一切有情,看不到的一些眾生。他說一回想產生這樣那樣不好的現象。自己一旦不回想了,就好了。他說還是不要回想,我現在沒有能力。那就是能力不具足不敢回想。但我們初發心菩薩就要打破這樣的障礙,雖然我們沒有能力,但是我發心。發心也有善巧,初發心的菩薩,如果有這些現象一般來說還是比較好的。為什麼呢?你一般發心的人,無形的眾生根本不來找你,你就沒有真實的機會來消業,還債。
為什麼我們開始回想就有這樣的反應呢?回想了就有實際的效果。那些無形的眾生說好你發心要利益我們,我就來找你,你要替我們消業。身體上就有這樣那樣的反應,你發了這樣的心要有這樣的承受能力,如果沒有這樣的承受能力,你就會倒退,往往你就算了我不回想了,馬上就好了。在這個過程中,他不知道這是一件好事情。我們現在的驅殼是假驅殼。我們現在通過一些還債的方式,一些替眾生受苦的方式,一些回想的方式,能真實代替眾生消業。能以現前的身體不怕受苦受累,要付出一定的代價,承受一定的痛苦來發菩薩心腸。承受能力沒有就要起倒起。跟我們現在許多眾生一樣,我發心為大眾修行出家。今天我們看你稍微有點能力有點智慧,今天請你來做事,當家。不當家的時候不知當家的困難,一旦當了有了知道這個不是簡單的事情。簡直困難得很。一天到晚講不休。一般人就不願承受這個。一旦你沒有承受能力,你為大眾就僅是一個善良的願望,你落實不到實際的行為中。往往很多人都願意發心,卻不願承受辦事所引來的種種煩惱。世間上的事情就是這樣,你不做事情就算了,一旦要做點事情不管是好壞都有人說。你沒有承受能力,有不好的反應了。不做事情的還沒有人說是非,這個事情很多人都經歷過。很多年輕的師父們不願承受這樣的結果,就是怕煩惱。這個道理就沒有搞懂。一旦發了心就要做實際的事情。發心與實際結合起來才是真實的願望。像念佛一樣,我們願望往升西方極樂世界,願望發起來了,你要老老實實地修行,把我們的往升心升起來了,你才是表裡如一。不然你的往升心就是假的。很多眾生說我為什麼念佛念不起來,修行修不走,原因就是你的心沒有走,心在原地。所以我們修行你要有進步,你要檢查自己為什麼沒有進步。要承受這些煩惱。煩惱即是菩薩,你不做事情就算了,一做事情就有煩惱。你一學習就有很多問題。小學初中大學一直讀下來,你一進學校老師就開始問問題。我們現在不承受煩惱,化除煩惱,你的修行就沒有辦法。所以這一種因果關係,是菩薩給我們表現出來的問題。給你佈施的作業。你發心把聖水寺搞好,你發了心了,躲不成的。你要迎著問題上。用你的能力智慧善巧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解決,遇到這些問題你要不煩惱。所以出家的同修和在家的同修不瞭解這個道理。你叫他發心,他願意,但發心了你要讓他承受這樣的結果他就不願意了。
所以要修行,要發菩薩心,你要往升西方極樂世界,你要讓自己的身口意發起往升的狀態,不是這樣就不行。修行的時候,這些煩惱開始出現就是好事。你一回想的時候,無形眾生來找你本來是好事,你不要恐懼。所以我們現在的修行人經常犯一種毛病叫葉公好龍。他平時在自己住的地方到處畫著龍。這個龍就來看他,葉公一看真龍出現了,嚇得跑掉了。表面上看喜歡龍,真龍一出現他怕得不得了,這就不是真的喜歡。所以我們學佛的人要杜絕這個毛玻平時你求菩薩,菩薩不顯現不讓你看到,默默地幫助你。真的菩薩顯身的時候,眾生就接受不了。這些輕易不給你顯像怕影響你。眾生葉公好龍的心態非常重。發了這樣的願心不這樣做,所以一定要隨,這個假驅殼能代替眾生消業,在痛苦中能對執自己的我執煩惱。你不修行你修什麼?要修這個煩惱。我們的習慣心態當這些出來的時候,我們就煩惱。知道這是眾生心態,一定要知道這一點。你不知道這一點你就不願承受我們來自於菩薩發心,你要有能力有義務來承擔這些東西。我們發了孝順眾生恭敬眾生的心,再親的人也有這樣的煩惱。父母老了話多了,一遍又一遍。你的孝順心才能落實下來。現在兒女為什麼不孝順,他不知道發孝順心要承受一定的苦惱,承受煩惱你才叫孝順。否則你不從精神上安慰他,人家剛說你說:不要說了,我聽了百遍了。這些老年人的苦惱,這些孝順兒女要知道,要承擔這些。世間上你愛你的兒女夫妻父母都要承擔一定的煩惱。你要度化眾生要承擔這樣的煩惱。所以一定要有忍辱的能力,要有包容,逐漸增加自己的菩薩承受能力。沒有這種能力,觀世音菩薩不是煩得不得了,找觀世音菩薩許願還願的多得很。如果觀世音菩薩和我們這些眾生一樣,你許了這麼多願才燒一燭香,這麼多眾生許願,這樣要滿足他,那樣要滿足他。觀世音菩薩都要滿願,他沒有承受能力他早就煩了。但觀世音菩薩沒有這樣,觀世音菩薩他是大菩薩,他有承受能力。你這些眾生隨便講什麼他都聽,他能滿願,心裡也不煩。所以菩薩大菩薩要這樣學習。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名象。在這些名象下,有佛法的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