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本性本善__學習心得02

回歸本性本善《十善業道經》學習心得02

鍾茂森博士主講

2007/4/4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檔名:52-205-02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薩,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學習《佛說十善業道經》。昨天我們簡要的介紹了學習本經的一個緣起,我們用師父上人所節錄的「雍正皇帝上諭」這篇文章來作為序言,來學習,也介紹了本經的經題,還有翻譯者實叉難陀大師。昨天我們講了本經的第一句,這第一句就是本經的序分。序分裡面給我們表達了六種成就,「如是我聞」,「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屬於聞成就,「一時」是時成就,「佛」是主成就,「在娑竭羅龍宮」這是屬於處成就,這個地方,「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這是眾成就。所以,這裡包括信、聞、時、主、處、眾六種因緣的成就。可見得一部佛經能夠弘傳出來,因緣非常不容易,要六種成就都要具足。今天我們開始來學習本經的正宗分;序分就好比一篇文章的序言,正宗分就是本文的主要內容。我們來看經文:

【爾時世尊。告龍王言。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

先看到這裡。這是正宗分第一句話,世尊釋迦牟尼佛首先開口來問龍王。在佛經裡面,通常我們看到佛的弟子或者信眾向佛請教一個問題,佛就予以回答。因為佛他不起心不動念,所以他不會無緣無故出來講話,一定是有人啟請。本經,世尊沒有等聽眾的啟請,首先開口說,這種情形實際上是聽眾因緣成熟,佛看到大眾受教的因緣成熟,能夠接受這個大法了,於是就不等待聽眾的啟請,就首先開口講話。正如《佛說阿彌陀經》裡頭也是沒有人請問,佛也是首先開口講。這樣一種方式的教學,通常我們在本經題目上面會加一個「佛說」,是佛不問而自說。這證明佛的眼中看這一門的教學科目非常重要,不需要人來說、來問,他就要主動說了。

這一段,『爾時』是講聽經的大眾,剛才介紹的總共四萬人,八千大比丘眾,還有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聚集在娑竭羅龍宮。就在此時,『世尊』就是釋迦牟尼佛,就告訴龍王,他說『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這句話世尊為我們講出了六道輪迴的由來。六道輪迴怎麼來的?正是大乘經裡面所說的,一切法由心想生,是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這個說明一切眾生的生活境界,都是像《華嚴經》所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是整個宇宙的本體,它現宇宙境界;識,唯識所變的識,就是心想,因為眾生心裡頭的想法、念頭不一樣,因而身體造作、語言的造作、意念的造作就不一樣。要知道,身口意三業,意是主宰,意業就是我們的念頭,念頭主宰著我們生活的環境,就是決定我們的生活環境。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就知道,我們要使我們的生活環境好,使得社會和諧,世界和平,從哪裡做起?要從內心開始下手。需要把內心當中的一切衝突、矛盾、對立把它化解,這樣才能夠得到和諧的世界。

不僅是我們現前的這些境界由我們的內心決定,十法界都是由心所現,識所變。眾生有不一樣的想法,想法裡面有善的、有惡的,所以就現出有善道、有惡道。在凡夫趣裡面就有六道,六道裡面最高的是天,接下來的是人道,然後是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我們知道天道是什麼樣的心想能夠造出天道?天的生活環境非常美好,衣食那絕對是我們人間沒有辦法想像的。天道是修上品十善、四無量心,就是本經講的十善業,要修成上品,就是說一百分你至少得打九十分,這是上品;四無量心就是講到慈悲喜捨,這是業因。能夠有這樣心行的人,他來生就會到天道去。

人道第一個業因,每一道裡面其實業因都非常複雜,世尊給我們說出第一個最重要的業因,在人道來講,這業因是五戒十善。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十善就是本經所介紹的,身三、口四、意三,身不殺、不偷盜、不邪婬;口四,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意三,不貪、不瞋、不癡。五戒十善要修才能夠得人身,所以諸位得到人身要知道,過去生中修五戒十善得來的。下來阿修羅道,他也是修五戒十善、四無量心,跟天道業因相似,但是這裡面有夾雜著不善,夾雜什麼?好勝、爭強、傲慢之心。就好像我們看到現在人做善事,他就得占頭風;到寺院裡面去上香,他非得要占頭香;看見人家佈施,他必須要佈施的比別人多。這種爭強好勝是感修羅道。修羅道福報很大,但是爭強好勝,與天整天都是在爭鬥。你看人間也會有阿修羅,他們福報很大,他們愛護弱小,但是跟強的人他要跟他拚鬥。

底下畜生道的業因是什麼?愚癡,愚癡就是講沒有智慧,不明事理,黑白顛倒,是非不分。所以他沒有辦法辨別這些邪正、是非,這些真假、善惡,他內心裡面猶猶豫豫,容易聽信謠言。這些都是愚癡的表現,是畜生道的業因。下來餓鬼道的業因是貪心,貪得無厭,就變成餓鬼。你看貪名、貪財、貪色、貪吃、貪睡,這都是貪,財色名食睡叫地獄五條根。所以貪心,不管貪哪一條,都是在造三惡道的業因。地獄道,這是六道裡面最苦的,業因是瞋恚、嫉妒,就是愛發脾氣,性格暴躁,不能忍辱,常常罵人,甚至把自己父母都罵了,把佛祖都罵了,指天罵地,《太上感應篇》講的,「呵風罵雨,怨天尤人」,這瞋恚。嫉妒,別人比我好的心裡就放不下,總希望別人比我差,見到人家做好事不能生歡喜心,這是嫉妒。這些業因將來是地獄。

所以這六道,我們從這裡看到,完全是自作自受,自己念頭裡面生什麼樣的心,有什麼樣的想法,將來就感應到哪一道去。剛才介紹的是六道的業因,十法界裡面除了六道以外還有四聖法界,四聖法界所謂聲聞、緣覺(緣覺也稱辟支佛)、菩薩和佛。聲聞的業因是四諦,辟支佛的業因是十二因緣,菩薩的業因是六度,佛的因是平等心。這都是我們存的念頭,存的想法、看法,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錯誤了,我們就會墮落,如果想法、看法正確,我們就提升。所以,總是「心想異故,造業亦異」,十法界都是我們的心念所成就的。

佛說的好,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六道、十法界都是我們生活環境,正報是指我們的心,我們的心一改境界跟著改。懂得這個道理,我們的心要懂得控制它,控制念頭,要往好的方向發展。起心動念要觀照,看我現在造的這個念頭造什麼因,如果造貪瞋癡將來就是墮三惡道,所以在念頭上防範。實際上我們整個宇宙,除了我們這一念心,真的沒有其它的,一切的境界全在我們的用心。其實境界裡面沒有好醜,天和地獄其實如果用平等心去看,它們沒有好醜。在佛的眼中看,在天道也是極樂世界,在地獄道也是極樂世界,為什麼?因為佛是身心平等,他是清淨心,所以他所在的境界就是淨土,他可以到六道去度眾生,但是他還是得到淨土的受用。

你看蕅益大師,這是明末清初淨土宗的祖師,他就說「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境就是指物質環境,緣就是指我們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人事環境沒有好壞。好壞在哪裡分?你自己心裡面分,你分別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所以你就得那個好的、不好的受用,得不到真誠、清淨、平等、覺的受用。真正把內心的執著放下,你就出六道輪迴,分別放下,你就出十法界。很多人會覺得現在我的人事環境很糟糕,周圍的人好像都是冤親債主,內心裡面很多的憂傷,覺得自己很不幸。這個念頭轉過來,這些冤親債主是什麼?都是成就我們的,成就我們佈施,成就我們忍辱的,他們是佛菩薩。你要把他們當作冤親債主,那麼他們真的是你的冤親債主,但是你念頭一轉過來,他們就是佛菩薩,你感恩的心就生起來,禮敬的心就生起來。所以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

當年,你看在印度釋迦牟尼佛的時期,很多人見到佛,各人看到佛的感受不一樣。有的人看到佛就像一個黃面比丘,沒什麼特別的;有的人就看到佛光明顯曜,非常的殊勝;有的人看到佛就像一個黑炭。每個人看到同樣都是佛,感受不一樣,為什麼?好醜在於心。所以佛法是一種心法,告訴我們全在我們用心不同,我們想要真正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我們要起恭敬心。對我們的老師,你把他當作佛來看,他對你的利益就是佛對你的利益。

佛去世以後有這麼一個公案,有個老太太她非常虔誠,有一天她兒子去某處做生意,老太太知道那個地方可以請佛牙,所以就叫她兒子一定要把佛牙請回家,她兒子滿口答應,他就去了。結果做生意太忙了,就把他媽媽的事情忘了,回到家裡面,他媽媽一問,真的忘了。第二次兒子又去做生意,這媽媽又叮囑他,你這次去一定得把佛牙請回來,非常虔誠的一個老太太。兒子心裡就記著這個事,就去做生意,結果還是太忙了,又忘了。走在回家的路上忽然醒悟,想起我媽媽托我請佛牙的事情我還沒辦,怎麼辦?這下我媽媽會傷心的。

走在路邊,就看到有一個人正在賣狗肉,他看到有個狗牙,他馬上生出一條妙計,就把這個狗牙買回來,告訴他媽媽,說:媽,我給您請回佛牙來了。他媽媽一聽,佛牙請回來了,非常興奮、激動,馬上把這個牙供到佛龕上面,虔誠禮拜。結果拜著拜著那個牙就放光,瑞相非常殊勝希有。你看看,在這位老太太眼裡,這個狗牙就是佛牙,一切法由心想生,她把這個牙當作是佛牙,這對她來講這就有佛牙的功德利益。她兒子知道這是狗牙,所以他沒把它當佛牙,對她兒子來說毫無利益。同樣的牙你看,對兩個人完全不一樣的功德利益。

這個公案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我們學佛,如果我們的恭敬、真誠心,像對佛經、對我們的老師,就像當年對世尊一樣,那我們現在就在正法時期,就好比佛在世,不是末法時期。所以正法、末法都看你的心,有人在正法時期的時候,他對佛沒有恭敬心,他就是末法時期,他就是在滅法時期。我們對師長那種恭敬之心好比對佛一樣,那麼師長對我們的利益就是如同佛對我們一樣,一切由心所造。我們來看下一句:

【龍王。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

這裡是一段。佛叫著『龍王』,「龍王」是大眾的代表。龍表示什麼?千變萬化,什麼東西千變萬化?實際上眾生的心念千變萬化。大家看看是不是?觀察一下我們自己的念頭,從早到晚,你看生了多少念頭,是不是千變萬化?一個小時裡面恐怕做了很多決定,這決定改了又改,改了又改,這就是千變萬化。這都是我們在妄想分別執著,如果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心就不動了,當然就不會有變化,他常住在定中。王是代表主,帝王的時代帝王是主,能夠發號司令,能夠號令全國,所以龍王是代表在這個多變的社會裡面這些領導人。

『汝見此會』,這是講在今天啟建的十善業道這個大法會,大家一起討論十善業道。這也是代表什麼?社會裡面芸芸眾生,『及大海中』,「大海」就是代表社會。在社會裡面『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就是在社會裡面的芸芸眾生都不一樣。「形」就是形態,「色」就是膚色、人種,各類的人都不一樣。你看有的高、有的矮、有的胖、有的瘦、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膚色也不同,有白種人、有黑種人、有黃種人,有的是富貴的、有的是貧賤,都不相同,這都是表法的意思。當然,這個法會確實真有,它在龍宮裡面,龍宮在不同維次的空間,佛和大菩薩他們有能力進入這種不同維次的空間。但是我們讀經不能只讀死經,要懂得它字裡行間表法的意義。

佛問龍王,你看看我們這個大會裡面,這些各類的眾生都不一樣,『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如是一切」,這一切是包括一切眾生,動物、植物、礦物都屬於眾生,各各不同。宇宙裡面我們看到這一切的眾生,萬事萬物,它是如何產生的?科學家有很多種說法,他們講不同維次空間這些眾生,不同維次的空間在理論上講有無量無邊,現在科學家已經證實有十一度的維次空間。在《華嚴經》裡面講,空間維次是無量無邊,一個微塵裡面就有世界,世界裡有微塵,微塵裡又有世界,叫做重重無盡的法界。這些各類法界裡面的,決定不只是人道,十法界一切眾生他們是怎麼產生的?佛一句話就給我們點出來,「靡不由心造善不善」,就是說無不是由我們內心的念頭造作善業、不善業而決定的。所以我們生活的環境,其實就是業力在支持。

當一個人心地清淨的時候,他入定了,他就能夠突破不同維次的空間,這個界限就突破了。空間之間為什麼有界限?因為人有妄想分別執著,這些妄想分別執著他突破了以後,他就能看到這些空間。所以佛就給聽經的大眾說,這些種種空間等眾生都是身口意造作的業不同,身業、語業、意業,語就是指語言,意就是意念。總歸來講,所造作的就是三大類,妄想、分別、執著,有這些妄想分別執著的,就叫凡夫;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那就是聖人,那就是一真法界的菩薩。當我們把這些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所有維次的空間都突破。

在身業、語業、意業裡頭,意業是主要的,所以當我們控制好意念的時候,我們身業和語業就能夠控制好。懂得這個原理,我們想希望得到好的環境,那就在意業上去下功夫。請看下面一句:

【而心無色。不可見齲但是虛妄。諸法集起。畢竟無主。無我我所。雖各隨業。所現不同。而實於中。無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議。】

到這裡是一段。前面給我們講到的是六道輪迴的業因,告訴我們不同法界的眾生是怎麼來的,這一段講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心,什麼是心?是不是我們身體裡面心臟的心?不是,佛在這裡講的心不是指身體裡的肉團心。你看在《楞嚴經》裡面,佛就問阿難尊者,你說你心在哪裡?問阿難,阿難說出七個地方,佛都搖頭,七處征心,真心在哪?都找不到。所以阿難就請教,真心究竟在哪裡。在《華嚴經》裡面講的,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心就是真心,識稱為妄心。實際上,真心和妄心是一個心,不是兩個心,完全覺悟,沒有迷的時候,我們這個心就稱為真心;如果迷了,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心就稱為妄心。所以實際上,心和識在哪裡分?在迷悟上分,根本它們沒有兩樣。

經上告訴我們,虛空法界都是我們真心變現的,真心我們沒有辦法用我們的六根去緣得住;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器官,人體六個器官,包括我們的意念,都沒有辦法去達到這個真心,真心離念。所以你看看不到,聽聽不到,鼻子聞不到,連你想都想不到,語言根本是沒有辦法表達出來的,只能說個大概。佛告訴我們,怎麼樣能夠見到真心?當我們把這些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這時候真心自然現前,真心每個人本有的。真心現前,我們就跟諸佛如來一樣,真正達到不老、不並不死,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萬法平等,無有高下。

所以世間法,我們看到有六道、十法界,有凡夫、有聖人,一真法界就是佛,從哪裡分?其實用妄想分別執著這三大類來分,我們就很清楚。凡夫,這六道凡夫,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具足,好比我們師父上人經常用這個比喻,他說這有三片,一個是紅色的片子,代表執著,一個是藍色的片子,代表分別,一個是黃色的片子,代表妄想。我們見不到真心,為什麼?因為有這三樣東西,妄想、分別、執著具足,把我們的眼睛給蒙上了,見不到宇宙的真相,那是十足的凡夫。當我們要是放下執著,對於身體不執著,一切人、一切事都不執著。什麼叫不執著?就是你不要勉強,一切隨緣,什麼都好,不執著,你紅色這片執著放下了,這時候我們看到外面的境界比較清楚一點了。但是還是沒有看到真相,還有分別、妄想。這時候,放下執著的人我們稱為阿羅漢,這是小乘聖果。再繼續把分別也放下,這個人我們稱為他叫菩薩。你看,他剩下一點妄想,看外面的世界就看得更分明。但是還是沒有完全獲得外界的訊息,真實的訊息還是被擋住,被過濾了,那是我們有妄想;我們雖然沒有分別,但是還有妄想,還會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都放下,這時候本來是佛。

所以佛告訴我們,其實真心怎麼見到?就是把這三樣,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恢復到本來的面目,那就是你的真心。所以,妄想分別執著它擋住了我們的六根,擋住了外邊的這些真實的環境。其實它沒有改變外面的環境,沒有改變我的眼睛,也沒有改變外邊的這些景象。我們的眼睛好比我們的真心,外邊的景像是真心所現的境界,如果我們用這些妄想、分別、執著擋住,雖然真心沒有變,外面的境界也沒有變,但是我們自己糟蹋了自己。這是很冤枉,你把它放下,真實就現前。

這裡講到『而心無色』,心不是物質,色是指色法,它代表物質。當然講到色,這裡面包括了五蘊,五蘊分別是指色、受、想、行、識,《心經》上講的五蘊,五蘊皆空,這個五蘊。色受想行識,色是代表物質,受想行識那都是指精神這一部分。受就是指感受;想就是指這些念頭、想法;行是指念頭生滅不停,這是行;識是指他的阿賴耶識含藏。所以這個心,心不是色,也不是受想行識,沒有辦法用看這些色受想行識的方法去見到真心;就是你眼看不到,耳聽不到,身體接觸不到,連你的意識心想都想不到。所以它是『不可見取,但是虛妄』,不能夠見,就是代表我們眼根去見,取就是執著。用眼根來做代表,換句話說,六根都一樣,六根都不能夠達得到真心,也不能用執著或佔有的心去見到真心,所以它「不可見裙。佛門裡面經常有句話叫做「不可思議」,不可用思惟、不可用議論,就是什麼樣的方式你都沒轍,你都沒辦法達到真心。那怎麼辦?就叫你不可思議,就讓你別思、別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的時候,真心就自然現前。

這種方式在《般若心經》裡面給我們講,這是用觀照的功夫,像觀自在菩薩他能照見五蘊皆空。觀世音菩薩你看他修行的方法,他是用觀照,他不是用六根去看、去想,那是用妄想分別執著,他不用,他離開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用觀照。這樣子的話,就像剛才我們這三片東西都放下了,就不會扭曲這個事實真相,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都統統把事實真相給扭曲了。

六道輪迴裡面,其實這也是一個虛妄的境界。我們說離開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就入了一真法界,那麼一真法界到底在哪裡?告訴諸位,決不會說一真法界和六道輪迴是分開的,兩個地方,不是,六道輪迴和一真法界它是圓融在一起。當一個人迷的時候,他就在六道裡面,悟的時候,他就在一真法界裡面。就好像一個人看月亮,月亮的好醜隨著他心情變化不一樣。你看從古到今看到月亮吟詩填詞的人很多,有的人歡樂,有的哀傷,看的都不一樣,同是個月亮。你看李白,這是唐朝的詩仙,就寫了一首「月下獨酌」,他說「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你看,李白他一個人在月下喝酒,很高興,自得其樂。有的人,像張九齡,一首「望月懷遠」這首詩,「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這都是表達詩人憶念遠方親人的那種哀思。你看他的心情跟李白不一樣,月亮都一樣,月亮並沒有因為他們心情不同而現出不同的相,不會。全在各人的用心不同,各人的妄想分別執著不一樣,所以他所現的、見到的法界,所感受的完全不同,這是很明顯的一個例子。所以它都是虛妄的,這個心你沒有辦法用你的意識心去想得到,去緣得到。

下面講『畢竟無主』,「無主」就是沒有主宰,那是怎麼樣起來的?一切宇宙萬法如何起來的?他講『諸法集起』,「集起」就是說靠緣而生。所以佛家裡面講緣起論,一切法都是由緣而生,緣聚則生,緣散則滅。因為緣聚而生,緣散則滅,所以它沒有自性。譬如說一個桌子,你找出哪個東西叫桌子,桌子明明就是各種木頭、釘子組合而成,你說哪一塊叫做桌子?你找不到。你打散了它,哪一塊都不是桌子,它沒有自性,無我,它無主。我所就是我所有的,它也沒有。所以『雖各隨業,所現不同,而實於中,無有作者』,這句話是講根本不存在一個我,雖然你隨著業去受生,或者你隨著自己的不同的妄想分別執著,你見到的法界不同,而根本沒有一個所作的我在,這個道理很深。我們這個意思還沒有講完,先休息五分鐘,等一下繼續來學習。好,謝謝大家。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薩,大家好。我們繼續來看《佛說十善業道經》。剛才我們講到「雖各隨業,所現不同,而實於中,無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議」,這句話講的義理很深,都是講的宇宙人生的真實相。前面經文裡講到,六道、十法界這些眾生,都是他們身業、語業、意業造作不同,而現出不同的生活境界。這裡又說,雖然每個眾生都隨著自己所造的業,生活在自己所現的世界裡面,他們的世界不同,哪怕是兩個人手拉著手,兩個人的法界都不一樣。佛在一真法界,我們凡夫在六道裡頭,所現不同,為什麼所現不同?因為業不同。

這裡他說,雖然是如此,但是「而實於中,無有作者」,實是講真實,在這個境界裡面,沒有作者,作者就是講的起心動念。誰在起心動念?沒有人在起心動念,這個境界裡面都是不起心不動念的一真法界,誰要是起心動念看這個,他就墮到十法界,墮到六道輪迴裡頭。所以這種境界,決定要用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才能夠接觸得到。不起心、不動念就是定,從定就生慧,慧就起觀照,佛菩薩他用定慧看到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他們眼目中看到確實沒有作者。所以他後面講,『故一切法,皆不思議』,這裡講的就是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樣。一真法界是怎麼樣?本來如此,你何必要起心動念?何必要妄想分別執著?當我們不思議的時候,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的時候,就進入了《華嚴經》裡所講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四無礙法界,那是一真法界。這為我們講出宇宙的真相。下面佛勸告我們,知道宇宙真相之後,應該怎麼做?請看經文:

【自性如幻。智者知已。應修善業。以是所生蘊處界等。皆悉端正。見者無厭。】

『自性如幻』是講真心,也稱自性,它起作用,起作用是什麼樣子?《金剛經》裡所說的,「如夢幻泡影」,「幻」就是指夢幻泡影。怎麼樣證入?佛告訴我們,用「不可思議」。當不思議的時候,這是禪門裡講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就在當下你就能夠看到真心所現的境界。當我們看到了,也不能用思惟,也不能夠用言語去表達出來,為什麼?你要一落思惟、一落語言,那又墮回十法界裡面。自性起作用它能夠現一真法界,能夠現十法界。實際上「如幻」講的不真實,雖然能現出一真法界、十法界,十法界也好,一真法界也好,統統都是不真。正是《金剛經》裡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一切法是了不可得,佛讓我們不能有絲毫的沾染。

瞭解了這個情況,佛告訴我們,『智者知已』,「智者」就是覺悟的人,你覺悟了這些宇宙人生真相,徹底覺悟了,這就是佛菩薩,他是一真法界裡的法身大士。他們會怎麼做?他們的生活會怎麼樣?他們自然會『應修善業』,應就是應該,為什麼要修善業?這裡面沒有理由的,法爾如是,本來就應該這樣,這「應修善業」。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平等的,既然有佛性,每個人都能夠作佛,所以應修善業。修善業能夠回歸本性,回歸本性就是見到佛性,那就是成佛。回歸本性還有個理由嗎?本來就應該這樣做的,不這麼做是不應該的。所以不修善那是不應該,法爾如是。

這裡講『以是所生蘊處界等』,「蘊處界」都是指所生。什麼是能生?能生的是自性,是我們的真心,真心能現,現出什麼?蘊、處、界,這三個方面都是自性所生出來的。蘊就是剛講的五蘊,色、受、想、行、識這五蘊。處是講十二處,這都是佛法的一些名相。十二處包括六根和六塵,六塵包括色、聲、香、味、觸、法,大家如果讀《心經》,對這些名相都不會陌生。這是六塵,都是指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外部環境,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加六塵稱為十二處。界,這是指十八界,十八界就是剛才講的十二處裡面再加六條,加六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加起來總共十八,叫十八界。這裡面有的是物質方面的,譬如色就是指物質,六塵就是指物質,六根除了意根以外,五根,眼、耳、鼻、舌、身這五根,也是指物質方面。其它是屬於意識方面的,意識,六識都屬於精神。所以,物質和精神都是我們自性所生出來的,這是講到宇宙的本源。

這裡面我們講宇宙不是一個神創造,它是我們真心所現。我們如果有妄想分別執著,就把所現的境界改變了,什麼改變的?我們的識改變的,所以叫唯識所變。所以所現的和所變的其實是一個東西,一個法界,只是我們有識,就是有妄想分別執著,就是我們剛才講的,用那三片彩片把自己的真心給擋住,你就看不到真實所現的境界。這裡面講的所生的蘊處界,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統指我們自己和自己生活的環境。都能怎麼樣?『皆悉端正』,端正就是莊嚴。我們自身能夠莊嚴,我們的生活環境變得美好,我們生長的地區,這個地區和睦,這個社會和諧,這個世界太平,這個地球環保,這都屬於「皆悉端正」。

『見者無厭』,見到我們的人,受我們正報、依報吸引,真的是看不厭。就像佛當年在世,正報莊嚴美好,把阿難都吸引住了。阿難是他的堂弟,結果被佛的莊嚴美好所吸引,出家了。那是因為什麼?因為修善業。修善業是因,所生蘊處界等皆悉端正這是果,有因必有果。今天很多人抱怨我們的社會不好,不和諧,我的身體不好,這是自己所生的蘊處界,都不好。為什麼不好?得找原因,佛給我們一語道破,我們得應修善業。為什麼原來沒修,所以現在不好?原來是因為沒有知,「智者知已」,我們又不是智者,又不知道,那難怪,沒有造善業,所以得這麼個果報。現在懂了,回頭了,修善業,那你就是智者。所以,為什麼我們要學習經教?不學習經教,就是我們修行沒有方向,對這些理事、因果、性相不瞭解,當然修起來就沒有方向。請看下面經文:

【龍王。汝觀佛身。從百千億福德所生。諸相莊嚴。光明顯曜。蔽諸大眾。設無量億自在梵王。悉不復現。其有瞻仰如來身者。莫不目眩。】

請看到這裡。這裡佛叫著龍王的名字,叫著龍王,底下的開示一定是非常的精采,非常的重要。佛說龍王,你聽著,『汝觀佛身』,你看看佛身,佛的身相,那是非常的莊嚴美好。經上講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講在我們人間,用俗諦,用我們凡夫的眼光看佛,他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實際上不止,真正經裡面給我們講,真實是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這些是佛的蘊處界。他怎麼樣?都是『從百千億福德所生』,佛每個念頭都是純淨純善,純淨純善就是福德的真因,什麼是福德?就是我們的念頭能夠純淨純善。

這裡福和德稍有不同,怎麼樣得福?修善就能得福,六道眾生他們有修善,他能夠得福,得人天福報。什麼是德?德是唸唸都不起惡念,都是善念。就是經中下文所講的,「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令毫分,不善間雜」,念頭裡面一個不善的念頭都沒有,這是德。真的是自己的身相,唯心所現。佛為什麼有這麼美好莊嚴的相?那是因為佛有百千億福德,無量福德來莊嚴,莊嚴其心,莊嚴其身。所以大家希望能夠身體好,希望自己容貌長得莊嚴,那很簡單,就是莊嚴自心,用什麼莊嚴?用十善業道。佛都如此,更何況是我們!所以,福德的根本就是十善業道,從凡夫一直到如來果地,都要修十善業道。

念佛求生淨土,十善業道也是個根本,淨業三福裡講,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兩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我們落實在《感應篇》,這兩部我們都學習了,「修十善業」就是落實在本經。我們看看自己起心動念修的是什麼因?能夠懂得這樣去觀照,真的,命運,我們的身體、相貌、命運就能夠很快轉過來。能夠得到『諸相莊嚴,光明顯曜』,這都是形容佛的正報,正報好,當然依報必然好。

「光明顯曜」,光明,我們現在人講的氣氛,外國人講的磁常一個人他的氣氛或者是磁場好不好,我們能感覺到。一個人心地善良,慈悲的,你在他旁邊感覺到特別的好受,特別的溫暖;如果一個人常常造惡業,起邪念,你在他旁邊就覺得很不安,覺得他這個人有殺氣,或者是很陰險,你有這種感覺,這是他的氣氛,就是他的光明不同。佛的光明是最慈悲、最安詳、最溫暖的,那都是因為修善。佛菩薩見性了,見性以後他的光明叫光明遍照,這種光明跟我們凡夫所說的那種磁場就不一樣,凡夫的磁場,近的你能感覺到,你跟他離遠一點就感覺得弱,再遠可能感覺不到了。為什麼?因為他心有界限,所以光明就有這種距離。但是佛菩薩他是自性光明顯現,自性無所不在,所以光明遍照。這種光明遠近都一樣,他沒有遠近,均勻的,到處都一樣,都有這種祥和的光明,普照法界。所以,我們修行的效果從哪裡來看?從自己的身體、相貌,還有自己的光彩,這裡都可以能夠看到自己修學的程度。

修學好的人大家就很喜歡在他身邊,你看我們師父上人,早年在美國弘法的時候,在南部邁阿密講經。結果來了很多外國人來聽,外國人都聽不懂中文,就聽師父聽得津津有味,還打著坐,閉上眼睛,微笑著聽。人家就問他,你又聽不懂中文,你為什麼這麼投入的聽?他們就說,因為我覺得這裡的磁場特別好,雖然聽不懂,他能夠沐浴在這種祥和之光裡面。你看這就是光明顯曜的這種功用,這是我們師父的威德感應三寶加持。在這種善法當中能夠啟發他內心那種善,也啟發他的光明。

佛的光明真是顯曜,顯是明顯,曜就是很光亮,光照三千大千世界,所以說『設無量億自在梵王』,「設」就是假設,假設有無量億的大梵天王,這都是六道裡面很高地位的。自在天王他們也有光明,光明也是顯曜,他們的光明也是從修無量福德所生的,修十善業,生生世世修十善業得到這種果報。但是在佛面前,自在梵王他們的光『悉不復現』,就是光都不顯了,為什麼?因為佛光太光明,太偉大了,這些梵王、天王的光明,在佛跟前簡直都不成光明。就好比在太陽底下,太陽光出來,照得整個地球都亮了,但是你要是在烈日底下點個蠟燭,這個蠟燭的光就不顯了。晚上它能顯出來,但是你在白天烈日當空的時候,你點個蠟燭等於白點。你點無量億的蠟燭也是白點,燭光都悉不復現,就這麼個道理。

所以,『其有瞻仰如來身者,莫不目眩』,他們看到佛的身相光明看得目眩,目眩就是他的眼睛都看到目不轉睛,都被佛光、身相所吸引,眼睛就有點暈了,看不過來了。這是如來本性光明顯曜,所以有這樣的功德,這麼樣的殊勝。實際上我們要知道,佛的光明如此,我們每個人本性光明也如此,不要以為佛光這麼厲害,我們就沒有光。其實我們真的有光,本來本性平等,諸佛平等,我們眾生跟佛一樣。我們為什麼不顯?因為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是被妄想分別執著給擋住,把我們的眼睛給擋祝我們本來也放光,跟如來一樣,現在看不出來,現在冤枉,變成這麼可憐兮兮的。下面佛又講到,講完佛光的身光相好,又講菩薩。

【汝又觀此。諸大菩薩。妙色嚴淨。一切皆由。修集善業福德而生。】

這是講大菩薩他們的身相光明,『汝』就是佛對龍王講,龍王你再看看這些大菩薩,大菩薩他們也有『妙色嚴淨』,很美妙的色身,「嚴」就是莊嚴,「淨」就是清淨,菩薩的相好也是不得了。前面那一段講佛身,它是代表性德,性德是無比莊嚴美好,這一段講的菩薩的身相,代表修德;性德要靠修德來成就、來顯現,所以修德有功,性德方顯。能夠這樣去修,按照五戒十善一直這麼修,這部經後面特別講到,菩薩帶著十善業道來修六度,他們看來也是修行建立在十善業道基礎上。所以,他們的福德也離不開十善業道,他們的身相也能夠妙色嚴淨。

這個妙,你說妙在哪裡?他的色相跟我們色相不同的,比我們妙的妙在哪裡?如果有色相的概念,那就不妙了,你看《金剛經》裡勸導我們,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讓我們離相,你著了色相,當然就不妙了。所以,這個妙字的意義,是勸導我們要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對於這些色、聲、香、味、觸、法,外界的五欲六塵,不能起心動念。凡夫遇到外界環境總會起心動念,外面隨順自己意思的,就起了貪愛之心;不隨順自己的意思,違背自己的意思,他就起瞋恚心。你看,貪愛跟瞋恚這就犯了十善業裡的兩條,意業裡頭的貪、瞋,這是凡夫,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菩薩隨順的是性德,他不隨順煩惱,所以他就妙。儒家講的「止於至善」,至善是指性德裡的善法,止,止就是隨順,住在性德、至善裡面。所以,十善講的都是性德的本善、至善,菩薩能隨順,所以他也能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種福德是修德所現,前面的這些身相是性德自然顯現,當然要通過修德去讓性德顯現。請看下文:

【又諸天龍八部眾等。大威勢者。亦因善業福德所生。】

這句話講到『天龍八部』,剛才講佛菩薩他們的身相光明,這是修十善業,他有無量億的福德來成就。「天龍八部」這些大會的眾等,包括那些『大威勢者』,他們也是修十善業福德所生。「大威勢」,威就是指威德,勢就是勢力,現在我們看世間各行各業都有領導人,一個國家有總統、有主席,他們是大威勢者。他們都有福德,這些福德哪來的?宿世修善積德。這裡講的「諸天」,諸天講的是天王,天裡面的大威勢者。天有很多層天,每一層天裡面都有天主,還有龍王、八部,這些都是六道裡面有很大威德的眾生。他們都是因為宿世修善,當然他們修善,福德沒有圓滿,或者有缺漏,所以不能夠成為佛、菩薩,他們變成還是凡夫。

你看在傳記裡面就記載著,安世高大師,這也是一位譯經的大師。他有一位同學,在共亭湖裡面做龍王。這個龍王他前生跟安世高是同學,一起修行,為什麼墮到龍王裡面?因為他前生也是一個很有修行的法師,明經好施,明經就是懂得教理,好施就是很喜歡佈施,很喜歡修善。可是當他出去弘法的時候,在外面托缽,托缽是乞食,別人給啥吃啥,心裡不能起心動念。可是他托著缽去乞討,乞到一餐,這餐飯不好吃,他心裡就不歡喜:你看,我這樣子去弘法利生,為社會、為眾生服務,為佛法獻身,怎麼他們才供養我這麼難吃的飯!心起了這種念頭,結果來生就墮到畜生道,變成龍王,龍是屬於畜生道。你看看,福德雖然有,也是修福,但是他念頭不能達到純淨,所以感召的果報就不圓滿。這些人都是過去生中大修行人,他們也有他們的威德,他們有這種身相,這都是過去生中修善修福而感的果報。請看下句:

【今大海中。所有眾生。形色麤鄙。或大或校皆由自心種種想念。作身語意。諸不善業。是故隨業。各自受報。】

世尊為我們繼續說,剛才講的是佛、菩薩、還有這些各道裡的大威勢者,他們都是前生修善積福所感應的這種身相,這種果報。這裡世尊給我們講『大海中』,因為世尊講經的地點在娑竭羅龍宮,娑竭羅就是鹹水海,就是大海。大海裡面的一切眾生,這也是表法,表六道有情眾生,六道有情眾生都在苦海裡頭,沒有出離。這些眾生他們的『形色麤鄙』,「形」就是指他們的身體、身形,「色」就是膚色,都很粗惡、鄙陋。有的是大的,像大動物,海裡頭也有大動物,像鯨魚、海豹,這些大動物;也有小的,小魚、小蝦,那更多了,牠們的福德差別就很大,就不一樣。

所以,六道眾生福報差別都很大,他們的差別怎麼來的?『皆由自心種種想念,作身語意,諸不善業』。這裡講的,皆是由於自己心裡頭起了種種的想法,他們的「想念」,就是他們的思想,思想不善。意業不善,那當然言行就不善,所以我們看到他們就有不同的果報,身語意業造作的不善業。具體的說,身,殺盜婬;語,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意業,起貪瞋癡慢,這都屬於不善業。他們隨自己所造的這些業,『各自受報』。我們懂得這個道理,要知道對於自己身口意的造作要小心,因為每個造作,哪怕是再小,將來都有果報。古德所講的,「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我們走了,我們要離開這個世間了,你說能帶走什麼?什麼都帶不去,只帶走一樣,那就是你這一生造作的善惡業力,這種善惡業力決定你來生的果報,各自受報。

懂得這一點有兩條好處,第一條,首先我不怨天尤人,我這一生果報如此,知道那是前生造業,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前生造善業,這一生比較好,前生造惡業,這一生比較差,全是自作自受,不怨天、不尤人,能夠安貧樂道。然後我們要注意這一生修善因,起心動念都要注意,為未來負責,為自己負責,將來就必定得好報。你的善業力量厚的,不用等到來生,這一生就報了,這一生你就能夠福報現前。所以一個人剛出生,年輕這一段的年齡,那是他前生所造的決定的;這一生中年以後,他的相貌、他的福報、他的生活環境就不能怨前生了,都是他這一生所造的招感來的。懂得這一點,真正明白命由我作,福自己修,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總在要修善修德才能夠得福報。

我們這一生可以說因緣非常殊勝,得到了淨土大法,這真的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懂得了淨土的這些理論、方法,這一生要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是轉念頭,把自己的染念轉成淨念,這是更殊勝。這經裡面告訴我們的原理原則,自己的身相、自己的環境,蘊處界,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是指我們自己和生活環境,由什麼來決定?念頭。我們如果把念頭變的淨念,就是念一句阿彌陀佛,唸唸相繼,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那我們將來的果報是什麼?就是淨土!我們修的是淨念,不往生極樂世界、不往生淨土,那會上哪裡?不可能不去淨土,『各自隨業』,我們修的是淨業,將來就得淨土的果報,這是最殊勝的,比善報更殊勝。請看下面一段經文:

【汝今當應。如是修學。亦令眾生了達因果。修習善業。】

這句話是佛告訴我們,『當應』就是應該要這麼做,怎麼做?『如是修學』,「如是」兩個字可以說是徹前徹後,包括前面所講的,讓我們認知「一切法由心想生」,懂得真心能現能變的這個道理,也包括後面所講的,修十善業。我們應當明瞭這個事實真相,懂得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而應當去修十善業。為什麼修十善業?因為修十善業是回歸本性,回歸真心,我們本來就應該這麼做。我們現在還在修,成佛以後,自自然然做出的就是十善業,它是自性流露的,還有什麼理由?所以是應當修學。不僅要應當自己修學,而且要「令眾生了達因果,修習善業」,這叫自度度他。我們自己明瞭、通達因果的事實、道理,還要勸導大眾一起來學習因果,明瞭因果,一起修習善業,讓眾生跟我一樣回歸本性本善。請看下文:

【汝當於此正見不動。勿復墮在斷常見中。於諸福田。歡喜敬養。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養。】

這段話是佛讓我們於此要『正見不動』,就是對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的真相瞭解透徹,這是正見。正見就是正確的見解,決定不能被邪見、邪思所動遙什麼是邪思、邪見?「你修善沒用,你看那麼多人行善,他都沒得好報,那些人造惡的,他還有這麼多福報,社會不公平。」他們這樣子就墮在邪見裡面。我們明白,那些人修善現在暫時得不到好報,是因為他前生惡業在延續,惡業的果報;那些人,造惡的那些浪蕩公子,他們造惡業還有福報,那是他前生修的善業,善報還沒享完,總有一天享完了,他就要受惡報。所以我們了達因果,明白因果事實真相,對於正見不動,知道一切法都是心想生。我們是善心,必定感應善報,起惡念必定會有惡報。因果,唸唸中都有因果。

這裡面講的邪見,佛舉了兩個例子,『勿復墮在斷常見中』,斷、常二見這是兩種錯誤的看法。什麼叫斷見?認為人死了什麼都沒有了,人死如燈滅,沒有輪迴,沒有果報,現在大部分的人都墮在斷見裡面。現在的科學家為我們證實了真有因果輪迴,我們以前在此地共同討論這些西方科學的發現,我記得還學習講了個八小時的帶子,為我們證明因果輪迴是真實的,不能夠有斷見。常見,那是認為人死了之後還成人,永遠不變,畜生死了以後變成畜生,每一道裡面固定的,這叫常見,這也是錯誤的。所以有人說輪迴不要緊,我現在死了之後,二十年之後又是一條好漢,造業他不怕,這是常見。這兩種都是錯誤的看法。

佛教我們住於正見,在福田里頭『歡喜敬養』。什麼是福田?就是修福,像種田一樣,播福種,將來就會收穫福報。福田包括敬田、恩田和悲田。敬就是恭敬,恭敬人是修福;恩田,父母來做代表,孝順父母是修福報,最大的福報;敬田是恭敬老師,用老師做代表。所以就是三福裡面的頭兩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就是恩田和敬田。第三個是悲田,悲田是悲憫眾生,眾生苦,我們去幫助他、救濟他,這都是種福田。我們能夠懂得因果的道理,就能夠歡歡喜喜的去種福田,這樣子我們也能夠得到人天的尊敬供養,真的是「敬人者人恆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我們這樣對待別人,就會得到別人這樣對待我們,我們尊敬、供養別人,就得到別人尊敬、供養。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此地,謝謝大家,明天再見。

《十善業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