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會緣起分 第一卷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游化諸國。至廣嚴城。住樂音樹下。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薩摩訶薩三萬六千。及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量大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
『如是我聞。』“如是”是指執此法者如是說,是我阿難如實聽釋迦佛這麼說的,這個我是大我,是無我的我,不是小我的我,聽聞就是阿難聽釋迦佛這麼說的,釋迦佛的話是可信的。
這個因緣是因為阿難,佛當初要涅槃的時候,阿難從另一個地方趕了回來,看見佛在那兒躺著,他就沒有了思維,頭腦一片空白,只有悲傷。釋迦佛說,你真的修到那種地步的時候是不應該哭的,阿難因為才到初地,很多東西還沒有斷完,所以他就忍不住哭,別人跟他說什麼話,他也不知道,哭得一塌糊塗的時候,天人還有他的很多師兄弟告訴他:你不能再哭了呀,很多問題還沒有明瞭,你得去請問,世尊還沒有教給我們。
阿難就說世尊都要走了,根本就不知道問什麼,這時候他的師兄弟還有天人天龍把要問的問題告訴他了。阿難這個時候才恍然大悟,是啊!我怎麼在這裡哭呀!應該趁師父沒走的時候,把該問的問題問好,這樣才能對得起眾生,也能對得起世尊。於是他就向佛請問了四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將來佛不在世的時候,我們以後集結經典的時候,每一部經之前應該用什麼語言開頭哪?
第二個問題,佛在世的時候,我們以佛為師,那佛走了,我們以誰為師哪 ?
第三個問題,佛住世的時候,我們所有的比丘都能以佛而住,那佛走了之後,我們應該以誰而住哪?
第四個問題,那些惡性比丘,佛在世的時候都由佛親自調伏他們,如果佛走了之後,這些惡性比丘由誰來調伏哪?
於是阿難就跪爬到世尊的面前,撲在世尊的腳上,雖然世尊躺在那裡,但他的腳還是露出來的。咱們可以想像一下,阿難匍匐著、跪著爬到世尊面前,雙手抱著佛足,大哭,佛呀……您不能離開我們,我們還需要您的帶領。但佛這個時候告訴他:阿難,不能哭啊,因為你也不是凡夫了。釋迦佛的話非常慈悲非常輕緩,這樣開導阿難,阿難擦乾了眼淚。
咱們懷念阿難請法的這個過程,也重新去找一找,看看在座的哪位是當初的羅漢或者是比丘尼,在釋迦佛臨終的時候你們在位了。如果誰這個時候內心當中生起慈悲的心,生起一種震撼的心,那你跟我說的這個過程就能契合上,跟釋迦佛的經文契合上。我說到這裡的時候,內心當中非常不好受。
阿難長跪合掌,向佛請問:世尊哪!我們最慈悲的師父呀!您就要涅槃啦!我們還有許多很重要的事情都沒有明瞭,佛就慈祥的看著他或用手撫摸阿難的頭,有什麼問題你就說吧。
阿難就說:我們有四個問題很迷惑,請佛慈悲解答埃如果大家的眼目突然之間看到了那個過程,那一幅最真切最難忘的畫面的時候,自己觀察一下自己的心是什麼樣子的。
阿難就問第一個問題:佛在世的時候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於會,將來我們要集結經典,每一部經典前面用什麼話開頭哪?釋迦佛就告訴他,在將來集結經典的時候,要在前面加上“如是我聞”四個字,有這四個字就和外道的經典不一樣了。
外道不是說“有”就是說“空”,要不就說“無”,總是兩邊倒,所以你就在前面加上“如是我聞”,就證明這經典不是你阿難自編的,是聽釋迦佛說來的,這樣就真實不虛了。阿難叩頭拜謝,是呀,世尊說得非常好,將來我就用“如是我聞”這四個字作為經的開頭。
第二個問題:佛在世的時候,我們所有的比丘都以佛為師,那您老人家涅槃後,我們又以誰為師呀?釋迦佛想了想就說我涅槃之後,你們所有的比丘要“以戒為師”,梵文是“波羅提木叉”。如果誰能持戒就和我住世時是一樣的。以戒為師的戒,是告訴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止惡防非,止住一切惡,修一切善。只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們的十善業道才會清靜,佛道才會圓滿。比丘戒、沙彌戒、菩薩戒,都是以戒為師。
第三個問題:佛住世的時候,我們是以佛為住,如果佛涅槃後,我們所有的比丘以誰而住呀?佛微笑著回答他:我入涅槃之後,你們所有的比丘要以四念住為祝四念住或者叫四念處,就是觀身不淨、觀心無常、觀受是苦、觀法無我(或者心念處、身念處、受念處、法念處),你們都要以四念處為祝
一、觀身不淨,觀看我們的身體是四大假合的,是不真實的,九竅當中流出的都是不淨的東西,把皮一扒裡面就是血肉、糞便,腥臭難聞。穿上衣服相貌堂堂,其實不然。不管你吃的有多好,喝的有多好,進了肚子都是一個味道。通過這種觀,讓我們不執著身體,天台宗有白骨觀,就是根據四念處裡面的觀身不淨,而開設的法門。
二、觀受是苦,受有享受、領受、接受、感受。不論是苦受,還是樂受,都是苦的根源。人間的一切都是無常的,開心之後就是失落,沒有恆久的開心快樂。哪怕你現在很快樂,到了卡拉ok唱歌的時候非常快樂,煩惱沒有了,從歌廳一出來又煩惱了,因為要回家了,回家要面對老公或老婆,你的痛苦又出來了。各種情緒粘附在一起,苦不堪言。人生面對很多的無奈,生死的憂慮,時時在困擾著自己。
三、觀心無常,妄念剎那生滅變化,是無常的,不真實的。
四、觀法無我,所有的法都要做到無我,把小我去掉,換成大我,這叫觀法無我。
第四個問題:世尊在世的時候,那些惡性比丘都是由您親自調伏,那您走後這些惡性比丘由誰來調伏哪?世尊告訴阿難:將來你們如果遇到這樣的惡性比丘,就默而摒之,就是不睬不理,他說什麼都不要去給他對峙,好的也好,壞的也好,不理睬他,這樣的話就把他控制在一個沒人理睬的小圈子裡,久而久之,他的行為也就不受人歡迎了。
在世間法上也是這樣的,如果你理睬一個惡人的話,這個惡人就覺得自己了不得了。如果大家都不去理睬他,這個人就沒有市場,想做壞事都困難,想說一句話都沒有人接他的話,沒人捧他的常
這就是阿難在佛臨終的時候,請問的四個問題,也是我們以後要依照這四個問題修行。所以每一部經前都有這四個字“如是我聞”。阿難如實聽佛這麼說的,我也如實這麼翻譯的,如實的真理是由釋迦佛說出來的,所以“如是我聞”就這樣在每一部經的開頭。
第一期結經的時候可能是釋迦佛走後三個月,由迦葉尊者召集五百羅漢到了一個洞裡結集經典,阿難那個二十年都沒有修成正果。什麼叫沒有修成正果?他還是在初果上混呀。
迦葉尊者召集眾羅漢結集經典的時候,阿難也來報名,迦葉就考他問題,說你能答出來就叫你參加。問題是阿難沒有答好,眾羅漢笑話他,說他在世尊身邊聽聞最多還沒有證到,把阿難羞得滿臉通紅,就跑到自己的禪房閉關,努力的修行。一天之後,又來找飲光尊者,這個飲光尊者就是摩訶迦葉,因為在很多經裡都有他。釋迦佛最老的徒弟和最小的徒弟就是飲光尊者和阿難。阿難這一著急閉關證得了四果羅漢。
問題是沒有誰相信他能一天證得四果阿羅漢果,就說你能從鑰匙孔進來就讓你參加,進不來你接著回家練去。阿難這個時候胸有成竹,幻化從鑰匙孔裡鑽了進來。
迦葉一看可以,說不逼你,你還不好好修,這一逼你,你還得道了啊!如果沒有迦葉這樣一逼他,我們今天連聽聞佛法的機緣都沒有啦。阿難聽聞最多,記憶力最好,其他的羅漢都沒有他這麼好的記憶力,所以我們今天看到三藏十二部,尤其是看到釋迦佛最原本的經典,多虧了阿難,所以“如是我聞”是阿難的功勞。
大家今後上香讀經也要給阿難念叨念叨,沒有阿難我們今天不能坐在一起來討論經典,更不可能講解經典,所以阿難出力是最大的。
他在結集經典初登釋迦佛法座的時候有個故事:他往法座上一坐,霎那之間種種的瑞相一起現前了,當時把在場的五百羅漢驚得目瞪口呆,因為當時在場的那些羅漢都已經證得了四果,一看這瑞相現前了,心中就惶恐起來了,疑心就出來了。疑心有三種,也就是五百羅漢中形成了三種心態:
第一種心態,大家以為阿難不是阿難了,是不是我們的大導師又回來了,回來附阿難的體了,所以阿難才有這種種的奇妙的現象出現,這是第一種。因為那時候阿難的相貌不一樣了,三十二相八十隨形一起現前,所以大家感覺不是阿難,可能是世尊回來了。如果按我的話來說,釋迦佛附阿難的體了,所以阿難才有那麼大的本事,這是羅漢的第一種懷疑。
第二種懷疑,是否是他方國土的佛來了,阿難剛證得羅漢的果位就有瑞相現前,不可能呀,連飲光尊者這麼苦修,這麼大本領,能拈花一笑,能明白釋迦佛心法的人,也沒有達到這個地步。大家懷疑是否是其他國家的佛來了,到我們娑婆世界來講法了。
第三種懷疑,大家以為阿難被一說一急,是真的修成了清淨的佛果了。
從這裡我們就懂得了,連四果羅漢的人看到這種現象都會胡思亂猜,再拍拍我們的胸脯,我們個個都是凡夫,連初果之前的暖位都沒有到,是不是更狐疑哪?那更要說外道話了。
不管羅漢有什麼想法,阿難這時候端正的坐在法座上張口就說:“如是我聞”。這四個字一出口,大家的懷疑心頓時消融了,是阿難!不是佛,也不是他方的佛。
大家都記得“如是我聞”這四個字,是釋迦佛交待下來的,如是之法是我阿難親自聽見釋迦佛所說的,大家的懷疑心一下子就沒有了。
今天大家能坐在這裡學習佛法,聽《藥師經》,這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那裡種的善根埃由這裡來看我們學習佛法真是不容易呀!簡直是太不容易了!所以我們要時時想起阿難,想起飲光尊者。沒有飲光尊者,阿難也不會開悟。他不開悟就不會結集出這麼多經,那麼今天我們就不會有緣分坐在一起聊天聽經文。
修道之人心莫疑,疑心若起變迷途。疑心起,智慧滅,方向迷離。不管是佛也好,還是得了正果也好,你都要虔誠自信,發最真誠的願走自己最真誠的路。外道就因為疑心太重,凡夫的疑心太重,所以對佛法,對真理生不起信心。
很多人一聽佛字,頭就痛,是因為他在無始劫都沒有種下善根,所以沒有機緣聽聞佛法,哪怕廟就在他家旁邊,他也從來沒有進去過,這樣的人非常多。這種人按佛經裡講,是善根不夠。他有一種傲慢心、自慢心,就不會聽聞到佛法,哪怕佛法就在他身邊,他都不會相信。很多人又生在邊地下賤的地方,更是聽聞不了了。
《楞嚴經》是讓我們開悟的,《法華經》是讓我們成佛的,《藥師經》是讓我們走好人道,把世間的事情做好。
“如是”是如實的真理,是指導修行的,是可以相信的,所以叫 “如是”。如是之法是可以修的。我不是四大和合的小我,字面表的是阿難聽來的。如果按心性上講,是無我的狀態下聽來的,是大我聽來的,大我本來就是如實如是的。
這個:“如是我聞”有六種成就,也就是六種意義:
第一種是:信成就,相信這個法是真實不虛的,是可以依據法義來修行的。
第二種是:聞成就,是我這麼聽來的,釋迦佛講的是真實不虛的法。
第三種是:處成就,講法的地方。
第四種是:時成就,是講法的時間。
第五種是:主成就,是講法的人。
第六種是:眾成就,還有人來聽。
『一時薄伽梵。游化諸國。至廣嚴城。住樂音樹下。』佛經裡表時間的時候都是“一時”,因為聽法的不僅僅是人,還有隱態的不同空間的生靈,所以用“一時”。
為了教化眾生,薄伽梵世尊帶領弟子,游化各個國家,這個薄伽梵主要是指釋迦佛,藥師琉璃光如來也叫薄伽梵,薄伽梵是佛的很重要的一個名稱。薄伽梵是“如是我聞”六種成就中的主成就。至廣嚴城,住樂音樹下,這是處成就。
『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薩摩訶薩三萬六千。及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量大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這個是眾成就。有人說法,還得有人聽,就在當時因緣和合的時候,還有一個信成就,相信釋迦佛所說的法,於是來聽聞了,這是信成就。
廣嚴城是一個相當大的國家,釋迦佛到了廣嚴城樂音樹下,這個是處成就。
時成就、聞成就、信成就、主成就,在第一段裡就已經講圓滿了。大比丘都是跟隨釋迦佛最少十年往上受過大戒的,比如八十歲出家都不能稱為大比丘,二十歲受具足戒,今年才四十歲就可稱為大比丘。這不論你的年齡,是論出家的時間長短來稱的。大比丘有八千人,人非常多。菩薩摩訶薩是大菩薩,是大覺有情菩薩三萬六千。
釋迦佛說的這些數字,是表示多,並不一定真的是八千人或三萬六千人,當時來聽法的人非常非常多。各個國家的國王為了治理國家,也來到這裡聽法,因為聽法就會開智慧,能更好的治理自己的國家,還有國家裡的許多大臣陪著國王來。
婆羅門是一個修行的教派。居士就是受過戒的在家人。天龍八部、人、非人等。人,就是喜歡學佛的人。非人包括魔、精怪等。無量大眾聽聞說法。
比丘翻譯成中文叫要飯的,但不是民間要飯的。這種要飯有三種不同的意思:
第一種,是很守戒律的乞士。給,就拿缽接著;不給,也不會煩,更不會有嗔恨心。大家平時看到的乞丐叫“叫化子”,不給他,他會煩會罵的,還胡說八道。
真正佛家要飯的是清淨的心態,心裡無嗔無癡,無情無愛,無怨無悔,給多少都可以,不給也可以。釋迦佛在定戒律的時候,就告訴比丘要次第而乞,最多要七家,七家有給的就吃飯,七家都不給就餓著。佛教裡的比丘是有規矩的有戒律的,不同於世間法上的那些要飯的。
第二種,是怖魔。什麼叫怖魔?以前我在《金剛經》裡也說過怖魔,他要飯的時候,穿的衣服非常整齊莊嚴,目不斜視。釋迦佛定的戒律四威儀裡就有:非禮勿動、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視。儒家也是講這個的,從自己的身口意來管住自己的念頭。禪宗裡有個故事叫牽牛鼻子,當自己的念頭一開小差,馬上就牽回來。好比牛吃人家草的時候,要把牛頭拽回來,不要讓它吃別人家的草。
怖魔就是穿著打扮非常嚴謹,正氣凜然。天魔外道、心邪的人,一看到這種形象心裡就害怕,就離比丘或羅漢遠遠的。因為羅漢或者守四威儀的人,身口意很清靜,有一種凜然正氣,可以用這種正氣去降伏那種邪氣。
第三種,是破惡。第一敢於發現自己的不足,第二更敢於改掉自己的不足,就是能破掉自己的邪惡習氣。惡代表不好的、壞的,像抽煙、喝酒、胡說八道、對人家不禮貌,都屬於平時不檢點自己所養成的惡性習慣。比丘、大比丘或一個真正修行的人就能做到破惡的行為,具有破惡的魄力。
我也要自我批評一下,有時候都不敢破惡。比如說吃肉,反正是別人殺完了,已經做熟了,咱們吃了算了。所以我以前還能允許別人吃點肉,也允許自己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隨順眾生也吃點肉。後來一想不行,這樣吃下去慈悲心就沒有了,也體現不出來了。所以哪怕別人對我再不高興,再不滿意,我也是素食,煙酒更是不動,自己對自己必須要苛刻一點。因為在小的事情上能做到,大的事情上會一下子斷掉。沒斷,是自己世間法上的機緣沒有到,等到的時候會一下子斷掉。你小的事情斷不掉,到大的事情上更斷不掉,就會猶豫不決。
天龍八部。即天、龍、藥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訶羅伽。基本上都是鬼、神等,當初都是不太服釋迦佛的。
天。就是天人。
龍。有好多種,天上的叫天龍,四海里叫海龍,地上的叫土龍、水龍,水龍又包括江龍、海龍、湖龍。因為龍的神通非常大,當初是不太服釋迦佛的,跟釋迦佛鬥完法之後,覺得自己的智慧確實沒有釋迦佛大,轉過來成為佛教的護法神。
龍的神通非常大,專門重視實際的方法去修行,修行的心非常緊迫,一會學密宗,一會學道法,但是它的戒律不行,性子非常急,所以釋迦佛稱它為乘機借緩。願意修大法,小法不想修,把人家死人的頭顱拿來練它的法術,又把人家的祖宗的牌位拿來,練它的法術。它唸咒語,可指使這些靈魂幫它做一些事情。貴州有一些民間的巫術還有這種方式,確實凶悍,但是再凶悍也是有為法,不是無為法。它的道行非常高,也就是五通非常高了,後來也被佛降伏,轉為佛教的一個很大的護法神龍。
夜叉。分三種,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游的。夜叉分海陸空,電視劇《哪吒鬧海》、《西遊記》裡就有。為什麼叫夜叉?它飛得非常快,在一萬里以外叫它的名字,它可能一閃電一念三十萬公里就過來了,夜叉的速度非常快。夜叉也是不服佛的,最後也被佛降伏,也成為佛教的護法。
乾闥婆。也就是我們說的作曲家,他作出的曲子相當好聽,三十三層天的玉皇大帝非常喜歡聽,就感覺是在雲裡霧裡飄飄然很舒服。乾闥婆投胎到世間,往往都是作曲的。但乾闥婆有個毛病,就像現在非得點上香才可以唸經一樣,他非得聞到那種特定的香味才給你彈。玉皇大帝知道他這個小毛病,就親自把專用的香點上。乾闥婆在萬里以外聞到,就會隨香味而來。玉皇大帝一看他到了,就拍手歡樂,乾闥婆一看上當了,想走面子又薄,只好彈吧。
阿修羅。它的脾氣非常大,它高興也發脾氣也要罵人,不高興也要罵人,脾氣急、暴躁,動不動就打殺。阿修羅是在天人往下、人往上這麼一個時空層,可以說是上不靠天、下不靠地的遊民。阿修羅雖然脾氣大,但福報好,不想跟凡夫來往。想爭得一席之地,只好跟天人打。阿修羅不斷地跟天人搶奪地盤,天人也沒有辦法。因為阿修羅很凶狠,蠻不講理,打不過也要打,什麼時候別人服氣了,這個仗就不打了。阿修羅就像美國人一樣,不斷的欺負別人,不斷地擴張自己的土地,今天打伊拉克,明天又打菲律賓,又打印度,不斷的侵略。天人喜歡和平,跟中國人的心態是一樣的,喜歡和平喜歡清靜,不跟他打,最後阿修羅成為天上的一個遊牧民族,沒有合法權力。就像我們到美國、英國,那裡的福報可以去享受,但參政沒有權力,阿修羅就是這樣的,在天上沒有參政的權力,但天人的福報他可以得到。
有個龍樹菩薩的故事:龍樹給國王說,你們要學佛呀,不學佛將來地獄去了。國王不相信有地獄,說要是真有地獄的話,你給我現一下。
龍樹向天上一看,說天上又打仗了,都是因為人的貪嗔癡慢疑多了,引起上面的人氣息不和,天人打起來了。國王不相信。龍樹就說如果是真的怎麼辦呀?國王說如果是真的,我就皈依,來推行佛法。
龍樹一聽好呀,讓國王走到他跟前,龍樹一念動咒語,用手往他眼上一劃,說你往天上看吧。
國王往天上一看,比人間打的還要慘,血流成河呀,天河全都是紅的,地上也都是血。
呀!胳膊、腿、頭全都從天上掉下來了,這一看把他嚇壞了,不是假的。從那一次國王信服了,皈依了佛法。
龍樹從外道轉為佛法,在印度大面積的傳播佛法,又推廣到中國的藏地,所以龍樹菩薩是八宗之祖。他功不可沒。我們現在的很多法門比如淨土、天台、禪宗等等都是他推廣的。《大智度論》將來大家有機緣讀一下。
迦樓羅。大家記不記得《西遊記》裡釋迦佛頭頂上的鳥呀,叫大鵬金翅鳥,孫悟空都拿它沒有辦法。大鵬鳥的本事非常大,它比龍厲害,專吃龍,它的兩個翅膀一扇,大海水就干了,龍宮就露出來了,吃了大龍吃小龍一頓飽餐。
後來龍王跑到釋迦佛那裡告狀,說你那個舅舅實在太不像話了,總拿龍族人當飯吃。釋迦佛也沒有辦法,就給龍王一件法衣,說它再來,你就把這件衣服拿出來,它就不敢吃你了。龍就把法衣穿在身上。其實它穿在身上的時候,也就等於皈依佛了,從那時候開始做了佛教的護法神龍。然後大鵬金翅鳥來了,釋迦佛就給它說,你以後不能吃龍,而且龍已經成為佛教的神龍了,以後看到穿袈裟的龍,不准你動更不許你吃,你要離它們遠遠的,要不你就和平相處。
大鵬金翅鳥說,那我吃什麼哪?釋迦佛就說,人間的吃喝很多,保證你吃飽。出家的人或做早晚課的人都知道,尤其是下午的時候或中午的時候,有那麼一段咒語法施食,專供這些大鵬鳥、龍,從那之後,大鵬鳥再也不吃龍了,都成為佛教的護法。
緊那羅。他會作曲子,演奏出來非常好聽,他頭上長個犄角,跟乾達婆是一樣的。
摩訶羅伽。它是個大蟒蛇,修到最後就變為龍,沒有修成龍之前叫蛟,頭上生一個角,它也是天龍八部裡的。它有這個身體的時候非常痛苦,釋迦佛幫它解脫了這種痛苦,它對釋迦佛傳的法生起了信心,所以願意做佛教的護法。
人。是指願意學佛的人,願意護持佛教的人。
非人。剛才也說了,是其它的異類,鬼、精靈呀。無量用語言不好說,非常非常多,大家都恭恭敬敬的圍著釋迦佛,聽釋迦佛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