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講記 第十一集

六祖壇經(第十一集)

1981年中廣電台檔名:9-4-11

【若一向執謂須要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如果我們還要一向執著,以為須要善知識幫助我們,教我們得到解脫,這個觀念是錯誤的,決定沒有這個道理。為什麼?我們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是起了邪迷、妄念顛倒,心外的善知識,如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們,雖有種種善巧方便教導我們,還是不能夠挽救我們邪迷顛倒。若能起真正般若觀照,在一剎那之間,妄念即可統統滅掉。若認識自性(即見性),一悟就到佛地,就是如來地。

從這幾句話來看,首先我們要知道,我們的真心是遍一切,真心的般若智慧是無物不照、無理不通,這是真正般若智慧觀照。所以,除非你不會用觀照般若,假如你會用觀照般若,經上講的這些話是真實不虛,確實能在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認識自性,就入佛地。首先我們要問,何謂「佛」?禪家講,見性是佛。性在哪裡?這個問題,一切大乘經無不討論,不但討論而且是中心的議題,所謂「六根門頭放光動地者是」。普照禪師《修心訣》云:「在胎曰身,處世曰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舌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恆沙世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魂。」認識的、明白的,曉得這是佛性,這是自己;不認識的、不明瞭的,稱它作精魂,俗話稱為靈魂。可見,覺悟的人,靈魂是佛性;迷了的時候,佛性稱為靈魂。由此可知,見性就是見到自己真正的本人,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而本來面目確實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六根門頭放光動地。悟了即至佛地,這話一點都沒說錯。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

這是教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就是在日用之處,要時時提得起智慧觀照,這句是關鍵之所在。只要能提得起觀照功夫,內明徹,外也明徹。何謂「明徹」?內不見煩惱,外不見塵相,內外一如,這是「識自本心」。認識本心,就曉得自己本來是解脫,並沒有人束縛。這話說得很容易,要如何才能識自本心、識心達本?慧海禪師說:「若自了了知心不住一切處,即名了了見本心,亦名了了見性。只個不住一切處心者,即是佛心,亦名解脫心、菩提心、無生心,這是佛經講的證無生法忍。用功,就得在一切處無心。無心是無假不真。」何謂「假」?於一切境界上生心動念,這是假。譬如說,在境界中生起歡喜心、生起瞋恚心,這是妄心。我們根與塵接觸,怎麼會生妄心?離了妄,即是真。「真心」是什麼?內外境界一切明瞭,但是在境緣上自己不生愛憎,所謂「但無憎愛心,即是二性空」。二性可以解釋為相對的,「相對」空,換句話說,就是超越相對,超越相對才是真正證得絕對,自然就解脫了。

【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謂「無念」?六祖說得很清楚,「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意思是說,心裡面清淨,順境沒有貪愛的念頭,逆境亦無瞋恚的念頭,境界清清楚楚,心地清清淨淨,這是無念。它的作用可以遍一切處,一切處的範圍非常廣大,盡虛空遍法界;雖然遍一切處,絕不執著一切處。祖師說:「但淨本心」,本心是真心,真心是主宰;「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使」就是你用它;清淨心是主人,六識、六根、六塵都是作用。所以,賓主要分清楚,要能辨別,不可以顛倒,這就是佛菩薩。

古人常用明鏡來比喻真心,鏡中雖然沒有形像,但是它能照現一切形像。學道之人,心要像一面鏡子一樣。這是告訴我們:鏡子照外面的境界相,它是清淨的、是無染的;學道之人,心也應該無染,妄念不生,人我心滅,畢竟清淨。因為心清淨,才能生無量智慧,才能真正做到來去自由、通用沒有障礙,這就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頓悟入道要門論》云:「頓悟法門,無念為宗,妄心不起為旨。清淨為體,智慧為用。」所謂無念,是講無邪念,不是無正念。何謂「邪念」?邪念是迷,邪念是不覺。正念是悟,正念是正覺。古德告訴我們:念有、念無都是邪念;有無都不念,這是正念。念善、念惡,這是邪念;善惡統統都離開,清淨心現前,這是正念。乃至苦樂、生滅、取捨、怨親、憎愛,總而言之,心中有這些念頭都不好,這都是邪念。心裡面清淨,一切念都沒有,這是正念。正念也叫做「唯念菩提」,菩提就是覺;唸唸覺而不迷,這就是正念。正念,也可以說是在一切境界裡不起心動念,這就是無念。得無念時,自然解脫,這就是「無念行」。

【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祖師怕我們發生誤會,特別告誡我們:「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這是一般人弄錯,以為這是無念,無念就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想,這是無想定,這還是邪念。甚至於小乘阿羅漢、辟支佛,他們的境界還是邪念,為什麼?《楞嚴經》雲,小乘人的境界是「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可見,他是不是無念?他不是。他內守幽閒;換句話說,他還有「幽閒」一念。有這一念就是邪念,就是迷,就是不覺,因此小乘人不能見性。他何以不能見性?諸位想想這個道理,自然就明白。他是被法束縛,即名邊見。大乘法中處處提示中道,中道亦不能執著,古德常講「兩邊不立,中道不存」,為的是怕我們執著,怕我們在這些法相名詞中起分別、起執著,那就錯了!

【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這三句是顯示無念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議!我們學佛,尤其是中國禪宗所提倡的頓悟法門,其殊勝處亦在此三句經文見到。我們真正悟無念,就萬法盡通;不但是佛法通,出世間法通,世間一切諸法無不通達。我們現在就是因為有知、有念,「知」與「念」就不能盡通萬法,正是古德所謂「有知有見,有所不見」。幾時我們達到「無知無見,無所不見」,就萬法盡通。這是把修學的綱領和盤托出了。「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十方諸佛的境界,幾時我們能見到?只要我們徹悟無念,諸佛的境界原自現前。悟無念法者,自己就證到如來地,就證到佛地。可見「無念為宗」,這句話沒有說錯;「妄心不起為旨」,妄心不起就是無念,可見宗旨沒有兩樣。能不違背這個宗旨,清淨心自然現前,清淨心所生的作用就是智慧,就是般若正知。

【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於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

這是說明,傳道一定要傳給見解相同、行門相同;換句話說,解行都相同,而且又能發大心來受持大法者。這樣的人,學佛的態度,侍奉老師就如同事侍奉佛一樣,終身不退,這樣的人必定能證入聖位,一定會有成就,這是可以預期的。我們從這幾句話來看,一個人能不能有成就,能不能有最高的成就,就看他與這幾句經文相應不相應。如果相應,我們就可以肯定下個斷語:他一定成就。

【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不得傳付。損彼前人。究竟無益。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

「默傳」,就是指祖祖相傳的「以心傳心,見性成佛」。宗門的傳授是在言語之外,所以叫默傳。『不得匿其正法』,決定不可以吝法。『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不得傳付,損彼前人,究竟無益。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這幾句話說得尤其是好。他見解不同、行門不同,「在別法中」,就是指不是學禪宗、不是學實相般若,就不能傳給他。為什麼?傳給他,他得不到利益;因為他的解行與正解正行是相違背,他不但不能接受,而且還要譭謗這個法門。譭謗正法,將來所遭的果報是百劫千生斷佛種性,這個果報太嚴重,太可怕了!祖師在大梵寺所講的長行文,到此地講完。下面是偈頌:

《六祖壇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