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講記 第二十三集

六祖壇經(第二十三集)

1981年中廣電台檔名:9-4-23

◎參請機緣第六

本章內容是六祖會下得法的十三位善知識;得道、證得明心見性的,共有四十三位,這十三位是代表。我們一位一位為諸位介紹。

【師自黃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無知者。有儒士劉志略。禮遇甚厚。志略有姑為尼。名無盡藏。常誦大涅槃經。師暫聽即知妙義。遂為解說。尼乃執卷問字。師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尼曰。字尚不識。曷能會義。師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尼驚異之。遍告裡中耆德雲。此是有道之士。宜請供養。有晉武侯玄孫曹叔良及居民競來瞻禮。時寶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廢。遂於故基重建梵宇。延僧居之。俄成寶坊。師住九月餘日。又為惡黨尋逐。師乃遁於前山。被其縱火焚燒草木。師隱身挨入石中得免。石於是有師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紋。因名避難石。師憶五祖懷會止藏之囑。遂行隱於二邑焉。】

第一位是無盡藏比丘尼。這位比丘尼的事跡,是在六祖二十四歲至黃梅東山得法之後,返回韶州避難的時候;換句話說,這是在六祖會下開悟的第一個人。時間是在六祖示現剃度之前,處所是在韶州曹侯村。事情概略是:在當時有一位讀書人,姓劉名志略。六祖得法之後年歲很輕,只有二十四歲,可是這位劉先生對待六祖很優厚。劉先生有一位姑母出家,名字叫無盡藏比丘尼。無盡藏尼師常誦《大涅槃經》,六祖不識字,但他一聽就懂得經中的意旨,於是就為無盡藏尼解釋。無盡藏尼就拿著經本來請教他。六祖說:「我不認識字,若要問經中的道理,我可以為你說。」這位尼師覺得很奇怪,她說:「你字尚且不認識,怎能懂得經中的道理?」大師告訴她說:「諸佛妙理,非關文字。」這兩句話非常重要,不但當時無盡藏比丘尼被這兩句話驚醒了她的迷夢,就是對於後世,無論宗門或者教下,皆是當頭棒喝。因為確實有不少人執著在名相、文字之中,以至於勤苦終身而不能開悟。六祖這兩句話正是當頭棒喝。文字是詮述道理的,正是禪家所謂「因指見月」。文字是指也,道理是月也,我們必須要因指見月;換言之,月無關於指。但是,佛教導我們假借指之因緣便能見月;換句話說,我們必須要借重文字、言說,以明佛理,佛理就是自性清淨心之理。

無盡藏比丘尼聽了六祖這兩句話,非常驚異。她遍告村中的大德們,尤其是長者們,對他們說:「這是一位真正有道之士,我們應該要禮請來供養。」由這句話我們就曉得,無盡藏比丘尼必定有悟處。若無悟處,則不能如是虔誠恭敬。六祖就在這裡住了九個多月。以後,又被黃梅那些惡人找到這裡來。他們找來,其目的就是來奪回衣缽。於是,六祖想起老師當年送他的時候,告訴他要隱居到懷集、四會這一帶;這是五祖對他的囑咐,當然這兩個地方是比較安全。大師到懷集、四會之後,就隱居在獵人隊裡十五年。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參祖師。問曰。即心即佛。願垂指諭。師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說。窮劫不荊聽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等。意中清淨。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贊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

第二位是法海禪師。這部《壇經》能流傳到今天,就是法海禪師記錄編輯的。法海禪師初參六祖的時候,提出一個問題,這也是佛法中最常見到的問題,就是「即心即佛」這句話。即心即佛究竟是什麼意思?幾千年來,每一個學佛的人心裡都在惦記、思惟:這個境界如何能證得?法海禪師對於這個問題也不例外,特地提出來請教六祖。「願垂指諭」,就是請大師指示、開導。

法海禪師提出「即心即佛」的問題,六祖答覆的言語非常簡單:「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這兩句看起來容易,意思有相當的深度。真心是清淨圓明,是離一切相;這是一切萬法之理體,正是大師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前念不生即心」,這個「心」是從本體講的,它沒有念,無念。「後念不滅即佛」,「佛」是印度話,中國意思是「覺」。後念不滅要著重在「後念」,體雖然是無念,用是無不念,這是說明覺知本體實實在在是清淨湛然,可是應用自在,它是活活潑潑,不是一個死東西;這一句是講用。我們合起來講,就是常說的「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此地對這四字做了一個非常好的備註。什麼「不生」?前念不生,這是我們真心本體;什麼「不滅」?後念不滅,這是我們真心的大用。這是解釋什麼叫心、什麼叫佛,即心即佛。

後面還有兩句,重複解釋這句話。六祖說:「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這兩句比前面兩句的意思稍淺一點。雖然是淺,依舊有很深的深度。經論上常講「一切唯心造」、「心生則法生」,這是講「成一切相」。一切相就是一切萬象,我們所講的宇宙人生。這一切現象從什麼地方來的?是心變現的,是心所造的,是心所生的。在性宗的經典、相宗的經典,都說得非常詳細。這句話是說心體上的作用;我們通常講,也從體、相、用三方面來說明,這句話是體之用。所以,成一切相,是真心的作用。「離一切相即佛」,換句話說,離一切相是佛之用。佛就是覺,是覺之用。頓息諸緣,於一切法中無分別、無妄想,這就是覺之用。六祖答覆這個問題,最重要的就是這四句。這四句是略說,若要具體說明即心即佛,說之不盡!也可以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經論,統統是即心即佛;歷代祖師、一切大善知識,所作所說的也是即心即佛。可見,「具說無竟這是一句真實話。

六祖在此地有兩首偈頌,這兩首偈頌就是大師對他的開示,也就是進一步教導他修學即心即佛。第一首頌:『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等,意中清淨』。「即心名慧,即佛乃定」,這兩句是說定慧一體、心佛不二,我們要從此處去體會。「即心」也可以叫定,「即佛」也可以叫慧。此地所講的體與用,是可以交互,定為慧之體,慧為定之用;反過來,慧為定之體,定為慧之用。所以,定慧本來是一體,才可以互為體用,才真正瞭解心佛不二。如果是二,就不能互為體用;凡是能互為體用,一定是一體,不是二體。「定慧等等,意中清淨」。「等等」,有的本子是「等持」;「等持」這個意思也很好,「等等」也能講得通,定等於慧,慧等於定。「意中清淨」,這句是說受用。這兩句是說明「本無一物」,「了了見性」。到自己定慧等持、意中清淨,這時是明心見性的境界;換句話說,也就是即心即佛的境界。這首偈十六字,把「即心即佛」說得一清二楚,實在是難得。

第二首偈:『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這是教導我們修行的方法。「悟此法門,由汝習性」,這兩句是指示我們入處。我們從什麼地方入?究竟如何修法才能明心見性?六祖在此指導我們一個活活潑潑的門路:由我們自己的習性。假如不從我們的習性、不由我們的習性,諸位想想,釋迦牟尼佛何必說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因為眾生習性不一樣,所以隨眾生習性不同開種種方便法門,這才可以入道。這句話是活語,不是死句。「用本無生,雙修是正。」前面這句是體用一如,後面這句是教我們定慧雙修。定,是心無亂;慧,是無癡。無亂就是定,無癡就是慧。我們學佛,首先要斷三毒煩惱,三毒煩惱是貪瞋癡。我們心中有貪、有瞋,定就沒有了;有癡,慧就沒有了。「雙修是正」就是要離貪瞋癡。法海禪師聽了這話,非常歡喜,立刻就悟入。

《六祖壇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