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講記 第11集
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即問曰:米熟也未?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今天大家來上課是不是求道之人?有沒有為法忘軀?這個是你要學習的地方,真的修行你自己知道,假的修行你自己也知道。
【即問曰:米熟也未?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不要小看這句話,五祖意思是說:「你準備好了嗎?」六祖說:「我早就準備好了。」〔猶欠篩在〕一是指欠祖師印證,一是指欠祖師指點,師徒很有默契。
【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前面六祖聽到客人誦《金剛經》中的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開悟,現在五祖為他說的又是說《金剛經》。
《金剛經》共三十二分,第十分有一段「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要當一個真正明白事理、自覺覺他的菩薩,應如是「無墜生清淨心,無住就是不執著,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就是不要執著六塵,不要執著外面的世界…「離」和「不墜的意思都是不要執著。
《壇經》說「外不著相,內不著空。」內外都不執著,不執著什麼?一個也不執著,全部都不執著;好的不執著,不好的、別人傷害我們的也不執著;見性不執著,還沒有見性也不要執著。修行就是修行,生活就是生活,你在做什麼就是做什麼,不需要執著,不執著的概念亦要不執著。
學佛經常提到「不執著」,但你時時刻刻執著那個不執著的概念,你很難徹底地不執著。那你會說我要怎麼做?你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體會,不是用說的;也不要停留在一種不理不睬的狀態,那是執著不要做。修行一定要念佛嗎?修行一定不念佛嗎?你不要用你的概念來否認別人的概念。別人的概念縱使不對,你執著自己的概念也是不對,你執著經典也不對,「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你要叫我怎麼做?你不知所措也不對,那怎麼都不對,師父你叫我去撞牆嗎?撞牆也不對。
當你不知所措的時候,你要體悟幾個字:「隨緣」和「精進」,這比較容易懂。但是現在很多人常常用率性、隨性啦、活在當下啦,他說:「我每天喝咖啡聊是非,或是和三兩好友喝個下午茶,多享受啊9他常常會故作瀟灑,這種生活態度有問題。百丈禪師一日不做一日不食,所以修行人睡覺的時間反而更短。
執著或不執著是心態的問題,事情該怎麼做就怎麼做,這是「隨緣」,但不做事就一定不對;不執著的人做得比任何人更精進、更勤快。你為什麼沒有辦法做那麼久?因為你會累,哪裡累?心累。為什麼會累?執著,所以累。你在上班為什麼會累?沒有目標、沒有方向、沒有願力、沒有希望,不知何去何從,所以很累。既然已經清楚自己的目標了,就可以很「精進」的做該做的事,怎麼會覺得無聊?怎麼會說不知道要做什麼?
當你於一切法〔無所壯,心徹底的不執著,就達到空性的境界了,〔而生其心〕就是生起作用,達到妙有的境界。你不需要問它是什麼,你做到了它自然就會呈現。舉個例子,你問別人:「快樂是什麼?」人家很難跟你講;如果你問:「一個人全然放下是怎麼回事?」他也沒有辦法回答。五蘊的「受」是感官的覺受,開悟的「受」是跟空相應的受。你只要去做就對了,做了之後一切的感受自然會呈現。
〔能言下大悟〕前面六祖在客店聽人誦《金剛經》時是開悟,這裡五祖為他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言下大悟,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的真理,是開悟後的心得。真的懂了就可以大悟。
你要明白我們的心真的是這種狀態,這個「心」你說是自性、法性、法界…等等都可以。佛說:「心生即種種法生,心滅即種種法滅。」這種概念很多人都聽懂,但很少人能夠受益。為什麼呢?如果你說你真的明白了,我問你:「我身上這件衣服是不是你變的?」「不是。」「那是誰變的?一切萬法難道沒有包括這件衣服嗎?」你先有這樣的心,才有這件衣服,萬法不離你的自心、自性,你要好好地體會〔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這句話。
很多文字,你自己解釋好像解釋得通,但又覺得不太對勁、有問題,就是你沒有通達,理事不圓融。因為我們都習慣用一種角度在思維,例如說:「你有一顆心,我也有一顆心,我的心和你的心是分開的還是連在一起的?」「兩顆心連在一起。」為什麼你會這樣回答?因為我們的心還是有界限的,所以你才會回答你和我都有一顆心,或許是分開的、或許是連在一起的,這樣就是說我們的心是有界限的。心就是心,本來就沒有邊際,心就是法界,為什麼說「一即一切」?一就是法界,法界包含一切。我們的心為什麼有界限?執著才有界限。
有一位禪師,當他參禪後要離開時,寺院的住持問他:「一切是不是為心所造的?」他說:「是。」講完住持就送他出去,庭院有一塊大石頭,住持就問他:「那塊石頭在你心內還是心外?」就在那個時候,禪師就開悟了!你怎麼回答呢?你在看公案時不要純粹在看公案,而是現實中隨時都有這種狀況,但是你從來沒有去探討過。你只是在研究文字,而以為你懂了,但是你答不出來你就是不懂。
這一塊大石頭到底在哪裡呢?你不要停留在怎麼回答,而是你悟到什麼?佛法裡面談無我,但是世尊在涅槃前談「常樂我淨」,好像推翻從前的「無常無我」,到底是什麼情形呢?一切不是都在你心中嗎?我常講:你什麼都有,你也什麼都沒有;有是什麼?沒有是什麼?有是緣起,沒有是性空;所以什麼都有,什麼都沒有,這兩者不可以拆開,因緣起就有,因緣滅就沒有。
【遂啟祖言:】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表讚歎,如佛開悟時所說的「奇哉!奇哉9。自性污染不得,你沒有辦法去污染你的自性。自性既然不被污染,那為什麼我們不見性?那不叫污染,那叫蒙蔽。請問,烏雲可以污染太陽嗎?那不是污染,而是遮蔽。縱使一個人罪大惡極,也沒有辦法污染他的自性,就如拿墨汁潑虛空,虛空是不會被染污的。你要深信這是真實的,你今天沒有辦法深信,是因為你沒有觸摸到「自性」,你所觸摸到的都是你的煩惱,你的貪嗔癡,所以只能看到文字、看到名相。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佛性是不生不滅的,每個人從自性的角度來看是絕對平等的。如果佛性有生有滅,就不妙了,人類就永遠有尊卑貴賤。當然從現象的角度來看每個人都不一樣,每個人的出身、資質、環境、成就、造化、學佛的過程…都不一樣。不要講不公平,公不公平沒有基準點。這個概念如果不正確,你的內在就不會平靜,觀念如果正確,看出去森羅萬象、芸芸眾生都不一樣,就覺得很自然,怎麼講都離不開這個法則。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的潛意識裡總覺得自己是不具足的,你覺得你的錢財、學問、精神食糧、佛法…種種都不足。如果我知道我具足一切,我當下可以安祝但我們就是不明白,明明就是沒有,為什麼偏偏講具足呢?例如說,你認為我明明沒有錢,為什麼說我已經具足?前面講一切萬法不離自性,眾生皆有佛性,我們具足佛性,佛性能生一切萬法。明明沒有錢,那你不會去生錢啊?怎麼生,就是去賺錢啊!我佛法都不懂,那你不會生起精進的心嗎?凡是有形有相的東西,都是你這顆心去展現的。
【何期自性本無動銥自性無形無相怎麼動搖?虛空怎麼動搖?有形有相才會動遙真正悟到自性的人,叫做大定。如果你故意去修定,那叫小定,小定的定義就是有出有入。什麼叫有出有入?今天打坐感覺很好,明天坐的感覺不太好,你這樣的知見是錯誤的,打坐的目的不是感覺好不好;如果你今天能夠坐到有出有入當然我也讚歎你,雖然這樣,卻還不是自性的定。但是你覺得怎麼沒有動搖?我常常被人家影響,這是因為你見相著相,是你住色聲香味觸法,是你的妄心動搖,而不是自性動遙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人類的科技、文明發展到現在,一切都是從自性產生的,人類在造福社會,同時也在毀滅這個世界。只要停留在現象必有爭端,因為現象的不平等一定會引起爭執,如果你沒有真正明白到法性,你一定是假平等,不是真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