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講記 第25集

六祖壇經講記 第25集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唸唸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識!迷人口念,】迷人只是口念「摩訶般若波羅蜜」。誦經很好,但要懂得道理。比如有人早上八點鐘上班,八點半就下班,就是說把《金剛經》半點鐘念完就下班了。你以為這樣就下班了!修行這樣就算了嗎?你覺得這樣有交待了;你對誰交待?不是只叫你把什麼經誦一遍,你就覺得你的功課做完了。你要明白佛真正的意思,你是可以念,念就是要你瞭解,瞭解就是讓你落實在生活,落實在生活就是讓你去幫助眾生,這才是修行啊!

【當念之時,有妄有非;】一般人,念時心中妄想紛飛,產生不善的概念。你誦經也好,念佛也好,縱使你在念時像個菩薩,念完你還不是一樣打妄想?!貪婪的依舊是貪婪,固執的依舊固執;你不要這樣修,這樣不對。我不是否認你誦經,或念佛,只是你內在不明白道理,你在那裡打妄想,是不對的。

【唸唸若行,】唸唸不愚。唸唸有般若智慧,以般若智慧落實在生活。

【是名真性。】這才是你真如本性的妙用。談到「用」,佛跟我們哪裡一樣?自性一樣,佛跟我們展現出來的現象和作用不一樣。佛有三十二相好,佛的「用」無障礙,我們的「用」,不是亂用,就是傷害別人,也讓自己受苦;佛的「用」,不但善待自己,也利益一切眾生,那叫妙用,也叫慈悲,差別就在這裡。

【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此法〕是「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悟後起修。你不明白道理,你要怎麼修?請問,你現在明白道理了嗎?你應該還停留在似懂非懂;要分辨懂不懂很簡單,人家隨便問你一個問題,一個真懂的人不但會講,而且可以舉例說明。似懂非懂,要不要修?告訴你一個很簡單的答案:「會的部份先修。」你完全不會?這是錯的,有某些概念你是一定懂的,身為子女一定要孝順父母,這個道理是肯定的,這樣的修跟以後開悟有沒有幫助?沒有孝順父母的人能夠開悟嗎?我從來沒有看過這種事情。你們摸著良心講,你們想要學佛,卻不孝順父母,事實上你內心是有矛盾的。至於說更深的道理,慢慢來,隨著你的理解你自然就會做。但是不要一直做一些欺騙自己的事情,這樣修很痛苦,不但自己不受用,而且會讓別人看不起。要「解行相應」,這比「解行並重」更好;「解行並重」就是說解門和行門要同時,要不離,但是你不一定有相應。你要相應,你要把《六祖壇經》裡的道理,跟你的生活相應,這樣才受益。「解行並重」是對的,但我怕你會掉入一種口頭禪;但是「解行相應」,你馬上就能知道你有沒有相應。你現在煩惱是煩惱,菩提是菩提,就是不相應。什麼叫相應?煩惱即菩提。

【不修即凡,】你不修永遠都是凡夫,凡夫的特色就是煩惱,就是妄想執著,就是傷害自己,也傷害別人。

【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六祖壇經》裡面常常用這樣的話,好像「一念之間」就能夠怎麼樣,這個「一念之間」就是頓悟,但是我們的心總是不願意相信你可以頓悟。你內心到底是什麼障礙你,使你不相信你可以一念之間頓悟?你說:「怎麼可能一下子?」那要多久的時間?你又講不出來;如果你是這樣,你讀《六祖壇經》,或是任何的大乘經都不能相應。「一念愚即眾生,一念智即佛。」六祖大師常常談這個概念,但你為什麼不頓悟?你潛意識不讓自己頓悟,怪誰!講來講去,還不是你的腦袋在障礙你自己?!絕大部分人知道應該孝順父母,但他不見得很孝順,假設你是那種人,那你什麼時候才決定要孝順父母?你看,我這樣的問法很奇怪。他可以一念之間就決定要不要孝順父母。一樣的道理,你不可以一念之間就決定你要好好修行嗎?你們喜歡來上課,聽高深哲理,跟你是個修行人是不一樣的。一念修行就是一種覺悟,你現在有壞習慣,你願意當下改過,也是一種覺悟;你現在做錯了,願意改過遷善,也是一種覺悟。覺悟有分很多種,不見得一覺悟你就大徹大悟,你願意改錯,就是一種覺悟。趙州禪師是個了不起的禪師,他一生小悟無數,大悟三次,但是他到了八十歲還在到處參學,了不起!你接著又掉入一個概念:「為什麼開悟要那麼多次?」你看六祖好像是兩次;悟到什麼程度,只有他自己知道。縱使他已經大徹大悟,他慈悲為懷,為了讓你學習他求法的精神,他有沒有可能表演給你看?有。就像虛雲老和尚,活到一百二十歲,近代的高僧大德,他表現出來也是:「我慚愧,虛晃一生埃」但他卻是了不起的人物呢!你好好突破吧!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皆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凡夫即佛〕說的是「性」,〔煩惱即菩提〕說的是「空」,這就叫不二法門。〔即〕字很巧妙,如果沒有這個〔即〕字,兩個就是對待的,我們常常在兩個當中選一個;〔即〕字就是不二。為什麼?凡夫跟佛自性是一樣,所以每個人都可以成佛,你不用懷疑;每個人都可以成功,你不用懷疑。我們鼓勵社會人士,不講佛性,講成功的可能性,無論你的出身背景,因緣條件,只要你願意努力,每個人都能夠成功。什麼叫〔煩惱即菩提〕?有人說:「煩惱即菩提」?那就不用修了!我就是充滿煩惱,就是沒有智慧。這裡面的〔菩提〕就是智慧,這兩個為什麼會一樣呢?〔煩惱〕的本質是空,〔菩提〕的本性還是空,一切法畢竟空;從「空」的角度來看,它們都是空無自性的。不論你現在煩惱多重,你只要能夠悟到煩惱即是空性,或是你的無明本身也是空性,你當下就能夠覺悟的。你說:「哪裡有可能?」你已經把你的煩惱變成一個現象,只要在現象中,就有多、寡,你說:「煩惱好多,怎麼可能把它去除?」但是,你悟到本性的話,無論你是一個煩惱,還是一萬個,當下是一樣的。因為大家一直停留在現象,你就說你內在的污垢就像百年老店的一口鍋,怎麼能夠洗乾淨?所以你一直沒有辦法突破你的內在,那口鍋,無論你去買新的,還是用了一百年,當下就是空,就這是頓悟;從現象的角度就得慢慢來。

世間的人都可以很快樂很幸福,為什麼他快樂不起來,沒有幸福的感覺呢?他覺得現象中少了什麼東西,比如少了一幢房子,少了一個孩子,少了別人的關心,你在現象當中,所以你一直快樂不起來。不是這個樣子,是你在看這個世界,而不是你要擁有這個世界。看這個世界,就是看你的心;你懂得這個道理,你現在就可以快樂。但是,不明白道理的人,他缺少很多的東西,所以他要付出很多代價,來換取他所失去的東西。他在一直這麼追尋的過程中,事實上是痛苦的,當他擁有了他認為失去的東西時,他可能會更空虛,更寂寞,更遺憾。原來他本來什麼都有,但是為了去追求以為沒有的,他發現原本有的他居然不會善用。這樣的概念不難懂,你們每個人都沒有資格煩惱,你只是沒有察覺到,被你的概念騙得團團轉,才開始抱怨你的命。你人生坎坷,機遇不好,這都是誤會,只要在現象界的東西,你都會被騙。只要悟到本性,只要在悟到的那一霎那,一切都是平等:「原來佛跟凡夫是平等,原來多一個跟少一個是平等…。」

【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迷的人就叫〔凡夫〕,執著就是〔迷〕。開悟也不是很困難,你不要執著就好了。你為什麼還要執著呢?你現在到底有什麼好執著的?你能夠講出一個不能夠解決的執著嗎?你的執著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無論你現在發生什麼事情,都屬正常,因為那是因緣所生,好事也好,壞事也好,你現在病痛也好,健康也好,都是因緣所生。你沒有智慧,還不是因緣所生,妄想執著所生?!你為什麼有智慧?因緣所生,因為妄想執著消失了。天下沒有什麼奇怪的事,都很正常;換個角度,一切的現象都是正常的現象。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是平常心。

〔後念悟即佛;〕悟的人就叫〔佛〕。凡夫和佛的差別就在迷悟之間,即一念之間。

【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煩惱怎麼起的?你執著那個境界,煩惱就起,你不執著那個境界,智慧就生。文字講〔前念、後念、前念、後念…〕,過去就過去了,你不要一直說你過去怎麼樣,你的好,你過去的豐功偉業我不想聽,你的不好,你過去作奸犯科,我也不想聽;過去都過去了,把握當下,就是把握這一念。你只要一念進去,不得了,真的一念讓你觸到,你就會發現,原來「不執著」才是人世間最快樂的一件事情!比如說你現在口袋帶著錢,當然錢要帶好,萬一不小心丟掉,反正別人會花,又不會損失掉。為什麼那個人撿到?這是你跟他的因緣嘛!你為什麼攢那麼多錢都拿給醫生花?你拚命攢錢攢到生病;如果彼此都能夠明白這個道理,那就世界大同。你說:「小孩子很難教,他不聽我的話。」小孩要聽你的話,你也要聽他的話,這樣才公平嘛!只要你願意聽你小孩的話,他一定願意聽你的話;「老闆很難做,員工不順從我。」只要你順從你的員工,員工就會順從你;「師父,那些人管不了。」只要你願意讓別人管,他們也會讓你管。你把這些概念都明白了,你會覺得人生就像白雲流水,沒有障礙,你跟任何人在一起都是皆大歡喜。這個概念不需要高深的般若智慧,但能夠做到的人很少;沒有誰要聽誰的話啦!所以打破你的概念,不要執著。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皆從中出。】〔無壯不要執著現在,〔無往〕不要執著過去,〔亦無來,〕不要執著未來。叫你不要執著過去,一般人聽得懂,叫你不要執著現在,有的人聽不懂,不執著未來,就更聽不懂了。請問,要不要有理想?理想是過去、現在、未來的哪個階段?未來。成佛是哪個階段?未來。不要執著未來,那怎麼辦?過去、現在、未來,每天好好地過就好。今天是「過去、現在、未來」的哪個階段?事實上,時間的概念是無常的,你容易被它騙;你要把這個概念放在一邊,因為它有時候不是實際的,你好好地過每一天,才是如實的。「師父,什麼時候成佛?」我也可以說你現在就是一尊佛。「哪有!我怎麼是一尊佛?」你自己當成不是,我有什麼辦法!請問,你現在是國王還是乞丐?你自己認定嘛!你常常用把希望寄托在未來,那個「未來」什麼時候出現不知道,活不到一百歲,煩惱一百歲的事情,所以你一直都在浪費你的快樂、你的幸福;好好地過每一天,這就是人生,其他的概念都是多餘的,都是煩惱;到底人生要不要有理想?也是多餘的。好好過每一天。你只要好好活,好好做,其他都是多餘的,該成佛就成佛了,該做總統就做總統,你把這些概念都斬斷,斬斷了之後你才能夠體會到什麼是活在當下。活在當下的人,就是活在現前的這一念。修行的過程就是一種結果,所以你不需要修成一個結果。你現在拿起一串佛珠,當你開始念南無阿彌陀佛,你不要想:「我這麼念,往生時不知道阿彌陀佛會不會來?不知道有沒有效?我這麼念,到底是念佛好,還是要看淨土五經?」享受你現在在修行,你現在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現前;你坐在你家念佛,你家就是極樂世界。你活著時時刻刻都有這種感覺,死後必然也是這個樣子。

假設你現在在打坐、坐禪,你不要說:「坐了十幾分鐘,心頭亂紛紛,而且還打嗑睡。」要享受打坐的當下,就是一尊佛坐在那裡,很愉悅,就是那麼簡單,心很亂很愉悅,心很淨也很愉悅。心在亂「如夢幻泡影」,不要求靜;心很靜時「如夢幻泡影」,不要貪那個靜。「坐那麼久也沒有怎麼樣9你想怎麼樣?這個就是你內在的陷阱。如果你不相信,當你打坐時,有個內行人問你一句話,你說什麼都是錯。如果他問你:「你現在在做什麼?」你說:「在靜坐埃」「你靜坐在坐什麼?」「坐在那邊用功啊9「我站著就不是用功嗎?9「我坐在那邊觀啊9「難道散步就不能觀嗎?」「我坐在這邊參禪啊9「難道躺著就不能夠參禪嗎?」很簡單,你用你的概念去反問自己,你就答不出來。人家問你說:「你為什麼要打坐?」你說:「我腿酸,自然就坐下去。」他自然沒有話說。「你為什麼倒下來?」「要睡啊9如果是考試,全部都倒;筆試不難,禪宗都是口試,兩三句話,我看你怎麼回答。你就知道,你的概念是錯的,但是你都不認錯,甚至不知道你這樣是錯的。念佛就是念佛,坐禪就是坐禪;坐著做什麼?沒有什麼;這才徹徹底底將你內在的東西都止息,不在腦袋中產生名詞對待。比如你現在是凡夫,要求成佛,這是對待;比如說,你心很亂,要求「定」,那是對待;你現在坐這麼久了,都沒有什麼感覺,你想坐得很輕安,都是對待;這些都是執迷不悟。

【當用大智慧】〔大〕摩訶,不可以解釋作大小的「大」,大小的「大」不大,大小就是生滅、對待、現象。比如一顆石頭比一粒沙大,一幢房子比一顆石頭大,一座山比一幢房子大,喜馬拉雅山比玉山大,地球比喜馬拉雅山大,所以那個大不是真正的大。這裡「大」的意思是沒有辦法比較,它不會掉入一種相對的概念,就是平等的意思。一粒微塵跟一個世界平等,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哪裡平等?「一」畢竟空,「一切」畢竟空,這樣才能夠徹底地常清常淨。

〔智慧〕般若。你明白了這樣的概念,就會生起空性的智慧。有的人對「空」真的不容易懂,「空」是真空,能夠生妙有,就是智慧;真空就是佛性,就是本體;「空」就是沒有障礙,沒有執著,就是平等。如果你在為別人講法,他那個概念聽不懂,趕快換名詞,意思都一樣。舉個例子,「隨緣度日」是積極還是消極?消極?都是你自己的想的啦8隨緣生活」有沒有比較積極?有;「隨緣盡本份」有沒有更積極?有;「隨緣修行」有沒有更厲害?有;這幾個名詞其實都一樣。雖然這些名詞都是假名,你要用智慧用它。名詞換一下,你的感覺就不一樣。我們不是要去賣弄這些名詞,而是要善用它們來幫助別人。你懂得這些,你跟人家講佛法不會講佛學名相,你會轉,怎麼講他才聽得懂,他聽得舒服,不會有壓力。

【打破五蘊】〔五蘊〕身心境的陷阱。你的身體是虛幻不實的,你內心的感受,你的想法、觀念、意識形態、思想也是無常變化、虛幻不實的。我們每個人的概念怎麼來的?我們本來沒有概念,透過很多名詞、名相,到最後,形成你自己的思想;你抓著的思想就是你的意識形態,產生你的偏見和好惡。你一定要去明白你思想怎麼來的。我們今天怎麼會造成這樣的思想?你的思想雖然是這樣累積而來的,但它也不斷地變化,所以你不要去執著你的概念,反而你自己可以無限地突破。你要透過訓練,最好就是和人在一起,因為每個人的主觀意識都很強,你跟他聊天就是一種修行,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的樣子,但是你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你自己的樣子。你能不能夠把你的概念全部放下?這不簡單;你不要去想「他的概念是對的或錯的?」你就靜靜地聽他講,那個是他的因緣條件所形成的概念,就是他的程度。如果你聽一百個人講,你完完全全地清楚,你就瞭解這一百個人,這樣不但對你覺悟有用,也對你將來度眾生有用。

【煩惱塵勞,】當你打破身心的概念,你的〔煩惱〕就消失了,你自然就不會往外面的世界去追逐,自然就離開一切〔塵勞〕了。要打破貪瞋癡,假設這兩個都是平等的,你不會起貪,不會起瞋,也不會愚癡,這樣自然就沒事了。我們為什麼會起貪?就是認為那個人你最喜歡,你就會貪那個人;那件事你最喜歡,你就會貪那件事;那個東西你最喜歡,你就會貪那個東西。你心中只要有個「喜歡」,就一定有個「不喜歡」,所以「瞋」就起來了。有貪必有瞋,有貪瞋必然就有愚癡,貪瞋癡一破,煩惱塵勞就破了。你去察覺到一個概念:「如果我真的可以以平等去看待一切東西,這個世界上真的沒有事。」我才常常勸很多人:「我們要做個平凡的人,我們要平淡來過生活,我們的內心就會很平靜。」平淡過生活的人有沒有志氣?就不要談那種概念,你自己過得快不快樂,你自己知道啦!如果你說:「這樣沒有志氣,我要有志氣。」表面上你好像講得很對,但你卻一天到晚愁眉苦臉。有個同學說:「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我問:「王和寇怎麼定義?上跟下怎麼定義?」我們現在在幾樓?四樓;那是樓上還是樓下?什麼?樓上?可對五樓來講是樓下,所以樓上樓下多此一問。你內在的概念,沒有通過百分之百的訓練,你永遠在那「上下上下」。我們的煩惱在於,你的內在的世界是百分之一百的二元對立,你孩子是你生的,你跟他是對立的,你跟你的丈夫也是對立的;你的腦袋是對立的,你跟任何人,甚至無情的萬物都是對立的。

什麼叫〔塵勞〕?有些事情不需要你裝神弄鬼、故弄玄虛,你卻偏偏要奔波忙碌、自尋煩惱。如果你不明白平等的概念,你覺得太困難,那你就用禮敬諸佛的概念,這也是平等。「師父,那更困難,明明是小人,我還禮敬諸佛?」「明明欠我的錢不還,我還禮敬諸佛?那是理論,我做不到啦9所以禮敬諸佛的概念事實上是很困難的;那麼,尊重每個人,這樣比較簡單。你也會說:「做不到啦9我再說一個更簡單的概念,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想法,所以你不需要去干涉別人,不需要管那麼多。你說:「那不用教他們了嗎?」你的腦袋,總是跟我作對,我說正你就說負。我不是說不教,意思說:「因緣到了我就跟你講話,跟你聊天,我不存教你的概念。」要麼,你就產生另一個概念:「教了也不聽。」你就氣,就說:「恨鐵不成鋼。」你可不可以百分之百地看到你內在的陷阱?回家跟你丈夫、小孩、鄰居聊天,不要說教不教,這叫度化眾生,輕鬆!他們聽,是他們要修,不是你會講;不聽,是他們不會修,你不用傷心。你來上我的佛法課,怎麼家庭會不幸福呢?我講得很清楚,相當於幸福家庭的秘笈,事業的寶典,只是你自己不會用。修行就是如何去突破你現在的瓶頸,只要把這本《六祖壇經》拿開,我講的東西任何人都可以聽,只要這本《六祖壇經》放在這裡,人家就說你們在學佛。我們不需要跟人家講什麼概念,只是有一個重點,你現在講的每一句話,就是要利益當事者,你只要真懂,你就了不起。我跟你講的每一句話,只是如何去幫助你、利益你,你不要管我在講什麼學說和理論,這是沒有意義的。真正明白道理的人,他怎麼會去抓贅法」的概念?這是法執。他怎麼會抓贅我應該去利益眾生」的概念?這是我執,都應該破。

【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頓教法門。〔三毒〕指貪瞋癡,和〔戒定慧〕對;戒對治貪,定對治瞋,慧對治癡。

《六祖壇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