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講記 第37集

六祖壇經講記 第37集

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各須誦齲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唯記吾言,亦無有益。聽吾頌曰:

說通及心通 如日處虛空

唯傳見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 迷悟有遲疾

只此見性門 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 合理還歸一

【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各須誦齲】佛經談完一段,常常會用偈誦,《壇經》也不例外,它剛才談般若的概念,接著以偈頌再做說明。中國人自己的佛經就是《六祖壇經》。

【在家出家,但依此修;】〔在家〕和〔出家〕,條件不太一樣,修行的方式也就不太一樣。學佛的人要能夠不退轉,最好多看一些高僧大德的自傳,很多人看見過虛雲老和尚的年譜,那就是他的自傳,但要像他這樣修,別說在家人,就是出家人也沒有辦法;他可以一直朝山,從揚州拜到普陀山,我們可以嗎?所以,我們要看每個人的條件,在家人,你的家、你的工作職場就是道場,你要知道在這個道場怎麼修行,不是寺廟才叫道常不是叫你不要去,也不是叫你要去,問題不是誰聽法聽得比較多,而是你的覺性有沒有這麼強,你隨聽隨做比較重要。但是,很多人都是聽跟做差十萬八千里。有的人聽越久就越散漫,越聽越不珍惜,忙的人怪沒有時間,時間太多又不會利用。有的人為了考高普考,辭了工作專心讀書,不是這樣才能讀得好。有些人說:「我不工作,專心來修行。」但躲在家裡效果也不好。你要是明白這樣的道理,無論你過什麼樣的生活都沒有關係。〔在家〕和〔出家〕各有各的條件和煩惱,自己的煩惱自己擺平。《無相頌》就是無論你在家或出家,都可以這樣修。

【若不自修,唯記吾言,亦無有益。】你不這樣修,光背起來沒有意義,但不修又不背的人就更沒有意義,不修先背起來。就像昨天跟一位老和尚請法聊天,這位老和尚也在電視台弘法,我們也談到在家怎麼修,出家怎麼修的問題。我請他慈悲談一談他自己是怎麼學習、怎麼研讀經典的。他很客氣地說:「經典就是一直看,不懂也是一直看。」他不習慣看註解,只看經文,但他也不反對你看註解,因為每個人學習的方式不一樣。他看《華嚴經》,「看久了,境界自然就會現前。」是什麼境界?他靜靜地沒有說,內行的就不要問境界是什麼。境界是什麼沒有人知道,你也不要猜,你去做就對了,它很單純,不複雜。我常講學佛法有兩個重要的概念,首先就是要有正見,再來就看你精進與否。不精進,做任何事情都不會有成就,「一勤天下無難事」,學佛法也是一樣。精進有兩種,一種是不夠徹底的精進,一種是徹底的精進。前者是你每天打坐,很精進地每天坐一個小時,或念一萬句佛號,這樣的精進還不是真正的精進。你打坐一個小時,那還有二十三小時你在做什麼?你念完一萬句佛號,那其他的時間在做什麼?真正的精進就是時時刻刻,片刻不離身,你的心時時刻刻都沒有離開你,時時刻刻清楚,時時刻刻都有正見,那才是真正的精進,不論你是白天或是夢中都一樣。這聽起來好像很困難,但它本來就是如影隨形的,只是自己沒有真正去察覺或去體悟過。你硬說:「我時時刻刻要清楚。」這也不行,它本來就是一種很自然的狀態,就好像我們時時刻刻在呼吸的道理一樣,你要做到時時刻刻清楚,就像時時刻刻在呼吸一樣。你裝也裝不來,你勉強要提起精神也沒有辦法,這是一個很自然的樣子,就像一個有慈悲心的人,你不能問他:「你是什麼時候比較慈悲?」你這樣問就很奇怪,一個慈悲的人就是二十四小時慈悲,他內心一轉換就變成那樣的人,否則就是自私自利。轉換就是我們所講的悟,或一種境界,或你契入了什麼;你一定有所感動,然後就變成那樣的人。

【聽吾頌曰:說通及心通 ,如日處虛空。】談的是自覺。有很多種解釋,一種說〔說通〕就是「教下」,〔心通〕就是「宗門」,但不要這樣解釋。六祖大師前面談個很重要的概念,他談般若時講「迷人口說,智者心行。」他是讓你心口如一,這個「說」就是口,「行」就是心,心口如一的人才是真正的修行人,才是一個真正自覺的人,這樣才符合他前面講的法。

〔說通〕,一個人很會講,但不見得是個開悟的人。你看那些立法委員也很會講,但理正不正,你一聽就知道。你現在所說的「會講」,就是他講的道理完全正確、通達無礙,但他也不見得是個開悟的人。法師跟禪師不一樣,法師就是會說法,禪師指的就是開悟的人,你們不可以稱呼一般的出家人為禪師,除非他是開悟的人,我們一般稱法師。你看公案,法師遇到禪師就沒有辦法。比如有個法師在講《維摩詰經》,禪師就問他維摩詰在哪裡?有個法師的寺院掛了一幅高僧的畫像,一天,有個禪師看到那幅畫,就問他畫的是什麼人,法師說畫的是一位高僧叫某某人,禪師就問:「畫像在此,高僧在哪裡?」為什麼我們一般人聽到某些話答不出來?因為那些話你從來沒有想過,你的腦袋也沒有這樣的認知,如果你知道,你怎麼會答不出來呢?「高僧在哪裡?」你就說:「在這裡啦9人家就會說:「孺子可教也。」「佛在哪裡?」你就說:「有,在這裡9佛在哪裡?大家都頭歪歪的,真是沒有出息。那種以心相應的感覺真好,就是說:「我講什麼你們知道。」

〔心通〕的人一定〔說通〕,他一定說法無礙,一切通達,自然就〔如日處虛空〕了,〔日〕就是見性,就是般若智慧,他已經破除一切障礙,撥雲見日了,智慧就像太陽一樣。但你覺悟的目的就是也要幫助眾生覺悟,就是幫助眾生瞭解他自己,這樣,他人生所有的問題都不是問題了,不是障礙了,心中的愛恨情仇一筆勾銷。

【唯傳見性法,】談的是覺他。他講的就是要讓你〔見性〕,不拐彎抹角,不談不究竟的東西,要讓你見性,就是要談你心性的問題。這個問題太難懂,你不要一味怪罪別人聽不懂,你要怪罪自己不夠權巧,不善於表達,不善於譬喻,別人怎麼會聽得懂?!這一點要為別人說法的人要培養,不要講一些專業術語,一邊講一邊查字典。

【出世破邪宗。】最嚴格的說法就是只要不是談見性的,都叫〔邪〕。就好像我講過的,佛法有三個系,藏傳佛教的修行人是怎麼修?你沒有正見的人不要買這種書,不然你以為修行就是那個樣子。修行是那個樣子嗎?修行的方式很多,因為你不明白,你看到,以為這就是修行。因為你還沒有正見的時候,你的看法是很主觀的,你剛接觸什麼,就會認為是什麼。你剛學佛法,你的師父教你拜懺、念佛、持咒,你就會認為修行就是這個樣子,假設你自己沒有明理,你沒有看到修行的全貌,這樣學習就會誤會佛法。就好像你剛學《易經》,就去學卜卦、地理或看面相,你就會以為《易經》就是這樣的。你剛開始學習,接觸什麼,你就誤認為是這樣子。很多東西你知道的不完整,但又沒有人告訴你,或當你接觸後,別人告訴你,你不見得能接受。

我再舉個例子:護持道場,是得到善的果報,還是惡的果報?善的?真的嗎?護持一個好人,會得到善的果報,護持一個壞人,就會得到惡的果報。你去的道場是什麼道場我也不知道,問你自己,你當然說它是好的道場,因為你認同嘛,但你認同的道場就是好的嗎?你也分不清楚。比如說我這個人很普通,但我讓學生很自由,很多學生在這邊跟我學,還是會到其他道場去。我甚至跟學生說:「我們的道場不需要護持,你們多護持慈濟。」所以我們裡裡外外都沒有功德箱。如果你不嫌棄,你可以來聽課,你們做義工可以去佛光山或法鼓山,很多道場都需要你們這些菩薩去護持,你們就去。還有人問《禪心學苑》的住持是誰?很多網站一定談他自己師父的東西,那《禪心學苑》什麼師父都有,什麼文章都有,這是好事,這樣對你們最好。

有一天,我跟一個學生說:「你剛來的時候,我怕你誤會所以不講,但你已經跟我學一年了,我今天要跟你講,沒有講就是我的錯。你常常去護持某個道場,但你為什麼不敢拿那個道場的書去流通,卻拿《禪心學苑》的書去流通?」他說:「那個道場的書我不敢流通,因為講得不太正確。」我說:「既然講得不太正確,你為什麼要護持呢?」他就說:「在我生命最痛苦的階段,遇到那位上師,我很感恩他,所以護持他。」我說:「觀念不太正確就要遠離,你護持他不但沒有功,反而會帶來過失。」護持正法有無量功德,護持邪法會遭到果報。他說:「師父,我今天沒有離開,就是因為您教導得好。」「為什麼?」他說:「因為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9我說:「你是地藏王菩薩嗎?你是地藏王菩薩再來說,你入地獄就爬不出來啦9他還問:「師父,那您為什麼到監獄弘法?您不入監獄,誰入監獄?」我說:「我入監獄,我馬上就出獄,我講完就走了,我知道我在做什麼。」你護持那個法師是正還是邪,難道你不會分辯嗎?〔出世破邪宗〕,如果以狹隘的角度就是正跟〔邪〕,以廣義的角度就是究竟不究竟的問題。

【法即無頓漸,】不是〔法〕的問題。不要跟人家辯說:我們學的是〔頓〕,你學的是〔漸〕,這樣說是你執迷不悟。法就是法,〔法〕有幾個概念:一,法無定法;二,諸法空相;三,諸法平等;四,一切法皆是佛法。從這裡探討,我們在學佛法,很多人對法根本不清楚。一切法都叫法,法無定法,這句話就是叫你不要執著一定是什麼樣的,或你在學什麼,你不要排斥或跟別人爭論,這才是智慧,才是活潑玲瓏,你不要執著怎麼樣,或一定要怎麼說。〔法〕的真相就是空相,無論你現在講的是善法還是惡法,是正法還是邪法,它的本質是空相,所以罪跟福本是空。那你說:「我可以造罪囉?」不是,因為你不空,所以你還是會有造罪的折磨,還是會有果報。理論講「空相」,但你沒有證悟到那個境界,你還是會有現象的作用產生的苦樂。

因為有「諸法空相」,才有「諸法平等」,在家裡跟去上班平等,家庭跟公司平等,不要常常說還是家裡比較溫馨,公司像冰箱。同理可證,你家那個道場,跟外面那個道場平等,在家人出家人平等,護持還是平等,但還是有所尊卑,「平等」徹底讓你領悟到這才是真正「心平」的境界,因為諸法平等,所以一切法都是佛法。將這些概念串起來,你才不會像鸚鵡學人說話。

【迷悟有遲疾。】法沒有問題,是人自己出了問題,所以你就不要分大乘、小乘,原始佛教或漢傳,真的不要這樣分。如果你處處掉入一種考據,《六祖壇經》是不是六祖講的,沒有人知道。那你現在看的佛經是不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也沒有人知道,縱使是他講的,也不是他寫的,那你書就不要讀了。你讀的四書是不是孔老夫子寫的,你這樣探討到最後,誰可以證明給你看?孔老夫子也沒有辦法證明每句話都是他說的。伏羲、文王、周公也沒有辦法證明《易經》是他們發明的。但這個問題不難破除,你現在所看到的東西不管作者是誰,只要對你有幫助,就有意義,根本不需要考據這個是不是誰講的。有人講:「大乘非佛說。」那我問你,大乘經典對你們有沒有幫助?你們不會自己去看嗎?它的境界有多好,你去讀一下不就知道了嗎?對你受用就是利益,不管黑貓白貓,只要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抓我們心中這隻老鼠。請問,是飯後吃水果,還是飯前吃比較好?不需要在這邊爭辯,你吃得健康才重要,何況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否則,按照養生專家的理論,那些修行人,不要說過午不食,他們維他命ABCD全部都缺乏,人家還不是活到一百二十歲!真正有智慧的人就會去做,沒有智慧的人就停留在知見上打轉,各唱各的調,各說各的對,沒有意義。假設你能夠悟得快,我們就說那個人叫頓根,假設你悟得慢,我們就說那個人叫漸修,所以原則上還是依你自己來決定的,不需要爭論。

【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見性〕的法門,一般人是不能夠瞭解的。為什麼?見性無形無相,一般人只能夠瞭解有形有相的東西。佛性無形無相,你怎麼知道有佛性?空又在哪裡呢?藉相顯理,就這麼簡單,藉那個現象顯出那個道理。所以你要在「有」處看到「空」,在「空」處看到「有」,這樣就不落兩邊,就是中道的意思。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講的是一切法。佛法也好,哲學也好,或任何的學說都好,真正的智者和聖人所談的道理,最後一定匯歸到一個最基本的核心,都離不開心性的問題,西方的聖人談的也還是生命的問題。你去上過那麼多課,你真正要的是什麼?你有沒有問過你自己?或你跑遍那麼多道場,聽過那麼多法師上課,你要的是什麼?這樣聽,或是你自己在家裡靜修,看看各種經典,你到底又是想求什麼?這是你自己要去思考的問題。〔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歸納起來還不是談一個真理,還不是談你那顆心,還不是談生命的本質,讓你瞭解你自己!這就是我們常講「萬法歸一」,那「一歸何處」呢?如果只有〔歸一〕,〔一〕還是執著。當然,六祖大師是在談一個根本的東西。明白道理的人都知道,不明白道理的人就會比哪個法比較好,或哪本經比較殊勝,不要這樣比。

《六祖壇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