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講記 第51集

六祖壇經講記 第51集

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若言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

【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修行就是要讓你的內心沒有阻礙,怎麼可以產生執著呢?〔心不住法,〕應無所住,〔道即通流;〕而生其心。你是在修「心不執著」,而不是叫你執著在那邊坐,或執著念頭不要起。不執著,可不可以起?遇到什麼樣的因緣,自然就生起什麼樣的動作。就是六祖後面講的「對境心數起」,遇到事情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生起智慧來處理事情。所以你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禪修」就是在你生活當中這樣修,不用到哪裡,不拘任何的形式,你在家出家,你想不想修,都不是問題,你只要懂了就知道怎麼修。〔心若住法,名為自縛。〕你執著了,就被法綁了,因為你誤解它,誤解真正修行的內涵了。

【若言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出自《維摩詰經》。當初維摩詰示現生病,世尊派遣弟子去看望他,很多弟子都不敢去。世尊問為什麼不敢去,弟子們就報告他們過去曾經因什麼事情〔被維摩詰訶〕責,所以不敢去見他。其中〔舍利弗〕常常在樹下打坐,維摩詰看到就罵他:「你坐在那邊幹什麼?」這樣講的意思不是叫你從今以後不要坐,你還是可以坐,但該做什麼事情就要起來。如果你坐下去,有人叫門你也不起來開,有電話你也不聽,火燒房子你還不起來,說:「我涅槃寂靜。」不是這樣。正確的態度應該是:「隨緣,我現在可以打坐,我就打坐;我現在應該去辦事情,我辦事情;我現在應該看經典我看經典。」你不要非得做那件事情,這樣就不對,除非你去參加禪修,那叫因緣,我現在這段因緣就是做這件事情。

我們學佛在學戒定慧,這三學缺一不可。什麼叫沒有智慧?你心中有障礙,有煩惱、瞋恨、不滿、疑惑,你要有智慧,就要去除你心中的這些障礙,這樣自然就撥雲見日,智慧自然就生起了。佛法就是這麼簡單,因跟果的概念是很清楚的。我們今天談《定慧品》,你要瞭解怎麼做才能有「智慧」?心中有「定」才不會犯錯,「戒」事實上是在保護你不要犯錯,因為你一犯錯,就全盤皆墨。就像我們下棋,一步下錯,有時候幾乎會整盤棋輸掉。你要常住你心。

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如果你參加過禪修,幾乎就是這個樣子。〔看心〕就是你坐在那邊觀察你的心,觀察你的心念和想法,其實你坐在那邊是在胡思亂想,或觀察你的胡思亂想,以六祖大師來看,這樣教是錯的。有人這樣教,那是漸修,當今真正修六祖大師禪法的幾乎沒有,一般都是漸修,都是從止觀下手。這樣觀察不是沒有好處,它能夠去察覺到你的內心哪個部份比較執著,因為比較執著你就會常常去想到那件事情,這樣你就會觀察到:「唉呀!原來我們的念頭事實上是不固定的,它是變來變去的。」這有它的好處,但它沒有辦法究竟,因為念頭永遠會生起,無論你再怎樣觀察它。〔看心〕,就是心念的作用,但是這個「用」一定從「體」來,體產生了用。

〔觀靜〕,靜就是體,因為我們的本體本來是清淨的,我們的自性本來是清淨的。一般人教你坐在那邊觀察你的心的起心動念,你心的作用,甚至讓你去體會你的自性本來是清淨的,這個叫腦袋。我們讀了《六祖壇經》,你的腦袋知道「自性是清淨的」,但你不能夠體會,只是一種知識,事實上就是如此。有的人就是這樣地修,以為坐在那邊想「自性是清淨的」,以為這樣叫參話頭,其實這是你的念頭,本來就是妄念。什麼叫話頭?就是念頭還沒有生起來之前的狀態,意思就是父母未生之前的本來面目是什麼。參話頭就是把所有的念頭逼到極處,你現在是參話尾,因為念頭已經產生了,就是坐在那邊觀察自己在胡思亂想,一直想一直觀,想到最後累了,突然不想了,你以為是一種境界,其實只是累了。你的身體靜靜坐在蒲團上,能夠坐多久盡量坐,這就叫〔不動不起〕,〔看心觀靜〕。你到處看人家打坐就是這個樣子,這樣坐到底有沒有用?或讀了《六祖壇經》之後,從此就不要打坐了,這也是有問題的。該睡覺的時候你要睡覺,該吃飯的時候你要吃飯,想打坐的時候你打坐又何妨?不要坐在那邊不工作!人家叫你幹活你也要乖乖地起來。不要說「修行最大9人家叫你,你都不起來。你不要把修行的概念當成聖,把其他的事當成凡,你的心中不要起個聖跟凡的概念,接著你就會認為聖比較重要,凡不那麼重要,這叫「重聖輕凡」。你可以告訴我什麼是聖嗎?你每次去道場叫做聖嗎?你每天在家掃地叫凡嗎?當然一般社會大眾認為聖比凡更重要,你思考一下,我希望你能提升,如果你想聽真理,真理就是「諸法平等,無有高下。」莊子講的「道在哪裡?宗廟有道,屎尿也有道。」這個概念就是跟你講平等,哪裡沒有道?修行也是這樣,你不要認為打坐最大,然後你什麼事情都不做,這不叫修行,這叫佛呆子、叫懶惰。你這樣修,社會大眾不會認同你,尤其是你家裡的人。所以為什麼很多人說:「我要修行,家裡就產生障礙,是不是我業障現前?」你傻啊,你做得人家不認同嘛。我們應該怎麼做?家裡的事該怎麼做你就怎麼做,做完後,你自己的時間,你要讀經典,要打坐,念佛,誦經沒有關係。「他看他的電視,我用我的功;他到外面去玩,我在裡面靜靜地打坐。」這叫「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每個人盡他的本份之後,各自做他的事。就像在家裡面晚餐很重要,全家人回家一起吃晚餐,很多事情都是在談笑風生之間解決的。晚餐的時候,大家就在一起,一同吃飯、做家事,做完後,孩子要讀書的就讀書,先生要看報紙就看報紙,你要看經典的就看經典,這樣沒有人反對你。這代表你的心中沒有說哪個事情比較重要,因為每件事情都重要。如果有哪件事情比較重要,那什麼叫當下?!難道掃地不重要嗎?很重要,只要把任何一件事情做完都很偉大。假設你真正能夠體會到這個樣子,你對修行一定不會產生偏見,你才知道該怎麼修。

【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執迷不悟的人以為就是這樣修。一大堆人就是這樣修,觀念正確的人很少。我們心中不要有任何偏見。我們都說:「現在的孩子難教。」那現在的父母就好教嗎?「現在的孩子都不懂。」那現在的老師就懂嗎?所以教的人教錯,學的人當然就學錯。問題是,你不要讀完了,就開始去誹謗人家、去管人家,以六祖大師的程度,他認為這樣是不對的,是不究竟的,但並不是這樣教沒有用,這對根基差的人有用,有些人要慢慢地調。不是每個人一講就能夠聽懂,領悟,既然「法無定法」,有的人習慣這個樣子,我們要尊重他、鼓勵他。我知道每個人的出發點都是為人家好,天下哪個父母不想為子女好?!夫妻之間哪個不是為對方好?!那為什麼夫妻會吵架?子女會叛逆呢?因為你一定犯一個很嚴重的錯誤,你一直在否認他的觀點。你為什麼要這樣呢?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錯,但為了維護他的自尊心,就一直頂撞。我常說:「家不是談理的地方,是談愛的地方。」你對很多人講道理是沒有用的。你說:「我應該怎麼辦?他明明觀念錯誤,我想改變他,我還不是為他好9這個就是錯,因為人討厭你不認同他,討厭你反駁他。我們規勸別人,應該先認同他,再提升他。

舉個例子,每個人都很喜歡錢,幾乎每個人都為錢在打拼,自從學完佛之後,你就開始自命清高,說:「錢是萬惡的根源。」你講的是什麼話?不要這樣講。你常常動不動就規勸人家:「不要一天到晚就談錢,有錢也不一定會快樂啊9 「那你沒有錢會快樂嗎?連三餐都沒得吃,你會快樂嗎?不要講那些風涼話。」然後你又講:「有錢會快樂嗎?」請問你這是跟人家吵架還是跟人家說話?請問你是慈悲心還是瞋恨心?你是平等心還是比較心?認為自己的程度比較高。我們應該先認同對方,沒有錢什麼都不用說,那就好好賺錢,好好規劃,要懂得儲蓄,懂得開源節流。錢很重要當然對,但有的人雖然有錢也很煩惱,也不快樂,那我們還要學習怎麼樣才能夠讓自己更快樂。就是說我認同要有錢,但我要提升你,這樣人家就會接受你。

有一次我問班長的孩子:「你在家快不快樂?」他孩子說:「有時候快樂,有時候不快樂。」那我們用這個公式,有一天當你的孩子跟你說:「我就是不喜歡讀書9你可以跟他講:「媽媽知道你讀書很辛苦,我以前也當學生,所以你心中的苦我當然知道。我們都知道有的人並沒有讀很多的書,但事業做得很成功。你有沒有想過,你以後要從哪個方向來做,才能做得成功?」這樣跟他探討,這樣很正面啊!事實上很多的事情,大家常常抓著一個概念不放,就像很多父母希望孩子考公家機關,認為這個對孩子最好,「我給你建議的就是最好的9你不可以這樣講。

我們先去接受別人的觀念,在跟他談話的過程能夠啟發他,他就會修正他自己的想法,這樣就能提升他。這種道理假設你沒有心平氣和,你做不到。你學佛法就是自己要能受益,目前能受益,往生也受益,而且學它不是一種寄托,我們能夠寄托在誰身上?寄托在你自己正確的觀念,這才是最好的歸宿。你能夠明白,就知道應該怎麼做。當別人修行的方式,管教子女或人生觀跟你不一樣,我們不要一開始就否認別人,你這樣才有機會教化別人、利益別人。我們不是要去改變別人,天下沒有一個人能夠改變別人的,我們只是去引導別人,讓他自己改變自己。

六祖大師說這樣教是錯的,能證明嗎?我提出釋迦牟尼佛來證明。我們來看《金剛經》,看一段就好,懂了就懂了。「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捨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釋迦牟尼佛就是這樣修行的:「食時」,就要出去托缽,衣服要莊重,所以把衣服穿好,持著飯缽,進去城裡面,走到哪裡就按照順序托缽。托完缽之後,又回到原來的地方用餐。用完餐之後,衣服換回來,碗筷洗一洗,洗完了沒有什麼事,才敷座而坐。這個生活就是你的生活,你的《金剛經》怎麼念?也是這樣。爾時,我要去上班了,把衣服穿好,開著車,進公司上班。下班之後,趕快回家吃晚飯,吃完晚飯之後幫忙洗碗打掃環境。接著我做我的事,太太做太太的事,孩子做孩子的事,這樣不是很美滿幸福嗎?這就是佛法。我們把宗教搞得太複雜,都是人在那裡作怪,法師不作怪,信徒不會來。過去你有沒有接觸我不管,你今天聽完我這段話,你知道什麼叫佛法了吧?這就是佛法,這就是修行。

六祖大師教你修行就是這樣修,這不是六祖大師發明的,這是釋迦牟尼佛教得最圓滿的方法。其他的方法,不見得這麼圓滿,就叫小乘法,就叫不究竟,就叫漸修。六祖大師所教的方法又圓滿,又讓你頓悟,你覺得很困難,但最困難的地方就是最簡單的地方,但是太簡單我們反而不會,完全不會,我們的腦袋實在很奇怪。你跟很多人講這樣修行,他可以認同,但是他不會修。雖然文字很簡單,但你說差別在哪裡?你的生活方式跟釋迦牟尼佛的差不多,為什麼他叫佛,我們叫眾生?差別就在內心的世界,那是不一樣的。佛的心是清淨的,我們的心是煩惱的;佛的心是慈悲的,我們的心是憎恨的,一天到晚斤斤計較;佛的心是充滿智慧的,我們是充滿了愚癡偏見。佛也是一個人,該吃飯睡覺他依然是吃飯睡覺。真正懂佛法的人,跟你現在上班下班不牴觸,跟你到底有沒有出家,能不能在道場也不牴觸。但是,該去道場你就去道場,你的因緣成熟可以出家你自然就出家,一點都不要強求,這才叫隨緣,才叫智者,這樣的修行快樂得不得了。不懂得這樣的修行,怎麼修都是痛苦,在家出家都痛苦,在公司上班痛苦,回家更痛苦。你要逃到哪裡去?再怎麼逃還不是在這個地球表面?所以不是你這個人長得怎麼樣,不是你的出生背景,而是你的內在世界。你有到狄斯奈樂園遊玩過,那你有到心中的狄斯奈樂園遊玩過嗎?裡面的這個不用錢,你卻不會體會。我以《金剛經》來證明六祖的理論〔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不要這樣修,要在生活當中修行,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為什麼六祖大師所講的法,我們中國的知識份子從唐朝到現在都這麼認同?因為這跟儒家思想不謀而合,所以傳到我們東方,我們很容易接受。

《六祖壇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