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講記 第95集

六祖壇經講記 第95集

付囑流通第十

師於太極元年壬子七月,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仍命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眾曰: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為汝破疑,令汝迷荊吾若去後,無人教汝。

法海等聞,悉皆涕泣。唯有神會,不動神情,亦無涕泣。師云:神會小師,卻得善不善等,毀譽不動,哀樂不生;餘者不得,數年在山,竟修何道?

汝今悲泣,為憂阿誰?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吾若不知去處,終不預報於汝。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去處;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法性本無生滅去來,汝等盡坐,吾與汝等一偈,名曰真假動靜偈。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眾僧作禮,請師說偈。

偈曰:

一切無有真 不以見於真

若見於真者 是見盡非真

若能自有真 離假即心真

自心不離假 無真何處真

六祖大師交待這些弟子。我們也是六祖的弟子,你要流通《六祖壇經》,並不是你開悟才能夠度眾生,你知道一分就講一分,知道兩分就講兩分。天下的父母沒有幾個開悟的,他們也可以教子女。一樣的道理,你不要說:「我沒有開悟見性,我不敢講。」這樣的觀念是不太正確的,有好的法寶我們應當流通,不但可以流通《六祖壇經》,也可以流通別的佛典佛書。【師於太極元年壬子七月,】〔太極〕唐睿宗的年號,這個皇帝在位時間很短,當時是西元712年。【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仍命促工。】〔新州〕六祖的故鄉。【次年夏末農曆落成,】西元713年,時唐玄宗即位。六月底落成,塔剛好蓋一年。【七月一日,集徒眾曰: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為汝破疑,令汝迷荊】六祖多久就知道他要走?你看到的是前一年。以六祖的功夫只是前一年嗎?我們讀到第一品,五祖弘忍三年前就知道他要走。六祖大師話中流露出慈悲和對弟子的關懷,「你們若是有疑,趕快問。」有疑惑當下就要問,就要解開。【吾若去後,無人教汝。】因緣就是很奇怪,有的人跟你說你不聽,有的人跟你講你聽。不知道你們相不相信,假設你看到一個人,第一眼就很順眼、很喜歡,並不是你這一輩子才看到他,事實上是你們過去就有因緣。相反的,你第一眼看到就覺得很討厭,那也是你們過去就有因緣。如果你喜歡聽我的課,是你以前就聽過我的課,彼此有因緣,這叫緣起甚深。大家學佛法要明白這個概念,假設你明白,你就能夠漸漸懂佛法。佛法建立在緣起,離開緣起就沒有佛法可言。【法海等聞,悉皆涕泣。】法海是大弟子,是上座,縱使法海是個開悟的人,聽到六祖大師要走了,還是很難過。大家不要懷疑,開悟的人不是不可以哭泣,他當哭則哭,當笑則笑。縱使你開悟了,你父母親要走,你還是會難過,但這跟一般的情執不一樣。菩薩掉眼淚是為眾生而掉的,我們一般人掉眼淚是為自己的執著而掉的,這不太一樣,要分清楚。【唯有神會不動神情,亦無涕泣。】有很多專家學者考證過《六祖壇經》,胡適先生質疑是神會自己編的,好像唯有神會的境界超過其他的師兄弟。考據的東西誰對誰錯我們先擺一邊,現在我們講的是真理,而且真的有六祖大師這個人。

【師云:神會小師,】〔小師〕有兩個意思,一是年紀最小,二是輩份最低。我們今天能夠好好地讀《六祖壇經》,除了要歸功法海之後,還要歸功於神會禪師。因為六祖圓寂之後,南宗北宗紛爭還沒有結束,神秀的弟子跟惠能的弟子在爭誰是正宗。誰來承認?官方,就是朝廷。以前是皇帝說了算,問題是當時的皇帝既不敢得罪神秀那邊,也不敢得罪惠能這邊,因為神秀曾經被武則天請為國師,這是事實。再來,神秀又推薦惠能入京,這也是事實。從武則天跟中宗就不敢定案,一直到現在玄宗,最後就南宗跟北宗各推派人來辯論,六祖大師這邊就由神會出來辯論,終於辯贏。事實上大家能夠耳熟能詳知道六祖,知道那首「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偈,最應該歸功於神會。六祖稱讚神會有道理,他事實上也有實力,也是個開悟見性的人。【卻得善不善等,】指的就是你看別人常常有分善跟惡,但神會的內心已經到達不思善、不思惡的境界。〔善〕跟〔不善〕都平等,就是對待善跟不善的人,他都是平常心,平等對待。大家都說是修行人,但我們內在還是會比較討厭所謂的惡人,我們內在這種憎惡的心還是很強,你對惡人是不是也能夠平等心呢?我來給你分析一個概念,惡是他惡,但是如果你心對他起惡,是你惡。我們對別人看不順眼,排斥他,瞧不起他,那就是你惡。我們一般尊敬人是選擇性的,那個人值得我尊敬我才尊敬,我說那叫假的尊敬,那叫不平等的尊敬,這叫選擇性的尊敬。不要這樣,我們對萬事萬物都應該尊重。不要說人,縱使你家養的黃金獵犬跟外面的那一隻流浪狗,你都要同樣尊重生命。【毀譽不動,】指的是別人對你的看法。一個人能夠經得起所謂「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對別人的〔毀譽〕都能夠不受影響,是不容易的。別人讚歎我們,我們的內心不動比較簡單,但別人誹謗我們,我們內心不動比較難。比較有社會經驗的,縱使別人讚歎他、讚美他,他是老船長,不太會暈船。有社會歷練夠的人,事實上是不太容易被別人的花言巧語所迷惑。但縱使你是個經驗老到的人,當別人污蔑你、誹謗你,你心中那把無名火,就火燒功德林了,真的很不容易忍受。我們每個人都被誤會過。為什麼?因為別人常常不分青紅皂白就誤會你了。比如你先生很晚才回家,你第一句話就說︰「怎麼這麼晚才回來9也沒有問原因,就責問他結果。小朋友放學回家,就說:「你的衣服怎麼那麼髒9你們講話要訓練一下,不要看到結果馬上批評,我們要先探討原因,這叫瞭解緣起。我們看事情真的很粗糙,很沒有理智,都是慣性,永遠都沒有覺知到。活一輩子,小孩、少年時就算了,現在已經老了還這樣。你有成長嗎?只是臉皮越來越皺,衣服越來越松,但是心智根本沒有成熟。為什麼你的思維模式總是這個樣子呢?但是有沒有人跟你點破?所以學佛不是一直聽師父在講什麼,而是你要越來越有覺性,你覺知你在做什麼、講什麼、想什麼,這叫覺性,覺性就是佛性,你要去展現出你的佛性。你們的覺性是什麼?比如你們會問:「師父,《六祖壇經》上完了要上什麼經?」重點不是要上什麼經,重點是上完了,你們有沒有改變?大家聽完佛法,不是你得到什麼,而是你放下了什麼?你有沒有放下你的煩惱、你的掛礙、你的癥結?放下你的人我是非、愛恨情仇?放下就開悟了,這叫覺性。你已經聽課聽到耳朵快長繭了,不是接下來要聽什麼,這樣你會迷惑,這樣我會害了你,你也會耽誤自己。我們停課一下,真正的用意就是希望你自己覺察,這兩年多來領悟到什麼?如果沒有的話,你叫我留下來有何意義呢?!不是我不留下,而是你們趕我出去,你們好好地去參我這句話。所以當我們覺性生起的時候,我們就能夠知道,當別人譭謗我們,讚譽我們,為什麼可以不動?首先你要做到自尊自重。孔老夫子說「君子不重則不威」,你尊重你自己,別人怎麼會傷害你呢?別人再怎麼污蔑你,也不可能傷害得了你,除非你自己不尊重自己。但是尊重不是我行我素,而是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曾經有一個法師問我,他說:「我們到底求還是不求?依你來講是求還是不求?」我說:「我既求又不求。」他說:「你什麼求,什麼不求?」我說:「我不求一物,唯求問心無愧。」我不敢說唯求作佛啦。所以,你尊重你自己,誰能傷害你?所以你需要被別人講一些是是非非就動怒嗎?不需要。當別人誤會時怎麼辦?到底是該解釋還是不該解釋?你說該解釋,落一邊;不該解釋,亦落一邊。你讀《壇經》那麼久了,你應該知道凡事都應該中道,亦解釋,亦不解釋。對事情要解釋,比如說你管錢,管財物,別人說你帳務不清,要不要解釋?要,我們針對事情要解釋。但是別人對你這個人的人格怎麼樣,不用解釋,因為每個人看法不一樣。你自己的人品人格,不需要解釋,這一點你一定要有智慧,你這樣就能夠〔毀譽不動〕。【哀樂不生;】講的是心的境界,也就是說他已經達到平常心啦。〔哀樂〕是一種情緒,情緒是一種得失,就是一種有得有失,患得患失的心,神會已經達到這樣的意境了。這三句話你做得到,你就是個見性的人。【餘者不得,】就是稱讚神會。【數年在山,竟修何道?】又被六祖喝斥。是你,你頂得住嗎?廣欽老和尚栽培他的徒弟,平常不修理他的徒弟,客人來了才當面修理。你說:「啊,為什麼這麼不幸?不能夠親近高僧大德。」高僧大德真的在你面前,你能親近?你受得了嗎?

【汝今悲泣,為憂阿誰?】你們今天難過、哭泣,到底是在擔心誰呢?【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舉個例子,比如說你的孩子他說他現在要出門,無論他要去留學或創業,我們今天所擔心的是他的未來,他到底是怎麼樣我們不知道。我們內心會憂愁都是擔心一個未定,我們不知道他即將怎麼樣,我們就是不知道才會擔心嘛。若是我們知道,我們怎麼會擔心?比如說你出去你就會成器成材,我不會擔心。但是如果你出去之後你學壞或是你顛沛流離,當父母親的一定會擔心。簡單地講,只要是我們關心的人我們就會擔心。一樣,因為弟子也感念六祖大師的恩德,所以六祖大師即將圓寂入滅,大家會難過。現在六祖大師點出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如果六祖會生死輪迴,會下地獄,你們當然應該難過。如果他要去受苦,我們就應該難過。但假設他不是,大家就不應該難過。六祖說他知道去哪裡,但他有個伏筆,沒有說他去哪裡。他為什麼不講呢?我們來談談祖師大德的悲心。若說他的去處在哪裡,有時候會讓別人生起信心,沒有錯,但是有時候會讓人家生起憂心。舉個例子,比如說虛雲老和尚,他享年一百二十歲。他在一百零三歲的時候因為紅衛兵事件被他們打,就當場入定,紅衛兵以為把他打死了。他入定以後就去了兜率天,看到彌勒菩薩在講唯識。彌勒菩薩看到虛雲老和尚來,虛雲老和尚跟他頂禮,之後虛雲老和尚說他不想回去了,他想留在這裡。彌勒菩薩跟他說:「不行,你時間未到,你還要再回去。等你時間一到,你再來。」這就是擺明虛雲老和尚在兜率天,這在虛雲老和尚的年譜裡面有。講這個去處讓大家歡喜:「啊,真的有個兜率天,真的有個極樂世界。」一個開悟的人,他有這個境界有這個悲心有這個能力,有的會跟你講去處,有的不講,是有很多原因的。六祖有可能在他方的淨土他方的世界,但他也有可能在六道啊,只是他不告訴你,所以我們要知道祖師大師的心。

【吾若不知去處,終不預報於汝。】我若不知道去處,就不告訴你我什麼時候要走,就代表我清清楚楚。就像孔老夫子說「未知生,焉知死」。我們拿這個公案來說,有人問禪師說:「孔老夫子講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禪師就回答那個僧人說:「已知生,方知死。」老禪師替孔老夫子註解,孔老夫子事實上是知道死的。六祖知道他的去處,他知道生死,所以他才可以清楚地告訴你埃【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去處;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事實上這已經點出來了,他去的地方一定很殊勝。你們知道了就不會〔悲泣〕,就會歡天喜地。六祖若不是到淨土,就是圓滿成道去了。【法性本無生滅去來,】談理。我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很多學佛法的人,一天到晚在讀《心經》的不生不滅,但別人一問他,他就答不出來。「現象界明明是有生有滅,你如何說不生不滅?」現象我們一般賦予他一個名詞,叫法相,諸法因為緣起的關係所產生的一切的現象,在一般認為法相是有生有滅,這叫生滅,這是你還沒有看清楚你才會這樣講。一般認為〔法性本無生滅去來〕。什麼叫法相呢?比如說,這是一塊黑板,假設從這一點開始叫做生,從那一點叫結束,你看到生它是現象法相,你看到死也是現象法相,你看到中間這一段成長的過程也是法相,你這樣看現象叫有生有滅,但事實上這個黑板本來就不生不滅,你從現象看起來他是有生有滅。生命是什麼?這個黑板就好像生命的真相,實相本來面目。這個生這個死,人生的過程原則上就叫做幻化,幻就是它本來就不是真實的。如果大家能夠從這邊去體會,簡單地講,隨緣而生,隨緣而死,表面上隨因緣有生死有來去,實際上並無生死也並無來去。為什麼?因為這些現象當下就是空,都是虛幻不實的,它本來是夢,豈有一個來跟去呢?為什麼本來沒有來跟去?那為什麼你們佛家還要講來去呢?這叫做假名來去。《金剛經》,「是名什麼」,那就是假名。為什麼要用個假名?這就是妙用,用假名來開示,來讓你理解,否則你不會懂。有時候你不但要會說,但更要明白它的意思。隨緣而生,隨緣而死,但是本來就沒有生死,只是假名生死,假名來去,假名生滅,所以說〔法性本無生滅去來〕。我們以一般沒有學佛的人,你跟他談事相比較容易懂,談理就不太懂。但我們這一班的同學都聽得很懂,但還不能領悟,因為你領悟了就不執著了,你只是知識上懂,而不是真正那樣的人。

【汝等盡坐,吾與汝等一偈,名曰真假動靜偈。】他要告訴你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什麼是真的不動,什麼是靜止不動。【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我現在講的這首偈,如果你們能夠瞭解,就懂我的意思。【依此修行,不失宗旨。眾僧作禮,請師說偈。】不失頓教的〔宗旨〕,你就能夠頓悟。

【偈曰:一切無有真,】事實上,第一句已經點出很多問題了。你相信這一句話嗎?如果你相信的話,你今天還有煩惱嗎?這就像《金剛經》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幻」,你怎麼真的去悟到這句話?或在生活當中怎麼去跟這句話結合呢?為什麼你要體會到諸行無常?諸行無常,就可以告訴你〔一切無有真〕,因為它不是常。怎麼能說它是真呢?你內在的掛礙不是真,你現在的心結,所擔憂所欲求的都不是真,你現在想要把它捨掉丟掉的東西都不是真,你何必丟呢?你覺得你什麼都沒有,你一直想要去得到你的名利權勢,或是你覺得想要得到別人的諒解肯定和尊重,或是得到成就感、自我滿足,那都不是真。如果你討厭的東西不是真,你不用捨;如果你喜歡的東西不是真,那你不用取,這樣不就是平常心了嗎?不取不捨就是平常心。什麼是禪?禪心就是平常心,所以平常心是道,你真的平常心你就悟道了。為什麼本來就沒有取捨?因為〔一切無有真〕,所以哪來的取捨呢?

頓悟的法門大家偏偏不能入,大家就甘願慢慢來,慢慢修,說是這一輩子修不來,下一輩子再繼續修。我們的腦袋不相信,所以我們一直障礙自己。什麼叫業障深重?你自己障礙自己很重,你怪誰。跟你講真的,你不見得要信。跟你講假的,你偏偏信,所以到處被騙,錢被騙,感情被騙,腦袋也被騙。誰騙你?自己騙自己。你一直不敢承認,從生騙到死,從此生騙到來生,從此劫一直到無限阿僧祗劫。談法義,很多人讀經為什麼不能夠契入?因為他把佛經當成學問,當成國文課本,當知識題材,那都沒有用,因為它並不能讓你解脫。不是打開經典才是佛經,然後經典蓋起來就不是佛經。經典分明跟你講「一切法都是佛法」。窗簾不是佛法嗎?這盆盆栽不是佛法嗎?你走路不是佛法嗎?你在上班不是佛法嗎?難道非要到道場才是佛法嗎?什麼叫法?一切因緣而起就叫做法。什麼叫佛法?你能夠覺悟那個法就叫佛法,否則沒有意義。所以在《阿含經》有一句話,「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這是什麼意思?「我時時刻刻都可以看到一切都是因緣而起。」你要培養這麼強的覺性,而不是下班之後,打開《阿含經》,我才可以看到緣起法。這個已經是外行人了。書是給不懂的人讀的,你懂了,哪裡不是書?哪裡不是經典?文字就是現象。真正會讀書的人,真正看懂文字的人,他能夠讀無字天書。無字天書真正的意思不是有一本書裡面沒有字,你現在看到的這些都是無字天書。現象雖然不是文字,你看得懂,可以瞭解到很多東西。比如說,你現在所擔心的必有原因,你現在想追求的也必有原因,但是你都停留在一種結果,你擔心就是一種結果,想要求就是一種結果,但是你不知道你為何擔心,你更不知道你為何要求。如果你能夠去察覺到它真正的因緣,簡單地講,原因,這個原因當中所形成的條件,你都能夠懂,事實上你可以開啟你的智慧。比如說你內在有個障礙,你不解決它,它永遠跟隨你一輩子。一個人從小就怕鬼,這個概念就會跟隨他一輩子,直到有一天他碰到鬼,騙鬼,才不會怕鬼。你要去解開啊!就好像我們每個人身體都有癌細胞一樣,但這並不代表你會得癌症埃為什麼有人會得癌症?有人不會得?因為那個因緣形成,所以它就會發病;因為那個條件沒有形成,它就沒有發玻佛法是解釋世間一切的概念,為什麼大家沒有如此去探討這個問題呢?你失敗有你失敗的原因,它一定有它的條件。譬如說你懶惰,這已經很糟糕了,你還人品不好,然後,講話又常常得罪別人,你又不讀書,又沒有背景,又沒有實力…,真是講不完。你可以把一個人的失敗找出十個或一百個失敗的原因,但問題我們不肯,我們不肯面對真正的原因。一樣的道理,今天大家撥空來聽,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夠解脫,但是,你有沒有去思維你為什麼不能解脫的原因?你不見得有,你只是說:「這樣讀也沒有效。」你這樣是怪我還是怪自己?講這句話不會覺得很粗糙嗎?人家說讀《六祖壇經》不對,要讀《佛法概論》?你讀《佛法概論》真的能開悟嗎?「啊,做人都不會,應該先讀《論語》。」你讀《論語》就會開悟?「啊,《論語》太深了,應該從《弟子規》或《三字經》開始讀。」這樣就會開悟嗎?假設你沒有靜下來去探討原因,人家成功的模式給你你也不會成功,人家開悟的模式給你,你也不會開悟。就像有些人想要成功,就到書局去買一些教我們如何成功的書。書局也有教我們怎麼開悟的書,《高僧傳》,有描述高僧開悟的過程,但你去試試,看你能不能開悟。

你有沒有思維過這些原因?你不要小看思維,思維你就會有智慧。你知道原因,智慧就會生起。你知道你錯了,那就是一種智慧,六祖說改過必生智慧,這句話沒有學佛的人也聽得懂。但是,各位,有那麼複雜嗎?改過必生智慧,也就是說你都不思維,都不探討原因,你都不明白因緣條件,你都不觀察,你當然不會有智慧啊!就這麼簡單,有時候也不要講得這麼複雜,好像這一輩子高不可攀,如果是這樣那學佛沒有意義。它不是高不可攀,是你自己不願意用心,不願意面對。你可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看到所有的緣起法則,比如說我現在到植物園去散步,我看到一朵花盛開,我們一般人只有這種反應:「哇,好漂亮哦!這是什麼花啊?」看到那朵花沒有智慧,都是慣性。走到另一邊,就說:「這朵花怎麼凋謝了?地上一大堆垃圾。」你會有智慧嗎?一會兒花開,一會兒花謝,漂亮,丑,你有什麼智慧?你說這些,花開了給你什麼啟示?花謝了給你什麼啟示?你看到花為什麼開嗎?你看到花為什麼謝嗎?看那個人為什麼窮困潦倒?回頭看那個人為什麼輝煌騰達?你看到了嗎?有的人會想,但他想的不是全方位,他想的只是某個層次,比如說:「我現在身體很累。」就想身體如何好起來。有的人有想也是想一點點,他沒有通達。身體怎麼好起來,跟怎麼成功,跟怎麼開悟,法則是一樣的。為什麼?因為它都不離開因緣法。為什麼一個人能夠瞭解一切的真相?因為一切都不離開這個法則。所以為什麼說「一即一切」?他悟道了就能夠通達,因為所有法則不離開這個法則。但是你會這樣去教你的孩子嗎?如果你從小這樣教他,他的智慧會很高,他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會很好,而且他看人,一定不會看到表面的現象。他會善解人意,會體諒人,因為他知道為什麼會這個樣子。比如說你今天為什麼會這麼吝嗇,你今天為什麼會這麼孤僻,你今天為什麼會動不動就攻擊別人,他都知道,所以他會悲憫,會關心。因為他知道原因,所以他才有能力親近別人、幫助別人。我們今天就是不知道原因,只會說一句話:「那個人脾氣壞。」「那個人孤僻。」「那個人古怪。」你這樣講有意義嗎?沒有意義。所以我們人談到最後相當冷漠,你對我這樣,我也對你這樣。這個社會就是這個樣子,這樣就變五濁惡世。在西方極樂世界每個人都善解人意,你在想什麼他也知道。但是我們不要怪隔壁鄰居都不關心,你們家那幾口也不太關心,大家各懷鬼胎,你也不知道他們在想什麼。所以我們不要一直期待別人來瞭解我們,我們應該去瞭解別人。

你知道緣起的原因,你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看到所有的一切都是緣起法:這個東西會壞,這個東西會被偷去,你能夠看到法嗎?如果你能夠這個樣子,法就讓你看到了。讓你看到法,就見到佛,佛就是覺,你就覺了,世間的東西你就都看清楚了。所以講很多,〔一切無有真〕,你下去看就能夠明白這句話。但你不下去看,你就跟別人一樣,因為別人看到的明明就是現象結果。比如說,這個茶杯沒有形成之前叫茶杯嗎?形成之後就叫茶杯嗎?我把它摔破叫什麼?還沒有形成叫沒有形成的茶杯,形成叫茶杯,摔破了叫破杯。要不,我把它輾成粉末叫什麼杯?你就說不出來。所以我們常常停留在一點,就好像我們在看錄影帶,看到定格你就被騙。它真正的現象是什麼?什麼都不是。你說它什麼都不是,但是我們卻常常會用一些概念來定位自己。【不以見於真。】我們常講眼見為憑,你看到這句話嗎?眼見真的為憑嗎?我們不要講這麼高的學問,變魔術就好了,你近近地仔細看,還不是被他騙?又何況談真理跟真相呢?

【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一切都是幻化的、不實的,簡稱是幻化不實。一樣的道理,你現在看到你貧賤或富貴,富貴不用太高興,貧賤也不用太難過,你只要能夠安住你的因緣,就能夠富貴安於富貴,貧賤安於貧賤,因為你能夠明白這樣的概念。【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如果你想要知道什麼是真,〔離假即心真〕。套一句《金剛經》的話,「離相即佛」,只要能夠不執著一切的現象,你就覺了。只要能夠不被一切虛幻不實的概念所迷惑,就能夠悟到什麼是〔真〕。這個〔假〕也叫妄心,所以是「離妄即真」。要修行,告訴你簡單的八個字:「萬緣放下,只管修行。」這可以套很多的公式,假設你想念佛,就是「萬緣放下,只管念佛」;「萬緣放下,只管坐禪」;「萬緣放下,只管誦經」;「萬緣放下,只管去做」,你可以帶入你的法門。但現在,大家重點都擺在法門,所以你怎麼修都不得力。我們看到一個師父或是老師,會請問他怎麼修行,你所問的都是方法,那是錯的。遇到淨土宗的他就跟你說:「你就念佛。」但對你來說不見得有效;遇到禪宗的,他就跟你說:「生活就是禪,你就這樣生活就好了。」遇到天台宗的,他就講:「你就好好地只管數息,好好地修止息。」並不是那位老師法師跟你講錯,並不是你這樣修沒有用,如果沒有用,是因為你放不下。憑什麼「萬緣放下」?憑你的般若智慧你才放得下。所以「萬緣放下」這句話就偏向於解,就是我們常常講的解門,後面那句偏向於行門。但你要注意,學佛的人多,真正懂佛法的人少,真正願意修行的人更少。你真正懂佛法嗎?你真正明白佛法想要告訴你的是什麼嗎?你真正明白道理嗎?你明白,你修下去馬上就入道,但你萬緣放不下,你怎麼修都是門外漢,難怪十個有九個要退道,因為沒有效。你這樣修當然沒有用,你應該放下一切人我是非,就是《金剛經》的那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憑什麼?你沒有般若智慧,你憑什麼有辦法放下?當我們明明知道我們就是放不下,你不願意針對這個問題來探討,你總是閃過這個問題,這樣,你修行就有障礙,也就是說你沒有去理解。

請問,你們平常有在念佛嗎?你今天回去先做一個動作,你先不要急於念佛。你先坐著,把你的心靜下來。剛開始你是刻意的,但是沒有關係,你刻意起念來思維說你什麼放不下。思維完了,就告訴自己:「放下一切人我、是非。」當內在覺得漸漸地放下時,你這時候念佛號,只要念下去,應該會有不同的體悟,你一定會相信《彌陀經》所講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亂。」你應該會有感觸。你說不定真的會契入一心不亂,不要以為你是要往生才念的。上根器的人若一日就一心不亂了,中等根器的二到六日,下根器第七日就可以。但重點不是念幾天,而是你放下幾分,你放下越多就越快契入。你放不下,念七十年也沒有用,因為你的內在銅牆鐵壁,你怎麼念得下去?剛開始是作意的沒有關係,你可以如理思維,按照這樣的義理來思維,思維完了再用你的法門來修行。我奉勸各位這樣,你才會有明顯的突破,不然進進退退難修。這個在達摩祖師的《四行觀》裡面談到,修行法門不外乎「理入」跟「行入」。但是,這個理要擺在前面,所以說悟後起修,事實上悟就是明理的意思,就是:「我明白這個道理了,從此按照這個知見過人生。」這就是修行啊!你不覺得這樣很輕鬆嗎?但是你不明理,不徹徹底底去掃除你的障礙,是難以修習的。你說:「師父,那談何容易,我內心不止一個問題,我內心有一百個障礙。」有時候想到障礙那麼多你會害怕,你有沒有看過人家在推骨牌?假設有一萬塊骨牌,就好像你內在有一萬個障礙,你不要以為那一萬個障礙需要一一去解決,不需要。你只要第一個骨牌倒了,就全部倒了,這叫骨牌效應。想起來真輕鬆,但起煩惱好複雜。排這麼久的骨牌,給小孩子踢一下,全部就倒了。只要能夠破你一個障礙,說不定其他的障礙應聲而倒,不費吹灰之力。「但是,破一個,第二個不倒怎麼辦?」「沒有關係嘛!至少你已經破一個了,那你就再破第二個。」這是比較鈍的人,那就老實嘛,沒有關係,鈍有鈍的修法,反正愚公移山嘛。這樣講的東西才是真實受益,這樣對大家才有意義,你修下去之後才知道滋味。你沒有嘗到甜頭,所以才認為修行很苦,認為沒有辦法,那是因為沒有從這裡下手,所以修行不得力。你從這邊下手,任何法門都適用。六祖說「色類自有道,各不相煩惱。」你們自己修自己的法門,但是概念都是一樣的。【自心不離假,】就是執迷不悟。【無真何處真。】你要到哪裡去悟到〔真〕心呢?所以,別人要幫你,你還是要自覺,如果你自迷真的沒有辦法幫你。前面這八句講的是〔真〕跟〔假〕,後面這八句要講動跟靜。

《六祖壇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