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中的現實人生觀及讚頌

《六祖壇經》中的現實人生觀及讚頌

明慧法師

從《行由品》第一品中,道出慧能大師家庭背景。當時廣東嶺南新興,乃未開化之地,慧能不識一字而聞誦《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若有所悟,因緣會遇,宿世善根開發。正如《金剛經》謂若有人能受持讀誦此經乃至一念生淨信者,當知是人不一佛二佛而種善根,而以無量千萬億劫種諸善根。由是慧能遂萌求法之志,到黃梅禮拜五祖時,從一問一答中,吐語驚人。五祖慧眼識人,知是大器,有待錘煉,故令踏舂作勞。經八月,善用其心,語五祖云:“弟子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無所住生心故,大用現前。由是聞神秀偈,知未見性,乃自作一偈,而默契佛心,令眾驚訝。

神秀為五百人教授,五祖謂其所講經論,皆有所修有所證之有為法,未見本性,尚在門外,故未得衣缽。

慧能所作偈,契合佛心,五祖為之印證,三更傳法,至無所住而生其心時,頓然大悟曰:“何其自性本來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五祖授衣缽,令向南行,謂衣為爭端之物,止汝勿傳。五祖送其至江口上船,慧能曰:“迷時師渡,悟時自度。”慧能得衣缽後,命如懸絲,為神秀門徒追趕,奪衣缽者接踵而來,遂藏於獵人隊中。避難十五年後,觀因緣成熟,遂出至法性寺(光孝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聞兩僧爭議風動幡動事,慧能當筵點破,非風動,非幡動,乃仁者心動,大眾駭然,方知衣缽南來。由是印宗法師為其剃度,禮其為師,遂於菩提樹下,開啟東山法門,演揚頓教。

至《般若品》時,慧能大師開示謂道在於行,心口相應,本性是佛。佛性平等,迷悟有別。般若智慧如大圓鏡,萬相含藏,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如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一切法從自性生,莫向外求,迴光返照,當下即見。又作偈頌曰:“世人向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見自己過,於道即相當。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心即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覓免角。”從偈頌中,處處體現慧能大師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佛法在於平常日用,待人處世中之修養。正如太虛大師云:“人成即佛成,是名真佛道。”

於《疑問品》時,有人問梁武帝造寺、度僧、佈施、供養,為何達摩祖師答實無功德?慧能大師開示功德與福德之別。謂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唸唸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謂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謙恭平等乃慧能大師教化世人,自性清淨而生妙用是真功德。又謂欲生西方,當除心中十惡八邪,心淨土淨,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當即能到。謂平直即彌陀,慈悲即觀音,喜捨即勢至,勿向外求玄之現實人生觀。又教在家人修行方法,謂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定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此乃慧能大師開示佛法不離世間,以人為本之倫理道德。

《定慧品》開示大眾謂心口俱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修行不在於諍,若不離四相,不斷勝負,定慧不等。又謂一行三昧者即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直心是道場,心不住法,道即流通,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是定慧之妙用。又謂正教無頓無漸,而人有利鈍之分。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於世間好惡,善惡冤親並將為空,不思酬害。於諸境上心不染為無念,外離一切相為無相,唸唸不住名無祝無者無染勞之心,念者真如本性,如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方是定慧等持。

《坐禪品》中慧能大師開示,外離諸相為禪,內心不動為定。若開口說他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見境思境即亂,見境不亂是真定,性本清淨故,動靜一如,於現實生活應用自如。

《懺悔品》慧能大師開示謂懺其前衍,悔其後過,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罪性本空,故日:“罪從心起將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又開示自性三歸,歸依覺、正、淨是真歸依。所謂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掙而不染,內調心性,外敬他人,一體三身自性佛,自歸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狂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不善之行,常見自己過,不說他人非,發四弘誓願是自性自度,度自·心中眾生,即煩惱無明,人我是非,貪嗔癡等等。斷自心中煩惱,常生智慧觀照,唸唸常生正念是真學,見法即見佛,法身、報身、化身三身一體,從體起用。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徹。

於自性中,萬法皆現,名清淨法身佛。唸唸圓明,自見本性,善惡無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為實性,不染善惡名圓滿報身佛,謂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為變化,思量惡,化為地獄,思量善,化為天堂,毒害化為龍蛇,慈悲化為菩薩,智慧化為上界,愚癡化為下方。唸唸起惡,常行惡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名千百億化身佛。慧能大師開示自性三寶,自性歸依,三身一體,一切不離自性之妙義。所謂“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如水波不二,波之體性即是水。眾生俱有佛性,如礦中有金,當破人我山,取煩惱礦去除塵沙,金性自現。故曰佛性在眾生中求。

《機緣品》乃慧能大師引接門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妙理。悟即心即佛,煩惱即菩提。開佛之見,示佛之見,悟佛之見,入佛之見。佛知見者即是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內外不迷即是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之見,入覺之見。三乘是權設,唯有一佛乘之理。轉識成智,三身四智原同一體,門下十二人,經慧能大師指點,一一開悟。

又《頓漸晶》,謂法無頓漸,人有利鈍,見有遲疾。神秀大師稱讚慧能大師得無師之智,深悟大乘,自慚不如,派門人智誠前往聽法。慧能大師破其住心觀靜,長坐不臥之執。又為開示戒定慧之要義,謂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又謂不識自心,學法無益,自性自悟,頓悟頓修,法無漸次。

《護法品》唐中宗派薛簡奉詔,迎請慧能大師入京供養,祖辭疾願終老林泉。薛簡問坐禪法要,祖云:道由心悟,不在坐,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恆沙。薛簡轉奏宮中,中宗有詔獎諭,並賜磨納袈裟、水晶缽,並賜修故址國恩寺。由是頓教法門在京城弘揚。

《咐囑品》乃祖將示寂時之開示,咐囑門人,告誡說法當不離本宗,莫離自性,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對法外境五對,法相語言十二對,自性起用十九對,謂三十六對法,若解用即道貫一切經法,出沒即離兩邊。三科者,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從自性起用,善用即佛用,惡用即眾生用,勿執空執有,自性動用,於相離相,於空離空,來去相因,成中道義。不要謗法,但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作偈云: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但能作此見,即是真如用。六祖處處闡明禪非不動,在生活用妙用之理,所謂平常心是道。無須著妄求真,離相即心真之妙理。

六祖因觀門人善根成熟,決定無疑,堪任大事,故傳法不傳衣,衣缽至此止傳。曰:“吾本來此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六祖復再叮囑門人,須一相三昧,一行三昧,於一切處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虛融淡泊,,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埸,真成淨土。如具二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

至先天二年八月初三日,在國恩寺,與門徒告別,作最後開示,謂若識眾生即是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當識自心眾生是自心佛性。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眾生,心若險曲即佛在眾生中,一念平直即是眾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若自無佛心,何處求真佛。

這一部《壇經》乃一大寶藏,當挖掘此寶藏而起妙用,求真務實。在現實人生中身體力行,互相尊重,平等待人,在五欲六塵中無染無執,於一切煩惱無明中把握住自己,擺脫思維邏輯概念,掃除自他相對,主客分離對立狀態。突破迷情,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覺照無明煩惱本空,彰顯妙用。通過般若觀照,度自本心,見自本性,從平等中解脫,精神處於高度集中,超越對立面,便能隨緣應物,任運無礙。以大悲心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和光接物,普利有情,真俗圓融,智悲雙運。

《六祖壇經》之思想沿著達摩祖師西來之路發揚光大心性之學,貫通大乘佛教,融攝了中國傳統文化,興起了中國獨特之禪宗,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頓教法門。把修行落實到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無非是佛事,舉手頭足皆是道場,打破世間與出世間之界限,在現實中實踐之禪風,在中國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產生極其重大的影響。

廣東為禪宗發祥之地,五葉流芳,四海聞名。《六祖壇經》闡述了慧能大師樸實無華之禪風,大力提倡人間佛教,面向人生,面向社會,推動了人類精神文明建設,名垂青史,享譽人間。

六祖壇經總頌

乍聽金剛感宿緣,應無所住契真詮,

五葉流芳遍四海,曹溪滴水洞淵源。

劈柴舂米心宗悟,傳法付衣頓教演,

壇經一卷千秋誦,長鎮寶林坐法筵。

一、行由品

(1)賣柴奉母猖獠身,忽聽金剛悟宿因,

奔向黃梅求作佛,藏真抱樸做舂人。

(2)一句窮源衣缽傳,獵中避難十餘年,

當筵點破風幡論,法啟東山頓教演。

二、般若品:

(1)口念心行道即通,賢愚佛性本皆同,

如如不動般若智,萬相含藏不著空。

(2)萬法源從一性流,般若好向內心求,

迴光反照菩提現,佛即心兮不假修。

三、疑問品:

(1)度僧造寺孰為功,武帝攀緣不了空,

有漏之施求福果,欲言功德法身中。

(2)西方淨土莫尋蹤,三毒頓除道既通,

勿執西東迷自性,眾生心佛體原同。

四、定慧品:

(1)一行三昧識情無,不二直心四相除,

定慧等觀同體用,去來動靜有何殊。

(2)真如無相體圓融,迷悟之分頓漸同,

無念為宗無住本,能生萬法等虛空。

五、坐禪品:

(1)著淨著心俱是妄,不離自性即為禪,

住無住處泯分別,如月含空影大幹。

(2)外離諸相心無亂,念念不忘自性修,

清淨本源隨覺照,菩提當體莫馳求。

六、懺悔品:

(1)自淨其心真懺悔,法身自證五分香,

四弘誓願皈三寶,心佛眾生自性藏。

(2)一體三身性本同,十方法界幻心中,

莫似修福求消罪,懺向真如罪即空。

七、機緣品:

(1)涅槧妙義非文字,悟解頓驚無盡藏,

士庶官紳鹹敬仰,寶林重建法筵昌。

(2)即心即佛體湛圓,法海參師心佛研,

成一切相而離相,雙修定慧悟真詮。

(3)法達執經不了義,循聲空誦數千遍,

念隨心轉迷真性,心悟轉經剎那間。

(4)因悟法華現世緣,開權顯實會真詮,

門前莫覓三車乘,獨卸白牛見性天。

(5)不達三身四智迷,智通求法問玄疑,

等觀身智原同體,應物隨形性本如。

(6)知見情存執著迷,智通說法智常疑,

豁然了達靈光現,即是明心見性時。

(7)涅架常樂非身受,智通強分執斷常,

生滅之心求寂滅;凡情測聖妄思量。

(8)不為聖諦何階級,直達真源祖器之,

分化一方敷教義,曹溪法寶付行思。

(9)執侍師前十五年,日臻玄奧契真詮,

禪風大闡開南嶽,懷讓法嗣天下傳。

(10)永嘉解悟維摩經,暗合玄機求證明,

瞻禮曹溪一宿覺,發明心地會無生。

(11)定無出入體湛圓,執法拘身二十年,

謁拜曹溪無所得,智隍悟道感龍天。

(12)隨心駐錫示清泉,方辯瞻師種福田,

偈舉臥輪非見性,本無伎倆對機宣。

八、頓漸品:

(1)利鈍因人頓漸分,南能北秀兩名聞,

智誠九載驀然悟,最上乘人心地門。

(2)兩處宗徒愛憎分,行昌刺祖轉歸真,

常無常法聞開示,大乘涅槃妙義熏。

(3)少年神會露機鋒,直達真源悟頓宗,

法分善惡名非實,實本無名一性中。

九、護法品:

(1)薛簡迎師敕入京,林泉托病謝皇恩,

欣聞妙法心宗悟,輾轉宣揚頓教興。

(2)帝諭嘉師護國僧,如來慧命續心燈,

敕修舊址加恩賜,摩納袈裟寶缽贈。

十、咐囑晶:

(1)心宗後事付門徒,相對法門妙有無,

不執兩邊中道義,各方弘化法普敷。

(2)預知時至塔營工,神會泯情悟頓宗,

將盡法緣宣偈語,壇經咐囑永流通。

(3)衣缽西傳六代休,奄然遷化肉身留,

立碑敕賜千秋記,法表曹溪五派流。

《六祖壇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