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經》三題

《壇經》三題

淨贊

華開五葉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云:“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餘。”可是,還沒人合得衣、缽,不得不傳授盧慧能居士。唐朝以前眾生的根機較深利,頓悟的人倒不多,這原因,如經云:“正法”時持戒堅固;“像法”時參禪堅固;“末法”時念佛堅固。所以達磨祖師於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年)來東土(《碧巖錄》),傳播頓教,至唐靈祐禪師(77l~853年)時,相差二三百年,頓教才大興,此後一華遂開五葉。

《景德傳燈錄》卷第三云:達磨祖師欲返天竺時,“乃命門人曰:‘時將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時門人道副對曰:‘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師曰:‘汝得吾皮。’尼總持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閦佛國,一見更不再見。’師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師曰:‘汝得我骨。’最後慧可禮拜後依位而立。師曰:‘汝得吾髓。’乃顧慧可而告之曰:‘昔如來以正法眼付迦葉大士,展轉囑咐而至於我,我今付汝,汝當護持;並授汝袈裟,以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可曰:‘請師指陳。’師曰:‘內傳法印以契證心,外傳袈裟以定宗旨。……至吾滅後二百年,衣止不傳。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說理者多,通理者少;潛符密證,千萬有餘。汝當闡揚,勿輕未悟,一念回機,便同本得。’……聽吾偈曰: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

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菩提達摩(?~528年)為東土禪宗的初祖;慧可(486~593年)為第二祖;僧璨(?~606年)為第三祖;道信(580~651年)為第四祖;弘忍(602~675年)為第五祖;慧能(638~713年)為第六祖。

嗣六祖的禪法有四十三人,主要是懷讓禪師與行思禪師的法系盛行於世;一華開五葉,也出於懷讓禪師與行思禪師的法系。

南嶽懷讓禪師下江西道一禪師,道一下洪州百丈山懷海禪師,懷海下潭州溈山靈祐禪師,靈祐下袁州仰山慧寂禪師,靈祐與慧寂出世,共為開第一葉,稱“溈仰宗”。

懷海下洪州黃檗山希運禪師,希運下鎮州臨濟義玄禪師,義玄出世為開第二葉,稱“臨濟宗”。

吉州青原山行思禪師下南嶽石頭希遷禪師,希遷下澧州藥山惟儼禪師,惟儼下潭州雲巖曇晟禪師,曇晟下筠州洞山良價禪師,良價下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良價與本寂共為第三葉,稱“曹洞宗”。

希遷下荊州天皇寺道悟禪師,道悟下澧州龍潭崇信禪師,崇信下朗州德山宣鑒禪師,宣鑒下福州雪峰義存禪師,義存下韶州雲門文偃禪師,文偃為第四葉,稱“雲門宗”。

義存下福州玄沙山師備禪師,師備下漳州羅漢院桂琛禪師,桂琛下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文益為第五葉,稱“法眼宗”。

漸頓二偈

神秀禪師(約606~706年),河南開封尉氏人,姓李,得法於五祖弘忍大師。

《壇經》云:“五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

五祖說此事後。大眾皆謂:我輩作偈,枉用心力何益?神秀現為教授師,祖位必是他繼承,以後我輩就“依止”他。神秀以為我為教授師,若不呈偈,以何面子見大眾?於是,“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忽,遍身汗流,擬呈不得;前後經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書著,明天和尚看見,倘若道好。即出禮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數年,受人禮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於南廊壁間,呈心所見。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神秀於呈偈時,“心中恍忽,遍身汗流。”由此可知,他那時妄想還未降伏;其偈意亦未忘身。

五祖明日見此偈,雖知神秀未見性,但恐眾吵鬧。故說此偈很好,令門人炷香禮敬;並告眾云:“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盡誦此偈,即得見性。”

有一童子於碓坊過,唱誦此偈。惠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詰問童子,此偈從何來?童子將五祖擬傳衣、法之事告之。惠能說:我在此踏碓八個月餘,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惠能到了偈前說:我不識字,請上人為我讀。“時有江州別駕,姓張名日用,便高聲讀。惠能聞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別駕為書。’別駕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惠能向別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別駕言:‘汝但誦偈,吾為汝書,汝若得法,先須度吾,勿忘此言。’惠能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此偈書已,大眾驚異,皆謂“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五祖見大眾驚異,恐人損害(惠能),遂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眾以為然。”

應無所住

慧能,也稱惠能禪師(638~713年),俗姓盧,原籍范陽(今河北涿縣),後因父親被貶官,遷居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東);二十四歲受得五祖弘忍禪師的衣、法,成為第六代祖師;三十九歲在廣州法性寺,從印宗法師祝發、智光律師受具戒;說法利生三十七載。

《瑞州洞山良價禪師語錄》云:“僧問:‘時時勤拂拭,為什麼不得他衣缽?未審什麼人合得?’師云:‘不入門者。’僧云:‘只如不入門者,還得也無?’師云:‘雖然如此,不得不與他。’師又云:‘直道本來無一物,猶未合得他衣缽,汝道,什麼人合得?這裡合下得一轉語,且道,下得什麼語?’時有一僧,下九十六轉語,並不契,末後一轉,始愜師意。師云:‘闍黎何不早恁麼道?’別有一僧密聽,只不聞末後一轉,遂請益其僧,僧不肯說,如是三年相從,終不為舉。一日因疾,其僧云:‘某三年請舉前話,不蒙慈悲,善取不得惡取去。’遂持刀白云:‘若不為某舉,即殺上座去也。’其僧悚然云:‘闍黎且待,我為爾舉。’乃云:‘直繞將來,亦無處著。’其僧禮謝。”

《壇經》云:“次日,五祖潛入碓坊,見惠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乃問曰:‘米熟也來?’惠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

“應無所住”與“直繞將來,亦無處著”的意思相同;“而生其心”,即見佛性。應無所住,若不生其心,惠能於言下大悟之時,那就不會說:“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了;更不能“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大徹大悟的祖師,所見所語,與大乘經旨符合。我們若有誠心讀祖師的語錄,也能開發智慧的。

《六祖壇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