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經》的現代價值

《壇經》的現代價值

耀真

前言

《壇經》是唐朝以後中國禪宗的重要經典,被禪宗人士視為無上法寶。它又是中國人在吸呼、融會印度佛教後創立的一個宗派,為佛教中國化的產物。“凡言禪大部分皆本曹溪”。《壇經》是六祖惠能大師將佛法消化融貫後從自性中流露出來的妙法甘露。其核心思想是教人如何悟道成佛,主張定慧不二,戒禪一致,唯心淨土,把一切都歸於本心自性。佛在自己心中,何勞向外求玄?只要去除對相的執著,識其本心,見自本性,即可成就佛道。總之,《壇經》是教人遵循一切萬法盡在自性的原理,去惡向善,除邪歸正,從實修上將修與證統一於人的當下一念中。今依《壇經》從戒律等四方面探討其現代價值,與讀者分享清涼。

一、戒律精神實質的昭示

眾所周知,佛法的基本綱領是戒定慧三學。而在三學之中,又以戒為先導。“戒是三學之首,入道之基,功德之本”。《恆水經》云:“持五戒還生人中,持十善得生天上,能持二百五二戒現世得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泥洹大道果。”持戒不但能保住人身,而且還能積聚菩提資糧趨向涅槃之道。因此在修學佛法的道路上,無論為求得世間的人天善趣,還是為求得佛法出世的解脫,都必須以清淨的戒律為基石。戒是生死的舟航,解脫的根本。故佛的臨終時告誡弟子“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波羅提木叉者,即是此戒,持此戒者,如暗遇明,如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因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可見戒律是何等的重要。

基於個人的思想、觀點、識見不同,故對戒律的精神實質不能真實瞭解。只知戒律是“眾善莫作”的條條框框,不知有“眾善奉行”的慈悲訓勉。不通達持戒的功德,犯戒的過失。未曾體會世尊臨終時說的:“戒是隨方毗尼,小小戒可以捨……”悲心切切的話,試想:如果佛法傳入中國,完全按照印度的傳統佛教定型而無所改變的話,那麼佛教根本無法在中國發展。隋唐會昌法難唐武宗滅佛之後,佛教宗派受到很大打擊,幾近湮沒,當時祖師大德以禪者聚結山林,農禪並作,自食其力,仍舊維持僧才的生活並一直延續發展至後來成“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的輝煌成就。因此奉勸行人,要多多深入律藏,明瞭開遮持犯,不要只是一味地抱守教條,若這樣反而使自己活得十分痛苦,體量不出佛陀制戒的本懷。要知道戒本來是讓我們趨向解脫的良藥,所以名叫“別別解脫”、“保解脫”。即是持戒一條解脫一條,並不是束縛我們的枷鎖。

善知戒律開庶者,便能自在持戒,故堅守戒條是一件開心事。倘若行人能研讀《壇經》,持心地無相戒,由心地清淨表現在外相上的清淨,則更會認為持戒是快樂事。戒是靈話的,並不會為了維護自己的戒體清淨而視他人生死於不顧,在佛世時便有明證。

如茉莉夫人為了救一個御廚,在受八關齋戒的那天與國王飲酒作樂,國王一時高興便勉了廚師之死。後來茉莉夫人就此事向佛懺悔。佛說:“你並未犯戒,何來懺悔之有?你這樣做不但無罪而且有功。”又如:有二比丘結伴去見佛,經過沙漠地帶無水可飲,有一比丘找到了水,但是有蟲,因渴之極便不顧一切的拚命喝水;而另一比丘則堅持“寧願守戒而死,不願破戒而生。”不飲蟲水以至命終。後來,飲蟲水的比丘很高興地至佛所問訊佛陀,佛陀慈悲接待並詢問比丘一路上的經歷,然後種種呵責“汝是癡人,非我弟子,並未見我。”

由此可見,戒律並不是那麼死板,而是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凡是為利益別人,雖做了事相上看來好像是犯戒的是,卻未犯戒;而若為了自身活命,只做了一點小事,卻犯重戒便遭佛呵拆。因此我們應知,唯有把握了戒律的精神實質,才能做到真正的嚴持淨戒。在《壇經》中六祖惠能大師處處以身作則,以法明示了持戒的靈活性及戒律的精神實質:

其一、六祖惠能大師在湖北黃梅得法,接受五祖所傳的衣缽繼祖位之後,為避免未得五祖衣缽徒眾年引起的爭執,躲進深山老林的獵人隊中避難達十六年之久。在這期間,六祖是如何持戒的呢?他發現被獵人陷捕的活生生的動物,觀時節因緣盡量放生。吃飯時只吃肉邊菜,別人問他為什麼不吃葷,則對曰:“但吃肉邊菜”。正所謂“了心不必依文句,吃菜何妨向肉邊”。假如六祖大師仍然嚴持淨戒,那麼大師一定很難存活下來,中國的佛教也就無法改寫傳統的印度佛教,頓悟之禪也就不能在中國開花結果,禪宗也就無法成為中國佛教的特質。

其二、梁武帝自以為佈施僧眾,建塔造寺有無量功德。達摩祖師卻說:“毫無功德。”有人不解此理,便請問六祖,六祖闡述功德的含義時說:“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如果我們能以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內心裡常常謙下,不貢高我慢;對外行於禮敬,這就是功德。真正的功德是在法身中修,並非可在外相中求。既然是佛子,當以戒為師,就更應該知道謙恭禮敬的道理。不要以自我為中心,視別人都不如我。六祖常常教誡弟子云:“常見自己過,與道既相當。”“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既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如果是真正持戒之人,就不會看到別人的過失。因為戒是戒自己的,並不是拿來衡量別人過失的工具。如果見到世間人的過失,以為他非我是,自己的心也就不清淨了。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檢查自己的行為動作,起心動念。古德也雲“靜坐常思已過,閒談莫論人非。”一切功德都為眾生而作,不見別人的過失,不說別人的長短好壞。我們見到別人犯過錯,應該將其當兒“鏡子”加以借鑒。告誡自己不要犯同樣的錯誤,並想辦法幫助別人令其改正,而不是宣揚別人的不是,若講別人的不是,這種人就不是真正的修行人,因為“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可見一位真修道者,同時也是個嚴持淨戒者。

其三,在《壇經》中,有多處道出了嚴持戒律的精神實質。如“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平何勞持戒”等等。對於此話可以從三方面來理解,第一、假如行者心地本來純善,清淨無垢,沒有貪、瞋、癡等煩惱及過失,就是自性戒了,自然能任運防護身口意三業使無過惡;第二、如果行者心未達到平等,則需依佛言教,嚴持淨戒,時時拂拭塵垢,以期開發內心本自具足之精淨無染的佛戒;第三、若行者煩惱塵垢(無、法二執)已除,菩提自性已顯,心地平等,無功用行,自然不執著於有相戒。修而無修,無修而修。佛陀制戒的目的:無非是令我們遠離過非,使心地清淨,安住聖道。當初佛陀在比丘僧團無過失時也未制戒,而是在成道十二年比丘示現犯過之才制定的,並且是隨犯隨制。即犯一條制一條。可見,佛說諸戒經的旨意是讓我們依之如法修行,對治煩惱,破除情執,從而獲得清涼自在之法樂。若我法二執已斷,仍執著法則反而成病,故法也應破除,《金剛經》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由此可知:戒是防犯我們過失的保護神,並不是死板的一成不變的枷鎖。學人若明瞭戒律的精神實質,自然就能做到圓融,使戒真正成為截斷生死的寶劍,苦海中的舟航。

二、懺悔罪障的妙方

眾生長時沉溺苦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造了無量無邊的罪業。如《普賢行願品》云:“言懺除業障者,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嗔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地藏經》亦云:“我觀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可見,我們無始以來所造的罪業是無法用數字形容、用體積容納的;若有體相的話,即使是能含萬法的虛空也沒有辦容受。

平時,我們的衣服髒了穿在身上感覺不舒服需要清洗;我們的身體垢膩多了感覺難過就會沐浴;如果茶杯污垢太多無法泡茶時也會用清水沖洗。而現在的我們內心已被染污,有這麼多罪障纏身,又該怎樣處理呢?《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若能如法懺悔者,所有煩惱悉消除。猶如劫火燒世間,燒盡須彌並大海。懺悔能燒煩惱薪,懺悔能往生天路。懺悔能出三界獄,懺悔能生菩提花。”可見懺悔是多麼的殊勝。無論多大的罪障,只要至心懇切,發露懺悔,罪障自然滅除,得究竟清淨。

從前,有一個屠夫,每天等到寺院敲鐘時便起床殺豬,被其殺害的豬不計其數。有一天,寺院沒有敲鐘,他覺得奇怪便向方丈請問原由。方丈說:“昨天晚上有人向求救,說只要你們寺院,明天不敲鐘我就得度。”屠夫聽後,善根顯發,立即明白六道輪迴、因果報應之理。痛改前非,丟掉殺器,懺悔罪障,發心修行,當生便得成就。這就是有名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懺悔事例。

既然我們已經了知懺悔的重要性以及懺悔的好處,就要在思想上作深刻決定的認識,那就是知過必須立即懺悔。人命無常,過於山水,今日雖存,明日難保。祖師大德慈悲,為我們開示了許多懺悔法門,如梁皇懺,萬佛懺……有理懺、事懺、大乘懺、小乘懺等,眾多的懺悔法中,尤以教弟子們在佛菩薩形像前虔誠禮拜懺悔為主要方法,自古至今是每個學佛者的必修課。可有的人在佛前懺悔後,所犯的過失仍然會重複出現。貪嗔癡照樣存在,遇緣便暴發,不能達到“斬草除根”的效果。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佛菩薩不感應,不加被嗎?非也,推究其真正原因,乃是此類人不明白懺悔的真正含義。

假如他們能按照《壇經》中六祖告訴大眾的懺悔法去行,必定會獲得罪障消除的良好效果。在《壇經·懺悔品》中,六祖明確的告訴學人,懺悔的真正含義及意義是:“今與汝等授‘無相懺悔’。滅三世罪,令得三業清淨。善知識!各隨我語一時道:‘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唸唸不被遇迷染;從前所有惡業遇迷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銷滅,永不復起。’……雲何名‘懺’?雲何名‘悔’?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驕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驕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起,是名為悔,故稱懺悔。”“但向心中除惡緣,名自性中真懺悔。忽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

如果我們能依祖師所傳授的無相懺悔偈去行,必定能滅除三世罪業,使身語意三業究竟清淨。從前所有的一切惡來及愚迷等罪,現在完全赤誠地懺悔,誓願同時消滅,以後永不復起。所謂的懺,是懺除自己以前所犯的一切過失;所謂的悔是悔改自己以後再犯的過失。完全永遠斷除,更不造新業,這就是真正的懺悔。完全與自己內心相應,從心地下功夫,將邪念去除,正念顯發,心心唸唸都是純善,又怎能有罪垢?

真正的懺悔是象六祖大師所說的“懺其前愆,悔其後過。”真正使三業清淨。我們若能依之去行,罪障必定消除,定慧自然顯發。

三、淨土法門的明示

時值末法時代,眾生根鈍。依自力之戒定慧三學修持,很難獲得了生死、脫輪迴的效果。佛是大覺智人,早就預知此理,故在四十九年的弘法過程中,除了宣說依自力修行、斷惑證真、了生脫死的禪觀法門外,還宣說了仗佛誓願攝持、自身誠心信願相結合的彌陀淨土法門,如無問自說的《佛說阿彌陀經》。彌陀淨土法門傳入中國,經東晉廬山慧遠大師的開創及蓮宗諸師的宏傳,在唐朝已形成“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的局面。

正因為當時流行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的思想,於是韋刺史便向慧能大師請教關於念佛往生是否真實的問題。六祖回答說:“世尊在捨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至此不遠。若論相說其裡數,有十萬八千,見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光’。使君心甘情願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惡,乃過八千;唸唸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

念佛求生西方是每個人的志向,眾生都有欣樂厭苦的心理。故歷代祖師大德都稱讚此法門,最適合未法眾生修學,近代印光大師曾說:“淨土法門,乃如來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九界眾生,捨此則上無以圓成佛道;十方諸佛,離上則下無以普度群萌。”並極力提倡是萬修萬人去的法門。猶如靈丹妙藥,包治百病,人人均可服用。而六祖大師教導我們:行十善,去八邪便等同走了十萬八千里,自然處在西方。這種說法是否正確呢?

彌陀淨土從相上說距離我們十萬億國土。《阿彌陀經》中云:“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在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在相上說雖有這麼遠,但我們的心若能一念與淨土相應,就等同居住在淨土內,並非是捨此趨彼。如《維摩詰經·佛國品》中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只要我們的心達到清淨,含嗔癡三毒去除,便是居在淨土。即如果你的心清淨,則所居的婆裟(堪忍)世界當下就是淨土。地藏菩薩住此界的九華山,發‘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願。凡夫常被境轉,迷失自我;而佛菩薩則能轉境,心常自在清淨。故住此界九華山無有痛苦可言,且更能發此悲天憫人的大願。這充分說明:如果你的心清淨,則你所居住的國土也就清淨。我們也深有體會,當心情好時,見什麼都很順眼,吃最下劣的鹹菜都覺得香甜可口;可心情不好時,見什麼都很難受,吃最上等的御鱔也難於下嚥。

因此念佛求生西方,關鍵要有平常的功夫。心無掛礙,專念佛名乃至十念皆可往生;若心有掛礙,稱念佛名,未必決定往生西方。如有的人一生念佛,臨終時無福報,未能如願善終的事例也不少。以前有一個財主,念佛念得很好,有瑞相告示:明天佛來接引。這人很高興,準備往生。可第二天,佛來了,其小妾淚流滿面地哭著說:“你走了,我該怎麼辦呢?我這什麼年輕漂亮,你別走……。”這時,財主起了貪戀之心,室內瑞相頓時消失,財主臉色漸漸變黑,以至斷氣,往生不成。這是由於一念的放不下所導致的。

如果我們能依照六祖大師告訴的方法“自淨其心”。注重平常的功夫,去除十惡、八邪,自然居在淨土。“經常保持善心,時時處在淨土。”所謂“不做虧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門”。即然壽限已到,又有什麼可留戀的呢?這就解答了吾人常見有人雖修念佛法門卻不能往生的問題。因此吾人應時時做到放下、自在、隨緣、解脫。不要等到臨命終時手忙腳亂而耽誤一生,這是非常可惜的。

四、淨化社會人心的良方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應該過上幸福美好的日子才對,可現在我們每天都要面對許許多多過去時代人們難以想像的問題,如國與國之間虎視眈眈,民族之間矛盾重重,恐怖分子的襲擊、搗亂,人際關係複雜化,瘟疫病毒……等等接踵而來,弄得整個世界充滿恐怖。

如此種種混亂情形,是什麼因素造成的呢?難道是天意?是上帝在懲罰人?還是……?所有天不人禍,無一不是眾生的貪嗔癡在作祟。面對這些危機和災難,一切正直和善良的人都在思考:我們生活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中,怎樣才能從根本上消除這些弊惡?難道只能任其迅速發展而無有辦法改變?一切事物都是在相生相剋,無論什麼事情都須辦法改變?一切事物都是相生相剋,無論什麼事情都有解決的辦法,佛法本來就是解決宇宙人生問題的真理。星雲大師也說:“有佛法就有辦法。”其實,早在一千多年前惠能大師就已教給了我們方法,只是我們未曾照著去實行罷了。

在《壇經》中六祖云:“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世間的一切萬事萬物,都有他們的造化軌則,是互相依存的。本來就不會互相妨礙,產生煩惱。只要各自遵循自己應走的道路去行,不要離開自己的本性覺悟而心外求道,這就對了。像我們濫用科技導致現在所居住的環境污染、惡化,生態失衡,資源枯竭,直接威脅人類的生存。假如我們能遵循此規律,尊重一切生靈,乃至花草樹木生存的權利,就不用呼籲環保。每個人都遵循自己的本份,不做侵人利己的事,則殺生、動盜等不好的行為就不會發生;人們不會為解決精神的空虛和終極歸宿的問題以至受騙上當的話,邪教也不會興起。

“慈悲是觀音,喜捨是勢至。能淨是釋迦,平直是彌陀。”這是六祖教我們做人的準則。對待人要象觀世音菩薩一樣,作不請之友,現千手千眼,尋聲救苦,一切時,一切處,同情弱者,匡扶正義,只要眾生需要的地方,就用財、法、無畏佈施眾生,令眾生歡喜。見到別人行善時,隨喜別人的功德,像普賢這隨喜功德願一樣,放下自己的身份,心中只有別人,沒有自己,要明白,社會是個大家庭,由許多個體組成。個體的健全關係到社會的進步,因此我們要象大勢至菩薩一樣喜捨。人不光只是修福,更重要的是應有智慧。所謂“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纓絡。”但智慧從哪來?是從定中來,故我們要象釋迦一樣寂默,淨化自己的內心,提高道德修養,將自己所證的真理毫無保留的宣說給眾生聽。所謂“一燈能破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犧牲自己,照亮他人,發揚蠟燭的奉獻精神,“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使眾生明白道理。雖說已做到慈悲、喜捨、能淨,但在度生時,還要具備彌陀的平直思想,平直即平等的用直心待人,直心是道場,對一切眾生,無論尊、賤都與之和睦相處,一視同仁地對待。遇到別人對你的惡言攻擊,保持平靜,不與別人爭論。用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感化對方。

如果人人都具有向善的信心,具有鑽木取火的耐心與恆心。不再以自私自利為出發點,那麼即便是在污穢的泥濘中,也能生長出高雅芬芳的蓮花。也就是說,我們全世界的人,如果都能依照六祖大師所說的數句法語去行,即使現在社會環境惡劣,人心險惡,過幾年之後,社會道德、風氣也會得到大大的改善。內無盜匪叛逆,外無他國侵略。社會安定,人民安樂。達到兵戈無用,偃武修文的太平盛世。真正是我們當今所提倡的經濟小康、政治民主、信息開放、資源共享的共產主義社會。

結語

堪稱“中國佛陀”的惠能大師所說之《壇經》,在現實生活中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其現代價值更是不可估量的。衝破了世間、出世間的界限,主張“佛示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教人在平常的生活中依自性般若之智,從各種困境中擺脫出來,獲得精神的昇華和超越,把理想的目標落實到當下的現實生活。提倡“識心見性,自成佛道。”一切萬不堵取自性般若為前導,從性起修,不拘形式。行住坐臥,無非佛事。舉手投足,皆是道揚。修而無修,無修而修。一切善惡都不思量,徹見本來面目。

《六祖壇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