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牧牛

一,本錄敘述家父事跡約分七時期,一為人牧牛;二為人傭工;三在家力田;四從善宣講;五廬墓盡孝;六赴東勸導;七興辦女學。晚年事跡嗣後再為續錄。

二,用淺俗文言體以其便閱看,又省文字。

三,紀錄事跡采實主義,力避虛妄繁之弊。

四,每節後之附言亦國華之證明,是否合理深望賜閱者見教。

贅言

家父行年七十,而自幼至今幾無一事與常人同者,以其天性獨厚,凡事莫不本乎良知盡乎良能故也。當篤行勸導之時,往往述及本身之行為,竟令人眉飛色舞欣然悅服,以身教者從古人之言,信不誣矣。凡信仰家父者,僉[ 僉:qiān,眾人,大家;全,都。]以輯成小傳為必要。然東鱗西爪又非所宜,且耳食者莫如目睹,傳聞者何若親嘗。華對於家父之往跡,或躬親經歷,或傳述確鑿,均有跡象之可尋,決非無稽之爛語。茲舉其犖[ 犖:luò,特出,明顯。]犖大者草述七十二節,晚年之事跡不與焉。惟以時會不同事跡或異,恐滋閱者之誤會。每節後附記數語以資政證明而免誤解。但華之家父既未讀書問字,而華又才短學陋,乖謬舛[ 舛:chuǎn,錯誤,錯亂;違背。]錯應屬良多,甚望海內外道德君子大雅名流於鑒閱之中賜糾正之教,實為作述者之馨香企盼也。

不肖 國華 謹識

一、牧牛

實力盡職

國華家父(1864—1937)年幼時,因家貧,十四歲,即在家叔王樹德家牧牛。每日除入山牧牛外,如洗碗燒炕、餵豬狗雞鴨,並擋雞架豬圈等,凡東家有命者,無不按部就班,依時辦理,風雨不誤,不令東家分心,因此東家非常滿意。

國華授徒時,常言人有應盡者三:一曰『盡性』,二曰『盡倫』,三曰『盡職』。然分之則為三,合之則為一。蓋不能盡性者,則盡倫盡職,均無望矣。家父在牧牛時,而能聽從東家命令,凡應做者,風雨不誤,所謂『盡職』是也。其後一生所行,無不如是盡職。此其所以異於常人也。

仁至義盡

家父牧牛,不與其他牧童同在一處牧放。因見其他牧童,將牛羊圍在一處,不問草之足食與否。一或出圈,即施行毒打,甚至有打斷足者,有傷痕瘡蛆者,有食不得飽生病而死者,有以強凌弱因而負傷者。家父見此種種情形,非常痛心,所以牧牛二年,未打傷一牛。病弱者,另行牧放,不令同群。生息時,尤特殊照顧,不令受傷。冬日晚間,常將牛犢置於伙房內,因此孳生甚多。且常謂牧友曰:『因有此牛羊,東家方與我飯吃。我若不注意令其肥大繁孳,豈非太無心肝乎?』

孔子嘗為乘田[ 漢代趙岐對《孟子?萬章下》:“(孔子)嘗為乘田矣,曰牛羊茁壯長而已矣。”所作註釋:“乘田,苑囿之吏也,主六畜之芻牧者也。”後用以指小吏。],曰『牛羊茁壯長而已矣』;又古人當官,謂之人牧。家父牧牛,不與他人合作,對於牛羊,愛護周至,洞悉其他牧童殘虐牛羊情形,毅然改善,並言牛羊是有飯吃的根本,一片仁至義盡之心理,溢於言外。非天性獨厚,烏能如是乎!

孝行一

家父牧牛於族叔家,本在同村之東首,暇時到家探望祖母,無論祖母給與何等食物,皆不肯食。問之輒曰:『我食之甚飽矣。蓋其心以為如在家內食物,祖母必以為東家飯食不良 ,每日食不得飽,貽祖母憂。故爾數年不肯在家中一食,所以安祖母之 心也。

人在幼年,本為食慾增長之期,平常兒童,往往到家要求,以滿足其食慾,而家父竟能節制其食慾,以安母心,即此一端,亦非常人所能及矣。

孝行二

家父以家貧故,雖登山牧牛,而足不著鞋。祖母為其製作,以兄弟皆欲著新鞋,故不與之爭。又知祖母製作之難,故每日登山,而足不著鞋也。一日,東家命赴戚家,始而欲向家中取鞋,繼而又恐母親為難,乃跣足而去。次日,歸以告祖母,祖母責曰:『汝不著鞋,而赴戚家,寧不令人笑我乎?!』家父默而不言。

人在幼年,孰不欲衣履完備,況出赴戚家乎!家父始而欲取鞋,繼而念母親為難,竟跣足以去,其孝念純篤,為何如乎?及歸見責,默而不言,非天性至孝者,又烏乎能!

孝行三

敝縣習 俗,幼年常穿兜兜(一名『腰子』)。一日,祖母為家父做一兜兜,未及著穿,而家父之三四兩弟,竟因此爭吵。家父見而謂之曰:『我素不喜穿此物,可以與弟等。』去後誓言曰:『我終身不穿兜兜。』後果如其言。

《王鳳儀篤行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