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一一年修訂版)
—道源長老民國六十九年二月講於台北志蓮精舍—
張素貞成文
懸談
今天是農曆年剛過,正月初十,大家初次見面,先跟諸位拜個晚年,願諸位吉祥如意,法喜充滿!這次講經因為各種因緣,只有七天的時間,我考慮給大家講能應時應機的經,想想還是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以下簡稱普門品),因為這個時代多災多難,我們凡夫遇到災難,只有求觀世音菩薩來救苦,《普門品》是專門講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經,道源一再考慮,才決定講《普門品》。
《普門品》出自《妙法蓮華經》,《妙法蓮華經》是一部大經,分七卷、二十八品,一共七萬多字,《普門品》是第二十五品。《妙法蓮華經》是釋迦牟尼佛最後說的經,是一部純圓獨妙的經。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有一個說法偈子:「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年,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釋迦牟尼佛成佛,在鹿野苑度五比丘,開始講經說法,說的阿含經是小乘經典,在中國《大藏經》裡面共有四部,叫「四阿含」,說了十二年之久。「方等八」,方正平等的大乘經,是初入的大乘,天台宗給它取名為通教大乘。通教者是通於小乘、通於大乘,是接小乘的根機。小乘人聽了十二年小乘經,初聽大乘經,講得太高深,聽不懂,所以先講比較淺的方等經,講了八年。「二十二年般若談」,般若經談得最久,談了二十二年之久。「法華涅槃共八年」,最後說的是《法華經》,說了八年,是帶著《涅槃經》說的,《涅槃經》只說了一天一夜 。「華嚴最初三七日」,《華嚴經》是最初說的,說了三七,二十一天。這一句應該擺在第一句,可是天台宗祖師作的偈子,我們不敢改。
由上面的偈頌計算,釋迦佛說法應該是五十年,但是因為釋迦佛是臘月(農曆十二月)初八成佛,那一年不足一個月。而他八十歲涅槃,是二月十五日,那一年只有一個半月。所以虛年是五十年,實際說法只有四十九年。因此我們知道,《法華經》是釋迦牟尼佛成了佛,說法四十二年以後才說的。
《普門品》,是《法華經》二十八品中第二十五品,雖然我們不知道八年說《法華經》,是第幾年說《普門品》,但是一定是說了二十四品,才說《普門品》,《普門品》說完還有三品。可能八年說《法華經》,已經說到第六、七年,也就是釋迦佛說法四十九年,說到第四十七、八年才說《普門品》。
釋迦佛說法的歷程,按現在的學歷來配合,阿含十二年,等於六年小學;方等八年,等於三年初中;二十二年般若談,等於三年高中;《法華經》說八年,等於四年大學。若按照現在的學歷來算,就是到了大學四年級開學,才說《普門品》,說一年大學就畢業了。
為什麼要把四十九年說法的過程向諸位詳細解釋呢?因為大家要瞭解,《普門品》是釋迦佛晚年說的,是純中之純、圓中之圓的經典。我們看到《普門品》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經文淺顯易懂,以為這部經沒有什麼高深,這是很大的誤解,其實這是最圓頓、最高深的一部大乘經。
《法華經》講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功德,是在他的果位上講的,著重事相救火災、救水災,很好瞭解。他怎麼會救火災、救水災呢?你得去看《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他得了十四種無畏,才能救苦救難。那是講觀世音菩薩因位上修行的功夫,大多談理論,雖然難懂,但是它的義理,反而沒有《普門品》來得高深。
講這一段話,就是先把《普門品》的地位,道理的高深說清楚,好令諸位對《普門品》生起恭敬心,這是最高深的一部經,不是淺顯的大乘經。你對《普門品》起恭敬心,虔誠念觀世音菩薩,才能得到迅速的感應。
下面開始講解經題,先講總題。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妙法蓮華經》五字是經題,「妙法蓮華」是別題,別題者,別在此經,其他的經不叫妙法蓮華,譬如《阿彌陀經》、《金剛經》。「經」字是通題,通於一切經,《阿彌陀經》叫經,《金剛經》也叫經。
先講別題,佛說的經很多,但不出七種立題,所謂單三、復三、具足一。七種立題裡面的資料,只有人、法、喻三種,單種取名有三種,叫做單三。重複取名有三種,叫做復三。人、法、喻三種具足有一種,叫做具足一。
何謂單三?舉個例子:我們常念的《佛說阿彌陀經》,能說的釋迦佛,所說的阿彌陀,都是究竟覺悟的人,叫單人立題。比如我們誦《梵網經》,梵網是譬喻,叫單喻立題。《涅槃經》,涅槃是法,叫單法立題。
何謂復三?就是兩種資料重複起來,第一種人喻立題:比方《如來師子吼經》,如來是人,他說法像獅子吼,是譬喻。第二種法喻立題:比方《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般若波羅蜜是法,金剛是譬喻。第三種人法立題:比方《文殊問般若經》,文殊菩薩是人,般若是法。
何謂具足一?就是人、法、喻三種資料具足,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是法,佛是人,華嚴是譬喻,是人、法、喻三種合起來。
《妙法蓮華經》屬於法喻立題,「妙法」是法,「蓮華」是譬喻。「妙法」,不可思議曰「妙」,不可心思、不可言議。我們凡夫的心想不到,叫不可心思;我們凡夫的語言說不到,叫不可言議。佛經上所說的「法」字,等於萬物的「物」,但是比物來得寬廣,物單指一張桌子、凳子。法則包括事法、理法。事法,世間的凡夫法,森羅萬象。理法,出世間的聖人法。
妙法,就是不可思議的心法,佛教講的心有四種:
一、肉團 心:就是五臟中的心臟,佛教講真心、妄心,不講肉團 心,因為肉團 心屬於身體的一部份,沒有靈知靈覺,只是一個肉團 而已。
二、緣慮心:攀緣思慮,想來想去,就是有思慮、有思想的心,佛教專門名詞叫第六識。
三、集起心:「集」是會集、集聚。「起」是生起、發起。集諸種子起現行,佛教專門名詞叫第八識。第八識能夠收集一切種子,由種子再發起現行,叫做集起心。
簡單說,心有兩種:緣慮心、集起心,詳細分有八個識,佛經上講的妄想心,包括緣慮心和集起心,也就是第六識、第八識,合起來叫做妄想心,簡單說,叫妄心。
四、真心:也叫佛性,就是人人本具的真心。我們凡夫不能瞭解真心在哪裡?叫不可思。佛說的真心人人本具,個個不無,可是我們解釋不到,叫不可議。「妙法」是心法妙,心法是真心,不可思議,所以叫妙法。現在講妙法,就是講你、我、一切眾生,人人本具,個個不無的心法。
真心之法,怎樣妙呢?它具足十法界,即所謂四聖六凡。凡夫六種,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三惡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六道凡夫都在我們心裡,叫做心具足六凡。聖人有四種,小乘兩種:聲聞、緣覺,大乘兩種:菩薩、佛,這四種聖人也在我們心裡。我們一個心法,具足六道凡夫之法,也具足四種聖人之法,不可思議,所以妙。
心具足十法界,十法界在理性上講,都是心造出來的。地獄是從我們的心造出來的。你無惡不作,越做越惡,造了惡業,得了惡果,就到地獄道受報;輕一點,到餓鬼道受報;再輕一點,到畜生道受報,都是因為你造了惡法,造出來三種惡道。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也是我們的心造出來的。你修十種善法,上天堂受報,跟外道不同,外道說天國是上帝造的,佛教說是我們的心造的。你造十種善法,造出個天堂來,可享受善的果報。你雖然修善法,但是不斷瞋恨,喜歡發脾氣,就到阿修羅道受報。如果你是佛弟子,守五戒,若不是佛弟子,不造殺、盜、婬、妄的惡業,將來都到人道受報。六道都是我們的心造的,簡單說:「心造天堂,心造地獄。」天堂是我們的心造的,地獄也是我們的心造的,所以叫妙法。
再講心造四聖,三界以內的眾生都在受苦,不但在三惡道受苦,在人間也在受苦,生到天上也得受苦。二乘人聲聞、緣覺,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怨家。他們認為三界有六道輪迴,受苦無窮,生死是冤家對頭,所以一定要修行用功,超出三界,了脫生死。菩薩,要救度一切眾生,於是發慈悲心,修六度萬行,功德修圓滿就成佛。所謂:「心造小乘,心造大乘。」聲聞、緣覺、菩薩、佛,四種聖人,都是我們的心造出來的。
心法是妙法,對我們有什麼利益?佛說的妙法是利益眾生,而且能夠成佛,我們有一個可以成佛的心,為什麼不去成佛呢?你能一念相信,就修六度萬行,修得功德圓滿,不就成佛嗎?這就是認清楚自己有成佛的心,要是沒有講到心法之妙,你信了佛,皈依三寶,天天燒香、拜佛,以為佛在佛殿裡,你把佛法當成外道法,心外求道。佛法者,心法也,知道佛在我心裡,你學到佛法了。你瞭解妙法,就是我們人人本具,個個不無的真心,就迴光返照,你不要認為妙法是在你的心外,不要以為佛在你的心外。你體認到:佛在我心裡,妙法就是我自己的心,那你成佛有份了。
我們每天晚上做晚課放蒙山,先念《華嚴經》的偈頌:「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接著就念破地獄真言、普召請真言,打開地獄,把地獄的眾生都召請來,誦三昧耶戒真言、變食真言,請他們吃甘露法食,把他們超度離苦得樂,皆共成佛道。
這裡有二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地獄的眾生,以前造的惡業太重才墮地獄,地獄打得開嗎?一切唯心造,怎麼打不開?我有本事打開地獄。第二個問題,地獄的眾生業障太重,我能度得了嗎?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怎麼度不了?所以要先作觀想:「若人欲了知」,假若你這個人,想要明瞭知道。「三世一切佛」,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的一切諸佛。「應觀法界性」,法界性,就是人人本具的真心,也叫做佛性。「一切唯心造」,三世諸佛都是我的心造出來的,心能夠造三世諸佛,不能夠破地獄,度地獄的眾生嗎?一定可以的,因為心力不可思議!所以三世諸佛是我們的心造的,我為什麼不造個佛,要造個凡夫出來,不是愚癡顛倒嗎?
明白我們人人有個不可思議的真心,可以成佛的妙法,所以我們要自尊自重,我們在座聽佛法的人,大家都有信仰心,聽到哪裡,信到哪裡,可是不相信的人,你向他說還是不相信,他說佛法談來談去都是空話,對於社會國家有什麼利益?他如果問你這個問題,你怎樣答覆呢?人人不要做壞事,社會就安定;社會安定,國家就富強。人人相信自己有個真心,能夠成佛,自尊自重,還會做壞事嗎?成佛,不是成阿羅漢,還要行菩薩道,利益眾生,像觀世音菩薩救度眾生的苦難,人人都去幫他人的忙,就不會害人,社會安定,國家就富強,佛法怎麼沒有用?因為他不瞭解佛法是安定社會,利益國家的力量。拿事實證明:譬如志蓮精舍現在講經,警察不會來過問。又比如一個傳戒的法會,每天打齋供眾有一千多人,警察也不會過問,因為他們知道佛教在傳戒,不會有問題。
「妙法」,就是人人本具的心法,成佛的妙法,妙法二字講好,再講「蓮華」二字,世間的花千差萬別,各色各樣,大概分三種:一、開花不結果,二、先開花後結果,三、花果同時。第一種開花不結果,只開花,花謝就沒有了,沒有結果。這是比喻外道,外道不是不修行,修行結果證不了聖果,好像世間的花,開花不結果。第二種先開花後結果,就是先修因後證果,等於人乘法、天乘法、二乘法。第三種花果同時,如蓮花不開則已,一開裡面有一個蓮蓬果,中間有蓮子,就是《妙法蓮華經》的「妙法」,它是因果同時。
佛修了三大阿僧祇劫修成佛,眾生的心不可思議。眾生心也不可思議,因為眾生心裡具有佛性,你只要明白即因即果,是心是佛,當下成佛。這個道理難懂,你看蓮花就好懂,用蓮花來譬喻妙法,來譬喻眾生的心。蓮花是從蓮藕上生出來,蓮藕在淤泥裡面。單有淤泥,沒有水,生不出來蓮花,要有淤泥、水,才生出來蓮花。但是蓮花是超出淤泥,而且超出水面之上,它不但不沾淤泥,連水都不沾,太不可思議了。
佛教講的妙法,是超出空有的中道妙理。但獨的中道,叫但中,是天台宗的專有名詞。凡夫法是有法,有善有惡,有因有果,有事有理。二乘法是空法,要把一切法都空掉。大乘的佛法,講的是中道,講的是超空超有,超過凡夫法,而且超過二乘法。用蓮花來譬喻,淤泥比喻凡夫法的有法,水比喻二乘法的空法。蓮花不但超出淤泥,而且超出水面,超空超有,所以是妙法。
但中,還不是妙法;圓中,圓滿的中道,才是妙法。它是即空即有,蓮花超出水面,離不開水;超出淤泥,離不開淤泥。你懂得這個道理,就迴光返照自己的心,我們凡夫就像在淤泥裡,淤泥有蓮花的種子在裡面,就能開出蓮花來,蓮花一開,裡面有蓮蓬果。你只要悟到這個道理,立地成佛,叫做圓滿的中道。
以上講的是理,事實上,要想成佛,你得行菩薩道,行菩薩道就得度眾生,眾生在哪裡?眾生是凡夫,都在淤泥裡。你天天就在淤泥裡面度眾生,你要是害怕淤泥染污了你,就落入二乘聖人,不是大乘聖人,那個法不妙。在淤泥裡度眾生,你自己不會染污,而且度來度去,你自己成了佛。因為你用六度法門度眾生,勸導眾生行佈施,你自己也行佈施,功德圓滿,不成佛嗎?你勸眾生持戒,自己也持戒,一切惡不做,一切善奉行,因圓果滿,不成佛嗎?所以你在淤泥裡面跟眾生打滾,滾來滾去,自己滾到水面,開了一朵蓮花,這個法不可思議,叫做妙法。
「妙法」就是我們眾生的心,眾生的心是妄想心,但是妄想心沒有本體自性,你把妄想心透過,本體自性就是真心,真心與佛無二無別,我們的心就是佛。眾生的心,怎麼叫做妙法呢?「是心是佛,心佛不二。」是心是佛,沒有二法。心佛不二,就是平等無差別之義。我們眾生的心,跟佛的心平等,叫「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在我們凡夫份上,真心雖然流轉生死,它沒有減少。聖人,就是指佛,佛修行三大阿僧祇劫,煩惱斷盡,無明破盡,證得真心,還是眾生的那個心,一點兒也沒增加。不增不減,平等沒有差別,所以叫做妙法。
蓮華是譬喻妙法,是即因即果,因果同時的花,它不開花則已,開花裡面就有一個蓮蓬果。花是因,蓮蓬裡的蓮子是果,蓮花之因,就是蓮蓬的果。這是譬喻眾生的心法,你聞到大乘佛法,相信自己有個真心,從今天起發菩提心,就是成佛的正因,將來一定成佛。成了佛,證得的還是最初發的菩提心,道理跟蓮花一樣,所以用蓮華來譬喻妙法,叫做妙法蓮華。
「妙法蓮華」,妙法是法,蓮華是譬喻,法喻並舉,這是別題。「經」字是通題,具足貫、攝、常、法四字,貫是貫穿諸佛的義理,攝是攝化眾生的根機。常是三世不易,過去、現在、未來,都是這個道理。法是十方皆准,此世界、他世界,共同作標準。梵語修多羅,翻成中國話叫契經,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略稱為經,是一切經的通題。《妙法蓮華經》裡面講的是上契諸佛之理,諸佛之理太高深,我們眾生怎麼夠得上呢?如果眾生夠不上,這部經不會流通在世間。下契眾生之機,跟我們眾生的根機也是相合的,所以叫做契經,合起來名為《妙法蓮華經》,這是總題,以上把總題講完。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這一品的品題。先講「觀世音菩薩」,「菩薩」二字是通名,凡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都叫菩薩,比方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觀世音」是別名,這一尊菩薩,叫做觀世音菩薩。「觀」是能觀之智,「世」是世間的眾生,「音」是世間眾生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的音聲。觀世音菩薩以大智慧,觀察到世間眾生念他的名號,求他救苦救難的音聲,所以叫做「觀世音」。
《普門品》由無盡意菩薩當機來請問:這一位菩薩為什麼德號叫做觀世音?釋迦牟尼佛親自解釋:因為他能夠觀察世間眾生念他的名號,求他救苦救難,能令眾生解脫苦難,這是按他的果位上的功德解釋。《楞嚴經》解釋觀世音的名號,是按他因位上的行門解釋,觀世音菩薩能夠觀察到,世間眾生念他的名號,立刻就得到解脫。他為什麼會有這果位上的功德呢?因為因位上他證得耳根圓通,才能夠救度眾生的苦難。世間的音聲,是用耳聞,他應該叫做聞世音,為什麼叫做觀世音?觀是由菩薩的心啟發出來智慧,用智慧來觀察。為什麼不說他耳根聞到呢?因為觀世音菩薩證得耳根圓通,一根得圓通,六根都得解脫,可以互用。所以他用智慧觀察,也就是用耳根去聞音聲。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的功夫,怎麼證得呢?「反聞聞自性,入流亡所。」一時就得到耳根圓通。我們眾生的耳朵,聞到外面的音聲,是跟著音聲奔馳,我們眾生的苦惱就是六識,依著六根,攀緣六塵,被六塵所轉。單講耳根,聽見好的音聲,就動貪愛心;聽見不好的音聲,就動瞋恨心;聽見不好不壞的平常音聲,就動愚癡心。你隨著音聲起貪、瞋、癡,造了業受報,流轉生死,無窮無盡。《楞嚴經》說:「若能轉物,即同如來。」你的心能轉物,就是如來;要是物轉了你的心,就是凡夫。我們不能轉物,常被物轉,音聲也是物的一種,常常被音聲所轉動。觀世音菩薩用功,反觀、反聞,聞他的自性。
我們為什麼會聽到音聲呢?用功就從這裡下手。依佛經上講,耳朵不能聽音聲,只是聽音聲的一個幫助,叫浮塵根,浮是不堅固,塵是色塵,根是耳根,它是不堅固的色塵之根。浮塵根裡面還有一個淨色根,它很清淨,但還是色塵之一。無論浮塵根、淨色根,都屬於色法,不能聞。還有個耳識,屬於五識之一,只能緣現量境,不能分別。能分別的,是與耳識同時起的第六識,叫同時意識,由同時意識起分別,分別好聽或不好聽。還有個第七識,給第六識做根,第七識執著第八識為我,連第八識也沒有本體自性,那麼究竟誰能聞音聲呢?是我的本體自性,追到根啦!
「反聞聞自性」,不要順著聲音之塵來聞,反過來,聞自己的自性。「入流」,入了能聞自性之流,入了真心之流。「亡所」,把所聞的聲塵空掉。這個時候,外面好聽的聲音空了,不好聽的聲音也空了,完全聞到自己的本性上。按《楞嚴經》的功夫有次第,「從聞思修,入三摩地」,由聞而思,由思而修,入了定,豁然貫通,才證到耳根圓通。
反聞聞自性,是依著《楞嚴經》的註解解釋的,圓瑛老法師對《楞嚴經》下過苦功,他注的《楞嚴經講義》,在台灣有流通,道源在大陸 曾親近過他老人家,我向他請開示:反聞聞自性,要從哪裡下手呢?他給我開示:你用禪宗參話頭的功夫,就是下手處。禪宗參話頭,什麼境界現前,你就問:「能知道境界的是誰?」你聽到外面的聲音,無論好聽、不好聽,這是你所聞的聲音,你提起來一個話頭:「能聞聲音的是誰?」你要是得利,只有一個話頭現前,外面的聲音聽不見了,很容易用這個功夫得利益,你們參過禪的,或者沒有參過的,都可以試驗試驗。
觀世音菩薩得了耳根圓通,忽然間得了兩種殊勝的功德:「上與諸佛同一慈力,下與眾生同一悲仰。」於是再展開十四種無畏,能夠現出來三十二應身,普救眾生的一切苦難,才有《普門品》果位上的功德。
講到這裡,就知道他的德號為什麼不叫聞世音?因為不是用耳根來聞,觀世音得了耳根圓通,啟發出來自己本具的大智慧,六根互通互用,是用智慧來觀察。如果用耳根來觀察,聽到無量眾生一起念他的名號,他分別不來。大智慧不要分別,任運自然都聽得清清楚楚,是用智慧來觀察世界的音聲,所以叫觀世音。
別名「觀世音」解釋好了,再講通名「菩薩」二字,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略稱,「菩提」翻成覺,「薩埵」翻成有情,叫覺有情。這個菩薩是上求佛的覺道,下化一切有情的人。他是佛的大乘弟子,因為還沒成佛,還要上求佛的覺道。小乘弟子只能自利,不能利人,大乘弟子要救度一切有情,所以叫下化有情。
菩薩有五十一個位子: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再加等覺,五十一個位都叫菩薩,第五十二個位叫妙覺位,就是佛。前面五十一個都叫因位,第五十二個妙覺位是果位。觀世音菩薩是第五十一個位的菩薩,除了佛,就屬他最高了,叫做等覺菩薩。等覺者,與妙覺只差一等,還沒有成佛就是了。
但是觀世音菩薩,跟其他的等覺菩薩不同,他已經在無量劫以前就成佛,號正法明如來,因為要度眾生,倒駕慈航,果後行因,現菩薩身。按他的本位是正法明如來,按他的跡門是菩薩。這位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是阿隬陀佛,我們供養的西方三聖,中間是阿彌陀佛,左邊是觀世音菩薩,右邊是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是在西方極樂世界輔佐阿彌陀佛,宏揚淨土法門的一位大菩薩。
觀世音菩薩無剎不現身,剎,就是世界,沒有哪個世界不現身,但是為什麼對娑婆世界特別緣深,現身現得多呢?一是跟釋迦牟尼佛有師徒因緣,觀世音菩薩成了佛,當時釋迦牟尼還沒成佛,親近正法明如來,當苦行弟子,挑水、砍柴、掃地、擦桌子,做這些苦行。等到釋迦牟尼成佛,觀世音菩薩要輔佐釋迦牟尼佛,救度眾生的苦難,所以到娑婆世界來。釋迦佛在娑婆世界成佛,一佛出世,千佛護持,因為要令眾生信仰之心一致,除了一尊佛,其他都叫菩薩,所以他在釋迦佛的座下示現作弟子,稱為觀世音菩薩。我舉個互相做師徒的例證:比如道源在這裡講經,法座上不能同時坐兩位法師,我也講,你也講,聽眾怎麼聽經呢?聽眾只能聽一位法師講,你會講經,先坐在底下聽,就算我的弟子;等到你上來講經,我坐在下面聽,我就是你的弟子,這就是互為師徒。
娑婆世界,梵語娑婆,翻成中國話叫堪忍,堪能忍苦的世界,在十方世界中娑婆世界最苦,但是娑婆世界的眾生,有特殊的性格,堪能忍受痛苦,不願意出去!難調難伏,難教難化,其他的菩薩都不願意來這個世界行教化,其他的佛也不願在這裡成佛。只有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看見娑婆世界的眾生太可憐,天天受苦,還不覺悟,不願意離開,太愚癡了!所以釋迦牟尼佛發願在娑婆世界成佛,教化這些眾生。《阿彌陀經》上的六方諸佛,都出廣長舌讚歎釋迦牟尼佛,所以觀世音菩薩特別來輔佐他,在娑婆世界救度苦難的眾生。
剛才講菩薩有五十一個位,最高位叫等覺菩薩,最初位是十信位的初信。初發心發什麼心呢?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你一發菩提心,就是初發心菩薩。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教化這些難調難化的眾生;看到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接引我們這些苦惱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又看到觀世音菩薩不辭辛苦來救苦救難,我們能無動於衷嗎?我們就得學佛,學菩薩發菩提心。你一發菩提心,你今天就是菩薩,就是成佛的正因。你將來成佛,就從你發菩提心成起。你要是沒有發菩提心,你想成佛,像蒸沙做飯。你想蒸飯,用沙來蒸,蒸無量劫還是沙子,因為沙子不是飯的因。你要拿米蒸,很快就蒸成飯,因為米是飯的因。你沒有發菩提心,想要成佛,不管怎麼修,都是無益苦行,不會成佛。
菩提心怎麼發起來呢?你觀察眾生苦,就發起大悲心,大悲心就是悲能拔苦,是個救苦的心,救苦的心發起來,就是發菩提心。你看《普賢行願品》有三個次第,先觀察眾生苦,發大悲心,再由大悲心發菩提心。我們現在就觀察眾生苦,一切眾生都有成佛的真心,為什麼不去成佛,天天造業,流轉生死,受無量苦呢?這樣觀察大悲心就生起來。你再觀察邪魔外道,他要修行,離苦得樂,但是沒有聞到佛的正法,修些無益的苦行,所以你要度這些外道,發了大悲心,就發了菩提心。
你再進一步觀察佛教徒,各個道場要是做法會,信徒很多很多,燒香、獻果、拜佛,但是沒有一個求成佛的,連求二乘,想超出三界、脫出輪迴的人都沒有,也沒有人想求來生來世生天,也沒有人想來生來世轉為人。就是連人乘法、天乘法都沒有,只求現在平安,這樣不是可憐嗎?不信佛,信了外道就夠可憐!現在已經信了佛,佛法五乘法,連一乘都不求,不是太可憐愍了嗎?他怎麼不求?因為沒有人講佛法給他聽,所以我們應該負責宏揚佛法。你的大悲心發起來,你的菩提心就發起來了,上求佛的覺道,去研究大乘法;下化一切有情,發心講經說法給眾生聽。這樣你就學會觀世音菩薩,將來成佛有份。
「觀世音菩薩」講好,再講「普門」,普是普遍,門是法門,是普遍救度眾生的法門。普遍救度眾生,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悲法門。佛菩薩大慈大悲,但是觀世音菩薩偏重於救苦救難,所以叫「大悲觀世音菩薩」。不是一個眾生、二個眾生,乃是無量數眾生,都在受苦受難,觀世音菩薩救度眾生,要普遍救,所以他的悲心,叫大悲心。
大悲心怎樣發起來呢?剛才說過,觀眾生苦。究竟發大悲心是什麼樣子呢?舉個例證,就是母親疼愛兒女的心。母親叫慈母,不叫悲母,慈能與樂,她疼愛兒女,希望兒女得到快樂,有好吃的,就給兒女吃;有好看的衣服,就給兒女穿,她自己可以不吃,可以不穿,這叫慈心。但是如果兒女生病,母親心急如焚,寢食難安,急著帶兒女去看醫生,這叫做悲心,悲能拔苦之心。菩薩看見眾生苦,一定要拔除眾生的痛苦,就像母親看見兒女生病,一定要趕快請醫生醫治一樣。但是母親的悲心,不叫大悲心,大悲心是普遍平等行悲心,拔除一切眾生苦。世間母親的悲心,只拔除自己兒女的痛苦,隔壁鄰居的小孩子生病,就不管了,她的悲心不夠大。菩薩觀察一切眾生都是她的兒女,一切眾生受了苦,就像母親要趕快拔除兒女痛苦一樣,這個心才廣大。因為無量無邊眾生的苦惱都要拔除,所以叫做大悲。
普遍救度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心,這個法門就是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南無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立刻就救你的苦難,使你得解脫。無量的眾生有苦難,無量的眾生得解脫,所以叫做普遍救苦的法門。
「普門」二字講好,再講「品」字,品就是經文的一章,《妙法蓮華經》有二十八品,就是二十八章,這是第二十五章,叫做第二十五品,這一品專講觀世音菩薩普遍救苦的法門。
以上把品目講完,下面講翻譯經文的人。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姚秦」是朝代名,中國三國以後就是晉朝,晉朝分西晉、東晉,西晉時全國統一,到東晉就分裂了,晉朝的國都搬到南京。西邊的長安另外建立一個國家,叫秦國,因為秦國的皇帝叫苻堅,故稱苻秦,苻堅想把東晉滅掉,統一中國。苻堅去滅東晉的時候,帶領百萬大兵,有上將千員,帶甲百萬,在安徽合肥打了一仗,這是歷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戰,打敗了,苻堅跑回長安,被他手下一位大臣姚萇殺了,於是姚萇篡位當了皇帝,為揀別不是苻秦,改叫姚秦。
「三藏法師」,三藏是經藏、律藏、論藏,貫通經律論三藏,稱為三藏法師。三藏法師是通名,誰能貫通經、律、論,就稱為三藏法師。翻譯經典,稱三藏法師的很多,中國的高僧玄奘法師,也稱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是別名,這位法師本來是中印度人,後來到了龜茲國,由龜茲國把他請到長安翻譯佛經,他翻譯的經典很多。「譯」是翻譯,把印度的梵文經典,翻譯成中國文字。「鳩摩羅什」翻成中國話叫做童壽,為何取這個名呢?因為他十二歲就大徹大悟,講經說法,辯才無礙,全印度沒有不尊敬他的,童子的年齡而有高壽之德,所以尊稱他童壽法師。這一位法師跟中國的佛弟子特別有緣,從唐朝一直到現在,大家都喜歡念他翻譯的經。
我們中國大乘佛法有八大宗派,有一派叫律宗,唐朝有位道宣律師,他是律宗的開宗祖師,持戒律很精嚴,感動天人給他送供養,天人有神通,道宣律師就問天人:翻譯經典的法師很多,為什麼大家都喜歡念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經呢?天人說:他不但翻譯釋迦牟尼佛的經典,過去七佛的經典都是他當翻譯師,他發願哪一尊佛涅槃之後,經典流通到其他世界去,由他來翻譯,他是七佛以來的譯經師,他的功德特別大,翻譯的經典特別好,所以大家都喜歡念他翻譯的經。
講到這裡,把《妙法蓮華經》的經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品題,「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的譯題都講完了,現在開始講正文。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爾時」,就是釋迦佛把《妙法蓮華經》第二十四品《妙音菩薩品》說完的時候。妙音菩薩是東方世界的菩薩,來參加法華會,釋迦佛說完妙音菩薩,再說西方的觀世音菩薩。全部《妙法蓮華經》的脈絡,是先有一位當機者出來替我們請法,第二十五品的當機者是「無盡意菩薩」。菩薩,是一切菩薩的通名。「無盡意」,是這位菩薩的別名。比如現在講經的都叫法師,法師二字是通名,每一個法師,另外有一個別名。這位菩薩為什麼叫做無盡意呢?意,就是心,就是無盡的心。古德作有四句偈,解釋這位菩薩為什麼叫無盡意:「世界無邊塵擾擾,眾生無數業茫茫,愛河無底浪滔滔,是故號為無盡意。」「世界無邊塵擾擾」,虛空無邊,世界也無邊,都是塵勞擾擾。塵勞擾擾之中,世界是依報,正報是眾生。「眾生業茫茫」,茫茫,是無量無邊的意思。在無量無邊世界裡面,有無數眾生,眾生造的業也是無量無邊。「愛河無底浪滔滔」,眾生造業是因為他有煩惱,三個根本煩惱貪、瞋、癡之中,以貪煩惱、貪愛為生死本,形容眾生的愛慾心,像一條大河甚深無底,波浪洶湧得厲害。因為他的愛慾熾盛,造無量無邊的業,就在世界受無窮無盡的生死。眾生的生死無盡,需要菩薩來度,所以這個菩薩就發無盡的心,要度無盡的眾生,所以稱為無盡意。
無盡意,就是無盡的心,前面跟諸位講過,我們要學菩薩發菩提心,我們今天發了菩提心,今天就叫菩薩,發了菩提心,就是要救度眾生。發菩提心要觀眾生苦,起大悲心,你因為觀察到眾生苦,要拔除眾生苦,就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為什麼要上求佛道?為拔除眾生苦,為救度這些苦眾生。眾生無數都在受苦,要把無數的眾生度盡,眾生無盡,你的菩提心也無盡,盡未來際度下去。發菩提心,要上求佛道,叫第一心。要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叫廣大心。眾生沒有度盡,盡未來際度下去,叫長遠心、無盡心。
以前講《普賢行願品》時,曾跟大家講過十大願王,每一條大願都是無盡心,一者禮敬諸佛,我要禮敬諸佛,盡虛空遍法界,塵塵剎剎,無量無數的佛,我都要禮敬,這叫做廣大心。禮敬諸佛,不是為我個人了生死,是為了要度無盡的眾生。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面前,先發了菩提心,才去五十三參,每遇見一位善知識,都先請求:弟子善財已經發了菩提心,但不知道怎麼行菩薩行,請開示?五十三參就是參學菩薩行,到最後普賢菩薩歸納起來,叫他發十條大願。他發了菩提心,還要發無盡心,禮敬諸佛無盡,稱讚如來也是無盡。
每一條大願都有一段結詞,「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虛空界盡,虛空沒有了,我的禮敬乃盡。眾生界盡,虛空裡面沒有眾生了,我的禮敬才盡。眾生業盡,眾生不造業了,我的禮敬才盡。眾生因為起煩惱才造業,眾生的煩惱盡,我的禮敬乃盡。我是為眾生禮敬諸佛,就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的禮敬乃盡。
「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明知道虛空界不會盡,眾生度不盡,眾生的業斷不盡,煩惱斷不盡,我禮敬諸佛永遠不盡,明知其不盡,一定要叫他盡,顯出菩薩發心的偉大!
「無盡意」是無盡的心,就是真心,《華嚴經》叫一真法界,就是我們人人本具的真心,真心無形無相,「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橫著按空間說,東西南北,四維上下,遍於十方,沒有邊際。豎著按時間說,窮於過去、現在、未來,這就是真心的樣子。
你發菩提心要度眾生,以利他為自利,大乘佛法叫妙法,就妙在這裡。你聽佛菩薩的開示,叫你發菩提心,就發菩提心;叫你行菩薩道,就行菩薩道;叫你度無量眾生,就學著度;叫你盡未來際,就學著盡未來際,就對了,你絕對不會吃虧上當。因為我們人人本具的真心,是橫遍十方,豎窮三際,遍法界。但是凡夫眾生起了我執、法執,本來沒有我,執著有個我;本來沒有法,執著有個法,把遍法界的真心,執著到身體裡面。我們轉人有五、六尺高,橫著說,不出一碼那麼寬,真心遍我們的身體,就這麼大。若墮到蚊蟲、螞蟻,身體只有二、三分長,一分寬。把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真心,擠到螞蟻身上,就一、二分那麼大。眾生的我執,真可憐!自己害自己。
這一執著,眾生在迷,沒有聞到佛法,不曉得真心,墮到畜生道愚癡苦,你跟螞蟻講,它怎麼聽得懂呢?幸好我們是人,還能聽得懂有個真心,但是無始劫來執著我,執著慣了,以為我的身體以外,就不是我,其實我們的真心,橫遍十方,十方無數世界,在我心內。無邊的世界、無數的眾生,在我的心內。眾生造無量無邊的業,起無量無邊的煩惱,從自己的心裡起。所以度眾生,是度自己心裡面的眾生。依著大乘經講,瞭解了,做起來還是有人我執,總覺得我是我,眾生是眾生。
佛大慈大悲權巧方便開示我們,你發菩提心去度眾生,眾生無量無邊,你都得去度,盡未來際度。你聽了佛的開示,發了大心,要去度無量無邊的眾生,無量無邊是橫遍十方,你的心就擴大,不再局限五、六尺身體以內。你盡未來際,度無量無邊的眾生,把你的心拉長到豎窮三際,放大到橫遍十方,結果證得一真法界,證得真心,這叫大乘的妙法。你本來為度無量無邊眾生,盡未來際去度,實際是把自己無始劫來的我執、法執度掉了。眾生空了,眾生業空了,眾生煩惱也空了,一真法界清清淨淨現前,自己成了佛。
以上是按「無盡意」三字,講發菩提心,行菩提道,要發廣大心、長遠心。
無盡意菩薩是在地藏菩薩之前發心,地藏菩薩當光目女的時候,母親死了,她悲痛不已,遇見一位羅漢來托缽化飯,她就供養這位羅漢,羅漢問:你有什麼願心要求?她回答說:我母親死了,不知道墮到哪一道?我心裡很悲痛,請師父指點迷津。這位羅漢入定,觀察到她母親墮在地獄裡受大苦,就告訴她怎樣供養佛、禮敬佛,超度她的母親,她的母親不久會來她家裡投胎,果然不久她的婢女生個小孩,後來光目女才發大願。福度光目女那位羅漢,就是無盡意菩薩,在地藏法會已經成了菩薩,那是無量劫以前的事情,他發心比地藏菩薩早,可是《地藏經》沒有說,光目女是跟無盡意菩薩學發菩提心,可能是受無盡意菩薩的影響。
地藏菩薩成了菩薩的時候,他就發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所以叫大願地藏王菩薩。眾生要度盡,他才證菩提道;地獄要度空,他才成佛。明知道眾生度不盡,地獄度不空,他要發這個願,才叫做大願。這跟普賢菩薩開導善財童子十大願王,每一個大願的結詞:「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一樣,才叫願王。這就是中國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明知道世界不能大同,一定要往世界大同做,這才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精華。
我前面講到觀世音菩薩發菩提心,來救度眾生的苦難,我們要是單看《普門品》的經文,介紹這位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我們就念他的名號,求他救苦救難,這樣把《妙法蓮華經》變成人 天乘的凡夫法,連二乘的道理也沒有學到。古人研究經典有個評論:「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你學《楞嚴經》要能大徹大悟,才算得到楞嚴經的利益。《妙法蓮華經》上講的道理,是叫我們成佛,不是叫我們單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求救苦救難,就變成凡夫法了。所以你要學觀世音菩薩發心,你也去救苦救難,你發了菩提心,要行菩薩道,你也是個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老早成佛,他是倒駕慈航,你不也是老早就成佛嗎?所以我們學大乘經,不發菩提心,天天修行,盲修瞎練,好像蒸沙做飯,盡未來際也蒸不出飯,所以你先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我前面勸請諸位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你學了大乘佛法,得講大乘經給眾生聽。你說你講不好,講不好才要學,你要是講得好,就不用學。「法門無量誓願學」,是四弘誓願之一,發了菩提心,你不學講經,怎麼弘法?不弘法,怎麼利益眾生?你菩提心好不容易發起來,不能發空願,要「依願引行,以行填願。」你發了大願,要引起來菩薩行門,隨力隨分,腳踏實地行菩薩道,依著行門,填滿你的菩提大願。
我們沒有神通,不能到十方世界弘法,先在台灣弘法。台北請我講經,就到台北講;台南請我講經,就到台南講;香港請我講經,我也講;美國請我講經,我也講,等於十方世界都講。講到什麼時候呢?我今年八十一歲了,沒有休息,還在講,盡形壽,講到一口氣不來,今生講完了,來生接著講,盡未來際講下去。要這樣發心,才算學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不然,你就學錯了!
這是勸請諸位學無盡意菩薩,請釋迦牟尼佛講經。我們也要學無盡意菩薩,在沒有學會講經前,知道哪位法師會講經,就代眾生請法,這樣你就是《普門品》的當機者∣∣無盡意菩薩。
以上把「無盡意菩薩」講好,下面接著消文。「即從座起」,因為聽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時,菩薩都在各自的座位上聽,要出來請法,得由本座站起來。「偏袒右肩」,「偏」是一邊,「袒」是露出來。因為坐著聽經的時候,袈裟是通肩披衣,兩個肩膀都蓋著,要出來請法的時候,得把右肩露出來。我們中國出家人的服裝有便服、長衫、海青,袈裟用不著通肩披,一披上就是偏袒右肩,就是我現在穿的這樣,右肩膀露出來,袈裟偏到一邊。「即從座起,偏袒右肩」,是佛弟子向佛請法的儀式,表示身業恭敬。「合掌向佛」,「合掌」表示一心恭敬,「向」是面對。恭敬之心,無形無相,合起掌來面對佛,請佛說法,表示意業恭敬。「而作是言」,表示口業恭敬。
「世尊!」稱呼一聲,就像弟子要跟師父說話,先叫一聲師父,這是禮貌。「世尊」二字是尊重佛的德號,佛是超九界以獨尊,九個法界是:三乘聖人、六道凡夫。六道凡夫,屬於世間;三乘聖人,屬於出世間。佛超出九界之上,不但為世間所尊,也為出世間所尊,為世出世間之所尊,故稱「世尊」。
「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無盡意菩薩出來請佛說法,他提出問題:我們這個法會裡,有一位從西方極樂世界來的大菩薩,叫做觀世音菩薩,這一位菩薩,為什麼取名叫觀世音呢?這是替眾生請問,不是無盡意菩薩不瞭解,因為有佛在座,請佛金口宣揚,好令大眾生信仰心。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佛告無盡意菩薩」,佛對於弟子說話叫下告,這是文字上的禮節。「善男子!」叫他一聲善男子,讚美他是一個有善根,善為發心的男子,能替眾生請法。佛接著答覆他提出來的問題:這位菩薩為什麼叫做觀世音?「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億」是大數目名詞,不是一億、二億,而是「萬億」。不是一萬億、二萬億,而是「百千萬億」,再加「無量」,也是大數目。簡單說,就是有無量無數的眾生。
「受諸苦惱」,「諸」是眾多,「苦惱」,遭受災難,身受曰「苦」,苦逼其心曰「惱」。因為他是眾生,在娑婆世界苦惱受得很多,所謂三苦、八苦,無量苦患逼迫身心,他受了苦惱怎麼解脫呢?
「聞是觀世音菩薩」,「聞」,是聽說。這個苦惱眾生聽說有一位觀世音菩薩,只要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就能夠解脫苦惱,他聽說就相信,相信了就念。「一心稱名」,「一心」是無二念,「稱名」是口裡念:「南無觀世音菩薩!」這一稱名,觀世音菩薩就知道了。
「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觀世音菩薩不用耳朵聞,用智慧觀察眾生稱名的音聲。「即時」,感應同時,正在稱名號,即蒙感應之時。「皆得解脫」,「解」是任運自然,眾生任運自然就脫離苦惱。眾生受到貪瞋癡煩惱的纏繞,好像受到束縛一樣,但是這種束縛,是人自已作的,如蠶作繭,如蛾撲火。你能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煩惱自然消滅,痛苦立即解脫。
《普門品》經文翻譯得很淺顯,而且是菩薩果位上的功德,都是依照事相說的,很好瞭解。但是有幾點要注意的地方:一、要知道我們是苦惱眾生,在受苦惱,我們要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才能得解脫,這是自利。二、我們觀察無量無數眾生,受諸多苦惱,要使眾生得到解脫,你就傳這個普遍救苦的法門,教眾生念觀世音菩薩聖號,這是利他。
我剛才勸請諸位學講經,其他的經不好講,你就先學講《普門品》,到處去講,等於到十方世界講;年年講,等於盡未來際講。你就介紹觀世音菩薩給一切眾生聽,他聽到了,就是「聞是觀世音菩薩」,他有了苦難,一心稱名就能解脫苦難,這不是自利利他嗎?
還要注意「聞」字,沒有善根,聽不到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我們在座諸位,不是今天才聞到,多少年以前可能就聞到了,就證明諸位都有大善根。不要輕視自己,把善根糟蹋,有了善根,要栽培長養自己的善根,好像菩提樹發了苗,要好好灌溉澆水,讓它越長越大,將來才能開花結果。「聞是觀世音菩薩」,「是」是「這」,你聞到這一位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一心稱名」,稱名屬於口,一心是從心裡念出來。沒有散亂、沒有二念的心,叫做一心。
我們眾生的心是散亂心,無始劫來就打妄想,白天一整天不休息,你不想,它要想,夜裡睡覺作夢還在想,想習慣了。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要用心念,你一面念,一面打妄想,不叫一心。你要是初用功,越念雜念越多,有人說:「我不念觀世音菩薩,妄想還少一點,這幾天發起道心,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越念妄想越多,這不是糟了!」你不必害怕,這是一個過程,因為你以前沒有注意妄念,如今注意了,才知道心散亂。
妄念從哪兒來呢?因為我們的八識好像一個倉庫,裡面儲存的全是妄念的種子,打妄想是種子起了現行。八識裡面存的是無始劫來熏習 的種子,多得很,都是一些妄念的種子。你不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沒有刺激到妄念的種子。你一念,刺激到妄念的種子起現行,妄念反而多起來。你不要怕,只要認真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念幾天,妄念就慢慢減少,再念,只存觀世音菩薩名號,沒有散亂的心。再進一步,沒有二念,叫做一心。二念,就是還存能、所二個念頭,有能念的心,有所念的菩薩。現在拿起念珠,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心裡清清淨淨,就是一句觀世音菩薩的名號現前,你以為只有一個念,其實此時仍有能念的心、所念的菩薩,有能、有所,還不叫一心。要念到能所雙亡,能所二個念頭皆空,才叫一心,這時候我們的真心才現前。
念觀世音菩薩,怎樣才能念到一心呢?有個方法,你要至誠懇切地念:「我的苦難只有觀世音菩薩能救,他是我的大救星、大恩人,離了觀世音菩薩,我的苦惱不能解脫。」要這樣至誠懇切地念,把散亂心先降伏住,再念,沒有能念的心、所念的菩薩,這個時候感應道交 ,真心現前,你的心,跟觀世音菩薩的心相通了。
「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就在你稱名那個時候,他就加被你。下面經文講,你掉到大火裡,念觀世音菩薩,一念火就熄滅。為什麼感應道交 這麼快?因為觀世音菩薩有大智慧,他觀察到了,感在眾生,應在菩薩,念菩薩,菩薩應。我們怎麼感?就是一心稱名。即時觀其音聲,是菩薩應。感應道交 ,一念當時解脫苦惱。
觀世音菩薩只有一位,可是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的眾生無量數,別人念都有感應,為什麼你念了沒有感應?你怪菩薩偏心,觀世音菩薩是古佛再來,怎麼會偏心?別人有感應,是一心稱名。你是用雜亂的心念,怎麼有感應呢?你怪菩薩偏心,其實是自己沒有至誠心。
講了一大段道理,用功下手的方法在「至誠」,你至誠念,用不著瞭解那麼多道理。不懂得經的老太太,她聽說念觀世音菩薩,能夠救她的苦難,至誠懇切地念,感應很快,她不懂得什麼叫八識田中種子起現行,不懂得有能、有所,為何感應快?因為她至誠地念,一心稱名,所以感應很快!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這是一段問詞,《普門品》按文法上分兩大段,第一大段是長行文,第二大段是偈頌。在長行文中有兩個問答,這是第一個問答,問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取名叫做觀世音?下面佛就答覆他:「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這是總說,眾生無量數,受的苦惱,是諸多苦惱,三苦、八苦、無量諸苦,都包括在裡面。受苦惱的眾生,苦惱現前,怎麼辦?「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你有善根,能聽到觀世音菩薩名號,就至誠地一心稱名:「南無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觀世音菩薩用他的廣大智慧,觀察到世間眾生一心稱名的音聲,眾生所有的苦惱,皆得解脫。
前面是總說,受諸苦惱,一切苦惱都包括在裡面,無不解脫。下面是別說,分別說明觀世音菩薩救七種災難。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一、救火難,「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假若有一個人,持觀世音菩薩的名號,突然進入大火裡面,決定會喪身失命,可是火不能燒,為什麼?「由是菩薩威神力故」,因為有觀世音菩薩威德神通大力加被,所以不會被火燒死。
這段經文很好解釋,但是怎麼叫做「持」呢?憶念不忘曰持,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不是念在嘴裡,要記到心裡,常常想到,不會忘記。就是這個人不是臨時念的,平常就念觀世音菩薩,每天有定課,一天念多少聲,念出功夫來,口裡不念,心裡還在念,不會忘記。遇見大火,結果沒被火燒到,這是平常持念功夫的感應。
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二、救水難,「若為大水所漂」,假若大水把你沖走,自己做不了主,被大水漂流去了。「稱其名號」,這時你就用口稱名,口裡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即得淺處」,水一沖,把你衝到淺的地方,自己可以上岸,就脫離了水難。
這兩段文前後對照,臨時念,一念就有感應,你要知道,平常你不念,臨時你想不起來念,因為平常就在受持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所以遇到災難就想起來了。譬如剛會走路的小孩子過門檻,栽了觔斗,自然而然就叫:媽媽!為什麼叫媽媽?因為平常學說話就叫媽媽,叫習慣了,所以一有難,自然而然脫口而出叫媽媽。你遇見災難,怎麼想起來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平常受持的。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三、救風難,「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眾生為謀生活,求財的方法不一,有的眾生入海去採寶。采寶的眾生,有百千萬億那麼多,到大海裡去採什麼寶呢?一、黃金,二、白銀。三、琉璃,翻成中國話叫青色寶,像中國的翡翠。四、硨磲,是白色寶,一種大蚌殼,蚌殼的紋路像車輪溝一樣。五、瑪瑙,是紅色寶,礦石之類。六、珊瑚,是海中珊瑚蟲骨胳凝成的,長得像樹枝一樣。七、琥珀,是松香樹脂流到地下,經過千年以後變成的寶貝。八、真珠,是蚌殼裡面生出來的珠子,總共有八種。「等寶」,是除了這八種以外,其他一切寶貝都在裡面。《金剛經》說的是七寶,《普門品》說的是八寶,不必去研究這些數目,是就我們所知道的,說幾種而已。
「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黑風」就是暴風。「羅剎」翻成中國話,叫可畏鬼,因為他是吃人的鬼,樣子令人畏懼害怕。遇到暴風,撐船的人做不了主,船就隨暴風漂走,墮落到羅剎鬼國,不但財寶采不了,生命都保不住。「其中若有乃至一人」,「乃至」是超略之詞,這一艘大船載滿了人,要是多數人知道念更好,乃至只有一個人,知道觀世音菩薩能救苦救難,「稱觀世音菩薩名者」,至誠懇切地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全船的人都解脫黑風羅剎鬼之難。
「以是因緣,名觀世音。」這一句答覆前面無盡意菩薩所問:「以何因緣,名觀世音?」遇見火難救火難,遇見水難救水難,遇見風難救風難,因此因緣,名為觀世音。
我們在座都是佛教徒,佛經說到哪裡,我們信到哪裡,絲毫不懷疑,因為佛說的話沒有妄語。但是不信佛的人,看見這段經文會懷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羅剎鬼,有羅剎鬼國嗎?羅剎鬼國在哪裡?世界地圖從沒有看見過?你要曉得六道輪迴,跟我們人道相通的只有畜生道。地獄道、餓鬼道、天道、阿修羅道,我們都看不見。可是佛菩薩的眼能看到。不是人的國,是鬼的國,地圖上怎麼會畫呢?你要是一定要考究事實,要去羅剎鬼國參觀,你參觀了也不能回來證明,因為你一到羅剎鬼國,鬼就把你吃掉,怎麼回來證明呢?
引證一個公案,可增加信心:古代有一位丞相,等於現在的行政院院長,是最高的官,他常常到廟裡找住持談佛法。這廟裡的住持,每天受持《普門品》,有一次丞相來寺廟時,這位住持正在念《普門品》,丞相說:「你們不要稟報住持,等他念完經,我們再講話。」大家就聽他的話不去稟報,丞相走到住持背後,看到他念的是《普門品》,就念到這一段,丞相就起懷疑:「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有這麼一個羅剎鬼國嗎?等到住持把《普門品》念完,和尚一看丞相在他背後,說:「很失禮!」丞相說:「不要緊!師父念完了,我有個問題請問你,我剛才聽見兩句經文:『若有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怎麼解釋呢?」住持是位高僧,能應機說法,他不解釋經文,卻很大聲叫丞相的名字,丞相受了侮辱,臉紅了起來。因為在中國為表示尊敬,不能隨便叫名字,何況丞相是當朝的一品大官,大家都稱他丞相,叫他的名字,對他是大不敬,所以他臉都變了顏色。住持笑說:「這就是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呀!」丞相是學佛的弟子,一聽馬上就頂禮懺悔:「我懂了!」因為你心裡一動瞋恨,就是起了黑風,你這個人就漂墮羅剎鬼國去了,這是按理論上解釋。
我再拿事實解釋,幫助不信的人,使他相信。非洲有一種吃人的民族,要是有外人去那裡遊玩,他捉到了把人殺死,當成上品美味,大家開舞會歡樂一番,那個吃人的非洲人不就是羅剎鬼嗎?羅剎鬼怎麼解釋呢?吃人的鬼。吃人的人,不叫人,叫吃人鬼。到那裡去,就會被吃掉,到那裡去做什麼?但是你坐著船,遇見颶風,船做不了主,被吹到那裡去,就沒有命了,不是漂墮羅剎鬼國嗎?如果有一個人,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風轉了向,不會吹到吃人島去,不就脫離羅剎鬼難嗎?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四、救刀杖難,眾生造的業,千差萬別,所受的災難,也各不相同。「若復有人」,假若又有一個人,「臨當被害」,被冤家捉到,要殺死你,你沒有抵抗力,只有求觀世音菩薩。「稱觀世音菩薩名者」,你臨當被殺的時候,能夠一心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刀」是刀刃,「杖」是棍棒,「尋」是當下。那個要殺你的冤家,他所執的刀刃或棍棒,當下一段一段壞掉,他殺不了你,害不了你,你立即得到解脫。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
五、救惡鬼難,「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先解釋「三千大千國土」這個名詞,佛教的地理圖,是一個太陽、一個月亮,中間一座須彌山,配上四大部洲,叫做小千世界。以小千世界作單位,一個小千世界、二個小千世界,數到一千個,叫中千世界。以中千世界作單位,一個中千、二個中千,數到一千個,叫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是經過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三個迭數,所以叫做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個大千世界,「國土」就是世界。「若」是假若,假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夜叉」,「夜叉」,翻成中國話叫疾捷鬼,飛得很快。「羅剎」,是可畏鬼,夜叉、羅剎,都是吃人的鬼,總名叫惡鬼,把這個世界都充滿了。
「欲來惱人」,「惱」是惱害,想要害人。遇見一個鬼,我們就受不了,遇見這麼多鬼,更沒辦法,那麼你只有求觀世音菩薩來救,這時你大聲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這些惡鬼聽到觀世音菩薩名號,尚且不能用眼睛看你,何況害你的命呢?這些鬼怎麼不敢用眼看你呢?因為你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身上、口上都會放光,鬼最怕光明,他怎麼敢用眼睛看你呢?看都不敢看,怎麼能害你呢?自然解脫了惡鬼難。
我們沒有看見過鬼,可是有時候忽然間起了一種恐怖,頭髮直豎,脊樑上好像起了一陣冷風,這就是遇到鬼了。遇到鬼時,你要是平常念阿彌陀佛,就念南無阿彌陀佛;你要是平常念觀世音菩薩,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當時就有感應,念不了幾聲,頭髮不豎,脊樑不發冷,恐怖害怕消失,那些鬼都走了。你一念佛、念菩薩,身上、口上都放光,鬼最怕光明,趕快逃走了。
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系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六、救杻械枷鎖之難,「設復有人」,假設又有一個人,「若有罪,若無罪」,或者他犯了國家的法律,有罪;或者被惡人攀誣,被仇家陷害,是冤枉沒有罪的。「杻械枷鎖,檢系其身」,「杻」是手上戴手銬,「械」是腳上戴腳鐐,「枷」是頸項上戴項板,「鎖」是鐵鏈系身。「檢」是搜檢,「系」是繫縛,戴上刑具,把他的身體繫縛起來,關在牢裡,不得自在。「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你一心念觀世音菩薩,如此感應道交 ,手上戴的杻,腳上戴的械,頸上戴的枷,身體上繫縛的鐵鎖,都斷壞,立刻得到解脫牢獄之難。
這裡有個疑問:他有罪應該受牢獄的處罰,觀世音菩薩來救,讓他得解脫,不是違背國家的法律嗎?依佛經上的解釋,千般罪業抵不住悔字。他有罪是造了罪業,他知道念觀世音菩薩,一定是後悔了。監牢裡人滿為患,國家逢重大節日,有大赦恩典,會下赦免令,把監獄裡的人放出來,這是國家給予罪犯重新做人的機會。他肯念觀世音菩薩,就是有懺悔之心,所以觀世音菩薩會救他。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繼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七、救怨賊難,「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傷命叫「怨」,奪財叫「賊」。怨賊跟你前生前世有冤仇,你遇到他,不但搶你的錢財,還要殺你的生命,這個時候滿地都是怨賊。「有一商主」,做生意的人叫商人,商人的領袖,叫做「商主」。「將諸商人」,「將諸」是率領,率領很多做生意的商人。「繼持重寶」,「繼持」是攜帶著。「重寶」是貴重的寶物。這一大群商人攜帶著大量金銀、琉璃等貴重的寶物。「經過險路」,經過非常危險的道路,再往前走就遇見怨賊,不但會失財,而且會喪命,大家恐懼生命難保。這時候怎麼辦呢?「其中一人,作是唱言」,「唱言」是大聲說。因為人多,小聲說,大家聽不見。裡面有一位平日深信三寶、恭敬佛法,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的人,大聲跟大家說:「諸善男子,勿得恐怖!」諸善男子,前面遇到怨賊,我們都是將本求利的規矩商人,不要恐怖、害怕!「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你們現在想脫離怨賊的災難,要至誠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
「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觀世音菩薩能以無所怖畏,佈施給我們這些眾生。「汝等若稱名者」,你們假若聽我的話,跟著我稱念觀世音菩薩。「於此怨賊,當得解脫!」面對前面這些怨賊,一定得到解脫。
「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ㄋˊㄚㄇˊㄛ)」是梵音,翻成中國話為皈依、皈敬、皈命。皈同依靠,皈依就像兒女依靠父母一樣。還有恭敬的意思,所以翻為皈敬。恭敬到不惜自己的生命,所以又翻成皈命。因為含多義,翻成中國話,翻哪一個名詞都不完整,所以保存它的梵音。
這一句經文,就是教我們念觀世音菩薩的方法,你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加上「南無」二字,就是皈依、皈敬、皈命觀世音菩薩!「眾商人聞,俱發聲言」,「俱」者皆也,大家都發聲,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他們為什麼這麼聽話呢?因為遇到災難,會喪身失命,在人力沒有辦法的時候,不求菩薩怎麼辦?這個時候,前面遇見無數的怨賊,不但會失財,還會喪命,人的力量抵抗不了,這時有人勸導說: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就能得解脫,所以大家一聽就相信。「稱其名故,即得解脫!」一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怨賊都走了,商人立即得到解脫,這是解脫怨賊之難。
前面簡略列舉救七種災難,實際包括一切災難,下面世尊再總結讚歎!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無盡意!」叫一聲當機者無盡意菩薩,也是叫我們,要我們注意聽。「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摩訶薩」就是大菩薩。前面講過,菩薩有五十一個位子,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都叫菩薩。登地以上,十地、等覺,才叫摩訶薩。觀世音菩薩是示現的等覺菩薩,實際是正法明如來再來,所以在一般摩訶薩之中,他是大菩薩中的大菩薩。釋迦佛接著讚歎「威神之力」,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威德神通,變化莫測的大力量。「巍巍如是!」「巍巍」,最高、最大,是一種無窮極的讚歎,「如是」,像我前面所說的救七難這樣高大!讚歎好了,就勸我們要受持觀世音菩薩的聖號。
前面救七種災難,包括一切災難,下面斷除三種根本煩惱,包括一切煩惱。
若有眾生,多於婬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
下面講解除三毒之苦,「若有眾生,多於婬欲」,所謂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楞嚴經說:婬欲不斷,縱入深禪定,終是魔業。從古以來,多少君王將相、英雄豪傑,逃不過情愛樊籠,以致身敗名裂。三個根本煩惱:貪、瞋、癡,眾生不一樣,有的貪心多,有的瞋心多,有的愚癡心多。在貪煩惱之中也不一樣,有的貪財,有的貪色,這個眾生貪多婬欲,怎麼辦呢?《普門品》告訴我們修行的法門,「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你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就能遠離婬欲煩惱。
這裡經文加了功夫要注意:前面只勸我們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念不是口稱,而是心裡要一心念。這裡加個「常」字,要一心念,常常念。還要「恭敬」,你常常念,好像成了每天的例行公事,一天念一千聲,或三千聲,數念珠,數完就算了,沒有恭敬,不見效力。要「常念」,還得「恭敬」,就能遠離婬欲煩惱。
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
「瞋」,是暴發脾氣,發無明火,不能容受逆境。「恚」,是惱亂生怒。有的眾生瞋恚煩惱多,喜歡發脾氣,控制不住,自己也知道不對,怎麼辦呢?你就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慢慢的瞋恨心就減少,慢慢的瞋恨心就遠離了。
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愚癡」,也叫邪見,有的眾生愚癡邪見多,不起正見,他也想聽經,也想明白佛理,但是都解到一邊去,自己很苦惱,怎麼辦呢?你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就會開智慧,起正知正見。
貪、瞋、癡三種根本煩惱,也叫三毒,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可以解脫三毒。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以下總結讚歎,勸導我們常念。「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大威神力」,和前面「巍巍」意思相同,不但能救火災、救水災……救七種災難,而且能解脫三毒之難。前面火災、水災,都是我們造業招來的,怎麼會造業呢?因為有貪、瞋、癡三個根本煩惱,行惡業才招災難。你遠離三個根本煩惱,什麼災難都遠離,所以威德神通之力很大。「多所饒益」,「饒」就是多,能多多利益眾生。「是故眾生,常應心念。」所以眾生應該啟發信心,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要常念、心念,不可只口裡念,大多數人口念心非,所以難得感應道交 。念的時候,口出聲,耳朵聽,不可妄心思量分別,其力量甚大,就能得到感應。
解脫貪、瞋、癡三毒之難,最大的饒益,就是了生脫死。我們在三界之內,受最大的災難,是流轉生死。你怎麼會流轉生死呢?因為你有煩惱。你把煩惱解脫,生死了脫,超出三界,脫出輪迴,還有什麼災難呢?要了生脫死,其他法門修起來很難。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很容易,你只要一心念,就把三種根本煩惱念掉了。三種根本煩惱解除,一切煩惱都解脫,不是生死了脫了嗎?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
前面講觀世音菩薩,能救七種災難,能除三毒,這段講應二求:求男得男,求女得女。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設」是假設,「欲」是想要。假設有個女人,想求一個男孩子。生男育女,是夫妻兩人的事情,為什麼不說男人求孩子,只說女人呢?因為社會上自古皆然,到現在醫學進步,知道不能生孩子,問題不完全在女人,有的要怪男人,可是社會觀念並沒有進步,到現在不能生孩子,社會上還是怪女人。所以女人不能生孩子,心理負擔太重了,她嫁到夫家,她的公公婆婆,天天希望抱孫子,結婚一年、二年、三年沒有生,就受公公婆婆的批評指責,受不完的氣,他們怪媳婦不生,不會怪兒子,親戚朋友都這樣批評:「某人結婚,娶了媳婦,怎麼幾年了,不生孩子呢?」那麼想生孩子,上哪兒求呢?現在醫學進步去求醫生,可是醫生還是幫不上忙,怎麼辦呢?你就要求觀世音菩薩。前面七難,人力辦不到的,你只好求菩薩。現在醫學進步,你求醫生,醫生辦不到,你就求觀世音菩薩。
「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要注意這個功夫,一層比一層加深,前面要除三毒,要「常念恭敬」,要常常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還要恭敬地念。這裡你想要求男孩子,你得加點功夫,要「禮拜」觀世音菩薩,要是你家鄰近寺院,寺院裡面供有觀世音菩薩像,你可以到寺院去禮拜,家裡可以不供。可是如果距離寺院太遠,你禮拜不方便,一定要在家裡設立佛堂,供觀世音菩薩像,泥塑的也好,木雕的也好,彩色印刷的觀世音菩薩像也可以。「禮拜」,要至誠禮拜。「供養」,要供養觀世音菩薩像,燒香、獻花、供水、供水果。總之,要恭敬、要虔誠。「常念恭敬」,加上「禮拜」,加上「供養」,就有感應了。「便生福德智慧之男」,就可以生出有福德、有智慧的男孩。
附帶勸請諸位居士,你家裡已經有佛堂,最好能供觀世音菩薩像。要是你家裡還沒有佛堂,最好能設一間佛堂,當然家裡的房間不太寬敞,要設一間佛堂,不是簡單的事。如果有多餘的房間,可以設一間佛堂,因為你已經信佛,可以引導家人燒香、拜佛,這樣不是自利利他嗎?你要是設立一個佛堂,早起燒香、供水、獻花,去拜拜佛、拜拜菩薩、做做功課,在家居士會念什麼,就念什麼,念一卷《普門品》也好,你坐下來打打坐,唸唸觀世音菩薩,這是一種娛樂、一種享受,跟普通人看電視的道理一樣。為什麼要看電視呢?為求娛樂,看了很歡喜,是一種享受,但那是低級的享受,電視的材料,除了貪、瞋、癡,還是貪、瞋、癡;除了增加煩惱,還是增加煩惱。我勸請你設立一間佛堂,去燒香、獻花、唸經、念佛、念菩薩、打打坐,清清淨淨,心裡感覺舒服,不是得了娛樂、享受嗎?而且這是高尚的娛樂、享受。
你要是想求男孩,等到受孕再求,就晚了。在沒受孕以前,就得常念恭敬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等你受孕,就得男胎。所以,在沒有受孕以前就得求,而且馬馬虎虎地求,求不到。要是不用求就生男孩,何必去求呢?因為不生男孩,世間法說,你命運裡面沒有男孩。在佛教講,在你的果報之中,不該有男孩的眷屬,你發特別虔誠恭敬的心,好好禮拜,就有感應。有一些佛教徒,想生男孩,他們求觀世音菩薩,馬馬虎虎念,結果還是生女孩,就怪觀世音菩薩沒有感應。《普門品》上說得很清楚,要「常念恭敬」、「禮拜供養」,你禮拜、供養了沒有?而且禮拜供養,是不是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聖號?你把感準備好,才有應!你隨便念幾聲、拜幾拜,供養不至誠懇切,難有感應。
「便生福德智慧之男」,生個男孩有福德、有智慧。要是生個沒有福德、智慧的男孩,還不如沒有男孩。所以你要求觀世音菩薩給你送個有福德、有智慧的男孩。
我們修行用功,要福慧雙修,一方面求福,一方面求慧,不得單求一邊。等修到功德圓滿成佛,叫兩足尊,就是福足慧足,福德圓滿、智慧圓滿。
要是生個男孩子,有福報沒有智慧,叫愚癡福。因為他沒有智慧,不能以福培福,要是依福造罪就糟了!他福報再大,享受一生,來生決定墮落受苦。你觀察社會上有些有錢人,有福報沒有智慧,他不學佛,叫他來聽經,他不來聽,他有的是錢,造了一身罪業,等到把福報享受完,老了沒有飯吃,招了一身病,連醫藥費、棺材錢都沒有,這就是有福報,沒有智慧。
那麼有智慧,沒有福報呢?他不但有世間的聰明,也瞭解佛法,但是不修福報,單偏向智慧。他只會怨天尤人,怨恨老天爺偏心,讓這個人發財,讓那個人享福;怪這個人對他不好,怪那個人對他不起。他從來沒有迴光返照,自己不知道培福,整天不做好事,依著智慧去造罪,到來生把智慧造光,沒有了。所以偏於福報不行,偏於智慧也不行,一定要福慧雙修。觀世音菩薩知道,給你送這個男孩子,是前生修過福慧的,今生你生到這男孩,他還會福慧雙修。
「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端正」是品行端正。「有相」是相貌莊嚴。生了男孩,還想求個女孩,觀世音菩薩會給你送個女孩子來。女孩子如果品行端正,相貌長得不莊嚴,人家不愛敬;如果相貌長得莊嚴,品行不端正,人家必輕賤。有莊嚴的相貌,又有端正的品行,眾人見了又愛又敬。怎麼有這麼好的女孩子呢?「宿植德本」,「宿」是前生前世。「植」是種植。「德本」,就是善根。她前生前世種植善根,所以今生今世出世為女孩,相貌、品行都具足,才德雙全,人人看見,人人愛敬。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
「無盡意!」釋迦佛講到這裡,再叫一聲當機者無盡意菩薩!「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眾生沒有了生死,超出三界,還是要在六道輪迴裡受生,但是他有修行,應該在人道裡受生,就找一個佛化家庭去受生。他自己不會揀擇父母,觀世音菩薩替他揀擇一個拜觀世音菩薩的母親。既然女人能在家裡拜觀世音菩薩,丈夫當然也是信仰觀世音菩薩,就是佛化家庭。這個女人求男得男,求女得女,觀世音菩薩給她送一個宿植德本的男孩或女孩,觀世音菩薩有這種不可思議的力量。我們現在供奉的送子觀音,就是依《普門品》造的像。下面再結歎,你求什麼都能滿你的願。
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只要你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你把感這方面做到了,觀世音菩薩一定有應。「福不唐捐」,「唐」是虛、空也,「捐」是棄也。眾生禮拜供養,求男求女,必應所願,不會使你徒勞無益。
「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這是總結前面二求,還廣結到一切眾生,求什麼都能滿願,再勸導我們要受持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我前面講,禮拜供養,要帶著「常念恭敬」,這個結詞上就有「恭敬禮拜」,再勸導我們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不是說禮拜供養,就不常念、不恭敬;要常念恭敬,再禮拜供養。「受持」兩個字怎麼講呢?領納於心曰「受」,憶念不忘曰「持」。念從心不從口,你聽到觀世音菩薩的名號,領受、納受到心裡。每一個眾生都應當受持觀世音菩薩,但是他得有善根,才能聞到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沒有善根,他聞不到。你有善根聞到了,要常常一心持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於汝意雲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這是較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的功德,為什麼一再勸導我們受持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不勸導我們受持其他菩薩的名號呢?因為功德不同。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本師,聽佛的話不會錯,本師的話你不聽,你聽誰的話呢?印度有一條恆河,裡面沙子無量數,我們凡夫不知道沙有多少?但是佛知道恆河有多少沙。不只一條恆河沙、兩條恆河沙,有六十二億恆河沙,一粒沙子算一位菩薩的名字,你受持了,這是假設之詞,事實上做不到。假設你能做到,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那麼多菩薩的名字。不但受持名字,還盡此身的形壽供養,身形在世一天,供養一天。還要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四事供養,把菩薩都當作出家人,用這四種供養品供養。
「於汝意雲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的名字,還盡形壽四事供養這麼多的菩薩,這個善男子、善女人,得的功德多不多呢?「無盡意言:甚多!世尊!」無盡意說:那太多了,世尊!
下面再比較,「佛言:若復有人」,假若更有一個大智慧的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他只受持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印度那時候,叫日三時、夜三時,白天、夜晚,各分成三個時。「一時」,是白天或夜晚的三分之一,就是很短的時間供養觀世音菩薩。「是二人福」,這一個人念一位觀世音菩薩的名號,禮拜供養很短的時間,跟前面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盡形壽四事供養的那個人,得的福德比較,「正等無異」,沒有兩樣,一樣多。
這一段經文是說,假若有一人,單受持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而不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的名字,也沒有盡形壽四事供養,只有一時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這人所得的福德,與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的福德,二人的福德,彼此相等,不差分毫。因為觀世音菩薩,從無量劫來,早已成佛,現在示現菩薩以度人,所以功德巍巍,不可思議。能禮拜供養,正如禮拜供養十方諸佛如來。一時禮拜供養觀世音的福德,猶如盡形壽四事供養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的福德。所以持觀世音名號,有無量無邊福德的利益。
「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這兩人一樣都得到大福德,福德有多大呢?盡你一生、二生,享受不完,乃至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你得到無窮盡的福。你去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的名字,根本做不到,做到了也跟單念觀世音菩薩的功德一樣。念一位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很容易做到,這是釋迦牟尼佛介紹給我們的,你怎麼不聽呢?你應該好好地受持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並且要禮拜供養,你所得的福德,不可窮盡。
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前面說「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這裡換了一個名詞叫「無量無邊福德之利」,無量無邊的福德利益,你都能得到,你怎麼不去受持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所以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一再地勸導。
前面這一大段經文,就是答覆「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為觀世音?」能救苦救難,能去除貪、瞋、癡的煩惱,能求男得男、求女得女,結果所得的,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講到這裡總結一下,下面是第二段問答。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雲何游此娑婆世界?雲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雲何?
觀世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他到娑婆世界來,好像旅遊一樣,但他是遊方教化,走到哪裡,都為教化眾生。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雲何游此娑婆世界?」無盡意菩薩稟白釋迦佛:觀世音菩薩怎樣游化娑婆世界呢?「雲何而為眾生說法?」他怎樣為眾生說法呢?說法直來直去,眾生不能接受,得有方便,「方便之力,其事雲何?」這三個問題,實際是一個問題,就是問觀世音菩薩在娑婆世界,怎樣遊方教化,有何方便之力?
下面一段經文就是三十二應身,有人說算一算《普門品》,有三十三應身,因為《楞嚴經》是三十二應身,普通人說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應身,實際不要限定數目,三十二應身、三十三應身,都是標其大數,實際眾生根機無量,觀世音菩薩現身也無量。觀世音菩薩如大醫王,眾生各有毛病,對症下藥,有時現佛、有時現比丘、有時現女人……來教化千差萬別的眾生,如明鏡當前,本體清淨,本無一物,各隨所遇而現之。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叫無盡意菩薩一聲。「若有國土眾生」,「國土」就是世界,除了娑婆世界,十方世界無量數。假若虛空之內,有一個世界的眾生善根成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眾生應該見佛得度,這時候那個世界沒有佛,觀世音菩薩就應機示現,到那個世界現佛身,就像釋迦牟尼佛出世,現八相成道,給人們說法,說的是六度萬行,大乘之法。
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
這裡省略「若有國土眾生」,假若有一個世界的眾生,應該見辟支佛身得度,梵語「辟支佛」,翻成中國話叫「緣覺」,觀世音菩薩就現緣覺身為他說法,說的是十二因緣法。
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小乘聖人有二種:一種緣覺,一種聲聞。佛給聲聞說的是苦、集、滅、道四諦法,若有眾生應該見聲聞身得度,觀世音菩薩就現聲聞身,為他說四諦法。聖人有四種,怎麼只示現佛、緣覺、聲聞,三種聖人。不示現菩薩呢?因為觀世音菩薩,本身就是菩薩身,不需再示現菩薩。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
現天身,天分三界: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下面只現欲界天身、色界天身,為什麼沒有現無色界天身呢?因為無色界,沒有色身,沒有身相,用不著示現。
色界天一共有十八層天,分為: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梵王是初禪天的天王,無有愛慾,清淨色相,叫大梵天王。若有眾生應該以梵王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就現梵王身為他說法。
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
「帝釋」,就是《阿彌陀經》上的「釋提桓因」,俗稱玉皇大帝,欲界分六層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是第二層天的天王。若有眾生應該以帝釋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
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
「自在天」,即他化自在天,欲界最高一層天,表示這一層天,所有的娛樂,不用自己費力去變化,他樂天天人變化種種五欲之樂,提供他們自在的享受。若有眾生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
我剛才講,不要限定觀世音菩薩是三十二應身,欲界,他既然現帝釋身、自在天身,那麼中間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三個天身,他不現嗎?還是要現的,這裡把它省略,只說其大數而已。
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
梵語「摩酰首羅天」,翻成中國話叫「大自在天身」,即大魔王天,是色界十八層,最高一層。「大自在天」跟前面「自在天」不同,自在天是欲界天頂的天王,這是色界天頂的天王。若有眾生應該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
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
「天大將軍」,韋馱天將,是大菩薩化現,來帝釋天作護法神。帝釋天有天將軍,四天王天也有天將軍。若有眾生應該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
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為說法。
欲界第一層四天王天,有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這是北方天王,梵語叫做「毗沙門天王」,翻成中國話叫「多聞天王」。四大天王,他聞的佛法最多,所以以他為首領。若有眾生應該以四大天王身得度,觀世音菩薩即現四大天王身而為說法。
以上觀世音菩薩現天道六種應化身。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
轉輪聖王具三十二相,即王位時,由天感得金輪寶,降伏四方轉輪聖王,稱大王。平常一個國家的國王,如現在的總統,跟轉輪聖王相比,叫小王。若有眾生應該現小王身得度,觀世音菩薩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
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
依古人的解釋:心性平等,語實行敦,福德俱隆,資財並盈者,謂之「長者」。若有眾生應該以有道有德的長者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長者身為他說法。
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
依古人的解釋:博聞強識,財德豐盈,不求宦仕,不樂名聞,惟道自娛,居家養性,稱為「居士」。居士,指居家修道的人。我們現在稱在家佛弟子:優婆塞、優婆夷為居士。若有眾生歡喜親近居家修道的人,觀世音菩薩就現居士身為他說法。
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
凡從事政權,受政府俸祿者,都叫「宰官」。如古時候的宰相、文武百官。如現在的行政院長、部會首長、直轄市長、縣長等,因不是普通人能夠教化,觀世音菩薩即現同事身為之說法。社會上的人尊敬長官,出家人為他說法,他不接受,可是長官為他說法,他就愛聽,所以若有眾生應以宰官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便現長官身為他說法。
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
梵語「婆羅門」,翻成中國話叫「淨裔」。淨是清淨,裔是後裔,這是大梵天王的後裔。婆羅門是印度四大種性之一,淨行高貴,捨棄惡法,博學多聞,四姓之中,婆羅門為最尊貴,與其餘三姓不相為伍。婆羅門是印度九十五種外道的第一種,有的眾生歡喜學外道,觀世音菩薩也應他的機,現外道身為他說法。身相雖然現的是外道身,說的卻是佛法,這就是方便之力。
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
這是現佛的四眾弟子身,梵語「比丘」,翻成中國話有三種意義:一、怖魔,二、乞士,三、破惡。比丘受比丘戒登壇的時候,魔宮震動,魔受恐怖,叫怖魔。比丘出了家,把家裡的產業都捨掉,以乞食為生,外乞食,以養色身;內乞食,以資慧命,叫做乞士。但他不是討飯的人,士是有學問、有道德的人。比丘出家乞食為生,為破除煩惱惡法,叫破惡,反之,比丘不能嚴持淨戒,破除惡法,即是光頭俗漢,不是僧人。所以具足這三種義叫比丘。比丘尼,尼,女也,也具足這三種義。
優婆塞、優婆夷,叫近事男、近事女,就是受三皈五戒的在家弟子。若有眾生應該見比丘身得度,即現比丘身;應該見比丘尼身得度,即現比丘尼身;應該見優婆塞身得度,即現優婆塞身;應該見優婆夷身得度,即現優婆夷身,各現其身而為說法。
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
前面現的是男長者、男居士、男宰官、男婆羅門。這是現婦女身,觀世音菩薩現男長者、男居士、男宰官、男婆羅門的婦女身,而為說法。
觀世音菩薩跟娑婆世界眾生有緣,在中國感應很多,你看感應傳,差不多都是看見老太太,這就是觀世音菩薩所現的婦女身。塑的觀世音菩薩像,是年輕女子菩薩像,那是表示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觀世音菩薩不是女身,他是菩薩身。婦女身,是示現的。
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
依古人的解釋:八歲以上未成年的,總稱童男、童女。或終身男根不壞,不犯女色,稱為童男。保持處身,堅貞自守,稱為童女。若有眾生應該見童男、童女身得度,觀世音菩薩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
應以天、龍、夜叉、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
下面現天龍八部身而為說法,「應以天」,梵語「提婆」,翻成中國話叫「天」,即欲界的六天,色界的四禪天,無色界的四空天,因為自然的果報殊妙,所以叫天。天是天身,前面欲界天王、色界天王說了幾個,其實一切天人都是示現的。「龍」,龍王、龍眾。龍有大神力,得一滴水,能變化滂沱大雨,為水屬之王。「夜叉」,前面夜叉是惡夜叉,吃人的,翻成中國話叫「疾捷鬼」,飛得很快!他聽了佛法以後,皈依三寶,是八部護法之一,這個「夜叉」是護法夜叉。「干闥婆」,翻成中國話叫「香陰」,陰者五陰之色身,嗅香而長養五陰。他不要吃東西,就可以活著,聞香氣就飽了,這是帝釋天的樂神。「阿修羅」,翻成中國話叫「非天」,六道之一,有天之福,無天之德。「迦樓羅」,翻成中國話叫「金翅鳥」。「緊那羅」,翻成中國話叫「疑人」,又叫「疑神」,長得像人,頭上有一個角,這是帝釋天的歌神。「摩睺羅伽」,翻成中國話叫「大蟒神」,又叫「大腹行」,用肚子走路,沒有腳,沒有腿。
再總結,「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人」即人道眾生。「非人」,即變化人,指八部鬼神,非同人類。八部鬼神變作人形,到佛前聽法,八部之眾雖然參預法會,因為過去造的惡業,所感得的果報變成那類眾生,苦樂相互夾雜,形相十分醜陋,希望能轉為人身。所以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無求不應,一一現同類之身,而為說法。或者見人身,或者見非人身得度。
「即皆現之」是總說,不是三十二應身,不是三十三應身,應該見什麼身得度,觀世音菩薩即現什麼身而為說法。
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執金剛神」,即金剛力士等手執金剛杖,守護帝釋宮門。遇佛出世,即降閻浮,衛護世尊,守護道場。帝釋天、四天王天,都有很多執金剛神,手裡拿著金剛降魔杵,是佛法的護法神。現在寺院供的護法韋陀尊天,就是示現的天大將軍身,也是示現的金剛神身,他手裡拿的兵器就是金剛降魔杵。若有眾生應以金剛神得度,觀世音菩薩即示現金剛神為他說法。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游諸國土,度脫眾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
下面總答,「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應以何種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何種身為你說法,觀世音菩薩成就這種應機現身的功德。「以種種形,游諸國土,度脫眾生。」這是佛答覆無盡意菩薩前面問的問題:「雲何游此娑婆世界?」觀世音菩薩以種種形,游諸國土,不是單游一個娑婆世界,各世界都要去游化說法,度脫一切眾生。
「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這是再勸我們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包括前面說的,常念、恭敬、禮拜、供養,都要一心。
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經文後面說觀世音菩薩現三十三應身,為度眾生應機現身說法,接前面救苦救難的經文,在文法上,叫前後呼應。救苦救難,是為了度眾生說法,如果眾生遭了災難,掉到大火裡燒死,掉在大水裡淹死,怎麼跟他說法?所以得先救眾生的怖畏急難,再給他說法,這就是方便之力。觀世音菩薩在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給你無畏,得大安樂。
「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佈施有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觀世音菩薩能做無畏的佈施,所以娑婆世界的眾生都尊敬觀世音菩薩,送他一個德號,叫「施無畏者」,「者」是指人之詞,就是指觀世音菩薩,是佈施無畏的大菩薩。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聽了世尊的開示:你們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無盡意菩薩馬上就實行,這就是給我們作榜樣。我們聽到這裡,就要供養觀世音菩薩。
「即解頸眾寶珠瓔珞」,無盡意菩薩解下來,頸項掛的眾寶珠鑲成的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價值一百個一千兩,即十萬兩黃金,非常名貴,交 給觀世音菩薩。「作是言:仁者!」觀世音菩薩是仁慈的菩薩,所以尊稱他為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請你接受我的法施∣∣珍寶鑲成的瓔珞。這裡要注意,價值百千兩金,再名貴還是財施,為何叫「法施」呢?因為無盡意菩薩不著相,所以財施就變成法施。
「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要注意這句經文,因為世尊是師長,觀世音菩薩示現的是弟子,當時師長在面前,弟子不能接受人家的供養。
「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無盡意菩薩再跟觀世音菩薩說:「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你不但應該憐愍我,還要憐愍天龍八部等一切眾生,把這個供養品收下來。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那時釋迦佛跟觀世音菩薩說:「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你應該憐愍無盡意菩薩,及法會的四眾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還有「天、龍、夜叉、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你應該接受他供養的瓔珞。
「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聽師長的命令,弟子才能接受別人的供養,於是觀世音菩薩就把瓔珞接受下來。「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一份供養釋迦牟尼佛,一分供養多寶佛塔。為什麼要供養多寶佛塔呢?你看《法華經見寶塔品》就知道,過去有一位多寶佛,已經涅槃了,他曾發深重誓願:有佛出世說《法華經》,他的寶塔就會出現作證明。這時候有一個多寶佛塔在,所以一份供養多寶佛塔。觀世音菩薩是給我們作榜樣,有人供養我們,不接受就不滿人家的願。接受了你不要動貪心,你要上供三寶,下救眾生。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游於娑婆世界。
下面再總結起來,「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游於娑婆世界。」也就是答覆他第二個問題,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通力量,遊行教化於娑婆世界。「自在」者,無障無礙,指上文所說觀世音菩薩現種種身、說種種法、救種種苦、應種種求的妙用,都是任運顯現,不作而作,無為而為,不假作意,自由 自在。這是觀世音菩薩悲心救苦,和普門示現的種種無作妙用。
長行文講完,下面接著講偈頌。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
「爾時」,就是說完長行文的時候,無盡意菩薩換偈頌的文體,再請問一次。前面用長行文請問過了,為何用偈頌再請問呢?有幾種意義:
一、換偈頌文體,便於受持。偈頌跟中國的詩一樣,都是五個字,或是七個字一句,但是不用押韻。長行文文句很長,不容易受持。偈頌五個字一句,容易背熟,便於受持,所以用偈頌文體再問答一次。
二、用偈頌補長行文的不足,長行文已經說了很多,但是還有未說的,佛菩薩慈悲無盡,想到還要補充。再用長行文,恐怕眾生不耐煩,於是換個文體,感覺新鮮,眾生都愛聽。這是文法上的權巧方便,攝受眾生。
三、是為新來聽講的人。前面說長行文時,有人沒有趕上,後來他聽說世尊在說法就趕來,可是已經說完了。佛菩薩不捨棄眾生,還是要講給他聽,如照長行文再重複一遍,聽過長行文的會不耐煩,所以佛菩薩權巧方便,用偈頌來問答。比如我們這裡七天法會,已講了五天,長行文講完了。今天等於從頭再說一遍,聽過長行文的,換了偈頌,也願意再聽一遍。
有這三種意義,所以說了長行文,再說偈頌。偈頌有二種,一種叫孤起頌,像《法句經》,沒有長行文,只有偈頌。一種叫重頌,像《普門品》,前面長行文說了一遍,再做偈頌重複一遍。
《普門品》的偈頌,還要跟諸位說明一下,我們念的《普門品》是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可是《大藏經》裡,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法華經普門品》沒有偈頌,闍那笈多法師翻譯的《法華經普門品》,有偈頌而且翻譯得很好,我們中國人跟鳩摩羅什法師特別有緣,喜歡念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普門品》,就把闍那笈多法師翻譯的偈頌,加到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普門品》後面。
開經的時候,跟各位介紹過鳩摩羅什法師,他是七佛以來的譯經師,他跟我們結的法緣深厚,我們對於鳩摩羅什法師很容易生信仰心,所以他翻譯的《普門品》沒有偈頌,就把別的法師翻譯的偈頌加進來。
還有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金剛經,少了:「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這六十二個字,於是把別的法師翻譯的這一段經文,補充到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金剛經》裡面,還是用鳩摩羅什法師的譯本。此外,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阿彌陀經》,只有六方佛,玄奘法師翻譯的《阿彌陀經》是十方佛,翻譯得很完整,可是大家還是念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
我們要跟鳩摩羅什法師學,未成佛道,先結人緣。你沒成佛以前,多跟眾生結緣,等你成佛的時候,眾生都願意受你度。你不要跟眾生結冤仇,結了冤仇,他發了惡願:你成佛,我也不讓你度。那糟了!等你成佛,真的度不了他。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
偈頌跟長行文問的問題一樣,但是文體變成偈頌,第一句是當機者無盡意菩薩讚歎佛的相。「世尊」,世出世間之所尊,就是佛。「妙相具」,世尊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世尊的相好,叫做「妙相」。妙者不可思議,跟凡夫的相好不同,凡夫無論是男人、女人,長得相好,會增加人的貪愛心,那個相不妙。世尊的相好則不然,你見了世尊的相好,只會起恭敬,不會起貪愛心,還能令你消災免難,斷除煩惱,得成佛道,所以世尊的一切相好都具足,叫「妙相具」,這是讚歎之詞。
「我今重問彼」,「我」是無盡意菩薩自稱,「彼」指觀世音菩薩。我前面用長行文問過一次,現在用偈頌再問一次,叫「重(ㄔㄨˊㄥ)問」。「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佛子」,指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是佛的大乘弟子,所以稱為佛子。以何種因緣,取名叫觀世音呢?
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
弘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
我為汝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具足妙相尊」,把前面「世尊妙相具」,文字換了一下,具足妙相的世尊,就是佛。「偈答無盡意」,無盡意菩薩以長行文問,佛以長行文答;他以偈頌問,佛就以偈頌答,這叫應機說法。
世間人作文章、詩,作得很好,叫有學問的人。有學問的人不學佛法,增加世間的智慧、世間的辯才、世間的聰明,世智辯聰是學佛法的八難之一。你叫他來聽經,他不來聽,他覺得講經的法師,沒有他的學問高,反而生了障礙,成了一種難緣。
你要是會作文章、會作詩,又發心弘法,作文章、作詩,成了弘法的工具。世間最難度的,是會作文章、作詩的人,你的文章作得比他好,他就佩服,你作的詩比他好,就把他度了,所以以長行文來問,佛就以長行文回答;以偈頌來問,佛就以偈頌回答。譬如現在有人寫文章來問佛法,我就寫一篇文章答覆他;他又寫一首詩來問我,我就寫一首詩回答他,就把他度了。
「汝聽觀音行」,「汝」是指無盡意當機者。「行」是修行的法門。你問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你想聽觀世音菩薩修行的法門,我講給你聽。「善應諸方所」,「善」是權巧方便,「應」是應眾生之機,「諸方所」,是各個地方、各個世界。觀世音菩薩權巧方便,能感應群機,無剎不現,所謂: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
「弘誓深如海」,「弘誓」,是大的誓願。不講他過去成正法明如來的本位,單講他現在示現菩薩的跡位。觀世音菩薩要修行,先發弘誓大願。他在古觀世音如來面前發願:要是有眾生稱我的名號,不能脫離苦難者,我誓不成佛。「歷劫不思議」,不是今天才發的弘誓大願,已經經歷過不思議無量大劫的長時間。
「侍多千億佛」,已經侍奉千億尊佛,每一尊佛出世,他都去當侍者,「發大清淨願」,在每一尊佛前面,他還是重發他的大願,堅固自己的願心,並且發的願不著相。
「我為汝略說」,要廣說觀世音菩薩的功德,無窮無盡,我為你簡略地說,這是釋迦世尊跟無盡意菩薩說,也就是跟我們說。「聞名及見身」,聞到觀世音菩薩的名,或者見到觀世音菩薩的身。觀世音菩薩的報身、化身,我們都沒有善根看到,你見到觀世音菩薩的像,也就是見到觀世音菩薩的身。「心念」包括口稱。你要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要口稱還要心念。「不空過」,有求必應,不會使你空過。怎樣不空過呢?「能滅諸有苦」,眾生不一,叫做「諸」;眾生有生有死,叫做「有」,「諸有」就是眾生,能滅眾生一切的苦惱。
前面是總說,能滅諸有苦。下面是別說,長行文上能夠救七種災難,偈頌上救的災難很多,不只七種。跟長行文一樣,先說救火難。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
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假使興害意」,假使有一個有冤仇的人,他興起害你的心。「推落大火坑」,前面有一個大火坑,他要害你,要是你知道,你有防備,可能推不倒你。他不讓你知道,從你背後突然一推,一下子把你推落到大火坑裡。「念彼觀音力」,這時你唸一聲:「南無觀世音菩薩!」就具足觀世音菩薩的威德神通之力。「火坑變成池」,大火坑忽然變成清涼水池,你就不會招火難了。
被冤仇的人推到大火坑裡,生命危險在剎那之際,人力所不能挽救,只有求菩薩,怎麼會想起來,念觀世音菩薩呢?你得平常受持,念習慣了,到生命交 關的時候,才能自然而然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我前面舉過例子,好像小孩絆到門檻,栽了觔斗,他不假思索就脫口而出叫媽媽,為什麼會叫媽媽呢?因為他叫習慣了,依靠媽媽習慣了。我們念觀世音菩薩,就要像小孩依靠媽媽一樣,只有觀世音菩薩能夠救我,沒有第二個人,那麼常常念、常常念,你遭到災難的時候,才會不假思索,脫口而出,唸一聲觀世音菩薩就得救。
「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前面長行文只說「為大水所漂」,偈頌大水叫「巨海」,還有惡龍,吃人的龍;還有惡魚,吃人的魚;還有惡鬼,吃人的鬼。光大水就淹死了,再加惡龍、惡魚、惡鬼,要吃你,更沒有逃命的餘地。「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念觀世音菩薩,馬上把你衝到淺的地方,沒有惡龍、惡魚、惡鬼,脫離了災難。
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
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
這偈頌是前面長行文沒有,補充上去的。梵語「須彌」,翻成中國話叫妙高,「須彌峰」叫做妙高山,高得不可思議。「為人所推墮」,你在山頂,冤仇的人出其不意把你推下山去。「念彼觀音力」,你從山上跌下去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如日虛空住」,像太陽懸在虛空,不會跌死。如果不是觀世音菩薩聖力冥冥中加被,必死無疑。
有人看到這段文,他說須彌峰就是須彌山,須彌山頂上是欲界第二層天∥忉利天,那天人都有神通,他被人推下去不會跌死,這都是不起正知正見。這裡講的不是忉利天住的那個須彌山。是說在很高的山上,被人推墮下去,推的人、被推的人都是凡夫,不是天上有神通的人。
「如日虛空住」,有人說太陽可以住在虛空,我們不是太陽,一個人住在虛空,還是要死啊!還有一種說法,雖然不會跌落到地下,但是太陽慢慢下山,你也會慢慢落下來,這都是起些不正的知見,跟經文故意台槓。
「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逐」是追趕的意思,或者壞人跟你有冤仇,他要害死你,他在後頭追趕。你從高山上突然墜落 下來,下面是金剛山,山上的石頭堅硬得像金剛一樣,你墜下去一定粉身碎骨,不能活命。可是你念觀世音菩薩,掉到堅硬的石頭上,不但身體沒有跌碎,連一根毫毛也沒損傷,這是觀世音菩薩慈悲救護,難以思議!
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鹹即起慈心。
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
「或值怨賊繞」,「值」是遇到。「怨賊」,是遇到跟你有冤仇的賊。「繞」是圍繞,或者遇到很多跟你有冤的賊,把你圍繞起來。「各執刀加害」,每人手上拿著刀,要加害你,這個時候逃不走。「念彼觀音力,鹹即起慈心。」你只要一心念觀世音菩薩,他們不但不殺害你,還都起慈悲心,會保護你。
「或遭王難苦」,或者遭遇國王之難要殺你。「臨刑」就是臨到行刑的時候。「欲壽終」,你的壽命快要完了。「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你只要一心念觀世音菩薩,刀砍到你的頸項上,頭沒有砍下來,他的刀卻一段一段地壞了。
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杻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
咒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
「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杻械」,這是牢獄之災,被囚禁起來,關到監牢裡。「枷」,頸項上加了項板。「鎖」,身上加了鐵鎖。「杻」,手上加了手銬。「械」,腳上加了腳鐐。「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釋然」,自己解開的意思。你只要一心念觀世音菩薩,這些刑具自然就脫落。
「咒詛諸毒藥」,有人要害你,念害人的咒子,用各種毒藥來毒你。「所欲害身者」,想把你害死、毒死。「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你只要一心念觀世音菩薩,念黑咒的人,沒有害到你,反而害到自己。他弄毒藥要毒死你,結果沒有毒死你,他誤會了,自己吃下去,卻把自己毒死。
宋朝的大文學家蘇東坡,他念《普門品》,念到這一句,他認為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普度一切眾生,不能叫對方死,害人的人沒有事,被害的人也沒有事,大家都太平才好。所以他改為:「念彼觀音力,兩家俱無事。」這叫自作聰明,不曉得因果報應的道理,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他念黑咒害人,用毒藥害人是惡因,結果得了惡果。要是兩家都沒事,被害的人沒事是對的,害人的人也沒事,這不是獎勵惡人嗎?這是蘇東坡不明白折攝二門,佛法應慈悲則慈悲,應折伏則折伏,若一味慈悲,而不折伏,則不論是非,惡者不能悔改其過惡,所以改得大錯特錯。
還有人認為前面「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他要是真正冤枉,觀世音菩薩應該救他。有罪應該殺他,怎麼也刀尋段段壞,救他的命呢?既然觀世音菩薩有罪無罪都可以救,那麼這個人念黑咒害人有罪,也叫他得解脫,才是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不能還著於本人啊?前面說過,千般罪業抵不過悔字。遭了王難之苦,他能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起了後悔之心,觀世音菩薩救他是對的,一念後悔,就是善因,善因得善果,沒有錯。念黑咒、用毒藥的惡人,要是「念彼觀音力」,就不會「還著於本人」,因為他知道害人不對。所以並不是觀世音菩薩不慈悲,經文是流通於世間,給善人看,也給惡人看,他聽說有「還著於本人」的警策偈子,他本來想念黑咒、用毒藥害人,想到害不了對方,害到自己,就不敢念黑咒、用毒藥害人,不是救了他本人嗎?這正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
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
若惡獸圍繞,利牙爪可怖,念彼觀音力,疾走無邊方。
「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或者遇見羅剎鬼,吃人的鬼;遇見毒龍,吃人的龍,還有一切惡鬼等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因為鬼喜歡黑暗,畏懼光明,你能夠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身上即現大光明,當時一切惡鬼都不敢加害你。
「若惡獸圍繞,利牙爪可怖」,「惡獸」,吃人的野獸,像老虎、狼,這一類動物,圍繞著你。「利牙爪」,它的牙齒、足爪都很銳利。「可怖」,令人怖畏。「念彼觀音力,疾走無邊方。」「疾走」,走得很快逃走。「無邊方」,不曉得逃到哪裡去了。這裡是說山林曠野,狼虎獅豹張牙舞爪,非常兇猛,如果你遇到的時候,能夠一心念觀世音菩薩名號,這些圍繞的惡獸,很快就逃得無影無蹤。
我聽到一個軍人,講他在軍隊裡當傳令兵,負責傳達消息,那時正跟日本人打仗,軍隊退到山區裡面,消息由這個部隊,傳到那個部隊,得跑很遠的山路。有一次傳令兵走到山林裡,遇見一群野狗亂吠,他就撿石頭打它們,這一打不得了,野狗都撲到他身上,扯住他的衣服,這時候他突然想起來念觀世音菩薩,就大聲喊:南無觀世音菩薩!喊了一陣子,狗都跑了,他以為有其他阿兵哥來幫忙,他坐下來定定神,坐了半天,卻沒有一個人來,他才想到是觀世音菩薩的加被。
蚖蛇及蝮蠍,氣毒煙火然,念彼觀音力,尋聲自回去。
雲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
「蚖蛇及蝮蠍,氣毒煙火然」,蚖、蛇、蝮、蠍四種蟲蛇,它們口吐的氣都是有毒的,就像火燃著一樣。這四種劇毒的蟲蛇,咬到人時,會使人立刻死亡。「念彼觀音力,尋聲自回去。」「尋」字作順講。當你遇到這四種有毒的蟲蛇,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順著你念的名號,它們都各自回去了。
「雲雷鼓掣電」,「雲」,天上起了大雲。「雷鼓」,鼓動了大雷。「掣電」,掣電光。「降雹」,天空的水蒸氣,遇到冷空氣,結成冰雪,馬上成塊狀降下冰雹。「澍大雨」,「澍」是落下,由天空降落下來滂沱大雨。遭到冰雹之災,或大雨之災。「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應你念觀世音菩薩那個時間,即刻雲散,雷不打,電也不掣,雹也不降,雨也不澍了。
這裡是說,人在雷電交 加,雹雨互注之下行走,倘若有性命危險,趕快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立刻雲消雨散,雷停雹止。
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總結無量諸苦,「眾生被困厄」,「厄」是災厄,眾生遭災遭難,被無量諸苦所困。「無量苦逼身」,前面不過說幾種,實際上眾生遭受無量的災難、困苦。眾生內心被貪瞋癡煩惱所逼迫,外面有水、火、刀、兵、饑饉、三災八難等,無量的苦逼迫身心。「觀音妙智力」,觀世音菩薩具有不可思議的智慧神通之力。「能救世間苦」,無難不救、無苦不援,一切眾生的生死苦惱,及種種苦難,都能救濟令得解脫。因為觀世音菩薩能救世間眾生無量諸苦,以此因緣,名為觀世音。
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
種種諸惡趣,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
這是總說觀世音菩薩的智慧神通之力,無剎不現身。「具足神通力」,神通有六種: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盡通。觀世音菩薩早已成佛,所以六種神通,無不具足。「廣修智方便」,廣多的修行方便智慧。「十方諸國土」,不只是在我們娑婆世界,而是在十方世界。「無剎不現身」,「剎」就是國土、世界。沒有一個地方,不示現各種應化身,廣度眾生。
佛菩薩的神通之力,我們眾生不可猜度,「神」者神妙莫測,「通」者通達無礙。我們眾生的眼睛有障礙,只能看近不能看遠,不要說隔著牆壁,只要隔著一張紙就看不見,但是佛菩薩有天眼通,近處看見,遠處也看見;隔一張紙看見,隔一道牆壁也看見,這就是神妙莫測,通達無礙的力量,叫做神通之力。
尤其觀世音菩薩耳根神通,在《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中,他是第一圓通。因為他的耳根圓通,所以十方世界眾生受了苦,唸一聲觀世音菩薩,他都能聽見。觀世音菩薩的神通之力,從哪裡來的呢?是「廣修智方便」來的。這個神通神妙莫測,是我們凡夫莫測,在佛菩薩的境界之中,沒有神妙莫測,那是智慧的方便。他廣修智慧的方便,才具足神通之力。
前面的偈頌應該說:「觀音『神通』力,能救世間苦。」為什麼說「觀音『妙智』力」呢?因為神通是智慧的妙用,眾生莫測,叫做神通,實際是智慧的功能。所以前面的偈頌不說神通力,是觀世音菩薩的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這個道理明白以後,我們修行要求智慧、求福報,福報大起來,智慧大起來,等你成了佛叫兩足尊,福報具足、智慧具足,成了佛就能度眾生。
現在學佛法的人,不學教理,只想求神通,學佛法學成外道,拜師父,希望他傳我什麼密咒,唸唸就能得神通,這就是心外求道,你學的是佛法,不在心內求,到心外去求。你求不到神通損失還小,你一直求,非要求到神通不可,那你糟了!非著魔不可。
說個公案證明一下: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各有第一,目犍連尊者是神通第一,舍利弗尊者是智慧第一,兩人在未出家前就是道友,一起跟佛出家,感情很好。釋迦佛要教化目犍連尊者,叫他不要執著神通。有一天釋迦佛正在說法,諸大弟子都來了,只有舍利弗尊者沒有來。釋迦世尊就說:「目犍連去看看,叫舍利弗快點來,我要說法了。」為什麼派目犍連去?因為目犍連神通第一,他有神足通,飛得很快,說去就去,說回來就回來,不耽誤時間。
目犍連到那裡一看,舍利弗正在補他的破袈裟,目犍連說:「世尊要說法,等你去。」舍利弗回答:「我的袈裟破了要補一補,這樣去不恭敬。」目犍連說:「不行,你得快去!」舍利弗回答:「我要是不去,你怎麼辦呢?」目犍連說:「你不去,我把你捏著去!」舍利弗把束腰的帶子撂到地下,說:「你要是能把我這個帶子捏去,我就相信你,不要說捏我這個人了!」目犍連就一手捏帶子,一手捏著舍利弗的臂膀說:「帶子和人,我都捏著去!」等到一捏,簡直穩如泰山,人抓不起來,帶子也提不動。目犍連大生慚愧,可是要給自己找個台階下,他說:「你不去,我回去報告世尊。」他不再捏人,顯神足通飛回來。
目犍連飛回來報告世尊:「舍利弗叫他來,他不來!」世尊說:「舍利弗已經來了,比你先到啊!」一看,舍利弗在世尊旁邊站著呢!目犍連尊者發了楞:「這怎麼回事,我是神通第一,沒有人比我飛得快!他怎麼飛在我前面呢?」世尊就給他開示:「你們十大弟子各有第一,是你們那一門功夫中第一,比方你是神通第一,舍利弗是智慧第一。而智慧第一,才是最根本真實的第一,比起來,你還是第二。」目犍連問:「平常說我神通第一,就是諸大弟子神通趕不上我!舍利弗是智慧第一,他怎麼神通超過我呢?」世尊說:「我剛才講的你沒聽懂,智慧第一,是一切第一中的根本第一,神通是智慧的妙用,因為讓你作神通第一,所以舍利弗平常不顯神通,有神通讓你去顯。實際舍利弗的智慧第一,各種神通他都有。」從此以後,目犍連尊者不再執著他是神通第一,虛心求智慧。這是世尊故意教化目犍連尊者,使他進步。
講了這個公案,再合到經文上,前面總結「觀音妙智力」,不結神通力,你學佛要求福求慧,不要求神通,等到你得了智慧,自然起妙用,就叫神通。
前面講救種種災難,都是救人道,下面先說救三惡道的苦。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他要普救一切眾生,三惡道的眾生最苦,他怎能不救呢?「種種諸惡趣,地獄鬼畜生」,「趣」就是道。惡道不一,叫做「諸惡趣」,總說有三種,就是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有八寒八熱的大獄,眾生作五逆十惡,即墮入此道受苦。觀世音菩薩,見地獄眾生受苦,常去教化度脫。餓鬼道百千萬年,不聞漿水名,何況飲食?觀世音菩薩,變鬼王面然大士,因此引起佛說焰口來普救一切餓鬼。畜生道的飛禽走獸,鱗毛羽角,都是因為前生孽障而來。凡人欺騙詐偽,即入此道,或還債而來,或償命而來,受苦不堪。觀世音菩薩常現畜生,教化他們。
「生老病死苦」,火災、水災之苦,是恐怖急難。沒有遭火災、水災,有沒有苦呢?生苦、老苦、病苦、死苦,這四種大苦,我們不學佛法不知道,天天在那受苦。受什麼苦呢?生苦,父母生我們的時候,懷胎就受苦,在母親肚子裡住十個月,好像墮黑暗地獄、糞尿地獄。病苦,出生以後,還沒有老,就會生病。老苦,像道源今年八十一歲了,不是八十一歲才老,出生以後就在老,小孩子盼望長大,長大一年,就老一年;長大二年,就老二年。實際你長大一天,就老了一天;長大二天,就老了二天,這是老苦。但是眾生不知道,到你真正知道的時候,可真是苦!老苦怎麼苦呢?六根暗鈍。眼根暗鈍,年輕人看見的,老人看不見;耳根暗鈍,年輕人聽見的,老人聽不見;身根暗鈍,年輕人走路很輕快,老人走不動,還得要人扶著;意根暗鈍,老人記憶力退化,剛才想起來,轉個身就忘記了。最後還有一個死苦,不學佛法的人,死字不願意聞,認為誰聽見誰倒霉,可是誰也逃不了!現在講堂裡,除了我老一點,你們都還年輕,談不上死。但是過了一百年以後,現在講堂裡的人,都到哪裡去呢?都死了,為什麼怕聽死字呢?因為死的時候太苦了。生了會老、會病、會死,死了會生,受苦無窮,叫做生死大苦。
「以漸悉令滅」,三惡道的苦,生老病死苦,在人類中,無論貧富貴賤,誰都不能免,觀世音菩薩憐憫眾生苦,只要你能一心稱名,就菩薩蒙悲心加被,能令痛苦漸漸消滅。
觀世音菩薩有不可思議智慧神通之力,能度三惡道的苦,叫眾生了生死,沒有第二個法門,只有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普門」,就是普遍救度的法門,「無苦不救,無生不救」,沒有什麼苦不救,沒有哪一個眾生不救。救三惡道的苦,等你墮落三惡道,根本不知道念觀世音菩薩,救你可真是不容易!你現在就念觀世音菩薩,常常念,根本不會墮落三惡道,為什麼呢?因為念觀世音菩薩能夠消除三毒,你會墮落三惡道,是你起了貪、瞋、癡三毒,造了惡業,才墮落三惡道,你把三個根本煩惱斷掉,不造惡業,沒有惡因,哪裡得惡果呢?所以念觀世音菩薩,能消除根本煩惱、枝末煩惱,煩惱是因,生死是果,煩惱都除掉,哪有生死呢?沒有第二個法門,你要相信,絲亳不要動搖,唸唸不要生疑,觀世音菩薩什麼苦都救,三惡道不會墮落,生死會了脫。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
勸我們發願,瞻仰觀世音菩薩,「真觀」就是真空觀,是心裡觀想。觀想是心裡用功,第一個功夫,修真空觀,空一切境界相,人人物物種種境界,當體都是空的。我們是依著經上這麼解,經上說的是佛菩薩的境界,我們空不掉。你得修真空觀,常常觀想:一切法皆從因緣生,沒有本體自性,當體皆空,常常修真空觀,把一切境界相空掉。再修「清淨觀」,進一步,連真空觀也不要著相,把一切法都空掉。
「廣大智慧觀」,這就是妙有觀,大乘佛菩薩修的是廣大智慧觀。二乘人修的真空觀,證到真空的境界,他就了生死、出三界,不發心度眾生,他發不起來妙有觀,所以他是小乘智慧。大乘以真空觀為入門的觀想,證到真空以後要起妙有,叫「真空不空,即是妙有」,這就屬於佛菩薩廣大的智慧,沒有妙有觀,不能度眾生。
「悲觀及慈觀」,悲能拔苦,慈能與樂,平常講大慈大悲,慈在前面,悲在後面。《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悲在前,慈在後,為什麼顛倒過來呢?因為觀世音菩薩偏重於大悲,叫大悲觀世音。他急於救眾生的苦難,眾生在受苦,你給他什麼樂,他都不能享受。世間的樂,不能享受;佛法的樂,也不能享受。因為他在受苦受難,先要行悲觀,拔除他的痛苦,再與樂,所以先說悲,後說慈。
「常願常瞻仰」,把這一個偈頌總結起來,觀世音菩薩是個大菩薩,他五種觀都成就了,勸導我們眾生應該發願,常瞻仰這位大菩薩。「瞻」是瞻視,向前看。「仰」是心裡敬仰。你見了觀世音菩薩的相,要懷著敬意仰望,就能滅除你的苦惱。這位具足五種觀想的大菩薩,真是功德巍巍,不可思議,你心裡要敬仰觀世音菩薩。
這偈頌為何說起觀世音菩薩修五種觀想?是叫我們學觀世音菩薩修行。你學觀世音菩薩,先修真空觀,次修清淨觀,再修廣大智慧觀、悲觀、慈觀,救度一切眾生。教我們學觀世音菩薩的大乘法門,你常常發願學觀世音菩薩,常常瞻視,心裡敬仰,傚法觀世音菩薩,要跟觀世音菩薩學修行。
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暗,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
「無垢清淨光」,觀世音菩薩光明普照,放出來的是清淨光,沒有無明煩惱染垢。真心本來光明,被無明煩惱障蔽住,觀世音菩薩已經把無明煩惱破盡,無垢了,真心清淨,光明完全顯發出來。「慧日破諸暗」,放無垢清淨光,好像太陽光,但不是世間的太陽光,是智慧的光明,能破除眾生黑暗的無明煩惱。
「能伏災風火」,「伏」是降伏、伏除,降伏了就能除掉。「災風火」是風災、火災。觀世音菩薩能夠降伏風災、火災,包括前面所說的一切災難,都能降伏。他怎麼降伏?眾生一切災難都是從無明煩惱生出來的,等到慧日一照,無明煩惱照空了,哪有什麼風災、火災降伏不了呢?「普明照世間」,觀世音菩薩的智慧光明普照於世間,救度一切眾生苦。
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
「悲體戒雷震」,大悲觀世音,觀世音菩薩以悲為他的本體,悲心常常現前。他要救度眾生,令眾生了脫生死,先要教化眾生嚴持戒律,戒律好像打雷,能震動世界。為什麼教化眾生先持戒呢?因為你遭了風災、火災,念個觀世音菩薩就消除了,以後還有生老病死的災難,你非斷除煩惱,不能了生死。煩惱是從貪、瞋、癡來的,貪、瞋、癡一起,造了惡業,就流轉生死,受苦無窮。怎樣能斷除煩惱呢?持戒,所以佛有四眾弟子,出家二眾:比丘、比丘尼。在家二眾:優婆塞、優婆夷。修定、修慧,不分出家、在家;持戒,才分出家、在家。戒律為第一,出家弟子,有出家弟子的戒律;在家弟子,有在家弟子的戒律,要先持戒,才能夠斷煩惱。你想斷煩惱,天天為非作惡,增加煩惱,怎麼能斷煩惱呢?戒律的功能,是防非止惡,不要為非作惡,不造新的煩惱,慢慢舊的煩惱減輕了、斷盡了,不是了生脫死嗎?
無論出家戒、在家戒,第一條戒都是戒殺,為什麼要戒殺呢?因為天下最殘忍的是殺生,眾生最尊貴的莫過於生命,生命只有一條,你偷盜他的錢財,還能找回來;你把他的生命斷掉,永遠找不回來,所以最慘痛的,莫過於殺害眾生的生命。你要學佛救度眾生,還忍心去殺害眾生嗎?
古人說:「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夫夜半聲。」「刀兵劫」,就是打仗,兩方軍隊打起來,老百姓喪身失命,驚魂失魄,沒有地方逃命,這個時候恐怖現前!會念觀世音菩薩的,還可以唸一聲得救。眾生平常沒有聞到觀世音菩薩,或者聞到觀世音菩薩,卻沒有常念,到這時候想不起來,只有恐怖、害怕!這些刀兵劫從哪裡來的呢?你聽那屠夫半夜殺豬的聲音。殺豬都是半夜殺,因為天亮了要拿去賣,豬叫得慘不忍聞,但是屠夫無動於衷,照殺不誤,造這些殺業,不遭刀兵劫嗎?
還有兩句:「欲免世上刀兵劫,除非眾生不吃肉。」要想免除世間的刀兵劫,世界太平,永遠不打仗,除非眾生不吃肉,全世界的眾生都吃常素,就不會打仗。因為眾生要吃肉,屠夫才殺生,你要吃豬肉,他為你殺豬;你要吃牛肉,他為你殺牛,大家都吃素,屠夫就不殺了。沒有造殺生的因,怎麼會遭刀兵劫的果呢?但是眾生可憐愚癡,「畏果不畏因」,平常吃肉覺得很香,豬叫得慘不忍聞,愛吃肉的人無動於衷,照吃不誤。等到遭了刀兵劫,生命危險,他畏懼害怕,逃命來不及了。菩薩「畏因不畏果」,他研究出來,遭苦果,是造了苦的因,就是愛吃肉殺生,才遭刀兵劫。所以不造惡因,不得惡果,你不要吃肉,不要殺生,自然不會遭刀兵劫,可遠離一切苦難,所以要持戒。
「慈意妙大雲」,觀世音菩薩有大悲,也有大慈。「慈意」,就是大慈之心。「妙大雲」,好像天空不可思議的雲彩。雲是普覆之意,普遍罩著大地。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心,普照大地一切眾生。「澍甘露法雨」,觀世音菩薩說法給眾生聽,傳戒給眾生受持,救眾生的苦難,好像落下來甘露法雨一樣。「滅除煩惱焰」,煩惱真厲害,好像火焰一樣燒眾生,落下來甘露法雨,能把你的煩惱焰滅除,這是根本救苦。
爭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眾怨悉退散。
「爭訟」,打官司。「經官處」,到法院裡打官司。這是打官司的災難。「怖畏軍陣中」,這就是刀兵劫,兩方打仗把你夾到裡面,生大怖畏。「念彼觀音力」,你遭到打官司、打仗的災難,只要一心念觀世音菩薩。「眾怨悉退散」,所有的怨仇都退散。為什麼對方跟你打官司呢?因為你跟他有冤仇,你念觀世音菩薩,他也起了慈心。夾到軍隊裡,你不打仗,別人把你打死,因為那個人跟你前生前世結冤仇,你念觀世音菩薩,脫離刀兵劫,所有的怨仇都退失消散。
這四句偈頌,本來應該擺在「雲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的後面,為何擺在這裡呢?因為姚秦時,沒有發明印刷術,經文都是抄寫的,抄寫的人抄錯了,後來的人輾轉傳抄,就依著這個本子抄下來,後來研究的人知道錯了,也不敢改。為什麼不敢改?因為當時你以為錯改正,後來再研究發覺你改錯了,那麼罪過無邊,所以佛經的錯字不能改。如果有錯字,把它批注到經文的上方空白處,說明此字疑是某字就好,不能改掉。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
還是讚歎觀世音菩薩的功德,勸導我們要常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妙音」是不可思議的音聲。「觀世音」,他觀照世間眾生念他名號的音聲,就能救苦救難。「妙音觀世音」,是比喻觀世音菩薩應機說法,尋聲救苦。「梵音」是清淨的音聲。「海潮音」是應時之音,救苦難不失時,下契眾生聞法之機。海潮,中午叫做午潮,半夜叫做子潮,應時要發出海潮,坐海船的人、住海邊的人都知道。半個月還要來一次大潮,叫做朔望潮,也是應時的。「梵音海潮音」,你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應時解除你的災難、痛苦,好像海潮音一樣。「勝彼世間音」,世間的音聲,是苦空無常的音聲。你念觀世音菩薩的聲音,超過世間一切音聲。「是故須常念」,以是之故,你要常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
前面我隨時提醒諸位注意:你遭急難的時候,唸一聲觀世音菩薩就得救,但是需要常念。不常念,你遭災難的時候,想不起來念。這裡世尊再勸導我們要常念,還包括要常常恭敬禮拜供養。
唸唸勿生疑,觀世音淨聖,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
這是勸我們堅固信心,「唸唸勿生疑」,念觀世音菩薩,你唸唸不能動疑心,要有純粹的信心,才能感應道交 。為什麼不能生疑呢?「觀世音淨聖」,因為觀世音菩薩是清淨的聖人,是果後行因,成佛再來示現菩薩,專為救苦救難。「於苦惱死厄」,在苦惱現前,喪身失命的死厄現前,「能為作依怙」,觀世音菩薩能給你作依靠,保護你、拯救你。
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再總讚歎觀世音菩薩的功德,叫我們頂禮觀世音菩薩。「具一切功德」,觀世音菩薩具足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他有大慈悲之眼,看我們眾生,好像父母愛兒女那樣。「福聚海無量」,前面說觀世音菩薩,「侍多千億佛」,所以他不但有大智慧,而且有大福報,像大海無量無邊。「是故應頂禮!」以是之故,應該頂禮,所以前面勸我們常常念,還要常常禮拜供養。
《普門品》第一段長行文,第二段偈頌都說完了,再總結起來。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這時候持地菩薩從他本座站起來,「前白佛言:世尊!」走到佛的面前,跟佛仰白說話。持地菩薩怎麼取這個名呢?因為他過去行苦行,道路不平,他發心去剷平,平了很多年,有一天遇見佛,佛說:「你在做什麼?」他說:「我在平地。」佛說:「你平地,你要平你的心地,心地平,大地就平。」他因為平地很久,功行很深,佛一說他就開悟了。先是修持心外的大地,再進一步,修持自己的心地,因此叫做持地菩薩。
「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假若有眾生,聽到觀世音菩薩這一品經文,「自在之業」,他的三業清淨,無往不通,不被煩惱所累。「普門示現神通力者」,普遍的法門示現,無剎不現身,這是他的神通力。即指以上救七難、滿二求、解三毒、三十三應、游法界,無畏濟群生。「當知是人功德不少」,應當知道觀世音菩薩功德浩大,非算數所能知。眾生一聞《普門品》,功德甚多。
「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證明功德不少,佛說《普門品》時,在這個法會之中有八萬四千眾生,都發大菩提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翻成中國話叫做「無上正等正覺之心」,就是成佛的心。「無上正等」再加「無等等」,就是「無等之等」,沒有哪一等心,超過成佛的大菩提心。
諸位聽到《普門品》,都應該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就是發大菩提心。
全部《普門品》講演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