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門品的啟示
妙境法師講授
剛才王居士的介紹裡,說到我在佛法裡面五十年了,這個話我聽見了以後,我這心跳了一下,我有一點驚。我自己也常說過,我是一個很笨的人,不要說五十年,說是一百年也可以,如果不用功的話呢,光陰都是空過了,也還是不會有成就的。而我本人是很笨,而且也不是那麼用功,所以這五十年說了,也等於沒說,我的看法是這樣。雖然最近多少年,在這裡,在台灣,有寺院,有佛學院邀請我來講經,是有這件事。但是在我個人來想,這就是給我一個學習 的機會而已,並不表示我對佛法有成就,所以我也希望各位不要誤會。
今天的題目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啟示。在我們今天生活的世界,這個災難是特別多的,火災、風災、水災,還有一個地震。我是東北人,好像都沒聽說過地震,不要說有這件事。但是最近多少年來,似乎是特別多,這個地震的事情特別多。這個天災之外,還有人為的一些苦惱。所以我們若是學習 《觀世音普門品》是最恰當的了,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我們非常的慶幸是佛教徒,所以我們可以依賴觀世音菩薩,我們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禮拜、讚歎觀世音菩薩,使令我們的生活環境,各方面能好轉,的確是這樣子。
我這個話說的好像觀世音菩薩只是慈悲我們的佛教徒,非佛教徒就不在內了嗎?非佛教徒也是在內的,觀世音菩薩也是平等的慈悲、愛護。但是其中還是有多少分別,你譬如說:(我現在想到那裡說到那裡,對不住,我是希望這樣子)譬如說我有什麼問題,我有困難,說不定我有病,醫生治不好了,我買花、我買果,供養觀世音菩薩,求觀世音菩薩幫助我,病痛早一點好了。觀世音菩薩歡喜那個花?歡喜那個水果?歡喜那個生果?然後就幫我、加被我,消除我的病痛嗎?是那樣意思嗎?我看不是!我看不是這樣,觀世音菩薩就算滿我所願了,消除我的病痛了,使令我恢復健康了,也決定不是那朵花,那個生果的力量,決定不是的。那麼我們就不要買花了,也不需要買生果了,是不是?也不是!
從我們的內心來觀察這件事的時候,買花、買果,與不買花、不買果,在我們內心裡面有分別,有什麼分別呢?我們若是去買花了、去買果了,就是我們的誠心,我們的誠懇心,我們對於觀世音菩薩的恭敬心,那個度數高一點,不是說我不買花就不誠,我沒有買生果就沒有誠心,也是一樣會有誠心。我們只要是佛教徒,我們對於佛法僧有信心,我們沒有買花果,乃至都沒有去瞌頭,但是心裡面還是有恭敬心的。但是你若是買花、買果的時候,恭敬心不同,自己本心就會歡喜,我買了花、買了果,把這個花,把它弄的好好的,把這果也弄的很清淨的,然後很恭敬的供養,心裡歡喜,加倍的歡喜,這個誠心就高起來,那就不同了。
這個通常會我們說:「誠則靈」,這句話就是在這裡,我們心一誠,它就會有靈,會有靈驗。如果我們誤會了,觀世音菩薩像世間人那樣子,你賄賂他一下,給他什麼可愛的東西,賄賂他,然後他幫我忙,解決困難,我們若是這樣想就是罪過了.觀世音菩薩絕對不會是這種人。但是剛才說過,可是我們這樣做了,誠心會強起來,它就有作用,誠心會發生作用,這個道理會在那裡?我在想這件事,我們有什麼困難,譬如說我有嚴重的病痛,醫生治不好,在佛法的道理上說呢,這個病,就是因為自己有罪,或者現在生中,過去生中,做了什麼嚴重罪過的事情,做了這個事情,現在要受到果報;我們做了什麼功德的事情,也會受果報,那麼做了罪過的事情,也一樣要受果報。受了果報的時候,這個罪過,病是個支末,這個罪過是根本。這個罪過在那裡呢?就是在我們心裡面。這個病痛若好了,若希望病痛能夠消除,一定要把這個罪過消除才行的,不然這個病沒有辦法好的。那麼現在醫生不能治療了,不能治療我的病,我來求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怎麼辦呢?
罪過分兩種:一種是容易消滅的;一種是不容易消滅。這個容易消滅,和不容易消滅,從那裡去分別呢?就是我們造罪的時候,做惡的時候,心裡做的很歡喜,你這個罪做成功了的時候,它得果報的時候,不容易轉。你想要說是,那我這個病痛好了,不容易;如果你造罪的時候,心裡不太歡喜,勉勉強強做的,那麼這個時候,容易消滅,這個罪容易消滅的,那麼醫生也可能把你的病治好了,觀世音菩薩也比較容易幫你的忙。若是你造罪的時候,做的很歡喜,成功了的時候,自己感覺到很快樂,明明白白地歡喜做這件事,這件事做成功了,無論是做功德也好,造罪也好,得了果報的時候,都是很堅固的。
你譬如說,我做功德,我現在得了富貴的果報了,那麼這個果報也很堅固,任何人推不倒你,你若假設做了皇帝的時候,任何人不能打倒你,就是你以前功德做的有力量。說我沒做皇帝,我發財了,這個財,任何人偷不去、搶不去的,土匪搶不去,任何人也搶不去。若是你造這個功德的時候,不是做的很有力量,也不是太歡喜做,但是是做了,做了嘛,就是有因就是有果,可是你做因的時候,不是做的那麼有力量,得果報的時候,就容易有問題。
那麼現在我們若求觀世音菩薩的時候,觀世音菩薩說:「你不要造惡!」我們說:「什麼叫善?什麼叫惡?都是迷信!」等到得果報的時候:「觀世音菩薩慈悲,救救我!」我們凡夫就是這樣子,結果觀世音菩薩還是慈悲,還是救護的。是怎麼辦法救護的?觀世音菩薩不能消你的罪的,不能把你的罪過消滅,叫你不受果報,觀世音菩薩沒有這種力量。但是他另外有辦法,有什麼辦法呢?這個經論上,我們中國的古德,古德的大智慧,他不用消滅,用「轉」,轉變的轉,你向左轉,向右轉的那個「轉」。就是佛菩薩有辦法能轉,使令這個業叫它不發生作用,使令它潛藏在那裡不動。它一不動,這個罪得果報,假設是得病,這病就好了。佛菩薩不能消你的罪的,只能轉,使令它不發生作用。
那麼這個「轉」也還是不容易做的。怎麼才能夠做?如果我們本身不相信佛法,不相信因果,但是也希望病痛好。因為你不相信佛、不相信法、也不相信僧,當然也不可能向觀世音菩薩來求,向觀世音菩薩恭敬心、清淨心,都發不出來,那麼觀世音菩薩無可奈何。觀世音菩薩雖然慈悲,也願意你身體健康,不要受苦,但是不行,辦不到。但是你在佛法裡面生了恭敬心,生了懺悔心了:「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誠懇地懺悔,發出來恭敬心、發出來清淨心的時候,這個時候,你這一念心和那個煩惱就脫離關係了,就有距離了,這個時候觀世音菩薩才能夠把你的罪業轉一轉,才能轉的。若是你不發這個清淨心,不發這個慚愧心,不發這個恭敬心,恭敬心也就是清淨心,觀世音菩薩沒有辦法,也還是不能的。所以剛才說,我們很慶幸是佛教徒,我們能相信觀世音菩薩,你這一念信心,一發動起來,就是清淨心,那麼就能轉,就有辦法能轉。所以信佛不信佛,買花不買花,還是有關係。
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面,一共是分兩大部份,前一個部份,就是無盡意菩薩問佛:為什麼觀世音菩薩有這樣的名號,名為觀世音菩薩呢?「以何因緣名為觀世音菩薩」呢?這是一個問;第二個問,就是問觀世音菩薩:「雲何游此娑婆世界?雲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雲何?」那麼這兩個問題,釋迦牟尼佛答覆這兩個問題,一問一答,就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一部,這一品的文,這是兩個問答。
那麼第一個問答,就是我剛才說的,我們人世間苦難的問題,現實的問題,不管你是信佛不信佛,乃至有道德、無道德,都有苦難,都有老病死、都會有病痛、都會有困難。那麼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這個問題要解決。而在佛法的中心點來看,佛法不是解釋這個問題,佛法不是說你有病了,來給你看病,佛法不是這個意思。佛法的中心思想,是令我們轉凡成聖的,教我們作聖人,要我們得涅槃的。像《金剛經》上說:「皆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是這樣意思。這個與我們剛才說:「消除一切的苦難」,有什麼分別呢?是有分別的。消除苦難這個問題,譬如說我們有病看醫生,我沒有白去,病是看好了,我心裡也快樂,醫生也快樂。但是過了多久又有病了,所以看好了病這個問題,是我們所歡喜的,但是並沒根本的解決問題,將來還會有病,所以問題沒能根本解決,若是佛法裡面說:「皆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件事,若是能成功,就是根本的得大解脫,永久不會再有病,永久不會再有老病死,這問題就是根本的解決了,所以這兩個部份不一樣。
第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最後,第二個問答,就是為什麼「觀世音菩薩雲何游此娑婆世界?雲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雲何?」就是根本的解決這生死的問題,是為眾生說法,為他講解佛法的真理,眾生如果能夠信解行證,能夠有信心,能夠明白這道理,能夠按照這樣去修行的話,你就成功了。這是第二個問答。
第一個問答,是解決現實的問題,也是觀世音菩薩的慈悲,也就是佛菩薩慈悲,不但是觀世音菩薩,佛教裡面有成就了的,這些大自在的聖人,都有這樣的大悲心。不過觀世音菩薩,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對我們的慈悲是最殊勝的。我們很多人都知道有觀世音菩薩,不但是佛教徒,非佛教徒都知道,我們有什麼問題,都是求觀世音菩薩幫忙的,所以觀世音菩薩在我們這個世界上,的確是一位非常重要的聖人。
所以第一問答就解決現實上的問題,雖然不能徹底地、究竟地解決問題,但是總是問題還是暫時地解決了,也還是很好嘛!我們有病,一下子醫好了,還是很好。所以也還是需要。需要這件事,有《普門品》上面說,一共說出來十二樣事情。第一個是:能救我們的七種災難,水災、火災、風災,乃至鬼神的災難,或者我們到了牢獄裡面去了,一共有七樣苦惱的事情,我們念觀世音菩薩的時候,觀世音菩薩立刻的會有效。譬如說:這房子起火了,真誠的念觀世音菩薩,就有效。這是佛教徒才能知道。那麼其它的水災,一切災難也都是一樣,立刻的都會有效。這在《觀世音菩薩靈感記》、《高僧傳》上看,這個故事多的很,很多的故事,說到這件事。但是在上面還有沒有列出來的,在《觀世音菩薩靈感記》上看,還有我們佛教徒,還有其它的問題,也有很多,觀世音菩薩也照顧我們。
我現在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說什麼呢?是兩夫妻之間的問題,夫妻之間,這個丈夫性格弱一點,太太的性格特別的強,虐待她的丈夫,使令她的丈夫很苦惱,是這個問題。這件事是在我們中國滿清時代的事情,是東北吉林,我是東北人,這件事發生在東北的吉林。這位先生姓高,叫高凡,他的太太姓范,樊江 城。這個故事,很多的地方有提到。我暫時有一個地方先保密,在這先不說。這兩個人小時候是同學,在同一個學校裡讀書。這個時候,小孩子都很天真沒什麼,但是後來漸漸大了,在一起,就是有感情。高先生似乎是家裡面有多少財富的,這個樊江 城,這個小姐家裡面,樊江 城的父親還是個做老師的,可是似乎是家庭貧苦一點。最初要結婚的事情,父母還不是太同意,但是高凡還特別歡喜這范小姐,最後終究是結婚了。初開始結婚到沒什麼,但是後來逐漸逐漸的就有問題,就是太太的性格非常的潑辣,性格很暴躁,或者說是很惡,性情很惡烈的,時常虐待她的丈夫。結果使令她的丈夫一天一天的瘦下來。那麼父母看見兒子一天一天的瘦下來,最初的時候還不知道,兒子媳婦拿公婆也不看在眼內,就是公開的虐待她的丈夫,所以這母親心裡痛,連樊江 城的母親都不同意,怎麼可以這樣對待丈夫,但是也無可奈何,你說什麼,她都不聽你的。不聽,那怎麼辦呢?後來這高先生的母親心是太痛了,所以對這件事非常的憂心,非常的關心。忽然間有一天作夢,說是你兒子受到媳婦的虐待,不是沒有原因的,什麼原因呢?因為樊江 城前一生,是在廟裡面,一個出家人,一個老和尚養的老鼠,這個高先生是個讀書人,到廟上去,也是弄這個老鼠,一下子不謹慎,把這個老鼠弄死了,所以這個老鼠恨他,今生要來報仇,非要把他搞死為止的,是這麼回事情的,他欠她的命,所以今生來要命。說是這怎麼辦呢?有什麼辦法呢?只好念觀世音菩薩,念《普門品》,也說到唸咒,說到這個事情。那麼一醒來,知道這是一個夢,這位老母親心裡還算是好,心裡還是歡喜,總算有辦法了,那麼就是念佛名,念大悲咒,她還有念一個咒,念觀世音菩薩,這樣念。念了也沒有多久,也沒有什麼感應,然後也通知了樊江 城的父母,也是念,也念《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也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也禮拜,也是買香花、禮拜、祈求。這樣求,求了三個多月了,也沒有消息。但是為父母對兒子的愛心特別強,還是求,這信心還沒有失掉,還是繼續求。
這一天來了一個老和尚,老和尚來,不是講經說法,來相面.就是到了鄉村各處地方來相面,來相面,人都歡喜,就是來相面。這時候,樊江 城也來了,她也來參加,來相相面,這樣子。相完面,這老和尚忽然說:「你們給我一杯水,拿一杯涼水來」,當然有人就給他準備一杯涼水,然後這老和尚就對樊江 城說了:「莫要瞋!莫要瞋!」就是你不要發脾氣,不要虐待你的丈夫。「莫要瞋!莫要瞋!前生亦非假,今世亦非真」。前生他欠你一命,的確有那麼一件事,他是對不住你了,但是今生作了夫妻這件事,你也不要那麼執著,虐待你的丈夫,把它看淡一點,不要那麼執著。「前生亦非假,今世亦非真,鼠子縮頭去,莫使貓兒尋」。說你這老鼠要回頭,你不能一直地向前衝,虐待你的丈夫。虐待的太過頭了,貓就來了,你這老鼠就受不了。就說這麼一句話。說完這句話呢,他喝了一口水,就向樊江 城噴了一口水。其實她,大家都是聞名的,知道這樊江 城是很厲害的,你這老和尚怎麼可以對她這樣子,為他擔心這件事。但是樊江 城默然,沒有出聲就回去了,就回家去了。回家去以後,就完全轉變了,就變成一個賢妻良母,對於公婆也好,對於父母也好,對於自己的丈夫也好,都是很溫 和、很親愛,孝順父母公婆,也愛護自己的丈夫了,完全轉變了,和以前完全不同了,那麼有這麼一件事。
這是說,我們人與人之間有什麼問題的時候,很難解決的問題,而我們念觀世音菩薩,念《普門品》,念大悲咒,還是念什麼咒,就有效,就是有效,能夠改變這件事。所以我們應該多多的、常常的念《普門品》,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是對的。這樣子,對於我們有所求的事情,就能有效。這是說太太性格暴躁,虐待丈夫。如果丈夫虐待太太也是一樣,也一樣應該有效,可以求觀世音菩薩的,那麼這是一樣。
其中,在《普門品》前面,我是說:能夠救護眾生的七種災難,火災、水災,這些問題,這是七樣。另外還有兩樣,還有兩件事,是什麼呢?就是求男、求女,或者是父親、或者是母親,結婚了,沒有兒女,希望有兒女,但是偏偏就是沒有,那麼也可以求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也能滿願的。能滿願這件事,當然有人可能已經有這件事,可是在《觀世音菩薩靈感記》上說到一件事,就是這兩夫妻沒有兒女,聽人說:觀世音菩薩慈悲,我們常能夠禮拜、讚歎供養觀世音菩薩就會滿願,兩夫妻就這樣做,一個念觀世音菩薩,一個念《普門品》。有一天作個夢,夢見有個老太婆,拿一個盤子,盤子裡面有一個小孩,送給他,這個母親作夢,這個母親就伸手要去抱這個小孩,忽然間,中間有一條牛過來,這小孩沒抱到,醒來就知道是一個夢。結果過了不久,也就是有孕了,也就生了孩子,心裡面也很歡喜,但心裡面還在猶豫,不久這小孩就死掉了。死掉了,心裡面還是不歡喜,不歡喜,有的時候,就把這件事向人說,向這個人說,向那個人說。就有人忽然間就有靈感就說:「這牛在中間障礙,你是不是吃牛肉?」「哎呀!是啊!」這兩夫妻歡喜吃牛肉,所以因為這件事,你想要得一個小孩不容易。那麼他就從這以後不吃牛肉,果然後來又做一個夢,夢見觀世音菩薩來了,拿個盤,又送個小孩,那麼這母親作這個夢,就把這小孩抱過來了,一醒了,知是個夢,這回沒有牛,果然也是有孕了,後來也是得一個小孩,有這樣事情。這樣事情,就看出來,觀世音菩薩他不說話,他給你一個夢,也等於是說話了,告訴你,你有問題,你把這問題解決了,就會有小孩了。所以我們若是有這個問題,我們也應該想一想,那麼這是一個問題。
另外還有一個:能解除七種災難,還能滿足我們求男、求女的願望,加起來就是九個了。另外有三樣事情,就是我們如果感覺到自己,貪心大,這個貪心特別大,或者說,這個欲心特別大,特別強,自己都不高興這樣子,但又做不得主,這也是一個苦惱;第二:我脾氣大,瞋心大;或者是其它的愚癡,沒有智能,很多的事情都搞錯了,也引起了很多的苦惱。貪心重、欲心重、瞋心重,容易發脾氣,或者愚癡心也是很強,那麼怎麼辦?沒有辦法!沒有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現在《普門品》也說了:「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就可以離欲,欲心就會減少下來,瞋心也會減少下來,或者愚癡心也會減少,就開智慧了,能減少、能消滅我們貪瞋癡的煩惱,觀世音菩薩有這個力量,只要我們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也就有這個靈驗的。
我們佛教徒本來說修不淨觀可以對治欲心,修慈悲觀就可以對治這個瞋心,或者說是修這個緣起觀能對治這個愚癡心,但是我們修不來,修不淨觀,修不來,修慈悲觀也修不來,修緣起觀也修不來,那怎麼辦呢?沒有辦法!現在《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世音菩薩慈悲,你就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就行,對觀世音菩薩表示恭敬,你常常能憶念,常常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就可以滿願。你看這件事情,這就比較容易,念觀世音菩薩名號,這件事比較容易做,不是很難,我們可以做,可以解決這個欲的問題,也能解決發脾氣,瞋心大的問題,使令我們開智慧,這也是非常好。
這個愚癡、欲心大,的確是個問題,有很多的過患。但是我們凡夫有這種問題的時候,你想解決,自己還不想解決,明知道不對,還是隨順這樣做,還是隨順自己的煩惱這樣做,而不肯用自己的智慧,改正修正自己的錯誤,還不肯做。你看這明知是火坑,還往裡面跳,這等於是這樣子嘛!那麼現在我們還是可以說這句話:「我們幸而是佛教徒,有觀世音菩薩慈悲,我們就得救了,我們可以多念觀世音菩薩,就可以得救。」
我再講一個故事,說到觀世音菩薩照顧我們的事情,我有幾個故事,不要都講,先講一個。有一個人姓王,大概這個人沒有讀過什麼書,別人給他的一個外號,叫做王大膽,膽子大。那麼這是年輕人,年紀不是很大,他的父親不在了,就是一個老母親,老親相信觀世音菩薩,相信佛,家裡供觀世音菩薩,常拜佛,常拜觀世音菩薩,常念觀世音菩薩。她這個兒叫做王大膽,就是很孝順這母親,什麼事情總是隨順母親的意思。當然他就是出外做工,維持生活。可是這個時候,這個地區,有一個特別的事情,什麼事情呢?就是人死了,夜間的時候,要找一個人來守夜,就看著這個死屍,死了的人立刻沒有埋葬,舊的時代是這樣。沒有埋葬的時候,放在家裡面,要找人來看守著,這件事,就找這個王大膽,找他來做這個事,待遇很好,給的酬勞也特別的多,比做其它的工不同,所以他也就肯做這件事,也不害怕,所以人家稱他為王大膽。
有的時候,人與人各有各的因緣了,人死了以後,把它埋在一個地方了,也要雇一個人去看守幾天,也有這種事情。那麼就是常常的雇王大膽來做這個事。他母親就不高興,母親不太同意,可是他總是跪在他母親面前,一定要母親同意,母親也就勉強同意了。可是忽然間,有一天在夜間,也是給人做這個事的時候,來個老和尚,而他做這個事,是在夜間,實在也是在睡覺。睡了,這老和尚來了,就踢他一腳,他就醒了,老和尚說:「你母親不同意你做這個事,你要聽你母親的話,如果你繼續做這個事,將來對你不利的,你要知道!」這老和尚就沒有了,說完這話就沒有了,他也不管,還是睡覺。
但是這天發生一件事,就是那個地區有一個有錢的人,很多財富的人,只有一個兒子,可是死掉了,這個主人心裡面非常痛,非常的痛苦,就是沒有辦法。但是他有一個親戚,這個親戚是個讀書人。他就和這讀書人一方面喝酒,一方面充殼子,說是:「我的兒子死掉了,我的心非常痛,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叫我的兒子活過來,有什麼辦法?」這個書生不可以輕視,不可以輕視書生,他的心機就是多,他懂得很多事。這書生就說了:「辦法是有,可以使令你兒子活,但是不容易辦,這個事情,不容易處理」。「有什麼辦法,這麼難辦呢?」「就是要找一個替死鬼,找一個人來替他死,才可以,這就難了。」「我家裡有錢,你是知道的,我可以用錢來補平這件事,平衡這件事。」「說是那樣,也有辦法,我有個親戚,叫王大膽,你是知道的,他的母親是我的姑姑,只有這麼一個兒子,如果叫他來做,他是大膽,他可能來做。但是我姑姑就這麼一個兒子,你叫他死了,這件事,在我良心上過不去。」「不要緊,不要緊,我負責他母親的生活,她一切的問題都由我來負責,也就好了嘛,她有個兒子,就是養她老就是了嘛,我用錢來養她老就可以了,就等於有兒子了。」「再想一想!」「這時間不能太久,因為我這兒子剛死,久了死屍壞了,這就有問題。」想了一想,想了一想說:「好!那你就直接和他談一談好了。」
那麼這個大富翁,有一天就把這王大膽找來了,找他談:「有一件事,拜託你」「什麼事?」「沒有別的事,就是你平常常做的事,就是人家若死了,就請你去看守。」「那好,這事容易,不難。」「但是我們要立下合同,我若是給你多少土地,給你多少條牛,還給你多少黃金,給你這麼多的酬勞,要彼此簽字,立下合同的」「可以啊!」他也同意。那麼就了簽字了。他心裡這麼想:「我這一下子得到這麼多的財富,最後沒有問題,我生活問題就完全解決了。」心情還很快樂的,就簽字了。
到時候,這大富翁就請他來了,這一天晚間就來了,到他家一看,有錢的人家,和沒有錢就是不同了,就是一個大廳裡面,他兒子死屍就停在那裡,但是預備一桌酒席,很好的菜飯給他吃,給他飲酒、吃肉,很多他滿意的事情,他心裡很快樂。吃完了酒肉,就有精神了,他就看著這個死屍,看著也沒有什麼事。
但是一到了半夜間,這個死屍就在那裡動,死屍就開始在那裡動,好像是類似一個大的床 鋪,這個死屍就停在這床 鋪的中間,這個死屍一動,動、動,這王大膽,的確是不怕,他就去踫這個死屍,一踫就不得了,這死屍就落到地下,落到地下就站起來了,站起來就追這個王大膽,向王大膽來了,王大膽就跑,向前面跑,這死屍就在後面追。但是這死屍跑的不快,所以他就是跑了一夜 。但是雞叫呢,這死屍就倒下來了,他就把這死屍抱起來了,又放在那抬上。早晨天亮了,這個合同就是夜間的一夜 ,白天他不需要在,那麼他就回家去了。夜間這一夜 雖然跑得不快,但是沒有睡覺,回家去,還沒有吃飯,就倒下來睡覺了。睡覺醒了的時候,心裡面不歡喜,哎呀!從來沒有過這種事,怎麼這樣子呢?心裡有點驚了。但是已經定了合同,簽了字了,還是得要來。
那麼第二天,天還沒有黑,他又來了,這個富翁又給他預備一桌席,又給他吃,他還照樣吃。吃完了,他還是照樣看著死屍,等到半夜間的時候,死屍又在動,動、動,但是這時候,王大膽不敢踫他,但是死屍一個勁動,自己就下來,下來就捏他,比頭一天晚上跑的快了,不同了,他就在前面跑,因為他總是年輕人,多少膽子大,但是心裡也不是太安,這個死屍跑的稍為快一點,但是還追不上他,等到雞一叫,又倒下來了,他又把他抱到抬上去了,等到天光了,又回家去了。回到家去,他老母親又給他預備飯,他不能吃,睡覺也睡不著,心裡面驚,這可怎麼辦?心裡面想,想要不去了,但是已經簽了字,就在那裡猶豫不決。
到了晚間,天還沒有黑,有人敲門,這時候,這老母親看他兒子氣色不太對,心情不太快樂,也就在責備他的時候,有人敲門,開門一看,這老和尚來了,這老和尚說:「我上次告訴過你,不要做這種事情,你看,現在你有麻煩了,你知道嗎?」這王大膽不出聲,「今天這個問題,你安心,我給你一個辦法,用三張紙,給他三張紙,這老和尚在那裡寫了一寫,畫了一畫,然後用火燒了一下,這灰就叫王大膽吃下去。另外這一張,你今天晚上去,就貼在這死屍的心口,貼在那裡。另外一張,你用火燒了它,預備一杯水,把這灰放在這水裡,如果這死屍要捏你,跑的快的時候,你沒有辦法解脫他的時候,你就把這杯水倒在他身上,倒在這死屍身上,這問題就解決了。說完這話,這老和尚就沒有了。
有個辦法了,心裡面總是安了一點,他就又去了,那個主人翁又是給他預備了一桌更豐富的酒席給他吃,吃完了,還是照常這樣子,到夜間的時候,這死屍更厲害,一下子就下來了,不要說慢慢動,一下子就下來了下來就捏他,跑的快,和頭兩天都不同了。他自己吃了一張灰,另一張已經放在死屍心口上,好像不感覺到有效,他心裡面也是驚,但是他還有預備一杯水,他感覺死屍跑得快,真是厲害。沒有把握,能夠解脫他,他就把水一下子就潑在這死屍身上。死屍一遇到這水就倒了,一倒地就聽到隔壁,發出一個大叫的聲音,就完了。原來是怎麼回事?這個書生,他在那裡作法。所以我們說,這個巫術是很厲害的,我們讀四書,孔夫子,也說到這個巫,可見很久很久就有這種事情,就是現在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這南洋一帶,還是有這種事情,就是現在香港都有了。就是這書生懂得這種術,他作這個術,就是使令這個鬼起來,就是把這個王大膽搞死了,然後這王大膽的魂就跑到死屍的身上去,死屍就活了,是這麼一個辦法。但是現在這老和尚的幫助,沒有成功,所以那個書生死掉了,這叫做起屍鬼。你命令這起屍鬼做這個事,沒有做成功,這個起屍鬼就來殺這個做法的人,是這麼回事。
那麼這死屍倒下來,他當然就一樣的,把這死屍放在那台上去,等到天光了,他就回家去了。那大富翁一看,那個書生死了,他的兒還是死在那,沒有成功,這件事失敗了。當然還按照合同辦事,就是酬勞他很多的錢,還有多少條牛的事情。
那麼這裡面,王大膽他本身不信佛,但是他孝順他母親,他母親信佛,所以觀世音菩薩來照顧照顧這件事。所以我們信佛的人,我們相信佛法的人,不可以說,我們只是在書本上學習 佛法就算了,不可以,你一定要有多少功課,對於佛菩薩要有恭敬心,然後才能和菩薩有感應,還是剛才這句話,我們對佛菩薩有恭敬,我們常念《普門品》,唸唸大悲咒,或者念《金剛經》,念《法華經》,使令內心清淨,然後才能轉我們的罪業,我們想不到,念不到的災難,就有希望由這裡,蒙佛菩薩的加被,就消除了。
如果我們只是像書生那樣子,學習 佛法,只是由書本上學一學,口頭上也可以講一講,內心裡面一點恭敬心也沒有,這是不行的。當然年紀大的人,在社會上生活久了,會知道社會上的險惡。這個小孩天真,不知道社會上的事情,年紀大了,於初出茅廬,初入到社會,可能不知道。但是這年紀大了,社會經驗多了,就知道,人心險惡,社會險惡,社會險什麼惡?就是人心壞。所以我們若相信了佛教,常常要做點功課。我們現在說《普門品》,我們可以念全部的《法華經》,我們也可以念《阿彌陀經》,念《無量壽經》,念《華嚴經》嚴經》,念《般若經》都好,有無量無邊功德,是不可思議的。
我還看見過一個故事,我也講一講,這件事可能是在唐朝,發生在唐朝,一個姓趙,趙先生,這位趙先生也是讀書人。他是從河南,開封是在河南省的,從開封到長安去,從長安又回到開封,就是來來去去,我也不知道他做什麼。那麼他有一次,從長安回來到開封,但是走到中途,就是太陽要落了,趕不到開封了,中途就是住在店裡面,這個店的老闆叫做板橋三娘,你們讀書可能讀到這件事。這位板橋三娘不是中國人,她不是漢人,是中東一帶的人,可能伊朗這一帶的人,不是中國人。但是她在中國,在這一個地方開一個店,這店裡面有特別什麼事情呢?就是常常廉價出售驢,她賤價出售,她做這件事。
那麼這一天,這位趙先生到這裡來住店,客人不多,那麼這板橋三娘就把他安排在一間房子裡住,住下來。走了一天,辛苦了,應該休息,但是他住那房間在隔壁是用木板釘的,中間有縫,就感覺到隔壁有亮,有光,有燈,那麼他也就順著這個光去看一看,一看就是板橋三娘,她在幹什麼呢?她有一個小木板,有一個小小的犁,還有一條小牛,她在口中唸唸有辭,就用這個牛在拉那個犁,在木板上耕田,然後就撒種子,很快就生出來苗,打成谷,然後把它磨成麵粉,就做成餅了。這些做完了的時候,收藏起來就休息了。
這個趙先生是讀書人,他就明白,這是巫術。他就第二天早晨一起來,反正沒有客人,他急急忙忙的就想走,他就自己騎著馬就走出去了。但是總是心裡放不下,又騎馬回來,回來又注意這店裡的情形,一看到客人坐下來,這板橋三娘就端出來餅,正好就看出是夜間那種餅,還有什麼菜放在那裡,那麼客人就吃,吃完了的時候,這人就倒下去了,倒在地下的時候,我看這書本上記這事,說是這板橋三娘對這每一個人都踢一腳,一踢完這人就變成驢了,每一個人都變成驢了。她也有工人,這些工人都是很癡呆的樣子,就拉這個驢到後院子去,當然後來就賤價出售,就是這樣子。然後這些人都變成驢了,客人總是帶多少行李,然後這板橋三娘都把這行李收去了,就是這樣子,這店就是這麼一個店。
這個趙先生看完了,他自己有急要的事情,他就走了,他就回到開封去了。過了多久,趙先生又來了,又來了的時候,也住在這。但是這一天也有很多客人,板橋三娘把他安排到另外一個地方,看不見板橋三娘究竟搞什麼鬼?不知道了。但是第二天早晨,他就起來,大家都坐在那裡吃早餐,又是有餅。板橋三娘走了,趙先生就把那個餅拿下來幾個,放在自己的帶子裡,然後把自己的帶子裡帶來的餅放在那盤子裡。然後這時候,這板橋三娘,有時候就照顧客人,就到這趙先生的桌子來,趙先生就把這盤子的餅拿來就吃,他說:「你這餅很好吃,我也帶來了餅」,就把帶來的餅拿出,說:「你嘗嘗」,板橋三娘大概是罪過造的太多了,也應該受報了,她也就是吃了,吃完了以後,她也一樣,也是倒下來了,趙先生也是照樣學,踢她一腳,她也變成驢了。變成驢,他也就把她拉出去了。拉出去以後,他就騎這條驢,從開封到長安,從長安到開封,就是這樣子。他感覺到這驢很聽他話,一點都不發脾氣,很隨順他的,給他服務。
這個時候,有一年,到長安,經過華山下,西嶽華山,在中國也是很有名的山,經過華山腳下,走到那裡,遠遠看出來有一個老人,胡 須老人就過來說:「趙先生,板橋三娘為你服務多少年了,你應該放她了。」趙先生聽了這話,心裡頭驚,怎麼他會知道這事情?那麼趙先生是讀書人,是非常聰明的,所以下來,對這老先生非常客氣,說:「是的,是的,可以釋放她」。那麼這老先生到驢的鼻子那裡捏這麼一下,驢就沒有了,就變成板橋三娘了。板橋三娘頭也不回就走了,就是有這麼一件事。這件事啊,這個故事出在什麼書上呢?是在《太平廣記》上。
我到美國以後,在星島日報,在香港的是星島晚報,也有記載這件事,它比《太平廣記》上說的稍微多幾句。《太平廣記》上說就是一個老翁,但是星島日報上發表呢,說是個老和尚。我看那《太平廣記》,是中國大陸 出版的,它不是說老和尚,說是老翁,而星島日報上說是老和尚,我認為這個筆者,這個人他可能不是佛教徒,他一定是其它的教徒,惡意的破壞佛教,所以加為老和尚,這個人有過失的。
那麼這件事,表示什麼意思?社會上,你不知不覺的,有很多陷阱在那裡,我們如果沒有這種知識就跳進去了,如果我們若是念觀世音菩薩,我們念《普門品》,念《金剛經》,你有佛法的功課的時候,就不同,這些事情就都沒有,它不能苦惱你。
我又有個故事,對不住,我想要講這個故事,《金剛經持驗記》上有一個故事,這是宋朝時候的事情,是一個年紀大的老女人,背著包裹,也來住店。住店的時候,當然店裡面招呼她,也就住下來。住下來,到半夜的時候,店的老闆,派兒子拿著刀,就到這老女人的房間,開她的門,要向她下手了,但是門就是開不開,怎麼樣也開不開,但是感覺裡面有光,有燈,他就從縫裡面一看,有一個高個子的人,頭能頂到屋頂,拿著刀站在那裡,他一看,他自己都害怕,就回去,就報告他的父親,他的老闆,老闆說:「你這人怎麼這麼沒有用,連這門都開不開?」「你自己去看!」他一看,不敢動,就回來了。回來了,等到天要亮了,門開了,一看這老太婆,梳洗,然後對老太婆非常恭敬,說:「是你在那裡讀經,在那麼讀什麼?」,說:「我讀《金剛經》」。原來就是讀了《金剛經》有護法善神,就是保護了你的安全,有這種事情。
所以我們是佛教徒,對於佛法要有信心,一定要做功課,或是念佛也好,唸經也好,念大悲咒也是好,要有功課。當然我們最根本的,我們自己要改過遷善,不可以做害人的事情,對別人有愛心,傷害別人的事情不要做,有力量幫助別人解決困難,沒有力量,做不來只好不做,但是要存好心,不做惡事,然後不斷地栽培善根,這樣子我們信佛,我們才能在佛法裡面得到功德,才能栽培善根,沒有白信佛一場,所以應該這樣做。
我們平常做功課的時候,不管是怎麼用功,你參加打禪七,參加打佛七,怎麼樣用功,沒有事的時候,沒有什麼事,也不感覺到有什麼好處。但是有事情的時候就知道了,所以我們應該…,我們的精神不要完全放在錢上,一天盡量的去賺錢,賺錢也不是不對,但是拿出一點時間精神在佛法上用一點功,栽培善根。栽培善根,現在有用,將來還有用。我們賺了很多錢,只是現在有用,將來一口氣不來以後,你用不著,你一點都用不上。所以要多做功課,要栽培善根才好。我這很對不住,老是講故事。
現在我們講《普門品》下一段的大意,我剛才說過一點,就是「觀世音菩薩雲何游此娑婆世界?雲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雲何?」這件事。這件事,我們若是讀《無量壽經》,大本的《無量壽經》,我們就會知道觀世音菩薩,他是在「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士有佛號阿彌陀」,他是阿彌陀佛的學生,他是阿彌陀佛的弟子,他是在那個世界住的,住在那裡。但是觀世音菩薩是大菩薩,所以他能夠現身在十方世界,弘揚佛法,廣度眾生的。他方世界我們姑且不提,說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界多災多難,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
那麼他在阿彌陀佛國怎麼會到我們這個世界來?但是觀世音菩薩還在阿彌陀佛國的世界,並沒有離開極樂世界,這就是聖人的境界,和我們凡夫不同。我們凡夫在家裡面,沒有在外面,若是離開了出到外面,家裡就不在了。但是觀世音菩薩不是,他在阿彌陀佛國照常的在那裡做事,但是同時他能分身到無量無邊的世界去度眾生的,還是有這種事情的。那麼就是所謂化身,應化身,去度化眾生的。這麼樣度化眾生…(Tape被洗掉了)
天上只有一個月亮,那麼地面上所有的水,如果它不混濁的話,都會現出來水中月,現出月影來,那就可以譬喻,觀世音菩薩他的本身,是在阿彌陀佛國,他的化身在十方世界,就像水裡面的月亮似的,也可以這樣譬喻。當然這是觀世音菩薩他那清淨無分別的大悲心、大智慧現出來無量無邊的作用,是這樣意思。所以他「雲何游此娑婆世界?」就是這樣游此娑婆世界,來到我們這個世界,來到我們這世界,我們通常說,在我們中國就是離寧波不遠的海裡面,那個舟山群島,普陀山,在那裡住。但是我們若是讀《華嚴經》,觀世音菩薩是在印度的南海岸,那裡有一個普怛洛迦山,觀世音菩薩是在那裡的。若是有人誠心到那裡去的時候,就能見到觀世音菩薩,是能見到。那個所謂「見到」呢,就是真見到,見到可以和觀世音菩薩說話,觀世音菩薩也可能招呼你,你遠遠去,也等於是客人了,他也會來招呼你,是這樣意思。但是這印度南海岸的普怛洛迦山,我們中國佛教徒知道的不多,但是讀《華嚴經》的人會知道,我們中國佛教知道最熟悉的就是普陀山,普陀山也的確是觀世音菩薩在那裡,那也是觀世音菩薩的一個據點,一個道場,那當然就是所謂的化現的道場。那麼觀世音菩薩在那裡住,我們若是有誠意的話,去,也是能見到,也不是說不能見到的。有些人並不是怎麼信佛,但是他若臨時發出一點誠心,也是能見到。觀世音菩薩的確是慈悲,你有所求的時候,他不會令你一點也得不到什麼消息,一定是能滿足你多少的。
觀世音菩薩來到我們娑婆世界,他的大悲心來救度我們,願意我們根本的解決了一切苦惱的問題,而不是像醫生看病那樣子,給你病是治好了,但是過幾天又有病了,觀世音菩薩不歡喜這樣子,但是也做這件事,你一直有什麼問題,觀世音菩薩也是幫忙的,那麼根本的解決問題,觀世音菩薩怎麼辦呢?就是「雲何而為眾生說法?」就是這句話。「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身而為說法;應以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就是這樣子。就是為我們講解佛法,講解佛法這件事,所以這也看出來一件事,根本的要解決問題,一切的佛菩薩,只能告訴我們一個方法,其它的事情,你要自己做,你要自己努力才可以。如果觀世音菩薩為我們說了佛法,我們聽一聽就算了,沒有照做,問題還不能解決的,還是不能解決的,只此而已,一切佛菩薩只是這樣。
那麼這件事,解決這個問題,那麼就是得要我們學習 佛法,我們要深入的思惟、修行,這問題才能夠解決,只是這麼一聽,聽一聽,從文字上學習 學習 ,就到此為止,還是不行的,問題還是不能解決。那麼這樣子,在我們凡夫來說,我們凡夫日常生活都在貪瞋癡裡面活動,有人有理智,貪瞋癡輕一點,減輕一點,理智不強的人,貪瞋癡重一點,就是這樣子。這樣情形的人,和佛法講的道理有一段距離的,所以人想要學習 佛法,人要向上才可以,我們人要向上呢,就難一點,我們人向下容易,向上難。世間上的榮華富貴,對於我們凡夫人來說,這個引誘性很大,我們說是修行好,念大悲咒,念《普門品》,念佛求生淨土好!但是等幾年以後,我現在先去榮華富貴二十年,以後再說,總是願意這樣子,而不肯說是我把榮華富貴放下,我就去用功修行,不肯這樣,我們很難這樣做,不容易做到這裡。
所以看《釋迦牟尼佛傳》,我們可以知道,釋迦牟尼佛是怎麼呢?釋迦牟尼佛就是把榮華富貴放下,然後到深山裡面去修行,他才成功了。他如果說是:「我等二十年,等三十年,先做國王,嘗嘗味道,然後我再去修行。」那就不行,就差一點。這個裡面有什麼不同呢?還是等於說一個故事,有一個《那先比丘經》,「那先」翻成中國話翻成龍軍,龍蛇的龍,軍隊的軍。在這們中國的祖師的著作裡稱他為龍軍論師,其實這龍軍是個大阿羅漢,和他同時有一個人叫做彌蘭王,是個國王,在印度的北部,那個時候,他是希臘人,是現在的希臘人,他不是印度人,那麼這個國王也是非常聰明的人。這國王是非常聰明,有辯才的人,他和他周圍的大臣在一起商議事情,大家都感覺到這個國王是有智慧,有頭腦,有辯才的人。但是有一天他的大臣就對他說:「有一個比丘,叫做龍軍比丘,這個人的辯才很不得了,大王不妨和他去見見面」。彌蘭王本來自己很自負的,「我的辯才是最第一的了,任何人都不如我,現在還有一個人還有辯才」,對他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事情,他就派人去請這個比丘來。龍軍是大阿羅漢,也就來了。
有智慧的人,和我們這笨人不同,我們做什麼事情,就老老實實的做,這國王他不,他等他來了,給他預備飯,預備的很不好,這個菜飯非常的不好,那麼就請這位龍軍論師吃了。但是龍軍論師就少少的吃了一點,就放下了,說:「這飯,我吃飽了」;然後這國王又拿非常好的飯菜,又請他吃,這龍軍比丘就吃,國王就說了:「你不是說你吃飽了,怎麼又吃了呢?」這個龍軍論師說:「那個粗劣的飯,我吃飽了,這個細的還沒有吃飽。」這就是辯才。若是我們笨人就不會說,而他就會說:「粗的吃飽了,細的還沒吃飽」,這樣說。這樣說完了,飯吃完了,他就提出一個問題,這就是有意的要辯論,但是有個道理,這個國王就提出一個問題說:「佛教徒有出家人,也有在家人,在家人也可以作佛教徒,出家人也可以作佛教徒,是不是在家作佛教徒也可以得道嗎?出家的佛教徒也可以的嗎?」那麼這時候龍軍論師回答說:「是的,在家也可以得道,也可以得初果,得二果,得三果;出家人也是,你要好好修行,也能得初果,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得阿羅漢果,都能得道。
我想你們很快的會說出一句話來:「那又何必出家呢?」就是這句話,那麼這國王就提出這個問題:「那你不必出家了嘛!你就在家修行,在家一方面也以得道,一方面也還可以享受在家人的事情,這不是好嗎?」那麼這龍軍論師就說:「我問你一個問題」,問什麼問題呢?說是:「距離你這裡有三千里遠的那個地方,有什麼事情要辦,你派一個年輕人,年輕力壯的人,騎著一個很好的馬,拿著糧,拿著刀劍,騎著馬,去辦那件事。這個年輕人能夠到那裡,因為這馬也好,也帶了資糧了,走路隨時還有飯吃,拿著刀劍還可以保護安全,所以你是能到的;若是派一個老年人,年紀很老了,走路自己走不動了,那麼給他一個很瘦很弱的馬,還不帶乾糧,叫他乘著這個馬到三千里以外的地方去辦一件事,他能不能到?這是靠不住,也可能到,也可能不能到。」
那麼這龍軍比丘說:「在家人修行,就像這老年人騎著這瘦弱的馬到三千里外去做事的這種情形。若是出家人,出了家修行,就像年輕人騎著這壯馬到三千里外的那樣情形。出家人容易一點,但出家人難的地方,就是你要出家就是難,要把你在家的色聲香味觸的五欲要放下,這是個難,這個難,過來了,你出家的時候,你能一天修這個四念處,修八正道,你就能得解脫,可以得聖道。若是你不出家呢,在家,你要去工作,你有父母,有妻子兒女,這些事情,你都要負責的話,你把你的精神、財力都用在這上很多,剩餘的精神,你去修行的時候,也可能會成功,也可能沒有成功,靠不住。」
所以這個「雲何而為眾生說法?」是要我們用功修行,用功修行就是這個問題。修行你就是得要放下,你才能夠修行,你不放下,就不能修行。
我最近看見一本書,那上面說到,南洋這一帶,這地方捉猴的人,就捉這個猴,這猴怎麼捉法呢?就是南洋有一種樹,長著很大的一個東西,叫椰子,捉猴的人,把那椰子拿下來呢,鑽一個洞,就是猴的手可以伸進去,裡面稍微大一點,放些花生在裡面,這椰子旁邊周圍也放些花生,那麼猴經過這地方呢,吃這花生,就逐漸看見這椰子,這椰子洞裡面也有花生,牠就伸手進去,拿裡面的花生,你不拿花生,這手還容易拿出來,牠一拿這花生,這拳一攢起來,手就拿不出來了,拉不出來,牠就叫,牠一叫,這捉猴的人一來,就把這猴捉走了。
這件事表示什麼意思呢?就是要放下,就可以解脫!你把裡面的花生放下,不要拿,你手就可以伸出來了,你一抓,手就大了,就是沒有辦法出來,沒有辦法出來,魔王就把你捉去了,就是這麼回事。所以修行這件事,佛菩薩大慈大悲,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來到我們世間給我們說法,觀世音菩薩也來到我們這世間開導我們佛法,開導是開導了,若是你不放下,是不行的。說我出家,我也能出家,出家以後,你還是沒有放下,還是不行的,也是不行。
所以就是要明白這意思,要放下,然後你的精神,你的時間,用在修行上,它才能有效,你不放下不行。我們讀這個經,讀這個《阿含經》,讀這個《般若經》,讀這些大乘經看,就感覺出來,佛在世的時候,得聖道的人很容易,並不難,就是聽佛說法,就是在聽經的時候,聽完經了,他就得初果了。所以我們若要批評人:「你這個人光只是學習 佛法,你沒有修行」,這句話還要重新想一想的,有的人根性特別利,他就是在那裡讀經,還心裡面思惟,他有可能會得聖道,有可能得初果,得無生法忍了。你不能說是:「你沒有坐破幾十個蒲團 ,你怎能夠有修行?」
我們在禪師的語錄上,古代的高僧,他是在深山裡面,住了四十年不下山、二十年不下山,在深山裡面修行,是的,的確是值得恭敬、讚歎的。但是我們不能一概而論,有的人根性利,也不可思議。當然有的人,只是書本上、文字上的佛法,有一點心得,而事實上還是凡夫,還沒有成就,也是有的,不是沒有的。
總而言之,我們若是相信了佛法,想要得聖道,就是要把世間上的五欲要放下,不然的話,就會像那猴似的,被魔王捉去了,所以要放下才可以。說我不能放下,那怎麼辦呢?也有辦法,也有辦法能放下,你靜下來,你思惟,思惟佛法的價值,世間上五欲的價值,你的智能慢慢的就會增長,你就能放下,不然的話不行。所以只是這麼的看一看,佛法好,但是世間上的五欲也很好,這樣沒有力量,你若加上了思惟的時候,它就有力量,它就會有力量。
我心裡面又有一個故事,我看《史記》,楚漢相爭,楚霸王的確了不起,他到了咸陽以後,其它的這些諸侯王,見楚霸王的時候,在地下爬,跪在那裡和他見面,那個楚霸王的威德不得了。所以那個時候把秦王朝滅了,他就是皇帝了,他封這個諸侯王,那個諸侯王,而自己號稱西楚霸王,就回到徐州來,這個時候,他認為天下就是太平了。但是不呈祥,劉邦拜了韓信做大將軍,這叫做:「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這是個計,經過多少回的戰爭,楚霸王失敗了。最後有一個人,告訴他,你還可以回到楚,還可以再起來,再和劉邦作戰,他說我沒有這個面目,再去見家鄉父老,他就自殺死了。這個有什麼意思呢?就是榮華富貴是我們所愛的,但是你拿到了以後,若失掉了,你受不了。若根本沒有去拿榮華富貴的時候,我們的生活也過得去的時候,心裡面也很平靜,也沒有事。但是你若拿到以後,你很光榮,失敗了你受不了,那麼我們應該想一想,我不要去拿,不是很好嗎?所以世間上的榮華富貴是人之所愛,但是它使令人苦惱。
我頭多少年在美國,遇見一個人,他的太太走了,就把他棄捨,他的心情就是什麼事情都沒有興趣了,自己都不能維持自己的生活,要靠自己的哥哥弟弟來維持生活,就是這樣子。這就是世間上可愛的事情,也就是可恨的事情,如果我們能放下安心修行,心裡面很平靜,你這樣去思惟這件事,就應該是覺悟了,不會被世間上的事情所迷惑,那就會很自在的、很自然的修行,也就能放下。所以有的在家居士,有心出家修行,總感覺到我出家持戒,持不來,其實不是,誰是一生來就是聖人?不是的。你出家以後,按照佛法修行,佛法在你心裡面會發生作用,那麼你原來感覺自己不相信自己的地方,就改變過來了,自己就有信心了,我可以持戒清淨,我可以修行的。如果說是自己完全能夠持戒清淨,這種人也是有。但是,若是從佛菩薩的慧眼來觀察,我看一個也沒有,只是他這個時候,他四大調和,善根發生一點作用,這個煩惱就不起作用,所以這個時候可以出家。但是煩惱不起作用,不是永久的,隨時它會起作用的,所以出了家以後呢,對於佛法的信心,加上有一點慚愧心,臨時的能調伏自己的煩惱。但是這個時候,你是修學戒定慧,戒定慧逐漸的、逐漸的就把你的煩惱取消了,你的世界就太平了,就成功了。
所以佛法和世間法不一樣,世間上這些名利,五欲的境界,你成就了,你心裡還是不安。我們沒有錢的人,有人來叫門的時候,我們心裡面沒有事,心裡什麼事也沒有,你若財富多了,有人半夜來敲門,你心就驚。所以這個財富,世間上的欲,人之所欲,但是也使令你心裡苦惱,你若修學佛法,心安,你修學四念處、三十七道品這樣修行,你心安,土匪來了,心裡面沒有事,什麼事也沒有,這性質完全不同,所以佛法是個安樂的方法,不是令你苦惱的。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乃至應以四眾弟子,各式各樣的身份得度者,即現其身而為說法,因為這樣子對於眾生有真實的利益,不是假的。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前後這兩大段,前一段是為我們解決現實的問題,但是這是暫時性;那麼後一段,為我們說法,這是根本的解決問題。這兩種情況,都是由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心所發出來的,由觀世音菩薩那種清淨無分別的慈悲心發出來的,這話什麼意思?就是完全是正確而沒有錯誤的,我們可以全部的發起信心的,不要說相信一部份,還有一部份,我不相信,不需要。人說的話靠不住,佛菩薩的話是應該相信的。我們能夠,還是我剛才說的這句話:「我們是佛教徒,我們應該非常的慶幸,我們和非佛教徒一樣,也有很多很多的災難,但是因為是佛教徒,我們有希望解決這個災難的問題,使令我們得到安樂自在,也一樣的可以轉凡成聖,也可以做大菩薩,也可以成佛的,這樣子,我們就不辜負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心了。觀世音菩薩這麼的慈悲我們,我們還不覺悟,那就是辜負了。
我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