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今譯淺解
毛惕園居士 譯解
附錄印光祖師普勸全球同胞同念觀音聖號啟
觀世音菩薩,於無量劫前,久已成佛,號正法明,但以悲心無盡,慈誓莫窮,故復於十方世界,現菩薩及人天凡聖等身,以施無畏,而垂濟度,普門品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不但現有情身,即山河船筏,橋樑道路,藥草樹木,樓台殿閣,亦隨機現,總以離苦得樂,轉危為安為事。凡遇刀兵水火,惡病惡獸,怨家對頭,惡鬼毒蛇,種種危險者,果能至誠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即可蒙菩薩加被,轉危為安。現在殺劫瀰漫,全球皆無安樂之處,亦無安樂之人。願中外同胞,同念觀音聖號,同以觀音救苦救難之心為心,同以觀音利人利物之事為事,則人我念空,鬥爭事息,自可同享太平,共樂天常。縱定業難轉,喪身失命,亦可仗菩薩力,往生西方,則是因宿業而殞身命,蒙佛力而出苦海也。凡我中外同胞,祈共鑒此愚忱!
中華民國二十六年秋寄居蘇州
報國寺七十七歲老僧釋印光啟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今譯淺解序
三界皆為苦海,而人竟共迷戀,忍受眾苦,貪求世樂,不知樂是苦因,身為苦本,好殺盜婬,自絕人天之路,縱貪嗔癡,悉種地獄之根,眼前圖快樂一時,身後受苦辛萬劫。況值世界大亂,戰禍頻仍,常死傷遍地,血肉橫飛,核子競賽,毀滅更甚,倘一觸發,慘不忍言。縱能倖免,而人命無常,輪迴尤險,七十古稀,百年能幾,老病最苦,死苦尤甚,隨業受報,輪迴六道,或墮地獄、餓鬼,或為畜生、修羅,苦重時長,決難逃避;縱有善業,得生天上人間,福盡還墮,亦難久留,一失人身,萬劫難復,永受極苦,曷勝危懼!
幸逃避無地,而求救有門,觀世音菩薩,在無量劫前,久已成佛,號正法明如來,但以度生願切,救苦心殷,不離寂光,倒駕慈航,為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之左輔,又為娑婆世界釋迦世尊之良弼,遍十方微塵國土,度九界無量眾生,常普門示現,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有求必應。若遇火水刀兵,颱風地震,牢獄枷鎖,毒蛇猛獸,怨鬼惡病,難產血崩,種種災禍;或臨陣作戰,核子空襲,或乘車船飛機,情勢危急,種種險難;只要一心專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即蒙救護,化險為夷,轉危為安。縱定業難轉,喪身失命,亦可仗菩薩慈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了生死,永脫輪迴,福壽無量,一生成佛,永享極樂,曷勝慶幸!
玆為自救救人,謹將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加以今譯淺解,並略附親蒙現身救護,及近代感應事證,以闡揚觀音菩薩度生救苦之妙行,大開眾生求救苦難之普門。承諸位善信大德,廣印普贈,以廣流傳,而普救度,功德無量!普勸中外同胞!家家供奉觀音聖像,人人常念觀音聖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同以觀音菩薩大慈大悲之心為己心,同以觀音菩薩救苦救難之行為己行,則人我念空,鬥爭事息,同免核子大劫,同享世界和平,消災免難,福壽康寧,凡有所求,無不應驗。若臨命終,預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捨報安詳,如入禪定,親蒙接引,往生極樂,見佛聞法,忍證無生,分身苦海,廣度眾生,同生西方,共成佛道。誠吾人所有疾厄災禍,生死輪迴等大苦大難,皆能求為救度消滅,即離苦得樂,成佛度生之無上妙法也。
中華民國七十五年觀世音菩薩聖誕日
惕園毛凌雲謹序於台北內湖思歸淨捨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今譯淺解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 原譯
民國菩薩戒優婆塞 惕園毛凌雲 今譯
(淺解)經名仍照原譯,妙法蓮華經,是經的總名。妙、是微妙,法、指一切事物,不論大小,有形無形,都叫做法,歸納為三大類,就是心法、佛法、眾生法,都微妙不可思議,故稱妙法。蓮華、是以喻顯法,因本經所說,皆一乘實相心法,甚深難解,特借蓮華的清淨,以顯大法的微妙,故稱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法華經二十八品中的第二十五品。觀世音、是菩薩因中由觀聞性而證圓通,果上由觀聽世間苦惱眾生,稱名的聲音,而自在救度,故名觀世音,簡稱觀音,又名觀自在。菩薩、是印度話、菩提薩埵、音譯的簡稱,意譯為覺有情,有情、又名眾生、覺有情、是已經覺悟的眾生,還要覺悟一切眾生,即運智上求佛覺以自利,用悲下化眾生以利他的大聖人,通稱大士。普、是普遍,門、是門戶,以通達為義,即不限於任何人,任何時間,都能自由 出入,普遍通達,方名為普門。在佛法中說,從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到聲聞、緣覺、菩薩、佛、的十法界,共有十道門,前九界的九道門,都不能互相自由 出入,不得稱為普門。可稱為普門的,只有佛界的一門,因佛成道後,本其大悲願力,要到那一界去救度眾生,都可出入自如,毫無障礙;一切眾生,都有佛性,皆可成佛,只要歸依三寶,信佛念佛,即入佛門,故稱為普門。觀音菩薩,是古佛再來,具有佛的大悲願力,常普門示現,救度眾生,故稱為普門大士。觀音菩薩,道大無方,普隨一切眾生的根機,令其就路還家,不獨立一門,不執定一法,隨機應化,皆為出生死,成佛道之門,故名普門。品者、類也,觀音菩薩是人,普門是法,合人與法,類為一品,故稱為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原譯是我國姚秦、即後秦時,由龜玆國精通經律論三藏的法師鳩摩羅什,將印度的梵文,譯為中文,文簡義豐,而古今註疏講解,又皆文多義繁,或艱深難解,特再譯為現今通行的白話,附於原譯各段之後,言文對照,並節取註疏講解的要義,易為簡要淺明的解釋,故名今譯淺解,略附事證,期皆容易瞭解,深信觀音靈感,常念觀音聖號,悉滅生老病死之苦,共得無量福德之利,命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度生,幸勿以粗淺而忽之!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今譯)當佛剛講完妙法蓮華經妙音菩薩品的時候,無盡意菩薩,就從他的座位站起來,偏露右肩,合起兩掌,面向佛說:請問世尊!觀世音菩薩,是以什麼因緣,得名為觀世音菩薩呢?
(淺解)從這一段起,是長行別示,問答觀音菩薩得名因緣。前六句、是結集經家所敘菩薩請法之儀,後四句、是當機舉名請問。爾畤、是那個時侯,此指佛在法華會上,剛講完妙音菩薩品的時候。無盡意、是菩薩的別號,以世界無盡,眾生無盡,業果無盡,而菩薩度生之心意,亦無窮盡,故名無盡意。觀音菩薩的普門圓行,隨機應現,一一無盡,足見大悲亦復無盡,故此品、以無盡意菩薩為當機發起人。即從座起四句,是請法之儀,以表三業恭敬。袒、是袒露,我國以袒為慢,西域以袒為敬,露出右肩,便於執役,以表事師之儀;合掌、我國以拱手為恭,彼國以合掌為敬,以表專至一心,皆身業恭敬。向佛、是以一念之誠,向萬德之尊,即意業恭敬。而作是言、是這樣的說。世尊、是佛的十種稱號之一,受世出世間一切凡聖所共尊,故稱世尊。面奉慈容,口稱尊號,即口業恭敬。以何因緣,若就眾生,是以善惡兩機為因,以菩薩靈智慈悲為緣。若就菩薩,是以觀智慈悲為因,以眾生機感為緣。當機請問世尊!觀世音菩薩,名遍十方,望重群賢,名不自彰,彰必因義,究竟以何因緣,得名為觀世音呢?現在法會大眾,和十方未來眾生,還有不知道的,敬請略為開示!當機舉名請問已完。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今譯)佛告訴無盡意菩薩說:善男子!假若有無量百千萭億的眾生,受了許多苦惱,聽到這位觀世音菩薩的大名,就一心稱念他的名號。觀世音菩薩,就立刻觀察他們稱名的聲音,前來救度,使他們皆得解除痛苦,脫離煩惱。
(淺解)從這一段起,是佛備示感應,正答得名因緣,先總標尋聲救苦,為全品的總綱。善男子、是佛稱呼無盡意菩薩,為具有善根的男人。眾生、是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無量百千萬億眾生,是舉十法界種種之機,機多境眾,以顯菩薩觀深應廣,非指定數。受諸苦惱,諸、是許多,身受痛苦,心生煩惱,即一苦一惱,已可怖畏,況受許多苦惱啊!眾生既多,苦惱不定,或一人受一苦惱,或一人受多苦惱,或多人受一苦惱,或多人受多苦惱,同業同受,別業別受,皆由過去和現在所造惡業,感受之果報。今顯人多苦多,皆為菩薩拔苦與樂之境。聞是觀世音菩薩之名,即是過去和現在所種之善根,復由一心稱名,感應道交 ,合此善惡二業為機感,菩薩即以無作妙智,觀其音聲,尋聲救苦,是應之速,皆得解除痛苦,脫離煩惱,是應之普,其功皆在一心稱名,必須一心一意的稱念觀音聖號,全神貫注,攝心專念,唸唸相繼,不起雜想,至誠懇切,如子憶母,無時暫忘,才能一心不亂,機心與聖心相交 ,有感即應,皆得解脫。如以散心、亂心、輕心、慢心、稱念聖號,難得感應,難收速效。雖效有遲速,而功無虛棄,亦能作未來得度因緣。古今感應甚多,舉一近事,以資證信。
事證:觀音靈感錄續編(以下簡稱續編)第二章二節二、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日寇突襲蘆溝橋,大戰爆發,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前方各大城市,漸被侵佔,燒殺奸搶,後方各城市,常遭狂炸,死傷甚多。三十年、更瘋狂南進,偷襲珍珠港,攻陷太平洋各島嶼,及泰越等國,使中外無量眾生,受諸苦惱。三十一年冬,主席林公,及各院部長,請虛雲老和尚,在重慶南岸慈雲、華嚴兩寺,建護國息災大悲法會四十九日,共念大悲咒、及觀音聖號,祈禱勝利,救國救民。至次年正月廿六日,法會圓滿,後方各城市,即未再遭敵機空襲,日寇果於卅四年八月投降,抗戰勝利,皆得解脫,應驗不爽。
按大士尋聲救苦的感應事證,不勝枚舉,請閱新編觀音靈感錄,及拙輯觀音靈感錄續編,便知感應不可思議。現值世界大亂,災禍頻仍,核子毀滅,恐怖尤甚,無地可逃,無人能救,惟有中外同胞,皆一心稱念觀音聖號,禮拜供養,至誠懇禱,定蒙大悲護祐,化險為夷,轉危為安,皆得解脫核子大劫之苦難,同享世界和平之幸福。總標尋聲救苦已完。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今譯)若有持念這位觀世音菩薩名號的人,假設誤入大火之中,火也不能燒傷他的身體,由於這位菩薩威德神通的力量,在冥冥中予以救護的緣故,得免火難。倘被大水漂流,只要一心稱念觀音聖號,就會漂到很淺的地方,得免水難。
(淺解)此下別示感應,以三業為機,七難持名,約口業機顯感冥應,三毒常念,約意業機顯感冥應,二求禮拜,約身業機顯感冥應。這是約口業機顯感冥應,能救七難:一、能救火難,及二、能救水難。持名是善業,火水二難是惡業,善惡二業,合為機感,能救火水二難是聖應。若有持念觀音聖號的人,必蒙感應護祐,決不致遭火水二難,假設由於惡業的果報,誤入大火之中,大火入內必燒,只要能一心持念觀音聖號,決蒙威神之力救護,火不能燒,得免火難。若被大水所漂,大水漂流必溺,果能一心稱念觀音聖號,就會得到救護,即得淺處,不會被水淹死,得免水難。
事證:一、救火難。續編第三章二節六、台灣寬金居士,民國四十年,遷居台中旱溪,家供觀音聖像,早晚禮念聖號。年餘後,忽鄰舍失火,將延燒其房屋,急連念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詎大火竟跳過其房屋,將左鄰右舍,都燒成灰,惟中間自己一家,依然存在。此急念聖號,火不能燒之實證也。
二、救水難。續編第三章五節四、胡 志純,民國十六年五月初八日下午,乘船在邵伯湖心遇龍風,為大水所漂,前後數船均沉沒,急虔念觀音聖號,船忽漂向湖邊淺處,倖免水難。此即得淺處之實證也。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今譯)若有很多的人,為尋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貝,乘船進入大海。假使忽遇怪風,猛吹他們所乘的大船,飄墮到羅剎鬼國,生命都很危險。他們當中,若有多人,甚至只有一人,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這許多人,皆得解脫羅剎鬼難。由於觀照世間這些稱名之音,即尋聲救苦的因緣,得名為觀世音。
(淺解)此三、能救黑風羅剎難。世人多貪財寶,大海為眾寶所聚,故多入海求寶。百千萬億,極言其多,亦非定數。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是七寶的名稱。黑風、是怪風,亦即鬼風。舫為大船。羅剎是惡鬼的總名,性殘好殺,常出沒於海邊島嶼,喜食人之血肉。羅剎鬼國,是惡鬼的住處,在大海中。黑風能吹船舫,墮入鬼國,想把眾人,以供鬼食。其中只要有一人稱念觀音聖號,眾人皆得解救,脫離羅剎鬼難。觀世音菩薩,就是常以妙智,觀照世間這些苦難眾生,稱名求救的聲音,即大慈大悲,尋聲救苦救難的因緣,得名為觀世音。
事證:續編第三章五節八、李富貴、任遠洋亨達輪大副,民國五十八年八月二十日,在美國紐約臨史旁之港口,裝滿肥料四千噸,準備次日啟航,當晚忽一強大颶風,對此港口吹來,港水猛漲二十公尺,船上鋼纜吹斷,隨風逐浪,左右亂撞,令人有魂飛魄散之感。李即猛念觀音聖號,求保平安,仗菩薩救護,船忽被風浪推送上岸,而免傾覆海底,墮入羅剎鬼國。次晨風停水退,方知船身損壞,頭尾撞毀,全船人員,無一受傷。此一人稱念觀音聖號,皆得解脫颶風羅剎難之實證也。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今譯)若又有一些人,正當被殺害時,如有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的,那個加害的人,所拿鋼刀或棍棒,就一段一段的斷壞,不能殺害,即得解脫刀杖之難。
(淺解)此四、能救刀杖難。過去若犯國法,被判死刑,就要用刀砍頭;若犯法較輕,或打板子,或受夾棍,都稱為杖;若遇強盜土匪,或刀或棒;此惡業所感的果報。臨當被害,是正當被殺害時,如能稱念觀音聖號,生死事大,一心不亂,這是善業,故能即感大悲救護,使他所拿刀杖,即段段壞,失掉殺傷的作用,便得解脫刀杖之難。
事證:續編第六章十六節三、清淨師,住熱河朝陽縣鄉下小廟,每日以誦法華經普門品為常課。民國二十八年,日寇在朝陽清鄉,通令凡土匪到處,民間須一律抵抗,如有容匪食宿者,與匪同罪。清師騎驢趕集,經道士廟,天晚留宿。土匪亦來廟食宿,天未明即去。日軍趕到,將廟內之人,一併捆綁,先槍斃道士四人,後斃清師,連發三槍而未響,驚問有何邪術?師云:「出家人並無邪術,惟念觀音菩薩,求速往生。」日人深信菩薩感應,遂即釋放。雖古今殺人凶器不同,而得解脫死難則一也。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
(今譯)假若在三千大千世界的國土裡,充滿其中的夜叉、羅剎等惡鬼,都想來惱害世人,只要聽到有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的人,這些惡鬼,就不敢用惡眼相看,那裡還敢加以殺害呢?
(淺解)此五、能救惡鬼難。三千大千國土,是一個日月所照的地方,為一小世界,合一千個小世界,名小千世界,合一千個小千世界,名中千世界,合一千個中千世界,方名大千世界,為一佛所教化的世界,因有小千、中千、大千、三個千的數字,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其中國土甚多,非算數之所能及。夜叉、羅剎、都是印度話,意譯為捷疾鬼、暴惡鬼,都是惱人的惡鬼。滿中、是充滿其中,極言其多,此皆假設之辭。如世界善人少,惡人多,弱肉強食,惱害善良;國與國之間,更以強凌弱,以眾暴寡,真是充滿了夜叉、羅剎,外國人,都想來侵略中國,所以都稱外國人為洋鬼子。只要能稱念觀音聖號,這些惡鬼聽到了,就不敢以惡眼相看,那裡還敢加以殺害呢?
事證:續編第二章二節一、清光緒二十六年庚子,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日軍所佔區內有一寺,供古代傳留的觀音聖像一尊,住持僧允贈日供養,祈保兩國興盛和平。聯軍旋即撤離,得解脫洋鬼侵佔之難。日軍迎往日本,建鎮海樓於高麗海峽,供奉觀音聖像。迨癸卯年,日俄戰爭,俄竭全國之力以攻日,水陸並進,詎是日大霧,日本海軍士官,都隱於鎮海樓觀音像之前後,一心稱念觀音聖號,以伺俄軍蹤跡,忽一線清光,衝破大霧,見俄艦隊盡集在前,日軍皆奮勇爭先,衝到俄艦之側,將其全部擊潰而大捷。使俄國鬼子,不敢以惡眼相看,更不敢再來侵害之實證也。
【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系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今譯)假設又有人,若有罪被捕,或無罪被拘,都被鐐銬枷鎖,繫縛在他們的身上,如有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的人,他的刑具,忽皆斷壞,即得解脫枷鎖之難。
(淺解)此六、能救枷鎖難。有罪、是犯法,無罪、是冤屈。杻、是手銬,械、是腳鐐,枷、是套在頸上的木枷,鎖、是煉在身上的鐵鎖,都是刑具。檢系、即繫縛,被這些刑具,繫縛其身,都是惡業所感,有罪、是現世惡業、無罪、是過去惡業,既能稱念觀音聖號,已有悔過求救之心,大士真慈平等,皆令解脫,並非縱惡,實感化為善,俾改往修來。
事證:新編觀音靈感錄第二篇十五頁,劉宋張暢,常供奉持念觀音菩薩。南譙王構逆,暢不從,王欲害之,夜夢觀世音曰:汝不可殺暢,遂不敢害。及王敗,暢系獄,誦觀世音經千遍,鎖寸寸斷,獄司易之,復斷,吏白其事,遂釋之。此救枷鎖難之實證也。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繼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今譯)假若在三千大千世界的某一國土裡,充滿其中的怨家盜賊,那是一個很危險的地方,一般人都不敢去。竟有一位商主,帶了很多商人,都拿著很貴重的財寶,經過這危險的道路,都怕遇著怨賊,劫奪財寶,傷害生命,正大家提心吊膽時,他們之中,忽有一人,高聲的說:諸位善男子!不要害怕,你們應當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這位菩薩,就會把不害怕的膽量,送給各位,你們倘有稱念聖號的,對於這些怨賊,當得解救,脫離險難。這些商人聽到了,都發出很高的聲音,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因一心稱念聖號的緣故,即得解救,脫離怨賊之難。
(淺解)此七、能救怨賊難。三千滿中等句,亦假設之辭。怨、是怨家,奪人生命,賊、是盜賊,劫人錢財,既劫財,又奪命,故叫怨賊。商主、是商店主人,或商會主席,將諸商人,是帶領許多商人,繼持重寶,是拿著很貴重的財寶。唱、是高聲,恐布是害怕,無畏、是心無怖畏,即不害怕,施、是佈施,即給與。南無、是印度話,音讀拿摩,意譯為歸命、歸依、敬禮、救我、度我等義,是眾生向佛菩薩至心皈依信順的話。因大家一心高聲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的緣故,即得顯感冥應,解脫怨賊之難。能救七難已完。
事證:續編第二章一節十五、民國三十八年,大陸 大亂,國防部軍法局局長徐業道先生,率全局官兵及眷屬,隨政府遷移,由南京遷廣州,轉重慶,至成都。十二月十一日,又率妻女及丁副主任敏之,飛昆轉台,適雲南省主席盧漢叛變,飛昆人機均被扣,情況危急,丁即勸徐夫婦及女,不要害怕,應當一心同念觀音聖號,即蒙施無畏,得同匿機場氣象台,偽裝患病,同住某醫院,同乘運煙葉之貨車,經過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等險路,頻遭兩旁山上之叛軍,亂槍劫車,因念觀音聖號未停,即獲衝出,同由廣州、香港、安抵台灣。此同念觀音聖號,即得解脫險難之實證也。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今譯)佛說:無盡意!觀世音菩薩大菩薩,威德神通的力量,高大到這樣啊!
(淺解)此結歎能救七難的神力。摩訶、意譯為大。巍巍、是高大的樣子,即讚歎菩薩威德神通之力最大,救護甚廣,不僅能救七難,遍法界皆能救護,功超九界,名彰同居 、方便、實報等三土,竟巍巍然有這樣的偉大啊!約口業機顯感冥應已完。
【若有眾生,多於婬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今譯)假若有人,多貪女色婬欲,只要心常憶念恭敬觀世音菩薩,即得速離婬欲之毒。若多發嗔恨恚怒,只要心常憶念恭敬觀世音菩薩,即得速離嗔恚之毒。若性甚愚蠢癡呆,只要心常憶念恭敬觀世音菩薩,即得速離愚癡之毒。
(淺解)這是約意業機顯感冥應,能離三毒。三毒是惡業,常念恭敬是善業,合此二業為機感,得離三毒即聖應。三毒、是貪嗔癡,為一切惡業的根本,懺悔偈云: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能毒害眾生的生命、與法身慧命,令墮三惡道,故稱三毒。一、能離貪毒。三毒之中,貪毒為首,諸貪之中,婬欲為首。諺云:萬惡婬為首。婬欲、即財色名食睡五欲中的色慾,專指貪愛女色。惟此婬欲,人最易犯,且最難斷,為害最大,故佛列十惡之一,在五戒中,惟戒邪婬,在八關齋戒中,就無正婬邪婬之分,都在嚴禁之列。欲、是貪慾的心念,多於婬欲,是貪多無厭,由夙生惑習 深重,業習 不忘,常起婬念,發為婬行,輕則傷身敗德,重則傾家喪命,還招妻不貞良,女不清節之現報,果報在地獄,銅柱鐵床 ,極苦自受。由知因果,心生怖畏,即心常憶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以自心念力,對治婬心,仗菩薩威神,消除婬業,即得速離貪愛婬欲之毒。
事證:續編第六章十五節一、茂章居士,幼時喜閱狎邪小說,致犯手婬及邪婬。信佛後,雖深懺悔,誓戒邪婬,仗佛加被,除此惡習 ,而體力早傷。民國三十三年,在上海工作過勞,即發熱洩瀉,治癒後,仍感精神委靡,工作乏力,且時有頭痛、暈眩、耳鳴、消化不良 、等現象,醫藥無效,寢食不安。後閱觀音靈感錄,即發心常念觀音聖號,如是三月,即蒙慈祐,得離婬欲,眾病悉愈,精神轉佳。此常念聖號,得離婬欲之明證也。
二、能離嗔毒。嗔、是嗔恨,懷之於心,恚、是恚怒,形之於色。嗔恚都屬火,若多嗔恚,對境便熾,不能壓制,心如油沸,面似火燒,輕即傷氣取辱,重則忘身及親,構怨結仇,為害甚大。經云:一念嗔心起,焚燒功德林。又云: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這是華報,果報在地獄,刀山劍樹,極苦自受,無人能代。只要心常憶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以自心念力,制伏嗔恨之心,仗菩薩慈風,熄滅恚怒之火,即得速離嗔恚之毒。
事證:新編觀音靈感錄第五篇一六頁:江 西臨江 秀才高蕃,娶妻樊氏,名江 城,貌美而性情凶暴,高很親匿,旋被欺陵萬狀,翁姑不能禁,遂分居。高不堪其苦,體漸衰弱,母見憂甚,忽夢一老翁告訴她:江 城前生,是淨業和尚所養的長生鼠,你兒前生,為一書生,偶至寺,將鼠弄死,惡報在今生,不可以人力挽回,惟有每晨虔念觀音咒一百遍,當有效。既醒,告訴其夫,即夫婦每晨同念。過兩月餘,樊橫如故,更覺狂縱。忽來一老和尚,在門外宣講佛果,看的人很多,樊氏也出去看,老和尚講完了,索清水一盂,持向樊面,大聲說:莫要嗔,莫要嗔,前世也非假,今世也非真,咄!鼠子縮頭去,勿使貓兒尋。說完,吸水噴在她的面上,沾濕襟袖,眾大驚駭!樊氏不語,拭面自歸,從此痛悔前非,羞慚如新婦,承顏順志,終身勿衰。此由翁姑代念,亦得離嗔之明證也。
三、能離癡毒。愚、是愚蠢,癡、是癡呆,愚癡,即無明,就是不聰明,不明事理,愚鈍成性,癡暗無智,迷正知見,起邪分別,小即事理錯亂,大則撥無因果,自誤誤人,生遭王難的華報,死入地獄,得備受眾苦的果報。只要心常憶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以自心的正念,而驅邪執,仗菩薩的慧日,而破昏迷,即得速離愚癡之毒。
事證:續編第六章十七節二、民國初年,江 蘇泰興縣,有一小廟,師徒二人,小沙彌甫十五歲,貌醜心誠,得老和尚歡心,為規定功課甚嚴,每日讀書,雖甚愚癡,屢教不會,而做雜事甚精。每晚拜觀音菩薩,必虔誠拜到菩薩搖手時,方准就寢。因老和尚性嗜鴉片,臥房在觀音殿後,僅隔一板壁,鑿小孔,穿黑線,密系聖像之手,手本活動,將線一拉,即動如搖手。每晚候煙癮過足要睡時,方連拉黑線,小沙彌見菩薩搖手後,即歡喜停拜去睡,數年無間。一日,老和尚出外訪友,因雨被留,次晨急返,問昨夜拜否?答:已拜到菩薩搖手方睡。心甚驚奇,非菩薩顯靈,即沙彌說謊。當晚吃大煙後,故意不拉黑線,旋往察看,見已就寢,心喜喚起,問拜到菩薩搖手否?答:已搖手矣。方知菩薩真顯神通,叮囑次晚仍照常誠懇禮拜,拜到菩薩搖手時,即跪地不起,叩求菩薩開智慧!菩隆果真慈悲,有求必應,即下座,用手中楊枝,蘸瓶中甘露,滴其口中,再回原位不動。小沙彌如夢初覺,口內香甜,滿身清涼舒適,歡喜無量!此後聰明能幹,如換一人,凡師教讀之書,只教一遍,即能背誦,已證過目忘不之智慧,後有大名。此常念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之實證也。能離三毒已完。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今譯)佛說: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這樣偉大威德神通的力量,能給與眾生很多的利益,因為這多益的緣故,你們眾生,常應一心想念觀世音菩薩。
(淺解)此結歎能離三毒的神力,和勸導眾生常應心念。饒、是豐饒、多所饒益,是給人很多的利益。因貪嗔癡三毒,為根本煩惱,最難拔除,菩薩能令速離,足證大威神力,不可思議。眾生的根本三毒既離,一切枝末煩惱,自不得生,故說多所饒益。是故、是因為這個緣故,常應心念,是不徒口常稱念聖號,還應心常想念聖容,一心憶念,常時無間,念得功用純熟,不念而念,將此身心,與聖號聖容,打成一片,才能感應道交 ,內憑念力,外托聖力,即何毒不離,何益不得呢?約意業機顯感冥應已完。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
(今譯)若有女人,想要求生男孩,只要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就可以生下一個具備福德智慧的男兒。設想求生女孩,就可以生下一個品行端正,相貌美麗的女兒,這都是由於她前世所培植福德的根本,故得廣受眾人的愛慕與恭敬。
(淺解)這是約身業機顯感冥應,此能應二求,禮拜供養是機感,便生男女是普應。一、能應求男。一般男女,無不注重嗣續,傳宗接後,儒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此處獨指女人,因女人求子之心,比男人更為急切,過去封建時代,女人無子有三苦,一為公婆所嫌,二為丈夫所棄,三為余婦所輕,旁人所笑,想脫三苦,故必求男。心要至誠懇禱,口要至誠稱念,身要至誠禮拜,頭和兩肘兩膝,五體投地,三業投誠,即三業供養。還要常以香花燈果水等,恭敬供奉,一飲一食,必先供養。果能這樣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即感聖應,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若有福無慧則識淺,有慧無福則家貧,既有福德,又有智慧,則富而且貴,廉而能明,不僅傳宗接代,更能光宗耀祖。
事證:續編第六章十九節五、編者自述:民國三十八年輾轉來台:妻隨子別,四十六年六月十九日,吾妻鄭侶梅,求子於觀音菩薩座前,禮拜供養,一心稱念。至次年十月五日,果生一男,因名佛祐,字志仁,俾知蒙佛垂祐而生,必志於仁,以報佛恩!
二、能應求女。男承內嗣,女結外親,有男無女,亦非全美。女人以生女為親,是其同類,故欲求女。求女之法,仍為禮拜供養,故不再說。端正、是品行端正,有相、是相貌美麗。宿植德本,是由多生培植這福德的根本,故得相貌美麗,廣受眾人愛慕,品行端正,更受眾人恭敬,若有相無品,則可愛而不可敬,或有品無相,雖可敬而不可愛,菩薩令生宿植德本之女,故得品相俱全,愛敬兼備。能應二求已完。
事證:新編觀音靈感錄第三篇第十頁:華敦三、結婚十九年,尚未生育。婦過氏,虔奉觀音大士,常拜像前,哭泣哀求,一夕,夢大士抱男女各一,命過氏曰:憐汝虔誠,以此付汝。次年生子,越歲生女,後不復孕。此常哀求男女、即得男女之實證也。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
(今譯)佛再叫一聲: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這樣能應二求的大威神力啊!
(淺解)此結歎能應二求的神力。觀音菩薩,有求必應,如求福得福,求壽得壽,求名得名,求利得利,所求無量,所應無邊,千處有求千處應,豈僅能應二求耶?此不過略舉所求之最要者為例也。約身業機顯感冥應已完。
【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今譯)假若有人,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定蒙賜福,決不會虛棄而落空。因為這個緣故,所有眾生,都應當信受持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
(淺解)這是能賜多福,一、勸持名號。福不唐捐,是福不虛棄,即不會徒勞無功而落空。受持、是以信力領受於心,以念力執持不忘。恭敬是意業,禮拜是身業,既皆得福,功不虛棄,縱因機淺,所求未遂,而恭敬禮拜之福,終不落空,以釋群疑,並勸信受持名,持名是口業,以期三業普攝,得福更多,更不會虛棄落空,故以皆應勉之。
事證:吾自幼即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便蒙賜福,工作順遂,精神愉快,頻逢險難,皆轉禍為福。劫後餘生,早晚課念佛回向後,加持大悲咒及觀音聖號,以報慈恩!術者推吾命:五十五歲,功成身退,五十六歲,撒手西歸。果於五十五歲,因積勞成疾,得早除役,前事皆驗,急備往生資糧及後事。吾妻即發願念觀音聖號百萬,求延夫壽。五十六歲竟無恙,今已七十有六,早已百病全消,發脫復生,老更康強。妻亦六十七歲,偕老益健,兒孫繞膝,晚景歡娛,安受供養,同享清福,此福不唐捐之明證也。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於汝意雲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否?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今譯)佛再問:無盡意菩薩!假若有人,信受持念六十二億恆河沙數的菩薩名號,還盡這一生有形的壽命,供養這些菩薩的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等,四事俱備,你的意思怎樣,這些善男子,善女人,所得的功德,多不多呢?無盡意菩薩說:很多。世尊!佛又說:若又有人,只專信受持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僅一時禮拜供養,這兩人所得的福德,正好一樣的多,沒有不同,都於百千萬億劫的很長時間,享受不盡。
(淺解)此二、較量福德,是假設故問。字、為別號。設若有人,受持諸位菩薩的名號,其數滿足六十二億恆河沙數,恆河、是印度的一條大河,闊四十里,沙細如面,非算數之所能及,以一粒沙,比喻一位菩薩的名字,持名滿六十二億河沙,菩薩當然很多。這些菩薩,皆現住娑婆世界,修法垂范,教化眾生,為佛現量智所知。復盡形供養,盡形、是盡這一生的身形和壽命,到死為止,時間當然很長。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為四事供養,是人類所必需,凡夫菩薩,固需這些供養,聖人菩薩,雖用不著這些東西,但能發心供養,自然得到福報,四事具足,設供既很完備,所得的功德,自然很多。功、是善行,德、是善心,世人以禮拜、供養、誦經、持名、佈施等,都叫功德。若又有人,只受持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是持名少,不及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數菩薩名字之多。一時禮拜供養,是時問短,供養少,不及盡形之時長,四事之供備。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是正好相等,沒有差異。劫、是印度話劫波的簡稱,意譯為大時,即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計算的極長時間,一大劫、約十三萬四千三百八十四萬年,百千萬億劫,時間更長,無量無邊。不可窮盡,都於無量大劫的極長時間,享受不盡。較量福德已完。
【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今譯)佛又特別提醒無盡意菩薩說:無盡意!你看信受持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能得到像上面所說,多到這樣無量無邊福德的利益啊!
(淺解)此三、結顯多福。一般學佛的人,總以為念一個菩薩的聖號,不如念很多菩薩的名號,念一佛,不如念多佛,既念阿彌陀佛,又念藥師佛,既念觀世音菩薩,又念地藏等菩薩,既念普門品、阿彌陀經,又念心經、金剛經、藥師經、地藏經等,忙個不休,雖有功德,而念頭太多,反弄得心神不寧,難得一心不亂,有感即應。不如專念觀音聖號,能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所以我們皆應一心專念。一、問答觀音菩薩得名因緣,是以眾生三業顯感為因,以菩薩大威神力冥應為緣,到此已完。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雲何游此娑婆世界?雲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雲何?】
(今譯)無盡意菩薩又恭向佛說:請問世尊:觀世音菩薩,怎樣來游化這娑婆世界,怎樣為眾生演說妙法,他方便鑒機的神力,這事又是怎樣的呢?
(淺解)從這一段起,是再問答觀音菩薩的游化方便。先由當機進問游化,既聞前說觀音冥應之功,還未知菩薩顯應之力,故再重申三問,問身輪怎樣游化?問口輪怎樣說法?問意輪怎樣方便?因眾生根機不同,淺深有異,願樂不一,必須依身口意三輪,起不可思議的教化,才能得度。先以意輪方便鑒機,應現何身,應說何法,但不知觀音的三輪,究竟怎樣?故再提出請問。三輪、是指佛菩薩的身口意三業,能摧破一切眾生的惑業,故稱三輪。游、是游化,即到處遊行,教化眾生。娑婆、是印度話,意譯為堪忍,謂此土眾生,安於十惡,忍受眾苦,不求出離,故雲堪忍世界。方便、是成道後,化度眾生,以妙觀察智,鑒機的方便,非成道前,修證的方便。進問游化已完。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今譯)佛又告訴無盡意菩薩說:善男子!若有某一國土的眾生,應該用佛的身相去化度他,才能得度的,觀世音菩薩,就示現佛身,為他演說佛法。應該用辟支佛的身份去化度他,才能得度的,就示現辟支佛身,為他說法。應該用聲聞的身份去化度他,才能得度的,就示現聲聞身,為他說法。
(淺解)這是廣顯觀音菩薩應化諸國,皆明應顯化。一、能應三聖。國土、是一切眾生的住處,有淨土、穢土之分。若有國土眾生,是指實報、方便、同居 三種國土的九界眾生,為十法界一切能感之機。應以之詞,是答意輪方便,能知機宜,宜現何身,宜說何法,隨即顯應。現身、是答身輪,化現各種不同的身份。說法、是答口輪,演說佛法。三輪本不相離,以此具答三輪之問。三聖、是菩薩、辟支佛、聲聞等三乘聖人、為應菩薩大乘之機,菩薩志在菩提,故應以佛身得度,觀音菩薩,為古佛再來,即示現佛身,為說成佛之法,令究竟成佛。辟支佛、是印度話,意譯為緣覺,即中乘。聲聞、即阿羅漢,為小乘。觀音菩薩,為應中乘或小乘之機,應以緣覺或聲聞的身份去化度他,才能得度的,即分現緣覺或聲聞之身,為他演說佛法,令皆得度。能應三聖已完。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為說法。】
(今譯)應該用梵王的身份去化度他,才能得度的,就示現梵王身,為他說法;應該用帝釋的身份去化度他,才能得度的,就示現帝釋身,為他說法;應該用自在天的身份去化度他,才能得度的,就示現自在天身,為他說法;應該用大自在天的身份去化度他,才能得度的,就示現大自在天身,為他說法;應該用天大將軍的身份去化度他,才能得度的,就示現天大將軍身,為他說法;應該用毗沙門的身份去化度他,才能得度的,就示現毗沙門身為他說法。
(淺解)此二、能應六天。一、梵王、是色界初禪天大梵天王的簡稱。二、帝釋、是釋提桓因的簡稱,為欲界第二天,即忉利天王,俗稱玉皇大帝。三、自在天、即第六他化自在天,居欲界頂。四、大自在天、即色界究竟天,居色界頂,此天天王,名摩醯首羅,意譯為大自在,即統領諸大梵王之主。五、天大將軍、即四王之八將,如韋馱天將等。六、毗沙門、即四天王天中的北方多聞天王。觀音菩薩,大慈大悲,為應天界六天之機,應以梵王等六天的身份去化度他們,才能得度的,即皆為現身說法,令皆得度。十法界之天界,即六道中之天道,僅舉六天,余非不現,皆含攝故。能應六天已完。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
(今譯)應該用小王的身份去化度他,才能得度的,就示現小王身,為他說法。應該用長者的身份去化度他,才能得度的,就示現長者身,為他說法。應該用居士的身份去化度他,才能得度的,就示現居士身,為他說法。應該用宰官的身份去化度他,才能得度的,就示現宰官身,為他說法。應該用婆羅門的身份去化度他,才能得度的,就示現婆羅門身,為他說法。
(淺解)此三、能應五人。一、小王、是各國的小王,古代稱大國的國王為大王,小國的國王為小王,都稱皇帝,即現代的總統或主席。二、長者、是年高德劭的尊稱,如我國各地的耆宿、紳士。三、居士、是以道自居,及居家修道之士。現在稱居家學佛、受持歸戒者為居士。四、宰官、是上自公侯將相,下及州牧縣令之通稱,即現代政府的文武官員。五、婆羅門、是印度的四姓之一,意譯為淨裔,自稱是梵天的後裔。觀音菩薩,為應人法界,即人道五人之機,即皆為現身說法,令皆得度。能應五人已完。
【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
(今譯)應該用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的身份去化度他們,才能得度的,就現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為他們說法。
(淺解)此四、能應四眾,即佛門四眾弟子。一、比丘、是出家受具足戒的男眾,俗稱和尚。二、比丘尼、是出家受具足戒的女眾,俗稱尼姑。三、優婆塞、意譯為近事男;四、優婆夷、意譯為近事女;是在家曾受三歸五戒,及近事三寶的男女二眾,現稱男女居士。觀音菩薩,為應佛門四眾之機,即皆為現身說法,令皆得度。能應四眾已完。
【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
(今譯)應該用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等婦女的身份,去化度她們,才能得度的,就現出婦女身,為她們說法。
(淺解)此五、能應眾婦。婦、是已婚的女子,婦女、為女子的通稱。觀音菩薩,為應人法界眾婦之機,即為現婦女身說法,令皆得度,能應眾婦已完。
【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
(今譯)應該用童男、童女的身份,去化度他們,才能得度的,就現出童男、童女身,為他們說法。
(淺解)此六、能應二童。童男、是願保守童貞,終身不娶的男人,童女、是願常為處女 ,終身不嫁的女人;並非男孩、女孩。觀音菩薩,為應人法界二童之機,即皆為現身說法,令皆得度。能應二童已完。
【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著,即皆現之,而為說法。】
(今譯)應該用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去化度它們,才能得度的,就現出各種化身,為它們說法。
(淺解)此七、能應十類。一、天、是天道諸天的天人。二、龍、有天龍、海龍,能興雲降雨。三、夜叉、譯為輕捷鬼,愛吃人的為惡夜叉,護持佛法的為善夜叉。四、乾闥婆、譯為尋香行,是天帝的樂神。五、阿修羅、譯為非天,有天人之福,無天人之德,好鬥好勝,為六道之一。六、迦樓羅、譯為金翅鳥,鳥中之王。七、緊那羅、譯為疑神,為天帝歌神。八、摩睺羅伽、譯為大蟒蛇神。以上是天龍八部,皆為佛法的護法神。九、人、指上述五人、四眾、二童、眾婦之外,還有其餘的人,包括老少貴賤。十、非人、指八部之外,還有似人而非人的鬼神,包括畜生、地獄等三惡道。共為十類,以此統收不盡之機,足見觀音菩薩,妙應普及而周全。為應十類之機,即皆為現身說法,令皆得度。能應十類已完。
【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今譯)應該用執金剛神去化度他,才能得度的,就現執金剛神,為他說法。
(淺解)此八、能應力士。執金剛神、即護法力士,執金剛杵,降伏魔怨,擁護三寶,故名執金剛神。觀音菩薩、為應力士之機,就現執金剛神,為他說法,令即得度。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游諸國土,度脫眾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
(今譯)佛又呼當機說:無盡意!這位觀世音菩薩,成就了這樣的功德,常普現十法界的各種身形,游化十方世界的無量國土,度脫九法界的一切眾生。因為這個緣故,你們應當一心一意的供養觀世音菩薩。
(淺解)這是結德勸供,呼當機名,結觀音德。如是功德,即前說三十二應,明應顯化的功德,由觀音無作妙力,自在成就。以種種形,即普門示現十法界的各種身形,當不止三十二應,不說現菩薩身,正就菩薩法界,廣明應現其餘九法界身,以顯十界互具,重重無盡之意,不說地獄界,攝在非人中。游諸國土,度脫眾生,不限定娑婆世界,國土不一,眾生無量,菩薩隨機普應之身,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常化身千萬億,普現一切眾生前,如一月在天,普現眾水,不但現有情身,即山、河、道路、車、船、橋樑、房屋、石欄等,亦隨機示現,普垂救度,三十二應,不過略舉其例,故普勸供養,靜候度脫。廣顯應化諸國,皆明應顯化已完。
事證:一、續編第三章四節十、及第二章一節十八。編者自述:民國三十八年六月,吾奉調國防部軍法局秘書,偕妻鄭侶梅,隨政府由廣州遷重慶,侶以體弱多病,常念觀音聖號,求救苦難,忽遇行商,廉售丸藥六瓶,甫食畢,即病癒身強。十一月廿七日,又奉命遷成都,候車至廿九日,始獲攜眷乘吉普車,因無司機,由吳世佶兄駕駛,時已軍警撤完,秩序大亂,甫至牛角沱,車即傾覆,忽遇石欄,阻未墮江 ,亦未傷人。將棄車步行,忽一自稱盧司機者,將車拖起,駕送疾駛,安抵成都,盧即拒酬而去,甫送出門,忽不見。十二月七日,政府又決議遷都台北,因人多機少,先飛昆明,再轉台灣。軍法局僅領機票四張,交 吾一張,吾不忍棄妻獨行,蒙施無畏,決遵大士簽示,將機票退還,搭黃逸公處長所乘軍車,同赴西昌,忽聞西康省主席劉文輝,及雲南省主席盧漢,均已投敵,飛昆人機均被扣,竟獲倖免。十四日至樂山,次日經蘇溪,渡江 ,捨車步行,晚宿蘇溪鎮,忽一士兵,深夜奔告:「樂山棄守,共軍現正追來,應速行。」即遍邀黃等及各難友,速起夜奔,因公路遠在鎮外,而彼等及鎮民,均尚不知也。十六日經峨眉城外,隨眾逕赴青龍場,因黃等與守樂山之二十七軍,均已進城。次晨,派人返城聯絡,始悉黃等即乘軍車起行,囑在路旁候車,午餐後登途。因距公路里許,不知黃已隨軍前進,坐候路旁,忽一時裝少女,疾行趨前,顧謂:「你們是逃難的嗎?我也是逃難的,上午十時,在峨眉城內,忽聞共軍槍聲,現正追來,應速行。」前行數十步,復候謂:「你們今晚趕宿龍池嗎?我也趕赴龍池,但龍池決不可住,共軍今晚必到,應再前進,以免追及。」吾當深謝!並促眾先女疾行,旋忽不見。晚抵龍池。黃等又已隨軍前進,飯後,眾倦欲眠,力勸宵行,並遍邀已睡難友,均起同行。晨抵新場,大軍雲集,共軍忽已追至,急隨軍逃竄。廿一日上蓑衣嶺,冰雪遍地,百餘里無人煙。夜抵冷水坪,屋少人多,已無容身之處,忽於路旁得一小屋,圍爐待旦,黎明起行,回顧小屋,惟一空地。前有西康軍攔擊,攻擊前進,勢如破竹,步行數百里,終獲安抵西昌。回思牛角沱,原無石欄,忽遇石欄,令免葬身魚腹,又遇司機,令即脫離虎口,並先賜藥愈病,令妻履險行健,於無容身之處,令得避寒之所。樂山駐軍,深夜棄守,人皆不知,士兵隨軍撤退,不得擅離,與吾素不相識,何獨自奔告吾一人耶?少女之口音服飾,均非土著,空手獨行,不類流亡,屢催速行,令脫險難。因吾夫婦常佩聖像,常念聖號,顯蒙大士隨感隨應,應以何身得救,即現何身,而垂救度之實證也。
二、續編第六章十一節四、三十九年一月,吾夫婦由西昌奉召飛台,即發心於每年陰曆二六九月,持觀音齋,以報慈恩!四十三年二月初三日,奉調石牌研究班二期學員兼輔導員,適值齋月,晚餐時,因無素菜,偶食豬肉兩片,晚課亦停。睡後,夢至某處,見堂上聖像,即從座起,嚴詢汝食何物?當甚慚惶!將開口答辯,忽豬肉兩片,湧現舌端。奉諭:「見汝食肉墮落,特來拯救,何慚惶若斯?」始憬悟為大士垂憐,急跪念聖號,便霽顏微笑,手握吾發,直升雲霄,忽驚醒,猶口念聖號未停。慚惶之餘,不敢再食魚肉,惟吃素菜或肉邊菜,早晚課,亦均潛修。後與妻發心受菩薩戒,同持長素及六齋,同修淨業,求生淨土,而免墮落。此蒙現菩薩身,而垂救度之實證也。
【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今譯)這位觀世音菩薩大菩薩,在眾生最恐怖畏懼的危急災難之中,能佈施大無畏的精神,使皆轉怖為樂,所以這娑婆世界,都稱他為施無畏菩薩。
(淺解)此正答游於娑婆世界,顯示妙德。一、能施無畏。眾生布畏,由於急難,無法預防。觀世音菩薩,能救急難,使皆轉危為安,轉怖為樂,是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使不害怕。娑婆世界的眾生,因德立號,故皆稱他為施無畏菩薩。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
(今譯)無盡意菩薩恭向佛說:世尊!我現在應當遵命來供養觀世音菩薩。隨即解下掛在頸上的眾寶珠瓔珞,價值約百千兩黃金,謹以供養。並這樣說:仁慈的菩薩啊!請受這法施的珍寶瓔珞。當時觀世音菩薩,不肯接受。無盡意菩薩、又恭向觀世音菩薩說:仁慈的菩薩啊!請為愍念我們的緣故,接受這瓔珞的供養吧!
(淺解)此二、能感供養。眾寶珠瓔珞、是用很多寶石珍珠結成的瓔珞,為掛在頸上的項煉。價值百千兩金,是表示價值很高,異常貴重,並非定數。當機聞德傾心,即遵佛命,解下自頸所掛瓔珞奉施。佈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等三種,寶珠瓔珞,雖然貴重,本是財施,何謂受此法施呢?一、當供養時,了達三輪體空,不居佈施的功德,即轉財施為法施。二、以此所施財物,代為眾生求福德,回向法界一切眾生,使同得此功德利益,故財施即法施。仁者、是菩薩與菩薩之間的互相稱呼。觀音菩薩不肯接受之意有二:一、無盡意奉命供養,我未奉命,禮應遜讓,故不肯受。二、現從頸上解下,受之非義,亦不宜受。當機重請憐愍接受之意亦有二:一、為表誠懇,望佛轉致,令其必受。二、為眾而施,為眾而受,無傷於義。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今譯)正在那個時候,佛告訴觀世音菩薩:你應當哀愍這位無盡意菩薩,和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的緣故,接受這瓔珞的供養吧!當時、觀世音菩薩,為憐愍四眾,和天龍八部,人非人等,接受了他的瓔珞,把它分作兩份,一份供奉釋迦牟尼佛,一份供奉多寶佛塔。
(淺解)此三、能修供養。佛為轉致飭受,無盡意菩薩既為眾奉施,觀世音菩薩若不為眾接受,豈為仁者?故告以當哀愍這無盡意菩薩,和四眾、十類等,受這法施瓔珞。觀世音菩薩,即愍眾接受,不說無盡意菩薩,知他是為眾奉施。受了所供瓔珞,即分作兩份,轉供二佛。釋迦牟尼,是現在說法的佛。多寶佛、是東方寶淨世界過去的佛,法華經寶塔品說:當佛說法華經時,忽有一寶塔,從地下出現於空中,塔中有多寶佛的舍利,發出很大的聲音,讚歎釋迦世尊所說的法華經,都真實不虛。所以觀世音菩薩、以一份供奉多寶佛塔。既為眾接受,亦為眾供奉,佛為無上福田,以此轉供的功德,回施一切眾生,令植佛因。顯示妙德已完。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游於娑婆世界。】
(今譯)佛說: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這樣的自在神力,游化於娑婆世界。
(淺解)此應問結答,亦總結上文。有如是自在神力,是指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和普施無畏的自在神力。自在、即身心兩大自在,如身能普門示現,進退無礙,為身自在;心能遠離繫縛,通達無礙,為心自在。就是不假作意。任運現前,神通莫測,力用無窮。前廣顯游諸國土,已包含娑婆世界。現正答游於娑婆,因娑婆為五濁惡世,菩薩大悲心切,與娑婆眾生,特別有緣,故常游於娑婆世界,普垂教化救度。所以我們應特別恭敬供養,一心稱念。正答游於娑婆,及長行別示已完。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
(今譯)在佛說完長行時,無盡意菩薩、又用偈頌來請問佛說:妙相具足的世尊啊!我現在再問那位觀世音菩薩,他是以什麼因緣,得名為觀世音呢?
(淺解)這是偈頌合顯,重問得名因緣。本品長行,前已講完,本品偈頌,什師未譯,後來諸師,皆謂梵本中有,故依隋本補入。長行、是用散文,偈頌、是用韻文,梵語叫偈陀,華文譯為應頌,華梵兼舉,故稱偈頌。前三句、是結集經家所敘。妙相具、是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即具諸妙相,由因中願行莊嚴之所成就,菩薩歎相,即所以贊德。此頌、非孤起頌,是重頌,重頌前長行之文,故說重問。佛子、是信佛學佛者的通稱,此處彼與佛子,都指觀音菩薩。既聞其名,欲知其得名因緣,由此故問。
【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弘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我為汝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今譯)具足妙相的世尊,也用偈頌來答覆無盡意菩薩:你聽我說觀音菩薩的化他大行,善於普應十方諸國土,這度生的廣大誓願,深如大海,雖經歷不可思議的塵沙大劫,而不休息。皆由於過去侍奉多到千億的諸佛,所發惟成佛度生的清淨大願。我再為你略說:你既聽到觀音之名,又見到觀音之身,口必稱念,身必禮拜,心必憶念,三業皆不空過,菩薩隨感而應,就能消滅你們世間所有的苦難。
(淺解)這是合顯得名游化,先顯得名因緣。前二句、是結集經家所敘,三至六句、是佛正答觀音菩薩的化他行願。觀音行、是以一心三智,觀十界音,令無量苦,一時解脫,即已成就的利他妙行。善應、必具有自在神力,能一身不分而普現,萬機鹹應而無違。諸方所,即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其行可謂廣大。弘誓深如海,即度生的廣大誓願,深如大海。歷劫不思議、雖經歷不可思議的塵沙大劫,而不休息,其願可謂深遠。七八兩句,是舉觀音菩薩的自修行願,侍多千億佛,是菩薩由於過去常隨佛學,輔宣佛化,侍奉諸佛,既已多到千億,積行自必殊勝。發大清淨願,是所發大願,惟有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清淨無雜。末四句、舉要言之,故雲略說。觀音菩薩有感必應,是由眾生的身口意三業為能感,聞觀音之名號,口必稱念,見觀音之身像,身必禮拜,心意必常憶念,身口意三業,皆不空過,菩薩隨感而應,能滅諸有苦,即三界內之苦因苦果,三界九地,謂之九有、及二十五有,以因果不亡,故名為有,就能消滅你們世間所有的苦因苦果,了脫生死輪迴。一、總標已完。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今譯)假使有人,興起謀害你的心意,把你推落到大火坑裡,只有仰仗念那觀音聖號的神力救護,使火坑變成水池。或漂流大海之中,即將遭遇龍魚和羅剎諸鬼吞食的大難,只有仗念觀音聖號的神力救護,波浪雖大,不能使你沉沒。
(淺解)這是別顯游化方便,此前長行能救七難,今加六難,成十三難,以補長行之不足。前一頌為一、頌第一火難。假使被人謀害,推落大火坑,只要你能一心念觀音聖號,仗菩薩的神力救護,那熾熱的大火坑,就會變成清涼的大水池,得脫火難。後一頌為二、頌第二水難。巨海、即大海,或漂流大海,即將遭到被龍魚和羅剎諸鬼吞食的大難,仗念觀音聖號的神力救護,波浪雖大,不能沉沒,得脫水難。
事證:一、救火難。續編第三章二節八、商述聖、瀋陽海城縣人,信佛懇切,每日念普門品三遍,十餘年未曾間斷。民國十八年,傭工撫順千金寨煉鐵廠,兩人抬鐵礦一筐,倒入大冶洪爐,忽失足墮爐中,自駭必死,爐高數丈,正墮下時,覺有人用手托出,放平地上,睜眼一看,果躺在平地,商起回家,眾甚驚奇!此常念普門品,蒙救火難。
二、救水難。續編第三章五節六、嚴能位,雙目失明,信奉觀音大士。民國三十四年春,由上海乘新平輪,去寧波,方出吳淞口約一小時,突遇險沉沒,旅客與船員遭難者二千餘人,生還者不到十分之一。嚴隨波漂流,惟一心念觀音聖號,忽手觸一板,即緊握依附,救生船聞警趕到,首被撈起。此危急時,知念聖號,蒙救水難之實證。
【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
(今譯)設或有人,站在須彌山的最高峰,突被人所推,正墮落時,仗念觀音聖號的神力救護,就如太陽在虛空中懸住,不會墮落下去。或被惡人追逐,致墮落金剛山下,仗念觀音聖號的神力救護,不能損壞一根毫毛。
(淺解)前一頌為三、加頌墮須彌難。須彌、意譯為妙高,此峰在大海中,推墮必死,推者非怨即賊,既仗觀音聖力救護,被推不墮,如日住空,推者既去,當如日還升,得脫墮須彌難。後一頌為四、加頌墮金剛山難。金剛山、石墮皆要成粉,而人被逐墮落,不損一毛,全仗大士慈力救護,得脫墮金剛山難。
事證:續編第三章四節九、編者自記:民國三十八年一月,偕妻鄭侶梅,由北平被逐脫險,三月十八日,由武昌乘運貨空車回家,天雨疾駛,忽滑墮咸寧小嶺高數丈之懸崖下,吾仍端坐車中,默念觀音聖號未停,侶獨不見,急大聲疾呼,始尋聲於車下救出。據云:車翻時傾出,似有人托放地上,車隨翻身墮下,幸十輪支柱,得免死傷。車毀人安,均未損一毛,隨搭軍車返里。誠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之實證也。
【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鹹即起慈心。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
(今譯)或遇怨賊圍繞,各拿刀槍,要加殺害,仗念觀音聖號的慈力救護,使他們都即生起慈悲的心,不忍殺害。或遭受冤獄,被國王判處極刑大難的痛苦,當執行死刑,將要壽命終結的時候,仗念觀音聖號的神力救護,使劊子手所拿的刀,即一段一段的斷壞,不能殺害。
(淺解)前一頌為五、超頌第七怨賊難。怨賊執刀繞害,無可逃避,全仗念觀音聖號的慈力感化,使即化暴為仁,皆惡念息而慈心起,不忍殺害,得脫怨賊之難。後一頌為六、追頌第四刀杖難。王難、即遭國王判處死刑的大難,臨砍頭時,全仗念觀音聖號的神力救護,使劊子手所拿的刀,即段段斷壞,不能殺害,得免刀杖之難。
事證一、救怨賊難。續篇第二章二節十一、沈載傳、中年信佛,尤敬信觀音菩薩。抗戰時;任某師參謀長,穿便衣,乘自行車,赴泰興古溪查訪時,途遇兩日兵,指為國特,各舉槍相向,欲加殺害,而言語不通,無從申辯,惟默念觀音聖號,懇求救護,忽一敵軍官至,互語片刻,向沈注視後,揮手令去。此念彼觀音力,鹹即起慈心之實證也。
二、救刀杖難。新編觀音靈感錄第二篇一六頁:元魏孫敬德,嘗造觀音像,日夕敬禮。後為賊牽累下獄,忽夢一僧,令誦觀音經千遍,臨刑、刀自折為三段、頸膚不傷。三易其刀,三折如故,丞相奏請免死。此念彼觀音力,刀即段段壞之實證也。
【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杻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咒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
(今譯)或被幽囚禁閉,披枷戴鎖,手腳也被鐐銬,仗念觀音聖號的神力救護,即得釋放,解脫枷鎖之難。或被外道,用邪術咒詛,和各種毒藥,想要傷害你的身體,仗念觀音聖號的神力救護,使咒詛毒藥,還著在他本人的身上,自受損傷。
(淺解)前一頌為七、追頌第六枷鎖難。枷鎖杻械、都是刑具,解釋見前。被囚禁枷鎖,不得自由 ,蒙念觀音的神力救護,釋然得解脫,即得釋放,解除枷鎖,脫離囚禁,恢復自由 。後一頌為八、加頌咒詛毒藥難。咒詛諸毒藥、是外道用各種毒藥,已足害人,更加咒詛,求神降災,必受其害,仗念觀音的神力救護,使咒力藥力,皆失其效。還著於本人,是反使他本人受到損傷,非大士之不慈,實本人之自取,即大士令自作自受,亦慈威並濟,令即悔惡遷善,以免作惡更多,果報更甚,並非害他,實是救他。
事證:救枷鎖難。續編第三章七節三、江 蘇怵陽書吏李[禾+犀]三,民國廿一年四月四日,被人誣陷,由駐軍某團 部拘禁,嚴刑逼供,竟誣服。姊夫毛景周居士,勸速念觀音聖號,以求免難,李即晝夜默念不稍間。至第三日覆審時,由西關看守所,乘黃包車,至東關團 部,約三里餘,心無雜念,惟存聖號,行甫一里,腳鐐忽錚然作響而脫開,冤獄亦由此昭雪,而得釋放。此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之實證也。
【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或惡獸圍繞,利牙爪可怖,念彼觀音力,疾走無邊方。】
(今譯)或突遇兇惡的羅剎、毒龍、和很多的惡鬼,仗念觀音聖號的慈力護祐,當時都不敢加害。或獨步深山曠野,忽被惡獸圍繞,都露出鋒利的爪牙,實在可怕,仗念觀音聖號的威力垂護,都很快的跑到遠無邊際的方向去了。
(淺解)前一頌為九、追頌第三羅剎難,及第五惡鬼難。羅剎諸鬼等,包括夜叉等惡鬼,仗念觀音聖號的慈力所護,都不敢加害,得脫羅剎惡鬼難。後一頌為十、加頌惡獸難。惡獸、為虎豹豺狼之類,圍繞、足見其多,疾走、即快跑。聖號才稱,威神即至,故惡獸解圍,疾走遠方,得脫惡獸之難。
【蚖蛇及蝮蠍,氣毒煙火然,念彼觀音力,尋聲自回去。雲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
(今譯)若遇蚖蛇及蝮蠍之類的毒蛇和毒蟲,它們吐出的氣很毒,就像煙火一樣的燃燒,會使人喪身失命。惟有仗念觀音聖號的威力加被,它們就會尋著這念聖號的聲音,自然迴避而去。天忽烏雲密佈,鼓雷掣電,降冰雹,落大雨、久必成災。由念觀音聖號的慈力所感,立時即得雲消雨散,雷電自停。雹亦自止。
(淺解)前一頌為十一、加頌蛇蠍難。蚖與蝮、都是毒蛇,蠍、是毒蟲,都咬人注毒,可斃人命。它們聽到念觀音聖號的聲音,自會迴避而去,得脫蛇蠍之難。後一頌為十二、加頌雹雨難。雷鼓、是雷聲如鼓,掣電、是閃電牽掣,降雹、是降下冰雹,澍大雨、是落下大雨,久必成災。由念觀音的聖力所感,應時得消散、即適應時機,亦即立時,即得雲消雨散,雷電自停,雹亦自止,得脫雹雨之難。二、別顯已完。
事證:救雹雨難。續編第三章三節四、余敬西居士,住江 西樟樹鎮對河之鄉間,全家信佛念佛。民國三十九年農曆三月十七日下午,忽狂風暴雨,空中飛舞冰雹,小如桂圓,大如升斗,人民之死傷,房屋船樹之損失,不知其數、誠近世少有之大災。居士之鄉村,男女均在田中收油菜子。其母八十七歲,亦在場幫忙。所有用具及油菜稿,都被狂風捲入塘中,人多傾跌,其母急率眾大聲念觀音聖號,即風轉雨停,冰雹毫未臨頭,均得安全回家。此念彼觀音力,風雨冰雹,應時得消散之實證也。
【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今譯)眾生遭受窮困厄難,就有無量苦惱,逼迫身心。觀音菩薩,以妙觀察智的自在神力,就能尋聲解救世間所有的一切苦難。
(淺解)按法華會義,此頌三毒、二求,而非總結。眾生遭受窮困、厄難,就有貪嗔癡三毒,或無男無女等無量苦惱,逼迫身心,若能一心稱念觀音聖號,觀音菩薩、即以妙觀察智的自在神力,觀察世間受苦眾生,稱名之聲 ,尋聲救苦,能離三毒,能應二求,能解救世間所有的苦難。由此因緣,得名為觀世音。顯得名因緣已完。
【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種種諸惡趣,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
(今譯)觀世音菩薩、具足了六種神通的大力,還廣修了權智的各種方便,所以在十方諸國土中,沒有一個國土不出現他的化身。雖種種諸惡道的地獄、餓鬼、畜生,亦皆現身普應。所受生老病死等苦,都可以漸令消滅。
(淺解)此顯游化方便,一、廣顯游化諸國。此二頌,是身業普應。觀音是久修大行的大菩薩,從其所證圓通體中,發出殊勝妙用,所以具足神通力,是具足了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等六種神通的大力。廣修智方便,智、是權實二智中的權智,即相機說法的方便智,還廣修了權智諸方便。十方、是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等十方,剎、在印度叫剎摩,中國譯為國土,在十方諸國土中,隨機應現,無一國土而不示現其各種應化之身,以廣化度各類不同的眾生。惡趣、是眾生種惡因,得惡果,所趣向之處,即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眾生受報,皆由因趣果,故六道又名六趣,長行能應十類中,但以非人二字,包含三惡道,今具提出,以顯觀音菩薩,大慈大悲,循聲救苦,對於地獄、餓鬼、畜生的種種諸惡道,亦皆現身普應,具現十法界身。對於六道眾生所受生老病死等分段生死之苦,和三乘眾生所受變易生死之苦,皆令消滅。雖三惡道眾生,業障深重,不能頓令消滅,而循循善誘,令皆聞名見身,敬禮稱念,亦可以漸令消滅。事證甚多,謹略舉一二,以起深信。
事證:甲、救生苦。續編第五章一節一、貴州鎮遠楊維新之妻,年十九,因難產痛甚,已昏死一日,其母為求觀音菩薩賜大悲水,祐媳母子平安,水甫灌唇即蘇,聞兒哭聲,睜眼看時,子已墮地。二、湖南袁海觀,民國十二年住上海,長孫媳將生子,或謂:「汝孫媳生子,汝家一月內不可供佛,亦不宜念佛。」彼聞而疑,適印光大師至上海,便問此事,師曰:「勿妄信外道邪說,歸告汝孫媳,多念觀音菩薩,臨產須出聲念,汝與照應之人,各大聲念,定不會難產,並無苦痛血崩等事,產後亦無各種危險。」彼聞甚喜!不數日即生一曾孫,重達九斤半,且系初胎,了無痛苦。
按楊妻因難產而昏死,足證生子之苦,子亦甫生即哭,是生為苦之始,為求大悲水,灌唇即蘇,子已墮地。袁之孫媳初胎,因先念觀音,即生無痛苦。此救生苦之實證也。
乙、救老苦。續編第四章一節四、台中蓮社金剛班班長李水錦居士,住台中市南京路三十一號,其母住沙鹿鎮明秀村山上,信佛,受菩薩戒。民國五十三年春,八十歲,右乳下,忽生一碗大硬塊,據醫診斷為肝癌,藥既罔效,開刀更不可能,臥床 半年,每日早晚,必起拜佛,常口不離佛,及觀音聖號。至八月初,病勢沉重,身不能動,口不能言,乳下硬塊,突然裂開,流出黑血塊甚多,漸已不藥而癒。至八四高齡,仍健康逾常人。此年老臥病,早晚必起拜佛,常念佛及聖號,故獲蒙救老苦病苦之實證也。
丙、救病苦。一、救乳癌及子宮炎。續編第四章一節三、陳饒秋花,住台北市金山街二六巷四弄五號。三十五歲時,患乳癌及子宮炎,虔誦白衣神咒七日後,忽夜夢觀音大士降臨云:「你生癌症,我可救你,即施手術,可放心!」果口吐黑白,即痊癒。
二、救心臟病。續編第四章二節一、孫張清揚居士,曾患心臟病,隨夫孫立人將軍,請台北名醫王大夫檢查結果,病最嚴重,只能活三個月,無法救治。即回家,求夫應允後,一切放下,每日在樓上佛堂,一心拜佛,誦法華經,念佛及觀音聖號。忽飯量增加,已過三月,無任何痛苦。再請王檢查,心臟病已好,其他各病,亦均不藥而癒。
三、救糖尿病兼高血壓。續編第四章四節一、魏明堂之妻王璧如居士,為台北臨濟寺念佛會蓮友,患糖尿病十餘年,時愈時發。民國五十五年三月廿八夜,突惡化,手足冰冷,面色發青,氣喘汗流不止。急請醫治,量血壓,高達二百餘度,低亦一百廿餘度,以病危不肯打針,囑往取藥。急求觀音菩薩拯救。藥甫取到,未服而病已癒。
四、救癱瘓。續編第四章十九節九、廣東梅縣黎少達之妻黃尚閒居士,民國三十九年來台,偶染重病,全身癱瘓,不能行動。臥病年餘,常念觀音聖號,一日昏沉中,忽來一老嫗云:汝業障太重,故得此重病。忽悟是觀音菩薩前來指示,即跪求救護,菩薩持楊枝,遍拂其全身云:汝病即愈。遂驚醒,渾身大汗,頓覺輕鬆病癒,即起入浴。
五、救眾重病。續編第四章一節二、周楊慧卿居士,江 西人,常持觀音聖號及大悲咒,凡遇重病,飲以大悲水即愈。隨夫周邦道居士,宦跡所經,求水者絡繹不絕,莫不奇效。如在台灣,阮吳氏之子宮癌,馮德榮之胃潰瘍,張李氏之胃病,黃國權之重症,張興中之臂痺,孫胡 氏之面瘡,周海潮之口喑,何、袁、陳等之肺病,王廣來之妻難產,邱潘秀春之子骨鯁,陳濟棠之次女絞腸痧,皆飲水即愈。危敬達彈入肋骨,無法取出,飲後化為烏有。曾昭[火+宣]之病痺,匍匐已久,飲後復能行走。類此之事,不可勝紀。
六、救疑難險症。續編第三章三節四、余敬西居士,江 西人。吃素念佛,業中醫,凡遇疑難險症,常教人念佛及觀音聖號而即愈。以上皆念觀音,蒙救病苦之實證也。
丁、救死苦。一、續編第四章三節二、鄭王毅君居士,長齋念佛,並常念觀音菩薩。民國四十九年九月,忽腦溢血,不省人事,急送台北市中心診所,請所有名醫會診,須開腦檢查,其夫鄭寶華,為高雄港口司令,不敢冒險簽字,家人為念觀音聖號,並備後事。昏迷一周,斷氣兩次,至第八日下午忽清醒,如睡一覺,百病全無,次日即下床 ,行動如常,醫均驚駭,連呼奇跡。
二、續編第四章十四節十、鍾靈毓、任台中後裡鄉月眉糖廠總務課長。曾得怪病,臥床 三月,不能動彈,大小便都在床 上,臀肉均爛,中西醫束手無策。最後死去三天。親友均痛回生乏術,惟母及妻,每日拜求觀音菩薩慈悲救護,果不藥而重生,且恢復健康。此皆家人為念觀音,蒙救死苦之實證也。
按生老病死,為六道眾生不可避免之大苦大難,救苦救難,為觀音菩薩不可思議之大悲大願。以上略舉事證,皆求救今生之苦難,得蒙救護消滅。並蒙佛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之福,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而流光易逝,人天之福,終有享盡之時,況福報愈大,造孽愈易,墮落亦愈速,加以無始以來,生生世世所積善惡二業,無量無邊,隨業受報,輪迴六道,而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永無消滅之時,曷勝危懼!惟有既蒙感應,消滅今生之苦難,應即深信切願,專勤持念觀音聖號,敬禮供養,求生西方。若修淨業者,念佛之外,兼念觀音,定蒙攝受接引。令生無病苦厄難,死即往生極樂世界,即了生死,永脫輪迴,所有生老病死,及墮三惡道等苦難,悉令永滅,福壽無量,一生成佛,望共注意,幸勿因循自誤為要!
經證:一、《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佛言:此菩薩名觀世音,一切人天,常須供養,專稱名號,得無量福,滅無量罪,命終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二、佛說阿彌陀經云:「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阿鞞跋致、是梵語,意譯為不退轉,凡是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一直修到成佛,沒有中途退轉來的。一生補處,就是一生補到佛位,即一生成佛。
事證:一、接引比丘。續編第七章三節一、慈丹大師,河南鎮平張氏子,棄儒出家,旋受具戒,素皈心彌陀淨土,尤敬信觀音大士,所居辟淨室,敬供觀音聖像,常身拜、口念、意觀,皆為大士金身與聖號,淨念相繼,感觀音灌頂,而塵惑頓消,本性朗然。精勤靡懈,數十年如一日,士庶傾心,皈依甚眾,悉以淨土導之。清咸豐七年,告弟子曰:二八歸西。皆不解。八年七月中,忽示疾,棄諸雜緣,專持聖號,日以萬計。八月十五,力疾別眾,合掌頌曰:觀音來接引,既望自歸真。十六日卯時卒於寺,年六十七。按預知二八歸西,即八年八月十六日,皆二八也。望、是陰曆十五日,既望、十六日也。
二、接引比丘尼。續編第七章四節二、慶生尼師,俗姓厲,浙江 定海縣人。二十歲至舟山圓通庵出家,發願持大悲咒十萬八千遍,每日早晚功課外,三炷香念佛,皈依出家者十餘人。民國六年住持蕭山保蓮庵,組蓮社念佛。五十五歲發心掩關,每日念法華經一部,彌陀經十二卷,往生咒五百遍,佛及觀音聖號各一萭聲,早晚禮華嚴經一千五百拜,三年如一日。所集功德,回向西方,以報四恩,而濟三途,屢感聖相,出關後、仍禮念不輟。廿四年十月、因感風寒,自知不起,囑備後事,及隨時助念。十二月初八晚,忽云:「先見觀音菩薩,佛亦來矣。」徒眾均執香跪念,師唇亦開合念佛,至戌時、唇不動而逝,年六十一,五更頂熱炙手,次夜封龕、面如生。
三、接引居士。續編第七章五節三、關絅之居士,居官數十年,四十二歲,皈依三寶,二十年來,專修淨土。民國廿九年起,多病苦,三十一年春,始知為腸癌,五月十九日病漸重,請趙樸初居士簽證遺囑,謂「常觀想觀音大士像,曾數夢見,願接引生西,惟病中持齋未淨,深自懺悔,生死大事,煩汝相助。」趙擬約道友念佛,關云:「甚善!可同念觀音菩薩。」德森法師堅勸專念阿彌陀佛,求佛接引。關以念觀音為妥,不必改念。隨眾念至傍晚,忽云:「妄念甚多,大士無剎不現身,何至今不見,疑有業障,請眾為誦大懺悔文,及念聖號。」約一小時,忽歡呼大士已來,我真樂極!隨合掌高聲念南無觀世音菩薩,目光常注虛空。隨眾默念至次日午時,氣息漸微而逝,子時後,頂猶溫 。按居官數十年,及持齋未淨,故多病苦業障,幸知懺悔,仍獲往生。
四、接引女居士。續編第七章六節五、林母陳妙蓮居士,浙江 泰順縣人。民國廿一年持花齋,廿四年患病,子勸茹素,同修淨業,病旋愈,即皈依寶林寺融度法師,早晚課,持往生咒,念阿彌陀佛、及觀音聖號,寒暑不輟。廿七年九月、忽精神疲倦,十九夜云:「觀音菩薩來接我,往生之期近矣。」即屏飯食,惟飲大悲水。廿一日請二僧助念,至廿七日申時,開眼向西,面帶笑容,若有所睹,舉手作禮佛狀,安詳而逝,享壽六十三,候通身冷透,頂猶熱氣外溢,相距數寸,即覺熏蒸,及殮,肢軟面如生。
以上略舉接引四眾各一人,其中比丘及居士,專念觀音聖號,比丘尼及女居士,兼念觀音聖號,皆蒙觀音菩薩親來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實證也。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暗,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
(今譯)觀世音菩薩,起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等五觀,來應現教化一切眾生,所以你們眾生,就應常願得見菩薩,常時瞻仰。因為菩薩從這五觀之中,發出毫無垢染的清淨光明智慧,猶如日光,能照破一切黑暗,並能伏滅風火等一切災難,常普遍光明,永遠照耀世間。
(淺解)此二、是顯意業普觀。觀有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的五觀,以這五觀,為應現化度眾生的根本。承上文眾生的苦難,何以能漸令消滅呢?由觀音菩薩、生起真觀,照見眾生的妄業本空,根本沒有業性的自體可得;起清淨觀,照見眾生的自性本來離染,從未受過雜染之所染污;起大智觀,照破眾生的無明癡暗,顯發眾生的本有光明;起大悲觀,拔除眾生的無量苦惱,不再受諸苦惱的逼迫;起大慈觀,給與眾生的一切安樂,使永遠過著安樂的生活。所以你們眾生,就應常願得見菩薩的慈悲加被,離苦得樂,尤應常時瞻仰菩薩的妙相莊嚴,禮拜供養。瞻仰、是從下看上的恭敬話。無垢清淨光,因為菩薩從這五觀中,發出毫無垢染的清淨光明智慧,猶如日光,故曰慧日,能照破一切煩惱愚癡的黑暗,並能伏滅風火等一切災難,如有颱風,先念聖號,定即消滅。風火為災難中之最大者,尚能伏滅,余不待言。眾生之所以有風火等各種災難,皆由煩惱惑業之所感召,煩惱的黑暗,既已照破,因亡果喪,各種災難,自然伏滅,這慧日的普遍圓明,就永遠照耀世間。
【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
(今譯)觀世音菩薩,現大悲戒體,如雷大震,遠播十方,起大慈心意,如妙大雲,普蔭一切,為眾生宣說妙法,如注以甘露法雨,使皆滅除煩惱的火焰。
(淺解)此三、是顯口業普益。口業依於身意,以為授法之本。悲體、是大悲的身體,菩薩以大悲為體,是從嚴持淨戒而得,若要說法,必先現身,為拔眾苦,如雷大震,遠播十方,驚醒群機。慈意、是大慈的心意,遍緣法界眾生,給與快樂,如妙大雲,普蔭一切。澍、古通注,即灌注,又借作沾濡滋潤之意,甘露、為不死之神藥,佛常以甘露喻不生不滅之妙法,所說妙法,能滋潤眾生心田,故名法雨,悟之能證無生,故名甘露。澍甘露法雨,正顯口業說法,雲雷既興,法雨普注,甘露同沾。因眾生我法二執,煩惱熾然,如大火焰,無由得滅,菩薩注以甘露法雨,使滋潤眾生的心田,滅除煩惱的火焰。與拔同時,十界得度。一、廣顯應化諸國已完。
【諍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眾怨悉退散。】
(今譯)娑婆世界的眾生,多好諍論訴訟,經對質官衙之處,或因對敵作戰,致陷身軍陣之中,各有刑獄或死傷的怖畏,惟有仰仗念彼觀音聖號的慈力加被,使眾怨和解,息訟罷戰,而悉退讓分散,得保安全。
(淺解)此二、正顯游於娑婆。娑婆世界的眾生,人與人之間,多好諍論訴訟,對質法庭,官處、即官衙與法院,財產聲名所繫,不免互有牢獄刑罰的怖畏。國與國之間,亦多興師對敵,從事戰爭,軍陣、即軍隊排列的陣線,官職身命攸關,不兔互有死傷失敗的怖畏。惟有念彼觀音聖號,仰仗菩薩的慈力加被,使息訟罷戰,所有眾人的宿怨仇恨,皆悉和解頓消,各自退讓分散,得保官職身命、與財產聲名的安全。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唸唸勿生疑,觀世音淨聖,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今譯)觀世音菩薩,隨機說法的妙音,由於常以妙智,觀照世間、苦惱眾生、持名之音,即尋聲救苦,而為說法,如梵音的清淨無染,亦如海潮音之不失時機,勝彼世間一切音聲。因為這個緣故,你們眾生,必須常念觀音聖號,應於唸唸之中,切勿生疑。當知觀世音菩薩,是清淨的聖人,對於眾生的苦惱,和生死厄難,能為作可靠的依怙。他具有一切的功德,常以慈悲的心眼,等視一切眾生,令皆福德積聚,如海水一樣的無量無邊。所以你們眾生,更應頂禮觀世音菩薩,以報慈恩!
(淺解)此明觀音大士境智深妙,感應難測,以勸常念勿疑,並勸頂禮。大士說法之妙,不偏空有,真俗圓通,故稱妙音。以妙智觀照世間、苦惱眾生、稱名之音,尋聲救苦,故名觀世音。說法清淨無染,故稱梵音。說法及時,應以何法得度,即為說何法,如海潮之不失時,故稱海潮音。對十界之機,能說十界之法,非世間之音所能及,故說勝彼世間音。以是之故,一切眾生,應當常念聖號,自成感應。但於唸唸之中,切勿生起疑心,以為徒念無益。當知觀音大士,已斷一切煩惱雜染,被尊為清淨的聖人,視大地眾生,猶如一子,常在苦惱、生死、厄難的怖畏之中,能為作所依的慈母,所怙的慈父,即能為作有力的依靠。因大士已證真常圓通之體,具恆沙稱性的一切功德,常以慈悲的心眼,等視一切眾生,只要常念聖號,即皆令得福德的積聚,如海水一樣的無量無邊。這一偈頌,與前長行: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文異義同。所以你們眾生,更應頂禮,以報慈恩!頂禮、即五體投地的禮拜,雖是身業投誠,必先意業恭敬,口業稱念,亦即三業供養。這是佛以苦口婆心,勸勉我們眾生,要常恭敬持念,頂禮供養,才能感應道交 ,得福無量。二、偈頌合顯已完。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今譯)當佛說完偈頌時,持地菩薩,就從他的座位站起來,走到佛的座前,恭對佛說:世尊!若有善根的眾生,聽到這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所講觀世音菩薩,自在救度眾生的三業妙用,和普門示現的神通妙力,當知此人,所得功德,實在不少。
(淺解)這是結集經家所敘聞品獲益,一、持地稱揚。持地菩薩、是由常持平地之行,蒙佛摩頂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即心開而證圓通,故名持地。今聞觀音妙行,起座讚揚:若有眾生,聞此品所述,觀音菩薩,對於自在救度眾生的身業普應,意業普觀,口業普益等三業妙用,和普門示現十法界身,方便說法,具足神通的妙力,當知此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佛所,種諸善根,方能得聞,所得功德,實在不少。我們今天有緣聽到或看到這普門品時,即應歡喜讚歎,遵佛勸勉,讀誦持念,敬禮供養,解說印贈,普勸信受奉行,所得功德,決定更多。
【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今譯)佛說這普門品的時候,在座聽講的大眾之中,有八萬四千眾生,皆發了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
(淺解)此二、時眾發心。佛說是品,會眾得益,發菩提心,學觀音行。八萬四千,是顯其多,亦非定數。無等等、是無有何等之法,可與齊等,佛是最高無上,沒有可以與之相等的,但佛佛道同,諸佛與諸佛是相等的,故名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印度話,意譯阿耨多羅、為無上,三藐、為正等,三菩提、為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是佛三覺圓滿之號,超九界以獨尊。正覺、異凡夫之不覺,與外道之邪覺;正等、異二乘之偏真,不能真俗平等,圓融無礙;無上、異菩薩之分證,雖能真俗等觀,不偏空有二邊,然分證未圓;惟佛堪稱無上正等正覺。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簡單的說,就是發菩提心,即發成佛的心,人人皆有佛性,只要發心,決定成佛。觀音菩薩是古佛再來,行菩薩道,要想得到菩薩的救度接引,必須發菩提心,常深信切願,一心持念觀音聖號,禮拜供養;或專勤念佛,兼念觀音,求生西方,以為正行;請參閱觀音靈感錄續編第九章禮念方法。更應學觀音行,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為助行;正助雙修,才能與菩薩的悲願相應,有願必遂,有求必應,得無量福,滅無量罪,命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見佛聞法,忍證無生,分身無數,遍十方國,廣度眾生,共成佛道,可為預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