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大手印之行

第四講 大手印之行

不離法身

一、認識“解脫體智”的重要性

“定,至行之要。如無解脫智之道力,唯住休息之行持,仍不能越色、無色界。因其未能克制貪嗔緣起及諸行業流。”

至行之要,意即至關重要的行持。“見、定、行”的“定”,就是至關重要的行持。解脫智,是指前面講過的見宗與保護。解脫智之道力,是指從本體之見上起無量妙用的力量,這就是禪宗裡講的大機大用。在這裡,“休息”指的是休心息念。休息之行持,就是壓念不起——“搬石頭壓草”的功夫。唯住休息之行持,就是只停留在壓念不起的階段。我們前面提到過“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這裡的“色界、無色界”就是指的“四禪天”(色界)和“四空天”(無色界)。這段話的意思是:雖然說修定,乃至閉關專修定力,是至關重要的行持,但如果只是休心息念,而沒有證體起用的力量,那還是世間禪定,儘管超越了欲界,還沒有超越色界和空界,還在六道的天道裡。

這是什麼緣故呢?“因未能克制貪嗔緣起及諸行業流”。他能休心息念,“貪、嗔”可以暫時伏住,但生起貪嗔的條件還在。緣,就是條件。“貪嗔緣起”,就是生起貪嗔的條件。為什麼休心息念不能克制貪嗔緣起呢?因為他不認識本性,對境生心的習 氣還在。境界來了,就不得自由 ,被境所轉了。譬如美女 現前,你為了克制婬欲心,把她看成白骨骷髏、皮包膿血,也還是對治法。從根本說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相都是真心顯現的影子。若真心朗然現前,覓男女相了不可得。真心朗然現前,對境不失,就是解脫智之道力。若無此道力,就要為境界所惑、隨境界而轉。因惑而造業,因業而受報,因因果果,果果因因,六道輪迴,無有出期,這就是“諸行業流”。住於休心息念之“定”,只能暫時伏住貪嗔,卻不能克制貪嗔緣起,這在禪宗裡叫做“冷水泡石頭、死水不藏龍”。一旦定力消退,習 氣泛起,貪嗔更甚,如石壓草,石去草生,當然不能克制諸行業流了。

“以未得決定心之道力故,於喜欲境順緣生貪愛、逆境拂緣生嗔恨,如對病痛生苦受想等。”

未得決定心之道力,即不認識本性。如果你認識了本性,曉得事物都是假的,曉得事物都是真心的影子,絕對不疑,對境就不動心、不著相了。因此我們必須實證本性。大手印指示我們見性,教導我們勤於保護,在境界上鍛煉,在鍛煉中實證。我們就要在鍛煉中,把身心世界都化空,真正見到本性,那才有“決定心之道力”。若不鍛煉,就不會有力量。你在這兒聽聽講,此時好像很有力量,一出門馬上就忘掉了,那有什麼用處呢?還是要踏踏實實地做功夫。現介紹兩種做功夫的方法:一種是聽到開示,認識了本性後,時時刻刻保護它,“朝於斯,夕於斯,流離於斯,顛沛於斯”,時時刻刻保護它不動,才有念起就把它轉過來,不跟它跑,長期堅持這樣做。另一種是修個具體的法門,或念佛,或參禪,或修心中心法。不僅座上做功夫,座下也要做功夫,要時時觀照,綿密保任,這樣才會有效果。不然,看見美好的東西,你還是會動心的;碰到違逆的境遇,你還是會發怒怨恨的。這就是“於喜欲境順緣生貪愛、逆境拂緣生嗔恨”。

“如對病痛生苦受想等。”現舉幾則病緣現前的例子,看看古德是怎樣對待病緣的。馬祖道一禪師是一位了不起的禪宗大祖師,世稱“馬大師”,他教導出百餘位證成大道的弟子,分赴各地,教化天下。馬大師晚年生病了,當家師去慰問:“和尚近日尊候如何?”馬大師說:“日面佛,月面佛。”這是什麼意思啊?日面是白天,比喻健康時;月面是晚上,比喻生病時。佛者,覺也。白天在覺裡晚上也在覺裡,健康時是這樣生病時也是這樣。語雖只有六字,卻簡捷明瞭地道出馬大師那“決定心之道力”。宋朝的慈明楚圓禪師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禪宗大祖師,他晚年突然中風,嘴都歪斜了。他的侍者急得跺腳:“當奈何!平生呵佛罵祖,今乃爾。”這可怎麼辦哪!平時你呵佛罵祖,現在報應了。慈明禪師說:“無憂。為汝正之。”你不必發愁,我給你把它正過來就是了。說著,用手把嘴搬正,那歪了的嘴立即就正常了。病痛也是業障,“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宿債”,業債在了道的大祖師身上,要受就受,要不受就不受。身體就像一所房子,總有壞的時候,能住就住,不能住捨掉它就是了。它若壞了,你還貪戀不捨,痛苦就來了,這痛苦是你自己找的。重雲智暉禪師圓寂的時候,寫了一首偈子給大家看:“我有一間捨,父母為修蓋。住了八十年,近來覺損壞。早擬移別處,事涉有憎愛。待它摧毀時,彼此無妨礙。”寫完,跏趺而逝。也不一定都是這樣,再舉一例:翠巖可真禪師行將涅槃的時候,示現極其痛苦的病相,在地下鋪的蓆子上輾轉反側,不停地翻來覆去。他的侍者哭著說:“平生呵佛罵祖,今何為乃爾?”要不是你平時呵佛罵祖,現在怎麼會這樣呢?翠巖禪師盯著侍者看了一會兒,呵斥他:“汝亦作此見解邪?”你也是這種見解嗎!於是翠巖禪師跏趺而坐,令侍者燒香。香煙才起,禪師就圓寂了。諸位,既然翠巖禪師有坐脫立亡的把握,為什麼還示現那麼痛苦的病相呢?他是在以身說法:痛苦即解脫,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他何曾“對病痛生苦受想”啊!

你如果“對病痛生苦受想”,那就不得了了,病魔就起勁地折磨你。如果心不住在病痛上,“你痛你就痛好了,沒關係,無所謂”,反而不覺得痛了。再如修心中心法,結手印手指很痛時,心不要想到手,注意力集中在咒上,忘記了手,就不覺得手痛了。但你一起歡喜心:“咦,手不痛了。”這麼一想,馬上手又痛起來了。所以,痛苦的感覺終歸還是大腦接受不接受的問題。只要我們心空無住,有病也會好的,縱然痛也不覺得痛苦。淨土宗是這樣講的:“臨命終時,身無痛苦,心不顛倒,意不散亂”。身無痛苦,就是不為病所苦,不一定一點病也不生。能在生病時不想著病,只管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注意力集中在佛號上,感覺不到痛苦,那就是身無病苦。如果你心亂了,想著病痛,“哎喲,哎喲!”那就痛得要死了。假如你平時很用功,有很深的功力,那就沒有什麼病不病、痛不痛了。“心能轉物即如來”,若真的作到心空無住,病也能轉,就像慈明禪師,用手一搬,那因中風而歪了的嘴立即就正常了。功夫稍淺點,也能不為病所苦。因此我們要時時刻刻令心空淨。假如我們心不空淨,臨終為病所逼,痛苦、難過,心就不安了。我見過很多修淨土的人,臨命終時,囑他說:“你現在要努力念佛,這是關鍵時刻,你就要生西方了。關鍵時刻到了,趕快念佛吧。”你猜他怎麼說,他說:“哎喲!還念什麼佛啊!我都快痛死了,難過得要命,念不出來了。”他就是不念,因為他的心散亂了。我們現在用功念佛,是預備臨命終時的一剎那時用的。能夠在臨命終時心不散亂,還這樣“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絕對有把握了。大家好好用功吧!這樣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

“所起一切,皆是自性功用顯現。故認識於解脫體智為極要。”

前面剛剛講過,不能“於喜境順境生貪愛、逆境拂緣生嗔恨,如對病痛生苦受想”,為什麼不能這樣想呢?因為“所起一切,皆是自性功用顯現。”不要認為喜境順緣好、逆境拂緣不好,健康好、生病不好。這不好的逆境拂緣乃至病痛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這都是自性的顯現,沒有自性,哪裡會有這些境緣呢?我們要凜然一覺,了知這些境緣乃至嗔恨心都是自性的顯現,自然就不嗔恨了!自性本身是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來不去、不動不搖的。若無菩提自性,連煩惱也不會有,就像沒有水就不會有波浪一樣。正因為波浪本身就是水,所以說“煩惱即菩提”。我們修道,要時時凜覺,煩惱才起,就凜然一覺,一凜覺就回歸到本位,自然朗然現前,煩惱立即了不可得,這就是解脫體智。

“故認識於解脫體智為極要。”所以,對於解脫體智的認識是極為重要的。認靈知之心,不認妄念;認空寂之體,不認色身。妄念才起,立即凜覺,靈知之心現前,妄念當下瓦解冰消。不能認色身為我,執著了這個色殼子就麻煩了。色身就像一所房子,它不是“我”,只是暫時住住而已。我們要時時刻刻這樣做功夫。

《大手印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