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對「環保問題」的看法》

大自然與生物之間,原本是和諧共存的,但是,隨著人類生活的方便,物質的富裕,這種和諧美好的關係,已逐漸蕩然破壞。全球環境的變遷,如氣候暖化、空氣水質污染、海平面上升、地層下陷、生態系統改變等等,對我們的生存與健康,都造成極大的威脅。

人類對地球的摧殘戕害,也自食惡果,引來了地球的反撲!

或許有些人不知道,佛教是一個非常重視環保的宗教。自古以來,寺院建築常與山林融和,僧侶植樹造林,不只美化環境,更具水土保持之功;佛門裡「同體共生」、「慈悲護生」、「勤儉惜福」的觀念,應用在生活裡,就是最具體的環保行為。

星雲大師認為,世界上所有的問題都與「人」有關,人類可說是問題的製造者,要處理環保的問題,有賴於每一個人的自我覺醒。因此,除了珍惜大地資源,更應做好個人身心的環保,如拒絕垃圾知識、思想不被污染,就是思想的環保;觀念正確,凡事正面思考,就是觀念的環保;口業清淨,不講髒話,不兩舌、不惡口,就是語言的環保;心中無煩惱、嫉妒、不平、憤恨等情緒,就是心靈的環保。

愛護地球,必須「開源節流」,大師更言:「開源」,應開佛法之源,開發自己的慚愧心、感恩心、歡喜心、感動心;「節流」是節省金錢用度,節制自己的貪慾瞋心。為了淨化心靈,淨化社會,多年來,在大師倡導之下,佛光會更陸續發起「把心找回來」、「七誡運動」、「慈悲愛心列車」、「三好運動」等心靈環保的活動。

二○○五年十月,大師在西來大學遠距教學時,學員提問許多環保相關問題,大師一一作獨特精彩的開示。接下來,一年一度分別於十一、十二月,在香港、台北舉行的〈佛學講座〉,也從「環保十問」中,論述和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的環保問題。以下是三場講演的綜合紀錄。

時間:二○○五年十月七日晚間七時三十分至九時

地點:美國西來大學遠距教學教室

主 持 人:星雲大師

英文翻譯:妙光法師

對像:西來大學學生及加拿大滿地可、溫 哥華、美國紐約、聖路易、奧斯廷休士頓、舊金山、佛立門、聖地牙哥、台灣等十個地區之數百名學生透過網際網路同步上課

--------------------------------------------------------------------------------

一、「環保」是近代人類關注的問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被提出來呼籲和討論。請問大師,什麼是「環保」的真正定義,「環保」的重要性為何?

答:近代人類有個大進步,就是環保意識的提升。所謂「環保」,從居住環境的保護到自然生態、整個地球的保護,都屬於環保範圍。廣義而言,更包含了我們的語言、身體、觀念、思想等的心靈環保。

地球是我們居住的世界,它是虛空中的一個大宇宙,其中自然界的大地山河、森林草原,社會環境的好壞,對我們的生存都有重要的關係。我們的身體,則是一個小宇宙,所以講到環保問題,不僅地球需要環保,身體也要環保。因為地球不加以保護,它會生病;我們的身體不注重保健,也會生玻

一般人對自己這個小宇宙的身體比較重視,比較勤於保護,例如我們每天要吃飯、睡覺,要刷牙、盥洗,甚至婦女要化妝、美容養顏,都是注重身體的環保。進而對家居、周圍環境的維護,也會注意,但對於生態、宇宙的環保,總覺得與自己的關係遙遠,而忽視不在意。

其實這個世界,大宇宙與小宇宙是息息相關的。講一句話,透過電波可以傳遍整個地球;吐一口氣,可能成為地球上的一個風暴。所以我們不能認為自己只是一個人,在世界上能擁有多少?地球那麼大,虛空那麼大,自己哪能關心那麼多?目前世界最驚慌恐懼的就是禽流感,禽流感原本只是小動物的一個小靶冒,因為我們人體 沒有抵抗力,就會受到感染,甚至死亡。從這個事例可以說明,現在的世界是沒有國界的,因此,怎麼可以說世界的環保對我們不重要呢?

佛教認為宇宙世間一切森羅萬象,都是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組合而成。如果沒有大地的普載,我們要安住在哪裡?沒有雨水,我們怎麼生活?沒有陽光的溫 度,我們又怎麼活下去呢?風,就是空氣,對我們的生存更是重要。

我們的身體也是靠四大和合來維持生命,人體 的毛、發、爪、齒、皮、骨、筋、肉,是堅硬性的地大;涕、唾、膿、血、痰、淚、津,便是潮濕性的水大;溫 度、暖氣是溫 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動性的風大。所以佛門裡有時見到人會問候:你四大調和否?同樣的,對於我們生存的地球,我們也應該關心它的地水火風四大是否調和?因為不管大宇宙的地球,或小宇宙的身體,如果四大不調,就很麻煩了。

除了有形的、看得見的環保,我們的思想、身體、觀念、心靈,也都要重視環保。有一些人被垃圾的知識,不正確的觀念所影響,而誤入歧途。所以佛陀告訴我們要奉行「八正道」,八正道的第一條就是「正見」。正見是遠離顛倒邪見的正觀,是如實了知世間與出世間因果的智慧。正見好比我們照像,如果光圈、焦距沒有調好,照出來的相片就不會清晰好看,所以正見就是思想的環保。我們常常保持微笑,維持良好風度,講話得體,不惡口、不兩舌,即是做到語言和身體的環保。

心中沒有煩惱,沒有怨恨、嫉妒等情緒,便是良好的心靈環保。每個人都可能影響社會大眾,如有些人語言不清淨,行為不正派,常常欺騙別人,讓人吃虧上當;由於個人沒有重視自己身心的環保,使得家庭、社會都不環保。

地球是我們的大地,大地是我們的母親,能讓萬物生存、成長。在中國社會裡,一般人對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都覺得很親切,地藏王菩薩如同大地,地有「能藏」、「能載」、「能生」的功能。《菩薩睒子經》說睒子菩薩「履地常恐地痛」,他每走一步路,都不敢用力,怕踩痛了大地;每說一句話都不敢大聲,怕吵醒了熟睡的大地;他不敢亂丟一點東西在地上,怕污染了大地。睒子菩薩那麼愛護大地,也可以啟示佛弟子要懂得重視環保。

為什麼要重視環保、愛護大地呢?因為世間的一切都和我們有關。自私的人只關心自己,如果把愛心稍微擴大,會關心家庭、關心社會、關心國家,甚至關心普世的大眾與地球。所以,環保應從「心靈」做起,心靈健全,有慈悲的環保意識,世界就得救了。

--------------------------------------------------------------------------------

二、近年來國際間災難頻傳,各種天災不斷,諸如地震、海嘯、颶風等,造成無數的財產損失與人命傷亡。有人說,這是人類不重視環保,不懂得善待地球,長期過度開發、使用,以致引起大自然反撲的結果。請問大師,您覺得現在舉世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環保問題呢?

答:我們的身體有生、老、並死的循環;氣候有春、夏、秋、冬的循環;一切事物也有成、注壞、空的循環。循環是一個自然的現象,所謂環保出了問題,就是宇宙大自然的循環發生問題。雖然生老病死、成住壞空是自然必然的定律,但是妥善保養、照顧,就能延長其壽命。

從佛教的觀點視之,凡是能動的、活的、有用的,都有其生命與存在的價值。山有生命,水有生命,天地、日月、星辰,乃至一切萬物都有生命。像衣服、桌子、椅子,我們愛護它,可以使用十年、二十年,不愛護它,可能二、三個月就會破壞了。同樣的,自然生態也要靠我們的愛護,它的生命力才會久長。

由於我們的貪婪和不重視環保,違反自然循環的準則,使得地球千瘡百孔,嚴重生玻如幾十年來,台灣許多山坡地由於休閒需求及茶葉、果樹等種植而濫建、濫墾、濫伐,導致土石流,造成水庫及河川淤積大量泥沙。其他如現代人為了滿足口腹之慾,毫無節制的濫捕濫殺,使得許多珍奇動物面臨絕種的危機,間接造成嚴重的生態破壞。還有濫采沙石,造成橋斷路危;濫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任意燃燒有毒廢料,以及廢棄物、工業廢水、核廢料、商業肥料等處理不當,造成空氣、水質、大地的污染。

而森林的濫伐、焚燒,和燃燒木炭、柴油、天然氣、汽油等所釋放的大量二氧化碳,更促成溫 室效應。這些年全球大幅的持續乾旱、水災、熱浪、超級颶風之自然災害,都是因為溫 室氣體增生,全球溫 暖化而導致的。根據統計,從上世紀以來,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平均約七十億噸,地球溫 度升高了0.6度,預測到了二一○○年,地球溫 度將升高5.8度,是五千萬年以來地球的最高溫 。

除此,汽機車、工廠排放的廢氣,不只污染空氣,更上升大氣層,破壞臭氧層,也隨著氣流、風向四處溢散,一旦遇雨便成酸雨。酸雨會污染土壤和水質,傷害植物和動物,腐蝕建築物,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與居住安全。

另外,熱帶雨林是地球珍貴生態系之一,它雖然只佔全球百分之二的面積,但卻是全世界一半以上的野生動植物的生息地。雨林能消耗大量二氧化碳,生產氧氣,調節全球的氣溫 及空氣,可說對全人類的生存關係重大。過去亞馬遜雨林提供了全球40%的氧氣,因遭濫伐,也使得全球增加10%-30%的二氧化碳。因此,現在聯合國出面保護南美洲的巴西熱帶雨林,甚至出錢補助,希望人們不要砍伐,但悲哀的是,南美洲的熱帶雨林也已逐漸消失中。

台灣前幾年,由於大家種檳榔,濫墾濫伐,於是在九二一地震中,整個南投縣走山嚴重,造成無數人命的傷亡。前不久美國的紐奧良受到卡翠納颶風橫掃,也死了幾十萬人,間接的原因之一,就是沼澤地過分開發的結果。所以現在環保問題,已經不是哪一個人的問題,環保問題已經成為普世的、全人類的一個重要問題。

美國華德(Peter D. Ward)、布朗李(Donald Brownlee)兩位教授所著的《珍稀地球》一書中,探討地球能讓生命生存的獨特性與珍貴性。從過去地球十次大滅絕的歷史中,他們歸納出地球滅絕的原因:「太熱或太冷,食物或養分不足,水、氧或二氧化碳太少(或太多),過量的輻射,不適當的環境酸度,環境毒素以及其他生物。在這些因素之一出現或有數項結合時,行星上多數的動植物就會滅亡,大滅絕因而發生。」從造成生物死亡的原因裡,我們應該警覺:「地球是不是已病入膏肓?」平時我們的身體有病就要找醫生;我們的地球生病了,也要關心它、挽救它,要為地球醫療,這是居住在地球上的每一個人的責任。

--------------------------------------------------------------------------------

三、針對剛才大師所講的種種問題,我們應該如何「亡羊補牢」?如何做好環保工作和加強環保教育呢?請大師開示。

答:前面提到全球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所造成的危機,已經威脅人類的健康和地球的存亡。所以,一九九二年六月初,聯合國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地球高峰會議。這個被視為「搶救地球」的會議,主要目標就是要達成保護植物、動物和自然資源的協議。

談到環保,首重愛護地球,地球能活得長久,我們的子子孫孫才能在地球上安居樂業。過去有人說地球是我們的家,大地是我們的母親,它保護我們的生命,提供我們生存的一切條件,我們怎能不尊敬它、愛護它呢?世間上的問題都是人製造出來的,因此,提倡環保要靠人類自我覺醒。

世間萬物互相之間都存有因果關係,用怎樣的方法對待萬物,萬物就會用同樣的方法對待我們。就像我們面對著高山,大喊一聲:「啊──」對面的山也會回我們一聲:「啊──」這是相對的概念。大自然的資源雖然能為我們所用,但是一旦過度消耗,自然也會反撲。我們看似渺小,但每一個行動都影響著全人類與宇宙間的互動。所以,如果我們要求得生存,就先要讓萬物求得生存。

如何做好環保工作呢?我想首先大家要能「惜福」。中國人的傳統道德觀念裡,一直有著惜福的環保意識。例如我們小時候,父母常跟我們說:「一個人,一天只能用七斤四兩水。」超過了,福報就透支了!埃報猶如銀行存款,有儲蓄才能支出。唯有珍惜大自然各種資源,資源不虞匱乏,人類才能在地球上繼續存活。

有一位東方的學生到德國唸書,他向一位老先生租了一間房子,房子裡設備齊全,除了床 鋪、桌椅、電燈之外,還有冷氣。這個學生每次外出,電燈、冷氣常常沒關。房東告訴他:「年輕人,你要節約能源,電燈不用時要把它關起來。」這位年輕學生認為自己付錢租的房子,裡面的設備自己有主權愛怎麼用就怎麼用,因此很不以為然的說:「干你何事?」老先生說:「年輕人,這是我們國家的能源,每一位住在德國的人都應該愛護國家的能源,如果大家都不節約能源,你也浪費,他也浪費,我們國家的能源少了,國家會窮,大家的日子會難過。」

另外,一位美國老太太看到一個少年喝完汽水,罐子隨便朝地下一丟,老太太就說:「年輕人,罐子撿起來,不可以隨便亂丟東西。」少年回答:「這是大馬路,又不是你家,關你何事,要你多管閒事,我就是不撿起來。」老太太說:「怎麼不關我的事?這是我們居住的環境,你亂丟東西,垃圾到處留,讓我們的環境受到污染,讓我們的地價降低,怎麼不關我的事呢?」

所以,環境保護需要大家一起來。世間凡事都要靠各種因緣才能成就,平時我們的生活要靠士農工商共同成就,沒有農夫種田,我們哪裡有米飯可以吃?沒有工人織布,我們哪有衣服可穿?世界萬物都在供應我們生活之所需,我們應該好好珍惜。

除了要惜福、惜緣、惜物、惜時以外,尤其要惜生,世間萬物都有生命,我們不能只是愛惜自己的生命,也要愛惜他人的生命。這個世界沒有其他人的存在,就沒有各種成就我們的因緣,「我」也就難以生存了,所以為了讓自己能生存,我們要多多愛惜成就我們生命的各種因緣關係。

這些環保觀念必須從教育做起。首先大人要以身作則,做兒童的示範。如父母要教導子女尊重生命、惜福愛物;老師要教導學生尊敬長上、待人有禮等。尤其道德觀念的提升,公共環境的維護,都需要從教育上加強宣導。

--------------------------------------------------------------------------------

四、誠如大師所說,世間上的問題,都是「人為」製造出來的,尤其人的「貪心」是傷害社會環保的最大根源,因為「貪」而使得社會充斥著暴力、貪污、綁票等亂象,以致現在整個生存環境日益衰敗。請問大師,如何才能淨化社會呢?

答:剛才講到環境要靠大家來維護,同樣的,社會風氣的好壞,生活品質的優劣,也與人脫離不了干係。我們常說要美化家庭、美化環境、淨化社會,其實如前面所言,最重要的是淨化每一個人的心。

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樑,所以,淨化社會要先淨化語言,有的人口中盡說些不好聽的話,甚至說髒話罵人,像廁所、糞桶一樣污穢、骯髒不堪。我們每天所說的話,要讓人生起歡喜心,《諸法集要經》說:「常說利益言,令自他安樂。」又說:「常以柔軟語,愛念於群生。」對他人要慈悲多說好話,不要吝於讚美,所言須能發人深省,提升道德,增加知識,這就是語言的淨化。

有句偈語說:「面上無瞋是供養。」世間最美的就是笑容,我們要多給別人笑容,時時以微笑來淨化面容。另外,現在社會上流行進修美姿、美儀等課程,以培養行儀舉止的優美。除肢體動作的美感之外,更要美化自己的行為,如不亂殺生、不竊盜、不邪婬,都是行為的淨化。

除此,食衣住行、舉手投足,乃至處事做人,都必須做自我的淨化。如飲食三餐,美味可口,為人之所欲,但粗茶淡飯,也能覺得別有滋味;衣服穿著,固然需要莊嚴整齊,但是即使老舊不光鮮,只要清潔淡雅,也無不好;居住深宅大院的房屋,固然很好,窩在簡陋小屋,也能如天堂;出門有汽車代步,快速敏捷,若無車無船,也能安步當車。還有,做事勤勞負責,求全求成;做人誠實正直,求真求圓;交往情真意切,接物至誠懇切。凡此,都是生活上的身心淨化。

世間的罪惡,人生的禍患,都是由於心無厭足而來。蘇東坡說:「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荊」《出曜經》也說:「天雨七寶,猶欲無厭,樂少苦多,覺之為賢。」科技進步,物質文明並不能令人少欲知足,慾望 多,痛苦自然也多。能知足感恩的人才是世間上最富貴的人。能夠知足,不忮不求,就是至上的幸福。

人與人的相處,若能時時懷抱感恩的心情,則仇恨、嫉妒便會消失於無形,是非煩惱自然匿跡於無影。我們能時時以感恩的心來看這個世間,也會覺得這個社會很可愛、很富有。人不能離開社會獨立生存,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靠著「緣」來維持,因此,我們必須懂得結緣。結緣的方法很多,可以用財物結緣,用言語結緣,用力量結緣,用智慧結緣……身為團 體中的一份子,不但應該隨眾隨喜,慈悲助人,廣結善緣,還須有智慧,能明理,並且互相尊重。

人類和大自然要和諧才能生存,家庭裡的老、中、青、男、女、老、少,要和諧才能美滿幸福;社會上各個機關及士、農、工、商,大家要和諧才能共生。和諧就像唱歌,雖然是二部合唱、四部合唱,聲音的高低強弱,樂器的節拍快慢,一定要互相配合,才能演唱出優美的樂聲。我們國際佛光會倡導「三好運動」,身要做好事,口要說好話,心要存好念,每個人身、口、意都善美、淨化,就能與宇宙萬物和諧。所謂「心淨則國土淨」,心理能夠淨化,社會自然就能美化,而呈現一片清淨、祥和的風氣了。

--------------------------------------------------------------------------------

五、除了「貪」以外,現代人為了滿足口腹之慾,毫無節制的濫捕濫殺,使得許多珍奇動物面臨絕種的危機,間接造成嚴重的生態破壞。甚至根據一項報告指出,以目前人類消耗自然資源的速度,和全球人口增長速度來測算,再過五十年可能需要兩個地球才能滿足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這項警訊意味著,我們已面臨嚴重的能源危機問題。請問大師,如何宣導戒殺護生、節約能源等觀念,以挽救人類未來的危機呢?

答:剛剛提到,再過五十年,這個地球的資源就會被我們用完。想一想,現在出生的孩子,到了五十歲就沒東西可用,需要第二個地球了;第二個地球在哪裡?繼續耗費下去,第三個地球又在哪裡呢?我覺得美國執政當局很愛護自己的國家,他們現在到國外買汽油、石油,自己國家的石油則留著以備不時之需,或將來能源匱乏時才用。當然最終還是會取用完。

我覺得人類實在辜負宇宙萬物,對地球的剝削更是過分,例如一頭牛活著時,為我們耕田犁地,負重載物,又提供牛奶給大家喝,到最後年老力衰,沒奶了,我們又吃它的肉,還用它的皮做皮鞋、皮帶,總之,對它搾取得一點也不剩。有時想想人類真的很自私!所以環保首先要尊重生命,環保是對地球的愛護,護生是對生命的重視。我們總自認人類是萬物之靈,其他動物都是應該給我們吃的,假如現在有一隻老虎、獅子吃了人,或許他也會說這個人應該給我們老虎、獅子吃的,這個道理是相通的,不是嗎?

曾經有人說:「人類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大自然的壽命越來越短。」因為人的保健有方,加上慾望 無盡,大自然的資源卻有限有量。根據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的研究統計,地球承載六十五億的人口,在人類無節制的揮霍下,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每年增加一個ppm(用來評估水或空氣中物質含量的單位),森林面積每年少一個南韓,地球生物每年絕滅兩萬七千個種,每秒鐘消耗一千桶原油……

過去曾發生過全球性的能源危機,當時大家都很恐慌,但是僥倖度過之後,難保以後就不會再有能源危機嗎?一般家庭、企業公司都會有經濟開銷,都有所謂的財務預算,也懂得「開源節流」的重要。所謂「開源節流」,不一定只限於金錢、物資,其實人心之貪瞋癡,才是造成生態破壞、能源危機的主要原因。

所以,我認為開源節流應該「開佛法之源」。佛法就是我們的源頭,有佛法就有慈悲,就有智慧。一個人即使物質生活欠缺,只要他有慈悲、有智慧,生命就會變得充實、富有,也要開發我們的慚愧心、感恩心、歡喜心、感動的心,和勤勞、誠實等美德。如果人人都有佛法,都能點亮信仰的燈,開啟心中的真如佛性,就不會盲目挖掘外在資源,做出損人損物又不利己的事了。

節流,節什麼流?要節省我們的用錢,節制我們的貪心。我一生自覺自己不要錢,也不好買;因為我不要錢,不好買,所以才有錢建設佛光山,建設世界。我「以無為有」,淡泊是我的節流,愛惜時間是我的節流,每一個信徒的發心,我都珍惜它、寶貴它,這就是我的節流。

很微妙的,世界上注重環保、注重心靈修行的,大多是一些貧苦大眾,他們總是節約能源,不敢輕易浪費,而最浪費能源的人大都是一些富有的人,他們用錢不在乎,既不惜福也不環保。

所謂「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古人常提醒我們要愛惜光陰,因為珍惜時間,就是愛惜生命。雖然我們永恆的生命不會死,但是,這一期的生命死了以後,下一期的生命究竟是什麼?誰也不知道;既然不知道,就不用多妄想、多計較,將這一期的生命好好愛惜,好好運用,才是最重要!

愛護地球,除了建立節約能源的觀念,也要愛惜其他的生命。據說在加拿大,釣魚的人如果釣到的魚沒有一尺以上,要把它再放回去,讓它繼續活命、生長;在澳洲,規定每天只准釣幾條魚,多了就要受罰,這也是環保的觀念。反觀台灣,常常釣魚不夠,還要趕盡殺絕的電魚。

即使像放生這種好事,實行到後來也往往成為不當的行為。例如為了自己過生日,特地叫商人去捕魚、抓鳥來放生,結果在一抓、一放之間,動物已死去不少;有的動物放生之後適應不良 ,也會陸續死去。甚至有人到南美洲,帶了很多食人魚到台灣放生,也有人到佛光山放毒蛇、烏龜、流浪貓、流浪狗等,都是放生卻致死,且破壞生態平衡的行為。

其實最好的放生就是「放人」,能給人因緣、幫助別人,讓許多人得到幸福,以及孝順父母、敦睦鄰里、對人尊敬等等,都是「戒殺護生」最究竟的環保護生。

--------------------------------------------------------------------------------

六、確實,每一個人都須建立正確的環保觀念。接著請問大師,我們如何在生活中隨手做好環保,以期讓我們的地球逐漸恢復原來完整的面貌,讓大家都能保有優良、健康的生活品質呢?請大師為我們開示。

答:環保應該從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做起,我覺得過去的佛教叢林非常重視環保,出家人的生活也很簡單,所謂「衣單二斤半,洗臉兩把半,吃飯四句偈,過堂五觀想」,即是指學道者所擁有的衣物,加起來只能有二斤半重;洗臉所使用的水,剛好可以弄濕兩次臉,可說極盡儉樸;吃飯前要合掌念四句偈,並且要食存五觀,不貪口味,不揀擇食物的好壞粗細,只是為辦道修業才接受供養。

佛門的觀念認為東西越少越好,出門、搬家才不麻煩;飲食吃得少,腸胃沒負擔,身體才會健康。如清末民初的高僧弘一大師,他的生活就非常儉樸,一條毛巾用了三、五年,已破爛了,他還說可以再用一段時期;中國大陸 寒冷,他一頂帽子戴了二十、三十年,仍捨不得替換。另外,唐代法常禪師,在大梅山下,築有一間簡陋茅蓬,四周翠松環抱,寧靜安詳。他寫下一首膾炙人口的詩偈:「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餘。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舍入深居。」他於深山無人居住處,以荷葉為美衣,以松子為佳餚,以雲巖為居處,以糜鹿為伴侶,不求名聞利養,只恬淡度日,隨緣度眾;這不就是簡單的環保生活嗎?

一個人用得太多,不一定很好。例如,幾十年前我們看報紙,一份報紙只有兩張半,後來增加到三張,覺得滿快樂的,但是到現在暴增到一份有十幾張,就覺得很苦惱,因為看不完那麼多啊!餅去電視只有三台可看,現在有超過一百多家電視台,轉到最後,乾脆不看。我們平日使用的東西,如果少一點,思想也會變得清明單純,例如不花太多時間看電視,省下來的時間可以用在讀書、思考或親近大自然,我覺得這不但對萬物是環保愛護,對自己也是一種「心靈環保」。

常有信眾誇我很聰明,我認為我的聰明是從「惜字紙」而來。記得在叢林受教時,一張紙不僅兩面都會利用,連字裡行間的空白處也會擠上幾個字,有時還會用色筆在紙上再寫上一遍,除非到真沒有辦法分辨時,才會不捨的丟棄,我確信自己是積了此福報才開智慧變聰明的。所以說,惜福可從「回收廢紙」開始。

日常生活中,隨手一揉,都是在浪費大地資源,在不可避免的消耗下,積極配合「廢紙回收」,讓可用的資源再生,即是一件功德。根據統計,種一棵樹要花十年的時間,砍一棵樹卻只要幾分鐘;嬰兒從出生到二歲,所用的紙尿布,必須用掉二十棵樹;每回收一噸廢紙,可以少砍高八公尺、直徑十四公分的原木二十棵;印刷品採用再生紙,每月可以少砍約四十萬棵原木。因此,回收廢紙製成再生紙,以循環利用,除了可以減少砍樹量,亦可間接救水源。

除了資源回收,其他在生活中能落實環保的,例如:

吃的、用的適度即可,多買不用便成垃圾。

多用瓷杯、環保碗,少用紙杯及免洗餐具。

洗澡不用盆浴,采淋浴方式。

不隨手亂扔東西,減少製造垃圾。

家中照明設備改換成省電燈泡,並養成隨手關燈的習慣。

調高冷暖氣的自動開啟溫 度。

回收看過的報紙及機油。

買菜或買雜貨時,帶自己的背袋或購物袋,並選擇較少包裝的物品。

把車子保養好,不讓它冒黑煙。

經常檢查車胎,因為充氣不足的車胎容易壞又耗油。

開車時,盡量少開冷氣。汽車冷氣是大氣層裡氟氯碳化合物的來源之一。

多走路、多騎腳踏車。

少開車,盡量利用公共交 通工具;推行「高乘載」運動。

購買可回收材料製成的器材和文具。

減少肉食,因為生產穀類、蔬菜、水果所需的資源,是生產肉類的5%;為了資源保育,盡可能多吃素食。

最近日本有位環保大臣,提議男性上班不要穿西裝,因為穿了西裝,到哪裡都要吹冷氣,很浪費能源。可見大家都警覺到能源有限,不能再任意浪費。如果每個人都具備環保意識,並如前面所言於生活中確切落實,我想地球會逐漸養息,逐漸恢復原貌,我們也可以擁有優良健康的生活品質。

--------------------------------------------------------------------------------

七、我們知道,大師創辦的佛光大學,除了發起「百萬人興學」,還有不少信徒以「資源回收」所得來建大學。這件事情很有教育意義,也很令人感動,我們想要進一步瞭解,能否請大師開示?

答:佛光山開山四十年了,記得過去許多人來佛光山參觀,離開後常常留下不少垃圾、廢物,因為垃圾不能隨便丟棄,我們請鄉公所來處理,鄉公所說一個月要收一百多萬元。我心想遊客來佛光山留下的這些垃圾丟棄品,竟然要花費一百多萬的處理費!實在划不來。於是我叫兩位職事發心做垃圾分類,然後賣給有關的機構作廢物再利用,一直到現在,我們不但不用給鄉公所一百多萬元,「資源回收」所得,一個月平均約有三十萬元左右呢!

說到佛光大學,剛開始我們發起「百萬人興學運動」,就是一個人一百元,如此集合一百萬人的發心和力量,一年就能有幾千萬,大家一起來辦大學。實在很感謝台灣社會大眾的支持,當然這些錢是不夠的,創建大學不容易,硬體、軟體各方面的開支都是非常龐大的。

為了籌募佛光大學建校基金,很多人省吃儉用,開著資源回收車,去回收一卡車破舊的壞東西(整車可能賣不到多少錢),但是他們就這樣慢慢地累積。我記得有位太太每天作義工,參與資源回收,花費了時間、體力,衣服也弄得髒兮兮的。她那身份地位很高的先生心中非常不滿,問她每天出去像一條龍,回來就像一條蟲,到底在做些什麼?這位太太就叫先生一起來參加,剛開始先生很勉強,跟著做了幾次資源回收之後,他明白這是很有意義的事,也做出興趣來了。現在夫妻兩人都成了佛光大學資源回收最得力的幹部。

另外,佛光山在台灣中部有一間道場,名為「福山寺」,這是信徒們整整花了十年累積資源回收的款項蓋成的。當初任職當地的法師帶著信徒,在大街小巷設置回收點,不眠不休地從事回收工作。雖然資源回收所得不多,但是聚沙成塔,也一點一滴累積成建寺經費。這是我們善用環保建起來的寺院,原本打算取名為「環保寺」,後來想想寺院的名稱要有久遠性,還是叫「福山寺」,也符合環保是有「福報如山」之意。

日本有位禪師,他盛了一桶水給師父洗腳。師父沒用完,他就把水隨意一倒,師父呵斥他:「你怎麼如此糟蹋萬物的價值!一滴水,可以救活生命;一滴水,可以滋潤枯渴;一滴水,可以成為海洋;一滴水,可以流於無限。你怎麼可以輕易浪費掉呢?」聽了師父的訓誨,禪師汗流浹背;為了記取師父的教誨,他改名為「滴水」,以志不忘。古訓:「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世間上,點滴都是因緣,怎能不珍惜呢?

「資源回收」本身就是一種惜福、環保的行為;以資源回收所得用來建寺院、建大學,更具修福修慧的雙重意義。我覺得不管是哪一種環保,都必須從教育下手、從觀念上改變,然後自己身體力行,不斷地倡導環保運動;環保是一個長期的運動,是一個長期的教育,希望我們大家共同勉勵。

--------------------------------------------------------------------------------

八、佛教言「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大師也曾開示指出,我們的心有如工廠,工廠的設備好,則運作正常,產品優良;設備不好,不但產品劣質,連帶破壞空氣、水源,造成環境污染。請問大師,為了美化身心,我們應當如何做好心靈的環保呢?

答:一個人要活出高尚的生活品質,首先必須做好「心靈環保」,也就是要「淨化心靈」。《維摩經?佛國品》說:「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即是說國土的清淨,主要取決於心的清淨。因此,除了注重地球上的環保工作外,內心的環保淨化更為重要。平常貪慾、瞋恨、嫉妒、邪見等盤踞我們的內心,污濁我們的心靈,所以我們要把心內的貪慾心改成喜捨心、瞋恨心改成慈悲心、嫉妒心改成包容心、懷恨心改成尊重心,只要能將內心的惡念一改,所見所聞所接觸的事立刻就不一樣了。

如何才能把心中的垢穢清理乾淨呢?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平時我們掃地要有掃把,洗衣服要有清潔劑,甚至打仗也要有精良的武器,同樣的,要做好心靈環保,也要有工具、武器。如正見、正信、慈悲、智慧、忍耐、勤勞、友愛、奉獻、犧牲、慚愧、懺悔等,有了這些工具,心靈就能清朗乾淨,就能打敗心中的煩惱魔軍,而所向披靡,攻無不克了。

一九九二年,佛光山為提倡環保,在一年一度的信徒香會中,特別舉辦「佛光山信徒身心環保淨化法會」,讓大家共同響應身心環保淨化運動,希望從內心的清淨,來影響心外世界,使之淨化。在活動中,我提出力行身心環保的十二大德目:

(一)口中輕聲,不製造噪音。

(二)地上清潔,不亂丟垃圾。

(三)手裡禁煙,不污染空氣。

(四)身心莊嚴,不行動粗暴。

(五)行動禮讓,不侵犯他人。

(六)面上微笑,不出現凶相。

(七)口中軟語,不出現惡言。

(八)大家守法,不要求特權。

(九)人人守紀,不違犯綱常。

(十)開支節儉,不任意浪費。

(十一)生活踏實,不空蕩虛福

(十二)凡事善心,不孳生歹意。

每個人做好心靈環保,從自己「身心淨化」中建設「淨土」,之後再把淨土落實在人間,才是最好的社會環保,諸如:

實踐眼耳鼻舌身的淨土:眼露慈光、誠懇傾聽、常說愛語、對人關懷、鼓勵慰勉、隨手幫助等,就是六根的淨土。

實踐行住坐臥的淨土:舉止端莊、行儀穩重、起居有時、進退有據,一切合乎律儀,就是行住坐臥的淨土。

實踐人際間和諧的淨土:與人交往,熱忱主動,講話幽默,待人有禮,常存體諒,心懷感恩,人際和諧,當下淨土就在人我之間。

實踐居家環境的淨土:居家環境,保持寧靜、整潔,懂得佈置、美化,就是居家的淨土。

實踐思想見解上的淨土:積極樂觀,凡事往好處想,不偏激、不消極、不悲觀,具正知正見,常想真善美的好人、好事,如此自能從思想上建立淨土。

總之,只要人人心中有佛,聽到的都是佛的聲音;心中有佛,說的話都是佛的語言;心中有佛,所做的都是慈悲的事情。那麼,即使生長在污濁的娑婆世界,也能做好心靈環保,並進而營建一個清淨的國土。

--------------------------------------------------------------------------------

九、大師曾說,佛教是個重視環保的宗教,可否請大師為我們開示,佛教在經典、教理上,對於環境維護、生態保育方面有一些什麼樣的觀念?

答:佛教是一個很有環保意識的宗教,佛教主張不僅對人要有愛心,對山河大地也要愛護,所謂「大地眾生,皆有佛性」、「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佛教的環保思想,起源於釋迦牟尼佛對「緣起」的覺悟,他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眾緣和合所生,都有著相互依存的關係。例如在生活中,我們離不開陽光、空氣、水等資源,《毗尼母經》卷五中,佛陀就明示:「若比丘為三寶種三種樹:一者、果樹;二者、花樹;三者、葉樹:此但有福無過。」在《雜阿含經》裡,佛陀也說:「種植園果故,林樹蔭清涼,橋船以濟度,造作福德捨。穿井供渴乏,客舍給行旅,如此之功德,日夜常增長。」種植華果樹木,除了美化環境,更能淨化空氣,保護水源和大地,是利人利物的大功德。

阿彌陀佛是佛教有名的環保專家,他在因地修行時,發四十八大願,為建設清淨安樂的世界,歷經久遠時日,成就了零污染的西方極樂世界,那裡的建設是黃金鋪地、七寶樓閣、八功德水,房屋、樹木、花草、公共設施都非常美好。淨土中只有公益沒有公害,只有美好沒有髒亂。尤其在淨土世界裡,沒有三惡道的眾生,都是持守淨戒的善人,沒有空氣、水源、噪音、暴力、毒氣、核能等各種的污染,氣候清爽宜人,人人身心健全,壽命無量,是徹底推行環境保護的最佳典範。其他如藥師佛的琉璃淨土、彌勒佛的兜率淨土,以及三世諸佛的清淨國土,無不是規畫完善的美好居處。

當前環保的問題有內在的心靈環保及外在的生態環保,心靈環保要靠大家淨化自己的貪、瞋、癡三毒;生態的環保,比方自然界的保育、空氣的淨化、水源的清潔、噪音的防止、垃圾的處理及輻射的防止等,則須靠大眾的力量來共同維護。在此方面,佛教主張:

(一)護生:護生,可以長養慈悲心。現代的人,不論是天上飛禽、地下走獸,或海洋生物,無一不食。任意殺生,不但污染心靈,增加暴戾之氣,也會破壞自然生態。佛教提倡不殺生而積極護生,戒殺護生,就是對一切有情生命的尊重,所以佛教的戒律對於動物的保護,有著積極的慈悲思想。《六度集經》記載,佛陀在過去世為鹿王時,曾代替母鹿捨身,感動國王制定動物保護區,禁止獵殺;阿育王廣植樹林,庇蔭眾生,設立動物醫院,規定宮廷御廚不得殺生,凡此都是佛教對於「野生動物保育法」的示範。

護生就是保護自然生態,不單是動物的保護,即使是一株草、一棵樹,都必須加以培植、愛護,因為他們對空氣的淨化和水源的保護,都有不可忽視的功用。甚至護生不只限於動物與植物,大自山河大地,小至日常生活的用品,無一不是我們愛護的對象。

(二)惜福:愛物惜福,本是生活的美德,但是現代社會,物質豐裕,許多人已習慣奢侈浪費,飲食日用無節制,或任意糟蹋丟棄,暴殄天物,不知惜福。有一個故事說,有位富翁,家財萬貫,生活奢華,常常將米粒丟棄在水溝裡。有位節儉的出家人,每天從水溝裡將這些米粒撿起來曬乾,並加以儲存。後來遇到饑荒,富翁淪為乞丐,這位出家人便以富翁過去丟棄的米粒施捨給他,富翁知道後,覺得非常慚愧。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應該「當得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時時提醒自己要勤儉惜福。佛門中,一切日常所需都是檀越所供養。《僧祇律》說:「皆是信心檀越減損口腹,為求福故,佈施我等,所謂檀信脂膏,行人血汗,若無修行,粒米難消。」因此,古來祖師大德總是提醒弟子,應當心存感恩與惜福的心。

有道是「隻字必惜,貴之根也;粒米必珍,富之源也;片言必謹,福之基也;微命必護,壽之本也」。滴水如金,絲縷似銀。世間上無論什麼東西,都是來之不易,因此要懂得珍惜。乃至金錢、時間、感情,都要愛惜。生活中能減少一點浪費,減少過度消耗,就是愛惜自己的福報。更進一步,我覺得不論與我有關、無關的事物,也要愛惜它、祝福它。像南美洲那麼遠的地方,如果地動山堯經濟恐慌,必定也會影響到我們;巴西的森林,如果遭砍伐破壞,也會波及全地球的人類,所以萬事萬物都要珍惜。

佛教認為環保觀念的建立,應從人心開始,一般的環保是心外的,心中的清淨才是最大的環保。因此,國際佛光會一直積極投入淨化人心、教化社會的工作,如過去宣導「七誡運動」,呼籲大家一起「把心找回來」,同時透過環保認知與實際參與,舉辦植樹救水源、保護野生動物、賑災送溫 暖、友愛服務、雲水義診等,這些都是有益世道人心,達到環保功效的事業、活動。

--------------------------------------------------------------------------------

十、原來佛教的阿彌陀佛等都是偉大的環保專家!請問大師,除了諸佛以外,佛教歷代的祖師大德們,對於環保護生是否也有什麼具體的貢獻呢?

答:過去一般人認為佛教只會教人唸經、吃素,對社會沒有貢獻,更遑論有先進的環保思想。其實在世界各國尚未實踐環保計畫前,佛教早已領先實踐環保工作;自古佛教對生態環境,就極為重視和保護,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自古「深山藏古寺」,佛教歷史上,許多高僧大德在胼手胝足開山建寺同時,也把荒山禿嶺植上各種樹木,成為綠蔭蔽天,青翠蓊鬱的森林,對水土保持的貢獻很大。除了維護山林,也常整治河川、修橋鋪路、珍惜資源,並於講經說法時,勸導大眾護生放生,提倡素食,培養大眾惜福的觀念,所以每位僧侶都可說是環保專家。如泗州開元寺明遠法師,種植松、杉、楠、檜等數萬株,免除了淮水與泗水的氾濫。又如東都洛陽道遇法師,勸化善款,消除黃河龍門天險的水患。

唐代百丈禪師在江 西百丈山墾山辟田,自立禪院,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他的弟子,開創黃檗山的希運禪師也是植樹栽松,勤於作務;後唐象山縣壽聖禪院住持永淨法師,曾經開田三百畝,植松十萬餘株,對地方的水土保持貢獻很大。唐代南嶽玄泰上座,曾因衡山多被山民斬木燒山種田,危害甚鉅,於是作〈畬山謠〉,遠近傳播,上達於朝廷,而使皇帝下詔禁止燒山。唐代景岑和尚住在湖南長沙山,因山中松竹常遭人破壞,作了一首〈誡人斫松竹偈〉,以保護山林。

也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禪僧、雲水僧,到處遊方,與大自然為伍,見山地行路困難,就自持鐵器,開闢山坡道路,方便路人行走,默默實踐利他的菩薩行。自古以來,僧侶植樹、護林的善舉實在不勝枚舉。

另外,《梵網經》菩薩戒云:「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常教化講說菩薩戒,救度眾生。」佛教的戒律思想,對動物的保護,有著積極的、平等的慈悲救濟觀念。如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出家前,曾於獵人群中隱居十五年,他時常伺機將獵人捕獲的動物放生。永明延壽禪師任華亭鎮將時,不時買魚蝦等物放生,有一次因手邊無錢,先暫借公款,事發後,被判處死刑,他坦然表示動用庫錢純為護生,自己並未私用一文,而獲無罪釋放。

蓮池大師居雲棲山時,山裡猛虎為患,他廣為村民誦經祈福,施食回向,由於至誠所感,長年虎患竟然得以平息,從此村民將蓮池奉為聖靈。他也在雲棲山中設立放生處所,專門救贖飛禽走獸,並命眾僧減省口糧以蓄養它們,每年約需米粟二百石,並定期為它們宣說警策法語。蓮池極力禁戒殺生,提倡放生,著有〈戒殺放生文〉警誡世人莫濫殺無辜,隋朝智者大師曾居住在南方沿海一帶,他每天看著漁民撒網數百餘里,濫捕無數魚蝦,心中不忍,便以信徒供養的功德款,購買海曲之地闢為放生池。其他,像惠意法師以缽中食物惠養群鼠;晉朝僧群禪師「寧渴而死,不趕擋道的折翅鴨子」;智凱法師不嫌污穢,收養許多流浪狗,以及智舜的「割耳救雉」等,都是讓人尊敬的護生行為。另外,近現代的佛教居士豐子愷著有《護生畫集》,內容除戒殺、護生、善行之外,並彰顯因果報應,互助互愛的精神。他把佛教的慈悲具體表現出來,讓許多人因看了護生畫而棄葷茹素。

當初佛陀唯恐雨季期間外出,會踩殺地面蟲類及草樹新芽,所以訂立結夏安居的制度;佛教寺院為鳥獸締造良好的生存環境,所以不濫砍樹木,不亂摘花果,凡此均與今日護生團 體的宗旨、措施不謀而合。而梁武帝頒令禁屠之詔,阿育王立碑明令保護動物,則是國家政府基於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大力提倡愛護動物的濫觴。

隨著自然環境的惡化,野生動物日益減少,生態均衡受到嚴重破壞。近幾十年來,有心之士紛紛奮起,疾呼環保的重要性。「環保」這個名詞,在古時候雖未曾有,但是從僧侶們的所言所行,可以說都是在實踐環保的工作。

--------------------------------------------------------------------------------

十一、過去常聽到「以自然為師」、「與大自然和平共存」的觀念。大師在國際佛光會的主題演說中,也曾談過「自然與生命」、「同體與共生」,可見大師對大地萬物、宇宙一切生命的珍惜和尊重。能否請大師開示,我們應該如何與大自然同體共生?

答:「同體共生」是現在這個時代,也是這個世界最開明、最美好的思想。所謂「同體共生」,就是要大家「同中存異、異中求同」,彼此包容、彼此尊重,就如人體 的五官,要相互共生,才能共存。好比耳朵和眼睛,一個負責看,一個負責聽,彼此分工合作,才能共同生存。如果耳朵嫉妒眼睛,沒有眼睛看,走路就會有跌入山谷的危險;眼睛如果討厭鼻子,沒有鼻子來呼吸,可能就會一命嗚呼。

因此,佛教講眾緣和合,緣起是宇宙人生不變的真理,是因果的普遍法則,一切法的存在,是因緣而起的。《中論》說:「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這是說明宇宙萬有,沒有任何一個事物能夠獨立存在,包括現象界的有情與無情,都是因緣和合所生。《業報差別經》即言:「若有眾生,於十惡業多修習 故,感諸外物,悉不具足。何等為十?一者、以其殺生業故,令諸外報大地鹹鹵,藥草無力;二者、以其偷盜業故,感外霜雹、螽蝗蟲等,令世饑饉;三者、以其邪婬業故,感惡風雨及諸塵埃;四者、以其妄語業故,感生外物皆悉臭穢。」由此可知,我們如果造了殺生、偷盜、邪婬、妄語、綺語、兩舌、惡口、貪慾、瞋恚、邪見等十惡業,不但危害自己和別人的身心世界,也危害器世間的國土世界。相反地,行十善業,則可改善生態環境惡化的共業。因此,從人類與動植物的互動關係來看,不論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礦植物等,莫不息息相關,這就是所謂「同體與共生」的理念。

佛教認為自然界的林林總總,萬事萬物的生滅變化,總離不開物質與精神的「色、心」二法。從小至一麻一麥、一微塵一心念,大至山河大地、須彌法界,總不出色心的範圍。自然界的一切物質,都是由一種或多種物質所構成的,其存在的理則也是相互關係條件的配合,例如颶風、雷電、火山爆發、地震和冰川等自然力量,會造成許多傷害,但是在其他方面,它們也為大地和人類增加許多養分。

以閃電為例,雷電會造成人 類、動物傷亡及財物損失,並引起森林大火。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沒有閃電,植物的生存就會受到影響。因為氮是植物的主要食糧,但是地球大氣中的氮不能溶解於水,對植物毫無用處,必須經過某種變化後,才能被植物吸收。閃電能觸發這種氮元素的化學變化,使氣體狀態的氮溶於水,變為植物可吸收的氮。假如沒有閃電,就沒有水溶性的氮,緊接著樹木的生長就受到阻礙,人類的生存也會受到影響,因為我們呼吸的空氣,是綠色植物將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食物,並且補充空氣中的氧,而提供給我們人類的。

雖然這只是大自然界中的一個例子,但也充分說明大地萬物都是同體共生,都是相依相待,相互關係的生存。如《增一阿含經》所言:「猶如鑽木求火,以前有對,然後火生;火亦不從木出,亦不離木。若復有人劈木求火,亦不能得,皆由因緣會合,然後有火。」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生起與變化,都有相對的互存關係及條件,沒有永恆固定不變的自體。緣起的理則甚深,譬如因陀羅網交 錯反映,重重影現,微妙而錯綜複雜。

惠能大師言:「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這真如自性是萬有的根源,是自然界的本體。僧肇大師說:「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體。」凡人總是以見聞覺知來看大自然,但是我們不要忘了,我們本自具足的真如自性能與大自然界互相感應。

自然,就是人心,就是真理,就是天命,就是宇宙的綱常。唐朝太守李翱聽說藥山禪師是大名鼎鼎的高僧,很想見一見他的廬山真面目。在一個山頭的松樹下,李翱找到正在禪坐的藥山禪師,十分恭敬地請求開示,藥山禪師卻睬都不睬,李翱等了許久,終於忍不住說:「真是聞名不如見面9說完,正要離開,藥山禪師忽然開口迸出一句:「你何必貴耳賤目呢9李翱一聽,頗為窘迫,於是問禪師何為「道」,藥山禪師就一手指天,一手指著身旁瓶子的水,說「雲在青天水在瓶」。李翱當場疑團 盡釋,寫了一首偈:「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一般人之所以有種種痛苦的產生,是由於與大自然界的人、事、物、境處於對立、不能調和的狀態。大自然,一以言之就是「道」,如雲在青天,卷舒自如;如水在瓶中,恬靜澄澈。世間事也是一樣,合乎自然,就有生命;合乎自然,就能成長;合乎自然,就會形成;合乎自然,就是善美。

如果我們能奉行佛法,藉大自然的景物而認識自家的真實面目;或因我們真如自性的本體,而賦予山河大地真實永恆的生命,體悟自他不二、凡聖一如、物我一體、心境合一的道理,就會細心守護大自然,與大自然和平共存,而時時有著「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的美好情境了!

--------------------------------------------------------------------------------

十二、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今日舉世面臨嚴重的環保問題,其實並非一夕造成,許多科學家早有預警,可惜大家置若罔聞。現在大家終於意識到環保的重要,不少環保人士也一再奔走、呼籲。最後再請問大師,在此時刻,我們應該如何具體的來共同參與、響應環保運動呢?

答:每年到了四月二十二日,總見全球各地展開「地球日」的各種慶祝活動。環保團 體大聲疾呼「保護地球」,政治人物、企業界則虛應故事的回應幾聲,一日過後就消聲匿跡;難道我們對地球就只是「一日環保」?

要具體響應、參與環保運動,首先每個人必須具有環保的觀念,養成環保的習慣,平時講說環保的語言,例如多說好話,促進社會和諧等。此外,舉辦環保會議,舉行環保講座,撰寫環保文章,獎勵環保人士等,都能喚醒和激勵人們的環保意識。尤其要如前面提到的像「美國歐巴桑」、「德國老公公」那般「多管閒事」,將周圍環境乃至整個國家、地球,都視為「生命共同體」來愛惜,能如此,必定績效顯著。

總之,環保要靠大家一起來,而且最重要的是,人人應該從日常生活中力行環保生活,例如: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生活有規律,吃的、用的要適可而止,多了不用就是浪費。平時多到郊外去接受自然的空氣,不要一天到晚待在家中吹冷氣、看電視,不但費電,而且無益身體健康。

再者,為了拯救地球,我們必須減低污染,避免使用容易造成污染的產品,如塑膠袋、保麗龍和含鉛的汽油等,其中尤以塑膠造成的公害最大。塑膠本身是一種化學合成物,使用時即潛藏危機,用來裝盛食物,在高溫 時,聚合劑的析出,容易造成食物中毒,導致肝癌和昏睡等病症;使用過後,因其已非大自然的一份子,無法自然分解、腐化,以火焚燒,還會產生致癌的氯化氫毒,用土掩埋則萬年不腐。因此,有識之士選用家庭器具用品時,應當少用塑膠製品,盡量選用可回收再利用的製品。

其他具體響應環保運動,我們在生活中可以力行的,除了前面所言的家庭用水、用電要節約;不浪費消耗性的物品,如衛生紙等。我們購物時,要購買耐久而非隨手可丟棄的物品,如陶制茶杯、餐具,可換刀片的刮鬍 刀;家庭用品可以到批發商大批購買,或買大箱的洗衣粉、濃縮可稀釋的洗潔精,盡量減少包裝的浪費;優先選用可回收的玻璃和金屬容器;組織請願團 ,要求當地商店、超級市場減少包裝及塑膠品的使用等等。

工作上,盡可能回收辦公室的丟棄物,如信件、便條紙、影印紙、報紙、紙箱、鋁罐、玻璃瓶罐、塑膠、X光片、電池、鐵絲、鉛、鐵、銅器……利用電子郵遞以取代信紙,公告或便箋盡可能采傳閱方式,減少複印數量,文件盡量兩面複印,以及捐贈廢棄的傢俱、辦公設備給需要的機構等,都是一種實際的環保行動。

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養分,但是飲用水的安全性已是全球嚴重的問題。其實,地下水的污染大都來自於人類的活動,這些活動包括垃圾掩埋、農作及草地維護、化糞池、地下水池、意外外洩等。除了工業界,家庭的許多清潔劑如:水槽、浴廁之清潔劑,去污劑、除油劑、去漆劑等,也都含有污染性的化學品。有些化學殘留物進入地下水,流入飲用水井、廚房水龍頭;有些化學殘留物連同泥砂被沖蝕到河川,為河流中的幼蟲、魚類食用,魚類再被其他動物和人類果腹。於是,我們人類製造污染,也自食惡果,接受食物鏈的殘害。所以,關心水資源,我們應盡量減少清潔劑、殺蟲劑的使用。

雖然在一九九六年全世界就已禁止使用氟氯碳化物,但是,大概要等到一百年,大氣層中的氟氯碳化物才會消失。為了拯救臭氧層,不讓它繼續惡化,我們要避免購買含氟氯碳化物的物品,如保麗龍餐具及其他製品;汽車、冰箱、冷氣也都含有氟氯碳化物,要時常檢查是否有洩漏。

現今,全世界環保團 體無不致力於環境維護與生態平衡,凡為「地球村」的成員,都有責任關心「地球村」的永續生存。我們人類使用地球,但並不是擁有整個地球,在一百五十年前,美國一位印第安酋長西雅圖,就說了一句震撼世界的名言:「地球不屬於我們,我們屬於地球;我們人類只是蜘蛛網中的一絲一縷罷了。」佛法也明示情與無情都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的同體共生關係。在遷流不息的轉變中,即使極小的塵埃都與環境有微妙的關係,我們對於內心的塵垢,固然要努力消除、轉化,對於外在的污染,也應喚起群體意識,力行環保,才能重新再建一個身心、內外都清淨美好的世界。

《星雲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