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設人間佛教》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居士:

剛才承蒙成功大學許景重教授對我的介紹,覺得很不敢當。

今天是佛誕節,仗著佛陀的光明,使我們從四面八方走到他的座前來。台南市佛教青年會,給我們促成的因緣,使我們能相聚在一起,而有一次說法的機會,這是非常難得的。

教主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今天,降誕在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他是一位人間的佛陀,並不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也不是異教徒心目中的上帝。佛陀是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他是我們人間的佛陀,人間的救世主。所以,我今天秉承著佛陀的本懷,和各位討論‘如何建設人間的佛教’這一個問題。

我為什麼要講‘如何建設人間的佛教’這個問題呢?因為今天佛教的某些趨勢已經違背了佛陀的本旨。比方說 :研究學問的人,只知道重視佛學的玄談,而不注重實際的修證;有的人,又以為佛教是重視形式上的吃素拜拜,對於人格道德的增進及日常生活的問題並不重視,因而缺少對人世的責任感;有的人一信佛教,就忙著自己修行,不是住在山林裡自修,就是居住在精舍中不問世事,完全失去對社會大眾的關懷。

因此,我今天提出這個問題,是要說明真正的人間佛教是現實重於玄談,大眾重於個人,社會重於山林,利他重於自利。因為,我們接受佛教的信仰,並不是把佛教當為一個保險公司,希望佛陀像神明一樣廉價的給予我們保祐。我所謂的人間的佛教,是希望用佛陀的開示教化作為改善我們人生的準繩,用佛法來淨化我們的思想,讓佛法作為我們生活的依據,使我們過得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關於如何建設人間佛教的問題,我提供六點貢獻給各位參考:

一、建設生活樂趣的人間佛教

我們信佛教,是來追求幸福快樂的,並不是來找痛苦的。可是,當我們進入佛教的時候,經常聽到苦空無常的口頭語,使人覺得一片愁雲慘霧,以為佛教裡毫無樂趣可言。其實,任何人信佛教都不會把‘受苦’當做目的,沒有人不喜歡快樂幸福。關於這一點,首先我們必須有幾項認識:

(一)苦是增上緣,不是真目的

苦在人間是很多的,佛經說苦有二苦、三苦、四苦,乃至八苦、無量苦等等種類。如身體上有老病死的苦,心理上有貪嗔癡的苦,自然界有水火風災的苦,家庭和社會上眷屬別離、怨憎相會、欺凌壓迫、刀兵戰亂的苦等。這許多苦,我們要接受它的挑戰,經得起它的磨練,要超越它,要把苦當做修道的增上緣;《楞嚴經》說 :‘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能以苦自勵的人,便是能利用‘苦’為逆增上緣的人。

有的人以為信佛教就一定要吃苦,明明有好的衣服可以穿,他卻穿得很破爛,表示這樣才是信佛教;明明有好的東西可吃,他硬是要吃壞的東西,表示這就是修行。其實,佛教要我們克服苦難煩惱,並不是要我們去自找苦吃,去自我束縛。

(二)人間有欲樂,世人所需求

那麼,我們既然不要苦,是不是就要求樂呢?人間有五欲的快樂,是一般人所祈求的,我們究竟應不應該有五欲的快樂?

在佛教裡面,聲聞緣覺的小乘講究離欲,人乘的佛教講究節欲,大乘菩薩不是離欲,也不是節欲,而是對五欲的財色名食睡,加以化導,叫做化欲。

《勝鬘經》中說勝鬘夫人是一位王后,但她奉行大乘佛道,除了相夫教子以外,做了許多佛化的救濟事業;《維摩經》中的維摩居士,是在家的菩薩,經中形容他雖有妻子兒女、田園舍宅、官位財勢,但這一切,如同片雲點虛空,一點也不會使他心有掛礙,並不妨礙他的修行。

人生的慾望 很多,大體而言,有對財物的要求,身體美貌壯健的期望,以及情感的如意等等,像這些慾望 到底是好呢?是不好呢?

哪一個人不希望資財圓滿如願?哪一個人不希望自己長得美貌健壯?這一類善慾望 ,在佛教裡並不一定反對,人間佛教是可以承認這種欲樂的;可是這種欲樂,並不是最徹底的,因為這不是佛法中真正的快樂。佛法所提倡的生活樂趣是法樂,而不是欲樂。

(三)我有妙法樂,不欲世法樂

一般人享受的快樂,是由感官得來的,用眼睛看電影 、看電視,覺得很好看;用嘴吃山珍海味,用耳朵聽好的音樂,男女談情說愛,因而感到快樂;但是用眼睛看的快樂,看到的東西容易過去,用耳朵聽的快樂也容易過去,有時候甚至會樂極生悲,唯有不是從感官得來而是向內心追求的快樂,才是最究竟的快樂。

也許各位看到我們出家人,會覺得可憐,魚也不能吃,肉也不能吃,男又不娶,女也不嫁,好可惜哦!但是,出家人卻並不以此為苦,因為他有佛法的快樂,這種快樂是來自內心的,是最究竟的。因此,對於珍饈美味、男婚女嫁當然也就不執迷了。

我是從童年就出家的,出家之後,就常常聽到這句話說 :‘年紀輕輕的就出家,真是可惜!’我自己想:真是‘太有福報了!’幸好我出家了。因為我在佛法裡面獲得快樂。

當然,這種快樂在家學佛的人也一樣可以得到。比方說:我們有信仰的人,雖然只是粗茶淡飯,但由於心中有佛菩薩等聖賢作榜樣,因此才能安貧樂道,不虞匱乏。如果是沒有信仰的人,精神上無所寄托,財產再多,名位再高,還是會感到不滿足不快樂;真正有修行的人,他眼睛一閉,腿子一盤,所謂天堂、極樂世界當下現前,那就是佛法的快樂。

不知道各位感受過這種快樂沒有?如果沒有,或者有人只感受到物質、感情的快樂,那麼,我勸你可以再增加佛法的樂趣。你有佛法的快樂以後,一天有二十四小時,一年有三百六十五日,日日每一秒,都在佛法的快樂之中。我今天的講演,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各位真能增加一點快樂,因為,佛法的願望,就是希望把歡喜快樂佈滿人間。

二、建設財富豐足的人間佛教

在佛教界,一向很不喜歡談錢,談財富的。如果說某某人很有錢,那麼,往往就有人現出不屑一顧的樣子,或者看到某一個人歡喜錢,或是賺錢,就要鄙視他,其實,有錢並不是罪過,在這裡我要稍加說明:

(一)黃金非毒蛇,淨財作道糧

佛經中常把黃金比做毒蛇,黃金有時是毒蛇,但是有時也是辦道的資糧。錢財本來是中性的,變好變壞全看人用之有道或無道。如果是分內的錢,不是不正當手段得來的,就是淨財,這種錢財多了有什麼不好呢?淨財可以做為求道與弘法利生的資糧,要修行辦道、佈施救濟,在在都需要錢財來做助緣。舉個例子說,如果有個年輕人,發願深入經藏、窮研佛學,但是他沒有錢買《大藏經》,因為一部《大藏經》要新台幣四、五萬元,一部《卍續藏》又要四、五萬元,貧寒的學子怎麼買得起呢?所以,讀書也需要金錢來作助緣的。至於其他社會事業,更不用說了。

所以,佛教徒並不是不可以發財。一個佛教徒,在社會上或家庭裡,應該是錢財越多越好,重要的是,錢財多了要會用;很多有錢人,一生一世做個守財奴,不能善用金錢。所以我主張佛教徒大家來發財,但是不只要注意‘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而且要‘用之有道’。其次,我要說明,比世間的金錢更好的東西還是心靈上的財富。

(二)外財固然好,內財更微妙

身外之財當然需要,心內之財更要莊嚴。身外之財,我們不容易有,如果你想到台南市中正路買一塊十坪地,就要一百萬,錢要從哪裡來呢?可見,向心外求財是不容易的;但是,如果向心內求財就容易得多了。心內的財富又在哪裡呢?只要有般若智慧,心眼開了就有了!

譬如 :我們欣賞天上高懸的月亮,好圓好明好美;滿天的星斗、銀河,遍滿整個虛空,如果你要欣賞,誰又會與你爭呢?假如,你懂得的話,太陽、山、海、樹木、花草、空中飛鳥,花是為我而開,鳥為我而叫,平坦的柏油路都是為我們做的,宇宙之大,一切都是屬於我們的,又何止是中正路區區的小土地?所以真正的財富,是在自己的心中,心裡若知足,宇宙三千都是我們的;你如果不滿足,一味地貪財好利,就是擁有再多,也是覺得不夠的。

(三)求財要有道,莫取非分財

非分的金銀財寶,我們不要,什麼是非分之財呢?下列七點就是非分之財:

1.竊取財物:別人東西,私下拿用。

2.抵賴債務:欠人之錢,硬要賴帳。

3.挪用寄存 :寄存之物,從中挪用。

4.吞沒共財:共同經營,非法多得。

5.因便侵佔:趁機得利,侵佔存用。

6.借勢苟得:濫用權勢,獲得錢財。

7.經營非法 :私造毒品 ,不合國規。

各位都聽過《阿彌陀經》中有一個西方極樂世界,裡面可以說是美輪美奐、富麗堂皇,地下是黃金鋪地,欄杆雕樑都是七寶所成。誰說佛教不重視富有呢?因此,我們不要以為佛教叫我們不要有錢,佛教希望人人要有錢,但非法的財富不要,若有外財後,更要有心內的財富。

三、建設慈悲道德的人間佛教

怎樣才能達到慈悲道德的標準呢?我有三點提供各位:

(一)自他和社會,普濟重利人

所謂慈悲道德,主要是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怎樣來保持和諧?有時候,別人批評我們,討厭我們,原因何在呢?我們檢討自己,可能是在慈悲道德上有了缺陷,因此,要發奮圖強,自尊自重,時時刻刻想到不可得罪別人,不可侵犯別人,同時對社會大眾的輿論也要重視,行其所當行,造福社會大眾,就是慈悲道德的表現。

所以,我們對於自己,對於他人,對於社會,都要用慈悲道德去增上,這是我們建設人間佛教不可以缺少的條件。有人說慈悲有什麼好呢?道德有什麼用?有慈悲道德的人大半是被人欺負的對象。因為對慈悲道德發生懷疑,所以對人生態度就產生了動搖,我希望大家不要持著這種觀念,我們要有為人奉獻的決心,要相信最後的勝利是有慈悲心和有道德力的人。

(二)五戒應受持,人成即佛成

佛教的五戒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所謂五戒是:

1.不殺生––不侵犯別人生命。

2.不偷盜––不侵犯別人財富。

3.不邪婬––不妨害社會風化。

4.不妄語––不侵犯他人尊嚴。

5.不飲酒––不飲用煙酒亂性。

五戒主要是警告我們不能侵犯別人,要遵守道德。比方說,要我們不亂殺,就是不傷害他人的生命,不侵犯眾生的生存;不偷盜,就是不侵犯人家的財富,不損失人家的所得;不邪婬,就是不妨害家庭的和諧,不侵犯人家的名節;不妄語,就是不假造顛倒的語言,不發表損人的談話;不飲酒,就是不貪嗜刺激的食品,不飲用迷智的煙酒。監獄裡的犯人,大都犯了五戒。如殺人、傷害、杖打、鴆藥等,就是犯了殺生戒;搶劫、竊盜、恐嚇、詐欺、侵佔、貪污等,是犯了偷盜戒;妨害家庭、妨害風化、重婚、強姦等,是犯了邪婬戒;詐欺、教唆、誣告、妨害名譽、造謠惑眾等,是犯了妄語戒;吸賣鴉片、注射嗎啡、私造煙酒等,是犯了飲酒戒。

因此,在佛教裡面把五戒制定為人間的基本道德,唯有每一個人、每一家庭、每一個社會,大家都能共守五戒,人間才有祥和之氣,上慈下孝,和平相處,一個人五戒守得好,就是表示人格完美,佛道也就可以成了。

(三)人天三福行,善德堪尊敬

我們建設人間的慈悲道德,對人天的福德善行,尤其要去遵守修持,你要想陞官做富貴的人嗎?要奉行三件事情 :一、佈施,二、持戒,三、禪定。佈施可以增加我們的富貴,持戒可以增加人格的尊嚴,禪定可以安定我們身心的動亂,我們若能奉行佈施、持戒、禪定等三福行的話,就能與人間佛教相應。

四、建設眷屬和敬的人間佛教

我們每一個人生活在人間,都不會離群孤立,每人都有他的親戚眷屬。有些人當然很重視家庭裡面的眷屬,但有的時候,也因眷屬而發生一些不滿的怨言。俗語說 :‘不是冤家不聚頭’,就是家裡的夫妻、父子、母女那麼親的眷屬,有時候,也說他是冤家,把他看做是修學佛法的障道因緣,因此,有些在家居士,為了要想學佛,也像出家人一樣,把親戚朋友一個個的疏遠,然後才算是皈依學佛。

其實,學佛並不需要離開親戚朋友,而應該是越多越好,我們生活在人間,親戚眷屬之間,要緊的是大家如何彼此互相尊敬,和平相處,使我們的眷屬成為法侶道友,感情融洽,和諧愉快。

(一)眷屬因緣好,相處在和敬

眷屬相處,不能相親相愛,反而成為仇敵,視為冤家對頭,這個原因何在?

人和人相處,難免有一點利害關係,彼此之間難免會發生一些誤會,如果大家太計較,就不能和敬相處了,甚至老是喜歡算舊帳,常常記著仇恨,好的事情不記得,壞的又記一大堆,彼此之間怎麼能和敬呢?

我國聖賢有一句話說 :‘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又說:‘家和萬事興。’因為眷屬因緣好,要大家彼此和諧,彼此尊敬,不算舊帳,不要計較,不要比較,這是眷屬和敬相處的必備條件。

(二)自由 應尊重,利害要看輕

法國羅蘭夫人說 :‘不自由 ,毋寧死。’歷史上的暴政,使多少百姓不惜自身性命,此起彼落的反抗,為的是什麼呢?就是為了爭取生存的自由 。西元一九六四 ,越南教難,多少高僧大德,有的以火自焚,為教殉道;有的自殘身體,為教犧牲,這是為了什麼?為的是爭取信仰的自由 。

無論在哪一個地區,哪一個行業,哪一個團 體,哪一個家庭,甚至哪一個人,都是需要自由 的;而每一個人,思想不一樣,習慣也不一樣,需要也都不一樣,這許多人相處在一起,即使是家庭中的眷屬,也沒有辦法使大家的思想習慣相同。思想不同,最好的辦法是彼此要互相尊敬,互相包容,這才能彼此互相存在。

唯有尊重他人的自由 ,彼此相處才能和諧;有的父母,他只有一個兒子,對兒子的婚事管得太過分,兒子有對象了,他就偏偏不允許兒子討那個媳婦,禁止兒子與女方來往;或者只有一個女兒,就偏偏不給女兒嫁給她心目中的對象。像這樣的父母,太過分管制兒女的婚姻,往往會產生反效果。

有時候,做父母的人,看到年輕兒女們,不能與自己一樣,信仰佛教,反而去信基督教,很不高興,就想盡種種辦法要把女兒的信仰轉過去。當然,運用一種方便,使家庭能有相同的信仰固然好。但是,如果沒有方便,徒使家庭裡的份子,因為信仰而感情破裂,這也是划不來的。一個家庭裡面的眷屬,年齡有差距,思想有不同,習慣也不一樣,這不要緊,主要的是彼此要相互尊敬,要和諧相處,不可以太自我,大家能把握這個原則,自然能有好的效果。

(三)若要人讚美,多付苦與辛

一個人要博得別人的讚美,就要自己多付出一點辛苦與犧牲。沒有流汗,就不會有成果;沒有成果,又怎能博得別人真正的讚美呢?我國有一句成語說‘實至名歸’,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沒有付出辛苦代價而有的讚美,叫做諂媚阿諛,並不是真正的讚美。

五、建設大乘普濟的人間佛教

在家庭裡,都能和敬相處了,就要進一步把慈悲法喜普施給社會大眾,大乘的佛教,就是在家的佛教,在家的信徒更應該本著大乘菩薩的大慈大悲大智大勇的精神,從事普濟社會大眾的事業。現在,我說一個在家居士普濟人間的故事,給大家參考。

印度迦毗羅衛國的國王淨飯王,是佛陀的父親,本來這個國家應該由佛陀繼承王位,但因為佛陀出家了,所以,就由甘露王子摩訶男將軍來繼承。他即位後,使迦毗羅衛國呈現了小康的局面,但是對於鄰國憍薩彌羅國琉璃王的侵略,仍然沒有力量抵抗。

琉璃王的父親叫波斯匿王,波斯匿王生了琉璃太子,最初為了讓他學習 射箭的技術,就送他到迦毗羅衛國去。很多年幼的王子,在一起學習 文才武術,聽到消息說 :佛陀將要回到迦毗羅衛國說法了,馬上為佛陀啟建講堂,並且下令在佛陀未到之前,什麼人都不可以走進說法台上去。可是,琉璃太子對於這個命令不放在心上,為佛陀預備的寶座他居然坐了上去。

當時釋迦族的人看了就罵他 :“你這個賤種,你憑什麼資格坐在為佛陀預備的寶座上?”

琉璃太子的母親,叫做末利夫人,過去是釋迦族王宮的侍女,因為釋迦族出美女 ,波斯匿王硬要釋迦族許配一位公主給他,礙於波斯匿王國大勢強,不得已才假用侍女裝扮做公主嫁過去,這事後來傳開了,所以大家才罵他是侍女生的孩子––賤種。琉璃太子被這樣一罵,覺得很沒面子,當時,就發誓說 :‘我有朝一日當了王,一定要消滅釋迦族!’

釋迦族在過去所種的惡因就要降臨了,琉璃太子謀殺了長兄只陀太子,自己繼承了王位,帶領兵將,消滅釋迦族,所到之處,無不殺人放火。迦毗羅衛國,實在沒有辦法,這時,摩訶男出來要求琉璃王說:“請您不要濫殺無辜,我有一個要求,當我跳到水裡面去時,你就暫停殺人,釋放民眾逃命,等到我的屍首浮到水面上時你再開始殺人,好不好?”

琉璃王一聽,哈哈大笑說:“很有趣,很好玩!我依照你的話做。”

這時,仁慈的摩訶男,由於受了佛陀的教化,作了犧牲自己的決定,他跳到水裡以後,就把頭髮綁在水底的樹根,因此,他永遠再也浮不起來了!

兇惡的琉璃王,知道了摩訶男的行為,也為之感動不已,他醒悟了,於是下令以後不再濫殺無辜!

摩訶男個人是犧牲了,但是千千萬萬的人卻得救了,這就是大乘普濟精神的最高典範。

佛陀的弟子中,有一個須達尊者,自從他皈依了佛陀以後,就發了一個願 :‘從今以後,凡是過路行商,要吃飯要茶水,我都願意供養;從今以後,所有的比丘、比丘尼、信佛的男女居士,只要經過我家的門,要吃、要用,我決不拒絕;如果有老人孤苦無依,有孤童幼孩沒有父母,只要我知道,一定要幫助他解決生活的困難。’

因此,須達長者,贏得大家尊稱他為‘給孤獨長者’,他專門照應孤獨無依的人,這就是大乘菩薩的精神,這就是對社會實行普濟的慈悲。

(一)應有仁愛心,要發菩提願

前謝主席提倡小康計劃,仁愛運動,我們雖然是出家人,為實行大乘普濟的人間佛教,對這個好辦法一致響應;在今年初,我率領中國佛教研究院的同學到澎湖托缽,響應仁愛計劃,冬令救濟,又到宜蘭托缽,並將所得款項全部送給政府當局,轉發給貧窮百姓。

在托缽的時候,有位送報先生正在送報紙,他看到我們托缽的行列,就拿了五十元,朝我的裡中一放,我心裡非常感動,心想像他們送報紙,奔波勞累,要送多少報紙才有五十元的所得呢?但是他們仍然願意佈施。

在路邊賣檳榔的小販也趕來,放一百元在我的缽裡,像他們這種生活,應該是被救濟的,但還是願意拿一百元、五十元來救濟別人。因此,當時我就發現一個道理,‘富人’之名,不應該由所擁有的金錢有多少而決定,一個人即使沒有多少錢,只要他肯佈施給人,他就是富有者;反之,雖然很有錢,而不肯普濟於人,那就像窮人一樣。

所以,推行人間佛教,倒不一定希望各位人人有財有勢,主要是要心裡富有,要有仁愛的心,要發菩提大願。

(二)樂結眾生緣,喜作佛法事

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在佛教裡,結緣很要緊,有時候,我們發現有的人做事順利無礙,到處受人歡迎,這都是從結緣中得來的。

我提倡每一個信佛教的弟子們,應該重視結緣,你用眼睛朝他看,行個注目禮,這就是你的眼睛對他結緣了,如我現在與各位講話,你們很認真的聽,我看了很歡喜,這就是你我結了緣;或者你們回去以後,讚美今天聽眾當中哪一位很好,就是用口與人結緣;其至於你走路時,讓別人一步,也是結緣,如此你就可以奉行佛陀的大乘普濟精神。也許你認為不重要,但是大家都實行起來,社會就成為大乘菩薩的社會。

各位當中,聽說有從屏東來的,有從善化來的,乃至於還有從高雄來的,你來到這裡就與台南地方的人結緣了。假如有朝一日,你要到台南來競選台南議員,你說 :‘多少年前,我來台南聽某某人講演過佛法。’哦!這樣子,你與台南很早就有緣了,台南人就支持你。

我們多結法緣,則必須多做佛事;我在台灣各地方,常常聽到一些居士對興建塔寺之事,常常硬性規定要出多少錢,我自己覺得這種化緣方法太惡劣。但是有時想一想,雖然他是勉強別人出錢,也算了不起,因為他讓人家有機會結緣,這緣結下了以後,就等於是播種子,什麼時候收成,那是意想不到的。

舉例來說,譬如 :你們隨便哪一天到了佛光山,你說:‘我是某年某月在台南聽某人講演的。’佛光山的弟子們一定會很熱烈的歡迎你,因為你聽我們講經,與我們的佛法,在思想上交 流過,這就結下了法緣。

(三)願代眾生苦,普濟一切眾

《華嚴經》中說 :‘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這並不是說自己沒有快樂,你為人家的快樂打算,使別人快樂了,你怎會不快樂呢?

有時候,我們走到佛教的道場,心裡就感到現在的人很冷,笑容很少,一點也不親切熱情,因此,我曾說每一個人面上常常微笑便是供養,口中說幾句好話便出妙香,多做一些事情,多走幾步路,多給人點幾個頭,多把自己的所有奉獻給人,如果社會上大家都能這樣,那就等於是佛國淨土了!

六、建設佛國淨土的人間佛教

今天有很多佛教徒,都希望往生極樂世界,我想不如更積極的把今天的世界轉變為佛國淨土。

(一)沒有三惡道,更無冤和親

我們要建設人間佛國淨土,先要做到沒有三惡道。三惡道是地獄、餓鬼、畜生。地獄道的眾生多貪,餓鬼道的眾生多嗔,畜生道的眾生多癡。如果要讓三惡道完全消失,就得把人間的貪嗔癡祛除,然後,不要與人結冤,也不可以太親密,因為太親密,也會招來許多麻煩的。

常常聽到什麼人被人害了,這種事例是由愛而來,為什麼呢?因為愛不到,就產生恨。因此,我們最好要把怨親愛恨化除,而用平等心,本著佛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去建設人間佛國淨土。

(二)世界滿歡樂,憂煩一切除

凡是對社會大眾能給予歡樂,能減少大眾憂心煩惱的事,我們都應該全力以赴,我們可以用佛法來增加人間的歡喜,可以用佈施來增加人間的福利,可以用勞力去貢獻大眾。如果什麼都沒有的話,還有一顆心可以與大家共同歡喜。這個世間最可悲的是什麼?就是一般人不歡喜別人獲得利益!看到別人有錢,有辦法,他就不高興,這種不健康的心理使得世間不能成為佛國淨土。

(三)心淨國土淨,大同世界現

假使我們想把整個世界淨化,但卻覺得自己能力不夠的話,不妨降低標準,先使自己的家庭和諧安樂;如果,這種力量也沒有的話,那麼自己還有一顆心,就去莊嚴自己,淨化自己!‘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所謂‘心淨國土淨’,人人都能這樣,大同世界就會呈現在大家的面前。

《星雲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