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善如流的性格

有一天,從高雄回山,依空法師同行,途中他忽然問我:“您一生中最得意的性格是什麼?”我隨口答道:“從善如流。”過後認真回憶往事,發覺“從善如流”的確為我帶來寬廣的人生。

十二歲披剃出家以後,師父志開上人命我進入棲霞律學院就讀,當時我是班上年紀最小的一位,同學們都大我十歲以上,他們不是嫌我小,就是怕我跟不上,所以總是和我說:“你要用功一點啊!”有感於大家的好意,我“從善如流”,非常認真地頂戴奉行,加倍精進,終於漸入佳境。

十五歲受具足戒時,我因燃燒戒疤而燒壞腦神經,記憶力大為退步,每次背書時,總是記得上一句,就忘了下一句,老師痛責之餘,非打即罵,罰跪更是每日功課。老師無法可想,教我禮拜觀世音菩薩,求聰明,拜智能。我“從善如流”,每天半夜三更都到大殿祈求菩薩加被,果然兩個月不到,不但記憶力恢復,而且領悟力比以前更好。

這時,同學們又嫌我不會唱誦法器,我“從善如流”,自我努力練習 ,到處請益師長,結果雖因天賦荒腔走板的嗓音使我不得不往文教上發展,但由於這段期間曾經痛下苦功,鑽研入裡,所以直至今日,不僅大陸 叢林的佛門規矩、法會儀式,我全都瞭然於心,而且宗下、教下、律下的一切儀軌,我也能如數家珍。我除了感謝學長們的督促教誨之外,更感到這是“從善如流”的性格給予我莫大的助益。

由於自幼家境貧寒,未曾受過良好教育,初入佛學院時,作文課成為我最頭痛的時刻。老師在作文簿上的評語,不是說我文不對題,就是說我辭不達義。同學們在取笑之餘,叫我多用點心,我聽了以後,“從善如流”,不但在課餘時翻閱課外讀物,而且訓練自己在行走排班時運用零碎時間,暗打腹稿。經過這些努力之後,我大有進步,老師不但在課堂上表揚我的文章,而且將我的作品謄寫之後,送到報章雜誌上發表。

從佛學院畢業出來之後,聽到有人說:“以舞蹈藝術可以幫助弘揚佛法。”我就“從善如流”,鼓勵別人參加舞蹈社團 ,表演敦煌飛天的舞蹈,一直舞到美洲、澳洲、歐洲等地。聽到有人說:“以話劇方式可以吸收更多佛子。”我也“從善如流”,親身參與話劇表演,甚至多位青年因此得度。乃至聽說運用傳單標語、街頭布教等方式能增益度眾效果,我都“從善如流”,邀集同道,從上海、南京開始,一直到台灣大街小巷,甚至偏遠鄉村,大家一齊努力。沒想到這些寶貴的經驗對我日後在設計活動方面竟然有著莫大的助益。

後來,我“從善如流”地接受家師的安排,前往宜興擔任國小校長,使我在弱冠時就略諳校務行政;我“從善如流”地和同學們合辦《怒濤雜誌》(《霞光半月刊》),使我在年輕時就具備紮實的編務經驗;我“從善如流”地跟隨同道們來到南京重整寺院,複雜的環境使我由年少無知漸漸轉為老成持重;我“從善如流”地直下承擔,率領僧侶救護隊,從烽火漫天的大陸 來到春暖花開的台灣,使我得以有機會與寶島居民共結法緣。

初來台灣時,人地生疏,我四處行腳掛單,寺院叫我整理環境,我就“從善如流”,灑掃庭院,清理內外;寺眾叫我專辦飲食,我也“從善如流”,挑水擔柴,買菜典座。住持叫我擔任書記,我就“從善如流”,跟隨翻譯,處理公文;信徒要我講解經義,我也“從善如流”,深入淺出,闡釋佛法。我本來是一個不善言辭的鄉下青年,由於我肯“從善如流”,滿人所願,因此無形中獲得許多珍貴的友誼。

我“從善如流”,接受同道的邀請,來到偏僻的風城教導佛子,當年的學生們如聖印法師、修嚴法師等,而今都成為教界的長老大德,怎不令人歡喜?我“從善如流”,答應信徒的要求,前往濕冷的雨鄉駐錫弘法,那時的青年們如心光、心平、慈嘉等,現在都成為佛門的龍象棟樑,怎不令人欣慰?因此,“從善如流”不但可以拓展我們的人際關係,更能使我們的生命得到無限的延伸。

我雖被信徒們尊為師父,但依舊本著“從善如流”的精神為大眾服務,當寺院需要張貼活動標語佈告時,我“從善如流”,為撰文稿,如今我對於各式公告可說是信手拈來,不費吹灰之力;當法會需要繕寫榜文齋條時,我“從善如流”,濡墨揮筆,字雖不好,但願以心香一瓣,與大眾廣結善緣。

早期我初到台灣,有了落腳之地的宜蘭之後,對於喜歡念佛的信徒,我“從善如流”,成立念佛會;對於熱衷歌唱的青年,我“從善如流”,組織歌詠隊;對於即將升學的學子,我“從善如流”,設立光華補習 班;對於呀呀學語的幼童,我“從善如流”,開辦幼兒園、托兒所。凡此不但為台灣佛教創下了先例,也為有情眾生種下得度的因緣。

三十多年前,曾聽人說:“從大陸 來的法師為什麼都喜歡集中在台北,而不往美麗寶島的中、南部發展呢?”我自忖所言甚是,遂“從善如流”,南下弘法,先建佛教堂、壽山寺,後開闢佛光山;十餘年前,苗栗謝潤德居士對我說:“大師,您為什麼都在福建人的地方設立寺院,不到客家人的地方興建道場呢?”我想想此話也對,便“從善如流”,在潮州、屏東、新竹、桃園等地成立別分院,以示我對所有族群一律平等。

到世界各處雲遊弘法,我“從善如流”,應各地信徒的懇請,在海內外遍設道場,以法水潤澤有情大眾;從佛光山住持之位退居後,我“從善如流”,應十方信眾的要求,組識國際佛光會,將在家佛子的力量凝聚起來。我原本從小是一個羞澀的農家子弟,只能躲在別人背後做做助手,但因為“從善如流”的性格,不但使我的腳步跨出本土,立足世界,也讓我的眼界穿越過去,掌握現在,眺望未來的遠景。

常有人問我:“您如何規劃生涯?”其實我生平素無大志,只是“從善如流”地隨順大家的喜好,沒想到居然能開創一片寬闊的天地。記得過去有人說佛教教育很重要,我就“從善如流”,如今佛光山在全球建有十六所佛教學院;有人說社會學校很重要,我也“從善如流”,創建智光工商學校、普門中學、西來大學、佛光大學、南華管理學院。有人說無依的老人需要照顧,我就“從善如流”,接管宜蘭救濟院,建設佛光精舍,協助高雄縣政府辦理崧鶴樓,專為老人服務;有人說年幼的兒童需要培育,我也“從善如流”,成立育幼院、安親班、幼兒園、童軍團 ,還為他們取名“善財童軍團 ”、“妙慧童軍團 ”。有人說發行雜誌對弘揚佛法助益甚大,我就“從善如流”,《今日佛教》、《覺世》、《普門》都是在這種因緣下問世;有人說出版佛書能廣度眾生,我也“從善如流”,成立佛教文化服務處、佛光出版社。有人說佛教應該順應現代人的需要,我就“從善如流”,印行新式標點斷句的《佛光大藏經》、語體化的《中國佛教經典寶藏》、光牒版的《佛光大藏經》;有人說修持應該遵行古制,我也“從善如流”,興設堂、念佛堂、禮懺堂、抄經堂等硬件設施,並且備有專人指導。今後我仍樂意本著“從善如流”的觀念,為十方大眾服務奉獻。

雖說我生性“從善如流”,但回憶年輕時,畢竟血氣方剛,也有非常固執的一面,例如:對於建築的外觀設計、室內的裝潢佈置、活動的程序內容、事務的先後步驟等,既已訂定,就不喜歡別人輕易更動。隨著年齡的增長,見識越廣,或許是受了西方民 主觀念的影響,我執日益淡薄,只要對方言之成理,大家沒有異議,我就不予置評,自覺在“從善如流”的層次上更為進步;而佛光山的建築式樣、活動型式也因多樣化而顯得多采多姿;弟子們更因為和我在一起,能有發表意見的機會,所以我所到之處,總是被一堆人簇擁而行。

四十多年前,我本來獲准到日本攻讀博士,但因為信徒質疑“師父”是至高無上的頭銜,為何還要去求取世間的學位,所以我“從善如流”,放棄負笈東瀛的機會,使我有更多的時間培育青年佛子,未嘗不是人生一得。二十多年前,我本來想建朝山會館以供絡繹不絕的來山信徒食宿之用,但因為慈惠建議當時台灣信眾大多喜歡拜佛,所以我“從善如流”,先建大雄寶殿,佛光山的建設因而一帆風順。

多年前,到西來寺弘法,一位小弟弟對我說:“師公!美國的新年好冷清,您過年和我們一起圍爐好不好?”我聽了以後,感慨系之,不但“從善如流”,連續三年在美國和當地徒眾一起過年,而且囑咐海外別分院的弟子們:新春期間,寺院道場一定要張燈結綵,舉辦活動,邀請信徒一起聚餐,好讓大家每年都能度過一個溫 馨感人的中國新年,甚至每年春節,邀約社區美籍人士數千人聯誼活動,幾年實行下來,轉信佛教的人士越加增多。

去年年底,一位信徒請我寫一幅春聯,我不但“從善如流”,寫了一張“平安吉祥”送給他,並且令弟子印行二十萬份,分送信眾,沒想到不數日後,便索取一空。今年又將近尾聲,春節將至,我再度至誠地寫了“歡喜祥和”四個字贈予有緣之人,希望藉此祝福大家法喜無邊,法財無量。

我雖然“從善如流”,但也有某些方面堅守原則的時候。例如:我一生自己的日用只喜歡一,不喜歡二,比方我只擁有一雙僧鞋,感謝信徒經常縫製僧鞋送給我,但節儉的習慣實不易改,不得已,偷偷轉贈他人;我一生對於座位,既已坐定,就不輕易起來,已經起來,就不喜歡換位。記得數年前在飛機上普通艙就坐後,承蒙機長要親自為我升等,請我坐頭等艙,但我既已坐下,就不移動,只得婉謝他的好意;我一生信守承諾,永不退票,即使跌斷腿骨,住院治療,也堅持辦理出院,坐著輪椅,依約赴會;我一生不隨便聽信人言,看病吃藥,縱然熟人介紹,我也一概婉拒。記得有一回,咳嗽不停,即將上台講經的前一刻,信徒帶來醫生要為我打針,當時的情況已不容多言,只得“從善如流”,沒想到一針下去,半年左右,左手無法舉起;去年冬赴美弘法時,小腿腫脹,弟子們堅持將我送醫檢查,我拗不過他們的好意,只得“從善如流”,不料護士 量錯體溫 ,一定要我住院觀察,讓我在病床 上白挨了幾個小時。這兩次的經驗,使我更加堅守自己的原則,除聽主治醫師張燕大夫的指示外,其它一概不聽,至今身心安泰,頗為自得。

我素無購物娛樂的習慣,三十年前率團 到各地訪問時,我只有“從善如流”地隨眾一起參觀百貨公司,欣賞各類展覽;我不喜歡非時而食,但到各地弘法時,徒眾好意地準備了一整桌的點心,我只得“從善如流”,放大肚皮,自嘲如同金魚,飽死方休,常常等大家走了以後,獨自一人以跑香經行活動來消化胃食。

我向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曾經“從善如流”地聽信別人的介紹,未料錯用非人承辦要事,慘遭無妄之災;我一直想盡一點“中國心,台灣情”,曾經“從善如流”地採取別人的建言在大陸 辦學,不料陷於泥沼,進退兩難,甚至想要回饋筆鄉,興建大樓,也是一波三折。

虛空無有定相,無所不相,所以能成其寬廣;流水居高就下,不拘形式,所以能遍澤大地。盡避“從善如流”會帶來一些不便與困擾,但我還是寧願自己吃虧,成就大眾。因為“從善如流”不但滿足了他人的希望心願,也是在實現自我美好的世界。

《星雲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