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應化的故事

彌勒應身的傅大士

傅大士,齊明帝時東陽郡人。父名宣慈,母王氏,世業為農。建安四午五月八日生,少未讀書,常與鄉里人等網魚。每得到魚時,卻又以竹籠盛之,沉人深水中,交 且祝曰:「欲去者去,願止者止。」因此別人都說他愚癡。

網魚遇梵僧 水影悟前因

梁天監十一年,大士16歲,娶到劉氏妙光,生2子。後來在稽亭塘下網魚時,遇一梵僧,僧對他說:「往昔在毗婆屍佛前,我和你同時發願渡生,現今兜率天宮中你所享用的東西都在,你什麼時候回去呢?」大士聞之瞪目而已。其僧又道:「汝試臨水觀影1大士低頭見水中圓光寶蓋,頓悟前因,於是拋棄漁具,攜僧歸家,請求修道之地。僧指松山下雙檮樹曰:「此可棲也。」遂結茅庵而居,自號雙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

恩惠及小偷 定中見諸佛

大士住在松山之下,開墾土地,種植蔬果。有小偷常來光顧大士的菽麥瓜果等物。大士見了說:「你不必盜取,把你籃籠拿來,讓我給你採裝。」於是小偷滿載而歸。或為人幫傭,晝出夜歸,如是苦行7年。一日當宴坐之際,忽見釋迦、金栗、定光三佛自東方而來。復見金色自天而下,集在大士身上,從此身出妙香,並聞捨中唱言:「成道之日,當代釋迦坐道揚。」

郡守捉又放 大士是菩薩

不久,僧尼道俗四眾都來問詢作禮。郡守王傑,懷疑大士為妖妄,捉來囚了數十天,不給他飲食也餓不死,只得放他回山。大士回來後,更加精進,遠近來皈依他的人一天比一天多,而且還有天人,每日早上自空而降,隨喜行道。大士曾對弟子們說:「我得了首楞嚴三昧。」又說:「我得了無漏智。」大家聞聽後都說:「此三昧唯有十地菩薩才有。」由此大家都知道了大士是十地菩薩示跡而來的。

為設齋會 賣妻養眾

大士為了化渡群倫,先化妻子令發道心。於是把田宅通賣掉,設齋會普供四眾,並說偈道:

捨報現天心,傾資為善會;

願度群生盡,俱翔三界外;

歸投無上士,仰愚普令益。

這一年正逢饑荒,大士設齋會之後,家無斗糧。士諭妻子賣身為人幫傭,以供大眾道糧。其妻妙光說:「願一切眾生,同得解脫。」於是同裡傅重昌以錢五萬買之。士得錢營設大會齋,並發願說:「弟子善慧,稽首釋迦世尊及十方三世諸佛,盡虛空遍法界常住三寶;今捨妻子,普為三界眾生消災集福,滅除罪垢,同證菩提。」後月餘,傅重昌感大士德行,遣送妙光回山。其妻子自此紡紗,為人做工,從不稍事休息。同裡有傅昉者,亦罄產佈施,賣妻得米送山供養,大士都轉給修道的人,自此靈異益多。

叔叔作禮 叔祖亦得作禮

一日,大士到他叔叔家中,自稱:「我是彌勒,特來教化,叔應頂禮。」他叔叔聞言即作禮。他又欲去其叔祖孚公家中,其妻妙光諫道:「叔祖一向不相信你,況且那有叔祖向小侄頂禮之理;我看你還是不要去吧1大士聞其言,便解衣袒胸,金色閃閃,天香撲鼻。妙光仍勸他不要去!大士不聽,竟到他叔祖孚公家裡,要叔祖向他作禮。叔祖說:「向你作禮?簡直豈有此理1大士回山,其妻問道:「叔叔作禮沒有?」大士答道:「今日不作禮,明日管叫他一步一個禮1

是夜,叔祖夢見天人召之去叱責道:「你貢高我慢,不聽聖訓……」忽然又看到大士金相奇特,在空中飛翔。叔祖邊呼邊追;但見石壁橫空,大士與侍從等人直過無礙,可是叔祖卻過不去,醒來悲悔非常。天亮後,親自入山,看見大士便悲不自禁的哭拜於地。大士道:『我從兜率天下來,正為相接你們,知過就好。」叔祖孚公稽首願為弟子,依止大士修行!得三業清淨。

彌勒應身 未來佛祖

時有沙門慧集(觀音大士)來山,大士為說無上菩提,慧集願為弟子。以後慧集到處弘法時便說:「大士是彌勒應身。」

大士每次說法或作功德,兩眼常出金色光芒。他告訴大眾說:「學道不遇無生師,終不得道。我是現前向無生法忍的人,以前嘗把這事隱藏起來,今日啟示你們不復隱藏。」弟子感戴頂禮。大士又說:「你們不要向我頂禮,可禮拜殿中佛,即我形象。」

座中有弟子問道:「善明世尊,是大士得道時的師父呢?還是發心時的師父呢?」大士說:「非發心時之師也,彼佛出時,我為國王供養彼佛,彼佛壽八萬歲,將來我作佛時,壽量亦是八萬歲。』

慈力服猛獸 說法到帝闕

大通三年,大士與弟子等於雲黃山所居前,約十里方圓風開鑿為精舍,種麻、豆等。到秋熟時,有賈曇穎居士者,來佈施其瀨裡之地,大士受之。瀨裡為山地林麓蔥翠,其中猛獸特多,人多害怕。大士居之,以所餘之食飼養它們,從此猛獸變得非常馴伏。

大通六年,大士以雙林僻處,教化不廣,想到皇帝宮中去宣揚正教,於是遣弟子傅暀奉書於梁武帝。帝詔大士進京,先叫侍者遍鎖諸宮門。大士心通預告知道了,乃做了大木槌一雙,既剝已,用木槌扣打一門,余門都開。大士直入宮殿,唱拜不拜。武帝問他:「師事從什麼人?」大士道:「從無所從,師無所師,事無所事。」

武帝是佛心天子,除了修寺、齋僧、寫經以外,還會宣講佛經。

一日,帝升殿講經時,公卿大夫俱起座禮迎,唯大士端坐不動。大夫中丞問道:「大士何不站起來?」士曰:「法地若動,一切不安。」

大士在宮闕住了約5個月,復還雲黃山。激揚宗乘,武帝莫測高深。

大同五年,復入京都。武帝請大士講金剛經,他升座揮案一拍便下座。帝見之驚愕不已。志公問帝:「陛下會嗎?」帝曰:「不會」志公道:「大士講經已畢。」(按此乃禪家提倡宗乘之機鋒轉語。因志公入滅十餘年後士方見武帝)

大士一日頂冠披衲靸履,武帝看到問:「是僧嗎?」士以手指冠。帝問:「是道嗎?」士以手指靸履。帝問:「是俗人?」士以手指衲衣。此一問一指,像猜啞謎、演雙簧;但有誰知道這其中含有無量甚深的法味呢?」是故至今在雙林寺塑的大士像——頭頂道冠,身著袈裟,足登靸履——便是從這裡為緣起。

為渡眾生發大願 為救眾生磐資財

大同七年,大士對弟子們說:「我是賢劫千佛中之一佛耳,汝等若能生千佛中,即可見我。」

大同八年,大士立誓持上齋。作願文曰:「弟子善慧,今啟釋迦世尊,十方三世諸佛,盡虛空遍法界常住三寶,弟子自念今生,無可從心佈施,拔濟受苦眾生,今日起立誓三年持上齋,每月六日不飲不食,以此飢渴之苦,代一切眾生酬償罪業,降促苦劫,速得解脫。以不食之糧,廣作佈施,願諸眾生,世世俱足,財法無量,永離愛染,不作三業,得大總持,摧伏諸魔,成無上道。」這篇願文言簡意賅,真可為發大願心之行者所傚法。哄動京城道俗,沿途趕來參觀,接連二百餘里不絕於道,往來相慶,一代盛事,真是佛家功德不可量啊!

貪乞寶物 感德奉還

時有一沙門,來到大士住處說:「久聞大士修菩薩行,所謂菩薩行者:乞頭與頭,乞眼與眼,國城妻子,皆不吝嗇。現在我乞大士身中香爐,若給我即是真菩薩,否則硬是假菩薩也。」大士道:「捨與不捨,都不是菩薩。」沙門不管三七二十一,強持香爐而去。過了十多天,沙門又來問道,「前日我來強奪大士的香爐,大士心裡有何感覺?」大士說:「得亦不有,失亦不無,唯願上人,擎爐焚香,供養諸佛,增進菩提,常為善友。」沙門聞言,感到非常慚愧,又把大士的香爐送回來了。

常見七佛 唯釋迦與語

天嘉元年,弟子等欲啟建龍華會。大士道:「汝等可作請佛停光會,龍華會是我自己的事。你們能聽從我所言說,將來一定會見龍華會的。」又說:「我悟道已經有四十劫,釋迦世尊因為能捨身苦行,所以先我成佛。」天嘉二年,大士在山行道,常見七佛在前,維摩隨後。於是對弟子們說:「七佛之中,唯釋迦常與我話語,其餘六佛則不與我交 談,每次見到都是如此。」弟子問:「余佛為何不語?」士曰:「釋迦今正教化此世界,我以後又是紹繼人,故世尊見我即說也。」

留詩別子 復還兜率

天嘉十年,嵩頭陀入滅,大士心知。乃集諸弟子說:「篙公已還兜率,我同度眾生之人己去完了!我也決不久住世間了。」於是作「還源詩」十二章,並對子普建普成說:「我從第四天來,為度眾生故,汝等慎護三業,當精勤六度,行懺悔法,免墮三塗1言訖進人涅槃,世壽七十有三。

進入涅槃 尚能舉手

大士入滅,肉色不變,形相端潔。七日後,烏傷縣令陳鍾耆來結香火緣,因取香火遍傳四眾,到大士身邊時,大士雖然已經涅槃了,但是競伸手起來受香。此乃表示「生死即涅槃」存滅非異之義也。

建造輪藏 普利有情

大士在世時,常以佛經繁多,恐人不能遍閱,乃在山中建一層龕,中間一柱,周圈有八面,把佛經都放進去,可以運轉著看,謂之輪藏。並立願說:「凡登我藏門者,生生世世,不失人身。」如無閱讀能力者,手推輪藏至誠一轉,是人即與持誦諸經功德一樣。今天下有建輪藏設大士像者,實始於此。

大士詩偈 如水銀瀉地

大士雖未讀過書,但以補處菩薩應世,故能一悟百了;慈悲渡人之外,吐語為經。現僅恭錄其詩偈幾首以作本篇結尾:

還源詩十二首

還源去;生死涅槃齊,由心不平等,宛爾有高低。

還源去;說易運心難,槃若無形相,教君如是觀。

還源去;觸處可幽棲,涅槃生死是,煩惱即菩提。

還源去;依理莫隨情,法性無增減,妄說有虧盈。

還源去;何須更遠尋,欲求真解脫,端坐自觀心。

還源去;心性不思議,志小無為大,芥子納須彌。

還源去;解脫無邊際,和光與物同,如空不染世。

還源去;何須次第求,法性無前後,一念一時休。

還源去:心性不沈浮,安住三三時,萬行悉圓收。

還源去:生死本紛論,橫計虛為實,六情常自昏。

還源去:槃若將澄清,能治煩惱病,自飲勸眾生。

大士慈悲,曾於居住捨前,把乾涸小塘中之蟲魚等投到大江 裡去。己死者葬於山下,牛犬死者亦葬之,並為它們設會超薦而說偈曰:

昔賢捨頭目,王子救虎身,慈尊推國走,修忍救慈親。

今余闡此德,仰慕菩提因,傾資度牛犬,捨命濟魚身。

願為常樂友,共趣涅槃律,同為俗無俗,齊證真無真。

太清二年,大士復捨田園產業設會,為此土及十方世界,六道眾生,怨親平等,供養三寶,請佛住世,普渡群生,而說偈道:

傾資為善供,歸命天中天,仰請亭光照,流恩普大千

三塗皆解脫,六趣超自然,普會體無體,齊證緣無緣

另有可思議與不可思議的二首頌,遍傳叢林與講座,亦極耐人尋味:

其一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其二

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物主,不逐四時凋。

其餘詩偈尚多,如水銀瀉地,顆顆皆圓,不能一一俱錄。

觀音應身的慧集法師

慧集法師,俗姓王,梁武帝時候的吳郡富春人。

法師出身貧賤,常遭執役之苦,後來,逃到天台山去出家,行頭陀苦行。因為逃避官役,所以不能常在一個地方居祝聽說傅大士在東陽弘化,便到他那裡去,白天不敢走路,只有在夜間潛往。人生地不熟,也不知方向,惟自任運而行。往往走到四衢道口,不知道該向哪一條路走去才對,便閉上眼晴,隨便走向一條,冥冥中,如有人指引,就這樣沒有走錯,一直走到傅大士之所。

遊行弘化 與眾生有緣

當慧集法師未到東陽之前,傅大士曾作了一個夢,夢見釋迦來對他說:「有一沙門來助你行道1

而後三天,慧集法師來了,大士為之迎迓,並宣諭妙法。

慧集法師是「大悲」菩薩的化身,所以他與苦難眾生特別有緣。他行化所到的地方,見有生命被因厄,即想法買來放生;見有病苦的人,立刻就給他治好。他走在路上,經常唱著一首歌道:

大士兜率來,震動游諸佛;

蓮花吊地生,特許迎彌勒。

普光初學道,無邊世界動;

回光復轉地,併入一毛孔。

跛者能走 聾子能聽

有一次,慧集法師去會稽龍華寺的路上,遇見一個跛腳的病人,手持兩隻拐棍而來。法師看他可憐,於是便對他說:

「我是慧集,你一心誠懇的念我的名字,你的宿疾便會好的。」

那個跛子先是將信將疑地,然而唸唸慧集的名字那有什麼難呢?於是便誠懇恭敬的念了幾聲「慧集」的名字。奇怪,跛腳伸直了,兩隻枴杖放下也能行走了。

又一次,慧集法師在市上行走,見一老叟,已患耳聾病多年,法師給他寫了幾字說:「我是慧集,你但誠心唸唸我的名字看1

老頭照著字誠懇的念了幾聲「慧集」以後,耳聾剎時痊癒,老頭向他拜謝而去。

有一道人患心痛,有一僧久生白癩,來向慧集法師求治。法師說:「稱我名字,便可痊癒。」

二僧合掌稱念,果然痊癒。

有時,來求醫病的人,法師叫他佈施財物給貧人,患者也馬上痊癒。有些病人痊癒後,佈施法師財物作供養,法師又轉施給貧苦的人。

有時在路上行走,看見乞人的衣服破弊,他就把自己的衣服脫下來,與乞人換穿,自己倒變成了個乞人模樣而去。

賣魚放生 曾遭毒打

有一次,慧集法師到長山縣豐江 村去,在路上碰到一個賣魚的人,法師向他乞求筐中的魚去放生,賣魚的人不許,法師便一直跟著他。當賣魚的人走到江 邊,放下筐子去洗澡時,法師乘機把魚全部倒入江 中。

漁人見了大怒,拳打腳踢的把法師打得遍體是傷。法師自知無理,所以也不還手。

又有一次,在東陽市場上,法師欲買魚放生;另有一人與法師爭著買,那人買去是充家饌的。

法師無法得魚,就對爭買的人說:「食放生魚,恐致腸痛1

那人不聽,把魚拿回去,與家人吃了,果然心腸疼痛不已,因而追悔,請求法師懺悔。法師叫他悔過,並誓不復作,腸痛才止。

還有一次,在會稽市中,見有兩船魚蝦將賣,法師將其買來盡履水中。

在迮溪也曾遇魚四船,當時身上沒有錢,同漁人立了契券,後來把身上穿的衣服都變賣了。

燃身供佛 臨終現瑞

為供養三寶,法師先燃去兩指,接著又燒去六指,後來在靈山寺把所餘二指也燒去。

指燒盡了,又燒兩臂。有人要求法師燒臂之血治病,法師便欣然給他。

兩臂盡了,法師也在那一天夜裡圓寂了。

當慧集法師未寂之前,曾對徒眾說:「我死後七天,當有瑞相出現。」

果真,到入滅後第七日,道俗為設無遮大會。那天一早便有五色毫光遍繞剎柱,良久始散。又於寺內,大放光明一日夜,四眾感歎稀有,不可思議!

時梁大同四年正月二十一日,法師才47歲。

梁智者惠約法師

惠約法師俗家姓樓,梁武帝曾依大師受菩薩戒法,封號為智者大師(並非隋朝時代的天台智者大師)。

法師的母親劉氏夫人,夢見長人,手擎金像,命夫人吞下,又見有紫光入戶,繞身數匝,因而身懷法師。那時是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法師誕生的時候,異香滿室,一室皆明,六歲時每每與兒同戲,經常累瓦為高座,聚沙作佛塔。

水中岸上 痛苦一等

法師的叔父嗜好射獵,常常獵獲禽獸 回來剝剔時,群兒爭觀,獨法師不看。人問其故,他說:「鳥獸各自生活,叔父逐而殺之,兒心痛楚,不忍再看。」家人以獵肉給他吃,更不肯吃,不得已另外取換肉來給他吃,他也是不肯吃。家人說:「這又不是你叔叔殺的肉,為什麼還是不吃呢?換的是水中的東西,應當可以吃呀?」法師答道:

「雖然不是叔父所殺,水中岸上,痛苦一等。」家人為之動容,其母劉夫人因此感動,從此也不食肉,而素食終身。

捨道教而信佛出家

法師家中,世傳信奉道教,可是法師兒時就要信佛教。父母怪問道:「我家世世奉道,為什麼你獨要信佛呢?」法師答道:「兒心中自要如此信耳1此所謂宿植善根,與佛有緣也。8歲遇一遊方僧人,過門乞食,法師看見和尚很高興,把自己吃的飯全部給了和尚,想要問他佛法,未及言談就走了。不過道人用手指東方說:「剡中有佛法。」法師當時不知剡中在那裡?再想追問,已失道人蹤跡,回家問父母剡中在什麼地方?並說所見道人經過,全家驚異,遍尋道人,亦無所見。

經過重重困難,在17歲那年,方才脫離了道教的家庭,出家為僧。

菩薩諫汝 為何不聽

法師的叔父迷於射獵,法師苦諫甚切,他的叔父表面偽允不再射獵,其實心中不從,仍然照做。一日,夢見赤衣使者和力士多人,手持矛戟叱之日:

『汝殺害眾生,菩薩諫汝,為何不聽?」說罷舉矛就欲刺去,其叔驚醒後,汗流浹背,第二天即往見法師,請求舉行壞獵法佛事,法師見叔父如此回心向善,也歡喜不已。

夢見人云 菩薩來也

司空褚淵請法師講淨明經和勝鬢經,後來褚淵有病,法師特來探病,正值司空午睡未及見。法師稍坐即去,司空夢有人說:

「菩薩來也。」一驚即醒,即問左右:「有什麼人來沒有?」看門的人說:「剛才約上人來看大人,聞大人睡眠就去了。」褚淵隨即派人追請法師,在路上追上法師偕來病室,靜坐良久,褚司空的病霍然而愈,從此全家敬奉法師如活佛。

山精為害 法師叱退

法師游金華山,住赤松澗,當時有道士丁德靜,隱居金華山,常為山精所擾。後來德靜酒後醉臥,忽有青蛇嚙足而死,道觀從此空廢,縱然有道士來住,都為蛇精所擾,竟不能住下去。

長山縣令徐伯超聽到此事道:「山精為害,都是那些道士不能精進向道所致,試將此道觀請約公來住,必能清淨。」於是大家到赤松澗請法師,法師也就慨然接受,隨即住進道觀。住下不久,有一次午睡時,忽見兩個青衣少女,姿質姝麗,美若天女,攜手歌詠,從澗水中出來,法師徐徐起而正坐,對二女道:

「汝等二精魔魅,橫行已久,不過現在這地方由我來住,汝等還敢再來魅人?」斥責後再為說法度化,二女承受頂禮而退去,從此觀中再沒有妖怪為害了。

為梁武帝 授菩薩戒

天監十八年,武帝下詔,決定在四月初八那天,受菩薩戒並設無遮大會;供養僧尼,分一千僧人到華光殿設會,賑濟天下貧病孤獨,放生天下物命。梁武帝下詔道:

「梵網經上說:「居帝王位者,應先受菩薩戒』故知貴為天子,

富有四海,宜修身戒心,以宏治道。朕晏居儼思,深念至歸,不發大願受菩薩戒,豈能起慈悲心,行平等行?普觀眾生,猶如一子,所以受持正法,在予不疑,欲以億兆,同茲福慶,凡天下罪無輕重,鹹

赦除之。」

皇帝信佛受戒,大赦天下輕重罪犯,放天下物命,真是一人發心,萬民受益啊!

武帝受菩薩戒於正覺殿上,參加觀禮的緇素人等,多逾十萬;法事之盛,曠古未有,這才是真正的盛況空前了。

雙方都不要外人知

當受菩薩戒之前,皇帝要令法師,先示現形相,就下詔請「四字導師」。當時在座的出家人有一千多,沒有一人能答出,大家共推約法師就寫了四字「願皇成佛」。

皇帝在受戒前頂禮法師,並且對法師說:

「弟子頂禮,勿使外人知之。」這時法師合掌入淨瓶中,不一會兒化成五色雲台而出,法師瓶中結跏趺坐,須臾間,便又復身如初,也對皇帝道:

「貧道化身進入瓶中事,也請陛下不令外人知之。」皇帝自持萬乘之尊,只有人向他朝拜,他萬不可能向任何人頂禮。可是既為佛子,不得不禮敬三寶,向法師頂禮後又怕法師說出去失面子。可是法師也顯一點小神通,化身入瓶,使他拜得心服口服。

受戒後,皇帝執弟子禮,對法師說話時呼閹黎,與臣下言稱智者。王公以下,舉圖臣民,六宮妃嬪,莫不受業。朝野士庶,蒙法師度脫者,四萬八千多人。

賦詩悼友

法師不但道高望重,為王者師,而且深重友情,創作文章,才思新穎。曾與湘東王諮議范賁友善;范賁去世,法師臨喪賦詩悼曰:

我有數行淚,不落十餘年;

今日為君盡,並灑秋風前。

此詩傳於天下,為世所重。法師住世84歲,大同元年九月十六日園寂。

神僧寶志公

神僧寶志禪師,金城人,他出生在鳥巢中;有朱氏婦人,聞小兒啼聲發自鷹巢,梯樹得之,養為己子。七歲即隨鍾山僧出家,修習 禪定,他的面貌瑩徹如鏡,但手腳卻似鳥爪。

劉宋大始初年,行動漸漸僻異,居止無定,飲食亦無定時。頭髮長有數寸,常赤足行於街巷,手持錫杖,錫杖頭上掛著剪刀、鏡子,或一兩塊布,有時執於手上,有時負在肩上,有些瘋顛模樣。

行動不羈被捉 三處分身住宿

齊建元中年,志公屢現神異,有時好幾天不吃飯也不飢餓。常常說些人家聽不懂的話,可是過後所說皆驗。有時賦詩作偈,智慧磅礡,江 東士庶人等都很崇敬他。

有一次,齊武帝說他妖言惑眾,把他收禁於建康。可是很多人都在市上看見他,但再到監獄去瞧,他卻又在獄中。一日,志公對獄卒說:「門外有人用金缽盛飯來,請你去取來。」獄卒到外面見是文惠太子,急忙跪禮。建康令把事實奏聞皇上,武帝就把志公禪師迎入宮中,居於後堂。

志公雖然住在宮中,但外面也有好幾位志公。僧正法獻想送一件袈裟給志師,派人到龍光、罽賓二寺找他,兩寺內的僧眾們都說昨晚志公住在他們那裡,今早出去了。使者到他常去的侯伯家去找他,侯伯說:「志師昨天在此行道,現睡熟尚未起床 呢1這才知道他在分身三處住宿。

神力感化帝王 事未至而先知

有一次,他假神力讓武帝親眼看見高帝在地下受錐刀之苦,武帝觸目驚心之餘,便永廢錐刀之刑。一天,武帝在華林園召見志公,志公頭上著了三重布帽入見。不久武帝就駕崩了、文惠太子及豫章王也相繼而斃。

永明年間,志公住在東宮後堂,一天早上從堂中出來忽然說:

「門上血污衣。」他褰衣走過,不久,鬱林被害,用車載出,其預見若此。

畫了一棵樹 逃掉一條命

齊太尉司馬殷齊之隨從陳顯達鎮守江 州,臨行來向志公告別,志公用紙畫了一棵樹,樹上有許多鳥。齊之不懂何意,志公對他說:「你到了緊急關頭可登上此樹。」

後來陳顯達逆叛君皇,留齊之鎮守州郡,比及失敗,齊之逃入廬山,追騎不捨,齊之倉促間,見前面有一棵鴉樹,忽憶志公之囑,乃棄乘騎攀上樹頂躲藏,樹上的烏鴉也不驚飛。不一會,追騎趕來,看到樹上有鳥,林中一定沒有人逃進來,因而便罷追覓,齊之也免於難。

知桑偃反叛 曉忠烈王出使

桑偃欲謀反,來看志公,志公遠遠見他來,便馬上走開了。口中還大聲的說:「圍台城,欲反逆,斫頭破腹。」後來不出十天,事件發生,桑偃叛而被捉,果然遭斫頭破腹之刑。

梁鄱陽忠烈王,曾請志師到家中供齋,忽令人找荊子,並且找得很急,荊子找到後他就把荊子插在門上,也不知是何用意。不久,王出任荊州刺史,方才悟知志師找荊子之意。

粱武帝優渥志公禪師

齊亡,梁武帝登位,下詔曰:「志公跡近塵垢,神遊冥寂,水火不能焦濡,蛇虎不能侵懼。語其佛理,則聲聞以上;談其隱跡,則遁仙之高者,豈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執?自今以後,任其出入,勿得復禁。」

有一次,在台城對著武帝吃鱠魚,昭明太子等也在側。武帝說「朕不知肉味二十年矣,師何為爾?」志公因見武帝對他疑難,便隨口吐出小魚數條,活蹦亂跳,武帝深感差異不已。至今尚有秣陵鱠殘魚之遺跡。

祈雨不大 盆上加刀

天監五年,天旱不雨,武帝命人祈雨亦不降。志公乃上啟文(似向龍王)曰:「志病不瘥,就官乞活,若不啟白,官應得鞭杖。」又告訴武帝:可在華光殿講勝鬢經。武帝依教,請沙門法雲講勝鬢經,當天晚上雨降。志公又叫取一盆水加刀其上,俄而大雨傾盆,旱荒解除。

佛道較法 佛勝一著

舒州潛山風景秀麗,山麓尤勝,志公與白鶴道人都想在這山上祝天監六年,二人俱白於武帝,武帝知道他們二人都有神通,請他們二人各以物標示其地。道人說:「我以白鶴止處為記。」志公說:「我以卓錫處為記。」立即,道人的白鶴先飛去了,將至山麓,忽聞空中錫杖飛聲,已疾馳而過卓於山麓,白鶴驚止他所。道人心中有點不樂,但是有言在先,只好各以所標示之地,築室而居。

菩薩再世 怪癖識機

陳片虜居士全家事奉志公甚虔,志公曾為他們全家現出真形,光相猶如菩薩。

志公有一怪癖,就是用小便來洗滌頭髮。

皇子蕭綱初生,武帝派人告訴志公,志公合掌說:「皇子誕生幸甚,只是冤家亦於此時生。」原來侯景與太子同年月日生。

志公來由 雲深不知處

會稽臨海寺有大德,聞聽揚州都下有志公其人,言行顛狂,放縱自在,行為不測,必是狐狸精魅。於是他們同修數人,輕舟入海,欲到都下逐之,船將到浦口,欲西上時,忽然狂風大作,把船吹得順江 而下,向東南方飄流約六、七日。風平後,靠近一島,上岸見島上遠處有金色寺宇,寺上紅雲如蓋,甚是壯觀。他們循路來到寺前,建築精麗無比,非人間所有,有僧人五、六人,年約三十歲人,倚杖在門樹下言語。他們合十問詢說:「我們要去都下揚州,不意為風飄蕩至此,不知上人此地是何州郡?」寺僧答道:「要去揚州,離此不遙,請帶一封書信到鍾山寺交 與黃頭如何?」他們接書,下船,遵照寺僧囑咐,閉目定心,只覺剎那時便到西岸。到鍾山寺訪問,都說沒有黃頭其人者。他們把事情原委述說一遍。鍾山寺僧道:「西行南頭第二房乃風病道人志公所住,他雖在本寺,但常在都下,百日不來一次的。」他們正談話間,忽然聽到志公在寺廚中索食,顛言狂語叫個不休。寺僧試令沙彌以黃頭呼之。志公問:「誰喚我?」即刻出來追逐沙彌,來到僧眾之前,對來僧問道:「你們不是將獵狗來逐我的嗎?為何空手來?」來僧早已知他不是常人,頂禮懺悔,把書信取出呈他。志公看了說:「方丈道人喚我歸耳。」又屈指算之道:某月日便去。寺僧記之,到了天監十三年冬,志公無疾而終。

臨亡,燃一燭以付舍人,舍人即奏聞武帝,武帝深哀悼之,葬於鍾山獨龍之阜。

志公禪師平日講述偈語甚多,大多失傳,而今所有存的禪宗公案百則第一則,迷悟不二頌與大乘贊七首,皆嘔心之語也。

肉身菩薩曇鸞大師

曇鸞大師,梁時山西雁門人,家居五台山附近。他從小就聽人談起山上佛教各種神奇靈異之事,聽過以後就親自前往尋覓參禮。後來,終於出家為僧。

見六欲天 病豁然愈

曇鸞大師自從出家後,窮究內外經典,當他讀到大集經時,感到詞義太深,難以開解,因此便發心註解此經。當他注述了一半的時候,忽然生病了,不得已,只好暫時停筆,遊行各地尋醫療玻

一天,走到汾州東門時,抬頭忽見天門洞開,六欲天的階位歷歷在目,說也奇怪,他的病也豁然不藥而癒。

曇鸞大師病好之後,打算繼續他的注經工作,但繼而一想:人命危脆,苦空無常。經上說有長年神仙往來人間。何不先修道法呢?道法修成時,人命長壽,那時再探無際的佛法,豈不是有很長壽命和時問去研究佛經嗎?因此他決定到江 南去訪尋陶隱居。

直入重雲殿 穿過千重迷

梁大通年間,曇鸞大師來到梁朝,要見武帝。自己通名說:「北國僧曇鸞,特來奉謁1

梁朝的衛士以為他是北方來的細作,經詳查以後才奏上武帝。武帝下令引他入重雲殿相見。

武帝先到殿隅,身著袈裟,頭戴僧帽坐於繩床 上。曇鸞大師進入重雲殿後,東張張西望望,除了見武帝於殿隅穩坐外,沒有一個人出來接待。又見當中有一高座,那是講經的法座,他就毫不客氣的升上寶座,豎佛性義,三問武帝說:「大檀越!佛性義深,略已標敘,有疑賜問嗎?」

這時武帝才把衲帽除去,往復的討論佛法奧義。最後鸞師說:「今日天晚,明天相見1說罷下座,無人引導,直出曲折二十餘門,一無所錯的出了重雲殿。武帝極為驚訝的說:「這是千迷道,從來舊侍尚且往往疑阻,為什麼他一次進來尚能坦然而出呢?」

次日,使者領導曇鸞大師進入大極殿。武帝下階禮迎,問以志向。曇鸞大師說:「要學佛法,恨壽命不常,所以欲遠訪陶隱居求學仙術。」

武帝說:「這是一位傲世遁隱人,屢次遣使迎請不至,大師去造訪一下也好1

江 神聽命 停波讓渡

曇鸞大師會見了陶隱居,陶隱居送給他仙經十卷。曇鸞回到浙江 時,臨江 波濤洶湧,舟不能渡。據說有鮑郎子神者,一鼓風浪要七天方止。鸞師尋到神廟告神曰:「止!止!我要渡江 1須臾,神人現形,狀貌如同二十左右的人。到大師前說:「你要渡江 ,明天早上1說罷不見。

次日,浪濤未息,然而當大師進了船艙後就風平浪靜了。回到京師把此事告知武帝,武帝敕奉為江 神,起廟供奉。

得長生法 焚燬仙經

曇鸞大師得到了仙書,便想回去尋一名山,如法修煉。當他走到洛陽附近時,遇見了三藏法師菩提留支。鸞師便請示三藏法師道:「佛法中有否長生不死之法,能勝過此仙經呢?」

菩提留支三藏唾地說:「此方哪裡有長生法術?縱得不死,也是輪迴三塗1三臧即以觀經授他道:「此大仙方,依之修行,可解脫生死。

曇鸞頂禮接受,把陶隱居送他的十卷仙經用火焚燬,開始修行淨業,自行化他,魏主稱呼他為神鸞大師,他自稱為玄簡大士。

肉身菩薩 往生西方

大師晚年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後人號為鸞公巖。梁武帝常在南方向北禮拜,並對群臣說:「曇鸞大士,當代肉身菩薩也1

魏興和四年,鸞師終於平遙山寺,時年六十七歲。臨終時空中幡花幢蓋,高映院宇,異香天樂,寺中人同見其往生西方極樂國去了。

菩薩化身為貧女

元魏大孚靈鷲寺的每年春天,都要舉辦一次無遮大會設齋供眾。到時不論道聖俗人等,男女貴賤,屠兒乞丐,來者不拒,都令他們飽餐一頓,廣結善緣結食平等,於法亦等。每年前來赴齋的僧俗之多,真是人山人海。

貧女抱子攜犬赴齋

這一天無遮大會上忽然來了一個貧窮女子,手牽兩個小兒,還帶了一條狗,也來參加無遮法會。可是她身無餘資,臨時把頭上青絲剪下來佈施。她對主事僧說:「我有急務之事馬上就要走,不能在此與大眾同餐,是否可以請先行分食呢?」

主事僧說:「可以的。」當時就拿了三份給她,意欲連同兩個小兒都各有一份,貧女又要一份說:「我有得吃,我這條狗也應給它吃一份。」職事僧無奈,勉強再拿了一份給她,可是她還是不知足的說:「我腹中還有未生的兒子,也須要一份。」這一下可把職事僧惱怒了,沉下臉來對她說:「你這人怎麼這樣貪求僧食無厭,腹中小孩還沒有出生,怎麼可以索食求分呢?」

犬為獅子 兒化天童

貧女被如事僧一頓呵責後說偈道:

苦瓜連根苦,

甜瓜徹蒂甜;

三界無著處,

致使阿師謙。

說偈後隨即踴身虛空,化菩薩相,犬為獅子,兩小兒化作兩位天童,雲光縹緲,在空中又說偈道:

眾生學平等,

心隨萬境波;

百骸俱捨盡,

其如憎愛河。

當時在會赴齋的僧俗一千多人,眼見菩薩現身虛空,悲喜交 集的都跪下來向空中說:「請求大聖,願示平等法門,我等奉行。」空中菩薩說偈道:

持心如大地,

亦如水火風;

無二無分別,

究竟如虛空。

主事僧自恨不識真聖,反而怒言相責,取刀欲剜己目,為大眾所阻。就以貧女所施的頭髮,就地建塔供養。明朝萬曆年初,該寺住持僧圓廣禪師,重加修飾。塔下掘得聖發數綹,各人所見之色不同,聖發塔在該守大塔院東側。

金甲神追發回塔

圓廣住持修飾發塔時,命寺內行者督工。誰知他暗中分取聖發,囊之而去。事過14年後,北京的淨因庵主惠杲禪師,有一天午睡,夢見金甲神人來對他說:

「有盜發賊,要來賣聖發,你可以留下來,明年送回本地。」惠師夢醒後,正在疑慮夢中所見之事,那個盜發的行者,果然背負著經篋進來,說明來意,想把經典發毒了以備還俗之用。惠杲主持給了他1000錢,把金篋留下,開出來查看有經數部,有一囊盛發,狀若金縷,就是金甲神所托夢的聖發。第二年萬曆年杲師送發入塔。

慧光禪師大士再來

慧光禪師13歲隨父去洛陽見佛陀禪師,佛陀見他目光炯炯,外射如焰,怕有奇操大志,因留令誦經,他手執經卷,如昔誦習 ,一念即悟。佛陀禪師引度出家,時人稱他為聖沙彌。

先師望重 祈雨如願

一日,佛陀禪師對他說:「我之度子,望傳佛心宗,績佛慧命也,何乃區區方事世語乎?將受大戒,宜先習 律,將來可為高明大法師也。」

後來,齊代名人,重之如聖人。有一次,大旱無雨,士庶請他求雨,他就在嵩岳池邊燒香拜禱,不久,犬雨傾盆而至,士民歡欣。

徵稅僧尼 直諫得免

蕭齊氏舉兵北伐,徵稅波及僧尼,恐有人反對,先立嚴刑:如有諫者殺。

慧光禪師德高望重,仗義直往見世隆說:「若行此稅國事不存1威懾世主,因而得免。

釋迦現身隨緣受供

孝昭王即位後,創建望德寺以福宗室。寺成之日,舉行大法會慶典,昭王親臨辦齋,供養十方僧眾。

會中有一比丘,沒有威儀,形服疏陋,立於庭旁。他進來後向昭王啟問道:

「貧道亦想在此吃齋1

昭王叫人把他帶至末座用齋。齋將畢,昭王過來笑問此僧道:「你住錫何處?」

「琵琶嶺。」

昭王對他說:「以後你不要對人說曾赴了國王親供的齋筵。」

此僧也笑著說:「陛下會後也不要對人說曾供養了真身釋迦1

說罷,便踴身虛空向南而去。孝昭王與齋會大眾俱驚訝不已,大家一齊望空頂禮,並使人往尋琵琶巖遺跡,結果在大磧川源頭的石板上,發現了世尊赴齋時所用的錫缽。

使者回去覆命,昭王遂創釋迦寺於琵琶巖上。又創佛無寺於火影之處,分置錫缽於二寺紀念,作為鎮寺之寶。

寶藏菩薩化身的僧崖大師

僧崖禪師,俗姓牟氏,年少即異於常兒。他每遊山泉,必先禮而後飲,有時目不轉瞬地望著溪流坐以終日。人問其故,他答非所問的道:「是身可厭,我將來一定把它燒了。」

捕魚放入水 勸人除殺業

僧崖長大時,隨伴捕魚的人捕魚,他把分到的一份魚兒,重投入水裡,同伴問他為什麼?他說:「殺生不是好業,我現在身上生了很多瘡,從今發誓不再捕獵。」

打獵首領率領了擻百人,築池養魚。僧崖也來參觀,忽見一條怪蛇,約1尺多長,全身赤紅,須臾之間就長了1丈多長,獵眾奔逃而散。怪蛇頭下尾上,紅光遍野,很久才滅。

獵戶們討論此事吉凶。僧崖對他們說:「你們只要斷除殺業,赤蛇不會害人的。」並勸他們停止築池,他們不聽,結果以後遭到堤防決裂之災。 ¯

燒指不覺痛 禪師為剃度

僧崖未出家前,依隨悉禪師受業。

一年冬天,禪師凍腳,命崖取火,崖用火爐炎炭放在師父面前,他師父罵道:「癡人,哪裡要這麼多的火?」他正色答道:「無火腳寒,得火又嫌熱。」他師父說:「你不怕熱,把你的手放到火中試試看1

僧崖真的把手放進火中,火炙指肉,吒吒作聲,煙味自火湧出,崖卻面不改色,他師父見而疑之。

又一次,禪師的弟子們惡作劇,說:他能夠耐火,把他推到火爐裡,被燒之處,發而成瘡。禪師知道以後,把他叫來訓斥道:你來此是學佛法的,不要燒身惑亂他人。僧崖說:「若不能吃苦,焉能得道,如得出家,一日便足。」因而禪師就度他出家。

燃指堪忍 見者聆法

僧崖出家後,四眾尊崇,他又善醫術,凡有疾病來求醫者,無不手到病除。30年間,一方面慈心弘法,一方面悲心撥眾生苦,真可謂慈悲佛子了!

周武成元年六月,用布裡左右手五指燒之供佛。人人問他燒指痛不痛?他說:「痛由心起,心既無痛,指亦不痛。」時人皆稱他為僧崖菩薩。

僧崖先燃左手,次及右掌,有人問他為什麼如此自殘?他說:「因為眾生不能行忍,願望不能忍者忍。」

他燒左手時,左手殘指以右手挾住使之延燒,大家圍攏著看,他為大家說法。他在講話,見有人私語或心不在蔫似的,他便對他們說:「我生長在山中,本不識字,今聞佛法,句句與心相應,你們為什麼還不至心靜聽?」大家聽了默然無語,細心聽講。

燒身留心 火化不可思議

有一次,對大眾說:「末劫眾生,心生輕慢,見像如見木頭,聞經如風過耳。吾今為大乘經教,燒手滅身,欲令眾生,對佛法殷重之心。」

遠近道俗聞知僧崖將為法焚身,都來圍繞禮拜,崖師為參拜的人宣說妙法。

僧崖大師燒去的指頭骨上,各生長出3寸白如珂雪似的東西來。有一比丘頂禮後說:「菩薩滅後,願奉舍利起塔供養。」

崖師聽後,用口把指節上所生出的東西嚙掉,分給大眾道:「拿去建塔可也。」

到了七月十四日,忽然有巨聲如地動天裂,人畜驚駭,並現各種牛羊蛇龍等異相。崖師說:「此驚睡三昧也。」

異相現後,崖師說:「捨身時至。」穿上紫衣,拿起錫杖,往焚身的地方去。道俗相隨者有十萬多人,擁輿而哭者,哀聲震野,崖師說:「你們但守菩提心,哭有何益?」登上高座為眾說法道:「佛世難值,正法難聞,大家各各珍重。」說罷,走上己疊好的柴堆上去;柴堆積如樓,上置干麻,以油潤之。崖師繞樓三匝後,禮拜而上,憑欄下望,叫人燃火。

這柴樓是一位名叫王撰的施主奉命構築的,崖師叫他放火,他說:「我若放火,燒了聖人,將獲重罪。」崖師喊他上來,以臂摩其頂道:「你沒有罪,將有大福德也。」促其下樓放火,但是他仍不敢燒柴樓。最後,還是崖師自己動手;以臂挾持火炬,把柴樓周圈燃起,崖師上去誦經及禮拜。剎時烈焰騰空,已看不見僧崖大師了,只見火光沖天及柴聲霹拍的聲音。

薪盛火滅以後,唯見崖師肉心如故,燒亦不化,弟子們為其造塔,把心埋葬於塔下。

酒肉僧立誓改過

孝愛寺有一僧,平時嗜食酒肉,行為放蕩。那天崖師焚身,他隨在輿後,私心感到甚是慚愧,他發願道:「今逢聖人行化,我誓斷飲酒食肉。」

回到寺內後,看到一位穿黃衣的人對他說:「你能斷食酒肉很好,要知:食一眾生肉,即是食一切父母肉。修行人要能六時念善,即是一時也好,乃至一念善心,皆能滅其罪惡也。」其僧從此精勤修行,繞塔念誦。後聞空中有聲云:「汝勤持齋,應常發願回向眾生,以及地獄餓鬼,令彼等身常飽滿。」

大師滅後,仍不斷化渡世間眾生悲願。

悲願渡生 往來娑婆

僧崖大師初焚之日,有寶海法師者問道:「為什麼菩薩燒身都無痛苦呢?」

「眾生有相故痛耳。」

「常聞代眾生受苦,是真實否?」

「既發心代受,眾生直接、間接感受其法益,為什麼不得呢?」

「菩薩(指僧崖)是釋迦抑或觀音?」

「我是凡夫,誓入地獄渡生,願令成佛而已。」

僧崖大師又告侍者智炎道:「我滅度後,汝當好好供養病人,說不定病人中很多是諸佛菩薩,應化人間,鹹令眾生深種善根的。」

僧眾中有疑崖師非聖人者,崖師就直呼其人名字說:「諸佛應世,沒有一定的形像,或相好、或醜陋、乃至畜類眾生,你慎勿輕妄生疑。」

崖師焚身時,圍觀所見身形各不相同,此可謂之「千百億化身」也。

為慧勝薰病 原是寶藏菩薩

崖師滅後,郫縣人在江 邊看見空中有車輿幡蓋,崖師坐於其中,身穿黃衣,偏袒右肩,手持錫杖,後面有五六百僧人相隨,皆罩竹傘向西而去。

有阿迦寺僧慧勝者,因病在床 ,不能來看大師焚身,心懷惆悵。夜晚,夢見崖師攜一沙彌到慧勝住處,手持馨香三斛及檀香木屑,分散到慧勝床 的四周,舉火燒之,慧勝大驚怖說:「我是凡夫,不能燒呀1

崖師說:「不要怕,不是燒人,是為你薰病耳。」

果然火燼病癒,通身爽泰。因問大師現在何處?

崖師答:「我在益州,真名是光明遍照寶藏菩薩。」說罷而去,慧勝之夢也覺醒了。

法會感瑞應 誡人莫食肉

慧勝醒覺後,力量倍於平常。有一次,他在外村為崖師設大法會,時感得瑞應天花如雪,紛紛飄墜,自上至下,愈看愈大,如七寸盤子一般,皆是金色。大家用手去搶接,但都接不到。

成都有位王僧貴居士,自崖師焚身後,他發願全家斷食魚肉。後來日久,因事欲食葷,夜間三更時分,忽聞門外有人喊檀越聲音,開門視之,見一道人對他說:「你慎勿食肉1說已不見。王居士知為崖師點化,便再不起食肉之想。

勸族人莫打獵 莫養禽畜

崖師焚身後8個月,獵戶牟難當者,在山頂行獵,拉弓正欲射一麋鹿,忽見崖師騎一青獸至其面前,獵者大驚說:「你在益州已經焚身了,怎麼今天到這裡來?」

崖師說:「射獵有罪,我特來救你,你當勤力耕田,不要再打獵了1言畢忽然不見。

那年冬天,崖師的侄兒忽聞山谷中暄鬧之聲 ,趕去一看,見崖師與二僧執杖而行。他追上去欲捉住袈裟,崖師說:「你不要拉我1以手指雞犬道:「它們都有佛性,為造惡業故現此形,汝但努力種田,莫養禽畜。」說罷不見。

地藏菩薩應身為新羅王子

我國有四大名山,也就是四大菩薩應化的道常四大名山是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薩,四川峨嵋山普賢菩薩,浙江 普陀山觀世音菩薩,安徽九華山地藏菩薩。其他三位菩薩雖然在三座名山應化,可是沒有明顯的現實史跡,更沒有一定現什麼身,只有地藏菩薩,不但現比丘身,而且用地臧的名,在九華山開道場度眾生,這是其他三位菩薩沒有的事。

金喬覺王子

我國佛教在唐代,正如日麗中天,東傳到日本、韓國等地。那時的韓國分為三個國家,就是新羅、高句麗、百濟。新羅國的王子,名金喬覺,發心出家,法名地藏比丘。

大士心慈而貌惡,穎悟天然,身高七尺,頂聳奇骨突高,「臂力」之大,可以力敵多人。他曾說:

「六籍環中,三清術內,唯第一義,與方寸合。」

喬覺王子24歲時祝發出家,攜其愛犬善聽,就在唐貞觀四年,航海到我國參學。

九華山結廬苦修

地藏比丘最初來時,隨處參訪,游化數年。後來遊學到中國安徽池州東青陽縣境的九華山,他見深山中有一盆地面陽而寬平,於是就在山上,結廬苦修。不知過了多少年,有一次地方士紳諸葛節長者,率領村民們遊山,深入無人之地,忽然發現一位和尚在此苦修,住的是石洞茅篷,再看他吃的,在破鍋殘粒中還滲了些白土,生活異常清苦。群老們驚歎道:「和尚如斯苦行,我們應當負責的呀1

諸葛長者,近前請示後,知道是新羅王子,遠來中國求法,住此山中苦行。長者深感未盡地主之誼,於是發心護持,為地藏比丘建一寺院,使其安心向道。

佈施袈裟大的地

九華山本名九子山,唐李白到九子山時,見九峰如華,改名九華山。九華山的地主,地方人稱呼他閔閣老,想當年也許做過大官的,所以他家甚富,建寺必得請閔公施地不可,閔公也是樂善好施的人,對地藏比丘也非常信仰,問他要多少地?地藏答道:「我只要一袈裟所蓋覆的地足矣。」

閔公懷疑袈裟能有多大,滿口應允,那知地藏大士以神通力,袈裟一撒,蓋盡了九華山。閔公見他有此神通,驚喜不已,慨然將整個的九華山地,全部佈施給他。

從此閔公做了地藏比丘的有力護法,每次齋僧百人時,如果地藏比丘在深山不能來應供,他都虛設一席給地藏比丘,並命自己兒子隨大士出家,法號道明,為地藏大士的侍者。

現在我們所見的地藏菩薩聖像兩旁,有一老者和一少年比丘,即是閒公父子,有時白犬善聽也在菩薩座下,不知者把老者說成土地公,道明和尚說是目連尊者,白狗也誤塑成獅孑模樣,這都是不瞭解地藏菩薩出家的史實。

以觀音土為食

寺院建成後,各方來參學者很多,新羅國也有不少的人來親近供養。九華山既高且深,寺僧眾多,生活即發生問題。米糧不夠吃,煮飯都要摻拌很多觀音土(細白為粉之泥土),其生活之清苦可想而知了。故當時人稱之為「枯槁眾」,寺中大眾們只是一心求法,對於一切的物質生活是不計較的。如此為道的精神,誰不敬仰?

地藏比丘率領大眾在九華山苦修,影響很大。後來新羅國王知道了此事,馬上派遣人送糧食來供養。

九子山神 獻泉謝罪

菩薩在九華山開道場,傳誦很多逸事。在宋高僧傳中有這樣的記載:有一次曾遇毒螫,他卻端坐無念,不動聲色,不久忽然有一艷婦,姍姍而來,向菩薩作禮,饋藥謝罪道:「小兒無知,毒螫聖者,我願引甘泉以補此過。」言訖不見。左右甘泉之水漸漸潺潺而流,當時的人都說:「這是九子山神,為菩薩的高深道行所感召,來向菩薩獻供謝罪的。」

童子下山 賦別相送

相傳地藏比丘,居住九華山時,有個時期,用了一個書僮,就是隨身侍者。後來書僮不習慣山居寂寞,常常鬧著要回去,沒有辦法,只好讓他回家去,當書僮向他哭著辭行時,他也很感動,就寫了一首送童子下山的詩道:

空門寂寞汝思家,禮別雲房下九華;

愛向竹欄騎竹馬,懶於金地聚金沙。

添瓶澗底休撈月,烹茗甌中罷弄花;

好去不須頻下淚,老僧相伴有煙霞。

這首詩把山童與山僧兩者的心情,描寫得很逼真,而且充滿了慈悲的情懷。

菩薩肉身仍在九華

地藏比丘在九子山頭,住了75年,至唐開元廿六年七月三十日涅槃,世壽99歲。菩薩圓寂後,肉身坐於缸內,經過三年,開缸時顏貌如生,舉升時,骨節活動,如撼金鎖。地藏菩薩的肉身,千餘年後的今天,仍然存在九華,因為地藏比丘就是地藏菩薩的化身,所以九華山也就成為菩薩的應化道常

地藏比丘出身和年代,宋高僧傳與神僧傳的記載略有不同。而菩薩的籍貫、姓氏、王族、渡海、出家、居山等又都大致相同,足資憑信也。

彌勒化身的布袋和尚

明州奉化縣布袋和尚,沒有人知道他姓甚名誰;不過當時的人都稱他為長汀子布袋師,而他自己說名叫「契此」。契此者,大約契此方眾生之機而言。其實誰也不叫他「契此」之名,皆以布袋和尚之名稱之。

他的一副尊容並不大好看,所幸他笑口常開,倒也沒有人討厭他。最大的特徵是肚皮很大,他的行為也是佯狂作態,瘋瘋顛顛的出語無定。住宿的地方是隨處而安,就地便臥,看樣子他決不會「犯臥高廣大床 」的佛戒的。

禪杖和布袋

他的隨身法寶是一個禪杖和一個布袋。他的布袋可以稱為百寶乾坤袋;凡是供身之具,全部財產家當,都貯在袋中。這裡邊究競裝了些什麼,恐怕他自己也不清楚。到了街市聚落村莊裡,見到人家吃東西,就伸手求乞,醯鹽魚菹之類的食物,不較葷素,他接到手中,先咬一口,再分一半放進寶袋之內。假使袋中之物多了,就招引小朋友們,找一塊空地坐下來,把袋子倒下,讓小孩子搶吃,他在旁看了呵呵的傻笑。因此一班小孩子都歡喜他,和他在一起玩。

示人吉凶與氣候

有一次大雪天,他臥在雪裡一夜 ,不但沒有凍死,並且雪不沾身,因此人們對他都感到奇異起來。他向人家化緣,把化來的貨品再售出去,將得到的錢去救濟貧苦的人。總之,他自己不存分文的。

他示人吉凶很有靈驗,天如果要下雨,他就穿上濕草鞋,在路上驟行,表示大雨快來似的。如果是遇到亢陽不雨,他就拖曳高齒的木屐,跑到橋上,豎膝而臥。日子久了,當地的農民都以他的行動為氣象台,看他的舉動就知道天氣有什麼變化。

布袋和尚的禪

有一次,有位禪師在他前面走,他就在他背上摸了一下。那位禪師回頭看他時,他伸手說:「乞我一文錢。」禪師說:「道得出,給你一文錢。」他就放下布袋,叉手而立。

又一次白鹿和尚來問他:「如何是布袋?」他就放下布袋。白鹿和尚又問:「如何是布袋下事?」他就背起布袋而去。

還有一次保福和尚問他:「如何是佛法大意?」他放下布袋叉手。保福又問:「為何如此,更有向上事否?」他背起布袋而去。

又有一次他在街衢中站立不走。有一禪師來問他道:「和尚在這裡作什麼?」他說:「等一個人。」那個禪師又說:「來也來也1他說:「汝不是這個人。」禪師又問:「如何是這個人?」他說:「乞我一文錢1這都是他的禪境三昧。

布袋和尚隨緣說法

和尚有一次北上途中,遇見宰牛的屠兒,為其說法道:「一切畜生是造業人的果報,你如今造業殺生,貧道無財,為其贖救活命,仁者當以因果可畏呀1又為說偈道:

「殺牛之從號羅剎,殺他自殺誰驚怕!

刀山斧斫暨鍪前,何劫何時得解脫?」

和尚有一次接受農夫的供養以後,為其說法開示道: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有一次布袋和尚,深夜獨坐橋上,忽然有一宵小強人,探頭窺看;而且對他有所圖謀的舉動,和尚朝他咧嘴一笑道:「我是窮和尚,沒有銀錢的呀!你也不要妄起貪心,要知道貪財奪利的人,無端造罪,要遭輪迴之報。」並慨歎的說偈勸道:

「由貪淪墮世波中,捨卻貪嗔禮大雄;

直截凡情無所得,圓明寂照汝心中。」

一日和尚在街市鬧區中看見那些攘往熙來的人群,無非是為名為利而忙,慨然的說偈道:

「趣利求名空自忙,利名二字陷入坑;

疾須返照娘生面,一片靈心是覺皇。」

有一位福建籍的陳居士請問布袋和尚道:

「和尚何姓何年所生?今年生臘幾何?」

和尚答道:

「你莫道我姓李,二月八日生,我這布袋與虛空齊年。」

居士又說:

「和尚此去若有人問就進麼對,不可墮他人是非1

和尚以偈語答道:

「是非憎愛世遍多,仔細思量奈我何?

寬卻肚皮常忍辱,放開笑口暗消磨。

若逢知己須依分,從遇冤家也共和;

若能了此心頭事,自然證得六波羅。」

陳居士問:「和尚有法號否?」

和尚以偈答道:

「我有一布袋,虛空無罣礙,

打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

再問:「和尚的行李呢?」

和尚說偈答道: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游:

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

陳居士道:「弟子愚魯,請求和尚開示,如何才能得見佛性?」

和尚答道:

「這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

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

居士再問:「和尚此去,須止宿寺院中,可依俗捨而住?」

和尚答道:

「我有三寶堂,裡空無邊相;

不高亦不低,無遮亦無障。

學者體不如,求者難得樣;

智者解安排,千古無一匠;

四門四果生,十方盡供養。」

居士聞聽開示後,合掌禮謝道:

「惟願和尚留此齋宿,聊表弟子一點敬意。」

當夜和尚書偈於其門曰:

「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

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

無一塊泥土,無一點彩色;

工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

體相本自然,清淨常皎潔;

雖然是一軀,分身千百億。」

摩訶居士

布袋和尚在浙江 四明山時與蔣宗霸居士兩人相處甚歡;出處飲食,時相往來。和尚教他念摩訶般若波羅蜜,以此為每天日課。勤念不休,當時的人都稱他為摩訶居士。

有一天他陪和尚在長汀溪中洗澡,和尚要摩訶居士為他揩背,忽見和尚背有四目,炯然放光。摩訶居士大為驚異,於是作禮道:「和尚佛也1和尚當時嚴誡不得向人言。並對蔣摩訶說:

「我與你相聚同游了三四年,可以說有大因緣,我不久將去,你不要為此而憂。」不多日又親至摩訶家中對摩訶說:

「你要不要富貴?」

摩訶居士道:

「富貴何能長遠?但願子孫長遠就好了。」和尚拿出布袋一隻,袋內裝了無數小袋子,並一箱一繩,授與摩訶道:「我以此物為汝紀念,乃汝後代事也。」

摩訶居士收下來也不知是什麼意思。

過了兩天和尚又來對蔣居士說:

「汝解吾意否?」

摩訶答道:

「弟子不解。」

和尚說:

「我欲令汝子孫如所遺物也,這意思就是說:你的子孫長遠下去,一代一代的如我送你無數小布袋一樣。」

布袋和尚滅後10年,浙江 的大師派一官差,因事使蜀,回到棧道的地方,會見了布袋和尚,和尚對其差官說:

「四明蔣摩訶者,你回去見到時,告訴他要多多保愛自己,以待相見。」那時蔣摩訶已經在高山峻嶺上自築茅庵而居,畜一黃犬自衛。每逢食米盡時,就系百錢於黃犬頸上,出來東吳糴米,往來20里,從不有誤。

蜀使回來將布袋和尚之話告訴了蔣摩訶,摩訶說:「我已知之。」隨時設齋邀請親友,齋後沐浴趺坐而逝。

亭長無知 三奪布袋

和尚在貞明二年丙子三月三日對大眾笑著說:「明年的今天,我取彌勒果供養大眾。」果然於第二年丁丑三月三日,在岳林寺的廊下,跏趺磐石上而逝。大眾這才知道他去年所說之言。

當和尚在世的時候,四明的亭長,不信佛法,又以和尚顛瘋作態而不事事,他看見就加以垢辱,並且把他唯一的布袋奪下來放火燒掉!可是明天看到他仍然存著布袋,來去如舊。如此三次奪燒布袋,可是三次仍然復舊。因此亭長甚為驚異,不敢再燒了。

到了和尚圓寂,亭長自備棺本,厚殮以贖過去垢辱之罪。雖然如此,眾多舁者而不能舉。另有一姓童的居士,他平素很敬重布袋和尚,以棺易之,舉者人少而輕之若羽,觀者稱奇,為其建塔於封山之原。

最後示偈 彌勒化身

福建莆田縣令王仁煦居士,在江 南天興寺遇見布袋和尚,後來在福州官捨又看到和尚,見面時和尚從懷中取出一封圓書,交 給王縣令道:

「我如七天不來,你就把它拆開來看。」仁熙依言,過了7天,未見其來,就如約開拆看時,只有四句偈語。

「彌勒真彌勒,化身千億百;

時時示世人,世人俱不識。」

至此大家才知道瘋顛作態的布袋和尚,就是彌勒菩薩化身。

和尚在岳林寺坐化,四眾競相供奉。有人說:「他的全身舍利,還在岳林寺大殿東堂供著。」

彌勒又名慈氏,他修的慈心三昧以慈悲為懷,忍讓為先,所以彌勒化身的布袋和尚,終年笑口常開。你罵他不回言,打他不還手,實行他慈心三昧的忍辱偈。

彌勒菩薩的忍辱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隨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氣,他也少煩惱。

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因為他大肚包容,所以人見到他都皆大歡喜。直到今天,你有滿腹心思,一肚皮煩惱,只要走進佛寺大門,看到笑佛彌勒的樣子,就使你減少了很多煩惱。再看看菩薩兩旁的幾副對聯,更會使你抖落滿身的閒愁。

現在抄錄幾首 結束本文

眼前都是有緣人,相見相親,怎不滿腔歡喜;

世上盡多難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大肚包容,了卻人間多少事;

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

大肚包容,忍世間難忍之事;

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

文殊化身的戒闍黎

戒門闍黎是南宋台州臨海人,俗姓婁,父名原佑,是一位仁厚長者。他的祖父曾官拜少卿之職,因為祖傳世代有名望,加之又樂善好施,廣種福田,菩薩因此托生其家,這就是行善者所得的善報,所謂端生福德智慧之男。

闍黎生而能言

其母張氏夫人,有一天,夜夢月光入懷而孕大士;一生下來就說了四句話道:

「善哉父母,生我劬勞;

長度群生,為世沃焦」。

父母聞言大驚失色,既喜且憂,此事秘而不言,為師取名曰「頓吉」。後來父母對人說,我子他日應宜出家。有一天小兒忽然對他媽媽說:「快快替我準備七個人的齋飯。」他的母親驚奇的問是何故?他說我的同衣們要來看我。父母更為驚異,就為他準備了7人的素齋等候。果然不久就見7個和尚,撫掌打拍,徐徐而來其家。

請坐喫茶後,其父原佑居士,就合掌請問道:「大德何來?」7人中有一人答道:「我們是從南印度來,聞居士生奇子,特來相賀。」

吃過飯,眾僧請抱兒相見。其母張氏將兒從房中抱出,眾僧們見兒出,即對兒說道:

「仁者有情之軌,切莫被他蒙過須要惺惺。」兒乃撫掌而笑,眾僧也就告辭而去。

他們走了以後,兒對父母說:「剛才七人,都是佛菩薩化現人間。」父母聞之歡喜不已。

發心出家

戒闍黎到5歲的時候,他就自稱六和大師,志慕空寂,不樂俗事。到了15歲就告辭父母出家,走到杭州路上遇見慧光老和尚,說明想要出家。慧光和尚對他說:「天醫波利多,居住飛來峰,你欲出家,宜往見之。」戒師到了飛來峰,波利多見面就問道:

「子何來?」答曰:「從緣來。」又問道:

「是何姓?」答曰:「是佛性」。又問道:

「子身尚俗,安識佛性?」戒師答道:

「我身雖俗,因俗證真,真俗圓融,洞然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波利多尊者異其根利,就為他落髮出家,受具足戒,名之曰:「善戒」。從此雲遊參方,廣度群生。

黃牛和尚

有一天戒師去參黃牛薩多波那和尚,和尚常騎黃牛,當時人都稱彼為黃牛和尚,即日戒師見黃牛和尚騎牛而來,撫掌於途道: 「披毛戴角漢1薩多和尚即答道:

「笑殺老瞿曇,打破曹溪祖。」戒師大喝一聲:「披毛帶角,我向你道,一張大犁,任你拽倒。」

黃牛和尚大笑而去。

為五郎神說法

淳熙二年的春天,戒閣黎與他的弟子普明道全等人,往五台山,回到潼州,有一渡口名化生渡,對岸有一個神廟名曰五郎祠。五郎神很有靈異,鄉人每天殺豬宰羊的致祭不輳五郎神知道戒師行至此,就化為老虎擋住去路,不讓戒師到那裡去,戒師知虎為五郎神所化,以手格虎讓路,來到五郎祠,指著五郎像叱道:

汝是一郎至五郎,

妄興禍福宰牛羊;

老僧為說無生法,

免至冤家累世償。

五郎神像一時塌壞,五郎祠也無火自焚。鄉人驚駭不已。邪神顯靈,妄興禍福,愚人無知,殺生祈福,人神獲罪,世人不覺。無世無人,無地不有,如來說為可憐愍者,若非菩薩威神之力,五郎神等,仍然執迷造業,妄興禍福咧!敬希讀此文者,普為勸化,功德無量。

慈濟三昧 妖魔現形

淳熙三年,戒闍黎來洛陽。洛陽有一富家,名李光弼,常常聽信妖巫之言,沉溺迷信邪魔。戒師愍其愚癡,為邪魔所惑,就親自來到他家裡,端坐入慈濟三昧,眾魔驚恐,各現形相,均為邪魔外道,牛神怪鬼之類,一時無法遁形。向戒師哀求道:「我們沒有智慧,作惡造非,乞為開導。」戒師道:「汝等眾魔妖精,性本妙明,從今以後,不要再害生靈。」於是眾魔如獲大赦,作鳥獸散去。其家亦從此安寧,李光弼拜謝道:

「弟子蒙師哀愍救拔,當何以報答大德?」師道:

「我以慈悲,濟諸苦難,為什麼要你報答?」

從此,李光弼居士傾心奉持三寶,廣結善緣。

人不行善 死後為犬

淳熙四年,戒師來到杭州天竺山,行人禪師,勤修止觀,與師同裡而住,兩人交往,頗為相得。行師告戒師道:「我要回台州兜率院,我們一齊去好麼?」戒師一聽,很高興道:「好1

他們兩人結伴同行,來到紹興居住旅館,店主王伯恭見二師結伴而來,向前頂禮慟哭,戒師驚問何故?店主答道:「先君小祥。」戒師道:「你知道你父親死後往生何處?」王伯恭道:「弟子不知,願和尚慈悲,指示我父,所生之處。」戒師回頭對行人禪師道:「這事怎麼辦?」行師道:「救諸有情,今正是時。」

戒師即呼其家犬到面前來道:

「汝身雖異,本性昭然。」

說也奇怪,那只家犬一聽戒師的話,就忽然淚下,而且開口對王伯恭道:

「我是你父,以罪業故,受此報形。」伯恭道:

「既是我父,作何罪業,而遭此報呢?」其犬道:「我平生不信無地不有,如來說為可憐愍者,若非菩薩威神之力,五郎神等,仍然執迷造業,妄興禍福咧!敬希讀此文者,普為勸化,功德無量。

慈濟三昧 妖魔現形

淳熙三年,戒闍黎來洛陽。洛陽有一富家,名李光弼,常常聽信妖巫之言,沉溺迷信邪魔。戒師愍其愚癡,為邪魔所惑,就親自來到他家裡,端坐入慈濟三昧,眾魔驚恐,各現形相,均為邪魔外道,牛神怪鬼之類,一時無法遁形。向戒師哀求道:「我們沒有智慧,作惡造非,乞為開導。」戒師道:「汝等眾魔妖精,性本妙明,從今以後,不要再害生靈。」於是眾魔如獲大赦,作鳥獸散去。其家亦從此安寧,李光弼拜謝道:

「弟子蒙師哀愍救拔,當何以報答大德?」師道:

「我以慈悲,濟諸苦難,為什麼要你報答?」

從此,李光弼居士傾心奉持三寶,廣結善緣。

人不行善 死後為犬

淳熙四年,戒師來到杭州天竺山,行人禪師,勤修止觀,與師同裡而住,兩人交往,頗為相得。行師告戒師道:「我要回台州兜率院,我們一齊去好麼?」戒師一聽,很高興道:「好1

他們兩人結伴同行,來到紹興居住旅館,店主王伯恭見二師結伴而來,向前頂禮慟哭,戒師驚問何故?店主答道:「先君小祥。」戒師道:「你知道你父親死後往生何處?」王伯恭道:「弟子不知,願和尚慈悲,指示我父,所生之處。」戒師回頭對行人禪師道:「這事怎麼辦?」行師道:「救諸有情,今正是時。」

戒師即呼其家犬到面前來道:

「汝身雖異,本性昭然。」

說也奇怪,那只家犬一聽戒師的話,就忽然淚下,而且開口對王伯恭道:

「我是你父,以罪業故,受此報形。」伯恭道:

「既是我父,作何罪業,而遭此報呢?」其犬道:「我平生不信佛法,誣壞善人,自己不行佈施,看見他人行佈施,用言阻止,也不讓人家佈施。因此遭此報,願汝念父子之情,哀求二師慈悲,為我說法得脫此形。」

王伯恭知道家犬就是父親投生變的?頓足哀號,懇求二師救他父親,戒師對著狗子說法道:

「心隨境轉,業花敷茂,心空境寂,業花自寂;罪無定罪,業非真業,心邪則業風自生,心正則業風自止,皆由汝心,非他所授。」

犬聞法後,至晚不食而死。伯恭因此也求戒師為他落髮出家,法名道稠,追隨戒師行化四方。行人禪師,專修弘淨土,誓願眾生,同生極樂。

李文靖為盜 死後變牛

淳熙五年的秋天,戒師趕回故居赴喪事。一日在門外眺望。忽見田野之間,奔來一群牛,來到大師前跪下。戒師知道群牛來意,故意問道:

「畜生!你們跪在我面前有什麼事?」群牛叩頭道:

「仰求菩薩慈悲救拔我等脫苦1戒師又問:

「汝等所作何罪,令我救拔?」牛又答道:

「自作教他,業鏡昭然,若無菩薩慈悲救拔,我們不能脫此苦果的。」菩薩又問:

「汝等中能知宿來因緣,為何遭此業報麼?」

這時其中忽有一牛抬頭答道:

「建真年中,歲比不登,當時有李文靖率領徒眾,到處掠奪捉財,為寇作亂。領導作亂的李文靖就是我,群牛都是當時隨我危害人民的徒眾;以此業因,墮於異類,身雖異相,本性常存。求師慈悲,乞垂救度。」說罷流淚磕頭不已。

戒師為群牛說法道:

「為善上升,為惡下墜,心差則萬境縱橫,心正則一道坦然!汝等欲免披毛戴角,心施勇猛精進;了達心空,都無所有,即得解脫。經雲︰「譬如種子別,生果各殊異,業力差別故,種種相不同。」

群牛聽戒師說法後,叩頭致謝,各回柵欄,一夜 之內,都一齊死去。後來,那地名就叫做牛跪岙;以志群牛跪此聞大士說法超生的紀念。

金屠夫放下屠刀

淳熙六年的五月間,戒師走到一所小街頭,見一屠夫名金炳的人,正縛著一頭羊,舉起屠刀來正要向下斫去時,待宰的羔羊仍然掙扎哀嗚,咩咩的叫聲不絕。戒師愍然說道:

「你兩腳不修,遭此活剝1這一說奇怪,炳屠夫叉手而立,刀也不斫下去了,羊子也不咩咩的叫了。戒師也就為人羊說法道:

「人成羊,羊變人,只在轉瞬之間,一切眾生,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屬,易生而受鳥獸等身,雲何於中取而食之?汝等從冥入冥,報此軀殼,契他八兩,還他半斤,若能返妄歸真,從冥入明,脫此軀殼,應當皈依三寶,永不殺生。」

金屠夫聽大士說後,放下屠刀,合掌禮拜,誓願捨妻出家,用懺罪業。戒師為他披剃受戒,法名可化。

後來可化往天台山參石橋禪師,路上遇見殺人越貨的強盜,詰問可化往那裡去!可化答往天台禮石橋。盜賊們搜化有無攜帶銀錢,加以痛毆,可化大叫「冤家苦哉」。盜賊們笑道:「正是冤家。」於是縛化樹上,將欲活剝,這時有一盜首走來,追問經過道:

「他是出家人,那裡有錢,殺了他也沒有錢,放他去吧1可化死裡逃生,也不敢再去天台,仍然回來,到寺將經過行告訴戒闍黎,戒師說:

「若無老僧救你。

定還他八兩了1

可化也於言下大悟。

戒闊黎把糖給你吃

淳熙六年的秋天,戒師到永嘉禮真覺禪師的塔,有一個名王一真的女人,手捧著香來到戒師前長跪不起,請求戒師賜子給他。

戒師開示道:

「你要求子,應當心存孝敬,廣行佈施,還要供四聖,齋六凡,愍濟貧窮,孝事翁姑,決定能育貴子。」

一真回去將此話告訴他的丈夫,其夫大喜迎師供養。那天戒師到下午才到,已經吃得醉眼昏昏,酒甜嘔吐,和衣而臥,一覺起來,用手書空而語道:

「王氏無嗣,願得賢子。」然後索紙筆大書數語,緘封後交 王婦道:

「內有題記,應期開視,如值難產,須來見我,勿忘吾囑。」說罷所長而去。

不久一真果然懷孕,臨盆時難產,痛苦萬分,忽憶師言,派僕人前往告急。在酒店裡找到了戒師,戒師就微笑道:「我就知道你家子母未分。」說罷將桌上所剩的糖果交 給來僕道:

「你趕快回去,就將這搪果擲進產母房中,口中同時說:「戒闍黎有糖果給你吃,產兒一定歡喜出來。」酒店的眾人聽他如此吩咐,莫不掩口大笑。僕人無奈只有持糖果急回,一一依戒師的方法而行,果然糖果拋進說了幾句話,產兒降生。拆開戒師所留之封記看時,所記時日不爽。

龍神作亂 師為說法

淳熙八年,戒師與釋行人同游江 心寺,聽人說龍王廟的神,迭著靈異。常常現形給人看,有時興風作浪,帆檣為之摧折,行船的人苦不堪言。行人大師對江 心寺住持了公道:「從前文殊南遊,到福城來說修多羅時,大海之中,有無量數龍神,來聽菩薩說法,深厭龍趣,勤求佛道,捨去龍身,生人天中.此龍作梗,難道就沒有能降伏的了?;

了公禪師道:「今戒公在此,你可以去和他商談試試看。」戒師聞說此事之後,就到龍王廟中對龍神叱道:「往昔我曾為汝等說微妙法,而今汝族捨龍生天,汝以嗔恚,又墮苦趣,汝能不忘夙願,皈依三寶,擁護伽藍,仍能脫此苦趣。」戒師說罷.神像自毀,從此那地方海面再不興風作浪了。

闍黎與周七娘

淳熙九年的三月間,戒師回到兜率院。一天與周婆遊行街市嬉戲歌唱。周婆排行第七,人稱周七娘,世居臨海紫巖,她的父親曾做過兩浙運使之官;母親于氏生周婆時就有種種神異。因此長大也不肯結婚嫁人,每天行乞於市,逍遙度日,甚至夜間也不回家,睡在善濟橋下面,市人不識皆說她是瘋婆子。可是常常與戒闍黎談話,妙行莫測,時人不解,皆笑她為狂。

吐活蝦子出來

有一天戒師買了很多蝦子,煮熟而食,蝦子吃下去;賣蝦者來要錢,戒師以空囊相對。賣者見和尚沒有錢,不禁大怒罵道:「你吃了我的蝦子,現在不給錢,不行,不然你還我的蝦子1滿以為吃下去的蝦子怎麼可以還出來呢?那知戒師聞言大笑,一張口噴了滿桌子的蝦子;一條一條都活潑潑地在桌子上跳,眾人大駭,戒師頭也不回,手攜周婆,行歌而去。

為許盂賢吃雞度母

淳熙十年的秋天,鄰居許孟賢居士,他的母親去世,請戒師唸經超度,戒師笑道:

「老僧近來嗜食母雞,聽說你家中養的有。」

孟賢道:「等佛事做好,我一定將母雞奉獻。」戒師坐在道場內,入慈濟三昧,照見六道,這時許家的一隻母雞,忽然飛越牆外鄰人家中,鄰人烹而食之。當夜孟賢見母托夢道:

「我以宿業,致墮異類,今蒙菩薩度脫,能得往生,我兒為我叩謝戒師大德,不要忘記。」

第二天盂賢將夢中見母所說之事相告。戒師對孟賢道:「你信得過麼?要知種善得果,為惡招殃。」孟賢因此一意專修淨土,往生時異香滿窒,家中人見有幡蓋接引而去。

少婦 生子不育之故

淳熙十一年八月間,戒師從呂國往海游,路遇一婦人哀號不已。戒師詢問為什麼如此痛哭不止?其婦哭道:「小婦人屢次生子不育,不知是什麼冤業?」戒師道:「你想知道冤業麼?老生喚來與你相見。」說罷用手一指地上,有一大蟒從地穴中出來,怒目睽睽,婦人大驚恐怖。戒師道:「你不要怕,這就是你的兒子。」這時大蟒忽作人言道:「你還知道殺我的事嗎」婦人道:「我什麼時候殺過你?」大蟒道:「你忘記了溺女的事嗎?」為你所溺的女孩就是我,因此我常想報仇,陰曹因你捨錢修路,因此尚未害你,我今天受文殊戒師菩薩的戒法,不再找你尋仇了。」言罷不見,婦人也收淚作禮而去,再也不為喪子而哭了。

有很多人,重男輕女,先生女的就將嬰兒溺死,後來往往生男不育,不知何故,總是哀哭喪子之慟,讀此文者,可以省矣!

老龍化人 入寺聞法

淳熙十四年,靈江 有龍潛居,常常化身為老者,入寺聽戒師講經。有一天戒師說法後,將要關門時,老人靠門求見,戒師開口,老人走到師前,叩首不已,淚流滿面的說道:「我以夙業,久墮龍身,幸有宿緣,值師在世,乞師開示法要,脫此苦趣。」戒師道:「汝求解脫,誰人縛汝?」老人道:「無人縛我,唯業身未能度脫,久聞正法,仍然心惑未離。」戒師開示道:

「心異千差競起,心平法界坦然,心邪三毒縈纏,心正六通自在,心空一道清淨,心有萬境縱橫,心猿意馬,宜自凋伏,作佛證聖,以及墮獄受畜,皆自所為,非天所授。」老人仍未能在言下解悟。戒師又道「汝將何聽?」老人道;「我以耳聽。」戒師道:「耳聽增惑,何不心聽。……但自返照觀心,則大光藏,悉得現前,諸惑自然消忘。」

老人聞法,頓然發明心地,伏地感謝,化作飛龍,潛伏西山,脫骨而去。

子騎父背 父受子鞭

紹熙九年的冬天,戒師往城南有事,路上遇見陳天興騎驢而過,戒師歎口氣說:

「子騎父背,父受子鞭。」

那隻驢子一聽師言,忽然盡力的跳起來,陳天興也被翻落地上。這隻驢子跑到戒師前跪伏不動,戒師對驢叱道:

「陳茂榮!陳茂榮!

家富害人克眾成;

佛法僧號都不信,

報此情形幾時停1

奇怪的是,此驢聽了戒師叱責之後,竟能開口作人言說:

「我生不信因果,誹謗佛經,惟喜歡詞曲小說,又與鄉民們介紹房地等事,凡費錢百貫,則詐言千貫,克眾斂財,為富不仁。又曾背著兒子,將百貫錢,聘娶幼妓,婬逸自樂。我死後兩次作牛,償還鄉民錢債,輾轉凡七易主人,始脫牛身。現在復生驢身,以償我子,今受兒子騎打,口不能言,甘心受苦,今蒙大士,與我甘露,所以才能口出人言,惟願慈悲,滌除罪業,會得解脫,不生畜類。」

陳天興聞悉這常常被他鞭打的驢子,竟是他自己爸爸變的,不禁放聲大哭,哀求戒師解救苦難的父親。戒師為驢說法道:「諸法假名,無有真實,妄心才生,異相現前。」

驢子聽師說法後,大吼一聲,跪擲而死,天興買棺將死驢盛殮安葬,當夜天興夢見父親來對他說:

「我以夙愆受此報形,今遇文殊菩薩說法,得度脫矣1

天興仍請戒師誦經說法,師為天興說法道:

「汝父不信三寶,墮異類。法華經云:『若生駱駝,或生驢中,身常負重,加諸杖棰,但念水草,余無所知,謗斯經故,獲罪如是。』汝今既能皈依三寶,誦經懺悔,汝必決定能脫離畜類。」

那天夜間天興又夢見父親來托夢說:

「我二報已解脫矣!寄語世人,恭敬三寶,滅罪生福,毋得懈擔」天興知父二度托夢,脫苦超生悲喜不已。

三個豬頭五斗酒

有一個知府名汪平父的汪太守,對他夫人說:「聽人說兜率院和尚戒闍黎,能夠吃三個豬頭五斗酒,我想試試這和尚的食量。」夫人也笑諾,具名相請。迎戒師來到太守府裡,沒有談話先進酒,進食,桌上的酒萊為之一空,太守見如此食量,也不禁稱奇。可是太守的夫人在後面窺見有騰空而入的鬼神環衛,但見戒師擲之左右,眾鬼接而啖之,事後夫人將所見之事告之太守,太守大駭。第二次再請戒師來吃飯,暗中偷窺,果如夫人之言,敬畏不已。

瘋僧瘋婆 吃酒蹉跎

淳熙十三年,周七娘與戒師遊戲街市,握手沿路經行,嘯歌自得:

笑煞愚癡漢,營家無歇時;

四山若來合,妻子各分離。

又歌曰:

世人都笑我,我笑世間人;

如意摩尼現,無人識本真。

當時的人也莫測他們是凡是聖,只笑笑而已。戒師又為之歌道:

瘋僧瘋婆,吃酒蹉跎!

太守仁風 闍黎神訣

紹熙四年台州大旱,五月不雨,黎民百姓,祈禱神祇,也是不獲感應,反而炎陽更加熱烈。當時的太守趙邦彥,把城隍廟的神像都請出來暴曬,責其不能澤雨救民,並對神像說:

「誰職其咎,不恤民命,民為溺職。」

那天夜裡神示夢說:

「汝知龍屬,職司行雨,若無天命敕令,是不敢自專的。城東兜率寺戒闍黎,是文殊菩薩示現,力能致雨,試往求之。」

第二天趙太守齋戒沐浴,率領僚屬,親謁寺中求見。侍者道稠,為通誠悃。他們進去時正當戒師醉後嘔酒,官吏把所見之穢告訴太守;太守不聽,直進師室,惟聞異香芬馥,緇白奔進,遁相駭異。戒師問道:「明府來此何為?」太守焚香頂禮道:

「邦彥少德,報有微祿,恭膺敕令,牧守此邦,大旱為災,民不堪命,邦含薄德,施政乖戾,上天降殃,以彰臣心,用是首愆思過,冀格天心,乞師慈悲,俯垂明證,願求一滴天漿,永息萬民熱惱,不勝瞻望之至。」

言罷再拜不起。戒師道:「明府不用心憂,當有報命。」太守率眾叩謝辭退。戒師即索紙墨作一鎖餘書,取火焚之,不久大雨隨至,四境沾足,那年秋天方能播種,然而收成大豐。農民以歌紀之曰:

仲春喜新晴,六月遭酷熱;

太守揚仁風,闍黎妙神訣。

除熱得清涼,歡聲幾時歇;

七月始種田,登場大有年。

謳歌遍村巷,快活似行仙。

現大神變後合掌坐化

一日戒師踴身虛空,現種種神變,還入本座,雙手舉示,連呼大眾看著:左手現日,右手現月,大放光明,大眾歡喜注視,戒師說:「老僧以此神力,轉大法輪 。」又見他口現蓮華,放百寶光,灌諸人頂,大眾驚歎。又著見戒師頂上毫光萬丈,光中現出七佛,八廛中空,照遍世界,四眾瞻仰,歎未曾有,最後對大眾說:

「老僧世緣已畢,會與汝等作別」。四眾悲泣,道稠出眾請問道:「若大道場,當來如何?」師曰:

「我此道場,水火不漂焚,世世不泯絕,當來遭不祥,誓不成正覺。」

戒師合掌坐化後,太守趕來瞻拜,流淚沉痛的說:

「我以薄德,不獲入室親聞法要,負疚滋深。」施捨巨資為師建祠宇。

戒師遷化後,屹然不動顏貌如生,荼毗之日,抬之不起。道稠告四眾道:「我師為七佛之師,方便示視,不應以凡火焚化。」為師開襟以待,忽然胸中迸裂,出三昧火自焚,五色祥雲繚繞不散,舍利如雨而下,造塔於寺,永鎮山門。

戒師圓寂時,有人對周婆說:「戒和尚化去了。」周婆問:「真的嗎?」也於普濟橋下瞥然而化。化生蓮華,香光交 錯,里巷宣傳,觀者紛集,莫不驚歎不已。

當戒閣黎入塔後7天,忽然有一異僧,鬢眉皓白,衣衲跣足,攜錫杖而歌曰:

戒師文殊,周婆普賢,

隨肩搭背,萬事流傳。

千錢買一喝的了明禪師

了明禪師,他是大慧杲妙喜禪師會下的龍象。在當時各叢林都稱呼他為明大禪師。明禪師身高8尺,腹大10圍,真是一個大腹便便的胖和尚,因此他跑到哪裡,都有一些好奇的人來包圍他,用驚異的的眼光來看這位大腹長人。

追隨其師化緣供眾

妙喜禪師因故遭貶到梅州地方去,州縣防送很嚴,大家都以為禍在不測:因此他始終不離妙喜禪師一步。到達了貶所,衲子追隨問道者,不下二三百人之多。

當時妙喜禪師因齋糧不繼,同時也考慮到因此遭禍,叫跟隨他的人,都各自解散回去。可是明師不肯,他負責去化緣來供養數百人的生活。

每天自肩栲栳行乞,到了晚上就有數十人為他荷著米面柴薪蔬食之類,列隊而歸。衲子雖然多,可是每天食用;無不具足,就這樣繼續下去有17年之久,他每天化緣成就大眾,17年如一日。

千錢買一喝

妙喜大師奉旨恢復僧裝,同時又敕奉住持育王寺,明師當然仍然是追隨在妙師的座下。

了明禪師為人豪邁,機鋒敏捷;但是有些地方也很天真可笑的。

妙喜禪師的禪室,是不允許衲子們在室中下喝的。可是明師哪管這些,雖然妙師一再警告,他都要振聲一喝而去,致使禪師的命令不能實行,為其破壞。因此妙喜禪師就在方丈前掛了一牌,牌上寫著:

「在此下喝聲,罰一貫錢。」

明師看了示牌笑笑而去,他就拿了1000錢,放在袖子內,跑到丈室內,將千錢放在地上,然後高聲一喝而去。如此者有數次之多。結果禪師對他也是無可如何。因此再掛出一牌來說:「有人來此下喝者;罰當日午供一堂。」明師看見了之後,他趕快到庫房裡對庫司說:

「和尚要金十兩。」主事者不疑有他,就給了十兩金子。他就派一個行者,跟隨他一同到方丈室去。他袖了金子到了方丈室,仍然把金子頓在地上,高聲大喝。把妙喜禪師駭了一大跳!查問的結果,知其所為,不禁為之大笑

投奔投子禪師

妙禪師對明師說:「我看你這肥漢,如是會禪,恐怕驢年,也未夢見。」不過,念他追隨很久,勤勞有功,因而介紹他去見投子禪師。

先是投子諸莊的耕牛遭疾而死者殆盡,同時年歲也不好;因此大眾生活都很困難。自從明師到了投子禪師那裡。他以大悲願力,要化200隻牛,以充實之,同時又是連歲大豐,收成倍多,這時才知道他有異跡。

住持長廬

了明禪師是一位大福報的人,他無論住到什麼地方,都是財富相隨的。他住持長廬寺,各方衲子雲集來歸,頓使叢林改觀。後來妙喜禪師奉旨來住持徑山,明師來徑山為大眾供齋。他回去時,妙喜禪師送他一首偈道:

人言棒頭出孝子,我道憐兒不覺丑;

長廬長老恁麼來,妙喜空費一張口。

從教四海妄流傳,野干能作獅子吼;

孰雲無物贈伊行,喝下鐵圍山倒走。

和王夢見異僧

後來明師奉詔住持徑山,更是道高德攏有一天楊和王夢見一位異僧,長大臣腹,慢慢的走來,到面前時,對他說要化蘇州的一所莊田。釀後很感覺奇怪。第二天一早就見明師杖履徒走而至。看門的人呵斥不能禁止,就趕緊去告訴和王。和王出來一看,見這和尚與夢中所見一般無異,因此就呼家中眷屬們出來拜見。眷屬們炷香作禮,吃過茶以後,明師說:

「大王莊田很多,可施蘇州一莊為徑山供佛齋僧,能獲得無窮福報。」

和王也沒有答應可否,就令辦齋請師。他吃過齋,也沒有說什麼就去了。當時內外,哄然傳言,「和王以蘇州莊田,施徑山長老。」消息很快,孝宗皇帶也知道。有一次和王下朝時,皇帝問他:「聽說你捨蘇州莊田給徑山,朕當蠲免稅賦。」和王謝恩回來致書徑山請師收地,而師就在信來的前兩天坐化了。

死後還要廟田

因為明師已經圓寂,和王就不想施捨此一莊田。可是和王在寢寐之際,交 睫之間,就看見明師在他面前,對他說:「大王!六度之大,佈施為先,善始善終,是為究競。」

和王這才把莊田舍予徑山,北莊每年要出產10萬犛牛舟車,解庫應用,百事具足。因此江 浙兩湖的人,都說他是布袋和尚再世。

阿足師解人冤結

阿足師者,不詳其出處,模樣恤懂癡濁,而心明如鏡,每預言,言必中。人有隱憂或患病,獲其指示,很快便能解決及痊癒。

阿足師住址不定,以閿鄉較多,似與萬回法雲公很有關係。

陝州有一富翁,名張臻,財產金錢很多,可是卻沒有子嗣,後來生了一個兒子,愚癡而又蠢笨;手足痙攣,說話也不清楚,尋醫求藥,不遠千里,可是就治不好此子的玻

這個兒子還有個毛病:肚大能吃,一天到晚永遠吃不飽。數十年後,這個富家給這不肖兒子吃窮了。有人對張臻說:「阿足師是當代的寶志公。何不去求他醫治呢?」

張翁夫婦來到閿鄉,向阿足師頂禮哭情由,阿足師瞑目良久後說:「汝冤未了,尚須數年;憫汝虔誠,為汝除之。」

阿足師選定日子,叫張翁夫婦設齋於河岸。屆時,往觀者有百千人,張翁也帶其子而來。阿足師默禱畢,即叫壯夫叱曳張子投入河中。張氏夫婦大驚,正欲號叫時,卻見其子在急流中聳身立於水面,手指其父母痛罵道:「與爾宿世冤仇,本沒有這麼快解決,今遇聖者解紛,過去一筆勾銷。」言畢,挺身高呼,全不是一愚癡蠢笨的人。須臾,入水而沒,見者聞者無不慨歎!

緣會大師逃封國師

新羅元聖王時代,有位高僧--緣會大師。

緣會大師曾隱居於靈鷲,經常以讀法華經,修普賢觀行為務,時日久了,因感得庭前池中蓮花開放,四時不萎。

元聖王聞聽有此瑞應,便欲封緣會為國師,緣會聞悉,便馬上棄廟而逃。

行經西嶺巖之間,遇見一位老人正在耕田,老人問大師何往,緣會答道:

「國王聽信濫人之言,要拜我為國師,我不顧進朝受俗人爵封,所以便逃來此地。」

老人聞聽,笑語道:

「我看你還是就近出賣吧!何必遠售呢?」

緣會大師以為老人輕慢自己,便很不高興的離開了。

文殊大士 辯才天女

緣會大師走了不遠,又遇見一位老媼,老媼亦問大師到那裡去?他把不願拜國師的事又說與老媼,老媼說:

「你在前面有沒有遇見什麼人?

「有個老農夫,說話輕慢我。」

老媼說:「那是文殊大士啊1

緣會聞言大驚,趕忙回轉,跑到老人面前,便頂禮下拜道:「剛才大聖之言,弟子遵命受教,現在就回去廟中,不再逃避了,不過——」緣會忽又想起剛才碰見的老媼,便又頂禮問道:

「那女人又是什麼人呢?」

「辯才天女。」老人說罷,便隱身不見了。

緣會大師回到庵中,不久就有天命來詔請入宮。會師便跟著來使入闕,被封為國師,佛法也跟著大興起來。

憬興禪師騎馬入宮

憬興禪師,新羅國人,18歲出家,遍覽三藏聖典,名重一時。開耀元年,文武王將崩時,對太子神文王說:「憬興法師可為國師,莫忘朕命。」

神文王即位後,未拜憬興禪師為國師,只封為國老,住在三郎寺。

觀音點化 喜笑治病

憬興禪師住在三郎寺,忽然色身違和、臥現一月未癒。一日,來了一位比丘尼,以華嚴經中善友原病篇對興師說道:「今師之病,乃憂勞所致,喜笑可以治癒。」於是,此尼即作出11面不同之相貌,動作詼諧滑稽,使人見了即禁不住要捧腹大笑,興師之病果然一笑而愈,尼師也出門而去,入南巷寺而隱。後來,興師畫了1l面圓通觀音之像,終日禮敬供養。

文殊化人 誡師騎馬

有一天,國老將入王宮,從人備了馬匹,鞍騎精美,行路之人見了都要迴避的。這時,忽然有一沙門,形陋衣弊,手持一杖,背負一個籮筐,於下馬台上休息。從人看見他筐籃裡都是些干魚,呵責他道:「你是穿緇衣的人,背來這些穢物做什麼?」其僧笑話道:「與其挾生肉於兩股之間,我背些三市之枯魚有什麼不可以?」言罷起身而去。

這時興師剛出門,就聽見其僧與從者講話,馬上派人追之,一直追到文殊寺的山門外,見筐子拋在寺門外面,進前看看,筐中的枯魚原來卻又是些松樹皮。入寺查看,見手杖放在文殊像前,使者回報興師,興師歎道:「大聖誡我騎馬耳1因此,便不再騎馬。

在普賢章經上,彌勒菩薩說:「我當來世,生閻浮提,先度釋迦,末法弟子,唯騎馬比丘,不得見佛。」所以,出家比丘不宜騎馬。

真表法師獵戶出家

真表法師,朝鮮半島西南部的百濟國人,他家世代業獵,真表身體矯健,弓矢技精。

經年哈蟆 感悟出家

開元年間,真表追逐走獸之餘,在田埂間休息,以柳枝貫穿哈蟆10餘只,放在水中欲帶回去烹食,旋入山網捕追逐一隻花鹿,由山北之路回家去了,穿了一串蛤蟆的事全被忘記。

到第二年的春天,真表又打獵到這個地方,聽到哈蟆的鳴叫,走近水中去,看見去年所穿的蛤蟆仍然活著,真表感歎的自責道:「苦哉!為我口腹,令彼經年受苦1於是,就把柳校割斷,把蛤蟆一隻隻地放縱而去。

從此,真表發意要去出家,欲辭親別妻,又恐為家入牽絆。因而便逃入山中,以刀截發,修習 苦行;煩惱起時就以身撲地,痛自懺悔,心心無間,唸唸翹勤,誓願祈求彌勒為他授戒。

地藏讚歎 彌勒受戒

經過了7天,見地藏菩薩手持錫杖而來,為他作授戒前的方便,並嘉其善行。他歡喜無量,精進勇猛過於前日。第二七將滿,忽然有大鬼來現怖畏之相,把真表推墜巖下,然而身無損傷,他匍匐登上石壇,仍舊精勤修行,魔王加倍來擾亂他,他毫不為所動,一心向道。

第三七行道屆滿,有吉祥鳥鳴道:「菩薩來也。」他開眼視之,見白雲漫漫,山川平滿,大地成為銀色世界,諸天神將,圍繞石壇,香風花雨,非凡世所有。慈氏彌勒,徐步而來,到石壇前,以手摩真表法師的頭道:

「善哉大丈夫,求戒如是,至於再至於三,蘇迷廬可手攘而卻,爾心終不退。」

彌勒菩薩為他受戒,予他三衣瓦缽,賜名真表,更又在膝下取出二物,非牙非玉,而是簽檢之制:題曰「九者」,一題曰「八者」各二字交 與真表,並說:「若人求戒,當先悔罪,更加一百八簽,上面署百八煩惱名目,如求戒人,或九十日,或四十日,或三七日,行懺精進,期滿限終,將此九八二簽,參合百八者,於佛前望空而擲此簽,驗罪滅不滅之相。此等方法,占察經上有詳細的說明。

下山布化 信眾爭迎

真表受戒後,持天衣執天缽,循道下山,山中的草木都為之低垂蔭路,飛禽走獸馴服步前,一片祥和氣象。

名村男女聞室中唱言:「菩薩出山來,何不迎接?」因而,村中男女爭相出迎;有的把衣服脫下鋪到路上,有的布發於地,讓表師從上面走過。

有一個女子,捉了一匹白氈,覆在途中,等真表法師從上面跑過;可是,表師見了白氈,卻慌忙迴避而過。那女子怪他不平等。表師說:「非我慈心不平,因你氈縷之間有社多虱子,我恐踏傷它們,是以避行。」

隨侍表師者有二虎,表師對它們說:「我不入城廓,汝可導我至修行處所。」二虎在前,表師隨後,走了30多里,到一山坡,二虎蹲踞不行,表師就在那地方掛錫停步。四方信士,蜂擁而至供養,表師飭造伽藍,號金山寺。

示現虎身行菩薩道

新羅國的每年二月初七至十五,為民眾們的祈福之日,每屆這7天的時候,男女老幼都去競繞興輪寺的殿塔。

在元聖王的時代,有個名叫金現的少年,生長得英俊,他在繞塔的時候,看見了一位豆蔻年華的美貌女郎也在繞塔,金現對她一見鍾情,女郎對他也一見傾心,二人眉來眼去的竟不肯離去,直到深夜,人都沒有了,他倆也找地方去作了一夜 露水夫妻。

次日,女郎起身回去,而癡猜的金現也跟在女郎後面不願分別,女的一再辭拒,不讓金現隨行,可是金現無論如何也不回去。

二人向西走到一個山腳下,有一所茅屋,女郎說:「這就是我們的家。」說著便帶著金現迸去了。裡面有個老嫗問女兒跟來的是什麼人?她也不隱瞞的把他們的經過告訴了老嫗。其母聞聽歎息道:

「你且把他藏起來,恐汝兄回來要沒有好結果了1

捨身成全使君 為求建寺渡眾

金現剛把身子隱藏好,就有三隻老虎哮吼而至,口作人言道:「家中有人的氣味,我們正好療饑。」

老嫗罵道:「畜牲!還不與我退下1時有天人亦唱言:「汝等嗜害物命,應先殺一以懲戒,哪個先來受死?」三虎聞言皆有懼色。女郎進言道:「三兄若能遠避,我當受懲罰。」三虎俛首垂尾而去。

女郎見三兄已去,乃喚出金現對他說:「初不欲使君辱臨敝族,為恐遭兄所害也。妾身既己為君所有,只有明布腹心。三兄之惡,天已厭之,一家之殃,妾獨欲當之,與其死在他人之手,不若死在郎君刀下,以報結縭之義。妾明日入市,虎威振群倫,是無人奈何我的,那時國王一定以重金厚爵募士捕妾,君當挺身而出應募,追我到城北林中,到林中時,我還有話說。」

金現道:「你我雖是異類,然已結為夫妻,伉儷情深,我怎可出賣你耶?雖重金厚爵我亦不欲也。」

少女又說:「郎君美意,妾已銘感,唯妾身壽夭已至,獻身為君,此我願也。君得宗爵,予族之福,國人之慶,一死而數利,請君毋再多說,但願妾身歿後,郎君為妾建一寺廟,於寺中經常集眾講經弘法,念佛度眾,資我勝報,能如此,則郎君惠我大矣1說罷,相泣而別。

殺虎獲官 建寺弘法

第二天,果有猛虎入城,一市驚呼狂逃,關門閉戶,獵手也束手無策。

元聖王為了弭平虎患,馬上下令:有能除此虎者,官爵二級,黃金千鎰。金現出首應徵,手持短刀,與虎驅鬥,且戰且退,漸漸追至城外林中,這時,虎已變成了少女,美容相接道:「郎君切莫忘妾所言,今日被虎所傷的市民,可以塗抹興輪寺的醬,聞寺鐘聲磬之聲 便會立愈。」言畢,取金現所披短刀,自刎而僕。死後又成為虎。

金現返身入城,向元聖王覆命畢,又進言虎傷醫治之方法,果皆效驗。

金現做官後,就在西川創建了一所虎願寺,禮請有德法師講解梵網經,宣揚佛法,以報虎女殺身成己的大恩德。時人異其事,遂將其實惰寫成傳俗故事以傳後世。

此篇故事,雖神話寓言兼俱,然佛法之不可恩議處猶如恆沙,況大聖化人不拘形跡,如「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恆處此菩提座」。試觀虎能示現人身,而且如此高義,豈能以尋帶之畜牲視之嗎?

《佛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