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講 藥師佛的修法

長壽佛法,密宗不傳之秘,現在我傳給你們,出去不要冒充善知識亂說,知道就好。那麼,要如何修呢?密宗的藥師佛修法,把佛像供在壇場中間,壇場非常講究,每天用酥油、牛奶供養;印度中東一帶以牛油(西餐所吃的奶油)點燈;中國用青油燈。幾千盞、幾萬盞的燈供養在壇場,真是莊嚴無比。還有供清水一千杯,每天光是換水的時間都不夠;三白供養是芝麻、白糖、糯米做的鰻頭,天天要換,隨時要換,就像供養活佛一樣恭敬。

十種供養:香、花、燈、水、果、茶、食、寶、珠、衣。香不一定要燒香,燒香污染空氣,對呼吸系統不好,塗香、抹香都是香,地上塗滿了香水,你做得到嗎?用檀香水塗滿這個樓上,一個晚上起碼要五千元。

近幾年台灣忽然出現好多的密宗,真正的壇場是什麼樣子都沒有看過,壇場之莊嚴,令人肅然起敬,每天身體洗得乾乾淨淨,一進佛堂立即清淨。香、花、燈、水、果、茶、食、寶、珠、衣,隨時要換;你們幫我泡茶,一天也是換好幾次嘛!佛的茶怎麼可以只換一次,夜裡發霉了你也不管,佛該喝發霉的茶呀?食是飲食,真正學佛的人,等於孝敬父母一樣,吃東西以前先供養佛,然後自己才開動。

寶,一切珠寶。衣,乃至新衣服自己不敢穿,要先供養佛。佛像一年四季早晚要換衣服、洗澡。所供的水,這一杯是給你老人家洗澡的,這一杯是洗臉的,這一杯是給您老人家隨緣佈施眾生用的。一杯一杯端上去,都要發願說明,那像你們端水?嚷著「拿來!拿來!這裡還要加點水啊!』不曉得幹什麼?香燈師注意啊!我到佛堂看到這種情形,轉一圈只好下去了。你們到我的佛堂看,就說老師的佛堂好莊嚴,其實真正的莊嚴還談不上,因為沒個道場。

真正的密宗壇場,莊嚴富貴,修不起啊!一天供養下來要花多少錢啊!有人問老師為什麼不修財神法,我說修不起啊!財神坐在壇場中間,天天要用牛奶、酥油、香水供養,每天要洗多少次澡,洗了還要香、花、燈、水、果、茶、食、寶、珠、衣供養,我有了這個本錢,做小生意慢慢積財,就不修他老人家啦!那一套供養要花多少錢,還要用金盃、銀杯給他洗澡,那還得了,算了,不修了。第一我花不起這個本錢,第二我沒有時間,一天到晚供養、洗澡,對不起!諸佛菩薩,我要讀書,我還有很多事要做。招呼他老人家,我就沒有時間招呼你們這些活菩薩啦!

學密宗要先拜佛,先磕滿十萬個頭再說。頭磕得都長出包包,佛像供在前面,拜了以後,頭還得向前面的供桌碰一下,才算拜佛,代表你碰到佛的腳了,那裡像我們拜佛還弄塊棉花墊,還怕褲子弄髒。那樣至誠的拜佛你們做不到,所以我也不傳,你只要照著咒子誠心念、誠心觀想也可以。

藥師佛長壽佛手印,再教一次,平常打坐,把手印放在肚臍下面一寸三分,也可以放在胸前。有所請求的時候,兩個大拇指頭在勾召,等於在按無線電報。散手印要往頭頂上散,不要隨便散,手印最好不讓沒有學過的人看到。通常修法時,手印都用布蓋住,各派不同,黃教用黃布蓋,白教用白綢子,紅教用紅綢子,那不重要,沒有關係。此法不要亂傳亂請,除非對方很至誠。

時彼世尊,入三摩地,名曰『除滅一切眾生苦惱。』既入定已,於肉髻中,出大光明;光中演說大陀羅尼曰:那謨薄伽筏帝,鞞殺社窶嚕,薛琉璃,缽刺婆,喝羅闍也,怛陀揭多耶,阿羅訶帝,三藐三勃陀耶。怛侄陀,唵,鞞殺逝,鞞殺逝,鞞殺社,三沒揭帝娑訶。

三摩地是入正定境界,此境界是什麼境界?滅除一切苦惱的境界。進入了這個三摩地,從頭頂上出大光明,於光中演說大陀羅尼總持咒語。這是全咒,顯教、密教所有關於藥師咒語都集中全了。這個咒子平常至誠念滿一百萬遍,效力很大。用藥或乾淨的淨杯盛裝蒸餾水,不能有空氣、細菌,修好後蓋好,保存好。醫治病人,結藥師

佛手印,配合大悲咒;拯救臨命終人時,配合阿彌陀佛名號和往生咒,減少其臨死時的痛苦,快快往生。

修滿一百萬遍的淨水,倒出來加入開水,喝了就可以治病,但是要至誠去修。有要求飲食或茶水治病的,結此手印,然後以手印在上面印廿一遍,加上念藥師咒,念多少遍,隨你發願。基本上,先念滿一百萬遍,都很靈驗。

藥或淨水,使一切眾生滅除苦惱,非常靈驗。即使不用藥、不用水,隨意結手印一加持也靈驗,靈驗的道理是什麼?至誠一心,不可說不可說,不要加理解,這時候絕對不要用任何推理,有一點解說推理就不靈了。而且,有一點最重要的要記住,要想此咒語靈應,必須記住傳咒語的上師,現在就要記住我,記住我什麼樣子,平常的樣子還不算數,而是現在的樣子,現在穿這套衣服的樣子,等到我換上西裝或別的衣服,你再拿我的照片來想像,不靈了,原因是什麼?不要問。這個時候是什麼樣子,什麼姿態,什麼樣的講話神情,什麼環境,你千萬要記住,這就是密法的道理。

那麼,你在幫人家治病或自己急難的時候,你就這樣一念,你的頭頂上是上師,上師的頭頂上是藥師佛,沒有理由,不要加解釋,所有學問都要丟掉,很至誠的,為父母親友而念,念多少遍隨你發願,但基本上要先念滿一百萬遍。

爾時光中,說此咒已,大地震動,放大光明,一切眾生,病苦皆除,受安隱樂。

《藥師經的濟世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