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分 獨覺地第十四

1本地分——獨覺地第十四

譯文

如此已經說完聲聞地。

什麼是獨覺地呢?應當知曉此地有五種相狀:第一、種性(根器)第二、覺悟道途,第三、修習 ,第四、居住及精神狀態,第五、行為。

什麼是自己覺悟的種性?指應當正確知曉三種性格:第一種,在還沒有覺悟以前,就有厭離世間的傾向,於是不喜喧騰嬉鬧,而於寂靜之處,充滿嚮往;第二種,在還沒有覺悟以前,悲心就比較薄弱,所以不好弘法利生,只喜歡一個人少煩少惱的住於寂靜中;第三種,在沒有覺悟以前,只具備中等資質,屬於慢行類,所以深心希願在無師父無論敵的因緣中獲得覺悟。

哪些是自己覺悟的道途呢?指應當正確知曉三種相狀:有一種人,安住在自己獨覺的根性中,歷經百劫,遇佛出世,承事供養之後,修行漸趨成熟,便開始專心一意求證最後的覺悟。故於慧巧方便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善惡因果、四聖諦的理義,勤奮修學,所以在未來世能迅速圓滿獨覺菩提,這就稱作初等自己覺悟的道途。還有一類人,遇佛出世,親近善知識,聽受他們宣說正法以後,便如其所說的,在心底醞釀思惟,引發先沒有起動的順應見道中抉擇聖道的無漏真智善根而使它起動(指依次起動四善根中的暖法、頂法、忍法),但是還無力能就在此本世現前觀明諸法諦理獲得預流果位,由於又修習 慧巧方便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善惡因果、四聖諦的理義,所以在未來世能夠獲得現前觀明諸法諦理的預流果,這就稱作第二自己覺悟的道途。還有一類人,遇佛出世,親近聖賢,聽受他們宣說的正法,合真實理地調動內在精神活動,獲得現前觀明諸法諦理的預流果,但是還沒有力能在一切種類的極頂、最勝的範疇達到無餘的脫離塵垢欲染、最終獲得清淨梵行極頂的阿羅漢果,由於又修習 慧巧方便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善惡因果、四聖諦,依托出世聖道,在未來世極頂最勝的範疇無餘的脫離塵垢欲染,最終獲得清淨梵行的阿羅漢果,這就稱作第三自己覺悟的道途。

什麼是自己覺悟的修習 ?指有一類人,依托初階自己覺悟的道途,在滿一百劫裡修習 聚集資助修行的身心食糧,一百劫過後,出身在無佛的時世裡,雖沒有師父教授卻自己具有力能,修習 三十七菩提分法,得以現前觀明諸法諦理獲得自己覺悟的佛果,永遠斷離一切煩惱,成為阿羅漢。還有一類人,或依托第二或依托第三自己覺悟道途,由這些因緣的作用,在他出身無佛時世時,雖沒有師父教授卻自己具有力能,修習 三十七菩提分法,有的得以現前觀明諸法諦理,直至獲得阿羅漢果;有的獲得須陀洹果,逐漸在極頂最勝的範疇無餘地脫離塵垢,無餘地達到清淨行的極頂,獲得最上的阿羅漢果。應當知曉其中通過初階修習 成為自己覺悟的人,稱作麟角喻;通過第二、第三階修習 成為自己覺悟的人,稱作部行喻。

什麼是自己覺悟的居住和精神狀態?指在初階修習 屬於麟角喻的自己覺悟的人,樂意處在孤林,樂意獨自居住,樂意進行甚深勝妙的思考解悟,樂意觀想很深的緣起道理,樂意處在對精深至極的空、無願、無相的精神活動狀態中不退轉。在第二、第三階修習 的屬於部行喻的自己覺悟最勝的人,不必一向樂意處在孤林、樂意獨自居住,也樂意與部眾一起雜住,其他的精神活動狀態和麟角喻的相同。

什麼是自己覺悟的行為?指一切自己覺悟的隨依那些村邑群聚地居住時,善於避開侵害保護自身,善於守護住自己根體不受外界境相污染影響,善於使自己根體對外界境界發出正確作用。隨身進入那些村邑群聚地,或者向人乞食,或者濟度下劣愚昧的人,僅以身相示範誘導來濟度人,不用語言的形式。為什麼這樣呢?由於唯有顯現身相,為別人宣說法敦卻不用語言形式表述,所以就顯現種種神通變化的境相,直至使生有誹謗佛的人產生歸依的希願。又他們的一切行為,應當知曉本來一向趨入寂靜涅槃。

原典

本地分中獨覺地1第十四

如是已說聲聞地。

雲何獨覺地?當知此地有五種相:一者種性,二者道2,三者習 3,四者住4,

五者行5。

雲何獨覺種性?謂由三相,應正了知:一者、本性獨覺,先未證得彼菩提時,有薄塵種性6,由此因緣,於憒丙處心不愛樂,於寂靜處深心愛樂;二者、本性獨覺,先未證得彼菩提時,有薄悲種性,由是因緣,於說正法利有情事心不愛樂,於少思務寂靜住中深心愛樂;三者、本性獨覺,先未證得彼菩提時,有中根種性,是慢行類,由是因緣,深心希願無師無敵而證菩提。

雲何獨覺道?謂由三相,應正了知:謂有一類,安住獨覺種性,經於百劫,值佛出世,親近承事,成熟7相續,專心求證獨覺菩提,於蘊善巧、於處善巧、於界善巧、於緣起善巧、於處非處8善巧、於諦善巧,勤修學故,於當來世速能證得獨覺菩提,如是名為初獨覺道。復有一類,值佛出世,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於先所未起順抉擇分9善根引發令起(謂暖、項、忍十),而無力能即於此生證法現觀得沙門果⑾,復修蘊善巧、修處善巧、修界善巧、修緣起善巧、修處非處善巧、修諦善巧故,於當來世能證法現觀得沙門果,是名第二獨覺道。復有一類,值佛出世,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證法現觀得沙門果,而無力能於一切種至極究竟畢竟⑿離垢,畢竟證得梵行邊際阿羅漢果⒀,復修蘊善巧、修處善巧、修界善巧、修緣起善巧、修處非處善巧、修諦善巧故,依出世道,於當來世至極究竟畢竟離垢、畢竟證得梵行邊際阿漢果,是名第三獨覺道。

雲何獨覺習 ?謂有一類,依初獨覺道,滿足百劫修集資糧,過百劫已,出無佛世⒁,無師自能,修三十七菩提分法,證法現觀得獨覺菩提果,永斷一切煩惱,成阿羅漢。復有一類,或依第二、或依第三獨覺道,由彼因緣,出無佛世,無師自能,修三十七菩提分法,或證法現觀,乃至得阿羅漢果;或得沙門果,至極究竟畢竟離垢,畢竟證得梵行邊際,證得最上阿羅漢果⒂。當知此中由初習 故,成獨覺者,名麟角喻⒃;由第二、第三習 故,成獨覺者,名部行喻⒄。

雲何獨覺住?謂初所習 麟角喻獨覺,樂處孤林,樂獨居住,樂甚深勝解,樂觀察甚深緣起道理,樂安住最極空、無願、無相作意。若第二、第三所習 部行喻獨勝,不必一向樂處孤林、樂獨居住,亦樂部眾共相雜住,所餘住相如麟角喻⒅。

雲何獨覺行?謂一切獨覺隨依彼彼村邑聚落而住,善護其身,善守諸根,善住正念⒆。隨入彼彼村邑聚落,或為乞食,或濟度他下劣愚昧,以身濟度,不以語言。何以故?唯現身相,為彼說法不發言故,示現種種神通境界,乃至為令心誹謗者生歸向故。又彼一切,應知本來一向趣寂。

註釋

1獨覺地:自己覺悟脫離生死的境界。此地內容僅佔本論第三十四卷最後小部分篇幅。

2道:即獨覺道,意即自己覺悟的道途,分為初、二、三。

3習 :即獨覺習 ,意即自己覺悟的修習 。

4住:即獨覺住,意即自己覺悟的居住和精神的狀態。

5行:即獨覺行,意即自己覺悟的行為。

6薄塵種性:也作薄地,意即欲惑輕薄(淺少),指須陀洹或斯陀含種性。

7成熟:此處非指已獲最後有身,是指趨入成熟過程,或將成熟。

8處非處:善的因果為處,惡的因果為非處。

9抉擇分:見道中的無漏真智,因無漏真智通見道、修道、無學,見道只有無漏真智的一部分,所以稱抉擇分。所謂抉擇,即決斷疑惑簡擇聖道。

十暖、頂、忍:四善根中的前三根。四善根,是觀想抉擇聖道的智慧的梯次,一為暖位即暖位,以聖火將生之前的相狀作譬喻;二為頂位,修觀聖法可能退失的階段到此為頂,意即修到忍法就超過能退階段不再退了;三為忍位,即忍可決定聖諦的階段,達到此位不再退墮惡趣;四為世第一法位,為忍位後念的一剎那,由有漏智無間生無漏智,離凡夫住聖位,所以稱為世間法的第一法。四善根觀法的內容,俱捨、成實、唯識等各家說法不一,但各階段功德果相基本一致。

⑾無力能即於此生證法現觀得沙門果:在此生智慧還沒有力能現前觀明諸法諦理獲得持戒修行的沙門果位。證法現觀,以智慧現前觀察思索得以明曉諸法的諦義,如觀有為法為無常,觀有漏法為苦,觀一切法為空之類。沙門果,持戒修行的果,此通指為預流果即須陀洹果。

⑿究竟畢竟:究竟、畢竟的本義都是至極,只不過佛家習慣以究竟側重表示最勝義、畢竟側重表示無餘義。

⒀梵行邊際阿羅漢果:清淨修行到頂際的阿羅漢果。邊際,窮盡、終極。

⒁出無佛世:按佛典記載,在成、住、壞、空的大劫裡的住劫中第一劫至第八劫無佛出世;第九劫中先後有拘留孫佛(Krakucchanda)、拘那含佛(Kanakamuni)、迦葉佛(Kasyapa)、釋迦牟尼佛出世;第十劫有彌勒佛出世;第十一至第十四劫無佛出世;第十劫有九百九十四佛出世;第十六劫至第十九劫無佛出世;第二十劫有樓至佛(Bucika)出世。本論所謂「出無佛世」,不宜生硬理解為出身在無佛劫,而應理解為出身在無佛的時世或時期。

⒂或得沙門果……證得最上阿羅漢果:此段文字講述的是漸出離行,即由沙門果(須陀洹)逐漸進到最上的阿羅漢果。前文「或證法現觀,乃至得阿羅漢果。」講述的是頓出離行。

⒃麟角喻:獨身無伴侶自己覺悟如麟一角。

⒄部行喻:有伴侶同時自己覺悟如同部行,即如同部伴同行。

⒅所餘住相如麟角喻:即「樂甚深勝解,樂觀察甚深緣起道理,樂安住最極空無願無相作相。」

⒆善住正念:善於使根體保持對外境的正確作用。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