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瑜伽處種性地品第一

初瑜伽處種性地品第一

譯文

如此已經說完修所成地。

什麼是聲聞地?一切聲聞地如何呢?嗢柁南略語說:

假若簡略來說這聲聞地,即種性等數取趣,如理所應地那樣安立世間和出世間。這聲聞地簡略來說有三種含義,即種性、趣入和出離想地,這就被說為聲聞地。

什麼是種性地呢?嗢柁南略語說:

假若簡略來說一切種性地,應當知道,就是自性、安立、諸相和數取趣。

說的是聲聞乘覺悟的種性的本來性質、聲聞乘覺悟種性的概念建立、具有聲聞乘覺悟種性的人所有的種種相狀、具有聲聞乘覺悟種性的種種人。如是種種的一切,總略言之、名為種性地。

什麼是聲聞乘覺悟種子本性?指處在具有覺悟種性的人,有聲聞乘覺悟的種子,由於現在已具有聲聞乘覺悟種子,便安然不退地處在具有聲聞乘覺悟種性的人的境地,如果遇上妙好的機緣,種子就具有生發獲得覺悟的功能,就具有生發覺悟證得涅槃的力量,最終使人能夠實現涅槃。問:此種性的名稱還有什麼不同的叫法?答:有的稱作種子,有的稱作界,有的稱作性,這些都是對種性的不同稱呼。問:現在這種性,以什麼作為它的體?答:它附寄在所依托的識體中,使安處聲聞乘覺悟種性的人具有種種相狀,由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處統攝,從無始以來輾轉傳下來,是由已存在的事理現象得來的,於是對它擬立有各種不同的名稱,即所說的種性、種子、界、性,這就通稱作種性。

什麼是聲聞乘覺悟種性的概念建立?指應當用這樣的話問:現在這種性是應當說成細,還是說成粗?應當回答說:細。為什麼這樣說呢?由於這種子作為本性的還未生發成果,作為後習 積的也未能生發成果,所以稱名為細。如果種子作為本性的已生發成果,作為後習 積的也生發成果,這時的種性無論種子還是結果,都稱名為粗。

問:如此種性應當說成落生成一種處相連續流轉,還是落生成六種處相連續流轉?答:應當說成落生成一種處相連續流轉。為什麼這樣說呢?如果種子法不是一種相而是多種相,並且多種相都各自隨所依托的處所即六處相續流轉,可以見出那每個種子相都各自存在連續流轉;然這聲聞乘覺悟種子不是在六處各有不同的相狀,而是種子性處在具有覺悟涅槃人的聲聞乘境地,它體現在六處總體上是特別妙好的,它是從無始以來輾轉傳下來的,是由已存在的事理現象得來的;有這樣的想見和用一定語言加以表述,就說成是種性、種子、界、性,所以應當說成落生成一種處相連續流轉。

問:處在有覺悟種性的人具有涅槃的法性,這處在有覺悟種性的具有涅槃法性的人是什麼因緣使他具涅槃法性,然而從前時期以來長期流轉變化不能實現涅槃?答:由於四種因緣使他不能實現涅槃。是哪四種?第一、因生在邊鄙荒蠻的佛徒聖賢都沒有去過的地方;第二、因貪戀富貴享受,看不到生活的過咎禍患,不思出離生死苦;第三、因受外道影響生邪見作惡行;第四、雖然遇有聖賢說法,但因愚鈍無知、瘖癋殘疾存在接受障礙,仍擺脫不了煩惱。……如此稱作四種因緣。由於有這些因緣,人雖然具有涅槃法性也不能實現涅槃。他們如果正遇上諸佛出世,聽受諸佛宣講的正法,能夠依循諸佛講授勸說的法義,沒有那些阻礙涅槃的因緣,這時善根才能成熟,漸漸依次進步直到實現涅槃。不具有涅槃法性的人無論現在還是未來都不能止息無涅槃性,他們遇不遇諸佛出世,在一切種類終究都不能獲得涅槃。

問:哪些稱作涅槃法機緣,然而由於闕少部分、由於完全沒有、由於沒有遇上就不能實現涅槃?答:有二種涅槃法機緣。哪二種呢?第一、勝機緣,第二、劣機緣。什麼是勝機緣?指的是聽到別人宣講勝妙的四聖諦法的言教音聲以及從自己內心發起合乎真理的精神活動。什麼是劣機緣?說到這劣機緣有許多種,指自己所具有的人身條件、環境條件都很好,因而有利涅槃,能引導自己涅槃或引導他人涅槃的諸佛法教機緣都存在,對聽聞正法出家修行產生信解愛樂,真正出家受具足戒,受具足戒律不退失,修習 守護六根使他們不受污染的律儀,知曉長養身心的物質、精神食糧的量度,在初夜時分、後夜時分恆常勤奮修習 ,在晚上來回走動或原地坐禪使內心警動不惛淨修心意的修法,任何行為舉措都保持正純的理智,樂意遠離雜居人眾和優越生活條件到寺廟或人跡罕至地居住修習 ,淨修內心清淨遠離各種蓋阻內心脫欲的煩惱,漸漸依次修習 四種靜慮的定法。……

有覺悟種性的人通由這些機緣的依次修行,再不斷地轉化為更勝的、轉化為更強大的、轉化為更上品的,修集各種機緣,從自己所具有的人身、環境條件都很好開始,到最後修習 四種靜慮的定法,獲得內心的清淨無染,沒有各種瑕疵污穢,遠離各種隨起的煩惱,品質正直能不斷進步,保持這種境界,一切動亂不存。如果再獲得依賴四聖諦進步的機緣,使自己能完全知曉人生一切都是苦,永遠斷除人生集起的一切煩惱,修道獲得解脫的涅槃真理聖果,修習 別人講授勸說的解脫生死痛苦的正道,就會有如此進步的可能、長進的力量,發動生起合乎真理的內心精神活動,形成趣入無餘依涅槃過程及首先應該具有的正確知見觀念,由此知見智慧在現前觀想所要知見的境界時就能符合真實,得到圓滿解脫,在無餘依涅槃境界上獲得涅槃。應當知曉這過程中從產生正確知見觀念開始,求得圓滿解脫,在無餘依涅槃境界上獲得涅槃,這就稱作修習 集成涅槃法種性所必須的種種無漏智慧。從自己具有人身、環境條件都很好直到最後修習 四靜慮定法,應當知曉這稱作修習 集成劣機緣;如依賴別的聖賢授教勸說的關於四聖諦的言教使自己更上進,能發動生起合乎真理的內心精神活動,應當知曉這稱作修習 集成勝機緣。

如此稱為聲聞乘覺悟種性的概念建立。

什麼是具有聲聞乘覺悟種性的人所有的種種相狀?指與一切沒有涅槃法性的人的種種相狀相違悖的種種相狀,應當知曉就稱作具有聲聞乘覺悟種性安然不退的人所有的種種相狀。問:哪些稱作沒有涅槃法性的人的種種相狀,由於形成了這些相狀,應當知曉就稱作沒有涅槃法性的人?答:沒有涅槃法性的人有許多相狀,我現在將說說那些相狀中的少部分,說那些人最初不具備聲聞乘覺悟種性的沒有涅槃法性的人,執迷阿賴耶本體識是內心自我,於是其他一切種類的知見觀念也就隨順這種執迷束縛;一切雜染煩惱依賴這執迷,形成無量的厚積現象而不能拔除;這一切長久地追逐人心,至終堅固不解,依附人連續流轉,一切佛都不能救度,這稱作第一種不具備聲聞乘覺悟種性的人的無覺悟種性相狀。……指那些人或者由於身體、或者由於語言、或者由於心意很少作善行;一切都為了希求各種享受條件的獲有,或者求得將來特好的後有身,或者求得財寶,或者求得特貴重的所有財寶,這稱作第六種不具備聲聞乘覺悟種性的人的無覺悟種性相狀。如此等類型有眾多的相狀,由於形成了這些相狀,那些人就墮落在不能涅槃的法性範疇裡。

什麼是處在具備聲聞乘覺悟種性安然不動的人?指具備聲聞乘覺悟種性的人,有的只是處在具有種性狀態而沒有進入趣向涅槃的過程,也沒有脫離生死痛苦;有的具備聲聞乘覺悟種性安然不退,也已進入趣向涅槃的過程,但沒有脫離生死痛苦;有的具備聲聞乘覺悟種性安然不退,也進入趣向涅槃的過程和脫離了生死痛苦;有的信、定、慧等根性軟劣,有的信、定、慧等根性中等,有的信、定、慧等根性銳利;有的對可愛樂事物貪戀不已,有的對與己不利的人、事憤恨不已,有的對一切事理愚昧不明;有的生在邊鄙荒蠻、佛徒聖賢不到的地方,有的生在盛地、佛徒聖賢常到的地方;有的放縱逸蕩修行不專,或者修行專心沒有放縱逸蕩;有的存在不善的邪行,有的沒有邪行;有的存在修行的種種障礙,有的不存在修行的種種障礙;有的加力修行遲而離涅槃遠,有的加力修行速而離涅槃近;有的未能獲得最後身,有的已經獲得最後身;有的未生清淨聖道脫離煩惱,有的已生清淨聖道脫離煩惱。……這些就稱作具備聲聞乘覺悟種性安然不動的人的種種差別。為了將他們度到涅槃彼岸,諸佛世尊出現到世間,對沒有進入趣向涅槃過程的人,使他們進入趣向涅槃過程;對沒有獲得最後

身的人,使他們獲得最後身;對沒有生清淨聖道脫離煩惱的人,使他們生聖道脫離煩惱,對他們傳播弘揚佛法聖道,為他們制訂建立修學正法的系統內容和方法。

原典

本地分中聲聞地1第十三

初瑜伽處種性地2品第一

如是已說修所成地。

雲何聲聞地?一切聲聞地總嗢柁南曰:

若略說此地,性等數取趣3,

如應而安立4,世間出世間。

此地略有三,謂種性趣入5,

及出離想地6,是說為聲聞。

雲何種性地?嗢柁南曰:

若略說一切,種性地應知,

謂自性安立,諸相7數取趣。

謂若種性自性、若種性安立、若住種性者所有諸相、若住種性補特伽羅。如是一切,總略為一,名種性地。

雲何種性?謂住種性補特伽羅,有種子法8,由現有故,安住種性補特伽羅9,若遇勝緣,便有堪任,便有勢力,於其涅槃能得能證。問:此種性名有何差別?答:或名種子,或名為界,或名為性,是名差別。問:今此種性,以何為體?答:附在所依,有如是相,六處所攝十,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⑾,於此立有差之名,所謂種性、種子、界、性,是名種性。

雲何種性安立?謂應問言:今此種性為當言細,為當言麤⑿?應答言:細。何以故?由此種子未能與果,未習 成果⒀,故名為細。若已與果,已習 成果,爾時種性若種、若果,俱說名麤。

問:如是種性當言墮一相續,墮多相續⒁?答:當言墮一相續。所以者何?若法異相俱有而轉,見彼各別種種相續,種種流轉;如是種子非於六處有別異相,即於如是種類分位⒂,六處殊勝⒃,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有如是想及以言說,謂為種性、種子、界、性,是故當言墮一相續。

問:若住種性補特伽羅有涅槃法,此住種性有涅槃法補特伽羅何因緣故有涅槃法,而前際來長時流轉不般涅槃?答:四因緣故不般涅槃。何等為四?一生無暇故,二放逸過故,三邪解行故,四有障過故。……如是名為四種因緣。由此因緣故,雖有般涅槃法而不般涅槃。彼若值遇諸佛出世,聽聞正法,獲得隨順教授教誡,無彼因緣⒄,爾時方能善根成熟,漸次乃至得般涅槃。無涅槃法補待伽羅住決定聚⒅,彼若遇緣若不遇緣,遍一切種畢竟不能得般涅槃。

問:何等名為涅槃法緣,而言闕故、無故、不會遇故,不般涅槃?答:有二種緣。何等為二?一勝,二劣。雲何勝緣?謂正法增上他音及內如理作意。雲何劣緣⒆?謂此劣緣乃有多種,謂若自圓滿、若他圓滿、若善法欲、若正出家、若戒律儀、若根律儀、若於食知量、若初夜後夜常勤修習 悎寤瑜伽⒇、若正知而住(21)、若樂遠離(22)、若清淨諸蓋(23)、若依三摩地。……

彼由如是漸次修行,後後轉勝、轉增、轉上,修集諸緣,初自圓滿,依三摩地以為最後,得如是心清淨鮮白(24),無諸瑕穢,離隨煩惱,質直堪能(25),安住無動。若復獲得依四聖諦為令遍知(26)、永斷(27)、作證(28)、修習 他音教授教誡(29),便有如是堪能勢力發生如理所引作意,及彼為先所有正見(30),由此便能於四聖諦入真現觀,圓滿解脫,於無餘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當知此中始從正見,圓滿解脫,於無餘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是名種性真實修集(31)。從自圓滿乃至最後依三摩地,當知是名修集劣緣;若依四諦法教增上所有教授教誡他音,若如正理所引作意,當知足名修集勝緣。

如是名為種性安立。

雲何住種性者所有諸相?謂與一切無涅槃法補特伽羅諸相相違(32),當知即名安住種性補特伽羅所有諸相。問:何等名為無涅槃法補特伽羅所有諸相,成就彼故,應知說名無涅槃法補特伽羅?答:無涅槃法補特伽羅有眾多相,我今當說彼相少分。謂彼最初不住種性無涅槃法補特伽羅阿賴耶愛,遍一切種皆悉隨縛(33);附屬所依,成無量法不可傾拔(34);久遠隨逐,畢竟堅固,依附相續,一切諸佛所不能救,是名第一不住種性補特伽羅無種性相。……謂彼少有所作善業,或由於身、或語、或意;一切皆為希求諸有,或求當來殊勝後有,或求財寶,或求殊勝所有財寶,是名第六不住種性補特伽羅無種性相。如是等類有眾多相,成就彼故,墮在不般涅槃法數。

雲何安住種性補特伽羅?謂住種性補特伽羅,或有唯住種性而未趣人,亦未出離;或有安住種性,亦已趣人而末出離;或有安住種性,亦已趣人及已出離;或有軟根,或有中根,或有利根(35);或有貪行(36),或有瞋行,或有癡行;或生無暇,或生有暇;或有縱逸,或無縱逸;或有邪行,或無邪行;或有障礙,或無障礙;或遠(37),或近;或未成熟(38),或已成熟;或未清淨(39),或已清淨。……如是名為安住種性補特伽羅所有差別。為度彼故,諸佛世尊出現於世,謂若未趣人,令其趣人;若未成熟,令其成熟;若未清淨,令其清淨,轉正*輪,制立學處(40)。

註釋

1聲聞地:聽受佛的言教成就解脫的境界。本地內容即本論的卷二十一至卷三十四的前半部分。本地內容共分為四瑜伽處,第一瑜伽處又分為三品:<種性地品> 、<趣入地品> 、〈出離地品〉。本注譯僅選了第一瑜伽處三品中的主要內容,基本上代表了本論關於聲聞地的理論。

2種性地:種子本性的境地。此處種性地特指具有聲聞乘本性的種子的境地。種性,各種子的不同本性。種性論是唯識學說的重要內容,也是其他宗派攻擊的主要對象。

3性等數取趣:即種性、趣入、出離想地等數取趣。數取趣,意即反覆輾轉在六趣(六道)中受取苦未能出離;此語的梵語即補特伽羅(Pudgala) ,補(Pu)即數,特伽(dga)即取,羅(la)即趣。數取趣是新譯,舊譯為人或眾生。性等數取趣即人的性等。

4如應而安立:指人的性等關係如理所應當的那樣加以建立。

5趣入:具有菩提種性的人聽受了聖教進入了般涅槃的過程。趣入地,趨入般涅槃的境地。

6出離想地:即出離地,意即趣離欲的境地。此包括兩個階段,一是由世間道趣離欲,局限在三界內;二是由出世道趣離欲,可超出三界外。

7諸相:具有聲聞乘菩提種性的人所現出的種種相狀。

8有種子法:具有聲聞乘菩提的種子。意地中說:「一切種子識,若般涅槃法者,一 切種子皆悉具足;不般涅槃法者,便闕三種菩提種子。」聲聞乘種性的人,不闕聲聞菩提種子。

9安住種性補特伽羅:人具有菩提種子,種子沒有變異壞失。

十有如是相,六處所攝:有如此安住種性補特伽羅的種種相狀,由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處統攝。

⑾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意即有般涅槃法菩提種子的人才有安住種性相,沒有般涅槃法菩提種子的人即使熏習 也沒有此種性相。

⑿今此種性為當言細,為當言麤:種子性難以現見,即潛在狀,稱為細;已經現見,呈顯性狀,稱為粗。

⒀未能輿果,未習 成果:種子因未能生發成果,未能將熏習 的種因生發成果。般涅槃菩提種子有二種,一種是本性的存在,一種是熏習 的存在。未能與果是相對本性種性而言的,未習 成果是相對熏習 所成的種性而言的。

⒁墮一相續,墮多相續:落生成一種處相連續流轉,還是落生成多種處相連續流轉,因為前文講到六處所攝,所以才提種性是依六處多相相續還是依一處一相相續的問題。此處墮一相續,即墮一意處。墮,落,由上及下、由理及事、由因及果稱為墮。

⒂種類分位:種性處在般涅槃法補特伽羅類聲聞分位。種類分位,意即種性的類別和位別。

⒃六處殊勝:作為安住種性位的人,他的六處總體都是特殊優越的。

⒄無彼因緣:沒有那使得有般涅槃而不能般涅槃的生無暇等四種因緣。

⒅住決定聚:無論現在還是未來始終不能止息。此處說無涅槃法補特伽羅無論如何都不能般涅槃。本論的這一思想與「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大乘精神相悖,所以遭到其他宗派的嚴厲批評。

⒆劣緣:此處的劣等緣仍屬於般涅槃法緣,只是相對於勝緣要差些。

⒇悎寤瑜伽:在晚上通過來回走動或原地坐禪使內心警動不惛,乃淨修心意的方法。悎,廠音皓,心警動。

(21)正知而住:任何行為舉措都保持正知,即正純的理智。

(22)樂遠離:樂意遠離雜居人眾和優越生活條件,到寺廟或人跡罕至地居修。

(23)清淨諸蓋:淨修內心,清離諸種蓋阻內心脫欲的煩惱。諸蓋,指貪慾、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疑。

(24)心清淨鮮白:依三摩地修至第四靜慮,內心清淨無染。

(25)質直堪能:品質正直不近誑諂,能承受加行(能不斷修習 進步)。

(26)遍知:偏知苦諦。即完全知曉人生一切都是苦。

(27)永斷:永遠斷除集諦所說的人生集起的一切煩惱。

(28)作證:修道獲得解脫的涅槃真理聖果。即滅諦。

(29)修習 他音教授教誡:修習 別人講授勸說的解脫生死痛苦的正道。即道諦。

(30)為先所有正見:意即進入無餘依涅槃必須從正見開始。

(31)真實修集:對無漏智慧(獲得真實的智慧)的修集。

(32)謂輿一切無涅槃法補特伽羅諸相相違:這是佛家常用的否定式表述法,意即與一切無涅槃法人諸相對應相悖的諸相就是住種性的人所有的諸相。

(33)遍一切種皆悉隨縛:由於將阿賴耶執迷為內自我,其他一切種類的見地都被這執迷束縛。於是又有了我、我所見。

(34)附屬所依,成無量法不可傾拔:一切雜染煩惱依托阿賴耶愛,形成無量的厚積現象而不能拔除。

(35)或有軟根,或有中根,或有利根:信、定、慧等各種根性無能加行也無勢力,難以通達法義,證獲真實,即軟根補特伽羅;信、定、慧等各種根性運轉遲緩為中根補特伽羅;信、定、慧等諸根性能承受加行,有發揮的大勢力,能通達一切法義,速證真實,為利根補特伽羅。

(36)貪行:即貪行補特伽羅,對可愛樂事物有強烈長時貪戀。

(37)遠:即遠補特伽羅,因加行努力遲或不充分,離涅槃遠。加行及時、充分離涅槃近,即近補特伽羅。

(38)未成熟:即未成熟補特伽羅,未獲得最後身。

(39)未清淨:即未清淨補特伽羅,未生聖道未離煩惱。

(40)轉正*輪,制立學處:傳播弘揚佛法聖道,制訂建立修學正法的系統內容和方式。*輪,Dharma-Cakra,將佛法喻為轉輪王輪寶,利益來生,破除邪說。正法,Saddharma,佛法正道,主要指四聖諦、八正道。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