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永恆
“永恆”,多麼吸引人的字眼!古今中外無人不想到永恆,不追求永恆,尤其年輕人更是特別嚮往永恆,夢想永恆,他們憧憬那永恆的愛情,永恆的價值,永恆的青春活力與美貌,他們吶喊著不要短暫與剎那,他們想化短暫與剎那為永恆。我也曾經是年輕人,也曾熱烈追求永恆,直到現在接近不惑之年,熱心不減當年。
一般人總是計劃著未來,明天我要做什麼?下個月,下一年,甚至十年,二十年後,我要做什麼?在人的直覺裡,人的存在是永恆的,一個人總以為明天,下個月,明年,甚或十年二十年後還活著是不成問題,抑或是可能的。既然活著就要有希望,既有希望就要有取得,或是永保既得之物。出租車司機總希望生意永遠那麼好,甚至更好;農人經營果園,希望水果不斷有收成,每年都有那麼多甚至更多的桔子、蘋果可摘;蓋新房子希望房子永不壞損;職工們希望收入穩定且每年加薪;買新汽車的人希望汽車長久不必修理……可以說,每一個人的內心裡,都有著對永恆的一番固執,與一廂情願的癡情。
有心中的希望,便有實際的追求,世界上每一個人都在追求他心目中的“永恆”。秦始皇追求個人的長生不死,更追求所謂“金城湯池,子孫萬世”的基業;中國古代農業社會裡的人,追求後代子孫綿延,香火不絕;志士豪傑追求載名青史,留芳百世;“我為卿狂”的人,追求天長地久,世世夫妻的愛情;詩人、藝術家追求永遠流傳的詩篇和藝術作品;科學家、哲學家追求放諸四海而皆准,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的真理;神仙家、宗教家追求永恆的生命,永恆的樂土;企業家、工商鉅子追求永遠不倒閉的企業、工廠;一般百姓雖不敢有所奢望,但他們何嘗不寄望於其後代,何嘗不力圖多活幾年,鞏固他們生存於世間既得的一席之地。
而世界上果真有“永恆”這回事嗎?許多人落空了,失望了,痛苦了。因為,的確,出租車的生意已大不如幾年前;果園的桔子、蘋果;並不是每年都長得那麼多,那麼好;新房子住幾年也會漏雨了,好工作有一天失去了;新摩托車不到兩年便開始修理了;戀人變心了;皎好的面貌、身段漸漸走樣了,寄望長久繼承家業的兒子被車子撞死了;所創作的流行歌流行三兩年便沒人唱了;科學家定理被人推翻了;聖哲的真理被束諸高閣了;更有人說宗教都是迷信。這使他們不能不懷疑。有些人懷疑了之後,認定世界上沒有“永恆”,所以再也不追求“永恆”,於是他們自以為灑脫了,變得滿不在乎,得過且過,吃喝玩樂,遊戲人生,並嘲笑追求永恆的人。
儘管許多人在懷疑、否定、嘲笑,但對“永恆”熱衷的人依然那麼多,可見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記得當年我在大學求學時,曾花了無數時間在思索上,時而凝望窗外青山白雲,時而倘徉山間小徑,時而長坐林下岩石,經過了三年半的時間,在一個晴朗的清晨起床 之剎那,心中鬱積的疑團 忽然開了,興奮喜悅之情,難以言喻,我終於窺知了“永恆”的輪廓,記得那時是一九六六年年底,大約一星期左右,整個身心有如飄浮在虛空中,輕安自在,迄今忽焉十有六年,我繼續不斷的在發掘永恆,並為永恆的價值而奮鬥。
真的,一提起永恆,我的精神便倍覺充沛、振奮,為了與人同樂,在此我願利用有限的篇幅論述我所謂的永恆,提供大家參考,或許也可以使讀者因而心開意解,活得更起勁,更積極。
我發現,人若誠心希冀永恆,追求永恆,最後必能發現永恆,並創造永恆的價值。人將因發現永恆而綻放心靈的花朵,並因創造永恆的價值而使花朵結成豐碩的果實。在此,我擬以三個層次來說明永恆,第一個層次的永恆是指宇宙森羅萬象與人生縱橫百態的永恆。就宇宙說,大至銀河星辰的生成、運作、毀滅,中至四季變遷,花開花落,小至電子循環,分子聚散,種種生滅變化,無量億事件既已發生,便都記載於宇宙亙古的無形歷史中,不可更改、抹消。而此無量億事件既已發生,對當時和未來必有直接與間接的影響,其影響又是無窮久遠。因此,宇宙中發生的任何事件,無論大小,就其曾經發生言,是永恆,就其發生後的影響言,亦是永恆。另外,就人生說,大至君臨天下,旋轉乾坤,中至生老病死,衣食育樂,小至舉心動念,一言一行,種種人生過程和活動,一切事件既已發生,無論有沒有人目睹,一方面都會落入潛意識中,成為個人無形史冊上的記載,一方面都會落入宇宙、社會中,成為宇宙、社會大歷史的一部分,不可更改、抹消。而此人生無數事件既已發生,對當時或未來的宇宙、社會、他人必有影響,且其影響又是無窮久遠。因此,人生中發生的任何事件,無論大小,就其曾經發生言,是永恆,就其發生後的影響言,亦是永恆。今舉三例以明之:
例一:羅貫中寫了一部三國演義,據說後來努爾哈赤嗜讀此書,利用其中戰術來對付明朝,連戰皆捷,因而建立大清帝國。清朝的統治在中國和世界產生連環性的影響,直至民國,以至於無窮的後代。就小影響言,許多人看了三國演義,有人因而提高閱讀能力、寫作能力,有人因而咒罵曹操,有人因而傚法關公,有人因而學習 孔明,有人因讀得太勤而加重其近視眼,更有人犧牲了功課而影響升學。所以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是存在於歷史的永恆不變的事實,而其對後代又有永恆性的大大小小的影響。
例二:一顆蘋果從樹上掉下來,牛頓恰好坐在下面,觸發了靈感,發現萬有引力,帶動了近代科學,使之突飛猛進,以此觀之,某一個地方在某一年某一月某一日某一時某一分某一秒落下某一隻蘋果,這是宇宙間鐵定的,永恆不變,曾經發生的一個事實,此一事實引發萬有引力的發現是一影響,此萬有引力在科學和人類文明,人類生活上又有無窮的影響。
例三:田里的某一粒沙,與其他億萬粒沙以及陽光、空氣、水共同培育了一個西瓜,雖然它對這個西瓜只作了比億萬分之一還小的貢獻,但這小小的一分貢獻卻是永恆不可變的事實。這個西瓜給十個口渴的人共同吃了,其中一位教師,這位教師吃了西瓜,精神振作起來,因而使他當天下午的課倍加精彩,學生因而獲益,這些獲益的學生以後進入社會有所貢獻。其中一個學生的貢獻與這粒沙的關係,雖然是微乎其微,你能抹消這微小的關係嗎?
第二個層次的永恆是指宇宙人生現象之中所蘊含的理則或因果定律。這些理則或因果定律萬古常新,超越時空,永恆不變,所以謂之真理。朱子云:“一物有一物的理,一事有一事的理”。推而思之,人之生有生理,病有病理;一國之治有治理,亂有亂之理;一個人的幸福有幸福之理,災難有災難之理;美感有美學原理,經濟有經濟學原理;物質界有物理,細分之又有核子物理,大氣物理,乃至聲、光、化、電皆有其理;精神界有心理,細分之又有兒童心理,青年、老年心理,普通心理,變態 心理,商業心理。一般人所謂的真、善、美,事實上亦歸於真理所統攝,因為“真理”是宇宙萬物所以然的理。“善良”是人我和諧幸福之理,“美感”是藝術創造之理。一切的原理離不開因果法則,而因果法則的共性是:因素相同,結果必然相同,因素改變,結果必然改變,其中精微,難測難曉。宇宙變化,複雜奧妙,難有截然相同的因,所以難有截然相同的果,但相似因得相似果的情形則比比皆是、茲舉三例以明之:
例一:一塊銅置於硫酸液中,結果產生硫酸銅,此為必然的,永恆的化學定律。古代實驗如此,現代及將來實驗結果也是如此,所可能不同的是,每次實驗時,硫酸液與硫酸銅的濃度。
例二:人類歷史數千年,世界各國迭有治亂,若考究其治與亂的因素,雖不是完全一致,但大體上總離不開一些因素。如一國政治清平,其因素不外乎,國君賢明,君子在朝,人民勤儉、守法,上得天時,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反之則政治昏亂。此其中,治與亂之程度,端看各因素之配合以為定。
例三:一首詩古人讀之以為美,今人讀之亦以為美;一幅畫古人見之以為美,今人見之亦以為美。這首詩,這幅畫一定是合乎美學原理。吾人掌握了這美學的原理,再去創作另外的詩與畫,只要技巧純熟,今人以及後人亦必以為美,可見美的範疇中,也有永恆的道理在。
第三個層次的永恆是指宇宙人生的內在本體的永恆。這是最難理解的一層,因為它非常的抽像,非常的“形而上”。《易經》稱為“太極”,周敦頤稱為“無極”,老莊稱為“道”,佛家稱為“真如本際”,康德稱為“物如”,一般科學家、哲學家稱為“本體”,本體雖難捉摸,但它是確確實實的存在,超乎時空而遍在於時空,所謂“豎窮三際”(過去、現在、未來),“橫遍十方”永遠如此,無有變異,而實為一切變易現象之所依據。茲為便利瞭解起見,以三種譬喻明之:
喻一:一個最通常的比喻是水與波,本體喻如水,現象喻如波,波有起伏變幻,而水還是水,永不變易,然而離波無水,離水無波,水與波非一非二,本體與現象亦復如此,現象森羅萬變,本體湛然不動,然而離現象則本體不可得,離本體則現象無所依,現象與本體非一非二。
喻二:佛家認宇宙依成、住、壞、空之過程而循環,天文科學家亦認為星球之形成乃由無形化為有形,再由有形化為無形,亦即由虛空中產生微細之宇宙塵,再由無量宇宙塵相吸而生大氣團 ,大氣團 漸凝聚為星雲,最後成為星球,星球存在一段時間,又復毀滅,歸於虛空。這一由空而有,復由有而空的微妙過程,雖奧秘難知,但空與有,本體與現象的不可分性,卻是可以斷言的。愛因斯坦發現質能互變定律,更可說明:“本體”相當於“能”,而“現象”則相當於“質”,質與能為一體,現象與本體也為一體,能量不變,不滅,本體亦屬永恆。然而究竟科學上說的“能”,是否完全等於哲學上說的“本體”,卻不易斷定;可以斷定與理解的是,能與本體是確乎存在的,而由科學上“能”的觀念,似乎有助於指引我們對“本體”的觀照。
喻三:宇宙與人的本體無二無別,因此要瞭解宇宙的本體,只須從人自身下手即可:“我是誰?”“真正的自我是什麼?”能解答這個問題,那末,宇宙的本體如何,便不難解答。自我的追求是古今哲學家和現代心理學家共同的興趣所在,但是許多人卻把“個性”當作真正的自我,這樣,便無法找到自我的本體。因為本體是純一的,“個性”則是有差別的,個性不能作為本體看待甚為顯然。佛教的《圓覺經》與《楞嚴經》在自我本體的尋求上有一個非常高妙的解析,經上的大意謂:身體內的各種物質成分都從外來,非我本有,都當還諸大自然;心理上的各種記憶、經驗、意識、情緒、意念、習慣亦由外界所引發,所以也應該還歸於外界的人或物。最後剩下來的便是自我。自我者何?即“虛靈不昧”的本性、本體。它萬古常存,不增不減,清淨光明,所以儒家的《大學》便稱之為“明德”,要人人去明“明德”。
宇宙人生過去所發生過的事實,無論其大小,都值得探討研究,參考借鑒,因為它們都對後代產生或大或小,或間接或直接的影響。更值得注意的是,眼前發生的一切事件,以及各人本身眼前的思想言行,都將成為永恆,所以都須謹慎小心,提高警覺,不可濛濛懂懂,以隨便為瀟灑,以任性為自由 ,因為即使一句不妥當的言語都可能成為心中長久不安的因素,而苟取纖芥的不義之財,也會造成人 格上永恆的污點,反之,一切高貴的品行和正大的思想,將在永恆歷史的時空中,成為閃亮的明珠,也在各人的心田里,成為永恆的安慰。這就是人類重視歷史。注意品德的意義所在。
宇宙人生複雜森羅的表象中,寓有超越時空的不易之理,我們應當深入觀察透視 ,歸納演繹,以使心靈有所覺悟。本此覺悟,發為言論、行動、繼往開來,創造個人、社會、國家、乃至全體生命的光輝與幸福。
自古以來,真、善、美一直是人類共追求的目標,因為這三者都有“永恆”這一特質,它們始終是那麼超乎時空地散發著光輝,令人不厭地讚歎、述說、追求。只要一個人對於真、善、美有深刻充分的體認,他便掌握了永恆的價值,同時也獲得了永恆的活力,使自己活得多彩多姿,自得其樂。你可曾見過那些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在真理的鑽研中,或在真理的宣揚中厭倦過,灰心過。雖然他們的鑽研有如入海數沙,永無止境,但他們的腳步永不停歇。雖然他們的宣揚,一遍又一遍,但他們卻永不覺得單調乏味;你可曾看見那些偉大的慈善家,在勸人為善,救濟世人的工作中,厭倦過、灰心過,雖然他們終因工作而肉體衰老,皮膚起皺,但是他們仍然繼續發展事業,樂此不疲;你可曾看見過那些偉大的藝術家,在藝術的探討與創造中,厭倦過、灰心過,雖然他們的理論或作品有時曲高和寡,但他們依然是不眠不休,不畏孤寂。總之,吸取過真、善、美的甘露的人,他們共同的性格是,不重視外在的富貴,而以擁有真、善、美為莫大的富貴。
我們一般人雖非什麼哲學家、科學家、慈善家、藝術家,但在和諧清醒的心境中,我們都對真、善、美有一種永恆的嚮往,因為我們都曾領悟某些真理而豁然開朗,都曾被高貴善行深深感動,也都曾對著藝術的傑作,驚歎神往,由此可證,總有一天,我們的心靈將能完全契合於真、善、美的領域。這就是人類研究哲學、科學、倫理、藝術的目的所在。
最高超深遠廣大的永恆在於證驗無形內在的本體,人類由此而進入宇宙的核心,獲得無限、無量的光明,超越真、善、美而達於“聖”境、“神”境,亦即達到莊子所謂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老子所謂的“不可道”,孟子所謂的“不可知”,佛家所謂的“不可思議”,《中庸》所謂的“至誠如神”之境。這是古今中外聖哲共入之境,也是人生最根本的歸宿,而人類追求高超宗教境界的意義也在於此。
在剎那變易的宇宙中,不可能有不老的果樹,不病的肉體,不變的愛情,不絕的香火,不倒的企業,不衰的生意,不舊的房屋,不壞的車子,不退的信仰風氣,但老、病、變、絕、倒、衰、舊、壞、退等等現象,並不妨害宇宙中一切事物的永恆性。
歸結言之,永恆的內容並不外乎,歷史事實的永恆,理則定律的永恆,清淨本體的永恆。在人的感覺中,永恆距離人似是那麼遙遠,又似是那麼接近。的確,對於不認識永恆的人來說,永恆是遙遠的,但對於認識永恆的人來說,人是生活於永恆中的。宇宙與人的內在是永恆,周圍環境、自身一切是永恆,人無時無刻都在造作著永恆,但有一點須牢記的是,愚者不能顯發清淨本體,所以不明事理,而製造幻想的永恆來束縛自己,妨害他人,破壞宇宙、社會的秩序,智者能覺悟本體,所以理智高超,而發現永恆來超脫自己,利益他人,建設宇宙、社會,使之優美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