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集分三卷,首卷搜羅往事,所以興起其戒婬之心;次卷縷析條分,所以開陳其戒婬之道;末卷設為問答,所以堅固其戒婬之根。由淺入深,不容倒置。
二、集中所援因果,及古人議論,出於何書者,逐一註明,務期可考。設互見他本,則錯舉之,以例其餘。
三、古來貞婬二案,每多膾炙人口,苟非事跡顯明,概行刪去。其有現在因果,從未刊行者,間多錄之。
四、昔人紀事,往往連篇書寫,不分門類,故閱者易於生厭。茲獨因事標名,因名立勸,處處豁人心目。
五、首卷事跡,采於百家之書,其間雅俗繁簡,各各不同。今則僭加改削,如出一手。
六、戒婬等書,前人多所發明,然大都徵引舊事,用垂勸戒而已。欲其將下手工夫,一一屈指於中,卷之萬象包羅,則從來未有也。
七、勸世之文,有初閱之如長江 大河,甚是可喜,及細按之,直一二語可了者。茲集痛革其病,故受持一篇,皆言簡而意賅,名雖戒婬,而經世之道,悉備其中。覽者幸勿如走馬觀花,沒其用心之苦。
八、婬欲之源,皆生於愛,愛心不斷,如草留根,向春復發。故中卷不淨等觀,皆從未有婬欲之前,斷其或有婬欲之念。身體力行,方見其妙。若以躁心閱之,謂其無關於本旨,則伯牙為之撫弦而泣已。
九、前二卷中,戒婬之道幾備矣。要其所以然之故,不能無疑。故末卷作百番問答,以成一集之大觀。
十、世人切身之患,莫大於生死。不問儒釋,皆當究心。今人視為佛學,諱言久矣。是集既志在利人,何敢畏首畏尾?故中下二卷內,凡生死之故,幽明之說,姑就管窺,述其一二。
十一、本集三卷,細分之有數十冊,皆算定字數,自為起訖。不惟便於增補,且處處可作斗方,粘之座右。
十二、著書問世,原系極難之事。俗則不合於文人,雅則難通於儔類。愚者顯之,猶疑其晦。智者精之,已病其粗。雖起聖賢於今日,猶不能盡慊斯人之 意,況吾儕後學耶?此集所論戒婬,有為保家而發者,有為保身而發者,有為獲福消災而發者,有為修身養性而發者,有為超生死出三界而發者。譬之藥草肆中,百 物皆備,惟在自識其病者取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