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所有佈施、持戒,不如一念慈心的功德

我們念十句就好了。好不好?這樣我們也達到了一個聞、思、修法的意義。各位講佛經的功德太大,你要發願,能夠講經的,那個是很大的功德。所以直接講《地藏經》講《心經》那個是很大的功德。所以,雖然今天時間有限,我們沒辦法講整部,但是我們來講一段,就像《金剛經》講的,講一句四句偈為人講說,就超過恆河沙佈施的功德。所以我想各位要,要把這個經典的法語記下來。甚至古人會給它寫下來,貼在牆壁對不對?現在寺廟都貼著這些法語。所以我們來念一下。第一句先唸經典的名字,再念裡面的法語。我們簡單的解釋一下。

第一,來:《菩薩善戒經》若見眾生,受大苦惱,生於悲心,隨其己力而為除斷,願諸眾生悉令安穩。所以大乘的經典,都是教我們如何實踐悲心的。所以如果看到,若有眾生正在受苦,我們要馬上生起悲心。隨其己力,不管你能夠做幾分,就做幾分。能夠減除他的痛苦,為其除斷。而且這個時候,還要發起一個願。願諸眾生說,你在幫助這個人,消除這個苦的時候,你要發願所有眾生都不要有這個痛苦。願諸眾生悉令安穩。就把一個悲心,成為一個大悲心。成為一個菩提心。這個就是菩薩的戒律,《菩薩善戒經》。

第二,來:《菩薩善戒經》菩薩因慈悲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因菩提心修三十七品,因三十七品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做一個菩薩,就是要幫助眾生。所以因看到眾生苦,而發起菩提心。所以各位你發菩提心有一個重點。比如說你在佛堂裡面念阿彌陀佛,如果不相應於菩提心,這樣意義就不大了。所以如果你要念佛之前,你要先觀想眾生苦,地獄道、鬼道、生癌症的人,畜生被殺好苦。所以我現在要發菩提心,來念阿彌陀佛。這才是大乘的修法。所以菩提心一定要緣一個悲心。如果沒有悲心,雖然你讀的是大乘經典,我發覺現在有很多人說我要念某某經典念幾遍,他是有在念,但是他沒有一個前行,沒有一個悲心,菩提心做前行。而來誦這個經,力量就比較少。就變成我念幾遍,幾遍了。所以我想佛經講的三殊勝,最重要了。前行一定要有悲心,正行的時候不退轉。

專心的來憶念。結行呢?要回向。回向也是一種悲心跟菩提心。回向眾生離苦,回向早成佛道。這樣以後就成為大乘佛教。但是為了要如此,各位就要精進修行。三十七道品看起來,是解脫道。八正道的細分,就是三十七道品。各位要會背三四、二五、一七、一八、所以要把這三十七道品背下來。然後一一去實踐。所以你為了要真實圓滿菩提心,你一定要斷除自己的煩惱。讓自己保持正念。五根、五力、所以你到極樂世界做什麼?你到極樂世界就是修這個。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所以只是你在,你在極樂世界你就不用修四正勤、四正斷、四如意足,因為到極樂世界你不會去造壞的惡業。所以為什麼說《阿彌陀經》講的是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支,不用修四正勤,所以這一些。所以你發菩提心要成佛,一定要老實修三十七道品。所以下回把三十七道品印傍各位。各位一上網就好了。你就寫個「三十七道品」或是「佛學辭典」它就出來了。但是重點不是光看,你要看還要讀誦。讀誦以後保持這樣去修。你才能夠圓滿菩提。

第三,來:《雜阿含經》慈心無害想,不害於眾生,心常無怨結,是則生天路。所以一個人要有福報,生天路,要有慈悲心,不傷害眾生的想法。所以在這個世間如果大家都信因果、學佛。大家就不會害來害去。我們不會怕錢被騙。甚至有些人騙我們,這個世間多的是。有些女孩子找工作被騙,有些上網路被騙,所以那我們無論如何,我們要保持這個。為了讓眾生快樂,不想去傷害對方。直心無害想,不害於眾生。而且內心裡面沒有排斥,沒有這個怨結,沒有恨。那你這個叫,雖然人在人間,已經有天福,生天路不是叫將來你生天,你現在心裡就有天福的心態了。

再來,第四:《雜阿含經》一切眾生類,悉共相纏縛;其有智慧者,孰能不憫傷?善逝哀憫故,常教授眾生;哀憫眾生者,是法之所應。所以所有的眾生,你愛我,我恨你,互相這樣子在糾纏。甚至做個女人也是這樣,她要綁住她先生,所以做個有權利的人,他要把握他的地位。所以一切眾生類,悉共相纏縛,所以有智慧的人看到以後就會生起悲心。冤冤相報何時了。你愛我,我愛你,愛到什麼時候?所以造成輪迴。愛跟恨都是輪迴。所以有智慧的人,他就是不要這個苦。他看到真相。什麼叫智慧?智慧跟知識不一樣。知識可以讓你有做博士,但是智慧可以讓你解脫。所以老菩薩雖然沒讀書,他知道說,師父世間都是假的,念佛比較重要。有智慧。所以甚至念佛可以度眾生。發那個大悲心的智慧。所以有智慧的人,看到世間的人在追求這些不該求的,而互相糾纏。怎麼能不生起這個憐憫、傷心?

善逝哀憫故,所以佛菩薩為了哀憫這些糾纏的眾生,經常教授眾生,告訴他們世間無常、無我、空無自性。苦啊,要瞭解。所以佛陀講了一部叫《訶欲經》就是訶責慾望 ,各位多看一點。特別各位是在家人有結婚,有男女之情?多看一下,慢慢你會瞭解佛法。當然佛陀是一步一步來:先讓我們持戒,不要傷害眾生;再來讓我們佈施,修福報;對更有根器的人就講了,四聖諦、出離心;慾望 、輪迴的苦。然後再對更有根器的人,就講了一個發菩提心的教法。所以佛菩薩哀憫眾生的輪迴苦。就經常這樣來教授眾生。我們發菩提心也要學這個。但是各位《地藏十輪經》最好多看一下。不一樣的眾生你要講不一樣的教法。你不能說講空性就好了,其他的世間法不要講。或是只講世間法,持戒、佈施,但是沒有提到空性。要看時間、因緣。但是對不一樣的根器,你講不對的法,是犯菩薩戒的。甚至是會墮落的。所以哀憫眾生者,是法之所應。所以像我們也是對哀憫眾生的人,我們也要學佛菩薩一樣,來以法來教化眾生,引導眾生這個意思。

第五:《增壹阿含經》夫行善法者,即慈心是也。所以然者,履仁行慈,此德廣大。所以佛經說,世間的所有佈施、持戒的功德,不如一念慈心的功德。一念慈心功德,超過梵天的功德。超過上帝的功德。所以我們有這個善良心,想要幫助別人,這是福報最大的。所以夫行善法者,即慈心是也。所以我們做好事,就是我們有一顆慈悲心。所以能夠履仁行慈,真實的去慈悲眾生的,這個是功德最大的。

第六:《大般涅盤經。梵行品》四無量能令菩薩增長具足六波羅蜜,其餘諸行不必能爾。所以你要是修四無量心的人,就能夠增長,而且具足六波羅蜜。所以但是其它的修行的方法,不見得能夠如此。所以四無量心很重要。所以各位每天都要發四無量心。不是光念而已,真實的觀想。願諸有情具樂及樂因,願大家都快樂。找到快樂的方法,要這樣祈願。離苦及苦因,如果你有這個四無量心,遍及所有眾生,你當然會去實踐自利利他的波羅蜜。這是最重要的。所以每次要誦《地藏經》誦《心經》念大悲咒之前,一定要發起四無量心。皈依、發心、四無量心。

第七:《涅盤經》三世諸世尊,大悲為根本;若無大悲者,是則不名佛。所以學佛、學佛,就學佛的大慈、大悲心。所以如果我們認為我們自己是大乘的佛弟子,念觀世音菩薩的、念地藏王菩薩的,就一定要有大慈、大悲心。這個大就是無量的意思。包含一切。你不能說我對這邊很大,我恨那個人。那就不大了。所以不管那個人如何傷害你,你都要一樣對他有悲心。有悲心就能夠成就佛道。沒有悲心,不可能成就佛道。所以我想,我們不分在家、出家。大家來一直迴光返照,我自己真有大悲心嗎?做什麼事情要不能利用佛教。不能傷害、批評佛教。有大悲心,你在修天主教,我都祝福你。因為大悲心就是希望對方離苦。先慢慢離苦將來究竟離苦。但是如果你去批評對方,就是沒悲心。所以各位對於大悲心這兩個字,我們還是要按照經典,雲何大悲?什麼是大悲心?當然這個大悲心講起來就是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慈、悲、喜、捨,四無量到底是怎麼做?我們要真實的按照經典去瞭解。

第八:《大集會正法經》大悲心為父,菩提心為母,善法為知識,能救護眾生。所以要救護眾生,要具足這三個,大悲心為父,菩提心為母,善法為知識。這個善法講的就是一個深信因果的空性。所以出離心、大悲心、菩提心、空性,所以你要這樣去實踐,就能夠幫助眾生。

第九:《月燈三昧經》智者恆住悲,住慈與喜合。常捨一切有,修定證菩提。這部《月燈三昧經》第八世噶瑪 巴就給它翻成藏文。而且規定所有佛學院的修學者,一定要讀這一部經。為什麼呢?因為,《月燈三昧經》裡面的這位月光童子,佛陀整部《月燈三昧經》就在回答月光童子所問的菩提心修行的菩薩道的方法而提出來的。所以月光童子是誰?就是岡波巴大師。所以《月燈三昧經》也是噶舉教派的大手印的藍本。就是這個月燈三昧。月燈三昧就是大手印的意思。所以各位有機會,我們這一部經,印經協會也有印,各位網路也可以找的到。這一部經一定要讀誦、串習 。

所以這裡面有一句話,智者恆住悲,所以有智慧的修行者,我們修行就是要永遠安祝不離叫恆住在悲心。安住在慈心,安住在喜心,安住在捨心。這裡面講的就是慈、悲、喜、捨。所以有智慧的人,要這樣當願眾生得樂、離苦、慶喜眾生。而且冤親平等的來對待一切眾生。然後這個定講的就是四無量心定。如果你能夠以四無量心為基本,你就能夠證得菩提,成就佛果。所以那個大手印就是講的這個。所以但是你要講到慈、悲、喜、捨。又不能夠離開空性。因為這個三昧,講的就是一種密乘裡面講的相續的狀態。三昧,念佛三昧,般舟三昧。就是不離開這個正念。所以不管用什麼名詞,不離開這個空性。不離開悲心,不離開菩提心。手印的意思,就是你就抓到佛陀所有的教法。叫大手印,大圓滿。所以甚至我們講的一個禪證得般若波羅蜜,都是一樣的意思。但是不論如何,慈、悲、喜、捨,而真實的去觀修跟實踐……。

你眼睛打開,路上這麼多人,你要對他們修慈、悲、喜、捨。願大家都平安。願大家走路平安。願要去上學、上班的都事業成就。願他們都不要生玻願他們所做的善事都能夠成就。你要這樣的平等的去關心他們。你要真實去做,就像各位我現在在講話,我比較福報,有個對境,有各位做我的對境,我要必須要真實要這樣,這樣子去做。所以對我的修四無量心,有助緣。就想我們去放生,你很容易修四無量心。各位你去做甘露施食、藥供、煙供,你也很容易,因為你的慈悲心有形象,你把它變成甘露妙欲雲,有形象。看了你會有一種法喜,所以這也是一個助緣。如果能夠保持這樣,你就能夠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第十:《大莊嚴論經》若於禁戒中,不盡心護持,便為違大悲。對,雖然我們想要利益眾生,但是基本上你要持戒,所以不能傷害到眾生。我們不能說,今天我要十萬塊,雖然我這十萬塊要拿來做善事,但是這個過程,我傷害到別人的法身慧命,或是我違背了三寶的教戒,去所謂買賣佛教、趕經懺,你這樣你違背戒律在前,你不能講說你有悲心。所以做什麼事情你要從因地,因地去做。所以不能夠護持戒律,你就不能談慈悲。第十一,把它念完,來:《大般若經》若菩薩摩訶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應緣一切智智,以大悲為上首,修行佈施波羅蜜多。所以這裡面這個《大般若經》各位一定要讀,我們下回辦一個《大般若經》讀誦法會。

好不好?時間要很長,但是各位你現在好好自己讀吧。因為真華長老往生前兩個月,都是在讀《大般若經》,雖然講的般若,但他講的這個般若,講的就是為了要成佛的。所以這裡面講的菩提心、大悲心、空性,你要以這樣的心去求佈施。所以若菩薩摩訶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這代表菩提行願,我發菩提心。菩提心以什麼為基礎?應緣一切智智,不能夠離開空性。特別是佛陀的智慧,因緣一切智智。所以那展現出來以大悲為上首,你的外相就是大悲心,內心安住在佛的智慧。來追求菩提。這樣來修行菩提道,最基本的佈施波羅蜜多,所以特別佈施最容易攝化眾生。最容易接近眾生。所以不離開這個三心。菩提心、空性、相應大悲為上首,來修種種的波羅蜜。

好,願各位多多的這樣來讀誦大乘的經典跟思惟、實修。然後久了以後你會發覺,你就慢慢的不離開這個菩提心了。不離開,入這個法流。而且經常以這個法相應的來引導教化,幫助周圍的人。因為周圍的人就一直在這種無明、貪、瞋、癡,很辛苦。各位做人辛不辛苦?你去住老人院住一個月你就知道,很辛苦。所以因為他們又病又苦,又擔心兒女,又聽不下佛法,生命真苦。哪一天我們也會老了,又躺在那邊,所以要乘著我們的肉體老化的過程裡面,堅定我們的心。所以我們的心,要保持在這種心態。你如果年輕更要如此。所以釋迦牟尼佛有一次跟阿難在一起,前面有一對老乞丐很老了,夫妻做乞丐,佛陀就跟阿難說,阿難那一位老人如果年輕就出家、精進,他可以證阿羅漢;

如果他沒出家,他年輕就努力工作,他現在是一個國家裡面最有錢的。佛陀又說了,阿難,就算他年輕沒有這樣做,如果他進入中年的時候,如果那個時候,懂得佛法來出家,他至少證得初果或二果;如果在中年他能夠勤勞工作,至少他是一位富貴長者。但可惜他都沒做,這麼老了,現在做乞丐。將來死了以後還墮落惡道輪迴。所以佛陀這樣講就告訴我們說,年輕就要努力了,所以各位要精進修行,所以佛法還要究竟解脫。當然世間的富貴長者是個世間的幸福,但是不究竟,所以最好的方法各位要努力發菩提心,修證佛法。

《海濤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