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最重要的重點是什麼?

學佛三種最重要的,第一個,就是一個正確的發心,所以我們每天都會念: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每個人要去瞭解,學佛就要學佛的心態,乃至佛願意他的弟子們能夠學他一樣成佛度眾生,所以要發菩提心。菩提心,以大悲心為根本。什麼叫大?大就是所緣一切眾生。所以所有的世界、所有的眾生,都是我們應該要幫助他離苦得樂,乃至成佛的對象,不能夠捨棄,所以這個叫發無上心。

一個媽媽愛她的兒子,對兒子來講媽媽的恩非常地大,但是這還是世間凡夫的心而已。因為這個媽媽可能會去煮雞肉、豬肉來給兒子吃,所以為了自己兒子,她可能會去傷害到其他的生命。甚至一般的人只管自己家裡平安、幸福就好,他不容易說完全地自他交 換。只要有人沒吃飯,他也吃不下;有人沒房子住,他也不敢住大房子。所以我們要瞭解發菩提心,他應該有什麼相,所以他要悲心具足。既然發菩提心,要如何才能夠圓滿菩提心?他就要有空性的智慧,乃至成佛的方法、幫助眾生的方法,他都要會。所以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所以為了要成佛,我們要智慧如海,但是也希望所有眾生都智慧如大海,所以各位就要深入經藏。當然這個經藏,有各位看得到的文字的經典,更重要的經藏,自性眾生,要深入你的心,以外在的聞、思、修來淨化你的心,用我們的心跟菩提心相應。

什麼叫菩提心?我們就要聞、思、修,親近善知識、深入經藏,所以一定要經常這樣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經典。進一步呢,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和南聖眾,這個叫勸進行者。所以雖然我們現在還沒有成佛,但是我們讀《地藏經》,太好了!我們也希望大家都能夠有機會讀誦、實踐地藏本願,《藥師經》、《普門品》、《金剛經》。所以放生很好,吃素很好,點燈很好,受八關齋戒很好等等。但是我們要如何統理大眾?當然你要統理大眾,首先要統理自己,你的六根要清淨。所以,是故空中無色、無眼、耳、鼻、舌、身、意,如果你六根不清淨,心態不正確,你的影響力就會減低,不能統理,只能騙眾生。這個世間騙眾生的可多了,所以我們要統理大眾不能走錯路,走錯路,傷害自己更重,所以叫無礙,一切無礙,這個無礙是與智慧、慈悲相應。不但如此,和南聖眾,對於所有的善知識、對所有的菩薩,我們要引導大眾,都要尊敬、親近,特別是發菩提心的善知識,所以我們要供養讚歎--和南聖眾。所以我想,這三點裡面當然最重要的是發心正確,還有發心以後要有智慧的觀照,所以除了般若波羅蜜,還要有智慧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講的是一種比較對於一切相的本體,甚至去除我執;智慧波羅蜜講的是你如何以般若空性為基本,去幫助眾生的善巧方便,要各種方法。現在可以用電腦、可以辦法會、可以用各種的傳媒,甚至你要處理。今天有一千個人,你要如何統領他們,大家發揮效率,又能夠淨化、又能夠產生功德,所以對於世間的一切你要瞭解。做個菩薩,他的生命裡面要做過國王,做過皇后,做過天帝、天神,做過動物,這些你都要會怎麼樣運用這一些。現在給你一億美金,你怎麼用?所以雖然不執著,但是你要善用它,不是替你自己買一個房子,買一部好車子,是這些錢如何發揮到最好的功德力量,來回向給眾生。所以這些智慧波羅蜜的追求,我們就要以接近眾生,利用各種方法善巧方便才能夠達到。

所以各位手上現在有一本,叫《諸法集要經》。諸法就是一切佛所講的佛法,在佛法裡的要點,這位善知識幫我們結合起來,讓我們大家能夠很方便地找到重點。所以有觀無畏尊者所集,裡面有兩千六百八十四頌,所以再由日稱法師菩薩再把它翻譯。我想,各位,你要很想要,完全地想要融入這些經典,要瞭解,因為你要幫助眾生,你要知道佛怎麼引導我們,菩薩怎麼做。如果本身你對研究經教沒有興趣也不想深入,甚至有些人更奇怪,我這輩子念這個儀軌就好了,念這個佛號就好,其他我不想念,意思是說你不想成佛,你不想度眾生。祖師大德不是說一心念佛求往生就好了嗎?這個念佛是廣義的,你要念三寶、念佛所講的一切教法,並不是狹隘的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要匯歸三藏十二部經典,你要懂,不然你就等於這種斷滅佛法了。所以我想,如果你不懂得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你也不知道什麼叫一心念佛,什麼叫一心,什麼叫念佛,所以我們必須要深入經藏,親近善知識,才能夠瞭解,所以在這一點願大家要精進。有些菩薩很喜歡做事跑來跑去很有意思,有些人停下來就是睡覺、打瞌睡、胡 思亂想,生命就浪費了。所以動則修福,要把握效率;靜則修慧,所以你要有很敏銳的無我的思考。有些人在思考想東想西都想自己的問題,我如何、如何,我要怎麼樣、怎麼樣,我的兒子要如何,我那個……。都是想自己,你這個叫強烈我執,那就是一種躁鬱、強迫症,這不是佛教。佛教是一種遍一切處的,所以對不同的根器的人要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幫助他,這是很重要的,所以各位就要親近善知識,要深入經藏,要關心世間的一切,所以這樣你才能夠開發智慧。但是佛講的方法再好,如果你放逸的話--愛打瞌睡;如果你偏執的話--誹謗正法、輕慢正法,那都沒辦法。所以小乘的你要修學,《阿含經》你要深入,大乘的經典,你要廣博,密乘的精要,這個儀軌你要能夠修行,因為這都是佛講的法,你這樣才能夠圓滿成佛。所以我想,在這一點大家要花時間,甚至有些菩薩寧可,這一部經很好,手抄下來,這就是一種慎重,念的時候,念自己手抄的乃至注音,念到背下來了,熟了以後背下來。背下來以後經常拿來思惟、思惟,思惟目的要產生一種正念、正行、實修,所以我們受八關齋戒,放下外緣,專心的淨化身、口、意的階段裡面來念佛、念法、念僧,來保持這樣的修行。

所以各位請翻到一百七十六頁,佈施、持戒、忍辱,這三項,這在家菩薩,甚至是發菩提心不分在家、出家,應該有的福德資糧,如何做得圓滿。不是拿錢出來就是佈施了,佈施怎麼樣才圓滿?佈施如何才符合福慧雙修波羅蜜?各種的大乘經典都有寫到,所以各位就要深入,所以願你的思想裡面講出來都是佛法,因為你按照哪一部經、哪一部偈在講的,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在做事情。所以古時候的高僧大德要我們背、思惟,你的思考理路就不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在做事情,所以我們三稱本師釋迦牟尼佛,念開經偈,然後大家來讀誦一下。當然,讀的時候各位能夠定慧等持,專心地讀,邊讀的時候邊思考,產生了化學變化,思想、行為的改造。以前你會吃肉,讀了以後,吃素的經典,對呀,有道理,我不應該再吃肉,你馬上就改變了。這不是光讀而已,以前你覺得世間很快樂,唸唸《佛說阿彌陀經》,這個世間皇帝給你做好不好?台灣的錢給你好不好?再多也不如西方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快樂,還能夠將來成佛度眾生,所以世間的怎麼好都沒得比。所以老菩薩現在老了,我們讚歎、羨慕你,快去吧!世間人都說老了沒用,你老很有用,你快要去極樂世界了,比我們還近,你要更積極才對。所以為了要去極樂世界,所以存多一點資糧,做多一點功德。怕自己障礙,所以要多懺悔,學習 放下,不要再孫子、孩子什麼一直掛念,到時候你還往生不了。所以要準備往生,因為往生再來,你就可以做大菩薩了,所以要這樣來思惟,所以各位透過讀誦這樣的經典、經論,你就知道如何佈施、如何持戒,不佈施、慳貪,將來餓鬼、貧窮,所以不持戒,將來墮落等等。所以我想,佛法是智慧的教育,有這樣子瞭解了你就會去實踐,進一步你愛眾生,所以你就會去弘揚。所以除了幫助、佈施,自己又不傷害眾生--持戒,但是你要度眾生更大的功德是忍辱,所以忍辱的功德超過於持戒,持戒的功德超過於佈施。所以如果你佈施而不能夠忍辱,這個功德也會散盡,所以佈施有福報,持戒生天,修忍辱相好莊嚴、智慧辯才,所以人緣、法緣具足。所以我們現在來讀忍辱品第二十四,來:

善安住於忍,為第一莊嚴,此為最勝財,非世寶所及。若人修忍行,為世所恭敬,是故常一心,堅固而修習 。若人修忍行,離忿怒過失,於此世他世,善人常稱讚。忍財與戒財,及彼勝慧財,如是諸功德,超過於世間。是故具智者,樂行於忍辱,常於諸眾生,心不生厭捨。忍如妙良藥,能療治忿毒,由彼忍力故,展轉無令起。愚夫無明慧,如盲無所睹,以忍辱燈明,引之登正道。由無正法財,於五趣旋轉,善修忍行者,我說為富饒。忿怒深過咎,如險惡曠野,若人具忍行,於彼善超越。若不修忍行,迷失於正道,欲離惡趣苦,非忍何由免?若人行忍辱,晝夜獲安隱,永離諸憂慼,後世常端正。忍為功德藏,善人常守護,於意善調伏,無煩惱所嬈。忍為生天梯,出輪迴怖畏,若能善修習 ,解脫地獄苦。忍為功德水,清淨常充滿,能救餓鬼渴,滌傍生罪垢。若專修忍行,獲吉祥安樂,等視諸有情,如世之慈母。所以,智慧就是分別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如果你要生氣,這個世間太多事情讓你發飆、生氣的,因為世間就是如此。但是也因為有這些逆境,你可以不花半毛錢來修一切功德--忍辱,所以各位平常就要練習 忍辱,要修慈悲觀。甚至打坐的時候,你就要經常去思惟什麼事情會讓你生氣,你要怎麼修忍辱,甚至你要把忍辱當戒律。如果你不把忍辱當戒律,你有一百個理由要生氣,所以你一生氣,前面的福報就燒掉了,所以佈施、持戒、忍辱,這是福德的資糧。但是這些需要精進來完成,所以我們要念一下精進品、禪定品,乃至勝慧品,願大家都能夠福慧圓滿。

來,精進品第二十五:為長養正法,觀彼時及方,起勇猛精進,而求彼彼果。若離於正法,及時方作用,由無彼精進,多增懶隋事。智者多勇悍,樂解脫正法,速趣於天中,如箭頃相似。由彼精進力,善營種種事,於彼彼所作,皆悉得成就。或出世正法,及世間義利,皆由彼精進,捨此則無有。若人遠精進,則捨諸善法,為世所輕嫌,如兔影昏月。捨離八聖道,淨智不增長,唯彼精進力,得至安隱處。若人具精進,如王力自在,羅漢無精進,不能成菩提。了知是功德,諸根不散亂,發起精進心,為第一最勝。得淨智現前,常生於正念,遠離彼老死,得證真常果。祥定品第二十六:若人修諸定,於慧而不著,應當常一心,生清淨意樂。善住心一境,無相違過失,解脫諸怖畏,此說為安樂。若心住一境,則離諸疑惑,清淨如真金,此說為安樂。若人心寂靜,諸根不散亂,決定趣菩提,此說為安樂。由心住一境,樂修習 諸定,是人常獲得,三摩地快樂。樂獨處空閒,常修彼勝定,了知彼妙樂,出過於世間。如是清淨心,常安住一境,解脫過失網,到最上寂靜。若心專一境,善制於五根,以智水滅除,愛火所燒害。常現前安住,清淨殊妙樂,由解脫彼愛,受用而無荊心邪曲思惟,處處而生起,善住持定者,常一境相應。此最上禪定,能趣涅槃城,破壞諸魔怨,是故應修習 。善堅固諸定,則能調意馬,永離諸憂染,得最上安祝善修於定者,離貪而止足,所招殊勝報,此無能盡說。如是善修習 ,住心一境性,能超生死流,得至不滅處。

所以希望大家真心地要多修禪定,因為我們這種道場,大家喜歡去助念、放生、做煙供,這一些是一種利他的福報。但是利他的福報,一個人也要開發智慧,也要降伏自我,不然你煩惱來了,你不知道怎麼辦。禪定就是心一境性,你能夠控制你的心,不讓它放逸,也不讓它起煩惱。雖然沒有解脫,但是你能夠掌握你自己。禪定,各位就要自己願意做了,像這樣專心地讀經也是禪定,念佛也可以禪定,打坐也是個禪定的方便。但是你要禪定,你就要控制自己,你不能做到一半跑掉了,念一念,不想念了,打坐的時候又打瞌睡了,這就沒辦法。所以各位,你一定要規定你自己,你要救你自己。所以如果你不想救你自己,肚子餓了,你要吃飯,但是內心亂了,你不禪定,那就沒用。所以你每天吃三次飯,你每天有三次禪定的機會,用走路的也可以修禪定,用抄經可以修禪定,所以你要各種方法訓練你的心能夠專注。有了禪定作基礎,進一步追求殊勝的智慧。所以翻過來,這也是我們學佛的目的,有了殊勝的智慧以後就可以斷除煩惱,又能夠學習 如何利益眾生。以智慧去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就成為波羅蜜。再來,勝慧品第二十七:由慧力為先,樂勤求正法,與定常相應,如母愛於子。又世間父母,不能偏隨逐,彼於五趣中,一切皆救護。慧山極高峻,戒水常清淨,於三有過患,一切皆明見。若真實了知,眼根所緣境,以智為所依,能渡三有海。善修施戒定,說彼智為先,由智樂持戒,則能免惡趣。若眼所觀境,由慧而離染,故如來所說,善住八聖道。於苦等四諦,最初而開示,由增上慧力,破愚夫常見。智如彼利劍,斷貪愛籐蔓,離生等纏縛,及彼過失聚。智為勝甘露,是出世法財,最上善知識,為第一寶藏。修智戒耆舊,離貪愛疑惑,常依止寂靜,開示真實道。慧如彼金剛,力能極堅利,摧壞諸煩惱,令乘大智車。

好,所以有了智慧,你所做的功德才會圓滿;有了智慧,你才會保持空性,入寂靜處。有了空性,你才能夠圓滿菩提,所以一個人如果有了執著,你執著去念佛經,這樣力量也不大,你執著去放生,這個放生就不成為波羅蜜了,反而可能還會犧牲那個動物的生命,所以一定要有智慧才能夠保持寂靜,寂靜才能夠顯發一切。希望大家很喜歡這樣讀誦,最好從第一頁讀到最後一頁,找到重點以後,然後繼續地去實踐。所以手上拿著佛的親口所講的經典,這是我們生命最大的力量。所以自樂、他樂,更希望大家都能夠瞭解,不然所有的人外表看起來聰明,卻很沒智慧。所以每個人都往外求、比較,而不知道往內淨化,往外就是慈悲,不是比較,所以你要按照佛所講的經典,乃至彙集了這種重點去實踐,這個最重要。所以,來,希望這一本各位多看、多讀,最近還印了一本寂天菩薩所彙集的跟這一本不一樣,它叫《諸經集要》。《諸經集要》就是直接從經典收起來佛的法語,然後就把它分類。還有個《大乘集菩薩學論》,你要做一個菩薩,按照經典有什麼要注意跟戒律的,寂天菩薩都把它收集得很好,我們也在櫻希望大家要很熱心地看,特別出家菩薩,身為出家菩薩受人供養,別人把你當作一個醫生、護士 ,你不能亂配藥、亂打針,一定要有經典作依據,這樣以後才不會走入一個錯誤的乃至邪見,而且引導錯誤掉,所以這一點很重要。所以,因為有時候井底之蛙,因為不瞭解外面的世界,然後自己就按照自己的想法乃至聽來的,認為正確,但是事實上,如果你瞭解佛經的浩瀚,所有的五乘的都是佛所講的教法,而不是說偏哪一種,配合不一樣的根器。

所以我想,除了讀經典,自己有這種智慧,還要如何去面對眾生的時候去應用。就像一個醫學院的學生,第一名畢業,但是他碰到這種病人的時候,他也會直發抖,怎麼樣、怎麼樣幫助他能夠讓他好起來。如果這個病人又是自己的媽媽,你要更慎重了。所以我想,讀經典的目的是要能夠幫助眾生,乃至今天你是一個醫生,很會醫癌症,然後輪到自己得癌症的時候不知道怎麼辦,痛苦得要死。所以這個就不是智慧了,智慧是能夠自他兩利的,才叫智慧,知識跟智慧不一樣。所以這一些,各位,你讀誦以後,你要去思惟。思惟,你要去實踐,面對煩惱跟面對眾生,怎麼樣去超越這個很重要,所以先把這個讀誦《諸法集要經》功德先行回向,來: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瞭。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海濤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