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師瑜伽

上師瑜伽

自相續中生起證悟智慧的所有方便中最究竟甚深的上師瑜伽引導:

解脫道的九乘次第,都需要在自相續中生起證悟智慧方能獲得果位。按照新派的觀點,所有聲聞修行空性的果位即是滅盡定,他們(指新派)認為各 乘見解無有高低。按照舊派的觀點而言,各乘見解有高有低,當然也並不是說聲聞緣覺不具備智慧,但他們只有相似的智慧。菩薩由於證悟般若見解,不是相似的智 慧,而是大智慧,或者是高的見解。所以,聲聞、緣覺和菩薩的智慧就有著相當大的差別。聲聞、緣覺,起初尋找具足一切法相的親教師或軌範師,以出離心的意樂 驅使受別解脫戒,實修珍貴的勝道三學,從而證得解脫果位。所有道的主體或本體是智慧,戒律和禪定二者作為從屬,實修道諦及從屬內容,並沒有說僅僅是依靠對 上師親教師、軌範師有信心就能得到聲聞、緣覺阿羅漢果位。

如果有人認為:那麼,經中不是說“舍利子,勝義要依信心而證悟”嗎?可見,單單憑著信心就有證悟無我之義的。

其實並不是這樣,此教證是說明無有信心無法入道,開啟諸法之門的是信心,為此首先必須具備虔誠的信心,並不是僅僅憑著信心就可證悟真如的意 思。小乘行人,如果對給自己授戒的親教師、軌範師懷恨在心,那就是修道的障礙,所以需要有信心。可是四諦法一點不修,唯獨仰仗信心並不能得到聲聞緣覺阿羅 漢果。

諸位菩薩如果沒有依靠外攝持的上師善知識,沒有修行內攝持的慈悲菩提心,就無法現見見道法性真諦,因此(《經莊嚴論》中)說:“親近於善 友,調靜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覺真善說法,悲深離退減。 ”對於具備十種功德的上師,或者雖然不具備十種功德,但慈悲菩提心已經純熟的善知識,懷著信心依止,發殊勝菩提心,並沒有提及不修學六度所攝的佛子菩薩如 海的圓滿(功德)、成熟(有情)、修行(剎土)之道只是憑著信心就能現見見諦法性真諦。只是說明損害上師,退失信心,會積下彌天大罪。(寂天菩薩在《入行 論》中所說:)“博施諸佛子,若人生噁心,佛言彼墮獄,長如心數劫。”就像鐵能斷鐵一樣,對(菩薩上師懷有噁心)能摧毀以往所積累的一切善根,需要重新由 小資糧道開始積累。但在菩薩乘中,並沒有提及“如果具備把善知識視為佛陀的恭敬誠信之心,虔誠祈禱,相續中就能生起證悟智慧”。然而,對上師有信心的確能 圓滿廣大福德資糧。如《入行論》云:“若人生淨信,得果較前勝。”

入了密宗的菩薩持明行者,首先在具備法相的金剛阿闍黎面前,得受密宗外三續部的能成熟灌頂,也就是瓶水、冠冕等賜部與開許共同明覺五灌頂, 以清淨誓言守護相續,實地修道,通過修行有相瑜伽與無相瑜伽,結果修行所依(也就是神饈)保持溫 度、油燈自燃、彩虹照射等等驗相呈現時,取受悉地,得到與 欲界色界天同緣分的共同悉地。其後不捨肉身,以神變前往布達拉等聖境,面見觀音菩薩與文殊菩薩等,即刻獲得殊勝悉地,此後在五世或七世或十六世之末,證得 三部、四部、五部金剛持其中任何一種果位。外三續中只是說,如果與上師金剛阿闍黎發生矛盾,那就成了悉地的障礙,而並沒有提到如果不發生矛盾而以把上師視 為佛陀的方式虔誠祈禱就能在相續中生起證悟的智慧。個別的情況並不排除,不曾講過“如果不修行金剛阿闍黎所宣說的有相無相瑜伽,單憑對上師的恭敬誠信就能 獲得殊勝悉地”。

密宗內三續,第一是瑪哈約嘎,圓滿得受入門的外十利等以及四灌頂後,以清淨誓言守護相續,實地修道,主要修行生起次第和風的圓滿次第,從而 在相續中生起由四空引發的喻光明之後,在其後得,依靠三現光明作為因,五光風作為緣,而起現幻身本尊身。接著,在修行義光明時,大眾作會修,初夜於本尊前 取悉地,中夜於怨敵前取悉地,黎明於佛母前取悉地,從而在相續中生起義光明,隨後在後得時起現有學雙運身。這一宗派中,如果與上師金剛阿闍黎發生矛盾,那 麼就像頭斷了不可救藥一樣成為一切悉地的障礙,今生今世中屢屢遭受短命多病等不幸,後世轉生到難以解脫的金剛地獄受苦。如果把上師金剛阿闍黎看成佛而虔誠 祈禱,能得到證悟的智慧、殊勝的悉地,但是並沒有強調性說明這一點,只是說它的近取因之行為——大眾會修以後她身手印的主要近取因。

阿努約嘎,首先蒙受具足法相的上師賜予能成熟的內外密所有灌頂,以清淨誓言守護相續,實地修道,主要修行生起次第的少部分和圓滿次第中明點 圓滿次第,依靠脈直、風淨、明點堪能,相續中生起四喜引發的喻光明,此後,後得不清淨幻身起現為本尊身。在修到義光明的近因行為,依靠無戲手印、她身手印 的近取因,而修行義光明,後得起現有學雙運身。阿努約嘎中也主要宣說重點修圓滿次第,憑借手印的增進而現前義智慧,並沒有說僅僅依靠對上師的恭敬誠信就能 達到最高的境界。然而,密宗所有內續中宣說了“悉地隨上師”。悉地跟隨著上師,而不跟隨本尊空行(意為依靠上師方得悉地),可是由修行人的意樂導致,有些 對上師生信心,有些對本尊和空行起信心,如果具備將上師視為佛陀的虔誠恭敬信心,他即便沒有修生圓次第,也能在相續中生起證悟智慧。這一點,新派也是承認 的。但瑪哈約嘎、阿努約嘎闡明重點修生起圓滿次第,如果對上師和道友心懷憎恨,那麼正如所說的“則成一切脈皆顛倒,觀尊張口瞪眼成鬼神”。如果和上師、金 剛道友不發生矛盾,將上師修為本尊的本體,那麼成就近在咫尺,速得加持。

特別是阿底約嘎的宗派,首先得受具足法相的上師賜予的大圓滿有戲、無戲、極無戲、最無戲四灌頂,以有守護的次第誓言即上師身語意分出的二十 七種根本誓言、二十五支分誓言以及無守護頓悟誓言即無有、唯一、平等、任運,清淨誓言守護相續,實地修道修行本來清淨直斷和任運自成頓超二道,也包括有緣 對境根基和覺性自現根基者的修道,一開始沒有生起證悟令生起,已經生起不退失、不退而增上的近因行為,並沒有著重宣說像下乘以聖聚會修、她身手印的近取 因,那主要闡述的是什麼呢?就是說,如果懷著將上師看成佛陀的恭敬信心虔誠祈禱,相續中就能生起證悟智慧。如云:“無動敬信修六月,獲得金剛持果位。”又 云:“五地十道之境界,於師敬信歲月成。”所以我們一定要把上師看成佛陀。

那到底該怎樣視師為佛呢?在別解脫宗派中,把上師看成是聲聞緣覺聖者,或者即便不看作聖者,但視為是有功德的凡夫倒也可以。菩薩乘中,把上 師視為住地大聖者,或者是佛陀化身,或者看成是大資糧道以上有功德的菩薩,也可以。在大圓滿宗派裡,將上師看成凡夫班智達或者聖者阿羅漢或者聖者菩薩,或 者佛陀化身或者佛陀報身,都是不行的,那要看成是什麼呢?要將上師看作是佛陀法身,如果能夠做到滿懷始終不渝的恭敬信心,虔誠祈禱,那麼不需要依靠他道之 緣,而足能在自相續中生起證悟智慧。相續中生起如此證悟的實例:有印度聖地的那諾巴、龍菩提、金剛鈴阿闍黎。在此藏地,也有索布拉花、全知無垢光尊者、持 明無畏洲等等。要做到將上師視為佛陀,必須知道五點,第一、了知上師是佛;第二、了知上師的一切所作所為都是佛陀的事業;第三、了知對自身而言,上師比佛 陀恩德更大;第四、了知大恩大德的上師是總集一切皈依處的總體;第五、了知認識到這些道理以後如果能虔誠祈禱,無需依賴他道之緣便可在自相續中生起證悟智 慧。

第一、了知上師是佛:了義不了義當中,按照不了義的觀點來說,上師是真正的佛化身,他相續(指相對自相續的他相續)所攝的一切佛陀為了利益 所化眾生,隨機調化,身色所包括的化身有為法,依靠一切佛陀的大悲、願力和所化眾生的福德力,如水月般以緣起而顯現,如果認識到這一點而滿懷恭敬信心虔誠 祈禱,就會得到佛陀的加持,這是自然規律。然而,由於自己的智慧薄弱,而仍舊把上師執為實有相狀的色身,那麼以不清淨的耽著導致就會將上師當成平凡者,由 此不能成為自相續生起智慧的清淨近取因,正如(《金剛經》中所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但是,世尊也說過上師是佛陀的 幻現。如云:“阿難莫憂傷,阿難莫哭泣,末法五百世,我現善知識,饒益汝等眾。”上師成立為佛是顯宗密宗共同的觀點。

按照不共了義的講法,上師是真正的佛陀法身,這一點以教證、理證來說明。首先以理證明:上師的意——深明無二的基住智慧,不管我們證悟還是 沒有證悟,就是本體本來清淨的佛陀、永恆穩固無遷無變的無為法佛陀法身。如云:“諸佛法性尊,引導皆法身。”基果無二無別的佛陀法身的妙力或者游舞顯現出 空性影像的上師身語意無盡莊嚴輪,是真正色身,色身的本體是法身,法身的現象是色身,實際上這兩者不可分割大平等性或者雙運金剛持、普賢如來、金剛薩埵一 切部和壇城的遍主周遍有寂的大智慧就是佛陀法身,所以說“器世具德上師尊眾前皈依,有情本尊尊母聖眾前皈依,現有具德上師聖眾前皈依”。內在所表義智慧是 上師意法身,能表示法身的能表相的上師顯現身語意相。可見,通過法爾理足可證明上師是佛。

有關的教證,有“此即自然佛……”不可勝數。

第二、了知上師的一切所作所為均是佛陀的事業,包括共同事業和殊勝事業。共同事業有息、增、懷、誅四種事業,它也分為世間與出世間的事業兩 種。世間的事業:如果沒有明確上師世間的一切事業都是佛陀的事業,認為我的上師是佛,但事業並不是佛陀的事業,那顯然是矛盾的。如果上師用世間法來解決糾 紛、調解不和等等做世間的法官,就要想到那是息業。如果上師積累財物、收割莊稼、建造房屋、經商謀利等等,要想到這一切都是增業。當上師勾招男女等,哪怕 是每一天都帶著一百個女人,也要看成是懷業。即使上師挑起爭端、發起爭鬥、興起動亂,每一天宰殺一百隻牲口,也要把這看作是誅業。出世間的事業:觀想上師 放射白光,是能消除疾疫、刀兵、饑饉等八大災難或十六大難的息業;再有,放射黃光,是增上福壽榮華財產受用等六種圓滿的增業;再放射紅光,是通過懷柔三界 等的四種信解進行的懷業;又放射出墨綠色光,殺傷、驅逐、毀滅一切怨敵魔障,諸如此類的一切都要看待成是誅業。

殊勝事業,就是為一切所化眾生指示三菩提解脫之道,把他們安置在解脫與遍知果位。

第三、了知對自身而言上師比佛陀恩德更大:我們這些身處五濁橫流惡世的眾生,沒有能夠被過去的諸佛所調化。以大悲關照,為了攝受剛強難化的 我們,金剛持佛特意披上人皮,顯現人相降臨於世,儘管上師的斷證功德與諸佛平等,可是對於我自身來說,上師恩德遠遠超過佛陀。像上師給我的利益,父母不曾 給過,親朋好友沒有做過,共稱利濟世人的大尊主誰也沒有辦到,那麼上師究竟是怎樣饒益我的呢?他教我棄捨不善的道理,而封閉了惡趣的門閂;他教我奉行善業 的方法,而樹立起善趣與解脫的梯子;上師讓我發殊勝菩提心,從而播下了遍知佛性的種子;上師為我直指覺性法身,實是賜予了究竟法身的傳家寶。所以,一定要 清楚地認識到對我們來說,上師的深恩厚德勝過佛陀。

第四、了知大恩大德的上師是總集一切皈依處的總體:外三寶也完全歸集在上師中,上師的身體是僧寶,語言是妙法,意是佛陀,如云:“清淨離得 心是佛,不變無垢為正法,功德任運圓滿僧,是故自之心性勝。”內三根本的本體是上師:加持的根本也就是上師,所表義上師是大智慧,能表相的上師身體無論是 密咒師還是出家相就是他;悉地根本的本尊,其中法性義的本尊是上師的意——大智慧,有法相的浩瀚寂猛本尊也是上師大智慧的游舞;事業根本的空行也是上師大 智慧法性虛空中不滅呈現出的大悲妙力現解脫。布繞瓦尊者曾經說:“空悲唯一身,三有大樂體,遠離戲論垢,禮師金剛足。”上師的意是法身,語是報身,身是化 身,功德是財神,事業是護法神。浩如煙海的皈依境散攝的作者就是上師,比如,陽光的根源是太陽,一切光線都集於太陽的本體中,同樣,如海的皈依境,向外也 是由上師的大智慧中散射的,向內也回歸到上師的大智慧中。因此,我們務必知道上師是一切皈依境散攝的總體。

第五、了知認識到這些道理以後如果能虔誠祈禱,無需依賴他道之緣便可在自相續中生起證悟智慧:如海的皈依境猶如日輪,能呈現出大悲智慧的光 輝。所有皈依境集於上師一身,如果沒有瞭解斷定一切都是上師的本體,那麼就像瑪爾巴上師,在那諾巴上師和本尊勝樂壇城二者中,將本尊視為殊勝,結果法脈傳 承的源流倒是比江 河還長,而他的傳宗接代比花凋謝還容易消逝。再例如,覺母嘉在上師蓮花生與本尊金剛橛二者之中,將本尊視為殊勝,結果沒有被蓮師攝受,而 把她交 付給益西措嘉空行母(,讓她攝受)。可見,如海皈依境的大悲好似太陽的熱度,自相續猶如火絨,在這兩者之間起到連接紐帶作用的火鏡,就是上師。因 此,我們一定要清楚地認識到,如果把上師視為真佛,滿懷恭敬信心,如同拉弓一般不鬆不緊虔誠祈禱,就像上文中所說的那樣,無需依靠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等其 他道的外緣,就能在相續中生起證悟的智慧。此處所講的意義就是“不管修什麼壇城,上師都在黑日嘎本體中圓滿灌頂”。

憑藉以上這五種了知,修行上師法,外修上師瑜伽,內修持明總集,密修大悲,極密修明點印。依照全知無垢光尊者的觀點,外化身修,內報身修, 密空行修,極密以入定而修智慧上師。但在這裡是按照外修上師瑜加來修行。華智仁波切親口說過:“依師法即恭敬信心非尊重,修師法即恭敬信心非祈禱。”怙主 格芒仁波切也曾親言:“大圓滿之道近因行為就是滿懷感恩戴德的恭敬信心修上師瑜伽。”因此,我們一定要生起感恩戴德的敬信心。鄔金蓮花生大師如此說道: “具有堅信得加持,若離疑心成所願。”又云:“具有信心善男女,蓮生不去何處住,吾壽無有歿盡時,信士前我各現一。”

帶著感恩戴德的敬信心修上師相應法觀修中包括上師形象改變與形象不變兩種。依全知上師(無垢光尊者)的觀點而言,上師的形象不改變,其他前 代的諸位上師說:根據修行人或者根基的差別,所有殊勝的修行人在修上師法時,上師的形象無需改變,而除此之外的其餘行者,如果一開始沒有轉變上師的形象就 不會將上師視為佛陀,為此需要轉變上師的形象。

觀修法包括三種,如果需要迅速得到加持,那麼就以總集寶珠式來觀修;皈依和祈禱時要觀修重樓式 ;在積累資糧時觀想壘環式 。關於自己的身體,在皈依和淨障的時候,觀想成平庸之身;上師瑜伽時,將上師觀想在自己所觀成的本尊的頭頂,或者觀在無執的虛空中。雖有諸如此類的講法, 但這裡要把自己的身體觀修成金剛瑜伽母,如果觀成平常的形象,那麼依靠行者的邪分別會障礙獲得加持。

修法時也分為入座和座間,有關入座的前行法都已經宣說完畢。

入座的正行:

一、明觀福田:

所謂的“誒瑪火”是感歎詞。對什麼感到稀有呢?對現有清淨浩瀚的顯現感到稀有。關於顯現,華智仁波切說:邪分別迷亂的顯現是指在六道有情顛 倒的迷亂識前浮現的外內器情不清淨的虛幻相。緣起虛幻的顯現是指在十地菩薩們後得位世俗幻術水月等的所有景象。世俗也有真世俗和相似世俗兩種,這裡是指其 中的相似世俗,對其無有執著就像幻化八喻的顯現一樣。真實智慧的顯現,是指成為現前諸法的實相真如真實智慧的行境——現有呈現身智游舞。邪分別迷亂顯現和 緣起虛幻的顯現屬於現相,真實智慧的顯現是實相,真正實相、現相一致的境界,作為凡夫不能直接呈現,諸位聖者稍稍能夠一致而呈現,真正實相、現相一致的境 界除了佛地以外都不能如實達到。遍知的所見作為正量,現有浩瀚清淨——現有基住壇城在此道位時這樣明觀,依靠生起次第明觀這些現相清淨,是以心改造的清 淨,明觀實相身智萬法的實相是無偽的清淨,在這裡是明觀無邊安住的實相清淨。

隨之,從顯現分的角度完整明觀:中央的主尊是上師蓮花生,包括屍林醜惡鬼女在內,互不混雜顯現為主尊和眷屬的行相,但實際上本體也是上師的唯一大智慧的自性,他們身體具足相好功德,語言具足梵音功德,意具足智悲力功德,與中央上師無二無別,是唯一大智慧本體。

接著,為了遣除平庸的二取分別念,念誦迎請福田的文句,即刻,銅色吉祥山所依及能依如空中濃雲滾滾一般降臨,此外凡是與自己有法緣的所有上師如同鷲鷹飛落到屍陀林一般紛紛降臨,所依的無量殿等以及能依的尊眾融入。

二、七支供:

在顯宗道需要積累數多大阿僧祇劫的資糧,由經密宗道,每一剎那都能得以圓滿,歸根到底的要點就是福田和意樂清淨。密宗積累資糧的對境主要不 是本尊、空行等,上師是積累資糧最殊勝、最超絕、最極頂的福田,所以說福田清淨。意樂清淨,就是為了利他,而渴求在一生一世中修成雙運金剛持果位,這種意 樂也並不是大的自私心。在密宗瑜伽行者看來,一切有情都是佛的自性,對於沒有證悟到這一點的所有眾生,生起難以堪忍的大慈大悲心,誠如夏瓦熱尊者所說: “證悟自行無執中,愚癡眾生誠可憐,悲憫難忍自流淚,推己及他行利益。”供品清淨,依靠本尊、咒語、等持,用幻化的供品作供養。因此,積累資糧的一切途徑 歸納起來,就攝集在七支供當中。如果再進一步概括,那就包含在積資、淨障、增善三者中,其中頂禮、懺罪是淨障支;隨喜、回向是增善支;其餘三種是積資支。

第一支:我慢的對治法就是頂禮,我慢是觀待他者而認為我好的心念。聲稱:“從世間法種姓血統等各方面來說,我都與眾不同,我的種姓是如何如 何”藏族的人們在種姓上沒有高低之別,血統無有好壞之分,體質沒有強弱之異,一概是猴子的子孫,通通是猴崽。從佛法的角度來講,如果稍微有一點點教法、證 法的功德,便驕傲自滿,那就是所說的“彼起功德魔”。假設懷著這樣的慢心做佈施,那就是魔施,“佈施起現魔”。以此為例,戒律等六度都起現為魔。所以說 “我慢鐵球上,不存功德水”,由我慢導致看不到自相續的過失,見不到他相續的功德,它的對治法就是頂禮。所以,我們要做到不爭高位,甚至把破誓言和破戒者 都恭敬在前,作為頂禮敬重的對境。

頂禮分類,有上、中、下三種。上等者見解之頂禮是了達對境、頂禮者及頂禮之所為三者無緣,因此上等者以見解頂禮。中等者修行之頂禮,無量身 體化現出無量頭,無量頭幻現出無量舌,無量舌幻化出無量讚頌的妙音而頂禮。如果有人認為:這不是生起次第嗎?並不是,這是幻化不清淨的平常身體,所以並不 屬於生起次第。下等者三門恭敬之頂禮,包括身之頂禮、語之讚揚、意之敬信,其中意敬信最為主要。通過隨念如海皈依境的功德來頂禮膜拜。尤其是在僧眾當中, 對所有破誓言和破戒者不輕凌、不藐視,對好壞中等所有人都要恭敬有加。如《地藏十輪經》中說:“無論持戒抑或沒有持戒……我之隨行者如何低下,百數俗人無 可比擬。”沒有受戒的所有男男女女,還將不斷流轉輪迴,可是受戒者縱然破了戒,但在勝解佛降臨於世間之際,也會證得聲聞緣覺等各自果位,這就好比水裡的魚 嘴已被鐵鉤鉤住,遲早都將被帶到陸地,同樣的道理,已經播下了好似鐵鉤般的解脫良種,遲早都必定引領到解脫的陸地。為此,我們務必要生起信心和清淨觀。

第二、供養支:供養是貪心和吝嗇的對治法。上供、下施都包括在供養的範疇內。供養,總結起來就是福田清淨、意樂清淨、供品清淨。供品清淨: 包括有主物和無主物兩種,供養無主物這一點是在《大密善巧方便經》中宣說的。我們在沒有證得菩提之前,一定要供養所執有的三種事物(身體、受用、善根)。 對於這些,具足密咒、手印和等持,就如同金剛持佛加持一樣,因此以密咒、手印和等持攝持,以一切有主物、無主物、真實擁有的財物為例,加之觀想意幻供品 ——普賢菩薩傳記中記載的等同虛空般廣大供品,在相續長久乃至輪迴未空之間,以一切如來六根行境的內外密供品——能生起無漏勝樂的供雲來作供養。尤其是意 幻供養,是心性如意寶的現相,因此更為超勝。如果懷著慷慨博施的心腸,不會出現受用貧乏的窘境。金厄瓦格西曾經說:“我最初供養的是廉價的、熏人、刺鼻的 香,到最後我每一次供養的都是價值五百兩黃金的香。”

如云:“捨棄諸餘供,真實供上師。”供養一切壇城的遍主——上師,是所有供養中最為殊勝的。

第三、嗔恨的對治法——懺罪,懺悔罪業必須具足(所依、厭患、返回、現行)四種對治力,外所依對治力,是指明觀福田,內所依對治力是指皈 依、發心,實際上也就是意樂,而不需要念誦皈依、發心偈。厭患對治力,對於所淨罪業六門生起後悔之心。返回對治力,是指發誓以後永不再犯。現行對治力,是 這裡講的罪業的所有對治法。

第四、嫉妒心的對治法——隨喜:凡是耳聞目睹或者心裡回憶起他人奉行的善法,沒有心情不悅、與之競爭的嫉妒,而對如來佛子、弟子聲聞緣覺持 明眾,以及其他凡夫的一切善根都要欣然隨喜。如果能夠做到真正隨喜,那麼自相續會不折不扣地獲得他者的所有善根。如(《般若攝頌》中)云:“三千須彌可稱 量,隨喜善根非如是。”那麼,對什麼善根隨喜呢?要隨喜的是有漏和無漏的一切善根。

關於有漏與無漏的善根,從本體角度而言,勝義所攝的一切善根,是無漏善根;世俗所包含的一切善根是有漏善根。從道的角度來說,加行道和資糧 道的一切善根是有漏善根;見道修道的所有善根是無漏善根。就善根本身來說,一切福德資糧是有漏善根;所有智慧資糧是無漏善根。從入定後得的側面而言,聖者 入定是無漏善根;後得的所有善根是有漏善根。從助伴的角度來講,相似、真實智慧所攝持的一切善根是無漏善根;沒有被相似和真實智慧所攝持的所有善根是有漏 善根。入定後得無二無別、有寂無二無別的大手印、大圓滿、大中觀的一切見修行本體是無漏善根;現相是有漏善根。

總而言之,我們要對二諦所涵蓋的三世諸佛菩薩從最初發心、中間積累福慧資糧、最終現前佛果或者各得其果以後利益眾生的全部善根都欣樂隨喜。 接著對弟子聲聞緣覺三世中所積累一切善根欣然隨喜。隨後對於三世的持明眾最初發心、中間修行二次第瑜伽、最終現前自果之間的一切善根欣然隨喜。之後,對三 世的一切眾生的所有善根欣然隨喜。所謂的“隨喜”,就是對於他者的善根,無有嫉妒而看成是值得歡喜、大有必要、必不可少的一種喜悅之情。七支供其中的部分 內容,也可以單獨修行。所以,我們隨時隨地都要這樣來實修。

第五、愚癡的對治法——請轉法輪 :諸如,遍及虛空際的如海剎土中,圓滿佛陀出有壞現前成佛以後沒有轉法輪 ,聲聞緣覺、佛子菩薩及持明眾因為 所化眾生的倒行逆施過患而心生厭煩,不講經說法,這時要觀想:在他們面前,自己的身體化現出梵天、帝釋等不可思議的行相,供養千輻金輪、右旋白色海螺,祈 求道:“祈請擊捶妙法鼓,祈請吹起妙法螺,祈請燃亮正法燈,祈請高擎正法幡,祈請樹立正法幢。”那麼需要轉什麼法輪 呢?格芒旺波尊者說:“根據所化眾生的 界性、根基、意樂應機施教。”觀待一切所化眾生的界性、根基和意樂的差別,祈請轉外集引導三乘、內苦行明覺三乘、密轉變方便三乘,也就是祈請轉三乘或者內 部分出九乘的法輪 。

第六、邪見的對治法——請不涅槃:安住在虛空遍及的浩瀚世界中的如來圓滿佛陀出有壞,十一相得以究竟,準備趨入第十二相——涅槃,佛子菩 薩、弟子聲聞、緣覺及持明眾,準備前往其他剎土,這時要觀想:將天界、人間的一切圓滿供品聚集一處獻上,祈請他們在輪迴沒有空無之前長久住世不入涅槃,他 們親口應允住世如海劫。同樣,如果在自己的上師和金剛道友面前祈求長久住世,那麼對遣除自身的壽障來說是很深的要訣。

第七、懷疑的對治法——回向:回向的見證者是佛菩薩,所回向的事物是自己三時所積累的一切善根,在此基礎上還把佛菩薩的無漏善根、所有眾生 的一切有漏善根,心裡觀想合而為一。回向給誰呢?回向給一切眾生,尤其是為病人及病魔、死者及致死者作回向。為什麼目的作回向呢?回向要具備兩個條件或兩 種含義,特別是後一種條件主要緣遍知佛果(即願一切眾生證得佛果)。怎樣回向呢?回向的方式有以三輪無緣的真實回向和相似回向兩種。所有初學者,做不到三 輪清淨的真實回向,但可以做到與之相類似的回向。一切聖者,無有執著三輪的分別念和耽著的牽涉,以現空無別的境界而回向並發願,是真正的回向。所有凡夫引 生出與之相似的三輪現而無自性的定解,或者效仿如來佛子而念誦“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也可以代替。所以,依 靠回向和發願來轉變欲樂,相當關鍵。否則善根的果報就是無記法,為了使果報不會走偏,我們就要為了獲得增上生等直至佛陀之間根據自己所求的果報而回向。如 果有要回向的善根,那就是回向,假設沒有可回向的善根,那就是嚮往果而發願。自己回向、發願,觀想佛菩薩予以協助這一點至關重要。

三、專心祈禱:

所謂的“專心”就是發自內心、從心坎深處的意思。修成悉地,包括修行基、所修、修行方便、修行方式、成就之果五個方面。修行基是指如來藏, 勝義俱生本來三門,也就是以灌頂成熟、以見解證悟、以道獲得,所修與成就之果是一個意思。粗大三門及法性——粗大的四金剛,細微的四金剛——能依的風脈明 點及法性,極細微的金剛——具三智慧的自性,就是修行基。

所修是四金剛果位。具體而言,脈清淨為身金剛或化身,風清淨為語金剛或受用圓滿身,心清淨為意金剛或法身,法性清淨為無別金剛或本性身。

修行方便,包括上師的修行、本尊的修行和空行的修行等,其中這裡是指上師的修行。

修行方法,依靠心裡滿懷虔誠敬信、口裡祈禱來修行。依止上師的方便法就是感恩戴德的恭敬信心。要產生感恩戴德的恭敬信心的方便法,上師的身 為色身,意是法身,這二者雙運就是黑日嘎。“黑”是法界,“嘎”是智慧,“日”是雙運。上師在任何壇城“黑日嘎”的本體中圓滿灌頂等。依靠了知上師是佛等 五種了知而生起敬信心。上師的每一分功德也不可思議,是指什麼呢?就是身語意之密不可思議的智慧,虛空遍及之處法身周遍,法身遍及之處報身周遍,報身遍及 之處化身周遍。身語意一切種相,身體具足相好莊嚴的一切功德,語言具足梵音的一切功德,意呈現智悲的一切功德。身體,在諸十地菩薩前顯示報身,於除此之外 的眾生前顯示化身和種種幻化。比如,如來的無見頂相,持力菩薩顯示神變力,到上方不可思議的世界去觀看,結果也沒有見到它的邊際;有時俗人也可以接觸到, 能呈現出所有所知相。語一切種相,能顯現出天語、龍語等應有盡有的所有音聲。意一切種相,在智悲力的境界中如如不動,在我面前表現出貪嗔等相。修行悉地的 時候,虔誠祈禱至尊革日仁波切(蓮花生大士)等,在念誦七品祈禱文時,必須要結合每一品念誦要求的時間來讀誦。

修行之果,雖然暫時是四持明果位、究竟現前四金剛的果位,但這裡通過如此修行和祈禱的加持,意傳境界融入於心,得以見到實相的本來面目,生 起證悟的驗相,就是生起慈悲菩提心、信心、出離心、辨法智慧,然而也有先出現功德後生起證悟和先生起證悟後獲得功德兩種情況。所以,將覺受和證悟區別開 來,生起法性證悟,才是修行之果。全知無垢光尊者說:“若未了知覺受證悟別,修行覺受執為證悟謬,開悟恆無賢劣及遷變,修行彼性功德覺受現。”

接受四灌頂屬於道灌頂。一般來說,灌頂包括基灌頂、道灌頂和果灌頂,其中基灌頂:如果證悟了心的法性如來藏,就擁有涅槃的自在,倘若沒有證 悟,就歸屬到三界輪迴中,從這個角度稱為基灌頂。道灌頂的基灌頂是真實灌頂所成熟的法。道灌頂有三種,道灌頂的基灌頂,當具足法相的上師在續部寂猛或者修 部八大法行任一壇城中授予灌頂的時候,上根者證悟義見解,中根者生起明樂無分別的覺受,下根者也產生三門是三金剛不被他奪的定解。如果得受了這樣的四灌 頂,那麼就代表金剛乘道之所依的灌頂。否則,請求、得受的灌頂倒是很多,而心相續中一絲一毫也沒有長進,在頭頂沒有壓偏之前天天求灌頂也並不代表灌頂。道 灌頂的道灌頂,自從得受了這樣的灌頂以後,既可以在他人面前求灌頂,也可以自己通過觀想等來受灌頂。所有這些都屬於密宗的長淨或道灌頂。道灌頂的果灌頂, 是指大光明灌頂或者密宗的深明無二的三灌頂,依靠灌頂的義智慧,能摧毀所有習 氣障或者三現遷移習 氣。

基道果中的果灌頂,在道灌頂之果灌頂的後一剎那獲得遍知智慧,自在駕馭所知輪涅所攝的一切法。

這裡是指道灌頂的道灌頂。觀想:從蓮花生大士白毫間猶如水晶般晶瑩剔透的“嗡”字放射出如月光一樣的光芒入於自己頭頂,從而淨化殺生等三種 身業及能產生身的脈障,獲得了上師身金剛之加持,得受寶瓶灌頂,相續中生起灌頂義智慧——現空智慧,識聚清淨為幻化網,顯現相、傳出的聲音、心識分別解脫 為本尊、咒語和智慧,有資格修行生起次第的道,相續中具有暫時異熟持明果位、究竟化身果位的緣分。接著觀想上師喉間(宛如紅蓮花般的絢爛璀璨的)“阿”字 放射出猶如紅閃電般的光入於自己的喉間,從而淨除了妄語等四種語業,清淨能產生語的風障,獲得語金剛之加持,相續中生起灌頂義智慧——明空智慧,風的生、 入、住解脫為咒語。再觀想:上師心間如蔚藍天空般的“吽”字放射出如長香之煙般的光芒,入於自己的心間,從而淨除貪心等三種意業,清淨了能產生意的明點 障,獲得上師意金剛之加持,相續中生起灌頂義智慧——空樂智慧,識聚解脫於空樂境界中。又觀想:從“吽”字中出現第二個“吽”字,與自心融為一體,從而淨 除三門所依阿賴耶、阿賴耶識的障礙以及執著三輪的所知障,獲得上師智慧金剛之加持,相續中生起灌頂義智慧——自然本智。月稱菩薩說:“不生是實慧離生。” 相續中生起華智仁波切親口所說“若謂蘊相離法界,此外蘊空有何益?觀察空非究竟義”的智慧,三門執為異體的分別念解脫於法性中……

收攝次第,與觀想的往生法是一個要訣,“一旦……”偈頌,收攝次第中出現明相,是共同圓滿次第的細微瑜伽。

在後得吃飯、睡覺、行走、安坐等一切時分,必須轉為道用。總之,要具足清淨觀,轉為道用。懷著對上師的恭敬誠信而將樂因樂果和苦因苦果轉為 道用。如果出現樂因及樂果,感念上師的恩德而虔誠祈禱。不管吃什麼喝什麼,供養獻新而把這一切都看成是上師的大恩大德所致。當遭受苦因和苦果時,要懷著對 上師的恭敬誠信而轉為道用。如果自己不具備信心、恭敬心等,要祈禱上師,祈求擁有信心和恭敬心等。如果昏昏沉沉,要祈禱上師,倘若掉舉,也要祈禱上師,身 體的要點、看式也要對治昏沉、掉舉相應來調整。如果見解上出現好壞懷疑,要虔誠祈禱上師;修行上出現賢劣境界,要虔誠祈禱上師;行為上出現取捨問題,要虔 誠祈禱上師;見修行上出現二取障礙,要虔誠祈禱上師;遭遇病痛、魔障等所有不幸,都要想到這是上師智慧的幻變游舞,進而帶著清淨觀,將妖魔鬼怪等通通觀為 上師,虔誠祈禱,正如古德所說“身憑信心得恢復,惡緣悉皆轉道用”。

歸根到底一句話,把一切快樂痛苦,都看成是上師的自性,而滿懷感恩戴德的恭敬信心虔誠祈禱。

《前行備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