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捨善惡因果依教行,行為依照九乘次第上,
真知灼見於何皆不貪,無等上師足下我敬禮。
丙四(因果不虛)分三:一、所斷之不善業;二、應行之善業;三、一切業的自性。
眾生以各自所積累的善惡之業為因,而轉生到輪迴的善趣惡趣當中。實際上,輪迴是由業力所生、由業果所成,上升善趣或下墮惡趣並沒有其餘作者,也不是由偶爾的因緣所生。為此,我們務必隨時隨地觀察善不善的因果規律,悉心畢力止惡行善。
丁一(所斷之不善業)分三:一、身惡業;二、語惡業;三、意惡業;四、十不善業之果。 戊一(身惡業)分三:一、殺生;二、不與取;三、邪婬。 己一、殺生:
所謂的殺生,就是指針對某某人或某某旁生等對方,心中懷著想殺的動機而斷絕他們的命根。(殺生也有多種類別,)諸如:將士奮戰沙場擊斃敵方是 在嗔心的推動下而殺生的;貪圖飽餐野獸肉、穿戴野獸皮而令其喪命,是由貪心的驅使而殺生的;由於不明善惡因果或者像外道一樣認為殺生是善業等是受癡心的牽 引而殺生的。其中尤為嚴重的是,殺父親、殺母親、殺羅漢,這三類殺業被稱為無間業。這種彌天大罪是在今生與來世之間不經過中陰而徑直墮入無間地獄的因。
現在我們當中有些人認為,只要自己沒有親自動手殺生,我就不會有造殺生的罪業。但一般來說,無論層次高低、力量強弱我們每個人都無一例外,在腳下踩死細微含生的罪業根本數不清。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今有些上師和僧人親臨施主家的時候,那些施主便宰殺家畜、烹調血肉供養他們。這時,僧人們對殘殺眾生之舉既沒有一 絲一毫的追悔之心,也無有一點一滴的惻隱之情,只是貪愛血肉的美味,開心地大吃大喝,這樣一來,施主和福田將無任何差別地獲得同等殺生罪業。那些大人物、 大官員們無論到哪裡,都因迎請款待他們而殺害無數的生命。那些富翁們的牛羊無論有多少,衰老的時候幾乎個個都免不了被宰殺的命運,自然死亡的也就只有一兩 個,因此殺生不計其數。到了春季,蟲蠅、螞蟻、魚兒和青蛙等被牛羊連同草料一起吞進肚裡或者前蹄後蹄踐踏而喪命,包括在馬糞牛糞中死亡的含生也是數不勝 數,這些殺生的罪業也將一併落到它們主人的身上。
特別是,與牛馬等其他牲口比起來羊更是無盡罪業的來源。作為羊只本身,要以小蛇、青蛙、鳥蛋等所有微小的含生為食。在春季人們進行毛紡 的時候,每隻羊的背上大約有十萬生靈全部喪命;冬季產羊羔時,有一半的羊羔剛剛出生便被宰殺,所有母羊在精華沒有耗盡之前,就是被用來擠奶或哺育羊羔,一 旦老朽不中用的時候就會被宰,皮肉被主人享用。而所有的公羊無論到哪裡都只有死路一條。羊身上長虱子時,每隻羊背上大約一億含生會喪命(剪羊毛殺生)。因 此,擁有一百頭以上羊只的主人必將墮一次地獄。
再看看依靠女人所造的殺業:所有女子長大成人 ,在與別人訂婚以後,對方奉送聘禮、結婚迎娶等時候要宰殺無數的羊只。從此之後,女人每次 回娘家的時候,家人也一定要殺一個眾生來款待她,而且親友們在宴請她的時候,如果擺上其它的食品,這個狡詐女人好像一點也不滿意,似乎不會張開嘴動動腮來 吃,假設宰殺一隻肥肥的羊,將羊的胸脯、腸子等放在她的面前,這時候再看紅面羅剎女,二郎腳一蹺,掏出小刀開始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第二天,背著血淋淋的 全牲肉(指牛羊肉腔),好像獵人返家一樣回去了。每次回家都是空手而來、滿載而歸,真比獵人還厲害。
那麼,兒童們又是怎樣造殺業的呢?這些小朋友在遊戲玩耍的時候,在看見或者沒看見當中所殺的生命,數也數不清,甚至在夏季手裡拿牛鞭或皮鞭等抽打大地的時候,打死的含生也是不計其數。
可見,我們這些人有多麼殘忍,就是這樣以殺生的事務來過日子,簡直和羅剎一樣慘無人道。
母牛,一生為人們所使用,為人類提供牛奶,如同父母親一樣養育我們,可謂恩深似海,可是我們又是怎樣對待它們的呢?就是將它們殺了,喝它們的血,吃它們的肉。想到這些,人類簡直比羅剎更狠、更惡。
造殺業的人,如果具足了罪業的四種分支,就必然會圓滿感受殺生的報應。那麼什麼是四種分支呢?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比如一個獵人獵殺野 獸,首先他親眼見到一個獐子或鹿子等等野獸時,認準了這是某某野獸,這就是明確所殺的對象是眾生,也就是第一分支。然後對這個野獸,生起想殺的動機,這是 生起欲殺之意樂,也就是第二分支。之後,獵人用火箭、槍等擊中它的要害,這稱為加行採取行動,也就是第三分支。緊接著斷絕那個野獸的命根,使它身心的聚合 瓦解,這叫做究竟絕斷命根,也就是第四分支。
再拿宰殺被人飼養的一隻羊來說,首先主人家告訴僕人或屠夫要殺一隻羊時,明確地認知所殺的眾生是羊,已經具足了第一分支。他們心裡有了 要殺某隻羊的念頭時,就說明已生起殺心的意樂,這樣就具足了第二分支。那個屠宰者拿著一根繩子前去捉住將要殺的那隻羊,隨即把它翻倒在地,再用皮繩將它的 前蹄後蹄捆得結結實實,接著又用細繩勒住它的嘴唇等(用繩子將牲畜的口鼻周圍緊緊纏繞使它閉氣),這就是在採取殺生行動,已經具足了第三分支。這時,只見 那個眾生帶著氣息分解的強烈痛苦,內外呼吸都已經中斷,瞠目直視,眼淚汪汪,屍體被拽到室內時,這就是究竟斷絕命根,已經具足了第四分支。緊接著再看,主 人用鋒利的刀子剝皮時,那個牲口的肌肉還在一陣陣地顫動,這說明當時能遍的風還沒有完全消盡,所以和活著一模一樣。這時主人又立即將鮮肉放在火裡燒烤,或 者放在爐灶上燉煮,然後開始大模大樣地吃起來。如果想到這些,生吞活剝有情的那些人簡直與凶殘暴虐的猛獸沒有兩樣。
當前有些人生起殺害某一眾生的想法或者口中也說諸如此類的話,雖然他們的殺生行動沒有得逞,但是已經具足了知對境眾生和生起欲殺意樂的 兩種罪業分支。儘管沒有圓滿正行那樣的罪業嚴重,可是如同鏡中映現影像一樣,罪業已經染污了自相續。而且還有人認為除非是自己親手殺以外,只是唆使別人殺 生的人並沒有罪業,或者認為雖然有罪業也是微不足道的。但事實上,就算是隨喜殺生的那些人也有同樣的罪業,更何況是唆使他人殺生的人呢?換句話來說,我們 必須要明白,凡是參與殺生的每一個人都將得到殺生的整個罪業,而不是殺生這一罪業由許多人平均分配。
己二(不與取)分三:一、強權不與取;二、盜竊不與取;三、欺誑不與取。 庚一、權威不與取:
像國王之類勢力強大的人,不是依靠合法稅收而是以非法暴力強取豪奪或者動用軍隊等武力明目張膽地掠奪,諸如此類的不與取叫做強權不與取或勢力不與取。
庚二、盜竊不與取:
諸如盜賊一類的人趁著主人沒有看見而在暗地鬼鬼祟祟竊取飲食財物據為己有,這叫做盜竊不與取。
庚三、欺誑不與取:
在經商貿易等過程中,為了欺騙對方而以口說謊話、短斤少兩、非法稱斗(私下製造的秤斗)等手段獲取對方的財物,這叫做欺誑不與取。
當前,我們中的有些人認為只要沒有親自去偷盜而僅僅以經商等欺騙手段謀取財物是沒有罪業的。其實通過爾虞我詐的欺誑手段經營,無論贏得多少利潤都與直接偷盜沒有差別。
尤其值得提醒的是,在當今時代,許多上師和僧人根本不把經商的事情看成是過患或罪惡,甚至將畢生精力都放在這上面,整天忙得焦頭爛額, 還自以為精明能幹。孰不知再沒有任何事情比經商更能毀壞僧人相續的了。為什麼?你想想,經常為了作買賣而四處奔波,必然將求學參學、積資淨障等該作的聞思 修行忘得一乾二淨,而且也沒有求學修行的機會,更有甚者,連晚上睡覺時也一直在考慮經營的帳目,如此一來勢必會斷絕信心、出離心、慈悲心等的根本,始終身 不由己地處在迷迷茫茫的狀態中打轉轉。
從前,米拉日巴尊者來到一個寺院,晚上在一位僧人家中就寢。那個僧人躺下以後心裡便展開了這樣籌劃的一幕:明天殺一頭犛牛,那麼我該怎 麼來銷售牲口的皮肉呢?它的頭可以賺這麼多,大腿賺這麼多也沒問題,前腿的肩胛部分也可以賺這麼多,小腿也能賺上這麼多……。他將牲口裡裡外外的所有部位 都盤算好了,整個晚上都沒有睡,除了那條尾巴以外一切都預先計劃妥當。這時天也亮了,他立刻起來進行唸經禮佛、供施食子等一系列的事宜。
看到米拉日巴尊者仍然沉睡不醒,於是他便走過來冷嘲熱諷地說:“你自以為是個修行者,可是法事、誦經等什麼也不能做,還在睡懶覺。”米 拉日巴尊者說:“本來我平時是不睡懶覺的,但昨天夜裡我一直在考慮如何出售那頭被殺的犛牛,沒有空出時間來睡覺,因此今天早晨才沉睡過去了。”尊者的這番 話已淋漓盡致地揭穿那個僧人的醜惡內心。
同樣的,現在唯一經商的那些人,白天晚上都是考慮經商帳目,經常處於迷亂、散亂之中荒廢光陰,在死亡的時候,也只有在這種迷亂的狀態中死去。
不僅如此,而且在銷售的過程中,本來自己所賣的是低劣商品,反而油腔滑調地說:“先前某某人說給怎樣怎樣的價,但是都沒有出售,我自己 買進時也是花了多少多少錢……”全是一派胡 言,這就是妄語。在買賣雙方進行交 易時,撒謊說自己想買某某物品而在買賣雙方之間製造不和,這是離間語;口出不 遜說對方的物品太次,或者依靠負債纍纍的原因而吵得天翻地覆等等,這是惡語;毫無意義地評論價格太高,本來不想買也與對方討價還價等等,屬於綺語;野心勃 勃想把對方的財物據為己有,這是貪心;心裡懷著把他人弄得一敗塗地,這是害心;宰殺羊只作買賣等,就是殺生。可見,在經商過程中,十不善業中除了邪見和邪 婬以外全部已經直接具足。如果經營搞得不順利,會使自他雙方傾家蕩產,使大家深感痛苦,最終損人害己,甚至自身會落得個餓死的下場。如果搞得好,生意稍微 有起色,那麼不論賺了多少也不知滿足,一直貪得無厭,就算是擁有的財產與多聞天子不相上下,他也仍舊興致勃勃從事罪大惡極的經商,就這樣在忙忙碌碌、散散 亂亂之中,人生的旅途已經到了盡頭,等到臨終之時只能是手抓胸口,成為惡趣的基石。使惡業不斷增長並且毀壞自相續沒有比經商更嚴重的了。生意場上的人們, 平時心裡裝的就是欺騙他人的陰謀詭計,總是懷揣惡念,就像刀刃、矛尖、針尖一樣與別人針鋒相對,往往都是居心叵測,完全背離了饒益他眾的菩提心,結果只能 使無邊無際的惡業一增再增。
不與取也像殺生一樣具有罪業的四種分支,我們要清楚,甚至僅僅給獵人或強盜等少許口糧,也將分毫不差地得到他們所造的殺生或不與取的所有罪業。
己三、邪婬:
邪婬是針對在家人所要禁止的戒律。往昔西藏法王松贊干布在世期間,制定十善法規中明文規定:在家人也務必要遵守人倫道德,也就是以種姓來護持,以正法嚴以律己,也就是遵循正法而守護等,禁止邪婬,一定要奉公守法,護持戒律。而作為出家人,那就必須從根本上杜絕非梵行。
邪婬的過患特別嚴重,而且對毀壞其它戒律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再來說說邪婬的分類:包括男人自己出精、與他人的妻子或者別人已經付了賞 錢的女人作不淨行。就算是有人身自由 的女人,但是在白天、受齋戒日、生病期間、妊娠期間、憂愁所迫、月經期間、產婦未恢復以及有三寶所依的地方等進行交 歡,以上這些都屬於邪婬。另外,也包括對直系親屬、未成年的少女,以及在口和肛門等非處行婬。
身為在家人,應當瞭解從環境、時間的角度所分的不同邪婬種類,進而一併斷除。
戊二(語惡業)分四:一、妄語;二、離間語;三、惡語;四、綺語。 己一(妄語)分三:一、一般妄語;二、大妄語;三、上人法妄語。 庚一、一般妄語:
一般妄語,就是指懷有欺騙他人之心而說的一切自性妄語。
庚二、大妄語:
信口開河地說行善沒有功德、作惡沒有罪過、清淨剎土沒有安樂、惡趣沒有痛苦、佛陀沒有功德等等,再也不可能有比這更為嚴重的彌天大謊了,因此這些被稱為大妄語。
庚三、上人法妄語:
本來沒有得地而說得地了,沒有神通而說有神通等,凡是自己沒有功德說成有功德,這一切都屬於上人法妄語。在當今年代,騙子與聖賢比起來,是騙 子更為吃得開的時候,人們的思想行為很容易改變。有些人自我標榜為上師或成就者,不擇手段地誑騙坑害他人,比如有人說:“我已經見到本尊,並且酬謝供養了 本尊。”或者說:“我已經看見了魔,並且消滅了那個邪魔。”口出此言的人大多數絕對是在說上人法妄語。
因此,我們不能隨隨便便輕信自欺欺人的大騙子,一定要依止一位非常熟悉、謙虛謹慎、表裡如一的修行人作為善知識,在他面前求得今生後世 解脫的正法,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有些人雖然具有世間道的一點有漏神通,但那只是暫時的,有時候靈驗有時候不靈驗。無漏神通只有聖者才能擁有,其他人根本 不具備,要得到這樣的無漏神通也有相當的難度。
己二(離間語)分二:一、公開離間語;二、暗中離間語。 庚一、公開離間語:
公開離間語,一般是指具有權威的人在兩個人同在的場合裡,當面以離間語使他們倆關係破裂而分道揚鑣。比如說:“這個人暗地裡對你如何如何惡語謾罵,而且明目張膽地對你如此如此迫害,今天你們倆好像不是那樣的嘛?”類似這樣直截了當挑撥離間的語言就叫做公開離間語。
庚二、暗中離間語:
本來兩人情投意合,另有人到其中的一個人面前說:“你對他倒是情真意切,關懷備至,可是他對你卻品頭論足、說長道短。”這種背後以離間語讓雙方各奔東西的話就叫做暗中離間語。
在所有離間語當中,要數破僧和合最為嚴重,尤其是在密乘傳法的上師與弟子之間進行挑撥而搞破他們的關係,或者在金剛道友之間製造不和,那罪業可是重上加重。
己三、惡語:
對於相貌醜陋的人公開宣揚他們的缺點。例如,對那些有生理缺陷的盲人、聾人等當面稱呼瞎子、聾子。此外,凡是指責對方的過失或者口出不遜的語 言都屬於惡語。儘管不是粗惡語,但是通過溫 和的方式使對方心不愉快,這種語言也包括在粗惡語當中。特別是在上師、善知識、高僧大德們面前說亂七八糟的刺耳 話罪過更大。
己四、綺語:
綺語所包括的範圍比較廣泛,比如,婆羅門的咒語等本來不是正法反而認為它是正法的,或娼婦妓女的婬穢語言、撩起自他貪心的靡靡之音、關於軍事 武力搶劫盜竊之類的高談闊論,諸如此類凡是能引生貪嗔癡的無稽之談,通通屬於綺語的範疇。尤其值得提醒諸位的是,在別人誦經唸咒等時,口若懸河地談論許多 令他們心思散亂的無關話題,會斷絕別人行善的資糧,罪過極其嚴重。
各種各樣的綺語表面看起來好像是自然而然脫口而出的,但是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其實大多數綺語都是由貪心與嗔心引起的,在說綺語的過程中自他相續中萌生了多少貪嗔,罪業就有多大。
再者說,誦經唸咒等期間,如果摻雜一些廢話,那麼不管你念誦多少咒語都不會有什麼收穫。特別是在僧眾行列中如果有一個人廢話連篇,那麼僧眾全體的善資都會斷送在這一個人的手中,而且也會損毀施主所積的資糧。
本來在印度聖地除了具足功德、遠離過患的人以外,其他人沒有資格享用信財,世尊也沒有開許。然而,現在我們有些人只是學了一兩套密宗儀 軌,剛剛會念誦便肆無忌憚地享用信財。通過密宗儀軌的方式來享用信財,如果是沒有獲得灌頂、不具足誓言,對生圓次第(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之簡稱,密乘中修 習 本尊三身為生起次第,修習 風脈等為圓滿次第)一竅不通、沒有圓滿念修的人,隨隨便便念誦密咒儀軌,那就成了苯教(古代西藏原始宗教名。創始人興饒,年代 待考。盛行時分本地、外來和竄易三派,黑苯、白苯兩支。早期但以禱神伏魔為人禳病、薦亡為業,及至吐蕃王布德共傑時,干預國政。松贊干布以後,吐蕃王室扶 持佛教,佛苯之間鬥爭甚為激烈,赤熱巴堅因尊佛抑苯被苯教徒所殺,朗達瑪尊苯抑佛被佛教徒所殺,成為吐蕃王室趨於分裂滅亡的一個近因。其後苯教在見、行、 修道之法諸方面,產生了眾多和佛教相似的經典,晚近漸趨衰微)的吟誦一樣,因此罪業相當嚴重。
事實上,黑財就像燃燒的鐵丸子,除非具足生圓次第雙運鑄鐵之牙齒的人才有能力享用,如果普普通通的平常人享用,只會自討苦吃,焚燬相 續,如頌云:“黑色信財乃是生命之利刃,過分享用斬斷解脫之命根。”暫且不說具足生圓次第,有些人甚至都不能流利地讀誦,只不過是認識詞句罷了。尤其作為 儀軌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念誦,如果念誦期間打開綺語的伏藏門,也就是以言說各種貪嗔的無關語混日子,結果只會損人害己。因此,諸位僧人平時也要斷除綺語,默 言不語而精進念誦,這一點非常重要。
戊三(意惡業)分三:一、貪心;二、害心;三、邪見。 己一、貪心:
對於他人的財物,心裡打著“如果這財物為我所有那該多好”的如意算盤,並且三番五次地思量:我有什麼辦法才能將這份財產弄到手中據為己有呢?諸如此類凡是對別人的財物生起謀求的心態都屬於是貪心。
己二、害心:
對他人痛恨在心,滿懷憤怒之情而想:我應當如此這般損害某某人。見他人擁有榮華富貴心裡便不高興,並且暗自詛咒:如果這個人不安樂、不幸福、沒有這樣的功德該多好!當別人遭遇不幸,受到挫折時,在一旁幸災樂禍。諸如此類凡是對他人生起損惱的心理都屬於害心之列。
己三(邪見)分二:一、無有因果之見;二、常斷見。 庚一、無有因果之見:
認為行善無功、作惡無過的觀念就叫做無有因果的見解。
庚二、常斷見:
總的來說,邪見可以分為三百六十種或者六十二種等等(《如意寶藏論》中有詳述)。但如果將所有的邪見歸納起來,完全可以包括在常見和斷見當中。
所謂的常見,就是認為神我常有,大自在天、遍入天是造世主等等的看法。
斷見,也就是指認為一切諸法是自然而生、前世後世、因果不虛及了脫生死等均不存在的觀念。比如《黑自在書》中說:“猶如日出水下流,豆 圓荊棘長而利,孔雀翎艷諸苦樂,誰亦未造自性生。”意思是說,持斷見的人認為太陽從東方升起不是誰牽引而上的;河水向下流淌也不是誰人引領下去的;所有的 豌豆都是圓形也不是誰人摶成的;一切荊棘刺又長又尖、非常鋒利這也不是誰削造的;孔雀的羽毛五彩斑斕、絢麗多彩這也不是誰繪製的,而是因為它們自己的本性 就是如此。同樣,世間中顯現的各種喜怒哀樂、善惡吉凶也都是由本性造成的,因此他們一口咬定往昔業力、前生後世等並不存在。我們如果認為他們的宗旨千真萬 確並且隨之而行,或者,雖然沒有隨行,但認為佛的經教、上師的言教、智者的論典等不是真實的,滿腹懷疑或者妄加誹謗,這些都屬於邪見。
在十種不善業當中,要數殺生和邪見這兩種罪業最為嚴重,如云:“殺生之上無他罪,十不善中邪見重。”
除了地獄眾生以外,誰都貪生怕死,而且每個有情最為珍愛的莫過於自己的生命,因此殺生也是罪大惡極,殺害一個眾生需要償還五百次命債。此外,《念住經》中說:殺害一個眾生需要在地獄中住一個中劫。
尤其是依靠塑佛像、印佛經、建佛塔等善舉為借口而造殺生等惡業,罪惡更為嚴重。帕單巴尊者說:“依惡建造三寶像,將被後世風吹走。”
有些人自以為把上師、僧眾迎請到家中以宰殺眾生的葷腥血肉供養他們是在行善,實際上這種做法必將使一切施主、福田的相續都染上殺生的罪 過,施主供養食物成了不清淨的供養,對於福田來說也已成了邪命養活,這種罪業遠遠超過了所行的善事。除非是有起死回生能力的聖者,一般人相續沒有不被殺生 罪業染污的可能,上師們這樣做也一定會危及自己的壽命與事業。因此,除非的的確確能夠將所殺眾生的神識超度到極樂世界,否則必須竭盡全力斷除殺生這一惡 業。
再來說一說邪見,對於某個人而言,即使相續中生起了一剎那的邪見,也將失毀一切戒律,而不能列入佛教徒的群體中,也不算是閒暇的人身。一旦相續已被邪見染污,從此以後,即使是奉行善法也不能踏上解脫之道,而且造罪也沒有懺悔的對境。
戊四(十不善業之果)分四:一、異熟果;二、等流果;三、增上果;四、士用果。
十不善業中的每一種不善業都有四種果報,也就是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
己一、異熟果:
無論是十不善業中的任意一種,如果是以嗔心所導致的,就會墮入地獄;如果是以貪心的驅使而造成的,就會投生為餓鬼;如果是在癡心的狀態中進行 的,就會轉為旁生。萬一墮落到那些惡趣中,就必然要感受各自的痛苦。或者說,按照煩惱的程度以及動機的大小而分為上中下三品。所謂上品惡業是指貪嗔癡極其 粗重,並且長期積累,以這樣的滔天罪惡就會下墮地獄;造中品惡業的人會投身餓鬼;積累下品惡業的人則轉為旁生。
己二(等流果)分二:一、同行等流果;二、感受等流果。
所謂的等流果,是指從異熟果所牽引淪落的惡趣中解脫出來以後獲得人身時所感受的報應。當然,在惡趣中也有許多等同與各自業因的各種痛苦。等流果分為同行等流果、感受等流果兩種。
庚一、同行等流果:
所謂的同行等流果就是說今世與前世所造的業相同。如果前世是以殺業為生的人現世也喜歡殺生,如果前世是以不與取為業的人現世也喜歡偷盜等。所以,有些人在孩提時代,只要見到蟲蠅等便殺害它們,喜歡殺生的這些人就是在感受前世荼毒生靈的等流果。
從幼年時起,人們由於各自前世業力所感就表現出明顯的不同,有些人喜歡殘殺眾生,有些人喜歡偷雞摸狗,有些人對此毫無興趣而熱衷於行善 修福,這都是前世作業舊習 的慣性或者是等流果所致。如經云:“過去生何處,當視今此身,未來生何處,當視今此身。”不僅僅是人,動物也是如此,比如,鷂鷹 或豺狼等喜愛殺生,老鼠喜歡偷盜,這些都是各自前世所造惡業的同行等流果。
庚二、感受等流果:
十不善中每一種不善業都有兩種感受等流果。
殺生的感受等流果:也就是說,前世造殺業,今生必然要感受短命、多病的報應。有些嬰兒剛一出生就死去,完全是前世造殺業的等流果,而且 這些人絕大多數在多生累世中都是剛剛出生就斷氣身亡。還有些人從小到老一直遭受多種不同疾病的折磨,可以說有生之年幾乎沒有不病的時候,這些也是往世殘殺 毆打生靈的業報。所以,當我們生病時,不要一直冥思苦想擺脫眼前這些疾病的醫療方法,而應當將精力放在發露懺悔往昔所造的罪業,下決心痛改前非、棄惡從善 等等惡業的對治法上面。
不與取的感受等流果:前世偷盜就會感得今生受用非常貧乏,即便有一點點財產,也是被強奪或偷走等等,被迫與敵人共同享用。現在一貧如洗 的那些人,與其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勞作,下了大如山王般的功夫,還不如積累微微火星般的福德好。事實上,如果自己沒有以往昔佈施果而發財致富的福分,就算 是今生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不會有什麼收益效果。看看大多數明搶明奪的土匪以及暗偷暗盜的竊賊每次所獲的贓物,如果他們經常性獲得那麼多,恐怕整個大地也難 以容納,可事實上,那些以光天化日強搶以及趁人不備暗偷度日的人們最終卻往往因為山窮水盡而落得個餓死的下場。那些商人或享用信財之人等,無論謀取了何等 豐厚的財利也沒有得到什麼益處,這種現象隨處可見。
如果自身具備往昔佈施的果報,那麼不費吹灰之力,也會擁有一生用不完的財物。如果你實在想財富源源不斷滾滾而來,就必須勤奮努力上供下施。本來在這個業力之地的南贍部洲,前半生造業,大多數後半生就會成熟果報,倘若遇到一個殊勝的福田,那麼轉眼之間也會得到好報。
可以說,為了發財而挖空心思使用欺騙手段來經商或者一門心思幹些偷盜等勾當的人,心裡所想與身體所行往往都是相反,最終的結果只會是在 數劫之中也脫離不了餓鬼處。今生今世也是同樣,到頭來或者以業力感召而變得越來越窮、越來越慘;或者擁有微乎其微的財產也沒有權力享用;或者,由自己吝嗇 的原因而導致自己越是富裕就越發覺得貧困寒酸、一無所有;或者他的財產反而成了惡業之因等等。有些人雖然擁有財產但卻沒有派上用場,簡直就成了餓鬼守護寶 藏一樣。因此,對於外表上看起來似乎財力十足的那些富翁,如果好好觀察,他們的財產如果沒有能用在作為今生與來世幸福之因的正法上和豐衣足食的生活問題 上,那麼他們比窮人更可憐!而且他們現在就已經感受了餓鬼的等流果,這完全是不清淨佈施的報應。
邪婬的感受等流果:丈夫或妻子相貌醜陋、懈怠懶惰,雙方猶如勢不兩立的仇人一樣。現在大多數夫妻之間整天無休止地吵吵鬧鬧、甚至大打出 手,進而懷恨在心,他們往往都認為造成夫妻不合的原因就在於對方性格惡劣,其實這完全是由各自前世邪婬的等流果所導致的。因此,夫妻之間不要心生嗔恨,大 動肝火,理當認識到這是自己往昔造惡業的果報,盡可能忍氣吞聲。正如單巴仁波切所說:“夫妻無常猶如集市客,切莫惡言諍吵當熱瓦。”
妄語的感受等流果:就是自己常常遭到誹謗或者上當受騙。如果現在自己無緣無故蒙受不白之冤、妄遭誹謗等等,要明白這是自己前世說妄語的 果報。因此,我們不要對造謠生事者恨之入骨或者惡口謾罵,而要盡可能地觀想:依靠這場風波可以淨除我的纍纍惡業,這樣說來,他們對我的恩德實在不薄。由此 而滿懷喜悅之情。
持明無畏洲說:“怨敵反對亦使修行增,無罪遭到誣陷鞭策善,此乃毀滅貪執之上師,當知無法回報彼恩德。”
離間語的感受等流果:眷屬僕人之間格格不入,或者主人遭到攻擊等等。比如說,有些上師的弟子、官員的隨從、家裡的僱傭等內部大多數人相 互之間不和,而且上師、主人再怎樣費盡口舌他們也不聽從,反而進行辯駁。一般家庭的僱傭,主人指派他們做一件簡簡單單的小事,可是說了兩三次他們還是充耳 不聞,直到主人惱羞成怒聲色俱厲地加以呵責時,這些人才慢慢吞吞極不情願地去做,事情完成之後也不向主人匯報事情的結果,性格一貫惡劣,這些也是主人自己 前世挑撥離間的業報成熟於身。所以,應當對自己所造的惡業生起追悔之心,努力化解自他之間的怨恨。
惡語的感受等流果:經常聽到不悅耳的話語,自己所說的語言也成了爭論的話柄。總之,粗惡語在所有不善業當中罪業極為嚴重,比如世間也有 這樣的諺語:“雖無箭尖利刃語,亦能刺入人心間。”口出粗語會使對方突然間生起嗔心,尤其是對嚴厲的對境(指上師三寶等),哪怕只是說一字一句的惡語,也 會釀成多生累世不能從惡趣中解脫的苦果。舉個例子來說,從前,婆羅門迦毗羅對迦葉佛的諸位比丘說了“馬頭、牛頭……”許多這樣的惡語,結果轉生為頭上長有 十八個頭的鯨魚,在達一劫的漫長時間裡不得解脫,當這一果報窮盡後又墮入地獄。
此外,一位比丘尼稱呼其她比丘尼為“母狗”,結果五百世轉生為母狗。諸如此類的實例多之又多。
所以,我們平時說話要和和氣氣、溫 文爾雅。
特別值得強調的一點是,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聖人、菩薩身居何處,理所應當對一切有情觀清淨心,宣說稱讚他人的功德。如果對一位菩薩妄加 誹謗、惡語中傷,這比殺害三界所有眾生的罪過還嚴重。如(恰美仁波切的《極樂願文》)中云:“誹謗菩薩之罪業,較殺三界有情重,發露懺悔無意罪。”
綺語的感受等流果:自己的話沒有威力、沒有份量,口才拙劣,明明自己坦率直言,可別人也不信以為真,在大庭廣眾之中講起話來自己也感覺氣勢薄弱。
貪心的感受等流果:凡事不能稱心如意,經常事與願違,遭遇不幸。
害心的感受等流果:經常擔驚受怕、危機四伏。
邪見的感受等流果:往往陷入惡見之中,常常被欺誑攪得心煩意亂。
己三、增上果:
增上果是指成熟在外境上的報應。造殺業的人轉生在環境不優美,或者深谷險地等危脅生命的地方;造不與取的惡業,轉生在莊稼常遭受霜凍冰 雹的襲擊、樹木不結果實、饑荒時有發生的地方;邪婬之人,所居之處就是臭氣熏天的糞坑、污穢不堪的淤泥等令人噁心的地點;說口妄語,會轉生到財富動搖不定 的環境中,並且心裡經常慌慌張張,也總是遇到令人心驚肉跳的違緣;造離間語惡業者,會轉生於懸崖陡壁、深淵狹谷等難以行走的地方;口出惡語的人,轉生在亂 石堆積、荊棘叢生等使人心神不寧的地方;以綺語惡業所感召,將來轉生的地方,儘管辛勤務農到頭來卻顆粒不收,季節反覆無常而且動盪不安;以貪心感得,將來 的生處莊稼荒蕪,地時惡劣的痛苦層出不窮;以害心所感,會轉生到多災多難的地方;以邪見惡業轉生於物資鮮少、無依無靠、孤苦伶仃的地方。
己四、士用果:
所謂的士用果,就是指造任何惡業都將與日俱增,世世代代輾轉延續漫漫無邊的痛苦,惡業越來越向上增長,依此終將漂泊在茫茫無際的輪迴之中。
丁二、應行之善業:
總之,我們了知十不善業的過患之後心中立下堅定誓願認真地受持嚴禁惡行戒,就是十善業,也就是指不殺、不盜等十種。
一般來說,受持十善戒不需要在上師或親教師面前立誓,只要自己心裡默默地想:我從今以後永遠不再殺生,或者我某時某地絕不殺生,或者我 不殺害某某眾生等等,這就是善業。當然如果能在上師、善知識、佛像佛經佛塔等面前進行承諾發誓,那麼它的功德就更為顯著了。然而,僅僅這樣平平淡淡地想 “我不殺生”還不足夠,必須要在心裡立下這樣堅定的誓願:無論怎樣我從此以後絕不造惡業。
如果在家人等實在不能徹頭徹尾永久性地杜絕殺業,也可以發誓在一年當中的一月份或四月份不殺生,或者在每一個月當中的十五日和三十日不殺生。此外,立誓在一年、一個月或一日等期間不殺生也會受益非淺,並有很大的功德。
從前,嘎達亞那尊者所在的城市有一個屠夫承諾晚上戒殺(白天他依然殺生),結果當他死後墮入孤獨地獄中時,白天在熾燃的鐵屋裡受盡痛苦,而到了晚上卻身居無量宮殿中由四名天女圍繞而享受安樂。
所謂的十善業,就是指實際行動中斷除十種不善業、奉行對治惡業的善法。
三種身善業,不殺生:斷除殺生,愛護生命;不偷盜:斷不與取,慷慨佈施;不邪婬:斷除邪婬,守持戒律。
四種語善業,不妄語:斷除妄語,說諦實語;不兩舌:斷離間語,化解怨恨;不惡語:斷除惡語,說悅耳語;不綺語:禁止綺語,精進念誦。
三種意善業,無貪心:斷除貪心,滿懷捨心;無害心:斷絕害心,修饒益心;無邪見:棄離邪見,依止正見。
十善業的異熟果:轉生在相應的三善趣中。
同行等流果:生生世世喜歡行善,並且善舉蒸蒸日上。
感受等流果:斷除殺生,長壽少病;不偷盜感得具足受用,無有盜敵;斷除邪婬,夫妻美滿,怨敵鮮少;斷除妄語,受到眾人稱讚愛戴;斷除離 間語,受到眷屬僕人的恭敬;斷除惡語,恆常聽聞悅耳語;斷除綺語,語言有威力;斷除貪心,如願以償;斷除害心,遠離損惱;斷除邪見,相續生起善妙之見。
增上果:成熟在外境上,與前面十不善業的果報恰恰相反,具足圓滿的功德。
士用果:所作的任何善業都會突飛猛進地增長,福德接連不斷湧現。
丁三、一切業之自性:
上至有頂下到無間地獄底層的一切有情各自感受不可思議、千差萬別的痛苦和快樂,都是來源於各自往昔所積累的惡業與善業。如《百業經》云:“眾生諸苦樂,佛說由業生,諸業亦種種,造種種眾生,漂泊於輪迴,業網極廣大。”
有些人儘管現今大權在握、地位顯赫,擁有許多受用,但是當死期到來的時候這一切的一切都不能隨他而去,只有自己此生積累的善業惡業緊緊 跟隨,將自己引入輪迴的善趣與惡趣之中。《教王經》云:“國王趨入死亡時,受用親友不隨身,士夫無論至何處,業如身影緊隨後。”儘管現在所造的善業惡業, 不會當下立即現前果報,但任何時候都毫釐不爽,一旦因緣聚合時必將自食其果,感受報應。如《百業經》云:“眾生之諸業,百劫不毀滅,因緣聚合時,其果定成 熟。”又如《功德藏》中說:“高空飛翔金翅鳥,雖暫不見身影現,然與其身無離合,因緣聚合定現前。”例如,當金翅鳥展翅翱翔在高高的虛空中時,它的身影沒 有現出,但是並非沒有身影,最後無論降落在哪裡,它那黑乎乎的身影就會出現在那裡。同樣,所造的善業惡業的果報雖然不一定立竿見影、馬上受報,但是最後不 可能不降臨到自己的頭上。
即便是斷除一切業惑障礙的佛陀和阿羅漢尚且也要感受自己的業果,那更何況我們這些薄地凡夫呢?
從前,捨衛城的帕吉波國王率領軍隊向釋迦族所居住的城市大舉進攻,殘暴殺戮了八萬釋迦族人,與此同時世尊也頭痛起來。
眾弟子請問:“這是什麼原因呢?”
世尊講述:“往昔釋迦族人當漁夫時,捕殺了大量的魚類來食用。一天,他們捕撈到兩條大魚,沒有立即殺死,把它們繫在柱子上。那兩條大魚 因為離水來到干地而輾轉翻跳,他們不禁暗想:我們無辜遭到些人殺害,但願將來我們也無辜殺死他們。以此業果兩條大魚轉生為帕吉波國王和瑪拉洛(害母)大 臣,所殺的其它魚類轉生為他們二人的軍兵,今天他們將釋迦族的人們斬盡殺絕。我當時投生為一位漁夫的小孩,看到那兩條大魚感受無法忍受的乾燥之苦而輾轉翻 跳的情形,禁不住地笑了起來,以此業力感得今天頭痛。假設我現在沒有獲得這樣圓滿功德的佛果,今天也將被帕吉波國王的軍隊殺死。”
此外,世尊腳上刺入降香木(梵語為朅地洛迦木。分三種:紅色栴檀降香、黃色柏樹降香和灰色松樹降香)刺,是以前作菩薩時殺掉短矛黑人的業報。
另外關於阿羅漢受業報的實例:世尊的聲聞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連也是由於業力所感被遍行外道殺害的。
目犍連和舍利子二位尊者時常前往地獄和餓鬼等惡道去饒益有情。一日,他們來到地獄界,看到外道的本師飲光能圓死後轉生在這裡,正在感受各種痛苦。
飲光對他們說:“您們二位尊者返回人間時,請把我的這番話轉達給我的弟子們,告訴他們說:‘你們的本師飲光能圓轉生在地獄中。遍行宗派 (印度六大外道之一,其承認眾生之苦樂,非由因緣所生,唯由自然而生)沒有沙門善行,沙門善行唯有佛教內道才有,你們的宗派是顛倒的教派,因此你們應當捨 棄自己的宗派,隨學釋迦佛的弟子。尤其是你們將本師的骨灰做成靈塔之後,每當供養時,熾熱的鐵雨就會降落到他的身上,所以萬萬不要供養他的遺塔。’”
二位尊者返回人間,舍利子先去向外道轉告飲光能圓的話,但是因為沒有業緣致使外道徒沒有聽見。
後來,目犍連問舍利子:您有沒有把飲光能圓的口信轉告給他的弟子?舍利子答言:我說是說了,可他們卻什麼話也沒說。
目犍連說:他們可能沒有聽到,還是我去說吧。
於是他來到遍行外道徒的所在地,將飲光能圓的口信原原本本轉告給他們。外道聽後怒不可遏地說:“這個人不但對我們妄加責難,居然膽大包 天地誹謗起我們的本師來了。來,給我打!”外道徒數數毆打目犍連,他的身體被摧殘得簡直像葦草一樣搖搖欲墜。這要是在以前,不用說是被這些遍行外道徒打得 皮開肉綻,哪怕是三界所有眾生群起而攻之,就連他的一根汗毛尖也動搖不了。可是在當時,由於往昔的業力所壓,就連變化想也想不起來,更不必說大顯神變了, 此時此刻的尊者與平平常常的凡夫人一模一樣。
事後,舍利子用法衣將目犍連的法體包好背到祗陀園而悲傷地說:“對我的好友目犍連死去的消息聽也不願意聽到,何況是親眼見到?”於是他與眾多阿羅漢一起先行趣入涅槃。緊接著目犍連也入滅了。
還有一則公案:從前,在克什米爾地方,有一位具有神通神變的比丘,名叫日瓦德,他座下的弟子為數不少。一日,正當他在林中煮染法衣袈裟時,附近的一位主人家出門尋找丟失的牛犢,看見林間炊煙繚繞,於是順此方面來到近前,果真看到一位比丘正在生火,便問:“你在做什麼?”
日瓦德答言:“我在煮染法衣。”主人打開染料的鍋蓋一看,發現裡面煮的根本不是什麼法衣,而是肉,比丘自己也驚訝地看見了鍋裡的肉。
主人推推搡搡把他帶到國王面前,呈稟道:“這位比丘偷了我的牛犢,請國王懲治。”
國王不問事情始末便將比丘打入監牢。
幾天之後,主人家的母牛自己找回了牛犢,於是主人又急急忙忙來到國王面前稟奏:“那位比丘並沒有偷牛犢,請求國王您釋放他。”
但是國王因為事務繁忙,在六個月期間沒有釋放他。後來比丘的許多獲得神變的弟子們從空中飛行而來,到國王的面前稟告:“這位比丘是一位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他是清白的,請國王釋放他。”
於是國王親自去釋放比丘,當看到他滿臉憔悴、吃盡苦頭的樣子,國王萬分懊悔地說:“此事延誤已久,我真是造了滔天大罪。”
比丘說:“您沒有錯,是我自作自受。”
國王問:“您以前到底造了什麼業?”
於是比丘開始講述起來:“我往昔曾經轉生為一名盜賊,因為當時偷了一頭牛犢而被主人緊追不放,到了林間我驚慌之餘就將牛犢扔在一位正在 入定的獨覺面前,便溜之大吉了,卻給獨覺帶來逮捕入獄六天的厄運。就是因為這一惡業的異熟果,使我在多生累世中感受惡趣的痛苦,今生也受到這樣的苦難,不 過這是最後一次的異熟果報。”
再來講講菩薩受報的實例:印度樂行國王有一位太子,有一天,母后送給他一件精美別緻五彩錦緞的無縫衣(指不見縫痕的精工妙衣)。太子說:“我現在還不穿,等到繼承王位時再穿不遲。”
母后說:“你恐怕沒有得到王位的機會了。本來,國王駕崩之後理所當然要由太子來繼承王位,可是因為你的父王和龍樹阿闍黎的生命是一味一 體,所以只要龍樹沒有圓寂,你的父王就不會離開人世,而龍樹菩薩已經獲得了壽命自在,沒有圓寂的時候,你的許多兄長都沒能繼承王位就已經死去了。”
太子問:“那麼,有什麼妙計嗎?”
於是,母后為他出謀劃策道:“龍樹阿闍黎是一位菩薩,如果你向他索要頭顱,他必會施捨,除此之外實在無計可施。”
於是太子來到龍樹菩薩面前索要他的頭顱。
龍樹菩薩十分爽快地說:“你自己砍斷拿去吧。”於是太子奮力揮起寶劍,可是無論怎樣都好像在虛空中舞動一樣,根本無法砍斷菩薩的頭顱。
這時,龍樹菩薩告訴他說:“我五百世前已完全清淨了兵器砍割的異熟果報,所以用兵器無法砍斷我的頭,但是我曾經在割吉祥草時殺害小蟲的異熟果報還沒有徹底清淨,你用吉祥草可以割斷我的頭。”
太子採了一根吉祥草來割龍樹菩薩的頸部時,頭顱當下落地。伴隨著“我今往生極樂剎,將來亦入此身體(根據印度佛教歷史記載,龍樹菩薩圓 寂以後,他的法體和頭部變成兩座山,將來龍樹菩薩重入此身體,重新弘揚中觀的般若空性。這兩座山如今在印度南方貝諦境內)”的聲音,龍樹菩薩趨入寂滅。
這以上的公案告訴我們,像他們那樣的聖人,尚且也需要感受這種業力的異熟果報,更何況說我們這些從無始以來漂泊在輪迴中造了不計其數惡業的人呢?而且我們現在仍然還執迷不悟地累積罪惡,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從輪迴中解脫出來,即使是脫離惡趣恐怕也不容易。
所以,我們隨時隨地都要謹小慎微,即使是微乎其微的罪業也要盡心盡力予以杜絕,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善事也要悉心畢力加以成辦。如果沒有這 樣從小處著手,那麼以每一剎那的惡業也需要在惡趣中住留數劫。為此,就算是很微小的罪業,我們也絕不能認為就這麼一點點無關痛癢而抱著無所謂的輕視態度。 寂天菩薩親口說過:“剎那造罪業,數劫住無間,況無始輪迴,積罪失善趣。”《賢愚經》中也說:“莫想諸罪微,無害而輕視,火星雖微小,能焚如山草。”
同樣,微不足道的善業也能產生大為可觀的果報,所以不要認為僅僅這麼一點點有什麼用途而不屑一顧。我乳輪王往昔變成一個窮人時,有一天 他手拿一把豌豆準備向一位新娘投拋,途中正巧遇見德護如來前往城中。他生起了極大的信心,於是將一把豌豆撒向佛陀,其中四粒落入佛的缽中,兩粒觸到佛的胸 口。以此異熟果他轉生為南贍部洲的轉輪王;以四粒豆落入佛缽中的果報,而統治四大部洲的國政八萬年;兩粒豆接觸到佛的胸口,其中一粒的果報成為四大天王的 主尊八萬年,另一粒的果報在三十三天第三十七代帝釋王朝中與帝釋天平起平坐,執掌國政。
此外經中也說觀想佛陀甚至向空中拋撒一朵花作供養的善果,獲得帝釋和轉輪王的果報也是難以到達它的邊際。如《賢愚經》云:“莫想諸善 微,無益而輕視,水滴若積聚,漸次滿大器。”《功德藏》亦云:“無憂樹種如芥子,每年果實成熟時,一枝亦增一由旬,善惡果增不可喻。”本來,無憂樹的種子 比芥子還小,可是樹木在成長的過程中,每一年它的樹枝都增長到一由旬左右,即便如此,這也無法形容善惡果報的增長程度。
相反,即便是違犯了細微的學處,也會導致無窮的後患。
從前,翳羅葉龍王以轉輪王的身相來到世尊面前。世尊義正嚴詞地說:“你不僅破壞了迦葉佛的教法,難道還要來毀壞我的教法嗎?你現出自己的原形來聽法。”
翳羅葉龍王說:“我面臨著眾多威脅,因此實在不敢以原身前來。”
於是世尊讓金剛手菩薩保護它。這時,一條遍佈數由旬的巨蛇出現在人前,只見它被頭上長的一棵翳羅大樹重重壓著,樹根的部位昆蟲瀰漫,它感受著巨大的痛苦。
弟子們請問世尊這其中的原因。
世尊講述說:他曾經是迦葉佛教法中的一位比丘。有一次在途中,一棵翳羅大樹刮了他的法衣,他勃然大怒,無視學處而砍了那棵樹,這就是那一罪業的惡果。
一切善業惡業之中,是黑是白,是輕是重,關鍵還是要看人的起心動念。舉個例子來說:一棵大樹,如果它的根是藥性,那麼它的樹幹和樹葉肯 定是藥;如果它的根是毒,那麼樹葉和樹幹也必然是毒性,毒性十足的樹根絕不可能生長出靈丹妙藥的枝葉。同樣,如果帶著貪嗔的動機,居心不良 ,意樂不淨,即 使表面上所作所為是善業,但實際上只會變成不善業。假設內心清清淨淨,純正無暇,那麼縱然從外觀看起來好像是在造惡業,但事實上已經成了善舉。《功德藏》 中說:“樹根為藥芽亦藥,根為毒芽何用說,唯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像大小。”
因此,對於沒有絲毫自私自利、內心無比清淨的菩薩來說,身語七種不善業才有直接開許的時候。就像大悲商主殺短矛黑人以及星宿婆羅門子對婆羅門女行不淨行之類的情況。
下面簡明扼要地講述這兩則公案:
從前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轉生為大悲商主的時候,和五百位商人一起去大海(取寶),途中,一個名叫短矛黑人心狠手辣的強盜企圖殺害五百商 人。大悲商主知道後心裡想:這五百名商人全部是不退轉菩薩,如果這個人殘殺了他們,後果必將身陷地獄住無量劫,實在可憐;如果我殺了這個人,就可避免他墮 入地獄,就算是自己下墮地獄我也甘心情願。這樣三思之後,大悲商主以非凡的勇氣毅然決然地殺了那個強盜,(以此善念大悲商主非但沒有墮入惡趣,反而)圓滿 了七萬劫的資糧。這一公案,表面上來看是造了惡業,為什麼呢?因為作為菩薩的他親手殺了一個人,但實際上完全是善業,因為大悲商主根本沒有一點自私自利的 心念,而且從眼前來看保護了五百商人的生身性命,從長遠而言,把短矛黑人從地獄的痛苦中拯救出來,所以是偉大的善行。
再有,星宿婆羅門長年累月在林間持梵淨行。一次他到城中去化緣時,一位婆羅門女對他一見終情,生起貪愛,欲絕身亡。星宿婆羅門不由得對她生起悲憫之心,於是和她結成夫妻,以此圓滿了四萬劫的資糧。
諸如此類的殺生及破梵淨行才有開許。而對於為一己私慾,在貪嗔癡的驅使下而行,在何時何地對何人也沒有開許。
不與取也不例外,對於根本沒有私心雜念、有膽有識、大義凜然的菩薩來說,為了愛財如命的富翁,而從他們手中盜竊財物上供三寶、下施乞丐等是開許的。
妄語也是同樣,如果是為了保護瀕臨絕境的眾生性命或者保護三寶財產等說妄語是開許的,但以私慾欺騙他人是絕對不開許的。
離間語也是一樣,例如,一個行善之人和一個喜歡作惡的人相互為友,而且為非作歹的那個人勢力強大,因為擔心行善之人被他帶入罪惡的邪道,而說離間語使他們分道揚鑣是開許的。相反,使志同道合的兩人關係四分五裂,說離間語絕不開許。
惡語也是如此,對於以溫 和方式實在無法調伏的人士,只有以強制性的手段才能使他們步入正法,再有上師等宣講教言揭露弟子的罪惡等,這些情況下口出粗語惡語是開許的。正如阿底峽尊者所說:“殊勝上師為揭露罪惡,殊勝竅訣為擊中要害。”而輕視侮辱對方的粗惡語是不開許的。
說綺語也是一樣,對於愛說愛講的有些人,以默然禁語的方式不能使他們趨入正法,只有通過權巧方便才能令他們進入佛門,這種情況下說綺語是開許的,而說些讓自他心思散亂的無稽之談並不開許。
由於貪、嗔、邪見三種意罪業,不可能有轉變成善妙動機的情況,只要一生起惡分別念,就必然是不善業,因此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人也沒有開許。
所有善不善業的作者唯一是自己的這顆心,儘管身體的一舉一動、口中的一言一語並沒有表露出來,但是心的分別念也往往會帶來巨大的善果與 嚴重的惡果。所以,我們每個人要經常觀察自己的心態,如果處在善心之中,理應生起歡喜,盡量使善業與日俱增;倘若處於惡意之下,那就必須立即懺悔,而且暗 暗自我譴責:我這個人真是惡劣,雖然聽聞了那麼多正法,竟然還生起這樣的惡分別念,實在慚愧。並下決心從今以後我一定要努力使這樣的分別念在自相續中永不 再現。
我們無論做任何一件善事,首先務必要詳詳細細觀察自己的動機,如果確實是善的動機,就去做那件善事;如果處在與別人競爭的心理或者裝模作樣、貪圖名譽等心態中,那就必須要認真加以糾正,做到以菩提心來攝持;如果不論怎樣也無法扭轉自己的動機,還是延緩做那件善事為好。
從前,有許多施主預先約定前來拜訪奔貢甲格西,當天上午,格西在三寶所依前擺設供品,裝飾得極其美觀。當時,他觀察自己的動機,結果發 現竟然是為了在施主們面前顯得莊嚴的不清淨心態,於是順手向三寶所依和供品上撒了一把灰並自言自語:“你這個比丘不要那麼虛偽。”帕單巴尊者得知此事後 說:“西藏的所有供品中,要數奔貢甲的那一把灰塵最好。”
因此,我們隨時隨地要仔仔細細觀察自相續,一旦心術不正,有造罪的苗頭出現,就要馬上意識到,並且懺前戒後,絕不能讓自相續與惡業同流 合污。當然,在凡夫地的階段,相續中不生起惡分別念的意樂加行也是不現實的事情。從前,奔貢甲格西來到一位施主家中,當時各位施主出門在外。格西心裡琢 磨:我沒有茶葉,不如趁機偷一些茶葉,留著以後住山修行時用。當他把手伸進茶葉袋裡時,立即提起正念。於是,他大聲呼喊施主們:“我這個人正在干偷茶的勾 當,把這隻手從手腕處砍斷。”
阿底峽尊者也這樣說過:自從我本人進入別解脫門之後,可以說是一塵不染;對於菩薩學處(菩薩戒),偶爾出現過一兩次過失;而步入密宗金 剛乘以後,雖然零零碎碎的過失屢有出現,但(都是當下懺悔,)從來沒有讓墮罪過夜的情況。尊者在行途中也是一樣,每當閃現惡分別念時,馬上取出一個木製的 曼茶羅,立即懺前戒後。
在攀耶嘉的地方,有施主在眾多格西聚集的行列中供養酸奶,當時奔貢甲格西坐在行列中間。他看到施主給位居前列的人供奉了大量的酸奶,不 由得心想:這麼好的酸奶輪到這裡,似乎已經沒有我的份了。當萌生這樣的念頭時,他緊接著便提起正念,認識到自己的思想不對頭,於是暗暗自責:“你這位比丘 對飲用酸奶居然有這麼大的信心。”隨即把碗扣下。當供養者來到跟前請他享用酸奶,因為生起了惡念,格西對他說“我已經飲用過了,實在不想再享用。”本來, 他只是想和所有比丘平等地得到一份,並不含有什麼不善的成份,但僅僅因為想到自己有希望獲得好酸奶的私慾,就全然放棄了享用。
我們如果隨時隨地觀察自相續而斷惡從善,調柔自心,久而久之自相續就會完全變為善業。從前,扎堪婆羅門經常觀察自心,每當生起一次不善 的分別念時,他就放置一個黑色石子,每當生起一次善的分別念時就放置一個白色的石子。最初時全部是黑色石子,通過精勤進行對治,去惡從善,到中間時呈現黑 白各半,最後已全部成了白色的。所以我們一切時處應當以正知正念攝持,生起善的對治,力求做到連細微的罪業也不沾染。
即便是今生今世沒有積累罪業,但從輪迴無始時以來所積累的罪業也是無邊無際,而且也必然有不堪設想的業果要感受。作為現在唯一行善、修 習 空性的那些人來說,依靠採取現行對治力可以將後世轉生惡趣的業力、隨眠習 氣在今世成熟而感受痛苦。如《能斷金剛經》中說:“行持波羅蜜多之菩薩,受到損 惱或受極大損惱,此乃未來所受之苦業,於此世成熟。”(鳩摩羅什所譯的《金剛經》中說:“須菩提,善男子、善女子,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 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
與之相反,今生當中無惡不作之人,也有因為前世所造的微小善業在眼前成熟而感受善果的。例如,從前尼洪國家,最初七日降下珍寶雨,接著降下衣服雨和糧食雨,最後降下土雨,所有的人被埋在土下喪命,死後墮入地獄中。
可見,行善者感受痛苦、造罪者獲得快樂也都是往昔業力成熟的果報。同樣,現在無論行善或作惡,它的果報在來世或者來世的來世等等也必然 會成熟。所以,我們時時刻刻對因果的道理生起定解進而加以取捨非常重要,萬萬不可以高深見解的法語來輕視因果。如鄔金蓮師對國王赤松德贊說:“君王,我的 密乘見解極其重要,行為不能偏墮於見解方面,否則善空惡空黑法漫布,將成為魔見。同樣,見解也不能偏墮於行為方面,否則將被實有和有相所束縛而無有解脫的 機會。”又說:“是故見比虛空高,取捨因果較粉細”。也就是說,在證悟實相之見解的同時,必須要細緻入微地取捨因果。
有人問帕單巴仁波切:如果證悟了空性而造罪,到底是有害還是無害呢?
帕單巴仁波切回答說:如果真正徹悟了空性,就絕不會造罪,因為證悟空性和生起悲心是同時的。
如果你真的渴望修持正法,那就必須將取捨因果放在主導地位,見解和行為不相脫離而實地修行。
那麼,因果不虛之引導在相續中生起的界限是怎樣的呢?
應當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樣。
弟子們問米拉日巴尊者:尊者您的行為已經完全超出了凡夫眾生的意境,上師仁波切您最初是金剛持還是一位佛菩薩的化身呢?
米拉日巴尊者回答:你們認為我是金剛持或者某位佛菩薩的化身,這說明你們對我的一片虔誠信心,但對於正法來說,恐怕再沒有比這更嚴重的 邪見了。為什麼這麼說?我最初依靠咒力降冰雹,造了滔天大罪,當時想肯定只有墮地獄而別無出路了,於是集中精力、專心致志、兢兢業業地修持正法,依靠密宗 甚深的方便要訣,在相續中生起了殊勝的功德。因為你們對因果生不起誠信而導致對正法不能如此精進,如果你們能發自內心對因果深深誠信,像我那樣刻苦精進, 凡是有毅力的凡夫人都能做到,這樣一來,你們相續中也會生起同樣的功德,到那時,你們也可以稱為是金剛持或佛菩薩的化身了。
米拉日巴尊者最初造罪業而認為必墮地獄的堅定信念也是由誠信因果而來的。依靠對因果的誠信才精進修持正法。當然,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樣苦行和精進的事跡在印度和西藏兩地是極為罕見的。
因此,對於因果的這些要點,我們必須從心坎深處生起堅定不移的誠信,並且暗下決心:隨時隨地,包括細微的善業也要以三殊勝攝持而盡力奉行,就算是再小的惡業,遇到生命危難也不去作。
我們早晨起床 時,不要像牛羊從圈裡爬起來一樣,一躍而起,應當在床 上靜坐,自心悠然放鬆,向內反觀審察自相續:昨晚作了善夢還是惡夢, 如果夢中作惡,也應該心生後悔而誠心懺悔;假設夢到行善,就高高興興地將善根回向給眾生。心裡默默發心:在今天,我要為無邊無際的一切眾生獲得圓滿正等覺 的果位而盡心盡力奉行善法、竭盡全力斷除罪惡。到了晚上睡覺的時刻,也不要在無所憶念中平臥沉睡下去,而應當在床 上平緩安坐,如前一樣觀察思維:呀!我白 天都做了什麼有意義的事,修持了什麼善法?如果成辦了善事,應當感到欣慰,心生歡喜,並且為了一切眾生獲得佛的果位而回向。假設造了惡業,就要在心裡自我 呵責:我這個人實在惡劣,今天已毀了自己。生起追悔之情,誠心誠意懺悔,並發誓:從今以後我絕不再造那樣的惡業。隨時隨地,我們都不要離開正知正念,對於 內外器情的一切顯現也不要有根深蒂固的實執,應該在虛無縹緲無實如幻的游舞中修煉自心,使自相續恆常安住在善法和正道之中,令內心調柔。
這以上歸納總結了修四種厭世心(即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迴過患、因果不虛)的中心要義,如果能夠做到那樣,那麼做任何善事自然而然就 不會離開三殊勝。如頌云:“善人如藥樹,依彼勝一切,惡者如毒樹,依彼毀一切。”這種賢善的正士以自心的堪忍力使與他結緣的人們內心轉向正法方面,令自他 的廣大善業蒸蒸日上,生生世世不會墮入惡趣和邪道當中,而獲得善趣人天的殊妙身體。尤其是這樣具有法相的高僧大德無論安住在任何地方,當地人們都會奉行善 法,萬事吉祥,眾天人也恆常護持。
雖知因果差別然信弱,雖聞眾多正法然未修,
我與如我惡行眾有情,自心與法相應祈加持。
因果不虛之引導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