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大好山水誤禪心

若掉散心,須行三昧。若昏沉意,宜啟慧門。

「若掉散心」,掉散是兩個名詞的總和,掉是掉舉,散是散亂。普通顯教的經典對亂動的妄念,粗相叫散亂,細相叫掉舉。不管修顯修密,或依任何一宗一派修持。有時覺得粗的心念非常清淨,可是細的心念在不知不覺之間還是有,這就是屬於掉舉心。不論是散亂或掉舉都必須要修三昧之定。三昧是梵音,如果中國文字來翻譯就是正受。然而為何不用中文的正受來翻譯,而依然保持它梵文的音「三昧」?因為中文的正受並不能完全地代表三昧的原義,如果中譯為正受,很難解釋哪-種感受才是正受,哪一種不是正受。問題就因此而產生,在譯成正受之後,下面就必須下一大堆的定義。簡單說,佛法基本上先從般若的空觀入手,假如沒有達到真空的狀態,這整個修持的過程都不算是正受,但這只限定在初步的範圍。

比如,今天下午有個道友提出動靜二相之間的問題,這個理論非常漂亮。我就請問他,什麼叫動相?什麼叫靜相?所謂動靜之間在什麼地方?普通我們所瞭解的,思想妄念的浮動,眼看、耳聽、手動……都是動相。靜相在哪裡呢?幾乎很少人能認到靜相。一般所謂靜相,是把動靜兩個現象對立起來,認為心念的清靜,比如,坐在那兒如如不動什麼都沒有想,好像是空的,就認為這是靜相。那就是大錯特錯!錯在哪裡呢?現在是科學時代,大家學佛法不能將宗教盲目地接受就套到身上來,應該非常理性地把它看清楚。當你心裡什麼都沒有,在那極清淨的境界,那正是動相。就是在你感覺到有個空,那個空正是動相,那是第六意識的波浪似乎不動所造成的那個清淨面,因此在觀念上我們把它認作是靜相。其實錯了,那正是大動相。換句話說,我們得了個結論:「大動如靜」。比如,這個地球在動,我們人生活在地球上並未感覺到它在動,又如「大音希聲」,這是老子的話,高頻主的音聲,人的耳朵聽不見,比如現代科學知道,銀河系統在每一秒中都有爆炸的音聲,可是我們聽不見,這就是大音希聲的道理。

這裡說明了掉舉心和散亂心是如此地嚴重,這個時候噸「須行三昧」,求正定,比如入空定以達到見空性,如何是空,要確實地瞭解透徹並且要證得,如果把身心偶然瞎貓碰到死老鼠的時候,忽然覺得身體沒有了,空空洞洞,把它認為是空,那就嚴重了。因為你那空空洞洞充其量就那麼大,那還是屬於意識境界的範圍,而不是空的三昧。

年輕同學要注意,「若掉散心,須行三昧」,也可在雞蛋裡挑骨頭。怎麼挑法呢?就是掉散心可以用行動、修行來除滅。如果把「行」硬是拉過來做成這種解釋,也非常通,這是更微細的讀法。一般學佛的人都在靜態裡頭求證菩提之果,有時在靜態裡頭求正定是做不到的。假使能配合上適當的運動,反而在行中很容易得定。年輕人精力過剩,散亂的心太大,給他來些運動,運動疲勞了,什麼都不想,雖然不是正三昧,至少也是個懶三昧。常懶的三昧也不錯喲!不要看到懶就以為不對,假如要你同一個姿勢睡個三天三夜都不動,如果你做到了也差不多了,就伯你做不到。因此,懶三昧也不錯,禪宗就有位懶殘禪師很有名的。下面與散亂相對的就是昏沉。

莫將消沉作定神

「若昏沉意,宜啟慧門」,昏沉也是佛學修持的名詞。昏沉分兩種,粗昏沉是睡眠,細昏沉則是打坐的人坐在那裡兩個肩膀掛下來,就好像麵條給水泡得軟軟的,頭頸也怪怪的。真的入定沒有這個狀態,比如開水在燒,正開的那個氣冒上來是筆直的。又如天氣將開展睛朗的時候,那個清氣是一條線筆直的不動搖的。人體生命的功能也是這佯,真得了定,生命的功能發揮到高度昇華時候,必然自己會端正,雖然不求氣脈之道,而氣脈之道自然而來。這裡要是不清楚,很多人都把細昏沉當成入定。因此,密宗黃教的宗喀巴大師在他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及《略論》裡頭,再三地提到,希望不要認錯了,把細昏沉當成定來修持;否則如此下去所得的果報,就是到畜生道裡去了。如此學佛,就是修善因而反得惡果。

不管是粗昏沉或是細昏沉又分兩種,因此在顯教的經上,有弟子提出來問題問釋迦牟尼佛,人為什麼會昏沉?答覆有兩個原因。一是身疲勞,肉體疲勞了需要睡眠,至於老年人則是身體衰弱到極點而不想睡,嬰兒一天要睡十二到十四小時的睡眠;八、九歲的幼童則需要七、八個鐘頭的睡眠,十幾歲、二十歲前睡七個鐘頭,中年睡六個小時就夠了。老年人有時睡不著,那不是功夫到了,而是身體衰退到了極點。另外一個則是心疲勞的昏沉,一個人灰心到極點成天都想睡覺,一個被判死刑的人,灰心到極點連身體都拖不功,都需要兩個人架起來走,腿都不屬於他的了,這種灰心到極點也是昏沉。

「若昏沉意」,若意識不清明就如昏沉的境界,「宜啟慧門」,這個時候需要參究經教的理,要思想不是不思。因此,教理不透只是呆板的盤起雙腿在那裡死修,或死敲木魚,就是木魚被你敲破了也沒用。在這個時候,就要打開你的智慧之門。關於我們修持最重要的,調伏散亂心及昏沉心的對治法門,基本的原理在這裡說明了,至於詳細的方法沒有講,因為方法發揮起來有很多。

若處見修位中,此是行時,非是證時。若居究竟即內,此是證時,非是行時。

首先,我們先要瞭解佛學教理上的兩上名詞,見道位及修道位。所謂見道位,就是明心見性,見空性。時下年輕人流行談禪,其實真正的禪是很不容易的。譬如,有許多的著作常常提到禪宗不成器的祖師(很對不起,我給他下個評語是不成器的祖師)他說過的幾句話:未見道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道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成道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在美國、歐洲、日本,禪學非常流行,一談到禪,這些話就經常被引用。我覺得很好玩,有時假把肚子都笑痛了。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換句說,見人不是人,見狗不是狗,就是禪了。假如這樣,那很簡單,只要把高度的鎮定劑給他吃,他吃完以後神經麻木了、自然看山不是山,狗不是狗,那不都成了道了?有些人灰心到極點或是眼睛患有白內障,東西都看不清楚,那不都成了道了?真是胡扯。為什麼我稱他為不成器的祖師?沒錯,他是悟了道的,但是因為講了這個話不周全被後人用錯了,被誤解了,是很嚴重的。因此一位禪師所講的話,是必須經過相當慎重的考慮。

真正見道,到空性的時候,見山不是山,他知道是山,只是不起分別而已;見水是水嗎?是水!知道是水,而不是無知的狀態;若無知則是大昏沉,不是見道;知道是水,只是無妄念、無分別。因此,勉強用「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來形容它。但這樣就是見到空性了嗎?不是!只是粗相的妄念偶然地靜止下來。現代的科學來講,如果有人修行到這個境界,我們請一位醫生來看看他的心電圖,因為妄念清淨,所以他的心電圖就是呈現平穩的水平線,醫生不懂,一看嚇死了,就會認為他的心臟有問題。因此,在心境很清淨的時候,心電圖就不波動了,腦波也一樣。

見道、修道、證道、行道的難度

假如我們做個科學的檢查,發現心念到達了這個境界,呼吸也將近等於沒有了,即使這樣也還不是見道位,只可以說是功夫已經初步地做到了某個階層。然而,有些人雖然見到了一點空性,功夫卻未必能做到這步田地,見道雖然是見了,但是修道的功夫還沒有到。因此,見位及修位是不同的。佛經所使用的這個「位」字,拿現代的觀念來講就是層次,因此見道與修道,是兩個不同的層次。證道位,是見、修都圓滿了,才是證道位。然後才是行道位,我平常跟各位感歎;見道不難,修道難;修道不難,證道難;證道也不難,行道難啊!真地能以大慈大悲來入世、來行道是很艱苦的事,唯有大菩薩才肯犧牲自我,因此行道是最難的,《華嚴經》最後也提出「普賢行願品」來證明。

「若處見修位中,此是行時,非是證時」,假如修行人還在見道位或修道位,那麼是做功夫對治散亂與昏沉的時候,不要因為做功夫過程中偶然呈現的一些境界,就以為自己證道了,那就錯了。有人問這個境界會不會掉?會掉,因為那只是瞎貓碰到了死老鼠,靠不住的。假如,見道及修道真到了家,那麼無論何時何地,哪怕是在六道中,在動亂中或在清淨中,都能隨時保持在這個境界,那才是與定有一點相近,否則就是自己欺騙了自己。我們做人,千萬不能自欺。

「若居究竟即內,此是證時,非是行時」,假定有人大徹大悟、修證成功了,而居究竟即內,心外無法,隨時隨地不在道外,那麼散亂及昏沉的境界與理論,就另當別論了,這個時候是證道的時候,不是修持做功夫的階段。真證道的人,不管是散亂或昏沉皆在道中行。

不可如二乘忽忽取證,沉實際之海,溺解脫之坑。

他說,關於散亂與昏沉,如何來對治修持,一個修大乘道的人,理論真要認識清楚,然後修持。千萬不可像小乘的人,他用三句話來形容小乘的人:一、「忽忽取證」,急急忙忙,拿到一根雞毛就當成了今箭,或是拿了一張衛生紙。小乘的人得了一點清淨,抓到一點空的境界,便說自己悟道了,然後叫人「不要吵我呀!」要他發點心做個事,「哎呀!不行!我的功夫就垮了。」都不能入世,只想住茅蓬,不要人打擾,這就是小乘人忽忽取證。急急忙忙的以為自己到家了,其實還沒起步呢!結果他落到什麼地方呢?二、「沉實際之海」,二乘人見到的那點空,對不對呢?對!不是不對。好比說,以前的紙窗,用筆頭戳了個洞,眼睛透過這個洞去看虛空,他自己覺得他看到虛空了,這就是虛空,但他不曉得這個宇宙有多大。這就是我們平常有句話,門縫裡看人,把人看扁了。因此我們可以說,二乘人見的空是門縫裡看天,空被他看成一條線。因此說,他看不到浩如大海的境界而沉沒了。因此 ,得到一點空,便萬事不敢動,一個念頭來,或你找他做一點事都怕得很,他會說:「哎呀!修行人哪有這麼多囉嗦,哎呀!修行人要看空呀!」實際上,他在逃避,逃避到哪裡?三、「溺解脫之坑」,你覺得自己空了是解脫,這個解脫是陷人坑呀!把你坑下去了。因為光是求解脫,功果是永遠也無法成就,功德沒有成就,你想證得菩提之果而證初果,免談。所以要特別注意,尤其是出家的同學很容易被這個境界所困住。

錯解無生無生路

又不可效無聞比丘,妄指無生,求升反墮。

龍樹菩薩所著的《大智度論》裡,有提到無聞比丘是佛的一個弟子,在他證到後,自認為對了,就離開佛,不再好好學,自己跑到山裡頭,自以為這就是道。後來墮落了,照佛的經教與戒律,守空以為究竟,修持下去的果報是墮入了阿鼻地獄。因此,不要以為修行這條路好走,我常勸青年同學好好的人不做,玩這個東西幹什麼?萬一玩得不好更麻煩,所以不可傚法無聞比丘。因為他「妄指無生,求升反墮」,他認為一念不動就是道,這是我們大家很容易犯的錯誤,尤其是這幾十年來《六祖壇經》很流行,抓到壇經裡所謂的無念不放。其實,六祖大師解釋得很清楚呀!他說「無者無妄想」,但不是不知道哦!「念者念真如」。但是,一般學佛的人,誤解抓住一個無念即究竟,就變成無聞比丘。這樣學佛啊!「求升反墮」,本來想走昇華之路,結果卻墮落了,墮落到阿鼻地獄。阿鼻地獄也沒有什麼可怕,只是在陰境界,陰陰沉沉,自性的光明永遠也不會亮起來。

道在屎尿,莫向屎尿掬

似苦行外道,唯投見網,期悟遭迷。

這更要注意了,有些朋友的修持特別喜歡般舟三昧,以為苦行是道。錯了,苦行非道,但是你聽了苦行非道,那麼我就不打坐、不盤腿,吃不了苦,我要快樂才是道,這也錯了。這裡講的苦行非道,是指有些修外道的法門,一天餓著不吃飯,以為餓就是道;或是冬天冷得要死也不穿衣服,以為凍就是道等等。這些在台灣比較少,我們在大陸則常看到。比如,有位修道家的,每天都要跳進茅坑裡去洗個澡(以前大陸有大茅坑)他說是最高的道,他還引用莊子的話「道在屎尿」,屎就是大便,所以,他要下去洗澡。最後,還要跑到清水池裡洗乾淨。結果有一天他跑到峨嵋山來,那時我正在那兒閉關,在峨媚山九月以後大雪封山了,根本沒有雨水,都是靠雪融化的雪水在一個水坑裡,要吃七、八個月。他在廁所裡先洗了澡,然後要泡到水坑裡去,那我們要喝什麼水呀!最後把他叫過來問,我說你是不是封師爺的弟子?因四川西寧有個大阿羅漢封師爺,就是封師父,他的法門以苦行為師,但他是真有道的。他一輩子住在廁所上面,我們要向他頂禮,還要跑到廁所上面去。當年大陸的廁所,不像我們現在台灣的廁所,我們這邊的廁所,還可以住,當年那邊的廁所髒得要死。我說你是不是他的徒弟?他說是的。我說你混帳,我要把你帶去給你師父,我不准你洗,後來硬是把他給戒掉。其實,封師父也沒有這樣教他,是他自己亂搞的。

見網是迷惘

其實,苦行外道都是落在見網。今天我跟一位同學講話,我說人為什麼不能見道?不管你是修哪一宗、哪一派,基本的教理要瞭解。因為見、思二惑有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和貪瞋癡慢疑諸結使。我們之所以無法成道,就是因為這心裡頭的結無法打開。什麼是見呢?就是我們主觀的成見,那種意識狀態的觀念解脫不了。比如,見取見,我認為就是這樣,把佛經的理論錯解了,主觀的觀念形成了,這種觀念非常牢固的時候,就是佛說的話也聽不進去,見有這麼厲害!還有思惑,思不是想哦!思惑是那形成你阿賴耶識的成份,成了你自己欲習的慣性,或者是無明,它永遠障礙住你。

因此,苦行外道堅決認為不修苦行,不足以圓滿功德,不足以成道,因此被見網所困。同樣地,有人說,非清淨不能成道,也是被見網所困。我們要知道見思二惑隨時在套住我們,這是大魔障。相反地,不被見思二網困住,見思二惑完全解脫了,才可以說是真正在修道。「期悟遭迷」,他說,這些人非常可憐,他修行的目的是希望能開悟,現在不但不能開悟,反而更加倍地迷。像現在,很多學禪宗的外國朋友來問參話頭,他們誤以為參話頭就是禪。其實參話頭是禪宗沒落時的辦法,是宋朝、元朝以後,禪宗衰退了,逼不得已所創立的法門。因此,我們千萬不要走上這個錯誤的路;如果走上這條路,本來期望著能開梧,卻愈走愈迷路。

斯定慧門,是真修路,照宗門之皎日,泛覺海之迅航,駕大白牛車之二輪。

「斯定慧門,是真修路」,上面所講的定慧等持的法門,是真正修行的道路。「照宗門之皎日」,不只是禪宗,包括天台宗、密宗、華嚴宗等等都普照了。「泛覺海之迅航」,這是文學的句頌,我就不再解釋了。「駕大白牛車之二輪」,大白牛車是《法華經》的比方,經文說有三乘,羊車是小乘,鹿車是中乘,大白牛車是大乘。乘字的意思,是坐上這個交通工具就可以到達目的地,因此,我們中文這個乘字就用得好,不是大車、小車的問題,而是大乘、小乘。坐車也叫乘,坐船也可以說乘船,騎馬也可說乘馬,背一個人過去叫乘人,所以它是活的。假如,照呆板的翻成大車、小車,那我坐飛機就不能列彼岸,而只有坐車子了。

《宗鏡錄略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