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跨鶴出銀籠

《寶藏論》云:「夫離者無身,微者無心。無身故大身,無心故大心。大心故,則智周萬物;大身故,則應備無窮。」

修證佛法最主要是如何能做到「離」,這個「離」是超越的意思。普通經教講,學佛的第一步要先發起厭離心。所謂厭離心就是對於這個物質世界一切的誘惑,有一種想超脫的感受及觀念,這是在理論方面;在功夫方面要做到離開身心作用的束縛。比如說,我們一般學佛打坐的人,坐在那裡半天,都是幹什麼呢?都是在玩弄自己的身體,這邊舒服或不舒服,這邊痛了、那邊酸了,根本沒有離開身體的窠臼,無法拋開身的觀念。還有,我們學佛打坐通通都在用心,即便是有個空的境界,這也是心理意識造成這個相似於空的境界。因此,整個來講始終沒有真正離開身及心這兩方面的自我範圍。「離者無身」,要能做到離的超脫的人,才能有無身的感覺。這無身也就是四大皆空,四大真正空了,不被四大轉,功夫才算有了基礎。「微者無心」,至於心的方面,要參透它的至微細處,此心化到精微之極點,便可以達到無心的境界。

「無身故大身」,這個大身在佛學上又稱為法身,法身是無量無邊。因為我們的功夫無法證到離身的境界,因此得不到法身。「無心故大心」,所謂無心是凡夫的意識心、思想、感受及執著離開了,才能達到無心的大心境界,也就是菩薩道。在佛經上,菩薩的另一個名稱叫做大心眾生。假如有個朋友寫信給你而自稱大心眾生,看起來很謙虛,實際上非常自負,因為這等於他自己認為是開悟了,是菩薩境界,而有如此的自稱。

「大心故,則智周萬物」,此心精微到極點到達了無心境界,則智慧成就了,因此無所不知,也就是「智周萬物。」

「大身故,則應備無窮」,把我們肉體的四大假合之身離了、解脫了,則證得了法身的大身,這大身的妙用可以起千百億的化身。應就是應化,備是無所不具備,他的能力是無盡的,因此叫無盡藏。

是以執身為身者,則失其大應;執心為心者,則失其大智。

從這段開始是永明壽禪師的評論。這四句話是給我們學佛的人的嚴重警告。「執身為身者」,抓著這個父母所生的四大肉體,把這個看成是自己的身體的話,「則失其大應」,那麼就墮落了,把我們眾生自性原本無比的功能,可以起大神通妙用,有感就應的功能給喪失了。這是講我們學佛卻又抓著身體在玩的人可憐!「執心為心者,則失其大智」,抓著自己的心,把自己的意念、思想境界當成是真心在那裡玩;還有些人把思想「空」了所呈現出來一片清清淨淨的境界,以為這個是空。實際上,這個是心所造的,還是心,同前者一樣不能大徹大悟,智慧發不起來,坐在那裡,眼睛一閉,永遠是黑漆桶一個。

身礙心礙成智障

故千經萬論,莫不說離身心,破於執著,乃入真實。譬如金師,銷礦取金,方為器用。若有身者,則有身礙,有身礙故,則法身隱於形殼之中;若有心者,則有心礙,有心礙故,則真智隱於念慮之中。

他說,所以一切的佛經所告訴我們的方法,都是教我們如何解脫這個身心的修法。「莫不說離身心,破於執著」,身心的執著破了,「乃入真實」,便能明心見性,看清宇宙生命的實相。

「譬如金師,銷礦取金,方為器用」。譬如挖金礦的人,開了礦以後,先要把金石給挖出來,再將千萬年來包在黃金上頭的泥沙、礦石給去掉,一步一步把金質提煉出來成為真金,然後才可以做成金飾。換句話說,我們現在學佛就是在開我們的這個礦,我們本有自性的金礦,現在都陷在這四大裡頭。這也是雲門祖師講的:「我有一寶,秘在形山」。我們的寶貝都被這個身體給限制住了,要是跳不出這個身體來修持的話,那麼搞的都是假的,最後都抵不住生死。

「若有身者」,一般執著自己身體的人。「則有身礙」,之所以不能悟道,不能悟得菩提,都是被身體障礙了。「有身礙故」,因為有身體的障礙,「則法身隱於形殼之中」,那無比大,無量無邊、不生不滅的自性法身就被這個色殼子給限礙住了。這點大家要注意,很多人學佛修道喜歡身體上的氣脈,什麼任督二脈、奇經八脈或是密宗的三脈七輪,玩來玩去都是在身體上轉。在這個身體上轉來轉去,則你的法身始終都隱於形殼之中,都沒有跳出這個身體的範圍。沒有跳出身體的範圍又如何能夠解脫呢?因此,很注重氣脈覺受的人,都是給自己設下陷阱,這個是非常錯誤的路線。

「若有心者」,有心去修行,有個方法做做功夫,「則有心礙」,那麼就被心意識所障礙「有心礙故」,因為有心去求道,有心去修持,就通通被這個心念給困住了。「則真智隱於念慮之中」,因此般若智慧就埋沒在後天的思想、知覺中而無法現前了。等於一個自然界的現象,假如今天天陰,有烏雲出現,這烏雲被氣流一轉動,遍佈天際,太陽被遮住,什麼東西都看不清了。我們的心念也是如此,假如我們很用心、很造作地去修行,不管打坐、念佛或觀想,弄出一個清淨境界就以為在修佛修道,其實你那清淨境界也是念慮的一種,它一樣障礙了自性的光明。

道平內外患

故大道不通,妙理沉隱,六神內亂,六境外緣,晝夜惶惶,無有止息矣。

這幾句話文字很美,也把我們給罵死了,幾乎所有的修行人都挨罵了。「大道不通,妙理沉隱」,不管是真如、涅槃或是菩提,這許多不同的名稱,總括起來用中國的文化就叫「道」。如果有些學者來研究,就反對《宗鏡錄》,說是道家思想來了,因為中間有個「道」字,所以那是外道。一般人的智慧就是如此。其實永明壽禪師是借用中國文化的名稱來闡釋、弘揚這個道理,使中國人能夠很容易深入。因此,我經常跟一國外去講佛法的同學說,不管你學的是什麼教,要知道西方文化的基礎在《聖經》,要是把《聖經》的原文弄熟了,那弘法很方便。等於中國人的文化在四書五經及諸子百家,佛經後來的翻譯許多的名稱都是借用它們的,這樣才能弘揚得開,因為真理只有一個,名稱不同沒有關係。你要弘揚的是真理,不要被拘束在名稱上。

「大道不通,妙理沉隱」,自己被自己的身心塞住了,不能開悟。「六神內亂」,六神是眼耳鼻舌身意的精神作用。雖然我們一天到晚在那邊打坐修道,其實心裡頭惶惶無主,忙得很。一下子,哎呀!氣到耳朵裡發脹了,耳神在亂了。有時候,眼睛看到東西了,哎喲!有天眼通了,眼神在亂了。一下子覺得脈通了,是身神亂了。結果幾十年下來都是在那裡搞鬼。「六境外緣」,眾生的六根都是向外攀緣,才坐得比較上路點,嘿!有一點亮光,不得了了。然後拚命在裡頭看,嗯!有一條狗、有一座山、有一個人,結果意識亂了起來,糟了,這一條狗大概是我的前身吧!要不然,看到別人就說別人是狗變的。其實都是自己的意識在那裡發神經,不過永明壽禪師不講發神經,而是講「六神內亂,六境外緣。」

一般學佛修道的人是真地在那裡修道嗎?「晝夜惶惶,無有止息矣」,一天到晚在那裡慌得不得了,惶惶無主呀!每天都講,哎!我慚愧呀!沒有進步呀!東一個慚愧、西一個慚愧。這種心態是蠻可憐的,也就是心裡不安,因此才會如此地「晝夜惶惶,無有止息。」

跨鶴出銀籠

夫不觀其心者,而不見其微;不觀其身者,而不見其離;若不見其離微者,則失其道要。

從這裡可以知道,佛法真正的修持就在於止觀。這用語,在佛經的教理用觀,而中國人覺得用佛學的教理麻煩,因此把觀、思惟等等綜合起來就叫看。看是叫我們觀察的,不是不用智慧盲目相信的人,以為打坐把眼睛一閉就是學佛了,結果在那裡整天六神內亂,那是迷信。但是不迷信的人,若只是在那裡研究教理,那是散亂、是妄想。應該要回轉來,既不妄想也不迷信,而是要觀心,參究心性的道理,察證其精微處。

「夫不觀其心者,而不見其微」,若不向內再走觀心法門入手,就不能明心見性,發現心性的精微之體。孔子在介紹五經的道理時,講到《易經》用四個字來形容,那就是「潔靜精微。」潔靜精微就是形而上的道,然而後世不用這種文字了,佛法則用「圓明清淨」。但是圓明清淨只是「潔靜」的一面;而神通妙用無窮則是「精微」的一面。在上古時代一句「潔靜精微」就通通把道的體用都包括在裡頭了。由清淨圓明而起神通妙用,這個神通不是一般我們想的,我們想的都是神經。神通和神經是兩兄弟,神通是老大,神經是老二,這裡講的是老大。真正的神通是大智慧。

第二要觀身,研究所有的佛經就會發現,不管是大乘或小乘,二千多年以前佛陀在世時,當時他老人家親自教導弟子們的修行路線,幾乎都是從觀身開始,例如白骨觀、不淨觀。到了後世才不大使用,以為是小乘法門,其實這是修學佛法的基礎。白骨觀及不淨觀,有三十幾步的工夫,包括了顯教與密教都是從這裡演繹出來。「不觀其身者,而不見其離」,若不走觀身法門則永遠也無法達到解脫。有些人在這期的生命終了的時候,很瀟灑地跟朋友們道別,脫開身心與名利的牢籠,駕鶴西歸,眼睛一閉就走了,既不痛苦,也不需到醫院上氧氣,這種本事都是從觀身法門來的。

「若不見其離微者,則失其道要」,這裡把修持佛法的精華一句話就講完了,若達不到解脫,不能做到離身微心,那麼你冤枉學佛修道,因為修道的要點都抓不到,即使修一輩子也沒有用。

大身非身是法身

故經云:「佛說非身,是名大身。」心亦如是。此謂破權歸實,會假歸真。

這句話出自《金剛經》,首先我們知道,法身並沒有我們一般身體的觀念存在。然而我們一般人實在不容易離開這種身體的觀念。有些人說:「老師呀!我昨天好像得到法身了。」我說:「怎麼了呢?」「我昨天打坐的時候覺得身體好大好大,大得不得了。」其實,那是身體感冒,有風邪在裡頭轉動,因此才會有這種感覺,那怎麼叫法身呢?因為他還有個身相。有的人則說我覺得好像有一個東西從頭頂分出看到一個我,那個我好小、好小,這個是法身吧!其它這都是幻境、是妄想。《金剛經》告訴我們「非身」,不是我們現在這個身體的概念。所謂大身就認為身體大得不得了,比阿里山還要大,就是證得大身,那就是妄想。因為我們有身體的觀念,因此把有這種身體的就叫做人,這是我們這個世界的看法。我相信外太空其它星球必是有生物,而且他們那邊人的身體絕對和我們的不一樣,說不定他們有好多雙手,說不定他們的手形狀和我們不一樣。我們不要自認為這個身體很美,我們這個身體,別的世界的人看起來可能是很醜陋的,沒什麼了不起。

永明壽禪師引用《金剛經》的句子,下面下了個註解,「心亦如是」。我們想明心見性,若認為心是有形象的那就錯了,明心見性不是見到一個東西,會發亮,又光明、又潔淨,那是妄想,是意識的境界,是習慣性的觀念。真正的心之體是無體相可見的。、

妄念沒有對不起你!

「此謂破權歸實,會假歸真」。接著「破權歸實,會假歸真」的文句,拿中國佛學的用法叫做分科判教,於西方文化講就是批判。權與實的講法是中國後代一些有成就的大法師們把整個佛經拿來批判一番,分科歸類做一個科學性的整理。他們用分類的方法來評斷化法教理的層次旨要,叫分科判教。在分科判教裡頭,說有些經典屬於破權歸實。這個權不是權力的權,而是方法、權便。比如,因為你的心不能清淨,於是告訴你要聽呼吸或是念佛或是觀想,這些都是方法、權便,不是佛法的究竟理趣。所以佛法的經論上又說所有八萬四千法門都是黃葉止兒啼,小孩子哭了,鬧個不得了,實在沒辦法,在路上看到黃葉子,只好拿片黃葉來哄他,說這是寶貝要他好好玩。這只是一種權便、方便。

真正的佛法是破權顯實,所有八萬四千種權便的方法都不用,而把真實的東西直接顯示出來的是什麼呢?就是無心。所謂明心見性,本來無事。有一位禪宗祖師一輩子說法只說一句「莫妄想。」有人問他:「什麼是佛法?」他說:「莫妄想!」問他:「怎麼才能無妄想?」他說:「莫妄想!」一句莫妄想就到家了。其實莫妄想是權便,真懂得的人連莫妄想也不要了。像布袋和尚的說法更好,他永遠背一個布袋,走在街上人家問他什麼是佛法?他就站在那裡把布袋一放、看一下,也不問你懂或不懂,你不懂他提起布袋又走了。其實我們的身體就是一個皮袋,有一天把皮袋放下就對了。所以許多禪師的作法都是破權歸實。

「會假歸真」,權就是假的,假的東西從哪裡來呢?有許多同學說,我的妄念那麼多,要如何才能把它們除掉?我說,妄念沒有對不起你,也沒有吃你的飯、喝你的茶,你那麼討厭它幹什麼!妄念來了,你就說,妄念請坐,你請坐吧!它才不留呢!那個妄念早跑掉了!所以妄念你去除它幹什麼!妄念是假的,然而假從哪裡來呢?從真來。有許多同學問《楞嚴經》中的無明從哪裡來?佛說無明從明來的,就是這個道理。

悟道正好修道

譬如金師,銷礦取金,方為器用,滅相混融,以通大冶。大冶者,謂大道。此大道冶中,造化無窮,流出萬宗,若成若壞。體無增減。

有人做學術研究的,看到這一段難免會罵起永明壽禪師,說這些都是中國文化中儒家及道家的文字。還有,宗教情緒很濃厚的人也會特別反對他這些話。譬如金師,他說譬如一個專門取金礦的工程師。「銷礦取金」,把金礦挖開後去掉泥沙,把真的金子找出來。找出金子來就是我們第一步要明心見性,找出真性。然而光是悟了沒有用,還要經過修行,沒有修持不行。「方為器用」,這金子找出來還要經過鍛煉,還要懂得用工具把它打成金戒指、金鏈子等等。若見了空性,不修八萬四千法門是不會真正成就的,必須要行一切善,一切功德都圓滿才行。在空中行一切善,修一切功德,這是起用,起用的時候是「滅相混融,以通大冶」,把金子找出來通過大火爐鍛煉以後,才能變成有用的東西。因此各位悟了,見點空性算什麼稀奇呀!悟了以後非修持不可,非起大用不可。比如,大家都曉得妄念很難去掉,也知道一切唯心造,那麼妄念有什麼難去呀!我不想它就是了。假如做不到,那麼「一切唯心造」這句話就說不通了。因為你心裡不想它來,可是它卻偏來。或是因為一切唯心造,我把身體丟開了,若五蘊無法鬆開丟不掉,那麼這些理明瞭沒有用。因此必須經過修持,不修持,那些空洞的理論一概失效。

「大冶者謖大道」,大道就是指心性之體。冶是指化學鍋爐或像煉鋼廠的火爐,無論是什麼廢鐵、金屬一丟進去通通化成漿液,重新地鍛煉,冶就是鍛煉。「此大道冶中,造化無窮,流出萬宗」。在心性之體的鍛煉中達到造化無窮,流出萬宗的境界。心性之體的功能是無窮盡的,經過體悟又加事境的歷練,更能盡顯它的妙用,通達一切法與形形色色世界的事理。有同學曾經問:「既然眾生個個都是佛,都有佛性,那為什麼我們悟不到呢?」過去普通人罵讀書人就像茅坑裡的石頭,又臭又硬。不錯,你是塊金子,但是這塊金子丟在廁所裡頭已經有幾千萬年的無數劫數了,外面都已被大便、泥巴給包了起來。這塊被大便及泥巴團團圍住的金子是不是金子?是呀!說它不是金子,那冤枉啦!真是我的本性呀!但是無始以來那麼多塵渣去不掉,非要把它丟進爐子裡鍛煉不行。也就說,明白了、悟了以後還要經過修持,把無始以來的渣子、塵垢都清洗乾淨了,才能恢復那原來的亮光,到了這個程度,「若成若壞,體無增減」,無論天地與人生的種種生滅變化,此消彼長,自性的本體都不增不減。

真理只有一個

故經云:「有佛無佛,性相常住」。

佛經上說,佛在世時為正法階段,佛過世後的五百年仍可算作正法,再來的五百年中為像法階段,有佛經、佛像,修行的人還有像真正佛法的樣子,然後像法以後就進入到末法階段。到了末法佛法便衰落了,沒有真正的佛法,連像不像都有問題。這是一般宗教性的講法,其中正法、像法、末法各別的時間長短,有幾種不同說法。

但是大乘經典告訴我們「有佛無佛,性相常住。」既是這個世界上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或是善知識及菩薩都沒有了,真理卻是永恆存在的,永遠在那裡。儘管將來一千年、一萬年以後,人類的文化沒有佛教的文化,也不須擔憂。佛法不會衰弱,只是佛教的形態沒有了而已。因為真理只有一個,不會變的,只是文化或名稱的表達不同而已。所以「有佛無佛,性相常住。」

談到「性相常住」,使人想起以前年輕的時候,我們的老一輩常常擔心將來長大了會很苦,我們問為什麼?「因為以後的世界不得了了,不曉得會變得怎麼樣,你們苦得很哪!」但是我覺得活了這幾十年並不苦呀!現在又聽到我們這些老朋友常感歎。「哎呀!變得不得了,將來不知道會怎樣?」我說:「你放心,我們死了,這個世界還是一樣的好,太陽一樣那麼大,地球還是一樣轉下去,你不用擔心了。」因為「性相,常住」是不滅的。你說現在的人沒有道德,其實是新的道德觀念產生了。我常說,以前的道德是宗教性的,講因果的。現在的道德是經濟性,講有沒有價值的。無論如何變,總有個標準出來嘛!總要合乎個道理!說法不同不用擔心,因為性相常住,真理是不變的。

拿衣服來說,人家說穿那身唐裝好落伍呀!但是,我看現代人穿的那個衣服才真是落伍,天氣冷了怕風,還要加一條圍巾;我這個就簡單了,頸部的扣子一扣就好了;穿西裝,睡覺時還得換睡衣,但是我這一件躲下來就是睡衣,打坐時就是蓋腿巾,髒的地方就是抹布,什麼都好。這個有什麼不好?只是觀念不同,沒有這個對,那個不對。所以「性相常住」的道理要懂,真理只有一個,永遠都不會變,因它是不生不滅,隨時代推移而有形態的不同。

所言混融相者,但為愚夫著相,畏無相也。

「所言混融相者」,上面說修道要修到混然一體、融會貫通。永明壽禪師告訴我們,他是騙你的。那個名詞也是哄哄你的,是權不是實。他說,什麼叫混融相呢?「但為愚夫著相,畏無相也」,只是為了那些沒有智慧的人把現象抓得很牢,因此給他說個現象,說不要緊,你好好地念佛,將來可以往生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淨土,那邊都是琉璃做的喲!那裡一切都好得很。究竟東方世界、西方世界、上方世界……有誰看到?照佛經上的描寫把它畫出來看看,並不及現代科技文明發達所能呈現的境界漂亮。現在假如搭一個玻璃潛水艇到海底世界去一看,那比佛經上所描寫的佛世界漂亮多了。當年佛經中的寫景是依當時的生活景觀給幾千年前的人聽,到了現代,有些人看了可能覺得那裡的環境並不太好,在這裡幾十層樓,裡頭壁紙一貼比那個世界好呀!所以經典上的這些境界都是因為愚夫著相,喜歡抓個相,「畏無相」,怕空、怕無相的境界。因為凡夫怕無相,所以說個相給你抓,這是教育的誘導法,再慢慢達到無相的境界。

《宗鏡錄略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