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決疑(01)武帝功德

一日,韋刺史為師設大會齋。齋訖,剌史請師升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為解說。
師曰:「有疑即問,吾當為說。

一天,韋璩刺史為慧能大師舉行齋會,召集僧眾,向僧人佈施飯食。結束後,又請慧能登台開講,並與一起來的官僚士庶等聽眾一起整肅容貌再次致禮參拜,問道:「前幾天,弟子大師講佛法,實在是不可思異。但我還有些沒有明白的疑問,願 和尚慈悲,請為我解說。」慧能說:「有疑問請講,我當為您解疑。」

韋刺史一共問了三個問題:

  1. 達摩以前回答梁武帝時,說他沒有功德,這是為什麼?

  2. 和尚、居士成天念「阿彌陀佛」,能否真的去西天極樂世界?

  3. 我們這些未出家的居士,在家如何修行佛道?

武帝功德

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摩大師宗旨乎?
師曰:「是。
公曰:「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云:'朕一生造寺、度僧、佈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

韋刺史說:「大師,您所講的佛法,與達摩祖師的宗旨是否一致?」

慧能說:「當然是一致的。」

刺史說:「弟子聽說,達摩祖師初次見到梁武帝時,武帝問:『我一生建了無數寺院,剃度僧尼,佈施錢財,設齋會僧,這樣做有什麼功德嗎?』沒有想到達摩卻回答說:『並無功德!』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請大師為我解說一下。」

梁武帝蕭衍,小雅的同鄉人,文才武略、棋琴書畫都很精通,且勤政為民,早年信奉道教,與陶弘景關係十分密切,後信奉佛教,是古往今來對佛教最誠信的一個皇帝,為超度皇后郗氏作《皇寶懺》,一千五百多年以來一直流行至今。

武帝對佛教非常誠信,曾寫《斷酒肉文》:「弟子蕭衍,從今以後,決心斷除酒肉,假若再飲酒食葷,殺害生靈,願受一切鬼神制裁,將墮阿鼻地獄。」他還赦免僧侶罪行,以致於有人犯下重罪便剃頭躲避,這才有僧侶頭上燒戒疤之事。後來,武帝受菩薩戒並嚴格執行,這些都是難忍可貴的,更離奇的是,武帝曾三次捨身同泰寺,以致太子及大臣花一萬億錢幣將其贖回。

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佈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報誤認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慧能回答說:「確實沒有功德。請不要懷疑達摩祖師的話。武帝心念不正,並不懂得真正的佛法。造寺度僧,佈施設齋,這些都是求人天福報,不可以將人天福報當作功德。功德在法身之中,並不在修福報之中。」

要解釋清楚這個「人天福報」是怎樣一回事,還需要瞭解一點佛學常識。我們通常劃分宇宙世界是按地理位置或空間位置來決定,佛學上是按心識來劃分的。佛學上將世界分為欲界和無慾界,無慾界又分為色界和無色界,通常,將欲界、色界、無色界稱之為「三界」。

tanjing3.png

另一種劃分是按照福報而定的,最差的為地獄道,其次是餓鬼道,再次是畜生道,這三道又稱之為「三惡道」。再往好的方面,首先是人道,其次是阿修羅道,最好的是天道。這三個又稱之為「三善道」,合起來就是六道。對於沒有 修行的眾生來說,都是在這六道之中輪迴。

那麼,一個人死了之後,究竟輪迴到哪一道呢?這就要看你日常是行善還是作惡,行善多則升入天道,作惡多則打入地獄道,有善有惡,這就要看程度的不同而分別進入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和餓鬼道。

從上面的「十法界」圖表中可以看出,「人天福報」是修行的第一步,其後還有小乘四果的修行,完成之後才達到阿羅漢果位,這才脫離輪迴,此後還要經過漫長的修行才到菩薩果位,再經過漫長時間才能修到佛果位。這些分步實話的修行辦法,是針對小根器之人,禪宗是一氣呵成,直了成佛,也就是說,先讓你明心見性,然後一步到位,直接修行菩薩乘,成就佛果位。

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唸唸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
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

佛有三身,即法身、報身、化身。法身就是真心、自性的代名詞。要瞭解為什麼說功德不是福報而在法身之中,首先要瞭解「功德」二字是什麼意思。

慧能接著告訴大家:「明心見性是功,眾生平等是德。每一心念不執著於相而通行無阻,常常讓自己的佛性在生活中發揮妙用,這才是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德於禮是德。自性產生處理萬事萬物的辦法是功,心靈本體離開妄念私心是德。不離自性是功,自性發揮作用時不被外境所迷是德。」

慧能從多個方面來闡述「功德」一詞,原來,對功德的評定,並不是攻城略地的多少,而是對邪念的去除程度作為評判標準,邪念去除越多,離佛性就越近,功德也就越多。

慧能接著說:「如果要在自己的自性法身中尋找功德,只要按上面所說的去做,就是真正的功德。如果是真心修行功德之人,他們就不會有輕視他人的邪念,在生活中就會時時尊重他人。經常有輕視他人的邪念,不能擺脫自身形體的束縛,就不可能有功。自己的佛性被虛妄所掩蓋,自然就不會有德,因為經常認為自己了不起,這就是我慢所造成功德的丟失。」

「善知識,唸唸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佈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

慧能繼續說:「心念與心念之不間斷是功,心念與行為都平直才是德。自己修持習慣性格才是功,自己修持身體行為才是德。功德必須在自性的範圍內找,不是通過佈施供養所能求的。所以,武帝沒有明白這個道理,並非達摩祖師講話有錯。」

這兒有人提出另外一個問題,達摩祖師到了中國以後,也做行善積德之事,也佈施供養等,這與武帝所做有什麼不一樣嗎?難道同樣的事,達摩有功德而武帝就只有福報嗎?

不要說達摩在做這些事,所有的佛、菩薩都會做這些事。開悟之人做這些事,心中不求任何回報,包括去西天極樂世界,更不會去求來生之福。因為有所求便是心機,雖然這些心機是向好的一面發展。

有些明星去做慈善事業捐款等事,如果他們心中想的是形象問題,為的是落下一個好名聲,那麼,這種捐款是善事,但沒有功德。只有那些真心為了眾生困苦,只是幫助一下,別無所求,這才有功德,這樣的人不會讓事情被他人知道的,但也不會刻意隱瞞。

當今社會禮崩樂壞,像小月月被車撞翻後,很多人看見卻沒有人救,然而社會上就有一些打著領帶、穿著整齊,對人特別有禮貌的人出現,一交流才發現原來是傳銷人員。這些人員行善之事有功德嗎?沒有。因為他背後有另外一個大惡的目的。與武帝不同的是,武帝的目的是善,而不是惡。總之,都是有所圖,這就失去了功德,而只有福報。

《壇經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