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 劃一制度
在秦始皇統一中原以前,列國諸侯向來就沒有一個劃一的制度。不說別的,就拿十十交十十通來說吧。各國都有車馬,主要的地方都有通車馬的道兒,可是道兒有寬有狹,車輛有大有小。各地方的車只能夠在自己的地方走著方便。當時秦國的兵車要在三十六郡的道兒上都能很快地走,可就辦不到了。要是秦國的兵車不能立刻開到每個郡縣,這麼些城怎麼管得住吶?秦始皇就規定車軸上兩個車輪子的距離,一律改為六尺。車的大小規定好了,道兒自然就得修一修。這就是說,三十六郡都應當有一定寬窄的「馳道」[就是「馬路」或者「公路」的意思]。這樣,一面改造車輛,一面趕修「馳道」。天下三十六郡都修起馳道來,從鹹十陽十出發,北邊通到燕國,東邊通到齊國,南邊通到吳國、楚國,甚至湖邊、海岸上都修了馳道。馳道寬五十步[秦以六尺為一步],每隔三丈還種上青松。好在天下已經統一,各地方不再打仗,所有的兵器都搬到鹹十陽十來,鑄成了十二座挺大的銅像[古文叫金人]跟好些個大鐘。各地方不打仗,原來的士兵一部分變成了修路的人。改良十十交十十通這件事,挺快地就辦到了。
十十交十十通一方便,商業跟著就發達起來了。商業一發達,麻煩的事兒又多了。除了秦國以外,各地方的尺寸、升斗、斤兩全不一樣,怎麼做買賣吶?比方說,東郡的一丈絹到了南郡一量,才合八尺;三川郡的一斗大麥,用巨鹿郡的斗一量,倒多了一升;南十陽十郡的十斤醃肉,到了九十江十郡,才夠八斤四兩。各地方的買賣人必須來回地折合計算,要不然,就得帶著好幾十種不同的尺、斗、秤,才能做買賣,這哪兒成吶?弄得老百姓天天為了爭份量,打官司告狀的,哪兒還像一個統一的清平世界?那時候,中國早已出現了不少工商業者聚會在一起的大城市,像:鹹十陽十、洛十陽十、臨淄、定陶、邯鄲、大梁、壽春等等。在這些大城市裡差不多什麼東西都能買到,比如說:北方的馬、牛、羊、大狗;南方的羽十毛十、象牙、犀牛皮、油漆顏料;東方的海魚、食鹽;西方的皮革、十毛十織品等。又因為手工業的發達,農民自己不打鐵,不燒窯,可以買到鐵器和陶器;工商業者自己不種地,不養蠶,隨時可以買到糧食和布帛,甚至繡花的絲織品。全中國工商業的發展,為了通商的方便,也要求有個統一的制度。秦始皇就規定全國一律的度、量、衡,禁止使用舊的雜亂的度、量、衡。這麼一來,全國的老百姓可就方便得多了。
十十交十十通和商業的發達促進了度、量、衡的統一。可是還有一件多少年來頂難辦的事,也必須有個妥當的改革辦法,才能叫三十六郡的官長、百姓,彼此都能十十交十十往和瞭解。那就是中國的語言和文字。中國從夏、商、週三代以來,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民族了。比方說,夏朝人還把東部的人當做夷族,就是所說的「東夷之人」;商朝人把周人當做「西夷之人」。這些「東夷之人」和「西夷之人」全都變成了中國人,中國的民族已經夠雜的了;還有南方的群蠻、百濮,北方的匈十奴十,遼東的東十胡十和西方的西戎等等好些個部族。這麼些人合成了一個國家,當然各有各的語言。文化比較高的,還各有各的文字。有幾個鄰近的諸侯國,像「三晉」或者像鄒、魯,語言都是大同小異的。可是楚國和燕國的人民不會說一樣的話。那麼,當初各國使臣的訪問,比方說,屈原到了齊國,晏子到了楚國,還都帶著翻譯嗎?那又不然。那時候,各地方雖說都有「方言」,可是已經有了一種比較普通的互相可以聽得懂的語言,叫做「雅言」,就好像書面官話那樣。這種雅言老百姓不怎麼聽得懂,可是各國的大夫和念過書的人都能夠南腔北調地說幾句。秦始皇就把這種雅言作為正式的語言,好像我們現在所說的共同語。
可是口頭的雅言寫在書面上應當用哪一種文字吶?別說那時候中國有好幾種不同的文字,就是一樣的文字拿不同的文具寫就變了樣。那時候,有拿刀子刻在竹片上的,有拿生漆寫在羊皮上或是絹上的。拿刀子刻的字,當然就是直線,因為曲線是不容易刻的。拿生漆寫的字老是頭大尾巴細,因為蘸了生漆,一下筆,就是一個大點子,以後生漆一少,筆劃就細了,寫出來的字,正跟蛤蟆菇朵兒一樣,所以叫蝌蚪文。可是拿生漆寫到底比拿刀子刻快得多,再說羊皮和絹也比竹片輕便得多。秦始皇就決計採用比較方便的書法,規定為正式的統一的文字,其餘各地寫法不同的文字,也跟那些雜亂的度、量、衡一樣,一律廢除。
秦始皇費了挺大的力量,規定了「書同文字」,可是當時各地方的儒生都起來反對。他們學會了的文字是他們已經得到了的寶貝,誰也不願意把自己的寶貝扔了,重新來學另一種東西。廢除舊文字比廢除舊車輪和舊升斗要麻煩得多。鄒、魯一帶尊重孔子、孟子的那些個唸書的人,對秦始皇廢除古代聖賢所規定的分封諸侯的制度,早就不滿意了。如今連他們用慣了的文字也要改,就格外反對。他們背地裡約好了一些人,共同來幹一下子,推舉齊國人淳於越當個頭兒,去跟秦始皇反抗。可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怎麼能反抗得了這麼威武的皇帝吶?他們總得借個名目,去拉攏那些帶兵的將軍們,才有力量。他們一想,要是他們請求皇帝恢復古代的分封諸侯的制度,那麼那些有過功勞的大將都能封為諸侯,他們自然會贊成唸書的人了。古代的分封諸侯的制度一恢復,那麼別的制度也都能改回來,舊式的文字就能夠抬頭了。
評:「車同軌,書同文」,我們現在看來理所當然的事情在那時卻並不是如此,它其實是經過了漫長的演進才得到的結果。這裡面有著秦始皇的巨大功績,這沒有錯。但我們更要看到,這一方面是統一的必然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時代演進的必然結果。修建馳道、統一度量衡、統一語言文字,這是秦始皇為了維護帝國的安定和統一作出的努力,客觀上促進了國內商業和文化的十十交十十流,適應了人民的需要,所以最終才成為今日理所當然的事。
制度上的改革乃至科技上的進步必然會有反對的意見。有的時候這些反對的意見並不是沒有道理,有些從結果看甚至還有著「先見之明」的評價,但我們並不能因此放棄前進的腳步。這的確是為政之難,也是為政者的責任。或者,也許有朝一日,我們能夠真正地做到讓人民自己決定自己的道路,這樣責任和利益就真正的統一了。只是不知道這能不能夠實現,如果實現了又會有著怎樣的問題,還是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