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流血祭變法

譚嗣同流血祭變法

咸豐皇帝死後,慈禧太后把持朝政長達五十多年。這五十多年間,中國備受帝國主義列強的凌辱,慈禧太后不思富國強民,反而無恥地對帝國主義列強露出奴才嘴臉:「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光緒皇帝即位之後,國力更是衰弱,但是他不願做亡國皇帝,於是一場風暴掀起,譚嗣同就是這場風暴的策動者之一。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湖南瀏陽人。他的父親是清末巡撫譚繼洵,母親徐氏出身貧寒。譚嗣同雖出身於官宦之家,但是他的母親作風簡樸,經常督促譚嗣同刻苦學習。他十歲的時候,拜瀏陽著名學者歐陽中鵠為師。在歐陽中鵠的影響之下,他閱讀了明末思想家王夫之的著作,受到了愛國主義的啟蒙。他讀書涉獵甚廣,文才出眾,喜歡探討經世濟民的學問,對當時的八股文非常反感。他非常喜歡那些鋤強扶弱的英雄,自己也頗具俠義之風。

1877年,譚嗣同在瀏陽師從塗啟先,系統地學習中國的典籍,並且開始接觸數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1884年,他遊歷河北、甘肅、新疆、陝西、河南、湖北等省,觀察風土,結交名士,開闊了他的視野。勞動人民反封建鬥爭的精神,使他的思想富於鬥爭性。1888年,他在著名學者劉人熙的指導下開始認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其中的民主精華和唯物色彩思想,同時廣泛搜羅和閱讀當時介紹西方科學、史地、政治的書籍來充實自己。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妥協退讓,中國戰敗,並且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1895年5月2日,康有為聯合在北京參加會試的舉人上書清政府,發動了著名的「公車上書」,要求拒和、遷都、變法。深重的民族災難深深地烙印在譚嗣同的心裡,他對帝國主義的侵略行為義憤填膺,並且堅決反對簽訂和約,對清政府不顧全國人民的生命而賣國求和的行為極其憤慨。在變法思潮的影響下,他開始研究數十年來中外變法改革的實例和原理,以及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大計。他認為,只有推翻腐朽的封建專制,進行改革,才能救亡圖存。

1897年夏秋之際,譚嗣同完成了維新派第一部哲學著作《仁學》。在這部著作中,他闡述了他的唯物思想,並且憤怒地抨擊了封建思想對人性的摧殘壓抑。這在當時社會引起了巨大反響。1898年初,他接受傾向維新的湖南巡撫陳寶箴的邀請,回到湖南協助舉辦新政。

1898年3月,譚嗣同與唐才常等人創建了維新團體南學會。為了加強變法理論的宣傳,他還 創辦了《湘報》。在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後不久,有人向他推薦譚嗣同,光緒帝同意召見。9月5日,光緒下詔授予譚嗣同四品卿銜,參與新政。第二天,光緒又召見他,表示自己其實同意變法,只是慈禧太后和守舊大臣多方阻撓,所以對變法有些力不從心。他許諾譚嗣同,只要是變法內容他一概同意,且譚嗣同可以當面指責他的錯誤。光緒對變法的決心和對維新派的信賴使譚嗣同非常感動,他覺得實現自己抱負的機會已經到了。他參政時,維新派與守舊派的鬥爭已經進入白熱化,慈禧太后等人已經密謀發動政變,廢黜光緒帝,一舉撲滅新政。9月18日,譚嗣同夜 訪袁世凱,請求他帶兵進入北京,除掉頑固派。袁世凱表面答應先回天津除掉慈禧太后親信榮祿,然後率兵進入北京,但是他20日趕回天津後,卑鄙無恥地向榮祿告密,榮祿密報慈禧太后。21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並下旨逮捕維新派。譚嗣同聽到政變消息後決心以死來殉變法事業,用自己的生命向封建頑固勢力作最後一次反抗。

譚嗣同把自己的書稿交給梁啟超,要他東渡日本避難,並告訴他:「沒有人逃走,就沒有辦法完成以後的大業;沒有人犧牲,就不能報答聖上的厚遇之恩!」日本使館願意為他提供「保護」,他毅然回絕,並對大使說:「貴國明治變法肯定有不少人流血犧牲,所以才能成功,現在中國還 沒聽說過有因為變法而流血的人,這就是國家不興盛的原因。要有這樣的人,那麼就從我譚嗣同開始吧!」9月24日,譚嗣同被捕,在獄中寫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名句。9月28日,他與其他五位志士英勇就義於北京宣武門菜市口刑場,史稱「戊戌六君子」。行刑之前,他鎮定自若,神色不變,並大喊:「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現了一位愛國志士捨身報國的英雄氣概。

譚嗣同是那個時代真正的英雄,他死在封建制度的殘酷和黑暗之下,卻更加映射出他的偉大精神和品格,為後來的革命者樹立了榜樣。

《愛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