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將張自忠
張自忠的家鄉為孔孟故地。他有著那一帶人們「性強悍,負義氣,遇事敢為」的作風,所以張自忠從小就有一副俠義心腸。村裡有些佃戶家境貧寒,只能吃糠咽菜,張自忠於心不忍,常常從家裡拿來白面饅頭換他們的糠窩頭。為顧全對方的自尊,他一再說自己愛吃糠窩頭,從不擺出一副施捨的樣子。遇到街上賣梨、桃的,他常常整筐地買下來,讓大伙分著吃,然後向母親討錢付賬。家裡有人責怪他,他則滿不在乎地說:「人家買不起,咱們送一點給人家吃算什麼?」
張自忠從小就愛指揮小夥伴進行戰鬥,違令者,他還 會發脾氣,瞪著烏亮的眼睛厲聲斥罵,從小就樹立了他的大將之風。
後來,張自忠跟隨父親來到江蘇,他雖只有14歲,但身體較同齡人高大,一遇見惡霸欺辱百姓時,他總會出手幫忙。回老家臨清不久,父親便去世了,之後他跟隨母親生活,深受母親的影響,一生為人正直、慷慨。
張自忠雖家境富有,但他卻生活在一個動盪的年代。當時中國正處於內憂外患的煎熬之中,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虎視眈眈,瓜分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身為中華兒女,見此狀況孰能無動於衷?成年後的張自忠一是不願在家被人養著,想要出去闖一翻事業,二是受當時環境影響,於是在1914年,他便投身到革命之中了。1916年,在車震的推薦下,張自忠投奔馮玉祥,開始了他真正的軍旅生涯。對於張自忠來說,在這裡,他找到了實現抱負的道路,找到了正確的奮鬥方向。他埋頭苦幹,發奮進取,開始了轟轟烈烈的事業。
人的一生不總是一帆風順的,張自忠的一生也是如此。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前,他就像是一位傳奇人物,在戰場上戰果纍纍,成為一位令人敬仰的將軍。在盧溝橋事變後,臥病在床的張自忠下達了「只許抵抗,不許出擊」的命令,使前線部隊喪失了一次殲敵的良機。張自忠求和的態度,難免使人懷疑他是「主和派」的代表人物,一時間,他變成了舉國痛恨的賣國賊。
張自忠面臨被人誤解的人生低谷,他含著淚說:「如果委員長命令我回部隊,我一定誓死以報國家。」
1938年,張自忠歸隊後,心中有無盡的疼痛在折磨著他,因為他深深地知道被疑為「華北特號漢奸」的自己,從一開始便失去了可以撤退和打敗仗的權利。他只能勇往直前,痛擊日軍,隨時都要作好犧牲的準備。
或許是張自忠將軍英勇的鬥志,或許是因為他誓死效忠祖國的決心,在之後的戰場上,他取得一次次的勝利:臨沂大捷、鄂北大捷、襄東大捷……大家都承認了他,肯定了他,他是人民的好將軍。
1940年,日軍為了控制長江交通,切斷通往重慶的運輸線,集結30萬大軍發動了棗宜會戰。此時的張自忠不顧部下再三勸阻,親率兩千多名士兵,東渡襄河,與敵人交鋒。
也許是張自忠早有預感此去定是凶多吉少,平時著裝樸實的他,在這一次出征之前,竟換上了自己的黃呢軍裝,這讓送行的人都感到十分驚奇。之後他們才明白,他們的總司令早已做好了回不來的準備,因為張自忠就在這場血腥的戰鬥中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臨死前,他向自己的副官說出了最後一句話:「我力戰而死,自問對國家、對民族可告無愧。」
張自忠將軍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和鮮血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證明了自己對祖國、對人民的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