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宴歌到祭歌的《大風歌》
如果說項羽的《垓下歌》是抒發了歷史上英雄窮途末路的浩然彌哀與纏綿悲慨之情,那麼劉邦的《大風歌》則表現了歷史上勝利的英雄的躊躇滿志與恢弘氣度。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發動起義,在沛縣(今江蘇沛縣東)任亭長的劉邦,這時也手提三尺寶劍參加到推翻秦朝統治的鬥爭中,並任用良將韓信,運用智謀最終打敗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項羽,建立了西漢王朝。高祖十二年的十月(公元前195年),劉邦率部擊貴異姓王淮南王的反叛後,歸途中順道還 看望故鄉的父老。
劉邦故鄉沛縣的官員早已得知消息,準備行宮,輔陳盛排。當漢高祖劉邦到來之時,城中百姓也都扶老攜幼迎出城外,城中官吏早已出城跪在道旁相迎。劉邦見此高興異常,忙在馬上答禮,讓大家都起身,一同進城。城中張燈結綵,一派喜慶。劉邦到行宮後,便傳令父老鄉親一同進見,不必拘禮,分坐兩旁。席間,劉邦乘興擊築而歌曰: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詩歌的首句以風雲起興,描繪了自然界雄偉壯闊的景象,也象徵了時代的風雲激盪,句中劉邦那種力挫群雄、叱吒風雲、橫掃千軍的英雄氣勢也令人震撼。次句點明威震四海建立大漢基業之後回歸故里,可真是衣錦還 鄉、榮宗耀祖。第三句則盡顯帝王之遠慮,渴望求得一批忠誠的猛士鎮守邊疆,使國家長治久安,讓自己拚殺疆場開創的宏偉基業能萬世長存。
劉邦唱罷,高興地走下座來,手舞足蹈,悲喜交加之時還 淚流滿面。此時,父老鄉親驚愕萬分。劉邦忙解釋道:「遊子悲故鄉乃是常情。我雖定都關中,死後魂魄還 是依戀故土,永不忘懷故土。」
劉邦離開沛縣之時,傾城民眾相送。後事,行宮附近修一台,名「風歌台」。
劉邦死後,兒子劉盈繼位,將沛縣行宮改為原廟,以120人為定員,演唱《大風歌》。於是劉邦的《大風歌》便從宴歌變成了祭歌。
想一想:項羽的《垓下歌》和劉邦的《大風歌》在旋律上有什麼不同呢?通過一首歌的變換過程,小朋友你有什麼樣的體會和感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