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紳與惜糧詩

李紳與惜糧詩

唐朝詩人李紳,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裡,他從小沒了父親,和媽媽相依為命。媽媽為了讓他讀書學習,日夜 操勞,他也非常懂事,放學就幫媽媽幹農活,所以,他非常瞭解農民收穫莊稼的辛苦。

李紳成年後就告別母親到長安拜訪名師。六月裡的江南,太陽像個大火球,把大地烤得滾燙滾燙。樹上的蟬兒吱吱地叫個不停。稻田里,農民們光著脊背,彎著腰,兩手在水中不停地摸索著拔去雜草,太陽曬得他們油黑的脊背閃閃發亮。這樣辛勤勞動的情景李紳早已熟悉了,可是今天他看得特別感動。他心想:「我要進城求學了,但我永遠不會忘記農民們辛勤的勞作,因為有了他們的勞動,才有了人們餐桌上的白米飯啊!」為了讓自己不要忘本,也為了讓後人珍惜農民的勞動,珍惜糧食,李紳寫成《憫農二首》: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到長安後,他立即把這《憫農二首》送給詩人呂溫,請求指教。呂溫讀後,十分激動,他讚揚李紳:「只有關心百姓疾苦的人,才寫得出這樣的詩。關心百姓的人,是應該做宰相的啊!」李紳晚年確實做了宰相。李紳不僅是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之一,而且是新樂府的實踐者。他寫有新題樂府二十首。

元稹讚道:「雅有所謂,不虛為文。」所謂「不虛為文」,應「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只可惜他寫的新題樂府二十首已失傳。所幸的是足以體現「不虛為文」精神的《憫農二首》詩被人們世代傳誦著。

想一想:這《憫農二首》中的一首你一定已經背的滾瓜爛熟了,可是它的產生過程你是不是剛剛才知道呢?現在是不是對詩的內涵有了更深的認識呢?

《幼兒故事》